Saturday, November 21,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030 -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 第686集


20151030《靜思妙蓮華》修行於道離諸苦縛(第686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滅諦四行,體解大道。 盡行:觀空寂種種苦盡。 滅行:觀寂滅諸煩惱火。 妙行:觀菩提立持中道。 出行:觀涅槃離世生死。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為滅諦故,修行於道:滅前苦集,顯小乘所說之真理為偏於空,故曰偏真。今因滅會真,名滅諦。為滅諦故,修行於道:明道諦。
⊙以能通為義,以能通達至真空寂滅,得無漏實法,略稱戒定慧,廣即三十七之助道品分七種。
⊙離諸苦縛,名得解脫:離諸苦患之繫縛,重述得脫。集是能縛,苦是所縛,能脫離此苦集,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是人觀諦為何得脫,懺悔垢行,發心向道,堅固道心,然尤須觀照諸行。觀照者,以智慧照見事理,是曰觀照。
⊙但離虛妄,名為解脫:無明已是不實,見思又附無明而起,以是稱:但離虛妄。故教以四諦,但除此惑,名為解脫者。

【證嚴上人開示】

四諦法說苦、集、滅、道。在這個道當中,我們應該就要體會天地萬物,它道理的起因的。

所以滅,「滅諦」,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滅掉了種種的煩惱?我們必定要先瞭解,「苦」的來源,先要瞭解「集」合來的因由,我們才有辦法,這樣將它「滅」掉,所以「滅諦四行,體解大道」。

滅諦四行
體解大道
盡行:
觀空寂種種苦盡。 
滅行:
觀寂滅諸煩惱火。 
妙行:
觀菩提立持中道。 
出行:
觀涅槃離世生死。

「滅諦四行」,第一「盡行」。「盡行」,那就是觀。觀就是要很微細細思,觀察佛陀所說的一切苦,苦的盡頭,去追究到底一切都是空,所以一切都是合成而有、而苦。

我們過去的過去就是這樣,合成了這樣的因,合成了這樣的緣,所以帶業來生。我們若瞭解這些來源,原來是這麼自然的事情,是我們所帶來的業,所以我們心寬。心就是甘願,心就會寬,「過去既有欠(債),現在就好好還,所以不算苦啦!」就是過去所造作的,所以種種苦皆盡。

接下來就要再「滅行」。我們要再修,要要觀,好好思惟、觀想,一切就是寂滅。在這個虛空中有種種因緣合成,它也不時不斷,還是那個的形象在消滅。所以若知道是這樣,還有什麼煩惱呢?這個「諸煩惱火」,隨著我們體會到,一切總是會過去,我們還要惹什麼樣的煩惱,火點在內心呢?所以我們就要修滅的行。

接下來我們就還要再修「妙行」。我們也是一樣要觀,細細思惟,靜靜來觀想。菩提,菩提就是覺,覺悟的道理。佛陀向我們說得很清楚,一切煩惱全都是假合而來,我們若看得開,能清楚,我們自然煩惱就滅除了,滅除了煩惱,自然這條覺悟的道路,就是在我們的面前。既然我們瞭解這條路可以走,我們就要「立持中道」,我們要立願,下定決心,好好堅持在中道。

不只是要「妙行」,我們已經發現了,我們要發心立願行在中道,我們還要「出行」。也不只是這樣走,我們還要再,心將一切的煩惱去除之後,我們還要再回歸娑婆;回歸娑婆,我們的心要保持著那分涅槃。涅槃就是無生滅,不生不滅,無生無滅,永恆,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回歸我們。回歸了真如本性,我們不會受到周圍的環境,將我們污染,所以我們就是「出行」。

雖然我們在人群中,我們要超越,超越人群種種的煩惱,超越器世間一切的煩惱,要超越我們心靈三界的煩惱。我們若能這樣,就會離世間的生死。不只是離開我們人間的生死,離開了六道的生死。

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都是由我們所造作的因緣去,依報、正報這樣去,這個福業、惡業,隨著福業生天堂、人間,隨著惡業,生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我們平時造作善惡業,帶業而來,帶業而去。所以,我們必定不要帶業,來,是為一大事來,就是諸佛菩薩,就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是迴入娑婆,倒駕慈航,不是帶業、由不得自己來,所以自己出入自在。

所以前面經文我們這樣說,「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苦」、「集」、「滅」,這個「第三諦」就是「滅」,我們既然知道苦,既然一切是合成,我們應該就要滅,所以我們下面的(經)文又再說,「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為滅,為了要「滅諦」,要如何滅除掉煩惱的真理,所以我們就要修行。「滅諦」的道理之前,就是「集諦」,「集諦」之前是「苦諦」,所以我們還要時時,去體會苦的源頭,集的道理我們要瞭解,才有辦法去修行。

這就是要顯示,這個小乘所說的真理就是偏空。修小乘行的人,根機比較小的人,就這樣想,空,一切一切就都是空了,空掉了一切,他就沒有來世,他就這樣想,「就涅槃了,我已經修到,全都滅了,斷生死了,我哪還怕再來六道呢?」像這樣,叫做「偏於空」,這樣也很危險。

所以我們應該這個「真空」,要去瞭解真正的「空」,那種「真空」的體就是無一物,這無色無物就是全都沒有,不過,這個「真空」是存在,因為有了「真空」,才有「妙有」。我們要瞭解,天色千變萬化,那種合成過來這樣不同的形態,這實在是很奧妙。有天文、有地理,天文、地理無不都是道理,所以我們不可偏於空。我們若偏於空就容易斷,斷,斷掉了所有的道理都斷了,所以我們不可去斷一切的道理,我們要斷無明,不是斷道理。所以不可有偏空,所以我們若是執於空,叫做「偏真」,雖然道理這樣告訴你,「一切皆空」,但是,只是一半而已,「一切皆空」,但是那個「真空」還在,我們若是不明白的人,就是偏於真,偏於就是斷,就是沒了,這叫做「偏」。

所以現在「因滅會真」,不論偏空、偏有,都不對,我們應該要走入中道來。

我們要瞭解「有」是真有,真有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有,那就是無形中那分的真理,我們要去體會「真理體空」,就是因為一切因緣合成,所以才是「有」。

所以說起來,我們「偏於空」,所以叫做「偏真」,偏在「空」這個道理,應該就是煩惱掃除了,回歸我們的包容,「心包太虛」那個遼闊的心,這樣才是真正,我們回歸這個真如本性。所以「因滅會真」,因為這個滅掉了煩惱,我們都將它去除了,回歸回來是,「空是真空,有是妙有」,那種的真,很單純那個真,這樣才叫做「滅諦」,才是真正將那個煩惱掃除,掃得這個心鏡圓,又是清、又是明,一點點的灰塵、沙土,一點點都沒有,不會再受污染。

所以因為這樣,「為滅諦故」,這就是叫做滅諦。因為我們要「修行於道」,所以我們有「滅」的道理,我們才能看到前面的道路。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滅前苦集
顯小乘所說之真理
為偏於空
故曰偏真
今因滅會真
名滅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明道諦

這條道路我們若看到,這個道,那就是能通達的意思,那麼是能通達是為義,就是道理。這個「諦」,「修行於道」,就是走得通的道理,所以「以能通達至真空寂滅」,我們要能夠通達那個,至真的「空」與寂靜的「滅」,我們一定要到那個程度,所以,才能夠真真正正得到,「無漏實法」。「無漏實法」,大家知道了戒、定、慧,我們若能夠真正,滅除了種種的煩惱,依這條的道路這樣通達無障礙,向前直走,自然我們就能夠體會「真空」,體會「寂滅」那個道理。一切的煩惱掃盡,這樣一直到達無漏的實法,到達戒、定、慧。若是這樣簡單說,叫做戒、定、慧;再寬廣一點來說,我們要從「三十七助道品」,開始要說起了。所以希望大家要很用心。

以能通為義
以能通達
至真空寂滅
得無漏實法
略稱戒定慧
廣即
三十七之助道品

所以「離諸苦縛,名得解脫」。這是一種的束縛,種種的因緣將我們綁住、將我們束縛住,我們就無法解脫。而我們「解鈴要繫鈴人」,我們到底是什麼繩子,將我們綁住?情、愛啊、欲啊,貪、瞋、癡、慢、疑,就是這些繩索,這樣將我們綑綁住不得解脫。現在我們知道「四諦法」,還要身體力行「三十七助道品」,我們都能夠體會,做得到、瞭解,自然就能夠解脫,這個解脫就是「離諸苦患」。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離諸苦患之繫縛
重述得脫
集是能縛
苦是所縛
能脫離此苦集
名得解脫

我們要如何離開這麼多的束縛?所以佛陀要不斷重述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苦」是「所縛」,「集」是「能縛」,繩索是能綁人的,但是,人是被繩索綁的,所以是所綁的,而它是能綁的,它會綑綁人,它會約束人,所以這是一股的業力,我們的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八萬四千無明煩惱,重重的煩惱,就是綑綁住我們的心,綑綁著我們的生死來去,都因為這些繩索,在牽我們,在引我們,所以六道中輪迴不休。

「能脫離此苦集」,名叫做解脫。我們有辦法能夠離開嗎?離開「苦」與「集」,我們若有辦法解開「能綁」與「所綁」,自然我們就解脫了,能所開,自然就能夠得到解脫。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能得到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這人是如何能夠得到解脫呢?就是「諦」,我們要觀,開頭我們就說了,要觀有四項,要「盡行」,要觀寂靜,我們要觀那個寂,自然種種的苦全都是合成來的,我們若能夠,瞭解,自然我們才能夠解脫。我們要如何能夠,去消滅這些苦呢?唯有你就要懂得懺悔,懺悔,「懺悔垢行」,我們過去所造作,都是不乾淨的行為,造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染著,這種的垢穢,懺悔才有辦法滅苦,所以「懺悔垢行」。

我們同時要「發心向道」。我們應該要很體會,「觀菩提立持中道」。我們過去的要懺悔,現在開始行在菩提道中,我們就要立心發願,要「堅固道心」,所以更需要,觀照我們日常的生活中。

我們既然心要向道,我們要堅固我們的道心,同時,我們更需要反觀自照。光看別人的錯,我們自己要檢討自己的錯,錯在哪裡?我們到底今天的行為,是不是心無掛礙,無染污?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用智慧來照見事理。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是人觀諦為何得脫
懺悔垢行
發心向道
堅固道心
然尤須觀照諸行
觀照者
以智慧照見事理
是曰觀照

我們要時時用智慧,要清清楚楚,不要道理默默放著,道理,我們應該要時時,展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個事情我們如何處理,這個道理來排行,這樣才是真正我們修行的功夫。
,觀照,將將該該如何實心要清清楚楚,。

所以我們,「但離虛妄,名為解脫」。我們無明已經是不實了,我們現在己經瞭解,一切無明,何必計較?這全都是人間合成的煩惱,我們要好好放棄,要時時見思,見思是附在那個無明之中,這不是虛妄嗎?這種見思,我們就要脫離無明,去瞭解那個虛妄的道理。所以佛陀就「教以四諦,但除此惑」,才是能夠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無明已是不實
見思又附無明而起
以是稱但離虛妄
故教以四諦
但除此惑
名為解脫者


各位菩薩,四諦要如何行呢?光是一個滅諦,它就要真實行,行要懺悔,苦就能夠滅除了。要滅,要好好細思,煩惱的火不要放在心裡。我們要「妙行」,要好好觀察這條道路,我們的身心日常要好好觀照,觀照在我們對事、對理等等,我們要持在中道。同時,我們要「出行」,要出離開這個人群的煩惱,這才是真實的涅槃,在人群中,不受人群煩惱、世事污染,這才是真涅槃,真寂滅。

所以,學佛說起來是很深,其實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