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16

【人間菩提】20160831 - 啟發愛心弘正法 Giving with Love and Promoting Correct Practices





啟發愛心弘正法 
Giving with Love and Promoting Correct Practices 

不收禮物送披薩 
年齡雖小愛心大 
倡導茹素養慈心 
轉迷為悟誠戒慎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遭逢水患之苦,啟發了一名九歲男童的愛心;這名男童名叫卡森(Carson Boutte),幾天前他生日,希望父母不要買禮物送他,而要把錢拿去訂100份比薩。生日當天,卡森一家人,就帶著這100份披薩,挨家挨戶送給當地災民。 

拿到卡森的愛心披薩,許多災民都紅了眼眶,深受感動,事後也在臉書分享,希望更多人共襄盛舉,結果又募集到363個披薩。 

一名小男孩的善心,溫暖了大人,也如漣漪般激起更多善念善行,這就印證了「人人心中都有清淨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經常被無明覆蓋。 

如華人世界習俗中的「鬼月」,只要鬼月一到,就諸事不吉,諸多禁忌。證嚴上人從1974年開始,即闡述正信佛教,七月是吉祥月、是佛的歡喜月的意涵,並且開始提倡「七月吉祥月」。 

證嚴上人並進一步解說「普度」的意義:「普」就是普遍,「度」就是度化眾生。「普度」這兩個字,就是開闊心胸去疼惜苦難眾生,這都是日日可做。而且孝為眾善之源,眾善之源是要從孝開始,所以七月是更要感恩父母的孝親月。 

因此,慈濟志工每到農曆七月,就大力宣導「七月吉祥月」,推廣茹素護生,從非洲的莫三比克到馬來西亞;特別是在全球暖化的今日,更宣導勿拿真錢去買假錢燒掉的習俗,還不如把錢拿去救濟窮人來得更有意義,也才是保佑人們平安的具體行動。 

正信的佛教,講究「淨心第一,利他為上」,具備正確且智慧的信仰,人們的生命才更有價值。

【靜思妙蓮華】20160823 - 慧雲含潤遍覆一切 - 第898集



20160823《靜思妙蓮華》慧雲含潤遍覆一切 (第898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何為正見不偏空有,一切種智先權後實,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無相無不相是名為正見。」
⊙「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重頌大雲澍雨能潤萬物無差。大雲喻佛應身。
⊙起於世間:即隨機緣示現於世間,從真諦起應世法,如雲之生。
⊙遍覆一切:示現慈悲,覆蔭三界六道眾生,普化群機,如雲遍覆。
⊙慧雲含潤:智慧身雲,含藏利潤。應身八相成道,皆隨智慧行,故稱為慧雲。能潤眾生,故曰含潤。
⊙電光晃曜:喻應身佛即應世人身業,投凡入胎、出生,皆有大光普照。智如電光明快,晃耀遍照。
⊙雷聲遠震:此喻應身佛的口業,具四無礙辯,說法如獅子吼,百獸皆驚,諸魔懾伏。法音圓應,如雷遠震。
⊙令眾悅豫:悅豫即歡喜。應身佛的三業,無有過失,如苦海中的慈航,凡所施為,皆令五趣三乘眾生歡喜得益。
⊙電曜,所以放光動眾。雷震,所以懾伏惡人。蔽日,喻能摧滅外道。皆頌大雲之德。

【證嚴上人開示】
「何為正見不偏空有,一切種智先權後實,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無相無不相是名為正見。」

何為正見不偏空有
一切種智先權後實
心性自清淨
諸法唯一心
無相無不相
是名為正見


用心來瞭解。什麼是正見?就是不偏空、不偏有,這就是正見;是行在中道,這樣叫做正見。我們學佛不要執空,更不要有偏有。我們要知道,學佛,希望我們在正見路上,菩提大直道,一往精進。若又是偏於空,一切虛妄,就不懂得要再精進了;若是偏於有,執著萬物有我,永遠是我的,我、我,我貪著的東西永無窮盡,這就是我們眾生所以煩惱,所以迷惑,一直都是無法斷除。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瞭解正見,要有正思、正見、正念、正行等等。

修行的方法不離四諦、十二因緣法。有這樣的正知見,自然就能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我們若知道因緣果報,就不必受外道種種,不正確的道理迷惑我們。

聽到有這樣一個患者,這個家庭,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十幾歲,就是有腦瘤,受人介紹就來大林(慈院)醫生看了。「確實現在開刀有比較危險,不過要告訴你,這個刀一定要開,要用這樣這樣的方法,能夠及時開,應該是沒問題。」聽到要開刀,所以父母就去求神、問卦,問出來就說,要在靠海邊的大醫院。靠海邊?大林(慈院)沒有靠海邊,要趕快去找靠海邊的醫院。

找到一家真的是靠海邊的醫院,開了之後,一段時間,出院了,這個孩子的症狀並沒有很改善。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又更嚴重,復發了,就這樣又送來我們醫院。救人為重,生命無價,所以我們的醫療群,大家集中起來,這次比上次還更難,所以集思廣益,這樣經過了很長時間的開刀,加護病房團隊照顧,終於脫離了加護病房,到了普通病房。大家因為付出關心很多,看到這個孩子慢慢在恢復,那一分恢復的效能很好,這個孩子總是恢復到最佳,最好的程度。

所以那個時候若是能夠趕快開,恢復的機率會更高,但是又拖延了時間,又要重複開刀,那就更難了。想想看,這不就是信不正。

所以,學佛,我們要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這叫做正見。我們連不正確的見解也要破除,這樣才叫做正見。不偏空、不偏有,在這當中的正道,對的道路向前直走,才是真正菩提大直道,才能到達一切種智。這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陀用他的智慧來指引,但是眾生根機還是、還是劣,所以小根機,佛陀就要先權後實,用無量數權巧方便,來引導我們。

我們要瞭解,「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人人的心性,人人都是有清淨的真如本性。我們要瞭解,諸法就只是在一念心,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得正知、正見、正念在這念心中,這念心若偏差了,就會走往偏邪的路,所以諸法唯一念心。

「無相無不相,是名為正見」。一切的道理,我們一直說道理無相無體,但是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都有它的物理、它的道理存在,所以說「無相無不相」。這些東西不就是一切和合,合成而形成的嗎?不論是花花草草,都有它種子的道理,需要四大因緣來會合,在這個空間成長。這些因素若分開了,就沒有相,所以「無相無不相」。我們若能瞭解,我們對相就不迷了。一切看得到,眼睛看得到的東西,我們若全都能瞭解,我們就不會被它迷了。

前面的(經)文,「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的智慧,一切種智,隨順眾生的根機,「隨力為說」。是不是他有這個心、有力量?願意承擔這個責任嗎?所以「以種種緣」,要看因緣,「令得正見」,讓這些人,人人的見解若看開、看透徹,才會願意發大心、立大願,乘這個力量,承擔救度眾生的願力。這是佛陀的用心。

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說,「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段偈文所說的,(重頌)「大雲澍雨」,大雲若密集時,就知道雨這樣降下來,遍佈在大地上,「能潤萬物」。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重頌大雲澍雨
能潤萬物無差
大雲喻佛應身

就如這樣雲集、雨下,在這乾旱的大地,萬物全都受雨來滋潤。「無差」,不論是大樹、小樹,不論是河、川、溪、池,全部是水能歸納。所以,大雲澍雨能潤萬物,全都是很平等無差。

大雲譬喻佛的應身,只要佛陀應身人間,隨機緣示現世間。

起於世間:
即隨機緣
示現於世間
從真諦起應世法
如雲之生

譬喻佛陀一切的因緣成熟了,來到人間,從鹿野苑開始,就展開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真諦起應世法」,就這樣這個道理,在世間成佛之後,普遍到處去宣導佛法,覺悟之道。這就像「如雲之生」,雲開始集,看到雲,就如佛的應身來到人間,隨應眾生需要而施法雨,施法給眾生。

遍覆一切:
示現慈悲
覆蔭三界六道眾生
普化群機
如雲遍覆

所以「遍覆一切:示現慈悲,覆蔭三界六道眾生,普化群機,如雲遍覆。」天空有雲了,就是表示既有雲來了,就是有雨能夠遍佈,這就是表示慈悲。佛陀的應身來到人間,他的慈悲就是普遍,不只是在人間,我們所看得到的一切,還有看不到的三界。

「三界」,我們眾生的心欲,「欲界」以及,所看的、心所貪念的「色界」,甚至連這些色都沒看到了,不過內心起伏,不平靜的煩惱無明,這叫做「無色界」。離開這些有形有色的東西,但是內心同樣起伏——我要這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現在我得不到,這個東西離我很遠了,但是我的內心還放不下,還是起伏。或者是我這個人,他對我不滿,中傷我,加害我,讓我折磨了很久;這個人和我離開了,我的心、我的恨還在。像這樣,已經無聲無形了,在我的內心還是煩惱重重,這種就是三界。我們凡夫眾生這種有為法,常常覆蓋在我們的心去造為。

佛陀如一片雲,要來降下雨水,施法雨,讓我們內心的欲與色,與塵沙無明都把它去除,這叫做「遍覆一切,普化群機」。佛陀一切種智,正知、正見來引導我們,一條正修行的路,「如雲遍覆」,讓我們的心能接受到法雨,來滋潤我們的心。這是佛陀的智慧,也是佛陀的慈悲。「智慧身雲,含藏利潤」。

慧雲含潤:
智慧身雲
含藏利潤
應身八相成道
皆隨智慧行
故稱為慧雲
能潤眾生
故曰含潤

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在他的佛身,無央數劫以來,就是不斷累積,來來回回做度生的因緣,來利潤眾生,因緣成熟了,他就應身「八相成道」。開始因緣成熟了,他應化在人間,迦毘羅衛國的皇宮裡出生,經過應身八相,這樣成道了。「皆隨智慧行」,這個經過就是隨智慧的行為,「故為慧雲」,這樣叫做慧雲。

「能潤眾生,故曰含潤」。因為含藏了這麼多的法,所有天地萬物、眾生,尤其是人類的內心世界等等,都能接受到佛陀的教育,滋潤我們的心地。

再譬喻「電光晃曜」。

電光晃曜:
喻應身佛
即應世人身業
投凡入胎、出生
皆有大光普照
智如電光明快
晃耀遍照

譬喻電光,那就是佛應身,應身佛,應世間人的身業,同樣要入胎、與凡夫同樣的身相出生。「皆有大光普照」。既然出生在人間,表示人間光明。漫漫長夜黑暗,人間的黑暗已經露出曙光了,所以「(智)如電光明快」,叫做「晃耀遍照」。佛法就如一盞燈火,只要有佛法入心,我們的內心就光明起來。佛陀的出世就如天亮一樣。「雷聲遠震」。

雷聲遠震:
此喻應身佛的口業
具四無礙辯
說法如獅子吼
百獸皆驚
諸魔懾伏
法音圓應
如雷遠震

一陣雷響起,很遠的地方都聽得到。「喻應身佛的口業,具四無礙辯」。佛陀他的口所出的聲音,所說的法,如雷震一般,沒什麼能隔礙他。佛口說法有「四無礙」,說法如獅子吼。在說法也是聲音宏亮,能讓人人都聽得進去,聽得到、聽得進去,能夠接受法。獅子牠一吼起來,百獸皆驚,這就是說「諸魔懾伏」』,正法能破除邪法。佛的法音能夠圓融,應一切眾生的根機,「如雷遠震」。「令眾悅豫」,大家聽到了,都很歡喜。

令眾悅豫:
悅豫即歡喜
應身佛的三業
無有過失
如苦海中的慈航
凡所施為
皆令五趣三乘眾生
歡喜得益

大家聽到了,大家都很歡喜,所以「應身佛」他的三業,「無有過失」。三界導師要來引導眾生,他的身行就是清淨,現這樣的身相,讓大家能清楚,就是身業清淨、口業清淨,當然意業也是清淨,沒有過失。

「如苦海中慈航」,就像在苦海中沉浮的眾生,得到慈航所施的救度。「皆令五趣三乘眾生,生歡喜得利益」。這就是茫茫大海中,只要有看到船,那就能得救了。

電曜,所以放光動眾。雷震,所以懾伏惡人。蔽日,譬喻可以摧滅外道。這表示大雲之德。

電曜
所以放光動眾
雷震
所以懾伏惡人
蔽日
喻能摧滅外道
皆頌大雲之德

就是佛陀應身人間,具備了很多的德在一起。

所以我們學佛要能瞭解,瞭解正見。正見就是不空、不偏,不偏於空,不偏於有,這個心念正了,一切都正。所以期待人人用心體會,雲與雨,對於人間是多麼的重要,就如正法在我們的人心,是多麼迫切,我們要去體會理解,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Tuesday, August 30, 2016

【人間菩提】20160830 - 醫德崇高傳承愛 Safeguarding Life with Love





醫德崇高傳承愛 
Safeguarding Life with Love 

懸壺濟世大願行 
拱橋精神愛恆持 
福慧救拔護天地 
迎心傳承慈濟情 

台北慈濟醫院每年都會為新進同仁,舉辦「迎心傳愛新人營」,好讓這群生力軍對慈濟特有的醫療人文有更確切的了解,以運用在日常工作中。今年是第五屆,在三重慈濟園區舉辦,有超過150位醫護同仁參加;其中,醫師45人、護理師91人、醫技5人、行政人員15人。 

兩天一夜的活動,除了邀請資深慈濟志工,分享他們的生命轉變之外,也安排實作體驗。包括環保分類與慈善訪視。學員們在沒有冷氣的環保站裡分類,人人滿頭大汗,加上有些回收物還夾雜著異味與異物,更讓學員們體會回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學員們還跟著志工,到慈濟長期濟助的家庭裡關懷,幫忙打掃環境,或是關心精神狀況不佳的獨居者,而這正是證嚴法師常說的「見苦之福」,透過親眼看,親手做,才能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是多麼珍貴,特別是當自己能夠為別人服務時,那分歡喜更是無可取代。 

另一方面,發生在本月24日的義大利強震,德國慕尼黑、義大利米蘭、威尼斯、佩魯賈、以及羅馬等地的慈濟志工,已經辦理好相關手續,前往重災區了解災民需求。 

證嚴上人再次提醒人們,世界各地四大不調頻傳,終歸還是要人心調和,畢竟積善之地有餘慶,只要人人發揮愛心,凝聚愛的能量,同時虔誠祈禱,善念善行匯聚,自然就能遠離災難。

【靜思妙蓮華】20160822 - 了知因緣不務速說 - 第897集



20160822《靜思妙蓮華》了知因緣不務速說 (第897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以法王示現為一大事,為隨順眾生說種種法,令得入佛之正念思修,悉視所堪故不務速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尊重,智慧深遠:此頌實智說實教,如方便品所說: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久默斯要,不務速說:一實之教,必待有機可說方說,佛於說法四十餘年後才說,故曰不務速說。
⊙此復偈意不能速說之因:乃恐眾生無有智慧,聞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不能信解,而起疑謗,是則永失成佛之大利益,所以不好速說。
⊙「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此頌佛善巧方便,先權後實,先以種種緣,隨力所說,即先施權。
⊙如長行文: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亦如方便品所說「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故迦葉:告迦葉言,以是之故。隨力為說:隨其機力而為說法。
⊙以種種緣:或說五乘,或說三乘,皆方便緣。
⊙令得正見:即後顯實,如長行文:「示諸眾生一切智慧」。亦如方便品所說:「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證嚴上人開示】
「以法王示現為一大事,為隨順眾生說種種法,令得入佛之正念思修,悉視所堪故不務速說。」

以法王示現
為一大事
為隨順眾生
說種種法
令得入佛之
正念思修
悉視所堪故
不務速說

佛法是很深奧,佛陀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他就是隨機逗教,其實所要說的就只是一件事,希望人人能夠體會,自己都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佛陀盼望人人要有這念心,啟發自己大慈悲心,人人走入菩薩道,廣度眾生。這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所以,以法王的身分出現人間,與我們凡夫一樣,要經過一段辛苦修行,這樣才覺悟,叫做成佛,這個覺悟,那就是瞭解天地萬物所有的法。

法,無形無體,但是佛陀將無形無體的道理,從物、事、相這樣會合起來,分析給我們知道。「為隨順眾生說種種法」,因為眾生根機差別,不論是五乘、三乘,他總是為眾生,適應根機,所以說種種法,前後次序,希望有接受到佛法的因緣。更重要的,就是發心修行的弟子,希望這些發心修行的弟子,從小乘的理解,一直進入到中乘,體會人間的無常,再進入把握無常的人間,趕緊接受大乘教法,人人發大心、立大願,延續佛法,入人群去,否則法會斷了。

所以,佛陀的一大事,「隨順眾生,說種種法」,無非就是「令得入佛之正念思修」。希望人人的心念要擴大,思惟要很明朗,而且修行要很精進。這是佛陀在法華會上,對修行弟子最大的期待。

所以「悉視所堪故不務速說」。過去就是慢慢地觀機逗教,隨順眾生的根機,是不是堪得接受這個大法嗎?所以在四十多年來「不務速說」。但是靈山會上,是佛陀已經進入老邁之年,所以現在要趕快說。這是佛陀最殷切的。

所以我們前面的(經)文,就是重頌。長行文講完了,要再重複,用偈文,比長行文還深,所以再重複一次。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也是要隨眾生的心欲,佛陀示現破除了所有的煩惱。一切一切的煩惱,名稱為「有」,有了,有什麼?有煩惱了,又要再產生煩惱了,這個「有」。

就像女人開始懷孕了,她就說:「我有了。」是啊,「有了」就是又要生孩子了。孩子是要帶給她一生的依靠,一生的歡喜、安心嗎?不盡然,不一定,要看父母和孩子的因緣,好、壞緣帶來的,總是,愛也是煩惱,
多一個「有了」,就帶來愛,愛,就有「愛別離苦」,這是好的緣來,也是帶著「有了」,那個愛的煩惱來。或者是,小時候就開始讓父母操心,這種「怨憎會苦」。

常常聽到父母若是在埋怨:「生這個孩子是來討債的。這個孩子,我欠他的債。」不是嗎?這就是「有了」,這種有,愛別離、怨憎會。人生,有,有了很多的煩惱。同樣的,佛陀已經透徹這些道理,很多很多天下萬物、眾生的心態,佛陀一切煩惱都破除了,叫做「破有法王」。那就是佛出現世間,就是隨順世間的因緣,因緣成熟,成佛了,現相成佛度眾生,更需要將成佛之後的這個法,開始盼望弟子就是這樣傳下去。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如來尊重」,尊重什麼呢?尊重一切法。如來他已經所得到的智慧深遠,不是今生此世,其實是過去無央數劫,釋迦牟尼佛的過去都是尊重,尊重諸佛的法,一路一路培養出智慧。智慧,一直從諸佛,上求(佛道)一直累積;深遠,時間是很長。智慧已經生生世世累積,今生此世,才藉此機會說:「我已經成佛了,我覺悟了」。

覺悟之後,他本來要告訴大家的話,眾生的根機還是這樣,所以他將這個法,很尊重地放在內心裡,藏在內心,所以「久默斯要」,四十二年的時間,「不務速說」。沒辦法在任何一個場所,都說一乘的道理,他就是要觀機逗教,要慢慢來。

因為眾生「有智若聞,則能信解」,就要對有智慧的人,他們就能相信、能夠瞭解。「無智疑悔」,無智之人,若是用大法給他聽,不只聽不懂,又是心懷疑悔。有疑、不信,就開始心亂了,心亂就永失了。

修行,想要做,短暫啊!看到好事情,做了有功德,我趕快來做。但是經不起一點點考驗,信心消失了,就起後悔的心,就開始心亂了。謗法,對好的事情就一掃而空,同時又污染善法,這樣就是多造業。這樣會失誤了眾生,又會增加業力,佛陀想要趕快說,所以要看他的根機,順他的根機,慢慢來。就是這樣,才會經過四十多年的時間。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此頌實智說實教
如方便品所說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
從諸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所以「如來尊重,智慧深遠」,這就是表示,「(頌)實智說實教」。佛陀的深智,所瞭解的是真實法,他所瞭解的真實法,要說實教,真正的困難。所以就如<方便品>中這樣說,「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佛陀要讓大家直接瞭解,這個法只有一佛乘。眾生既然從諸佛聞法,不只是從釋迦佛聞法,大家、大家不只是今生此世,遇到釋迦佛,是過去生都有因緣,全都有聽過法,只是沒有深心信解而已。就是無明不覺,又再漏落於六道四生,像這樣再成為眾生。

佛陀盼望人人這時候,要好好用心,聽法的目的就是要能夠,「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但是,就是眾生,儘管過去也聽法,但是現在佛陀面對的眾生,還是凡夫,這一實乘,究竟的佛法,不是現在他所面對的這些人,有辦法瞭解,所以要「久默斯要」。這是很重要的法,「久默斯要,不務速說」,無法開始,開悟就向眾生說,究竟的一乘佛法。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一實之教
必待有機可說方說
佛於說法
四十餘年後才說
故曰不務速說

所以「一實之教,必待有機可說方說」。就要等有機緣的人,才能對機逗教,說他聽得進去的話。所以「佛於說法,四十餘年後才說」,這一實之教,一直到四十多年後的現在,不得不說了,所以後說,「故曰不務速說」,放那麼久了。這時候,「時不待人」,時間不會等待人,佛陀也已經七十多歲了,不說不行了,所以四十餘年才說。

所以「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此復偈意
不能速說之因:
乃恐眾生無有智慧
聞唯有一佛乘
無二亦無三
不能信解
而起疑謗
是則永失
成佛之大利益
所以不好速說

這就是在複述,重新再說,意思就是說,他為什麼不趕緊,不能趕緊說呢?不能速說的原因是擔心,恐怕眾生沒有智慧。他考慮到眾生沒智慧,若沒有智慧,「聞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不能信解」,擔心一下子就要三歸一(乘),他們不能信解,就會起疑、會生誹謗,「則永失成佛之大利」。

他一生謗,「這個法我不要聽了,我不要相信了。」這樣開始就去誹謗,誹謗,又影響了很多人,又斷了他的善根,誹謗的業力又是很大。這就是佛陀那時候,很謹慎、很辛苦,明明這句話說出去,是人人最需要的,卻要放在心裡那麼久。時間已經無法等待人了,不得不說的這個時候,所以造成一個道場有五千人退席。想想看,情何以堪啊!這是佛不得不說之時,到了法華會上,還是有困難重重。

可見佛法要在人間(傳揚),是多麼坎坷,多麼不容易啊!所以要考慮很多,眾生不能信解,還會容易起疑誹謗,「是則永失成佛之大利」。若是像這樣,眾生失去了成佛的大利,是佛所不堪,很不堪忍眾生這樣,又再墮落煩惱無明中。佛的慈悲,「所以不好速說」,就不能要趕緊說,這是佛陀的悲心。

下面再接下來說,「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不捨眾生生疑起謗,所以佛陀又再叫迦葉,「迦葉啊」,我無奈,所以我要「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佛陀的心情。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此頌佛善巧方便
先權後實
以種種緣
隨力所說
即先施權

這就是佛用,「善巧方便,先權後實」,現種種的因緣,「隨力所說,即先施權」。先用方便法,到了現在必定要以一實法,但是要顯出一實法時,也是要用種種緣,現種種的因緣。「隨力所說,即先施權」,就要先施權,用方便法來教育。

如長行文:
知一切眾生
深心所行
亦如方便品所說
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如我們<藥草喻品>長行文,「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佛陀已經知道,在長行文中,佛陀對眾生的心念都很理解。

「亦如<方便品>所說」。與<方便品>中說的,這段(經)文說,「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他用種種,無量無量的方便教法,要隨因緣,要用譬喻言辭等等來施教,希望能夠接引眾生。

「是故迦葉」,這就是向迦葉這樣說。其實,向迦葉(說),就是向大家,叫出迦葉的名字,那就是很貼心的弟子,你最瞭解我的心,大家應該也要用心聽。

是故迦葉:
告迦葉言
以是之故
隨力為說:
隨其機力
而為說法

迦葉,你知道我的心,所以「以是之故」。「隨力為說」,我就是因為這樣,眾生無法信解,不能信解、有疑就生謗,所以我要「隨力為說」,隨眾生的力能夠堪受,隨他們堪受而說。「隨其機力,而為說法」,隨眾生的根機、力量,能堪受的,這樣說法。「以種種緣,或說五乘,或說三乘,皆方便緣。」

以種種緣:
或說五乘
或說三乘
皆方便緣

就是因為方便,隨眾生的緣。

令得正見:
即後顯實
如長行文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亦如方便品所說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令得正見,即後顯實」,讓大家先入正見,然後才到現在法華會上,現出實相,讓大家瞭解。就如長行文,「示諸眾生一切智慧」。<方便品>中也是這樣說,希望眾生能夠,「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佛陀有這樣的一切種智,眾生本來具有,希望眾生也同樣能究竟得到,與佛同等的一切(種)智。佛陀的心情,還是同樣的,最終是期待眾生與佛同等,回歸真如本性。佛陀的悲心,我們應該要體會,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0829 - 壞劫濁世當覺醒 Giving with Love in Times of Discord





壞劫濁世當覺醒 
Giving with Love in Times of Discord 

因欲造業災難起 
驚世洪災齊賑濟 
宗教會合誠祈福 
身處壞劫當覺醒 

放眼全球新聞,從義大利強震、阿根廷林火、印度雨季水患、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水患,一再印證了佛法所說的地、水、火、風四大不調,令人們飽受煎熬,生活於水火。 

證嚴上人提醒我們:「看到了大地一直被傷害,不斷的天災,不斷的人禍,人還是迷在欲念中,還在迷,還在計較著,還是自造業,真的是很難去分析人的欲念為什麼那麼大。」 

以美國而言,路易斯安那州從8月11日連續大雨成災,是11年前卡崔娜颶風雨量的三倍,更是美國境內,僅次於2012年桑迪風災的天然災難。 

11年前的卡崔娜颶風,美國當地的慈濟志工,為了提供災民更實際的援助,與當地沃爾瑪公司(Wal-Mart Stores, Inc.)超市合作發行「物資兌換卡」,讓災民可以前往其連鎖超市兌換應急日用品;後來考量災民使用的普遍性,再改為「慈濟現值卡」(visa debit card),是慈濟因地制宜,首次發展出的賑災模式,務求即刻救援。 

除此之外,停放在一千九百多公里外的「大愛醫療巡迴車」,則從洛杉磯出發,由兩名志工接力駕駛,日夜奔馳兩天,抵達休士頓波蒙特市收容中心,提供災民牙科義診服務與醫療諮詢。 

此次水患,美國慈濟志工於8月23日組成10人勘災小組,參與當地急難救援志工組織(LA VOAD)所主辦的救災會議,了解賑災需求與計劃,並且提供200張現值卡。面臨當今的極端氣候,大風、大火、大水頻傳,正是佛法所謂的「壞劫時代」, 人力無法勝天,必須虔誠敬天畏地,以愛以善,消弭災難。

Monday, August 29,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819 -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 第896集



20160819《靜思妙蓮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第896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述明如來無量功德,億劫說不能盡,當知佛恩普被,猶如雲雨靡不覆潤。」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欲以前長行文理事相,重復更為提示,故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佛以無礙智,以善巧方便,破人我萬有、實有之執著故。
⊙如來已破此諸有法,故云:破有法王。
⊙此重頌長行所說: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重頌偈文: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隨眾生欲,種種說法:此頌佛以權智說權教,隨其欲樂方便說三。即長行所說:「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無非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有:之名對無而成,始以和合而有,復以相續而有,而法界諸有合成而立,遂顯萬有之相。
⊙然此萬有實始於一業之所成,各人為同一之業,而感同一之果也。又名共業共果,故名業有。
⊙因業召苦,復名苦有,合上業有為二有。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有。
⊙生有、死有、中有、本有,為四有。分觀五趣為五有。
⊙如大幻師,以大幻力現為幻相,遂成諸有。法王如佛,懼眾生之著於有,故先破有。
⊙佛以真智證於平等真如法性,一切有為法悉不離而離,故曰破有法王。

【證嚴上人開示】

「述明如來無量功德,億劫說不能盡,當知佛恩普被,猶如雲雨靡不覆潤。」

述明如來無量功德
億劫說不能盡
當知佛恩普被
猶如雲雨靡不覆潤

要來講述佛陀,世尊、如來,他來人間為眾生,從他那分大悲,掛念著眾生,來來回回,時間長久,無量數的空間。到底是幾生幾世?在什麼樣的境界?在什麼道?是人天道呢?或是三惡道呢?在四生五道,他都是因緣把握,哪一道有因緣,無非就要去救度眾生,或者是做救度的因緣,總是要有個因緣。所以說,要說得很清楚,如來無量的功德,真的,用億劫的時間,說都說不能盡。這是佛德,讓我們眾生,我們有感受到,一定要有感恩心。

我們要知道,「佛恩普被,猶如雲雨,靡不覆潤」,沒有一個地方普及不到。這就是雲雨在天空中,看,因緣具足的地方,雲雨一下,任何一個空間都能得到雨露,雨水的滋潤。但是,佛陀儘管是一視同仁,儘管將佛法普潤,但是,無緣的眾生也不能度,所以佛陀要常常觀機,觀時機,要去造緣、投緣,這樣等待時機來度化眾生,所以這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佛陀的慈悲真的是無量,所累積的功德,「億劫說不能盡」,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恩,佛的恩德真的是很大。

前面的(經)文說,「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
能知如來隨宜說法
能信能受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隨宜說法
難解難知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讚歎迦葉尊者等,四位大弟子,在這麼多的弟子中,這四位從<序品>、<方便品>、<譬喻品>這個道理中,已經體會,在<信解品>表達出來了,佛陀歡喜,佛陀讚歎。這四位知道佛陀是隨機設教,他們終於能信能解了。

接下來就再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長行文告一段落了,佛陀慈悲,考慮到我們眾生,還未體會到的人還很多,雖然那四位大弟子已經瞭解了,不過還有這麼多人還不很清楚,所以他就再重宣此義,用偈文來重說。

就是說,「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也就是之前,長行文的文理事相。在<藥草喻品>長行文,這樣一直說下來,敘述了密雲彌布、山河大地、卉木叢林、藥草等等,大小的器物在大地上,密雲彌布,就是(雨)開始要下在大地上,助長大地上的生機。含意就是佛陀,他能夠鑑知眾生的根機,隨順眾生根機堪受、不堪受,這樣來施教。所以這是在長行文。

欲以前長行
文理事相
重復更為提示
故說偈言

所以這裡面都是包含了道理,有文,裡面的文,裡面的裡,「文理真正」,在這文理事相上,真的甚深。能夠真正所以體悟的四位,還有這麼多還沒,所以佛陀的慈悲,「重復更為提示」,用偈文再重複。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佛以無礙智
以善巧方便
破人我萬有、實有
之執著故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文就是這樣說。那就是「佛以無礙智,以善巧方便,破人我萬有、實有之執著」。

眾生,人我是非,很多的煩惱不斷不斷在複製。佛陀就是要用無礙智,善巧方便,隨順眾生,為他破除,破除人我。

我們若能瞭解佛法,別人對我們,怎麼樣的惡意、不善,只要我們退讓,那就是消了一分的業,去了一分的無明。我們若是不退讓,這種冤冤仇仇、愛恨情仇等等,那就是又再複製。接受佛法之後,我們應該瞭解了,不論是貪念、愛欲,這全都是虛幻,不要去執著,不要再結冤連連,若能這樣,就「破人我萬有、實有之執著」,這都是我們人人的執著。

如來已破此諸有法
故云:破有法王

所以佛陀一定要先「破此諸有法」,破法,破惡的法。佛陀已經具足了,所以叫做「破有法王」,破除了一切煩惱無明的法。

此重頌長行所說:
如來是諸法之王
若有所說
皆不虛也

佛陀已經所有的法都清楚瞭解,遊戲在人間,看看眾生還在迷茫中,還看到眾生在沉淪中,佛陀不忍,所以重誦長行文,就是前面長行文這段的,「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要讓我們瞭解,瞭解佛陀所說的法絕對不虛。

現在「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這段偈文,就是契合前面佛陀所敘述,「如來是諸法之王」的意思。佛陀所說的法絕對不虛,希望大家要用心接受。所以佛陀是隨眾生的心欲,來種種施教,大家要很清楚。

重頌偈文: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將長行文重複的意思,是要再加強大家的信心,還未生出信心的人,要趕緊生出來。

所以「隨眾生欲,種種說法」。這個頌就是在描述,「佛以權智說權教」,用方便法來適應眾生的根機,「隨其欲樂方便說三」。這就是長行文所說的,「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無非就是隨眾生的欲,所以種種說法。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此頌
佛以權智說權教
隨其欲樂方便說三
即長行所說:
於一切法
以智方便而演說之
無非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隨眾生的心欲,到底他想要求的是什麼呢?佛陀就適應眾生的根機,他們能堪得接受,隨他們的根機說法,不論是四諦、十二(因)緣,或是現在一直在推展、推動的六波羅密法。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佛陀一一分析讓眾生能瞭解,人的心理無明如何起,起無明的源頭是怎麼來?無明複製的過程、這個因緣果報等等,佛陀將這一切一切的法,用智慧方便來演說,這無非就是隨眾生的欲,所以「種種說法」,適合眾生的根機。這個「有」字,「有」,有很多所有的煩惱,「名對無而成」。

有:之名對無而成
始以和合而有
復以相續而有
而法界諸有
合成而立
遂顯萬有之相

有煩惱,就是對應沒煩惱,污染是對應清淨,原來是清淨的,慢慢造成了污染,這個過程,還沒有,原來就沒有這個東西,就是因為有種種來合成,所以有這個東西。「復以相續而有」,。這些相這樣不斷相續,有這些相,所以這樣不斷一直延續下去,因緣果報連綿不斷,所以這是「有」。

法,「法界諸有合成而立」,就是這些東西合成,有了煩惱無明,就開始法就要起來,佛陀是為了眾生無明,才有覺悟的佛陀。同樣的道理,覺悟的佛陀,同樣要來顯出我們世間,一切從無到有,這種造作因緣果報等等,這種相續不斷,這樣不斷法界諸法,「然此萬有,實始於一業之所成,各人為同一之業,而感同一之果也;又名共業共果」,所以名叫做「業有」。

然此萬有
實始於一業之所成
各人為同一之業
而感同一之果也
又名共業共果
故名業有

我們所看得到的東西,都是從源頭道理種種來會合。就如我們所造作的萬有,無量無量的煩惱,其實也是從一業這樣來完成。一業,這個業就是來自於各人,各人,不同的人,所合起來成為一之業,「同一之業」,這叫做眾生共業。

所以,「各人為同一之業,而感同一之果也」。造作同樣的業,所以結果是同樣的報,所以「又名共業共果」,這叫做「業有」。所以「因業召苦,復名苦有」。

因業召苦
復名苦有
合上業有為二有
統欲界、色界、
無色界為三有

眾生所造作,很多的業合起來,因緣果報成熟,這樣就是「共業共果」,就業報現前,同時受盡苦難。所以,業招來的苦報,這叫做「苦有」』。「業有」、「苦有」,這就是業所成就,這樣是「二有」。

「(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有」。造作惡業都在欲界中,一念貪起,造作無量無邊的惡,造成了很多惡因、惡緣、惡果、惡報,這在欲界。色界就是有種種,形形色色的東西,來引誘我們的心念,本來清淨的心念,有了「有」,這種有染的心念,就是貪外面的色,就開始想入非非,在色界中。

無色界,雖然與外面隔空,卻是內心煩惱重重,塵沙惑,如塵沙一樣,那種的無明惑念,還是在內心苦不堪。這就是業苦、有苦。

生有、死有、
中有、本有
為四有
分觀五趣為五有

在三界就有三有的苦。還有「四有」:生有、死有、中有、本有。生有苦,死有苦,生死當中無不是苦,這當中,死了之後還未出生時,有「中陰身」,這「中陰身」就是中有。

還有「分觀五趣」,在這五趣之中叫做「五有」。「五趣」大家知道,「五趣」就是「五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五趣所累積「有」,也是又有「有」。

所以有二有、三有、四有、五有,這全都是煩惱無明。就「如大幻(師)」,幻,虛幻,變魔術的人一樣,「以大幻力現為幻相」。

如大幻師
以大幻力現為幻相
遂成諸有
法王如佛
懼眾生之著於有
故先破有

這種虛幻,本來沒有,他就是將這個東西,在那個地方移花接木,讓我們(失察),天花亂墜,障我們的眼目,成為「諸有」。這種的人間法,佛陀「法王如佛,懼眾生之著」而有。法王就像佛,最擔心的是眾生的執著,執著在「有」,所以要先破除。眾生的執著若不破除,就無法讓眾生接受法。

佛以真智
證於平等真如法性
一切有為法
悉不離而離
故曰破有法王

所以「佛以真智,證於平等真如法性」,「一切有為法,悉不離而離」,所以稱為「破有法王」。佛陀以真智,以他的真實智,來證明這平等真如的法性,「一切有為法,悉不離而離」,種種的業,三界的業、苦的業,離開五趣種種的「業有」。普通(人)難得離,佛陀已離,所以稱為「破有法王」,意思就是能破除所有的無明。

我們剛剛說過了,有「業有」,有「苦有」,有「三有」,有「五有」,很多都是無明複製的源頭,佛陀已經一一破除了,成佛了,證明人也能成佛,所以「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也就是為眾生,將法傳承給大家。我們大家感佛恩、接佛法,要用這分虔誠的心,好好來思考。佛陀的慈悲,長行(文)說完了,為了「當成就」,要再重複,再複習一次,所以用偈文再重說,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0828 - 體悟無常同救苦 Awakening to Life’s Impermanence Through Disaster Relief





體悟無常同救苦 
Awakening to Life’s Impermanence Through Disaster Relief 

經歷無常悟四諦 
災後關懷同膚苦 
天下一家不分心 
廣招菩薩擴大愛 

佛陀在《八大人覺經》開頭即言「人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平時安全度日,對「無常」無感,因此總是汲汲營營於自我所愛,不斷追求,也不斷逃避厭惡之事,但是無常什麼時候會來,沒有人知道。 

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人生是苦,而苦是集種種的因緣來的,所以為什麼每一個人所生長的環境都不同,就是要看我們過去生中是造福還是造業,既然我們現在無法改變過去生中我們所造的業緣,那麼我們就要去接受,而現在的我們既然懂的這個道理,那麼現在的我們就要為我們的來世好好鋪路。 

若我們可以多了解佛法中所說的道理,那麼我們對天地間的人、事、物,我們就會看的比較開,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自然也可以將我們的心靜下來。 

上人常常呼籲大家,人人要戒慎虔誠,要發心立願,唯有大家虔誠的心,才可以減少天地之間的災難,這一次臺東受到尼伯特颱風的侵襲,在當地造成了許多損失,很感恩全臺的慈濟人大家都自動投入到災區幫忙,每一個人都拿出了自己的勘災經驗,相互幫忙,在最需要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慈濟人分區不分心。 

就如一位尼泊爾志工劉馬尼,他說,他是來自尼泊爾,在尼泊爾發生大地震時,慈濟前往當地救災,現在他自己在臺灣,所以他當然也要盡自己的一份心力,受災鄉親莊坤吉阿公也說,看到慈濟人從各地方來到臺東幫助我們,協助我們修繕,讓他真的非常感動。 

看到慈濟人無論大太陽還是下著大雨,大家都還是逐戶去訪視受災鄉親,真的是非常辛苦,上人說這一次出門,看到大家都很平安,他就放心了,最重要的是要向大家感恩,也一再叮嚀著每一位弟子,若有困難,就要提出,因為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穩定下來,那我們要如何去付出。 

這一次的尼伯特颱風,看透了人間的無常,也了解到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是需要人間菩薩的投入,上人期待人人要互相來培養,互相來呼喚,期待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會救人的人,我們要人間菩薩大招生,因為還有很多的人是需要我們去幫助的,只要有人有意願,我們都可以邀他一同去投入。

Sunday, August 28, 2016

【人間菩提】20160827 - 解脫苦難誠戒慎 Putting Forth Efforts Collectively for Disaster Relief





解脫苦難誠戒慎 
Putting Forth Efforts Collectively for Disaster Relief 

眾生共業災頻傳 
解脫苦難需調心 
匯聚力量齊救助 
珍惜情緣懷感恩 

佛陀說,眾生共業,重如須彌山,看到了現在天下的災難偏多,我們人類真的要戒慎虔誠,看到了義大利在24日凌晨發生規模6.2強震,讓歷史悠久的古城毀於一旦,也聽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位八歲的小女童(茱莉亞.雷納多GiuliaRenaldo),在發生地震的當下,她很快的就撲在四歲妹妹的身體上,當救難人員由瓦礫堆下挖出八歲女童時,已經沒有命跡象,但四歲的妹妹幾乎毫髮無損,安然獲救。 

所以人生真的是很無常,從女童的身上也看到了人的本性、本能、潛能就是那樣的善良,現在在當地餘震還是頻頻發生,所以救難人員救災也是非常的辛苦,看到德國的范德祿居士夫妻一共6個人,將在明天開車前往義大利慈濟人勘災及了解。 

還有8月在海南受到電母颱風的侵襲,在當地也造成了嚴重的災情,慈濟人去勘災了以後,了解到現在受災民眾急需的就是福慧床及毛毯,很感恩慈濟志工蔡堆及時的與航空公司做聯繫,也很感恩航空公司願意幫我們將物資及時的運過去,也感恩當地的海關,讓這一批救災物品,可以儘及過關,讓當地的志工可以趕緊做發放。 

另外在中國大陸的河北及河南省也是在七八月時受到大雨的侵襲,在當地也造成了嚴重的災難,當地的慈濟志工也是一次再一次的前往受災區勘災,有一戶人家看到慈濟人的到來,就趕緊去拿出了一條棉被,受災戶蘭鳳梅表示,十多年前就接受過慈濟物資,這次再一次見到藍天白雲的志工,她心中真的很感恩也很開心,迫不及待要與志工們重續這分舊情。 

不只是在大陸,也看到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8月份也受到大雨的侵襲,現在至少造成逾十二萬人受災,當地的慈濟人也已經開始動員勘災,看要如何去幫助。 

所以大自然的力量真的很可怕,唯有我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心調好,才有可能減緩天地間所發生的災難,我們人類真的要提高警覺、戒慎虔誠。

Friday, August 26,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818 - 佛慈慇切引眾開解 - 第895集



20160818《靜思妙蓮華》佛慈慇切引眾開解 (第895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慈愍念深心之所行,悲心慇切開示佛知見,啟示諦理悟入淨真如,導引諸眾生入佛境地。」
⊙「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正指中根四人,傍及下根聲聞,已於佛前聞法言教譬說,故對如來方便,隨宜說法,能信能受,不再停留小果,而能捨權入實,回小向大,佛特讚其甚為希有。即領解由實施權,由一開三,甚為希有。
⊙能知如來隨宜說法:歎希有者,以能如是。一切諸佛,隨順物宜,稱機而說,無有定法。
⊙能信能受:指今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能信受領解,不生違逆,又能依教奉行,能得果證,能了生死,則更為希有。
⊙隨宜:隨順眾生之所宜。謂如來所說種種諸法,或偏或圓,或頓或漸,皆是隨順眾生之機,稱其根器,悉令開解。
⊙難解難知:五乘教法,是佛一切種智妙用,未得一切種智眾生,解知難,悟入難也。
⊙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證嚴上人開示】

「佛慈愍念深心之所行,悲心慇切開示佛知見,啟示諦理悟入淨真如,導引諸眾生入佛境地。」

佛慈愍念
深心之所行
悲心慇切
開示佛知見
啟示諦理
悟入淨真如
導引諸眾生
入佛境地

我們再用心來體會佛的本懷。佛心就是慈悲心,憫念眾生。他深心,用最深刻的心,就是為了悲憫眾生,所以這是佛陀他經無央數劫,所修行的目標,一旦成佛了,他一大事因緣,就是將法普施給眾生,這是「佛慈憫念深心」。佛陀認為他已經成佛了,也體悟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偏偏我們眾生就是,有各人各人不同的無明煩惱,所以佛陀他「悲心慇切」,這麼慇切的心來開示,開示眾生,人人都與佛具有同等的知見。

所以「啟示諦理悟入淨真如」。長年累月,佛陀成佛之後,也經過四十多年了,殷殷善誘,隨順眾生根機,這樣一一為我們啟開、一一來為我們指示,無不都是為了,要讓我們體會諦理。諦理,是真理,希望我們人人能悟入,從過去錯誤的道路,慢慢回歸回來真如的覺道,那就是菩提大直道。

這必須要佛陀來為我們開示,不只是開示,還要循循善誘,來引導我們,「導引諸眾生,入佛境地」,讓我們安心;不只是說而已,又是這樣帶我們,希望我們人人都能入佛境地,與佛同等,入佛的境界同等。

這是佛陀的慈悲,只是一種的盼望,眾生能體會佛的本懷、佛陀的開示。這個心念,我們眾生能夠貼近,貼近佛的心念,甚至佛陀所開示的,我們能領悟。所以佛的開示,眾生要悟入,這唯一佛陀的盼望。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佛知是已
觀眾生心欲
而將護之
是故不即為說
一切種智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要如何讓眾生這種,還未完全去除的惑要如何去除,也要應機適量,應眾生的根機,適應眾生大小的根器。法要施給他們不是很容易,這就是為了保護眾生,法,剛剛好,才不會被眾生曲解、誤解,反而對法無益。

所以佛陀,法要利益眾生,也要看眾生的根機,堪得受用這個法嗎?佛陀需要弟子去廣度眾生,這個弟子堪得入人群中而不受污染嗎?這全都是佛所要考慮的,所以「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知道眾生不堪接受,所以他要思考,思考之後才決定到鹿野苑,從「苦集滅道」開始,法,一步一步走,也走過四十多年了。這是佛陀瞭解眾生根機,可受用的法。

下面(經文)接著說,「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
能知如來隨宜說法
能信能受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隨宜說法
難解難知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段(經)文就是表示,佛陀還是讚歎法非常的深奧,法要真正能體會,實在難啊!難知。天地宇宙萬物的事、物、理,要很通徹瞭解,實在難啊!再讚歎這個意,下面這段(經)文,又是再讚歎迦葉尊者等四人。再重複讚歎,甚至也要告訴大家,法甚深難解,但是讚歎迦葉尊者等四位已經能知了。

此示歎法之難知
並再讚迦葉等
四人之能知

佛陀對迦葉尊者,一向就是很讚歎,也肯定。在《(增一)阿含經》裡,有一段,佛陀與迦葉尊者的互動。這就是說,佛陀在祇園精舍那時候,迦葉尊者,他在另外一個偏遠的地方,他從遠途,已經接近祇園精舍來,很多不認識他的人,起了厭惡的心,因為全身都是很弊惡的衣服,就是很邋遢、很破爛。佛陀看到他已經這樣到來了,佛陀起了一個心念,要如何才能讓人人,對迦葉尊者起恭敬心?所以,看到迦葉慢慢接近,要向佛頂禮之前,佛陀就說:「來,來,迦葉,在我的身邊坐下來。」

迦葉尊者在佛的面前跪下來,很恭敬,向佛陀說:「佛啊,佛陀是我的師尊,我是弟子,我怎麼能與佛同座。」就去找他所要坐的座位坐下來。

佛陀就向大家說:「我出家之後,我一直在修行的過程中,我靜坐,我在靜謐思惟當中,我已經進入初果、二果、三果,一直一直到慈悲喜捨,天地萬物遼闊,所有的真理開始入心那時候。迦葉尊者那時候,他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與我差不多同等,同樣默思中也是初果、二果,這樣漸漸在進步。所有一切修行的過程,與我的心思都差不多是平行,只是我早日覺悟,比他早覺悟,能夠與天地萬物、天體合一,稱為大覺。」佛陀對迦葉肯定,而且讚歎迦葉內心的清淨,與他的外表完全不同,「大家不要懷疑他,應該人人要尊重。」這就是佛陀的慈悲。

經文說,「汝等迦葉甚為希有」。這段(經)文就是在讚歎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這四個人。他讚歎他們,因為這個法是這麼深,可是現在稱為中根的四個人,以及與旁邊所有的人,下根器的人,聲聞,「已於佛前」。這些人全都是在佛前聽法的人,長久以來,同樣都是聽佛法言教,譬喻、言辭等等的法,大家還無法很透徹瞭解,還是佛陀用種種方便法,佛陀的方便法來對待眾生,「隨宜說法」,隨眾生的根機。

過去是這樣,現在呢?迦葉等「能信能受」。現在這麼多人在聽法,卻是這四位已經「能信能受」。

汝等迦葉
甚為希有:
正指中根四人
傍及下根聲聞
已於佛前
聞法言教譬說
故對如來方便
隨宜說法能信能受
不再停留小果
而能捨權入實
回小向大
佛特讚其甚為希有
即領解由實施權
由一開三甚為希有

雖然佛陀過去的方便隨宜說法,現在到這個時候,這四位已經「能信能受,不再停留小果」了,這四位開始放棄小果(小乘),開始能夠入大乘,已經「捨權入實,回小向大」了,小乘已經轉向大乘了。所以佛陀特別讚歎「其甚為希有」。

就是「領解由實施權」。領解了佛陀是以一實乘,為了眾生的根機,所以施權教,現在他們已經全都瞭解了。「由一開三」,本來就是只有一種法,一實乘,就是將它更開闊一點,用三乘,適應眾生的根機,所以現在全都瞭解,瞭解佛陀施權,目的就是歸一。所以佛陀讚歎稀有,芸芸,這麼多人當中,這四位已經瞭解了,所以佛陀也很高興。

「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讚歎他們能瞭解,這是稀有的,因為「以能如是」,如是知一切佛,佛佛道同。瞭解了佛陀的真理,等於透徹瞭解一切佛的道理,都是「隨順物宜」。眾生的根機能接受的時候了嗎?能施什麼樣的教法?所以「稱機而說」,看看什麼樣的根機,就是大家所能堪受的。所以,佛陀對眾生,他不定法,適應眾生的根機來教化。

能知如來
隨宜說法:
歎希有者
以能如是
一切諸佛
隨順物宜
稱機而說
無有定法

現在迦葉等「能信能受」,現在都能信受了。今天已經,佛陀「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了,能「信受領解,不生違逆」。已經體解,佛陀所說的法完全都接受,所以「不生違逆」。「又能依教奉行,能得果證」,這是佛陀對他們的印證。「能了生死,則更為希有」。他們已經,(見思)煩惱都斷除了,也已經看到他們,已經是證羅漢果了,這種無明煩惱已盡,現在塵沙惑也開始去除,願意接受入人群濁氣中,去淨化眾生,引導、教育眾生,這是佛陀對他們的讚歎。

能信能受:
指今日開權顯實
會三歸一
能信受領解
不生違逆
又能依教奉行
能得果證能了生死
則更為希有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佛陀為什麼要用一乘,而分別說五乘呢?這是隨眾生根機,能夠接受的時候,他就隨他們的根機、隨因緣去為他們施教。

隨宜:
隨順眾生之所宜
謂如來所說
種種諸法
或偏或圓或頓或漸
皆是隨順眾生之機
稱其根器悉令開解

要隨宜說法,「隨宜」的意思就是說,隨順眾生所需要,他的根機。也就是「如來所說種種諸法」,或者是「偏」,或者是「圓」,或者是「頓」,或者是「漸」,「皆是隨順眾生之機,稱其根器,悉令開解」。

有的根機很高,他就用圓教,一音圓演,讓大家都能完全接受。若是根機較小的,佛陀就要一段一段來教育。或者是「頓」,或者是「漸」,這就是佛陀應機的方法。「頓」就是利根,利根利器的人;若是「漸」,就是要慢慢地來,這就是佛陀隨宜說法。「皆是隨順眾生之機,稱其根器,悉令開解」。佛陀的一法,隨順眾生的根機受用,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對眾生的開示。所以,法,老實說,佛法實在是很深奧,難解難知。

難解難知:
五乘教法
是佛一切種智妙用
未得一切種智眾生
解知難
悟入難也

難解難知,因為眾生有這五種的根機,佛陀就是用分別,這樣不同的,他們的環境、他們的因緣、他們的根器等等,來施五乘教法。這是佛一切種智的妙用,讓想要修行、根機不齊的人,要如何讓他們,全都能夠透徹瞭解,將法收入心,行在日常生活中。這沒有得一切種智的眾生,是難瞭解,所以佛陀一定要觀機逗教,讓人人眾生人人與佛同等,到達入佛的境地。因為難解難知,法,要悟入更困難。

方便品曰: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所以佛陀在<方便品>中,也是這樣一段(經)文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這是在<方便品>中,佛陀這樣說。

各位,學佛真的要發大心、立弘誓願,這是「佛慈愍念,深心(之)所行」的道,我們也要學佛,要慈愍念深心所行,我們也要這樣走過來。我們大家要尊重自己本具佛性,我們才能讓人人瞭解,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我們必定要學佛,學佛在人群中,把人帶過來,好好的體會佛法,到佛的境地,就是回歸如來的本性。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Thursday, August 25, 2016

【人間菩提】20160825 - 啟發愛心互關懷 Inspiring Love in More People for a Better World





啟發愛心互關懷 
Inspiring Love in More People for a Better World

強震突襲毀古城 
窮困人民何所依 
天地之間如大宅 
祈願人人互關懷 

義大利昨天凌晨三點半,發生芮氏規模6.2強震,震央位在中部恩伯利亞大區, 由於地震深度只有10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加上災區是人口稠密的山區,確切的災情尚未明朗,不過救難人員正在把握黃金72小時救援時間。 

就在義大利強震12個小時內,緬甸也發生規模6.8強震,震央在中部馬魏省,地震深度84.1 公里,屬於中層地震,距離震央不遠的歷史古城蒲甘(Bagan),以400萬浮屠佛塔著稱,擁有兩千多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東南亞旅遊勝地,也在這次強震下毀損。 

接連的大地震令人不捨,而在約旦境內,長年流浪的貝都因貧民,卻因為棲身之所將改建為高速公路,而必須遷往他處;連續15年關懷他們的慈濟志工,則送上最後一次的大米與生活用品。 

看著熟悉的臉孔,慈濟志工離情依依,只能為他們送上祝福。雖然未來不可知,但是證嚴上人勉勵人人,把握時間助人,恆持每一個善念,如同1991年的大陸華東大洪涝。 

當年,證嚴上人從報紙得知水患消息後,開始呼籲「一粒米中藏日月」,匯聚人們的點滴善款,轉化成一包包的愛心米,送到災區,期待能長久溫飽鄉親,也從此展開慈濟的大陸慈善志業;二十多年來,也將關懷擴展至窮鄉僻壤。 

像今年江蘇省的龍捲風、湖北、湖南的大水災,當地志工都及時前往勘災、發放,直到受災鄉親返家生活,也依然前往探望、噓寒問暖。甚至帶動當地環保回收觀念,提倡一村一環保點,啟發老小愛心,讓人們走出受災過後的憂谷,轉為自助助人的正向能量,而這,也正是佛法在人間的勤行之道。

【靜思妙蓮華】20160817 - 慧心安忍護惜眾生 - 第894集



20160817《靜思妙蓮華》慧心安忍護惜眾生 (第894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慧心安住法名之為忍,緣境相決斷說之為智,深知一乘真實之妙法,是非事理明斷為實智。」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將護之,正是如來本懷,捨己從人,恐其誹謗,將導護惜。
⊙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眾生心欲尚有覆障,未及知此,故如來不急為說,所以將護之,令免生謗罪。

【證嚴上人開示】

「慧心安住法名之為忍,緣境相決斷說之為智,深知一乘真實之妙法,是非事理明斷為實智。」

慧心安住法
名之為忍
緣境相決斷
說之為智
深知一乘
真實之妙法
是非事理
明斷為實智

修行要用心!我們用心,希望我們將佛陀的教法,能夠收納入心來,我們能夠,法,成為我們生命中、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動力,那就是智慧,也就是慧命。我們平時我們的生活,凡夫就是脫離了法,隨著人間紛紛擾擾,互相牽引、互相動作。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慧心安住法」,我們若能身心念法,外面的境界,任何的時間、空間,都不會來影響我們所安住的法,我們能用安住的法,來面對世間法。

是什麼法呢?那就是忍。世間,我們要堪得忍耐。娑婆世界是苦,苦在欲境現前,我們無法控制,就被它拉走了,這就是缺這個「忍」字。忍欲,就是我們要控制,我們這念欲念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境界,把我們拉出去。

忍下來,不要被它拉出去,這就是「緣境相決斷,說之為智」。我們若能堪得忍貪、堪得忍癡、堪得忍瞋,這三毒,我們若能戒住,預防、戒住,就不會被外在把我們誘惑了。這就是我們內在不斷修,忍一分的貪,那就是消一分欲念;忍一分的癡,就是消一分癡念;忍一分的瞋,那就是消一分的瞋念。這種貪瞋癡都是煩惱,你忍得過,那就是消除過去了。所以說我們要安住於法,我們要在「忍」字上。

「緣境相決斷」,我們若有忍,若有消除前面的貪、瞋、癡,自然,慢、疑也一樣會消除。外面的境界一來,自然我們能夠很清楚,決斷是對的、是不對的。是的,我們要趕快執行;非的、不對的,我們要趕快斷除。像這樣,「緣境相決斷,說之為智」,說我們所做的,做我們所說的,這樣我們的心就不虛,會很踏實,在人群中讓大家知道,這就是智慧。

所以我們要「深知一乘真實之妙法」。我們要深心信解,深知一乘,入於真實妙法。佛陀所說的法如雲雨一般,聚集在大空中,應緣、應境滋潤大地,佛陀說法也是一樣,不論眾生根機大小,佛陀所說的法,看眾生根機如何接受,佛陀還是應機,哪怕是小根小器,佛陀還是普施法雨,這就是真實的妙法。

「是非事理,明斷為實智」。有「事智」與「理智」,事智就是入人群中,理智就是瞭解一切道理。我們不要受所知障,把我們障礙了,煩惱障等等。大家要用智慧,在人事中要很明決,在理智中要很清楚,這就是實智,才有辦法消除那些煩惱無明。我們要好好用心啊!

上面的經文這樣說,「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如來知是
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
離相、滅相、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終歸於空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是前面所說過的。佛陀知道一相、一味之法,就如雨水一樣,沒有什麼味道,卻是能普潤大地,滋潤大地一切的生機。就像法在我們人間,平常看來沒什麼,卻是成長我們的慧命,讓我們日常生活輕安自在。

來,下面的經文再這樣說,「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佛知是已
觀眾生心欲
而將護之
是故不即為說
一切種智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已知是已,已經知道了。眾生的心念、眾生的思考、眾生想要修的法,佛陀都瞭解了。所以這就是,「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眾生的根機,佛全都清楚了,所以他要應機逗教,(應)大小根機,他這樣來施教,這就是護,「將護之」,因為正是如來的本懷,佛陀疼惜、斟酌。

佛陀他對眾生,他就要很用心看眾生的根機、眾生所造作的業。我們的煩惱無明業重,接受不到佛法,就如乾旱一般;或者是受法卻是不依法行,所知障,障礙很多,將佛法去邪知、邪見,去迷惑眾生,想要速成道,說不定就是法,也成為眾生的大障礙。

所以過去在<方便品>、<譬喻品>,佛陀也一直說,「這樣、這樣根機的人,不可說,不能說大法」,因為接受大法之後,自己沒有修行,卻是惡行惡用,在法中自己自迷,還要去引導別人走入迷的地方。這就是眾生的根器,若是還未到大根器,反而大法也會斷了眾生的善根,使眾生心意混亂。就如大雨下錯地方,就會變成了災難,同樣的道理。

所以佛陀需要護,保護,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能接受什麼法,所以「將護之」。這是如來的本懷,要用很長、很久,無央數劫的耐心、愛心。「已成就」的,根機成熟,已成就的,佛陀就隨機逗大教。可以成熟了,接受佛法,他們能很穩定,將心,慧心安住,他們能知道如何入人群,如何度眾生,這是「已成就」。

還有「當成就」,因緣將來了,所以佛陀趕快將法會三歸一,趕緊進步為中根人說大法。當成就的人,這就是中根的人,開始要發大心、入人群中,這就是「當成就」。

「未成就」,有的人還在外面,就為他們講人天法,行十善業、守五戒,這樣慢慢地告訴他們。再者,有人更無緣,連十善五戒都誹謗,不要勉強他們,等待因緣。這就是佛陀的智慧,來保護眾生,這就是「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好好保護他,因為這是佛陀的本懷。

佛知是已
觀眾生心欲
而將護之:
將護之
正是如來本懷
捨己從人
恐其誹謗
將導護惜

「捨己從人,恐其誹謗」。有的人若不瞭解透徹,只是一時熱心,說:「好,我要去向大家說。」但是,你若無法去解釋,反而會受誹謗。

所以佛陀這一實乘大法,就要觀根機而逗教、就引導,否則恐怕光是聽到,還不瞭解,就開始,可能會受很大的誹謗。所以佛陀就這樣慢慢來。

就如有人說:「我遇到什麼,別人如何跟我說,說要停(捐款),說要……」。我就說:「要停,我們就讓他停,我們就好好跟他說,說給他聽。」他說:「有啊,我就是這樣跟他說,說給他聽,後來他說『好吧,這樣我再繼續(捐款)。』」這樣說給我聽。

我就說:「你說給他聽了之後,他才說要再繼續,那是看你的面子。我們不要勉強他,我們還是要跟他說:『沒關係,我說的話,你如果相信,你好好觀察,覺得有意義,有信心,你很歡喜,隨喜功德,隨喜歡喜樂捐,那個時候,我們才收。』才不會讓眾生,不明白的人太過勉強了,心中有懷疑,太勉強不好。」

又有人說:「我最近都不敢出去收(功德款)。」我們的委員回來這樣告訴我,我就告訴他:「沒關係,他不敢出去收,我們就趕緊大家來內修。」內修,大家共修。因為很多事情他不瞭解,不瞭解的事情無法向外說明,我們現在應該大家要凝聚起來。「來,我們將近五十年的時間,臺灣大風小事,慈濟人如何投入,如何做,回顧一下。」大家來分享一下,會覺得,那個時候走過來的這條路,這條路雖然坎坷,很難走,不過,回頭看來,風光很美,已經利益多少人了!

每次我若是到中部去,遠遠地看到,「看,這就是『九二一』我們援建的建築物」。沿途,就能車子邊開,遠遠地看,車子過了,還回頭,這樣一直瀏覽著,當時這所學校在蓋的過程。滿腦海中,慈誠、委員、人間菩薩,菩薩群在那裡雲集在那個地方,這種雲集就如在那裡施法,佛陀的教法,大愛無私,用我們的身體力行,在那個地方普蔭眾生。

總共五十一所學校。一個「九二一」,二年多的時間,不論是學校,或者是人所臨時住的簡易屋,以及及時救災難,這在二年多的時間就完成。

臺灣雖然這麼大的「九二一」,驚天動地,但是有這一大群的慈濟人,「藍天白雲」,這不就是受法,密雲法雨,在菩薩的身影,到處去付出,成就一切。

「九二一」到現在,到底幾年了?這也是很久了,忘記的忘記了,所以那時候的安心,現在又不安心了,要怎麼辦呢?只好就是要「舊法新知」,回眸來時路,法才能一直傳下去。人間菩薩能救世,不是看不到的菩薩,是看得到的菩薩,真正是菩薩雲集,救世人間,這是真實的事情;若不再說下去,永遠無法傳。

所以,佛陀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同一句話,但是就是不斷要反覆,讓大家的記憶要深,法要入,與我們生命的細胞,成長我們的智慧,這要不斷。這也就是我們要用心。所以下面說「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故不即為說
一切種智:
眾生心欲尚有覆障
未及知此
故如來不急為說
所以將護之
令免生謗罪

因為眾生的根機,真的是很淺、很小,所以「眾生心欲尚有覆障」,還有覆障,什麼來覆,把我們障礙了呢?就是煩惱。因為我們的心欲還有覆障,還有煩惱將我們遮蓋了,我們對法還不很清楚,就是我們的根機,還不夠分量來接受,這就是眾生的心欲。

「未及知(此)」,這個法還無法,還不及,根機不及。要接受這個法,其實,樹還沒有長大,無法倒那麼多水下去,所以如來不急為說。根機還那麼小,還未成熟,所以佛陀就沒有那麼快,就將「一切種智」說出來。

「一切種智」就是已經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世間一切種道理,都完全攝受在內心的智慧。佛陀的成佛,是已經「一切種智」,與天體合一,什麼都知道;但是我們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佛陀覺得我們還不堪受,他就這樣為我們法說從頭,讓大家從知道苦開始,故如來不急為說一切種智。

所以「將護之」,將這「一切種智」、真實法,佛陀用心保護著,看看眾生的根機堪得受時,他才釋放出去施教,所以「令免生謗」。佛陀也不希望眾生有這樣,不瞭解,說出去,不瞭解的人來誹謗我們。所以佛陀他又要保護人,不受誹謗,也要保護法能永遠在人間,流傳正法,希望人人啟開慧心。

所以我們要記著,就是「慧心安住法,名之為忍」。我們一定要修「忍」,我們若能控制,那就是消一分的無明;我們控制不住,我們就再增長一分的無明。無明,欲,心欲就來覆蓋我們,這樣我們的煩惱無明就愈大。所以我們人人要記著,要「深知一乘真實之妙法,是非事理,明斷為實智」,大家要在這個境界,緣這個境界相,我們要很用心。

Wednesday, August 24, 2016

【人間菩提】20160824 - 偏鄉義診.發心行願 Helping Others with Selfless Love





偏鄉義診.發心行願
Helping Others with Selfless Love

偏鄉義診結好緣
醫療志業護鄉親
不辭千里同培訓
南非喜見生力軍

慈濟東區人醫會的醫護志工,定期到臺東成功鎮義診,看診的科別有內科、骨科、婦產科、中醫,以及牙科,共計九十位醫護志工前往;雖然看診的場地新港國中沒有冷氣,但是志工們都把握能與民眾結緣的機會。

偏鄉沿海居民因為交通往返不易,求診困難;而位在臺中縣和平鄉的梨山,海拔兩千公尺,山區道路逢雨易坍,更讓居民的就醫之路迢迢。為此,台中慈濟醫院從2013年起展開往診服務,每兩周一次。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鄭宜哲,描述每次往診的過程:「我們每一次上山,都是在面對不同的變化,那最大的變化就是道路。尤其是在大禹嶺到梨山這段路,它的地質可能比較不穩定,然後常下雨就坍方,必須配合公路局的修路,在路邊等候。」

從山巔到海角,行醫濟世一本初衷,如同慈濟志工發心培訓,那一念求法之心,從未因路途遙遠而放棄。目前慈濟在大陸最北的據點,是黑龍江省的黑河市,當地志工要接受慈濟委員的培訓課程,必須遠赴一千八百公里外的北京,光是交通費就要用掉他們半個月的薪水,而且每個月必須來回一趟上課,培訓期間長達三年,如此堅定聞法精進,連證嚴上人都讚嘆不已。

同樣是慈濟委員的培訓課程,非洲慈濟人則是到貧苦居民家中。沒想到那一段路程,竟也難中有險。原來,因為連續暴雨,道路泥濘積水,志工抱著米涉水而過,之後還要爬山路,穿越樹叢,沿途卻歌聲不斷,充滿歡喜。他們除了將米糧送到窮困人家,還要幫他們洗澡,清掃居家環境。而這群志工,經濟條件其實並不理想,但是他們願意付出愛心,幫助比他們更困苦的人,正是證嚴上人所說的「愛的能量」,一切唯心造,有心就不難。

【靜思妙蓮華】20160816 -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 第893集



20160816《靜思妙蓮華》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第893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菩薩修行以智慧觀察成熟者,一切佛法既已成熟歷劫不壞,譬如火性之熱能使依地所生,一切種子及諸藥草等悉成熟。」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一相者,眾生之心體,詮一實之真如也。一味者,如來之教法,詮一實之理也。
⊙一相者,眾生之心,同一真如相,是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詮一理,是一雨也。
⊙解脫相,言無生死之相也。離相,言無涅槃之相也。滅相,言生死涅槃之無相,其無相亦無。即非有非無之中道。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涅槃之相離一切相,謂之寂滅相。<方便品>中: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如來知是實法終歸於空者,以是法究竟圓滿畢竟空寂,所謂至究竟菩提真空妙有。

【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修行以智慧觀察成熟者,一切佛法既已成熟歷劫不壞,譬如火性之熱能使依地所生,一切種子及諸藥草等悉成熟。」

菩薩修行
以智慧觀察成熟者
一切佛法既已成熟
歷劫不壞
譬如火性之熱
能使依地所生
一切種子
及諸藥草等悉成熟

菩薩修行以智慧來觀察,眾生的根機,是不是成熟了呢?既成熟了,就將所學的法來與眾生分享。眾生所需要的,我們能用愛付出,是身的苦,或者
是心的苦,或者是人間無常,種種煩惱的苦,因緣既成熟了,人間菩薩投入人群,就是這樣把握因緣,布善種子。

因緣若未成熟,其實,即使是一位播種的人,也要等待季節來時,種什麼樣的種子。修行者或者是菩薩,在人間也要等時機,這樣才有辦法去度眾生。

看到人間有人一時的念錯,一念之差,行為偏錯了,必須去服刑。一群人間菩薩,長年、長年,不知已經有幾年了,慈濟人一直定期到看守所去,去和他們佛法分享,將世間所見所聞,「一念偏差,千步錯」,真實的故事說給他們聽。在服刑中的人,他們聽到這麼誠懇的,是真實人間的故事,他們聽,他們感動,從內心就起了懺悔、反省。

其中有一位,臺中看守所,一位年輕的服刑人,他說他一直從年輕,一不小心就和的朋友群,這樣就去吸毒了。吸毒,一吸毒下去,就開始行為等等無法自己,所以做了不少忤逆父母,與在社會這樣混在一起。現在失去了自由,想到他的父親癌症,尤其是最後那一口氣,還在念著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在監獄裡,無法去看他父親的最後一面,這種心靈的煎熬,自己覺得這是不孝,而且後悔,後悔也來不及了。

因為現在又聽到慈濟人,定期去關懷,尤其是那一分真誠,真誠、愛的表露,一直希望他們能改往修來,又想到自己,所以他很認真,要如何能改變自己,將來出獄了能彌補他的母親。所以,現在他都用靜思語寫信,向母親懺悔,用靜思語來作為一條線,將母子的心牽起來了。

一直表達,只要他服刑的成績若很好,就可以提早出獄,可以盡為人子的責任,這樣孝順母親,彌補過去,不只是要孝順,還要投入人群做善事。像這樣,一顆種子若成熟,歷劫不壞,道心堅固,真的是歷劫不壞。

還有花蓮的監獄所長也很感動,感恩慈濟人這樣定期進去,一群同學已經完全改變了,讓他們懂得要立志,要學手藝。在監獄裡認真學出了,他們一技之長,在年初,他們將他們的作品,送來精舍,例如將按照精的建築物。他們用手工,很細膩,這樣仔細地去雕、仔細地刻,感覺那手工藝的模型,做得唯妙唯肖。看到這個東西,我打從內心的震撼,也很感動!這就是人間是這麼的溫馨,人本具佛性,犯錯的心,只要因緣成熟,還是同樣能受感化、能受度,這樣度化過來,踏上了平坦的心靈道路。這就是很令人感動的。

所以「菩薩修行,以智慧觀察成熟者,一切佛法既已成熟,歷劫不壞」。只要善念的種子趕緊播種,時機到的時候,自然因緣成熟。就「譬如火性之熱,能使依地所生」譬如我們的大地需要有火性,火性來自於太陽,來自於草木、叢林等等很多,就是互相循環,有這個大空間,在這個宇宙間,太陽在這個大空間裡,成就一切萬物,一切萬物也有它含藏的火性,所以大地就能夠成長萬物,「一切種子,及諸藥草等悉成熟」。這就是大地互生,互相的生存,互相的利益,那就是需要天地四大調和,在這個大空間裡。這就是要合理,一切理會合成事,那就是需要佛法。

前面,我們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
明了無礙
如彼卉木叢林、
諸藥草等
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眾生各住本位,不論你是(如)大樹、小草,各住本位。佛陀的智慧能觀察一切,種種無礙。卉木叢林、諸藥草等,雖然它們只是需要雨露,各個受雨露,應自己的根器來接受,這是還在受法,接受法,適應自己的根機。

接下來的(經)文,就這樣說,「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如來知是
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
離相、滅相、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終歸於空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瞭解天下萬物一切。「一相、一味」。「一相」就是「眾生之心體」,眾生心、眾生的體全都共為一相,這「一相」就是真如本性。

如來知是
一相一味之法:
一相者
眾生之心體
詮一實之真如也
一味者
如來之教法
詮一實之理也

這是如來所知一切眾生就是一真如相,共同就是這樣。但是「眾生之心體,詮一實之真如(也)」。眾生,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性,所說的性就是習性。這個人的脾氣很好,那個人的習性很差,同樣是一個「人」,千萬般不同的心性、心體。但是,儘管怎麼樣的不同,卻是內心含藏著,就是「一實之真如」,我們人人都有真如的本性。

「一味者」,就是「如來之教法」,就是含藏著一實之理。就如雨一樣,雨水能滋潤大地,所以「相」就是水,「味」就是淡水的味道,雖然是淡水,卻是能營養一切生命,就如我們人真正是需要,需要水一樣。

一相者
眾生之心
同一真如相
是一地也
一味者
一乘之法
同詮一理
是一雨也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相,就是「無生死之相」。

解脫相
言無生死之相也
離相
言無涅槃之相也
滅相
言生死涅槃之無相
其無相亦無
即非有非無之中道

人所以苦,就是苦在我們有生老病死,這生老病死的過程中,是有很多的煩惱,讓我們的心不安,讓我們的心受苦難,這樣折磨我們,真的是苦。需要法來滋潤我們的身心,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解脫。解脫,就是解脫生死之相。

「離相」,就是「言無涅槃之相」。其實,解脫生死叫做寂滅,也叫做涅槃。寂滅,就是寂滅掉了那些煩惱,叫做寂滅。我們現在發心,開始就不是要獨善其身,所以「無涅槃之相」,不是只為了自己要求解脫,我還要再入人群;我不是只要守在我求解脫、滅除煩惱而已,我還要利用這個身體,入人群去度眾生。

所以「滅相」,「離相」再來就是「滅相」。解脫之後,離開了這種獨善其身的心念,接下來還要滅,滅相,那就是說「生死涅槃之無相」。已經生啊、死啊,我們已經離開了、撥開了,我現在接受了佛法,我很堅固,歷劫不壞的種子,我發心如初,這念心很堅固,已經很自在了。「其無相亦無」,連無相也沒有了,那就是完全輕安自在。今生此世、來生來世,以堅固的道心,乘法來人間。像這樣,「即非有非無之中道」,這就是菩薩道,這叫做「滅相」。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我們要一直到達究竟的程度。我們現在學菩薩法,我們要堅定我們的道心,到佛的境界。所以「終歸於空」,我們完全都不執著了。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終歸於空:
涅槃之相離一切相
謂之寂滅相
方便品中: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所以「涅槃之相離一切相」,一切相都要破除。這種到寂滅相, 寂靜清澄,我們要志玄虛漠,那就是如虛空天體一樣,這就是「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所以在<方便品>中,我們還記得嗎?「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本來常常都是自寂滅。所有的道理、所有的法,全部就是這麼的大自然,這麼的寂滅。一切萬物都是因緣會合來的,因緣若(分)開了,它就沒有這些形相再來會合,一切歸於理,就是一切歸於空。「如來知是實法,終歸於空者」。

如來知是實法
終歸於空者
以是法究竟圓滿
畢竟空寂
所謂至究竟菩提
真空妙有

如來就是已經很瞭解了,實相的法還是歸於空。就如天空下雨,太陽的熱氣,再成為蒸氣,回歸天空。所以說,一切實法終歸於空。

是「以是法究竟圓滿,畢竟空寂」。因為這個法真正是究竟圓滿,最圓滿的法就是這樣畢竟空寂,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法。要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心,離開紛紛擾擾,那種污濁、濁氣沉沉,這樣壓迫著我們的心,這麼苦。現在我們很需要的,就是要佛法,佛法來洗滌我們內心的垢穢,讓我們解脫一切的煩惱,離開煩惱,甚至連我們自己,求自己解脫,都離開,走入人群去,用堅定的道心,在人群中去淨化眾生。

所以「所謂至究竟菩提,真空妙有」。法,不要只是執著於「空」,我們要離一切相,我們要解脫,我們要滅掉,我們的人我相,所以我們唯有將法帶入人群去,這樣才有辦法提升人人,從錯誤的道路,回歸入菩提大直道,這才是真正我們要學的真空妙有。

我們應該要知道,人世間的一切都是佛陀所愛的,如一子。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眾生受濁氣所包裹起來,佛陀怎會不擔心呢?所以佛陀需要人人去除煩惱,還我自己清淨的心,以清淨的法,入人群度眾生,這是佛陀最期待,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Tuesday, August 23, 2016

【人間菩提】20160823 - 一念萬法契真如 Inspiring People to Give with Love and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一念萬法契真如
Inspiring People to Give with Love and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發放米糧倡環保
訪視助學啟慈心
鼓掌雙手做環保
淨化心地滌無明


今年以來,許多熱帶國家降雨量大幅減少,包括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國,都飽受乾旱之苦,尤其是柬埔寨,更面臨全面乾旱的困境,導致農作物歉收、糧食減產。




由臺灣農糧署提供的大米,2015年運抵柬埔寨,送給當地貧困居民之後,今年再度透過慈濟基金會,將600噸大米,送到當地12個縣、一千個村落,一萬五千位居民手上;雖然當地的慈濟志工不到十人,但是為了落實環境保護,志工們還請居民在領米的同時,將空的寶特瓶帶來回收。




同樣只有少數慈濟志工的國度,還有土耳其。由於土耳其收容大量的敘利亞難民,從2014年開始,慈濟志工開始援助難民生活,並且經過多方協調,在當地成立小學,是土耳其第一所半公立的敘利亞中小學。




受到慈濟志工的啟發,這些就學的敘利亞孩子,在臺南地震、臺東風災過後,還捐出零用錢賑災。而這點點滴滴的童稚愛心,超越了種族與宗教,只要獲得啟發,就能源源不絕,如同二十六年前的今天。




當時,證嚴上人的一場演說,呼籲人們「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現場民眾紛紛響應,撿起地上的垃圾,並且將回收資源變賣成款項捐出。




從此,慈濟志工無論男女老少,從夫妻、兄弟姐妹,甚至婆媳,都結伴到環保站做分類,親友間有了更多共同話題;儘管回收分類的動作千篇一律,但是志工們不厭其煩,樂在其中,身體既不覺得累,反而精神奕奕。




證嚴上人再次強調愛的能量,只要有愛,人可以是保護大地的菩薩。因為萬法唯心造,一念善心,就能成就一件善行,只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念,清淨無染,心寬念純,世間就能無災無難

【靜思妙蓮華】20160815 - 種相體性佛如實知 - 第892集



20160815《靜思妙蓮華》種相體性佛如實知 (第892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為諸眾生倒駕慈航度眾,逆流而出應身世間大事,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喻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性本是一,習氣不同,隨所依止,名之為住,各取自位,名種種地。
⊙住種種地,是謂如人天、二乘、菩薩等,各居自種姓之地位。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三乘聖人,以其示聲緣菩三乘共同修道之行位。分見真理;唯佛大聖,如實覺知。
⊙眾生之種相體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別,唯佛以正智觀照,盡能如實了知,而眾生各不自知,猶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三性。
⊙明了無礙:如眾物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則如來能知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則如來能知無差別。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以諸根性,喻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受潤,各取沾足,而不自知力量大小。
⊙所謂眾生聞法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如天地之產土木石百嘉,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遂孰能知之。

【證嚴上人開示】

「為諸眾生倒駕慈航度眾,逆流而出應身世間大事,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喻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

為諸眾生
倒駕慈航度眾
逆流而出
應身世間大事
如大雲起
無私應物普降
喻如來大悲愍
三乘二道

芸芸眾生,眾生剛強難調伏。佛陀就是因為眾生的剛強,因為眾生煩惱好像波濤一樣,一波一波的浪潮,心無法靜下來,所以佛陀他用心倒駕慈航,希望在芸芸苦海中能度化眾生。卻是人生世間,它的名稱叫做娑婆世界。眾生煩惱多、苦難多,所以非常難度,就好像在逆流中應身出現人間,這就是佛陀的一大事。

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看到那個時代就是四姓階級,這種高低貧富差距很大,加上了宗教的複雜,種姓的分別。所以這位悉達多太子百思不解,尤其是生命,看,短短幾十年,人如何來生?不知覺中的成長,也在不知覺中的老邁,這種的人生最終就是病、死。到底這幾十年的人生,它的意義,含意何在?有很多要慎思的疑問,想要透徹突破這人間疑問,所以他不如離家,去感受天地間萬物自然的生活,去體會天地萬物與人類等等,來覺悟道理永恆不變在人間。

所以這難道真的是那位,悉達多太子那麼迷茫嗎?不是,他是現相來人間;這是佛陀的慈悲,來人間為了眾生,所以他要倒駕慈航。佛陀是無央數劫以前修行,生生世世不捨眾生,但是眾生還是無明。佛陀他逆流出現人間,應身,應這個根機、應這個時代、應這個需要,他的因緣成熟,就名稱為成佛。這就是人間的一大事啊!

所以「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就如大雲起,他無私,哪個地方因緣成熟,就在哪個地方普降。這是佛陀來人間,出家修行的目的。就譬喻「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他就是應這三乘二道。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二道是什麼呢?天道、人道,這叫做三乘二道。佛陀大雲雨,就是應這三乘二道的眾生,所需要普降,就是無私。

佛法就是這麼奇妙,就像是比如在我們慈濟小學裡,有很可愛的兒童、小學生。羅暐哲,這個孩子,父母想要接近佛法,有一天就跟這個孩子說:「爸爸媽媽很早就要去聽,師公講經,你想要去嗎?」這個孩子沒有第二句話:「好,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就是這樣開始,已經一整年了,沒有停歇。

他很守規矩,九點半以前,功課要做好。做好功課安心睡,早上四五點起床,開始跟著父母來聽法。聽法,他也和大家都一樣,很用心聽,每天都在做筆記。有時候一句一句來不及抄,所以他就用畫圖,所畫的圖都是道理。

有一天,他就畫了一個迷宮。問他:「你為什麼畫這樣的圖?」他就說:「修行的道路就像迷宮一樣,要用心修行,才真正能到佛的終點。」這種的智慧,小小的童子,他就能應機,將法收納入他的心裡去。童子心,我們也能證明,佛陀說眾生具有佛性,佛性清淨,覺海分明,自然這個覺悟智慧的海,就是這麼的豐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

所以者何
唯有如來知此眾生
種相體性
念何事、思何事、
修何事
云何念、云何思、
云何修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因為眾生的心念,以及他的思想,他的起心動念,到底眾生在想什麼,他有什麼樣的根機,他能接受什麼法?唯有佛陀他能瞭解。這是我們前面所說過的。「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以何法念
以何法思
以何法修
以何法得何法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都是昨天我們說過了。佛陀能應眾生機,三乘二道,他的法雨來普潤,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

下面(經文)再接下來說,「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
明了無礙
如彼卉木叢林
諸藥草等
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接下來就是說,「眾生住於種種之地」。眾生不同,我們到底住在哪裡呢?我們是從何處來?去往何處去?我們自己還是在迷茫中。

眾生住於
種種之地:
性本是一
習氣不同
隨所依止
名之為住
各取自位
名種種地

性,眾生的性本是一,人人與佛同等的清淨真如本性,但是「習氣不同,隨所依止」。我們真如的本性,隨著世間紛紛擾擾的熏習,所以我們容易受波動,這念心容易受波動,這種無明覆蓋我們的本性,所以「隨所依止」,因為這樣,我們的習性,隨人間的無明所依止,所以「名之為住」。我們到底是在無明,住在無明,或者是清淨無染的本性?自己也很不瞭解自己。總是這叫做「住」。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各各都是在不同的地方,「各取自位,名種種地」。

所以我們「住種種地」的意思就是說,人、天,我們到底接受佛法,有接受到了,我修天福;我接受到法了,我要不失人身,再來人間聽佛法;或者是在二乘,聲聞、緣覺,守在他的小乘,自覺自利;或者是菩薩乘,菩薩,我已經自覺了,佛法的道理我接受,我不只接受,我還將接受的來普化眾生,這就是菩薩。

住種種地
是謂如人天、
二乘、菩薩等
各居自種姓之地位

我們聽法的人,就是這樣住於種種地,看你住在人、天地,或者是聲聞、緣覺地呢?或者是住在菩薩地?有修行,受法的人,「各居自種姓之地位」。

各人在現在所熏習,我們隨我們的根機,所接受的地位,看我們現在到底接受什麼,就住在什麼樣的地位。人人不要忘了,性是一,所說的就是習,所熏習的,法若熏習得深,自然他的信根不搖動,行於菩薩道;若是信根不深,就會隨風波動。「唯有如來,如實見之」。

唯有如來
如實見之:
三乘聖人
以其示聲緣菩三乘
共同修道之行位
分見真理
唯佛大聖
如實覺知

如來他能瞭解眾生的心念、眾生的思惟,眾生取什麼法在修行,這唯有佛陀瞭解,所以「如實見之」。「三乘聖人」,以其示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共修道的過程。不論你是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他所要修行,共同要修的,就是要這樣走過這個迷宮,真真正正的,找到自性本覺的地點。

「分見其理」,各人不同,不同的根機,所以各人接受的都有分別,聲聞接受於聲聞的小乘法,菩薩接受利益人群的大乘法。雖然同樣是聽法,各人發心都有分別,有差別,所以,所見的理,各人不同的見解。「唯佛大聖,如實覺知」,唯有佛陀,他能普遍都瞭解。所以「眾生之種相體性」,種種的形象和他的體形,「及其因行。」

眾生之種相體性
及其因行、果位
之各各差別
唯佛以正智觀照
盡能如實了知
而眾生各不自知
猶如草木不自知
其有上中下三性

大家所有共同的如來本性,我們如何修,如何得。修,就要從因起行,我們的行,是不是精進或是懈怠?「果位之各各差別」,到底你是成羅漢果?是初果或者是四果呢?你的體會是小乘或者是大法?這就要看各人。

「唯佛以正智觀照,盡能如實了知」。唯有佛陀,他用他的正智來觀照眾生,完全透徹瞭解。但是「眾生各不自知」,完全都不知道。「猶如草木不自知」,那就是如草木不自知,自己是上中下種的性,反正就是在大地上,雨怎麼下,我就怎麼接受;大小的量,它不自知。「明了無礙」,就是說「如眾物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這些東西都流入海中。

明了無礙:
如眾物流入海
失於本味
則無差別
隨他意語
以智方便而演說之
則如來能知差別
其所說法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則如來能知無差別

「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不論你這些水是乾淨或骯髒,進到海中,就是它原來的各種味都沒有了,進入海裡就無差別。

就如佛陀對待眾生,不論你如何惡,不論你如何的無明,不論你是何種形體的種性,同樣的,佛陀都是以平等無差別,隨他們的語意,隨機說法。「則如來能知差別」,他知道眾生的根機不同,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不論你是大小根機,不論你是惡或善,希望人人改往修來,接受了真理、法,到達一切智地,那就是佛的境界,那就是「如來能知無差別」。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如彼卉木叢林、
諸藥草等
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以諸根性
喻彼卉木叢林
諸藥草等受潤
各取沾足
而不自知力量大小

這就是我們眾生與草木一樣,雨一下來,各各就是各受各人所需的量,這都是隨他們的根性,佛陀一雨普被,隨其根性來接受。「以諸根性,喻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全都受潤,受到雨來滋潤。「各取沾足」,取剛剛好它們的分量來滋潤。「而不自知力量大小」,反正就是,給我多少,我就受我的量。我的根器就接受多少。

這也就是說,眾生聞法修行,我們人人在聽法,人人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反正我們受了法,依教奉行,做就對了。「如天地之產,土木石百嘉」。

所謂眾生聞法修行
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如天地之產
土木石百嘉
雨露之滋眾卉
自生自遂孰能知之

天地所產生的萬物,「百嘉」就是所有好的東西,都集聚在大空間,大地上。但是,缺了雨露來滋潤,這些東西就無法真正能夠成長。所以雨露之滋眾卉木叢林,「自生自遂孰能知之」。到底這麼多東西,接受到這樣的雨露在滋潤,它知道嗎?就像我們眾生,接受到這麼多的法,我們的慧命到底成長多少?我們自己都不自知。

的確,人間很多我們都還不自知的。我們人人修行,好像入迷宮,在迷宮走,但是,要經得起忍耐,我們要好好找出一條路,今生此世遇到佛法,要好好把握,信心要堅定,不要受到無明覆蓋,又再迷失了。所以要大家時時多用心。

Monday, August 22, 2016

【人間菩提】20160822 - 普天之下大愛行 Spreading Great Love to Those in Need





普天之下大愛行
Spreading Great Love to Those in Need

人間菩薩齊助緣
修復屋頂遮風雨
放下農損大愛行
拔苦說法無遠近

今年七月初,強颱尼伯特直撲東臺灣,重創臺東地區,許多鐵皮屋遭強風掀飛、玻璃破碎;釋迦、火龍果、木瓜樹攔腰折斷,農業損失高達六億元。風雨稍歇,花東地區的慈濟志工即前往鄰近社區關懷民眾,提供熱食便當,並且在一連串的慰問、清掃、急難金發放、以及房屋修繕等工作進行之際,評估重災區的重建計劃。

而在這一連串的關懷行動中,許多當地的慈濟志工,家裡也有受損,但是他們早出晚歸,更關心其它受災鄉親,至今仍未間斷;為了關心當地重建進度,證嚴上人昨天前往臺東,聽到幾則溫馨的小故事。

原本愛喝酒的劉文祥,經由慈濟師姊的勸說,了解喝酒既傷身體,更令父母擔心,因此決定痛改前非,與父親擁抱道感恩。甚至對於受創九成五的釋迦園,也能轉念,學會「心開運轉福就來」。

劉文祥說: 「我只記得一位師姊,她講了上人的一句話,我永遠放在心上,心開運就會轉,運轉的時候,福就會來。因為我自己種釋迦,因為我本來感覺我的大概有九成三、九成五都垮了,結果走到另外一塊園地一看,糟糕,他的比我還悽慘,五分地他剩不到二十棵,我看了 我快掉眼淚。那時候我心裡在想,我的還算什麼,我九成還有活著的(釋迦樹),還比他們好一點,所以這時候感覺到慈濟帶動上人講的那句話,我就放很開。 」 強颱造成的毀損固然令人沮喪,但是只要人們有愛,願意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彼此關懷與打氣,那麼創傷只會是一時的,提升生命的能量與價值,才是長長久久的。
  • Category


【靜思妙蓮華】20160812 - 根性利鈍說法無量 - 第891集



20160812《靜思妙蓮華》根性利鈍說法無量 (第891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眾生根性利鈍,利之中尤有利,鈍之中仍有鈍,根性差別無量,說法方便無量。」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念為聞慧,思為思慧,修為修慧。
⊙何事:即每一乘人所受為何乘教之謂。
⊙如來知此眾生念何事者,謂知此眾生所念為二乘或大乘之教。思何事、修何事倣此。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又如來知此眾生云何念、思、修者,謂知此眾生念、思、修三慧知行相。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以何法念,即意根所起之法,如實了知過患,勤斷除已,即能於諸善法,心生愛樂,住正念處,求所成辦,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而修。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於所對之境,記憶不忘,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
⊙又知以何法念、思、修者,謂知其念、思、修三慧之體。

【證嚴上人開示】
「眾生根性利鈍,利之中尤有利,鈍之中仍有鈍,根性差別無量,說法方便無量。」

眾生根性利鈍
利之中尤有利
鈍之中仍有鈍
根性差別無量
說法方便無量

眾生啊,眾生根機真的是很不整齊。同樣是人,光是以利與鈍這兩種煩惱,我們就能分很多,無量數的無明累積。利,我們過去說,有「五利使」與「五鈍使」,人人凡夫都不離開,這五利(使)、五鈍使。

「利」的意思就是很快、很快速。比如說我們的身體反應很快,忽然間,蜘蛛的絲,這樣走過去碰到,不舒服,大家很快就在揮蜘蛛絲了。這種這麼微細、這麼快速,那個反應,那就是煩惱,因為不舒服,所以煩惱。這是舉我們很微細的東西,在我們的身上,何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在工作,累啊、痠啊、痛啊,這也是這個身體。冷、熱、肚子餓等等,這都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個「身見」。

或者是「邊見」。邊見,我們的見解、思惟。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邊見,不執空也不執有,空、有兩邊,我們都不要去執著,最重要的,我們要行在中道。雖然我們知道一切皆空,虛幻、無常,但是我們更要瞭解,在這種虛幻無常,我們所造作的過程,無不都是業,業隨身。所以,我們在這種,空無所有的一切,我們要知道「有」啊,有因緣果報。

我們若是偏在「空」的道理,所有的事情就不再去攀緣,獨善其身,這是修行者的偏見。凡夫所執的「有」,就是不斷貪,常常說「有一缺九」,只是執在眼前現在的所有,這就是偏在「有」中。所以,佛法開始就教育我們,空、有之間,我們都不要執著,我們要行在中道,去深解道理,所以要信解佛陀所說法,入人群中體會人間事,入真諦理,這是行於中道。

或者是「見取見」,那就已經在修行的過程,有的人現在修行,就希望現在我要所得的,現生此世就能得到神通。或者是我們,受戒了,戒,我們就要守戒,但是守戒,我們也要知道什麼事情可行;可行而不行,我們明明看到有人在危險中,你應該幫助,而你覺得,「我是在守戒,我不能去碰觸到人體,不能去……」等等,有很多很奇怪的想法,這叫做「戒禁取見」。

我們學佛要用心。這種利使,就是反應很快,錯誤的事情也很快,對的事情也很快,這「五利使」,這都是惹來了煩惱,這種急性煩惱,很快就有煩惱來。

還有「五鈍使」,「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叫做「五鈍使」。這是不斷累積、不斷熏習,不知幾生幾世以來,我們的習氣一直就是這樣累積,不斷複製,所以起了惑,所有的道理都迷惑了。這叫做「五鈍使」,這就是煩惱。

迷於理,就是惑。迷在道理中,這個惑叫做利使;迷於事叫做鈍使。

我們若能瞭解眾生根性,光是「利(使)」與「鈍(使)」,這樣就足夠我們煩惱,足夠我們修行了。我們若要修行,前面我們說了,佛陀對利根眾生說法,對鈍根眾生要耐心教育。

「利之中尤有利」,就是利根的人,只要你為他轉一下,那就是大根、大枝、大葉,這就是利益眾生。「鈍之中仍有鈍」,同樣的,迷在事相中,還無法深入道理,同樣貪、瞋、癡,還是難除。所以「根性差別無量」,真正同樣是叫做人,但是利、鈍,這種根性的差別實在是很大。所以,佛陀「說法方便無量」,要用種種方法,來說眾生能接受的法。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
若持、讀誦、
如說修行
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若有眾生,法有在接受,「如法修持」,按照這個法、規矩來生活,若這樣,我們慢慢內有修持,外在的身行動作就會改變。自己改變得自己不知道。有人說:「你最近好像和過去不一樣?」「有嗎?怎樣的不同?」「過去你的脾氣很壞,我們大家看到你都很怕,現在不一樣了,看起來很可愛,很容易親近。」「是這樣嗎?我自己沒有感覺呢!」對啊,這就是不自覺知。我們的改變是從哪裡來呢?聽法,我們有在用功,這樣來的。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

所以者何
唯有如來知此眾生
種相體性
念何事、思何事、
修何事
云何念、云何思、
云何修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唯有佛,佛陀他的智慧有辦法瞭解眾生,種種的形象、種種的體性,法界眾生種種的道理,唯有佛陀一人知道,因為覺悟者唯有佛。

佛陀已經體悟了,天地宇宙萬物真理,芸芸眾生的體相與性,佛陀也都很瞭解,包括了其他的動物,牠的形體、牠的相貌、牠的根性等等,唯有佛陀能夠透徹瞭解。所以說,「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

念何事
思何事
修何事:
念為聞慧
思為思慧
修為修慧

我們現在要趕緊,到底是利(使)、鈍(使)這兩項,我們要如何去除?所以我們要趕緊聞、思、修。

念,就是聽,聽法之後,我們能開啟智慧,這就是念,就是聞慧。聽了,要思,聽法之後,我們要好好思考。法,若能留在心裡,我們才有辦法,將不好的習氣去除。思,就是思慧。我們的慧命要成長,除了聽法之外,就要在腦海中不斷思考,思考,還要修,修,就是修慧。我們要身體力行,我們的慧命,就是在人、事、物中去體會。錯了,錯得很痛苦,改往修來,就解脫了,慧命增長。這就是修。

何事:
即每一乘人
所受為何乘教之謂

佛陀是看我們人人不同的根機,是用大根機來接受大法呢?或者是小根器來接受小法?這就是佛陀對利鈍眾生,所要施教的方法。

如來知此眾生
念何事者
謂知此眾生所念
為二乘或大乘之教
思何事、
修何事倣此

所以如來,「如來知此眾生念何事」,到底眾生在念什麼事呢?「謂知此眾生所念為二乘或大乘之教」。「思何事、修何事」,依照這樣去類推。

他對身邊的弟子,他知道現在這些弟子、這些眾生,他們,所念的若是為二乘,佛陀就是講四諦、十二(因)緣,所有的因緣法種種。或者在這當中停滯下來,佛陀開始就要,開大教、說大法了。所以,瞭解這些人所修行的方向,所以「思何事」,到底大家的心在想什麼?「修何事」,依照這樣去類推,我們就知道佛陀用心良苦。

云何念、云何思、
云何修:
又如來知此眾生
云何念、思、修者
謂知此眾生
念、思、修三慧
知行相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就是如來已經瞭解,這些眾生在念什麼,思想在想什麼呢?又是修行的方法什麼?佛陀已經知道了。知道這些眾生的,念、思、修,這三慧「(知)行相」。佛陀就要一一來為我們指導,教我們,心要念,念茲在茲,現在修行,我們就要修於中道,去思考、去身體力行,從身體力行中深深體會,慧命才能夠增長起來。所以,「三慧」要懂,而後要行,才有辦法真真正正去體會。

所以說,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就是從佛法,這樣聽來的、累積來的,讓我們的智慧慢慢成長起來。

所以下面經文再說,「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以何法念
以何法思
以何法修
以何法得何法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已經瞭解了,瞭解眾生所需要的就是聞思修,用什麼法來念。「以(何)法念」,就是「意根所起之法」。

以何法念
即意根所起之法
如實了知過患
勤斷除已
即能於諸善法
心生愛樂
住正念處
求所成辦
自能行已
復教他人
亦如是而修

我們的意根,意根的前面,眼、耳、鼻、舌、身,所以這些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一切,歸納,就是到意根,所以,意根所生起的,那就是念。

發個脾氣,這就是因為我遇到境界。整個蜘蛛網在那裡,我不知道,整個蜘蛛絲把我沾得滿臉,這樣忽然間,起一個念頭,這就是意所產生。若看到境界,起了一個貪心,就開始了。所以說來,外面的五根、五塵,收納進來就是意識。外面所對的塵境,收納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叫做「念」。

這就是「意根所起之法」。種種善惡法,都是外面的境界,收納進來在我們的內心,這一念,是要善念或者要惡念呢?「這個地方這麼多蜘蛛絲,我被蒙到了,不要再讓別人蒙到,趕快來清一清,整理整理,掃一掃。」這叫做善念。就是同一個境界,看我們的意念,是要起惡或者是起善,這就是我們要瞭解這個法。

「如實了知過患」。我們大家要瞭解,過去所造作的錯誤,才能斷除過去的錯誤,才能改往修來。那就是「能於諸善(法)」,很多善,改惡修善,這就是在意根。我們的意根,若能好好用心收攝住,這樣,我們的心,就是「住正念處」。

「求所成辦」。我們所追求的,法,我們就能依教奉行,佛陀怎麼教,我們就接受這個法,怎樣去修,自然所做所求就能成辦。

所以「自能行已,復教他人」。自己能做到,別人也能做得到,我們要這樣去教,不只是獨善其身,只是念我自己而已,我們還要念大地眾生,「復教他人亦如是修」。這就是「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只要我們的正念在,我們的思想那就是正確,我們走的路就不偏,所修的行。所以「以何法念」,用什麼法來念「以何法思」。那就是「於所對之境,記憶不忘」。

以何法念
以何法思:
於所對之境
記憶不忘
於曾習境
令心明記不忘

我們就是要這樣,這個法要常常在我們的心裡,過去所修的、所習的,所修習、所學的,我們要常常記得,不要忘記。我們在學、在練習,也要練習得好。

又知以何法
念、思、修者
謂知其念、思、修
三慧之體

所以「又知以何法,念、思、修(者)」,這就是我們應該要聞思修,也就是我們不要漏了。聞思修、戒定慧,都不能漏了。

所以「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我們要知道,佛法就是這樣,在人群中,要到哪裡修呢?要到哪裡看這些境界呢?就是在人間中。所遇到的人事物,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快的,那個境界,是高興或者是煩惱、困擾?我們的身已經遇到了,我們要如何來修呢?要趕快反省,要反省,在中道上,真真正正要如何修,才不會愈偏愈差,才不會愈執愈深。

我這個身相,待人接物,要稍微改一下,不要執著在「我就是這樣」。這也就是煩惱在我們的身心,身體的表達,身、口的表達,就是我們意境的習氣,所表達出來的。所以,「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我們若能趕快改正過來,這樣改往修來,這就是以其何法得何法。佛陀所說的法,給他了,於對方,就是說我們眾生,眾生就是要依教奉行,能夠按照這個教法來修,這樣才有辦法在法中得法自在。要不然,煩惱重重。所以我們要消業,惡,去惡從善,就是惡業不要有,善行要如規律,若這樣,我們就沒有障礙,就沒有煩惱。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Sunday, August 21, 2016

【人間菩提】20160821 - 匯聚大愛建慈院 Thirty Years of Compassionate Medical Care





匯聚大愛建慈院
Thirty Years of Compassionate Medical Care 

匯聚大愛建慈院 
搶救生命分秒間 
聚集善念承使命 
永續優質育人才




花蓮慈濟醫院建院已經30年了,上人早期因看到東部醫療資源的缺乏,及民眾求醫的困難,便決定要在東部興建醫院,從那個時候開始,也啟動了我們的醫療志業,在那個時候為了尋找建院土地,真的是非常的辛苦,第一塊土地好不容易動土了,可是遇到了佳山計畫通過,所以這一塊土地我們就不能再繼續做使用,但也因為有這樣的一個計畫,我們也才可以找到現在的這一塊土地,所以這塊土地也是得來不易。 

看到了慈濟志工高愛,當初知道上人要在花東地區建醫院時,她就非常的護持,一大清早她就去掃新北市的華中橋,掃完橋她還要去路邊賣水果,所賺的錢都這樣一點一滴存下來要給上人蓋醫院,現在的她(慈濟志工 高愛)雖然已經八十幾歲,可是她還是一樣精進。 

早期志工菩薩和上人分享,「師父,我就算跌倒,身上有沙土,我都捨不得將它撥掉,我要很小心,將這沙土拿回來放在我們的沙堆,這樣拂一拂,和水泥混在一起。」所以上人說:「醫院的水泥不是用水所攪拌,而是用心血混合所建造出來的醫院,是有著每一個人的心血及愛心,這樣所累積而來的。」 

從花蓮慈院開始,奠定了我們醫療志業的基礎,慢慢的在玉里、關山、大林、臺北、臺中,也都有了慈濟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三十年了,上人很感恩每一位守護在花東地區的菩薩,守護著生命的磐石,也很感恩每一位志工菩薩的護持,醫院蓋好後,接著也建立了我們的教育志業,開始建立學校,培養醫療的人才,才可以讓我們的醫療志業這麼的健全。 

從民國六十八年上人開始呼籲蓋醫院開始,至今已經三十七年,這都是需要人人有共同的一念心,但願未來也是有著無數的三十年,讓我們的志業可以一直永續下去。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820 - 三代同堂天倫樂

Saturday, August 20, 2016

【人間菩提】20160820 - 力挽狂瀾憫飢寒 Fighting to Save People from Disasters





力挽狂瀾憫飢寒
Fighting to Save People from Disasters

五濁惡世居難安
戰亂孤兒命如絲
有福當知飢寒苦
珍惜糧食多造福

美國西岸從6月開始進入林火季節,8月16日加州南部出現新火場,一夜之間,就擴大了將近4千公頃。尤其加州已經連續五年都是乾旱。天地之間水災、風災及火災頻傳,這都是佛經裡面所說的大三災,很令人擔心。 

人心同樣無明一起,煩惱一擴大就會延伸到了人與人之間很多的災難。看到敘利亞反對派人士『阿勒坡傳媒中心』(Aleppo Media Center)17日深夜在社群媒體公布了一段影片,畫面中救護人員從敘利亞北部大城阿勒坡一棟被轟炸的公寓救出一個小男孩,滿身灰塵、臉上血流如注,坐在救護車上,默默的用手去擦臉上的血,再看看他沾滿血的手,然後抹在椅子上,眼神空洞一臉無助的模樣,看了讓人不捨,再次觸動全球人心。小男孩是5歲的歐姆蘭.達克尼希(Omran Daqneesh),17日晚上送醫,醫師幫他治療頭部傷勢,幸好腦部無礙。 

實在是悲慘人生,人心不調和造就出來的災禍,無不都是如人間煉獄。看到這樣的孩子,就會想起去年那位敘利亞3歲小男孩亞藍,跟著爸媽欲偷渡到歐洲卻溺斃陳屍在土耳其海岸,雖然因為亞藍而讓許多國家願意開放讓難民們進入,卻又因為難民人數太多、以及一連串恐怖攻擊事件而讓這些國家又大門緊閉,讓這些難民們愈來愈沒有希望,到底能往哪裡逃? 

19日是世界人道日,但有多少人能安心地走在人道救援的路上?世界這麼大,要啟發人人的愛心繼續往前走,都是很困難的事,但我們還是要努力以赴,做就對了。

看到在中南美洲的瓜地馬拉,因為聖嬰現象影響,氣候乾燥,重創農作物,大約1/5人口、將近三百萬人面臨缺糧危機。不只是瓜地馬拉,許多國家都已經陷入長期乾旱的情況,所以我們要呼籲人人發揮愛心,同時要覺醒,不能一再的奢侈浪費,最好能做到「八分飽,兩分救人好」,付出一點去幫助苦難人。 

也常看到慈濟人在國際間進行救貧發米的工作,雖然我們能做到的只是汪洋中的一瓢水,但只要人人點滴匯聚起來,人人節省一些,就可以飽足飢餓人的生命,所以「八分飽,兩分救人好」,這都是我們要多多呼籲及提倡的。

Friday, August 19, 2016

【人間菩提】20160818 - 人心和睦祈平安 Purifying Our Minds to Mitigate Disasters



人心和睦祈平安
Purifying Our Minds to Mitigate Disasters

五濁惡世多災難
身心救拔不容緩
培育善種得福緣
奔波度眾勇承擔

全球入夏以來,氣溫動輒達攝氏40度,引發各地森林大災,加上強風助長,火勢從葡萄牙、法國、西班牙,甚至美國加州都有林火燎原;上萬名消防隊員疲於奔命;美國加州林火從今年5月起,已經燒毀超過四萬五千公頃林地,野火至今尚未獲得控制。

雖然這是由高溫所引發的火災,但是證嚴上人更憂心的,是人心失調。「看到了氣候不調,當然,是人類的業力所造成,我們就已經處在五濁惡世裡,五濁不消除,氣候這樣的異常就難以調和。那就是要淨化人心,所以要用心地,還是要自化化人、自度度人、自救救人,不救今生也要救於來生,我們大家要共同努力。」

來生要救,今生更要救!遠在非洲的賴索托,儘管聽聞佛法不易,但是當地的慈濟志工陳美娟,憑藉一名女子之力,承擔起慈濟南非分會負責人的重擔,接續帶動七個國家的本地志工(註1),來回四千公里之遙,也不言苦。

證嚴上人勉勵她要得人緣,讓更多人一起投入,力量才會大。「妳得人緣不是為師父,是你們自己,因為妳自己的付出,妳有這樣的付出,很自然妳就得人愛,得人護持,得人幫助妳,妳是為妳自己,不是為我。」

陳美娟也承諾證嚴上人,雖然遠在他鄉,但是志工們都是日日聞法精進,以法相會,以法待人。

看到人心的調和固然可喜,但是極端氣候,造成俄羅斯北部凍土層融化,釋放出炭疽菌,爆發疫情,導致一名孩童和兩千多頭麋鹿死亡,更需人們提高警覺;而減緩地球溫度上升的方法,就是不再飼養家禽家畜,人人茹素。因此在七月吉祥月期間,慈濟志工擴大在社區推動蔬活生活,希望在高溫氣候下的人們,更能夠體會「來不及」的急迫性,改變,從生活做起。

註1:七個國家指的是:南非、史瓦濟蘭、莫三比克、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

【靜思妙蓮華】20160811 - 法雨普霑隨器成就 - 第890集



20160811《靜思妙蓮華》法雨普霑隨器成就 (第890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大雲普霑均益於大地,卉木藥草蒙雨露滋潤,法澤利鈍隨機如密雲,法雨普遍草木莖根枝。」
⊙藥草雖有大小不同,若蒙雲雨霑潤,皆得敷榮鬱茂,能治眾病。
⊙以喻三乘之人,根器雖高下不同,若蒙如來慈雲法雨潤澤,則能成大醫王,普救群品,故以藥草為喻也。
⊙如來法,眾生聞之,隨順受持,皆得各成就其三草、二木之行果而不自覺知。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藥草者,譬三乘人根性也。草有三種,謂小草、中草、大草。小草喻天人。中草喻聲聞、緣覺。大草喻藏教菩薩。
⊙藏即含藏之義。謂經律論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明眾生不知,表明草木差別,眾生舉不知之人,法乃一音之法。
⊙若持、讀誦、如說修行:若持讀誦等,正明不知,持誦不同,修行亦異。
⊙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諦緣六度之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別。
⊙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明依法受教人各稟教益,不知佛是一音無差別教,是不知實,因是亦不知各執己解為實,是不知權,故云不自覺知。

【證嚴上人開示】

「大雲普霑均益於大地,卉木藥草蒙雨露滋潤,法澤利鈍隨機如密雲,法雨普遍草木莖根枝。」

大雲普霑
均益於大地
卉木藥草
蒙雨露滋潤
法澤利鈍
隨機如密雲
法雨普遍
草木莖根枝

大家都能清楚雲與雨,這是密切的關係。沒有雲,天就不會下雨,一定要有雲集,才能夠下雨。所以「大雲普霑」,大雲若開始密集,就是降雨會很普遍。雲雨落在大地,大地不論是草、花、五榖雜糧,或是樹木等等,全都受雨水這樣來滋潤。

不只是雨水,其實,露水,也能使大地草木有一點點濕潤。當然,光是露不夠,太陽這麼大,一切農作物,一切所需要的水分,最擔心的那就是乾旱。所以說,生活,天地人間需要四大調和,乾與濕要能夠平均。

所以,我們需要的就是調和,天氣要調和,法,也一樣。小根機的,給他大法,這樣他無法接受,就如小根草浸在泥水之中,久後它會爛掉,種子會不見,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必定要用很調和的法,這樣等待時機,應時應機來施教。

用外面的境界,用雲雨,在山河大地,這個外面境界的道理,來譬喻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啟發我們的慧性覺海,或者是本覺慧海,讓我們的瞭解更深入,所以用「大雲普霑,均益於大地」。只要雲密集,雨就下了。

「卉木藥草,蒙雨露滋潤」。就如外面天地間所有的樹木,以及藥草。藥,其實不只是草類,在木類也有藥的成分,大地不只是木草藥,其實土石也有藥的成分,這是大地之妙。大地所含藏的,有它各不同的成分,含藏著有利人群的東西,供應人間,我們要懂得去珍惜它。

所以「法澤利鈍,隨機如密雲」。佛陀的教法,就是要來滋潤眾生,他能供應受到法澤,就是法雨來滋潤,這樣利益給利鈍的眾生。我們眾生的根機不齊,有的愚鈍的根機,就是要很有耐心,小法,慢慢培養;若是利根,就能夠很快給他,很快接受到。「隨機如密雲」,法雨,佛法就像雨一樣,這樣來滋潤我們乾燥,乾燥的心地。就如大地乾旱,乾旱地上的草木與根、莖、枝,樹幹或者是樹枝,或者是樹根,這都需要水分來滋潤。

草木,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因為我們是在<藥草喻品>。

藥草雖有
大小不同
若蒙雲雨霑潤
皆得敷榮鬱茂
能治眾病

所以「藥草雖有,大小不同,若蒙雲雨霑潤,皆得敷榮鬱茂」,很茂盛起來。只要有水分,自然你能看到,草木很快就長大了,非常茂盛。這就是表示,這些東西都能治療眾生的病。不論大樹、小草,在這地面上,它全都有它奉獻給人群的妙用,都是藥。

所以「以譬喻三乘之人,根器雖高下不同」。

以喻三乘之人
根器雖高下不同
若蒙如來
慈雲法雨潤澤
則能成大醫王
普救群品
故以藥草為喻也

三乘的人,聲聞、緣覺、菩薩,根器雖然有高下不同,「若蒙如來,慈雲法雨潤澤」,這樣就「能成大醫王」,我們要治眾生的心病,需要法藥來治療,我們若能得到佛法滋潤,自然就能「普救群品」,「故以藥草為喻」。

如來法眾生聞之
隨順受持
皆得各成就
其三草、二木
之行果而
不自覺知

如來的法,就是眾生要聽,眾生若能聽到如來的法,儘管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若能將這個法,「隨順受持」,這樣就「皆得各成就,其三草、二木」,去身體力行,我們就能得到這個果,「不自覺知」。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前面經文說,「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如來說法
一相一味
所謂解脫相、
離相、滅相
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就是前面所說過的,雲和雨普澤在大地。天底下,走到哪裡,水都是同樣的水相,水,都是同樣水的味道,卻是,隨順眾生的根器,隨地上的物種所接受的。就像法,我們吸收大的,我們就能解脫,所以「解脫相、離相、滅相」,離開了一切無明煩惱,一直到究竟一切種智。能得到佛陀所開示、教化,法入心來,成長慧命。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其有眾生
聞如來法
若持、讀誦、
如說修行
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藥草就是譬喻「三乘人根性」。三乘人,大根、中根、小根,這三乘人向來所習的性、所接受的法,「草有三種」,就是小草、中草、大草,大小草不同,所接受的量也不同。

藥草者
譬三乘人根性也
草有三種
謂小草、
中草、大草
小草喻天人
中草喻聲聞、緣覺
大草喻藏教菩薩

小草就是譬喻天、人,佛陀只為他們講十善五戒,這就是小草的人所接受,小根機所接受的。中草就是「譬喻聲聞、緣覺」,佛陀就為他們所說的,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大草就是「(喻)藏教菩薩」。

藏即含藏之義
謂經律論
各含一切文理
故名藏教

藏就是含藏一切的道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都含藏在其中,那就是佛陀所說的經、律、論,各個都含藏在這一切文與理,道理無不都是含藏,要預備施教眾生,所以叫做藏教。

再來,「其有眾生,聞如來法」。有眾生聽到如來的法。

其有眾生
聞如來法:
明眾生不知
表明草木差別
眾生舉不知之人
法乃一音之法

「(明)眾生不知」,無法透徹瞭解。就如「草木差別」,因為我們所聽到的法,佛陀所說的是一乘法,卻是我們三乘人各有所解,這就是真理,無法真正體會,就如草木這樣分別,就用草木來譬喻,草木有差別。

「眾生舉不知之人,法(乃)一音之法」。還無法瞭解,法對我們的心地,潤澤、滋潤我們的慧命,我們還沒有很瞭解,到底這些法要用在什麼地方?

「若持、讀誦、如說修行」。

若持、讀誦、
如說修行:
若持讀誦等
正明不知
持誦不同
修行亦異

我們若能這樣,雖然我們聽到,還不很清楚,不過,我們要好好持,要繼續讀,去瞭解。「若持、讀誦,(正明)不知,持誦不同」。我們這個法聽了,聽了之後,不清楚,我就要再讀;讀了,還是不知道,所以這種彼此之間,你讀,你知道你的,我讀,我瞭解我的,因為「持誦不同,修行亦異」。同樣讀這本經,但是你解你的,我解我的,各人修行,各人的感覺,所以就是我行我素。

人天作戒善之解
三乘作
諦緣六度之解
解既不同
即是差別

「人天作戒善之解」。同樣這樣的法,明明是說菩薩法,但是要修人天福的人,同樣的,他將它當作,「我修十善就夠了」,「我持五戒就好了」。

若是三乘人呢?聲聞,他就取著於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用功去除,如何斷苦,這就是聲聞。緣覺,「瞭解了,我瞭解,我知道天地人間無常,知道塵沙煩惱無明多。」就這樣停止在此。同樣是佛陀說法,卻是也有人接受到這個聲音,佛陀的教法,就開始六度之解,將佛法自利,要兼利他人,道理通達無障礙,這是發大乘心的人,所感受到佛所說的法。三乘人,各接受的各不相同,這叫做差別。「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所得功德
不自覺知:
明依法受教人
各稟教益
不知佛是一音
無差別教
是不知實
因是亦不知
各執己解為實
是不知權
故云不自覺知

我們有受法(而)來,各人此機有受,自然依法受教,秉持著佛法,都能得到教益。譬如天人,天人因為他修十善,他就能生天人之中受福。若是人,能夠守持五戒,雖然沒有去造福人群,但是他不失人身。所以,受,稟受教法,這樣他也能得到利益。這是因為佛所教法的利益,各人修,各人得。

「不知佛是一音,無差別教」,是眾生的根器差別,不是佛法有差別。我們一直說隨眾生機,但是,佛陀所說的是一實法,只是眾生的根機,所接受的不同,自己各執己見,無法普遍瞭解,所以因為這樣,不知佛陀他對眾生施權。佛陀隨順眾生所需要的給他,其實是要誘引眾生,在佛門中去體會一實法,但是,我們眾生,自己不自知。我們很多都是這樣,知道人生的執著實在是很大,無明煩惱也很多。

就像過去,佛的時代,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先生所信仰的是婆羅門教,太太深信佛的教法,很虔誠。有一天,在家裡伺候先生,在煮飯時,捧著飯菜,煮好了,要端出廚房,忽然間跌倒,飯菜都散落地上,她翻身起來,趕緊就念佛。先生在外面聽到,趕緊跑進來,先生很生氣,就說:「我很不高興,妳去信什麼禿頭的道人,那是賤種人在信的。」他的太太就趕緊對他說:「請你要原諒我,你不要用這種,粗魯的語言來對佛。」他說:「我絕對氣不消。來,你帶我去見這位禿頭道人。」這位太太就一直勸說,卻是太太不去,他去了。

他到了佛陀在祇陀精舍時,佛陀看到他來了,開始佛陀就說法,就(對) 應他:「摧壞瞋恚得安眠,除滅瞋恚得無憂,摩納如是應當知,滅除瞋恚聖所讚,能害彼者得無憂。」意思就是說,你若能摧滅掉瞋恚,你能睡得很安眠。很剛好,這位年輕的婆羅門教徒,夜夜難眠,聽到佛陀好像在對他說話,原來有瞋恚的心。再聽下去,「除滅瞋恚得無憂」。是啊,我的心,一直常常好像憂煩重重,我也不知要如何解,原來是瞋恚,我的內心有瞋,有不平,所以我的心常常很憂慮。

佛陀叫出了「摩納」,就是年輕的有錢人。「摩納如是應當知」,應該你要知道,自己要知道,「滅除瞋恚聖所讚」,你若能將你的心,內心的瞋恚滅除掉,這樣是聖人所讚歎的。「能害彼者得無憂」,將那些瞋恚全都去除掉,這樣就都無憂了。

佛陀對機說法,這位摩納自己就從座起,來到佛的面前求懺悔,同時求皈依。回去了,就向他的太太說:「抱歉,妳過去原來所信仰的,是大智慧覺者。」

說不定我們像那位摩納,就是年輕的婆羅門教的,教徒一樣,還未接受到法時,看到、聽到的,都是不歡喜的事情,現在接受了法之後,心充滿喜悅,法喜充滿,這就是法雨滋潤。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