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8, 2014

【靜思妙蓮華】修習圓滿戒定慧 2013年5月29日 第54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54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修習圓滿 戒定慧
20130529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法華經序品第一》

◎相識滿天下,相知有幾人,萬二千人中,知識二一人,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知識者師友之稱,聞名曰知,見面曰識。知,以決了為
義。識,以明解為義。

◎言大阿羅漢等者,此諸阿羅漢眾中,非盡已證阿羅漢,
如阿難輩是也。復有學無學二千人,內護聲聞比丘中,
無名大德眾也。

◎凡聲聞等眾,修習戒定慧,學未圓滿者為有學。

◎至進趣圓滿,已證阿羅漢果,則為無學,以無須再學也


********************************************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法華經序品第一》

在《法華經》裡面,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法會裡有一
萬二千位的比丘、比丘尼眾。首先就介紹了大阿羅漢,
從憍陳如開始,一直到阿難、羅睺羅,總共有二十一位
。這麼多人,裡面才開始介紹二十一位,所以應該說起
來,相識滿天下,相知有幾人?萬二千人中,知識才有
二一人,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相識滿天下,相知有幾人,萬二千人中,知識二一人,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這就是要跟大家說,雖然一個僧團有這麼大,其實這麼
多人,能受到大家認識的畢竟是沒有幾個人,這二十幾
位可以說是代表者。因為,他們才德兼備,不管是他的
才華、他的德行都很俱全,就是受人人所崇重、信仰的
人,這就是代表者。

「知識」——知,就是知道。「什麼人,你知道嗎?」「
有聽說過,知道。」識,我見過面了。這就是「知識」


能在佛陀的身邊周圍,佛陀能夠叫出他的名字,而且能
夠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揚佛法,這在「師」所認識,知識
的人;「友」就是同修者,佛的四眾弟子,除了比丘、
比丘尼的修行者,人人都認識他們。這幾個人
,相信不管在內修行,在外修行,都是人人所認識的。

但是前面所說的,萬,這萬多人是不是人人都能夠互相
認識?可能也沒有辦法。所以說起來,這二十多位,除
了「師」和「友」都是很認識他,很了解他,跟他很相
識,這就是「師友之稱」。

再者,「聞名曰知」,又「見面者曰識」。知,是大家
都聽到、知道,但是還沒有見過面;見面之後叫做,識
。是目犍連或是舍利弗?雖然曾聽過,沒見過面就無法
知道——你就是舍利弗、你就是目犍連。經過見面之後,
有介紹過才知道是張三李四,這才能認識,這就是「知
」。知,以決了為義。識,以明解為義。

◎知識者師友之稱,聞名曰知,見面曰識。知,以決了為
義。識,以明解為義。

所以這二十一位,在僧團中人人所了解,人人所認識,
大家都共同稱讚、敬仰的人。他們都是通達、解了——解
了佛法,通達事理。

佛陀所說法,從四十二年前,從阿含、方等、般若等等
一路走過來,是大小乘法他們都清楚,懂得選擇什麼樣
的法,就是適應什麼樣的根機,什麼樣的人可以應機逗
教。所以,這幾位都是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法,跟隨在佛
的身邊,所以稱為大阿羅漢。

再者,這「等」字,就不只是只有這幾位。還有,這萬
二千人大部份都已經有得阿羅漢(果)。還有部份也不
是全部能夠到達極頂阿羅漢(果)位,不過人們都認識
他。像阿難,大家還記得,佛陀圓寂之後,為了要結集
經典,迦葉尊者就指責阿難,他內心的煩惱還沒有完全
去除,所以就將他趕離開編集經典的地方。這就是要跟
大家說,諸阿羅漢中,不是大家都得到阿羅漢了,因為
其中像阿難這樣的人也不少。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還有「有學」及「無學」的人
,就是「內護聲聞」。佛陀有四眾弟子,現在所說的是
內護的二眾,就是出家的二眾,就是比丘、比丘尼。這
裡面還有很多沒有列出名字,但是他們也有德,只是沒
有列出他的名字。

◎言大阿羅漢等者,此諸阿羅漢眾中,非盡已證阿羅漢,
如阿難輩是也。復有學無學二千人,內護聲聞比丘中,
無名大德眾也。

出家的弟子中,凡是聲聞,就是在修習戒定慧,有未學
、未圓滿,學習還沒有圓滿的人,叫做「有學」。不知
道大家了解嗎?「有學」就是說我還沒有學完。我們假
如說大學,大學一年、二年、三年,我還沒有到四年。
大學畢業之後,我還在修碩士。碩士修完了,我還在修
博士。這意思就是說,在學的階段,還沒有到達極頂,
還沒有到達博士的階段。意思就是說,修習在戒定慧之
中,學未圓滿者,叫做「有學」。

戒定慧是我們修行者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門。修學,我們
假如沒有戒,我們的心無法定下來。心無法定下來,就
是因為煩惱多。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我們沒有防非止
惡,我們沒有將我們的軌道、規矩守得好,所以我們的
心無法定、無法靜、無法安。所以我們必定要先守戒,
守戒,我們的心就能夠安定。

心安定下來,我們才能夠智慧明瞭。所以,修學佛法,
戒、定、慧,叫做「三無漏學」。大家要記得,漏就是
煩惱。我們有戒、有定、有智慧,我們才能心無煩惱。
我們若是戒定慧還沒有具足,這就是我們還有學的空間


◎凡聲聞等眾,修習戒定慧,學未圓滿者為有學。

各位,學的空間,可能我們還很大,所以我們必定要積
極精進。人生易過,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我們的身是載道器,有我們的身體,我們
才能面對著人間。人間、眾生,他們的一切都是我們所
學的對象,所以我們若沒有芸芸眾生,我們就沒有修學
的機會。

佛陀的教法,無不都是針對眾生。我們如果不能應用,
就好像我們只是讀書,沒有進入研究。沒有在研究,我
們就無法證實所讀的過程。這就是,學佛必定要真正身
體力行,在芸芸眾生中,去了解眾生的煩惱是什麼?眾
生心病在哪裡?要如何去救濟眾生的心病?要如何能夠
去除眾生的煩惱?這就是佛陀來人間最重要的目的。我
們既然是學佛者,我們必定要跟佛一樣。

除了了解道理,我們還要再行於教法,要實際行動,「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我們的空間還很大。在芸
芸眾生中,將我們所學的,如何才能到戒的程度,不會
受外面種種的欲念動了我們的心,到那個時候才是證實
我們「戒」心足夠。

因為,我們在這個芸芸的眾生裡,各人習氣不同,各人
的煩惱不同,尤其是人間,欲的陷阱很多,我們可以這
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會受到外面欲的境界誘引了
我們的心;我們不受芸芸眾生習氣不同,動了我們的煩
惱,沒有瞋,沒有癡念,這表示我們的心已經安住,也
就是安定在佛法中,這叫做戒、定。

我們若是與人相處,動不動就被人影響了我們的心,若
這樣發怒,或者是起煩惱,這就可以證明我們的功力還
不到。所以我們還要再積極,要用心,要磨練我們自己
。讓我們煩惱的,不是錯在別人,是錯在自己,我們的
定力不夠,所以我們要再精進。我們若是定力夠,自然
智慧(增長),面對著芸芸的眾生,可以應根機去施教
,而不會來困擾我們的心。若這樣,智慧明朗,自然就
世間無難事。

所以,我們在戒、定、慧必定要很用心。還有這麼廣的
(成長)空間,表示我們的功夫還不到,還要學;還要
學,這就是學未圓滿者為「有學」,這就是還要學的地
方。

「已證阿羅漢果即為無學」。到了阿羅漢果,就一切的
煩惱都去除完了,他才可以證果。從初果(須陀洹)、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這要看他戒定慧的功夫,如果通達、了徹了,自然世間
與事無爭,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一切的煩惱都放下了
,這樣到這個時候就是「無學」。

有的時候我們自己想想看,我們到底是不是和人還在爭
是、非、長、短,我們和人還有這樣在爭嗎?面對著複
雜的事相時,我們是清楚或者是不清楚?清楚的,我們
若是明了道理,自然事相很快就可以解決,是非明了。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是是非自在
道理裡。所以我們若是可以了解這些人我是非的道理,
若可以很清楚,可以無爭、無求,這當中就是「無學」
,這「已無需再學」,不用再學。

◎至進趣圓滿,已證阿羅漢果,則為無學,以無須再學也


各位,我們是不是有到這樣的程度?學佛說來是很簡單
,但是真的要做到,實在是還有一點的困難。這一點的
困難,就是在毫釐間。因為我們的念,一念偏差,自然
就差以千里。所以修學說簡單,就是顧好這念心。我們
這念心若能時時都是在戒定慧裡面,這樣我們對人生道
理絲毫都沒有偏差過。

所以說,《法華經》就是很期待,佛陀就是希望這些弟
子,出家的弟子,修小乘法者可以轉小為大。所以有這
麼多,萬二千人,這麼多人,一直到有「學無學二千人
俱」,這有多少啊!我們可以想像,那場面是多麼的盛
大,所有的出家眾都是聚集在一起,要來聽佛陀講說《
法華經》。

那真的是,相識滿天下,相知有幾人呢?有多少人?所
以說,雖然天下人眾多,信正、念正的人還沒有很多。
佛陀在世的時候都這樣了,何況是我們現在末法的時代
。所以,我們很不容易遇到了佛法,還能在菩薩道中,
我們一進佛門來就已經在菩薩道,我們要很感恩。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眾生根機,這部經就是最適合現在
的眾生。應該就是要轉小為大的時候,應該自利利他的
時刻,苦難偏多,需要菩薩在人間。所以,「菩薩所緣
,緣苦眾生」,各位,大家要發菩薩心,入菩提道,路
還很遙遠,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人間菩提) 20140227 希望共濟秉佛心 The Spirit of Love and Caring Taking Root in Central America



希望共濟秉佛心 
The Spirit of Love and Caring Taking Root in Central America 

回首情牽中美洲 
利益安樂緣大慈 
深耕當地播善種 
希望共濟秉佛心 

放眼所及,街道已成河流,房子、交通工具全被大水淹沒。南美洲「玻利維亞」去年12月­進入雨季,今年1月雨量增加,引發洪水災情,慈濟志工跨越五百多公里前往勘災,只因一­念悲心,不忍眾生受苦難。 

證嚴上人開示:「民生已經受到了生活上的困境,慈濟人不能坐視而不去幫助,真的也是很­感恩,只要有慈濟人在的地方,他們都會克服很多的困難,距離這麼遙遠,他們還是不畏懼­困難而去,實在是很感動。」 

跨越地理上的距離。1998年喬治颶風,以及密契颶風,接連重創中美洲,慈濟人發起「­情牽中南美‧衣靠有情人」。今年更首次聚集多明尼加、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以及薩爾瓦­多,四個國家本土志工,展開培訓課程。 

證嚴上人開示:「一直有慈濟人在那裡,每一次有災難,慈濟人都是很快速的投入進去,看­他們現在種子起來了,種子起來,但願語言落實當地,看看能不能從此開始,讓他們更多人­,菩薩更多,虔誠的心更多,好事更多,能不能這樣讓他們四大調和。」 

在美國慈濟志工的帶動下,超越國界、語言以及族裔,以西班牙文分享靜思法脈源頭,將慈­濟精神理念傳遞給千里迢迢來求法的各國志工。 

Wednesday, February 26, 2014

【靜思妙蓮華】 佛子羅睺羅 2013年5月28日 第53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53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佛子羅?羅
20130528

◎戒慎因果不昧,在舉手動中,深信一念之過,自障業力
生。

◎羅?羅,此云覆障。昔因塞鼠穴六日故,因在胎中六年
,故曰覆障。

◎如是眾所知識者,總結二十一人,才德兼備,為人宗仰
故。

******************************************

我們要時時謹慎,「戒慎因果不昧,在舉手動中,深信
一念之過,自障業力生。」

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不管是舉手動足,無不都是在因緣
果報中。若是一個舉動錯誤,就造了因。一個表情、開
口動舌有錯誤,那就結了惡緣。我們若是有了惡因、惡
緣,當然就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就像
是一顆種子,一生無量。所以我們不要以為這一點點事
情,犯了就犯了,有什麼要緊。有啊!那棵大樹就是在
這顆種子裡面啊!所以,我們每一顆種子,每一個因,
我們都要很細心,要戒慎。

記著,因緣果報不昧,日常生活就是戒慎就對了。看到
什麼事情要做,要先想一下對或不對?不對的事情絕對
不能做。若是無心的犯錯,就是因為習氣。我們平時就
是有這個習氣在,我們並不是專程要去得罪人,但是說
話,開口動舌中,有時候一句無心的話也會破壞了人的
道心,或者是一句無心的話也會令人埋怨在心裡。

所以,我們的習氣一定要改,改得讓我們能口說好話,
看到人我們就要說好話,有什麼事讓我們看到了不順眼
,但是我們也要善解,若有什麼事讓我們很不高興,還
是要包容。我們若能善解、包容,心念開闊,哪怕是有
人故意要來刁難你,你若能善解、能夠包容,一分的惡
緣就改為善緣。所以我們要心存寬念,善解、包容。我
們若這樣,慢慢改過了,我們將那分驕傲的心變成了寬
容善解的心,那分愛罵人的習氣變成了好話鼓勵的習慣
。若能如此,就能轉惡緣為善緣。

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要記得戒慎,對人、對事、對物
,我們自己要如何去表達,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
的。我們要知道,「一念之過,自障業力生」,自己障
礙自己,這個業力就生起了。這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
,我們自己有造了這樣的因,所以自己就有障礙的果報


看羅?羅,羅?羅譯為「覆障」,自己障礙自己,也障礙
別人,這有層層的障礙,叫做覆障。

◎羅?羅,此云覆障。昔因塞鼠穴六日故,因在胎中六年
,故曰覆障。

佛陀在經典中曾經說過,因為羅?羅,他的母親耶輸陀羅
懷孕六年才生下羅?羅,等於是六年的時間在胎獄裡面不
見天日,這就是自障。再來就是母親,他的母親懷孕六
年的時間。我們要知道,女人懷孕就是十個月,但是她
是六年,六年的時間,在這當中人人懷疑。尤其是佛陀
出家了,耶輸陀羅她才說她懷孕了。

要知道,印度女人的貞操是很重要的。所以在這當中,
不只是宮中的人,其實全國的人民抱著懷疑的心,甚至
還有瞋。他們憤憤不平,一個國王的媳婦,太子妃,雖
然太子離家了,出家去了,但是太子妃不應該有貞操失
節,所以整個國家的人對她誤解。開始的時候肚子大,
大家知道她有身孕了,但是六年的時間都還沒有生,這
六年累積了讓人人這種的懷疑。

我們如果在唱「耶輸免難,火焰化紅蓮」這段讚,〈戒
定真香〉裡面這段文,那就是在描述耶輸陀羅,那時候
真的是受盡了苦難。別人生孩子是人人歡喜,她生孩子
是全國的人都憤怒,甚至皇宮裡面的人,除了懷疑,又
加上人人指責。所以國王無法諒解。

他們那裡地方就是,女人如果失掉了貞節,就要用火燒
。所以就用一個火盆,燃起了很旺的火。耶輸陀羅抱著
她的孩子,幼小的孩子,在那個火堆旁邊,她向天禱告
說:「我這個孩子真的是悉達多太子的,我沒有犯錯。
我假使真的犯了錯,我甘願母子跳入火坑中,就葬身在
火坑裡。假使我沒有犯錯,應該天要保佑我,以天為證
。」

說完之後,她就抱著她的孩子跳入那個火坑,忽然間就
是化蓮,那個蓮花浮出在火上面,好像火上面一朵很大
的蓮花,把她托住了。所以母子還是在那蓮花上面,安
然無恙。所以大家看了之後,感覺不可思議,若是如此
,應該就是悉達多太子的孩子,所以開始全國都相信了
,舉國歡騰。

一直到十幾年後,佛陀成佛了,度了眾生,僧團已成。
回到皇宮裡面,耶輸陀羅趕快叫她的兒子,那個時候還
很小,叫他拿著供養的歡喜丸,奉上佛陀。可愛的羅?羅
,非常的天真無邪,他也不知道哪一位是他的父親,反
正都是出家人。再一次的試驗,到底他的父親是誰?這
個孩子這麼小,他捧著歡喜丸在僧眾中,竟然來到佛陀
面前,他獻上了歡喜丸。佛陀微笑,納受了。大家很歡
喜,父子天性,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管怎麼樣,總是羅?羅的這個傳說,六年懷胎才出生,
這就是已經人人都是這樣接受了。

為什麼羅?羅會在母親的肚子裡六年才出生呢?佛陀就說
起了羅?羅他的因果。那就是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
個很調皮的孩童,他看到一隻老鼠一直跑、一直跑,這
隻老鼠鑽進一個洞穴裡面。他很調皮,就拿了一塊石頭
將那個洞堵住,而且旁邊還用土把它掩蓋起來。這個孩
子貪玩,過了六天以後才想到,那隻老鼠在那個洞穴裡
面,不知道還活著嗎?他去把它挖開了土,搬開了石頭
,老鼠出來了,奄奄一息。

佛陀說,這就是羅?羅的過去生中,雖然是童子戲,就是
孩子貪玩,無心之過,但是這隻老鼠六天在洞穴裡面,
那種暗無天日,受飢餓,這樣老鼠心有恨,等到了牠出
來已經奄奄一息了。這就是他所造的因,所以他過了幾
世都是受這樣的報。

又有另外一個故事,有一個修行者,他在行腳的時候,
突然感覺到很口渴,看到一口蓮花池,他彎下去將蓮花
池的水捧起來喝。喝了之後,才感覺到,這個池應該有
主人,我沒有經過主人的允許,我就在那裡捧水來喝,
我應該要趕快去懺悔。但是主人在哪裡?不知道。所以
只好就向國王說:「我有罪,我剛才很口渴,在一口池
的旁邊,我捧了水來喝。這一口池的主人是誰,不知道
。但是您是一城之主,所以我應該要向您懺悔。」

那個時候國王覺得,「這哪有什麼?在路上走,水人人
可以喝,你哪有罪?」他就說:「沒有經過主人允許,
我就先喝了,這樣我就是有罪。國王,您要處罰我。」
「我很忙。」剛好太子從那裡走過去,他說:「來,你
是不是把這個人帶到後花園去走一走,等到我有空,我
再來跟他講話。」這位年輕的太子就把他帶到那個地方
,他說:「不然你先站在這裡。」但是孩子也是覺得,
他還有其他的事情,很貪玩,就跑掉了。

這個修行者站在那個地方,一樣,六天,不敢坐,不敢
動,這樣又沒有吃,又沒有喝。到了六天後,國王想到
,那個修行人後來呢?問他的太子。他說:「你叫我把
他帶去花園,我把他帶去了。」結果趕快去看看,還是
站在那個地方。就這樣,國王趕快把他請來,向他道歉
,就跟他說:「這就是對你的處罰,六天的處罰。」這
個故事,佛陀又接著說,那個太子無心之過,讓一個修
行者六天受飢餓,所以這樣他也是又造了這個因。這就
是過去的羅?羅。

看,羅?羅曾經堵過老鼠洞,也曾經歷過了讓修行者六天
受飢餓。像這樣一層一層無心之過,會惹來這輩子,除
了自己在胎獄六年,又障礙了他的母親,這就叫做「覆
障」,重複、重複的障礙。

所以,佛陀覺得,這個孩子已經在皇宮出生了,應該要
趕快度他出家,好好地來修行。但是,他的父王哪裡願
意,他的母親哪裡肯。耶輸陀羅聽到的時候,很震驚,
趕快把他的兒子牽著一直跑,跑到樓上去。但是,目犍
連尊者,他騰空把孩子又帶出來。所以羅?羅也是佛陀用
心要度他出家。

這麼小的孩子,要有人教導他,所以他就選擇舍利弗作
為羅?羅的師父。所以,羅?羅是舍利弗的弟子。但是,
羅?羅小時在僧團裡也是很調皮。不過後來他在佛法中就
是「密行第一」(註),雖然外形看起來很調皮,但是
他還是精進在修行。

總而言之,這就是在佛陀的弟子中,現在我們舉出了二
十一位,各有過去,各有優點,各有因緣。

◎如是眾所知識者,總結二十一人,才德兼備,為人宗仰
故。

我們要相信因緣果報,這是因果不昧,所以我們必定要
戒慎。平時要很小心,要好好地知道我們的舉手動足、
開口動舌、待人接物等等,我們必定要很用心,不要有
一念偏差,一舉之錯。若是一念偏差,一個舉動的錯誤
,同樣是因果不昧。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註:【密行】即微細護持戒行。亦即三千威儀、八萬細
行等,悉能持守無缺。一如羅?羅即以持戒堅固而為佛弟
子中密行第一。(佛光大辭典)

20140226《人間菩提》廣邀善士‧關懷災民



美國北加州慈濟志工,效法竹筒歲月的精神,在農夫市集設攤位,向民眾推廣慈濟人文,也­邀請大家,每天日存小錢,形成大善。同樣傳遞愛與善,加州志工也舉辦新春祈福會,不分­年齡,一起入經藏,帶動大家虔誠祈禱天下無災難。證嚴上人在今天(2/26)的志工早­會,呼籲人人回歸儉樸生活,累積虔誠心念,化作助人的力量,讓社會祥和,大乾坤更加調­和。

氣候不調,美國加州遭遇乾旱危機。慈濟志工舉辦新春祈福會,透過手語演繹,希望匯聚眾­人的善念,一起為天下虔誠祈禱。

傳遞愛與善,效法竹筒歲月,北加州慈濟人在農夫市集擺攤,向民眾介紹慈濟,廣結善緣,­募心募愛,點點滴滴成大善。

志工走入人群,呼籲大家回歸儉樸生活,人間菩薩大招生,讓愛的能量,不斷累積。

【靜思妙蓮華】須菩提與阿難尊者 2013年5月27日 第52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52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須菩提與阿難尊者
20130527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須菩提,華言善吉,亦云空生。

◎其生之日,家室寶藏俱空,父母驚異,又名空生。稟性
慈善,不與物諍,及其出家,悟空得道,住無諍三昧,
須菩提解空第一。

◎阿難,此云慶喜,佛之堂弟,斛飯之子,調達之弟。阿
含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
任奉持者,阿難為第一。

20091206晨語開示064504
********************************************

人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大家學佛就是要如何體認
真理,如何能了解假相,這就是我們要了解的。佛法是
很圓融的道理,為我們說真,解空,這就是佛法的真理
。所以《金剛經》裡面這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
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世間是真呢?是假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有為法,就是有作為的,就是我們看得到的東西。這間
房子,一開始沒有,為了要遮風蔽雨,所以我們要有房
子可住。蓋這間房子要用沙、水泥、鋼筋、磚塊,這麼
多的東西,還要人用心去疊它、蓋它,這樣成了一間房
子。這都是大地本有的物質,經過人工所為,所以有這
些東西。過去沒有,現在有,但是未來呢?是不是能夠
永久有呢?

常常看到考古學家,在某一個沙漠去考古,往下一直挖
,挖出了在幾米深的裡面,幾千年的城市,或者是皇宮
,或者是那個時代大家群居的遺址。有的時候會覺得,
過去應該是一段時間很昌盛的人群居住處,建築也是很
宏偉的建築,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都已經被沙蓋住了,而
且不是薄薄的沙,是埋在幾米深挖出來的。到底天地間
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在幾千年來這種滄海桑田,高山深
谷變成了平地,也不一定。這都是有為的物質,所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昨天的事情,和昨晚睡覺夢到的,到底夢到的境界是真
的嗎?或者是昨天所做過的事情、跟人接觸的事情是真
的呢?你若說昨天的事情是真的,拿出來讓我看看?過
去了,看不到了。就像昨天晚上夢到的,夢境歷歷分明
,但是拿出來看看?不見了。同樣,昨天的人事物跟昨
晚的夢境不是一樣嗎?所以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非常危脆。世間的東西,很危脆,像是泡,水上泡。

看看水上的泡,水在沖的時候,那個水波就起泡,但是
剎那間後面又一波過來,這個泡就滅掉了。所以生生滅
滅,好像是影。你看到人影在那裡,把它踏過去,不癢
不痛啊!(這影子)是這個人的形,從中間把它踏過去
,沒有什麼事。但是這個影子隨著人移動,不是常常在
那裡,人走過去有影子,過去就沒有了,沒有礙到這個
地面,人也沒有礙到那個影子。所以這個影子也是一個
幻相。人生不就是這樣嗎?

就像我們人,走過的路,腳並沒有帶著路在走。人生這
樣在過日子,就像這樣在走路,腳底沒有黏著路,路也
不會被腳底黏住。所以,走過只是有一個痕跡,痕跡很
快就沒有了。所以,如露亦如電。

像是露,大地萬物需要露、需要水,我們人生在世間,
真的也是受到世間萬物很多的恩惠。所以我們常常說要
感恩,感父母恩、天地恩、師長恩、風王水土恩。因為
,我們人生一輩子全都受到這樣的恩惠,就如草木在大
地也是需要有雨露的恩惠,我們人生也是這樣,我們所
受的恩惠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要感恩,我們還要再回報


就像那個露,它就是濕氣變成了露,露再回歸大地,這
就是一個循環。人生就是這樣的循環,如露,實在是很
快,但是它很快就乾掉了,很快就蒸發掉,很快就會再
回歸下來。人生就和這現象一樣。

也像是電光,我們若是快要天亮之前,其實很微細地一
閃、一閃,那就是地球在輪轉,一直就是地球面接觸到
太陽的時候,那個光速在轉。人生有這個行蘊,有這個
光速,那個速度剎那、剎那讓你在不知覺中,就好像電
光,好像雨露,在我們人生不斷地運轉,不斷地循環。
這是我們看不到的,但是,它的道理是存在的,我們應
該要了解裡面的道理。

我們平時什麼都沒感覺,但是日子也是這樣地過,我們
自己,生老病死也是不斷地在輪迴,但是我們都沒有用
心去警惕。人世的真理到底我們了解多少,有用心嗎?
所以,真空妙有,妙有中就是有真空。我們若能體認了
真空妙有,那就真的能自度也可以度人,無執著、無障
礙,煩惱已盡。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

我們現在就是要來跟大家說,要解空——了解空的真相道
理。佛陀的弟子中,解空第一,那就是須菩提(尊者)
了。須菩提,翻譯作華語叫做「善吉」,也叫做「空生
」。

◎須菩提,華言善吉,亦云空生。

為什麼叫做空生?傳說中說,這位尊者,他出生的那一
天,他的家庭裡面所有的寶藏,忽然間空掉!他家裡的
人,大家很驚惶,這個孩子怎麼一生下來的同時,家中
的寶藏忽然間消失掉,到底這是什麼樣的預兆呢?所以
,父母趕快去請相師,古代的印度,家庭富有的人如果
生孩子,都會請相命的人來為孩子排八字,看孩子的命
運。

這位相師被他們請來的時候,看這個孩子的形象,了解
他的家庭忽然間發生的事情,這位相師就對這個孩子的
父母說:「恭喜喔!你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家裡的寶
藏忽然間不見了,其實這是這個孩子有一個貴相,他能
夠透徹真理,很尊貴的形象。」所以因為這樣,叫做善
吉,又名叫做空生。因為出生的時候寶藏不見了。

他從小就個性很單純,而且也是很乖巧,也很用功。所
請來的教師,向他所講的道理,不管是婆羅門的教法,
人世間一切的法,聽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他可以
去體會到,以整化零便是空,這樣的道理。所以他對一
切的東西很疼惜,但是不執著,所有的東西他不會想要
佔為己有,對人世間看得很透徹,所以後來他出家了。

出家之後,心很清淨,對物不佔為己有,對人的爭執他
退一步,人、事、物很圓融。所以他悟空得道,住無諍
三昧。與人無諍,與事無諍,這是一個很圓融的本性。
所以因為這樣,稱為須菩提解空第一。

◎其生之日,家室寶藏俱空,父母驚異,又名空生。稟性
慈善,不與物諍,及其出家,悟空得道,住無諍三昧,
須菩提解空第一。

所以須菩提,在《金剛經》裡面,佛陀不是向須菩提講
法,是對須菩提,對機,要講出了人間的真理,唯有須
菩提他能夠體會,他能夠和他對答,來證實了人、事、
物理。這是《金剛經》。

再來就是阿難。阿難,此云慶喜。大家都知道,阿難出
世的那一天就是佛陀成佛那一天,所以當阿難出世的時
候,傳來了佛陀成佛了,所以宮中皆大歡喜,所以叫做
慶喜。尤其,阿難是佛陀的堂弟,也是提婆達多的親弟
弟,所以他是淨飯王之弟的兒子,所以他是王親。二十
歲那一年出家跟隨佛陀,大家推薦阿難為佛的侍者。

阿難,稟性就是聞性很好,記性很強。他出家之後,除
了聽佛說法,他的心很自在,不受世間的欲染所染著,
所以一直心都是很乾淨,專心聽聞佛法。所以「佛法如
大海,流入阿難心」。阿難他心無雜念,所以初出家,
他就得入初果。但是,到了結集的時候才證四果。為什
麼呢?

大家還記得吧!佛陀滅度之後的時候,要集結經典,迦
葉尊者從眾人當中把阿難拉起來,說:「你的煩惱還沒
盡除,你還沒證四果,所以你要趕快去反省,去用功。
」阿難說:「我不是不能證四果,我是要做佛的侍者,
我必定要留住少分煩惱。這個(解脫的)境界,不是阿
難不得,而是要做世間事,侍候佛陀。」所以他到了結
集的時候,迦葉尊者助他一臂之力,給他一段時間,將
佛陀所說的教法再複習一遍,然後煩惱盡除,證四果羅
漢。

所以,這在《阿含經》裡面也是這樣說:「知時明物,
所至無疑。」阿難對佛陀的起居動作,阿難非常地準時
,而且對人群,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情,阿難都是很敏
睿,不管佛陀要去哪裡,絕對阿難會處理得很好。就像
這個時候,要安排行程,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情,一樣
都要很清楚。佛的時代,阿難就是這樣處理事情,一點
都不會讓它偏差。佛陀跟大家講話,「所憶不忘」,法
入心,記憶絕對不會讓它忘掉。「多聞廣達,堪任奉持
者,阿難第一。」所以阿難就是多聞第一。

◎阿難,此云慶喜,佛之堂弟,斛飯之子,調達之弟。阿
含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
任奉持者,阿難為第一。

各位,學佛真的要時時累積,聞法不可以聞就漏。若聽
聞了之後就漏掉,這樣聞與不聞是一樣的。所以,大家
聽法就是聞而應用,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人人要時時
多用心。

(人間菩提) 20140225 如來藏識淨心田 Sowing Wholesome Seeds in Our Hearts by Doing Good



如來藏識淨心田 
Sowing Wholesome Seeds in Our Hearts by Doing Good 

如來藏識淨心田 
莫隨習氣留遺憾 
年紀雖小心明澈 
明辨是非善思惟 

印尼巴布亞省,連日大雨造成山崩,11人喪生;而東爪哇,火山爆發碰上雨季,出現火山­泥流,損壞民宅,當地民眾撤離家園。儘管災難無情,卻能看見愛,助產士寧希,認同慈濟­的付出,不管是救災、義診或是環保,奉獻心力來回饋。證嚴上人在今天(2/25)的志­工早會開示,人間菩薩的投入,令人感動,同時呼籲人人,應該對天地萬物要抱持尊敬心,­呵護地球,才能減少災難。 

氣候不調,災難頻傳。印尼巴布亞省,連日大雨,造成山崩,十多人往生;而在東爪哇,火­山爆發碰上雨季,火山泥流讓民宅受損,民眾撤離家園。 

用感恩尊重來回饋,擔任助產士的寧希,本身是穆斯林,因為認同慈濟不分宗教種族的付出­,在這次的印尼水患,也帶動親友,一起為家鄉民眾盡心力。 

善的心念,落實生活,期待結合每一個人的力量,擴大愛的效應。

Monday, February 24, 2014

【靜思妙蓮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2013年5月24日 第51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5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20130524

◎悟真空者,覺妙有,好寂靜,解空妙理。

◎慧根深植累世情,戒定受持聞不忘。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云滿慈子,從父母立名,七佛人
中說法為最,具四辯才。

◎阿含云:善能廣說,分別義理,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為第
一。

*******************************************

◎悟真空者,覺妙有,好寂靜,解空妙理。

我們大家日常的生活中,應該要常常體悟,萬物到底是
真空,空中是不是真的有妙有?佛法所解釋的,佛陀透
徹真理,一切萬物皆是空。但是,明明我們的生活一切
萬物皆是有。我們不能沒有物質生活,比如說冷了,冬
天缺的是什麼呢?衣、被。我們若是沒有很保暖的棉被
,要睡就很難過;若沒有保暖的衣服,天氣寒冷,這樣
在那裡受寒,也是很難受。

其實,世間的生活,它有妙有的道理存在。「空」,是
所有的東西完全歸零,解體了,什麼為體呢?四大假合
為體。剛才我們說棉被,那件棉被,我們要知道,它若
以過去,早期,被子都是棉製品。棉花就要有種子,種
子落土,農夫耕耘,這棵棉花的樹已經長出來了,就要
等季節。這個季節,有種植的季節,有收成的季節。到
了收成的季節,開花了之後,就是我們要採棉花的時候
了。

現在在大陸,還有在種棉花。棉花若一開,聽說一片白
茫茫,很美。棉花採下來之後,它的名字叫做棉花,棉
花就要再經過剝,把它取出種子,經過了花把種子拿出
來,成為棉花,就要賣出去了。經過了工業的製造,再
(製成)棉被,從前叫做彈棉被,這樣才能一件一件的
被子(製造)出來。光是那個棉花,用人慢慢彈啊彈,
把它彈出了棉花與棉花能夠結合起來,線仔細地牽製之
後,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還是要有布,被單。

必須經過工廠,這塊布一樣要經過很多人的人工,之後
才成為一塊布。這塊布有的是棉質,有的就是絲質,有
的是麻質,各種的植物不同,經過了採取,經過了工人
編織之後有了布,才再和已經彈好的棉被結合起來,這
樣一件棉被才完成。

各位,蓋在我們的身上,很溫暖啊!我們有想那麼多嗎
?一件「被身」(裡被),它要經過多久的時間,多少
的人工。即使現在已經不必用棉,也是要用其他的尼龍
類,也是一樣。所以,這都要經過人不斷不斷地去加工
,不斷不同名稱的物質,這樣組合為這件棉被的「體」


想,若是解體呢?把棉被的被單拿掉;它用久也會破,
拿掉了。若光是裡被,用久了也會一直鬆脫。我們常常
去看貧困人家,看到他們所蓋的棉被,變成了一塊一塊
的,這樣還能叫棉被嗎?已經不是了。

所以說,物質,若是這樣把它解開再歸零,這種就是「
空」了。沒有的之前也是「空」,經過了很多很多的東
西去會合,要有時間、有四大、有人工等等會合起來,
「有」了。真的是很奇妙!

你光是說那一顆種子開始,就已經很奇妙了,何況它能
成株,它能開花。真的是天下萬物原來是「無」,但是
在很微妙的成長中,這樣把它會合起來,過程不同的時
間,不同的名稱,真的萬物很奇妙。所以,我也是常常
去體會它,什麼叫做「空」。我要去了解,真空是什麼
?就會去想到天下萬物原來都是空的,即使「有」,也
是各種的名稱,將這些東西,沒有的東西,一樣一樣把
它拿來結合起來,那就是化零為整;一段時間過了後又
是化整為零,又「無」了。

就像我們人,在父母還沒生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哪裡啊
?生下來的時候,這麼小。在我們的醫院裡,有一位從
宜蘭要回花蓮娘家的時候,在路途中忽然肚子痛,懷孕
還不到六個月就早產了,在我們的醫院(出生)。生下
來的那個時候是又黑又小,才五百多公克,一點點而已


醫師要幫她急救,還不到六個月的孩子,要如何讓她活
下來,要如何讓她的血液能夠全身流通,要如何讓她的
呼吸可以順暢。要幫她打針,聽說醫師要為這個孩子打
針,手的血管就像髮絲那麼細,醫師好不容易才找到了
他所要的血管,好像髮絲的血管,注射進去了。

知道一條生命,除了醫師這樣很有耐心、愛心、尊重生
命,既來到人間,就是要去疼惜她、愛她,這樣營養分
為她補給了,這個孩子慢慢能夠呼吸了。甚至照顧到六
百公克,忽然間又降到不到五百公克,就要再一次的搶
救。醫護人員要運用多少呢?很不容易啊!早產的孩子
就是這樣,生命這麼地微弱,但是要有人這樣仔細地照
顧。

生下來的那個時候是這樣,相信再一年後,這個孩子若
再帶回來的時候,可能會走路了。十年後應該讀書,二
十年後應該上大學,三十年後應該是為人婦、為人母。
看,人生是不是很奇妙呢!生、老、病、死這種的過程
,我們都沒有停滯過,都是在那種很微妙的行蘊,這樣
讓我們過來。

人類是這樣,天下萬物也是這樣。到了老的時候,我們
歸何處呢?我們的這個身體又是歸到哪裡去呢?未來我
們脫離了這個身體,又是往(哪個)方向去呢?哪一個
方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何去向,這就是凡夫的循
環。從無到有,就是化零為整;到了老來往生的時候,
化整為零,人間又沒有這個人了。看,是不是真的很微
妙呢!

但是,它的道理怎麼來的?我們沒有很清楚。這都是我
們人生的生活,叫做懵懵懂懂過日子。用的,不知道要
珍惜;生命,好不容易我們能夠這樣健康生活,我們也
不懂得珍惜。沒有所有權的生命,卻是不懂得用在我們
的使用權。我們要利用我們的這一生,有這麼多的好因
緣來會合,我們有那個機會來探討真空妙理,我們偏偏
就是這樣時間讓它空過,也是空。時間也是空,這樣空
過了。這就是我們凡夫的損失。每一天的損失,就像每
一天「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不過,眾生就是在苦中
、迷茫中這樣在作樂。想,是不是很可憐啊!

所以,我們若要如何能了解道理,我們就要「好寂靜,
解空妙理」。我們若不靜下來,心若不靜,其實,就算
人家跟我們說再好的話,這耳聽那耳過去了,說不定他
的聲音我們有聽到,到底內容在說什麼,不清楚,因為
心不專。我們還要再回過頭來問:「你剛才在說什麼?
」這就是我們的心沒有靜下來。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寂靜


大家就說:「如果要寂靜,那我就是要關起來,閉關。
」這不是真功夫,沒有人去吵他當然就是寂靜。我們就
是要在人群中心也要靜得下來,周圍的境界,道理我們
都要很清楚。當然,這也要靠我們在平常中要好好去用
功,用心去了解。有什麼樣的事相現前,我們馬上就知
道——「這塊布,看看,這是棉的,純棉的。」當然它就
是要有去研究這塊布的過程。現在別人不懂,拿來問我
們,我們把它拿起看,稍微看一下就知道,「這是棉的
,純棉。」或者是,「這是尼龍的材質」。

所以說,我們要了解很多事情,就要在平常我們要去了
解。東西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每樣都知道。所以要「好
寂靜,解空妙理」,一切再深的道理,我們就是要從這
樣一點一點的累積。所以我們應該要很了解,道理原來
就是這樣,甚至要不斷培養我們的慧根,「慧根深植累
世情」,「戒定受持」要好好放在心裡。

◎慧根深植累世情,戒定受持聞不忘。

不是說,修行就全都放棄了一切。我們也要覺有情,我
們要拉長情、擴大愛,但是要有智慧,才不會被世間的
物質把我們迷惑了。

我們看到世間的一切,不管是人、事、物,我們必定要
用平等觀。因為,慧是平等慧,對事、對人,我們都是
用寬心、純念。平時我們就要有「戒定受持」,時時心
中要有戒,行中要有定。我們雖然是在動中,但是我們
的心很穩定,那就是因為心有一個戒,這個戒,在芸芸
眾生中我們可以防非止惡。因為戒的力量使我們的心定
,要放在心裡。諸漏已盡,自然法就不會漏掉了。

記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跟隨佛陀,聽聞佛法,一
聞千悟,聽一項,他可以了解很多項。他有這個智慧,
所以他可以得到很多的辯才,不管是什麼樣的外道教來
跟他辯論,他都可以一一將佛陀的教法去破解那種邪法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云滿慈子,從父母立名,七佛人
中說法為最,具四辯才。

而且,你們應該還記得,彌多羅尼子向佛陀請願,要去
最野蠻的地方去度眾生。佛陀說:「那個地方那麼的野
蠻,你敢去嗎?」「敢啊!」「萬一你去,要講法給人
家聽,人家如果罵你呢?」「我要很感恩。因為他只是
動口,不動手。只是罵,沒有打我,我用感恩心。」「
若是打你呢?」「我還是要感恩,他只是赤手雙拳打我
,並沒有動刀動槍來刺殺我。」

「若是用刀用槍,這樣把你打死呢?」「我也要很感恩
,因為過去生中我有跟他結了這樣的緣,這一生我已經
這個因緣,在這個人群中這樣一世解開了,所以我也還
是要感恩他。」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弘揚佛法
心切,因為他透徹佛陀的真理。

所以在《阿含經》裡面這樣說:「善能廣說,分別義理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為第一。」這是在佛陀的弟子群中
,就是說法第一。

各位,人生真的我們要多用心。難得佛法,聞了佛法,
我們還能有這個環境來體會,我們應該日日分秒不空過
,用心來體悟,時時要多用心。


20140224《人間菩提》超值人生慈悲觀



花蓮慈小的小菩薩們,因為看到菲律賓受到海燕風災的的重創,因此大家開始存竹筒,也把­這樣的成果,一起帶回靜思精舍,讓師公上人可以救更多人。

證嚴上人開示:「上學,同時所學到的,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學會了菩薩­心,如何能幫助人,幫助人就是最快樂的事。」

同樣悲心受啟發的,還有一群學生,醫學系大三的解剖學課程,必須仰賴大體老師捐贈才得­以完成,教學結束後,學生和老師親自打掃火葬場,也舉行追思會,感恩捨身菩薩奉獻給醫­療教育。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教育不只是讓孩子們,大學生能了解常識,我們啟發他的智慧、慧命­,要讓他們了解生命的價值觀,我們真正的要做為一個,為人世間能付出的,提高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教育,才是人類的希望,證嚴上人也期許大家,常常記住這一念悲心與尊重心,一起為調和­人心而努力。


Sunday, February 23, 2014

【靜思妙蓮華】2013年5月23日 牧牛難陀 孫陀羅難陀 第50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50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牧牛難陀 孫陀羅難陀
20130523

◎諸煩惱垢盡棄捨,於欲愛斷不亂心,奉行教戒定慧生,
法髓滋養長慧命。

◎難陀,即牧牛難陀,此云善歡喜,乃牧牛子也。

◎孫陀羅難陀,上三字,此云好愛,亦云端正,妻名也。

*******************************************

人生啊,煩惱偏多,修行,怎麼修呢?還是每天終而復
始,天天跟大家說話,開頭無不都是這樣警惕,大家「
煩惱要去除」,結束的時候還是跟大家說,要時時顧好
這念心。每一天,就是開頭、結束、中間,還是一樣沒
有離開這念心。

所以,知道「諸煩惱垢」,我們要完全全部棄捨,煩惱
已盡,要到這樣的程度。煩惱為什麼不能盡呢?就是一
個習氣,這個習氣就是「欲愛」。我們若能徹底將這個
「欲愛斷」,自然就「不亂心」。這個欲愛的習氣,又
不是我們真的缺,也不是我們真正需要,也不是真的有
心要去貪、要去取,都不是。只是那個習氣還沒有去除
,所以容易亂了我們的心,那種習氣會浮現出來。

你們會想,欲愛,再怎麼想都想不出我自己有欲愛?其
實欲有輕有重,輕微的欲,很輕、很微的,那就是愛自
己、顧自己,這也是一種欲,愛自己。愛,常常我也說
,我們要自愛,自愛的人,不好的習慣要常常自我提高
警覺,自然我們能夠變成自治的習慣。

這也就是說,我們人都有習氣,這種習氣若是出來的時
候,不小心浮現起來,我們要趕快伏制下來。假如我們
若是剎那間沒有伏制,已經出去了,我們要趕快自省。
道理是清楚的,所以我們若是道理顛覆掉,這樣我們的
煩惱還是不斷會滋生起來,雖然有想到後悔,但是自己
沒有趕快去排除掉,這樣就會亂心。

所以說,這個欲愛,也可以說很粗,為了欲愛可以做很
多很多的惡業,貪、瞋、癡、慢、疑,這些都是在欲愛
裡面滋生出來的。能夠把那麼粗相的造業,一直控制、
一直斷除,但是到了自我那個時候,還有微細煩惱,這
種欲愛還沒有斷;習氣,輕微的習氣還有。

所以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這種輕微習氣,要斷比較難。所
以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於欲愛斷不亂心」。我們所
有的都把它斷了,對自己的那種自愛,自愛,我們可以
調伏到一切的習氣都沒有浮現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自愛


我們要「奉行教戒定慧生」,要好好依教奉行,佛陀所
說的教法,我們這個戒,要好好地奉持。所以,我們若
能這樣,自然有戒定慧來保護我們,自然智慧成長,所
看的道理就沒有錯亂。所以我們必定要有真正的法髓來
滋養我們,我們才能慧命不斷增長。

◎諸煩惱垢盡棄捨,於欲愛斷不亂心,奉行教戒定慧生,
法髓滋養長慧命。

這幾天,我們都是在介紹眾所知識的阿羅漢。阿羅漢也
有各人的習氣,也有各人心態的優點、缺點,這個我們
也是要提供給大家,多自我警惕。比較嘛,我們有這樣
子嗎?有的話,我們要趕快改;我們有欠缺的,我們要
從他們身上(學習),好好用在我們的身上。這就是我
們人,向好的也要比較,向不好的我們要警惕,「三人
行必有我師焉」。

再來是難陀,他就是譯作「善歡喜」,很歡喜。其實他
是一個牧牛人的兒子。在印度四姓階級中,牧牛者怎麼
能來出家呢?應該他就是在佛陀回來迦毘羅衛國的時候
,要來度化他的親族、父王等等,他一到達時,舉國歡
騰,全國的人都很歡喜。國王看到他的兒子,已經是大
家都這麼尊重的大覺者,尤其是看到佛現出了出家相,
不由自己,連他的父王,帶領著親族、大臣,都一樣來
皈依禮拜。

在那當中,他想,要如何讓他的兒子的僧團,就是佛陀
的僧團,能再更壯觀。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全國只
要有兩個兒子以上,可以讓一位去出家。除了他的人民
以外,還有就是他的王族裡面也都一樣。這過去也曾經
跟大家分享過。所以期待這個僧團能有十萬人的大僧團


這位難陀,他的父親在牧牛,他也是一樣要去放牛,同
樣是在養牛的人。因為國王有這個命令,所以他就這樣
可以出家了。他的形態長得很端莊,讓人看了也是很歡
喜,本性善良,所以也叫做「善歡」,令人看了人歡喜


在牧牛的時候,開始他就吹笛子,樂器就這樣吹,而且
他也很會唱歌,聲音又很好,所以很聰明、很單純又善
良,又對音聲很專,研究樂器的聲音,甚至自己唱歌出
來的聲音也是很好,人人聽到人人歡喜,所以叫做「善
歡喜」。

也是從出家之後,他入道,開始很殷勤精進。所以對道
,佛陀所說的教法,他專心受持。所以他也是眾所知識
的比丘之一,很善良,對佛法很用功。

◎難陀,即牧牛難陀,此云善歡喜,乃牧牛子也。

再來,也是一位難陀。這位難陀是孫陀羅難陀,不是前
面說過的那位牧牛的難陀。孫陀羅是他的太太的名字,
他所娶的太子妃,就是長得很美,兩夫妻很恩愛。這位
難陀是跟佛陀同父異母。

◎孫陀羅難陀,上三字,此云好愛,亦云端正,妻名也。

有一次,難陀和他的太太在樓閣的地方,在那裡觀賞街
道上以及他們皇宮周圍,居高臨下,建築的周圍很美,
用眼遠眺,就是看得再遠一點,城市街道上很熱鬧。在
那當中,他看到一群僧團,裡面也有阿難,跟隨在佛的
身邊。僧團出來到外面,開始分巷道,每一條街、每一
條巷,路就分開了,各人要去托缽。

佛陀跟阿難就是走在一起,就看到他們兩人往樓閣的前
面逐漸接近過來。孫陀羅難陀他看到,不由自己就跟他
的太太說,他說:「是我的哥哥,他已經修行,成為大
覺者,人人所尊重。現在要托缽,出來了。我要趕快去
接他的缽,來供養。」太太不肯讓他離開,但是他說:
「我下去,把缽接好,盛好飯供養了,我就趕快再上來
。」他這個太子妃就說:「我要等你,等你回來我才會
吃飯。」所以這樣的約定,供養佛之後,他要回來和他
的太子妃吃飯。

所以趕快下樓,到佛的面前,他接過他的缽。但是佛陀
徑自往前一直走,難陀拿了這個缽,趕快進去,將最好
的飯菜全都裝好了,開始捧著這缽飯,向佛陀一直追。
佛陀回到精舍,他也追到精舍,來供佛。那個時候,佛
陀接起他的缽,開始大家也都差不多回來了,佛陀就對
大家說:「有一件事情很重要,能夠成就一個人出家,
功德無量。來,難陀,既然進到精舍了,趕快準備落髮
。」

當時,難陀非常的驚惶!他絕對不能出家,「我的家裡
,太子妃在等我吃飯。什麼人敢靠近我的身邊為我剃頭
?」佛陀就說:「不論什麼樣的威力,在這個僧團裡面
一律平等,所以剃頭。」就這樣,大家把他抓起來,強
制圓頂。

隔天天亮了,在這當中,他就對佛陀說:「你們又要去
托缽了,讓我靜靜地來顧守精舍。」他的心在想什麼,
佛陀都知道。「好,你要顧守精舍。周圍的門都關起來
,你要好好清掃裡面。」大家出去了,難陀看到佛陀已
經離開,很高興,趕快偷跑出去。跑到半路,在樹叢裡
面,佛陀回頭回來,就說:「難陀,你要去哪裡呢?」
「想出來走走。」「好,我帶你去走走。」就這樣佛陀
把他帶上天堂去。

(難陀)看到天堂,怎麼在大興土木,他就問佛陀。佛
陀說:「你可以去問他們為什麼。」他就問:「你們在
蓋這麼堂皇的房子,到底這是誰的?」他說:「人間有
佛的弟子,叫做難陀,他出家了,他應該能造福,發心
造福,將來往生之後也能夠回歸天堂。」那時候他很歡
喜,覺得原來我發一個心,雖然被人強制出家,我若好
好修行,將來我也能夠上天堂。很歡喜。

佛陀開始就又帶他走,「還有地方,再帶你走。」但是
在走的這當中,浮現了他的太子妃的形象,昨天一天是
不是有吃飯呢?我還是享受人間福好了。佛陀帶他邊往
前走的時候,一個很可怕的形態現前了——地獄。油鍋、
火柱,很多人在受刑具,那種哀嚎的聲音,苦不堪!

其中有一口油鍋,正在升火要讓它滾。問說:「為什麼
每一個油鍋都有人,這個油鍋現在才開始在升火?」小
鬼就說:「有一位修行者叫做難陀,他的心,心念不定
,欲念叢生,所以很有可能他會再還俗,去享受,貪戀
這世間的欲,所以這將來就是難陀要來的地方,下油鍋
。」嚇到了!趕快,「佛陀,我很怕。」佛陀說:「你
如果怕,讓你自己作主。」就這樣回來了。所以他定下
心來,決心修行,把他的欲念完全去除,跟隨佛陀,聽
佛說法。這段就是難陀出家的故事。

人生,我們應該要時時警惕,動一念心可以上天堂,失
一個念會墮地獄。何況我們修行不是要上天堂,但是不
願意墮地獄,願意的是倒駕慈航入人群中度眾生。所以
我們必定要戒、定、慧具足,才可以養我們的慧命。所
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20140223《人間菩提》及時救援‧醫海渡舟



慈濟大學進行解剖大體老師送靈、追思以及入龕典禮。簡單、隆重的儀式,充滿醫學生對無­語良師的尊重與感恩。證嚴上人在今天(2/23)志工早會開示:「看到孩子們頻頻拭淚 那感恩的氣氛 真的很濃 我們教育醫學生 也同樣要培養他們的愛心 讓他們有那一分視病如親的精神 以這種心情行醫 才是人生的福」。

慈濟大學醫學生,透過手語表達對無語良師的感恩。12位大體老師,捨身奉獻,成就醫學­教育,而他們生前為社會、家庭付出;往生後,將大體捐出,這一分無私的大愛,感動醫學­生,這是他們行醫之路,最珍貴的一堂課。

將感恩化作行動,在師長的帶領下,醫學生在火化典禮前,親自前往火葬場打掃,不放過任­何一個空間,如此仔細的清理,就是希望以虔誠的心,表達對大體老師的尊敬,以及對家屬­的感恩。

無語良師,以「身」示教,即使不曾開口授課,但卻是醫學生一輩子最難忘的教師。

【靜思妙蓮華】薄拘羅 摩訶拘絺羅 2013年5月22日 第49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9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薄拘羅 摩訶拘絺羅
20130522

◎好因好緣好果報,施醫施藥施資糧,得延福壽命極長,
逢凶化吉度人間。

◎薄拘羅,此云善容,色貌端莊故,又云重姓。付法藏經
云:昔於此毗婆尸佛法中,以一果施病僧,感九十一劫
,人天受福,今生婆羅門家。

◎阿含云:壽命極長,終不中夭,端莊不茍,常樂閒居者
,薄拘羅為第一。

◎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乃舍利弗之舅。從來論勝於姊
姊,孕則論不勝,知懷智人。

◎阿含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拘絺羅為第一。

******************************************

學佛者,必定要相信因緣果報。我們人人每一天的生活
都不離開在因緣果報中。今天我們和什麼人見面,為什
麼聽到這個人要來,我們就歡喜呢?必定有因有緣。有
的時候聽到某某人要來,為什麼他要來呢?就是心生起
一分不是很歡喜,也是一定有因有緣。

因緣不是在現在而已,現在所結的是未來緣,現在所接
受的是過去因,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對任何一個
人都是要結好因,要結好緣,自然未來相會的結果、感
受,都可以皆大歡喜。所以,種好因、好緣,自然是好
的果、報。

師父不是常常說過,「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所以,
發生在別人的身上,不管是病苦、貧困,我們都要起一
念悲憫心。我們看到病的人,趕快讓他去看醫生。沒有
錢拿藥怎麼辦?我們幫助他。但是家庭呢?家庭生活很
不好過,要怎麼辦?我們趕快設法,補貼他的家庭。這
就是施醫、施藥、施資糧。如果可以這樣,自然能「得
延福壽命極長」。

在過去日本時代,小學的課程有這樣的故事。一個獵鴿
的人,看到樹上有一隻鳥,一支獵槍拿起來就要射過去
。一隻螞蟻,當他的槍要射出去的時候,那隻螞蟻往他
的腳咬下去,他嚇了一跳,手偏了,那隻鳥趕快飛走,
得救了。其實這也有它的因緣。

那個因緣就是說,有一窩的螞蟻,不知為何怎麼會在水
裡,隨著水一直流。螞蟻怕水,所以很多螞蟻就一直跑
出來,但是水一直流。那隻鳥在樹上看到,就咬了一片
樹葉丟進水裡,很多螞蟻趕快就爬上這片葉子,這片葉
子自然就一直流,流到岸邊,螞蟻得救了。這就是因緣
,這隻螞蟻就是被這隻鳥救到的其中之一。

這在日治時代,小學的教育,開始他就教育孩子要懂得
愛惜生命,要愛惜動物。哪怕是這麼小的一隻螞蟻也要
救,哪怕是一隻鳥在樹上逍遙自在,我們也不要去傷害
牠。何況,佛法注重因果,所以我們若是要延福壽,命
能長,我們就要常常救生、放生,尊重生命。

若能如此,不管過去造的是什麼業,我們這輩子多病痛
,但是我們要很甘願接受,不過我們這一生要趕快,知
道因果要去付出。常常要提高警覺,我們如果可以時時
願意付出,施醫、施藥、施資糧,這樣在付出,這一生
不必怎麼求,自然就可以「逢凶化吉度人間」。

◎好因好緣好果報,施醫施藥施資糧,得延福壽命極長,
逢凶化吉度人間。

這也是要對你們解釋,今天眾所知識的一位阿羅漢,那
就是薄拘羅。薄拘羅,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善容」
,意思就是說,他十分端莊、十分莊嚴,人人看到都是
很歡喜。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重姓」,就是重複的
姓。

為什麼又有一個重複的姓呢?在過去毗婆尸佛那個時代
,在僧團裡面有一位病僧,就是一直生病。在病中,出
家人只是三衣一缽,就是貧。所以生病當中,就有一位
很虔誠的佛教徒,不只是施藥,還獻果,用醫藥和水果
供養,長時間來伺候他,長時間來供應他。

所以因為這樣,有這分的因緣,他只是供僧,尤其是看
顧這位病僧,這個福報,他就可以在九十一劫的時間裡
在人天受福。來人間,就是在富有人家,人間的壽盡了
,又是生在天堂,天堂壽盡了,再來人間,這樣來來回
回,九十一劫的長時間。這一世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時
代,他來降生了,生在婆羅門的家庭。

◎薄拘羅,此云善容,色貌端莊故,又云重姓。付法藏經
云:昔於此毗婆尸佛法中,以一果施病僧,感九十一劫
,人天受福,今生婆羅門家。

這一生來到這個婆羅門的家庭,就有一些坎坷。因為,
他的母親在他出生不久就往生了,父親再娶,繼母不只
是不疼他,心還很毒,好幾次就是要害死他。有一次,
故意把他丟進火爐,但是沒死。又另外一次,再把他丟
進滾燙的湯裡面,又沒有死。又一次,就是把他帶到溪
邊,在大河旁邊,這個繼母又用手將他推落河中去了,
在這當中又沒死。

一條很大條的魚,就把這個孩子吞吞進肚子裡。一個捕
魚的人,把網子丟出去,網住了魚。魚網住的時候,這
個漁人就把這條魚的肚子剖開,這個孩子還活著。就這
樣,這個捕魚的人把他撿起來,就這樣疼他、愛惜他,
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

他的親生父親聽到這個傳言,來看了,這個漁人把這個
孩子照顧得很可愛。這個生父就覺得,我要這個孩子,
我要把孩子要回來。在那之間,這個漁人認為是你們不
要的,才會把他丟進河裡給魚吃。我撿來養,我已經疼
入心了,我哪有可能還你。但是這個生父,明明不管怎
麼樣,經過幾次的生死,但是他沒死,就是因為和我父
子的因緣還在,所以有這個因緣,當然我就要把他要回
去。在那裡相爭,就是爭著要這個孩子。

在這當中,大家來評公道說,建議你們,都是你們兩個
的兒子。兩個人的兒子,屬於兩個人的,姓你的姓,也
姓你的姓,這樣兩個人都有份。有這樣的一段因緣,所
以他叫做「重姓」。

他有五次的災難不死,所以這也就是說,他過去生中有
了那分疼惜病僧,不只是施藥、施果食、照顧他,這個
因緣,能感得在九十一劫的時間,人天受福報。這一生
雖然有坎坷,但是,他也是壽命到一百六十歲,真的是
很長壽。

所以在《阿含經》裡面就說:「壽命極長,終不中夭,
端坐不苟,常樂閒居者,薄拘羅第一。」他真的是一位
很有修行的人,經過了小時候那麼的辛苦,但是到現在
就是得到長壽福報,甚至也很虔誠精進。

再來就是摩訶拘絺羅,在這裡也叫做「大膝」。他是舍
利弗的舅舅,每次都喜歡跟他的姊姊辯論,每次一定是
他辯贏。但是,一直到了他的姊姊懷孕的時候,就是懷
舍利弗的時候開始,他若與姊姊辯論,沒有一次辯贏他
的姊姊。所以他就這麼想,姊姊現在懷孕中,一定是懷
中的孩子的智慧,透過姊姊的口,所以他跟她辯論不會
贏。

◎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乃舍利弗之舅。從來論勝於姊
姊,孕則論不勝,知懷智人。

現在懷胎中就已經有這樣的智慧,將來出世之後,可能
我這個舅舅絕對會輸給我的外甥。就這樣開始,他一直
用功,遍歷南天竺這樣去遊學,差不多讀了十八種經書
。但是,這十八種經書都讓他念過了,不過讀前面就忘
了後面,所以很多人就笑他說,你再讀幾世都無法把這
些經書讀得完、記得住。

那時候他很不服氣,又被大家輕視,就這樣開始,他發
奮忘食,分秒不空過,開始他連指甲長了都不修指甲,
就知道他有多用功。經過十八年之後,他自己覺得所學
得應該都夠了,所以就回來了,回來想要找他的外甥來
辯論。

我這個外甥八歲在論壇上,他就辯駁了很多論師,就已
經名震五天竺。到底現在的智慧又是怎麼樣了?但是回
到他的家時,舍利弗已經出家了。讓他很不服,到底是
誰用什麼邪術,把我的外甥騙走了?所以他很不服,想
要去辯論。大家就跟他說:「不可,他是大覺者,釋迦
牟尼佛。」他就說:「沒什麼了不起。」他就到精舍,
大搖大擺地進去。

他就看到佛,第一句話就說:「一切法不受。」佛陀就
問他:「現在你的見解,有受,或沒有受?」他聽了,
自己楞住了,就這樣轉頭就離開了。

他邊走邊想,我若要回他說「不受」,我明明有意見而
來的,要來辯駁,這樣我怎麼是「不受」呢?我現在有
我的見解,有我的見解就是有這個感受,所以我才要來
辯駁。但是,我一進去就說「一切法不受」,這樣的話
,我現在若是說我有不服,這樣我也是輸。

所以一開始就輸在前面了,後面佛再問他,無話可答。
所以,自己很佩服佛陀這種智慧,所以他再回頭回去,
他拜佛為師,皈投佛的座下,和舍利弗同師。

他很精進,《阿含經》裡面這麼說:「得四辯才,觸難
能答。」很有辯才,只是輸佛而已。平時他很有辯才,
所以可以「觸難能答」,不管什麼人來問難,他都可以
對答如流。所以那就是摩訶拘絺羅,乃是辯才觸難能答
第一。

◎阿含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拘絺羅為第一。

各位菩薩,修行者我們要發心,開始的時候,我們要時
時顧好這念心,對人、對事我們也不要執著,要多結好
因、結好緣,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20140222《人間菩提》明辨善惡多造福



印尼從年後,災難不斷,有火山爆發,還有水患影響大家生活,慈濟志工則是不間斷的投入­關懷與救災。

證嚴上人開示:「慈濟人投入救災,也是很幸福,非常的辛苦,他們從過完年以來,都是不­斷的在為大水、為火山爆發,而不斷的在做救災工作。」

在菲律賓,也有志工不斷的關懷,因為海燕風災,讓萊特省一所大學受損嚴重,慈濟人捐贈­簡易教室,讓兩百多位的學生不僅可以上課,也得到折疊床,讓他們可以有個安身之處。

證嚴上人開示:「這都是人間的溫情,很溫暖的情,菩薩覺有情,拉長情,擴大愛,要如何­把長情大愛,能安撫了災民的身心靈,讓他們生活能復甦,恢復到他們的平安的生活。」

海燕風災後,慈濟志工從急難的關懷已經轉換成中長期的援助,也希望這樣的溫暖,可以讓­災民們趕緊恢復到往常的生活。

Friday, February 21, 2014

【靜思妙蓮華】離婆多 畢陵伽婆蹉 2013年5月21日 第48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8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離婆多 畢陵伽婆蹉
20130521

◎心正念正除煩惱,心念毫差千里偏,邪思一動入魔圈,
自拔自度悟妙法。

◎離婆多,此云假和合。謂曰,此身乃他人所遺,非己有
也,即悟此身,假和合而有,由此漏盡得道。

◎「坐禪入定,心不倒亂者,離婆多為第一。」《阿含經


◎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小婢止流,令我過去。神白於
佛,令向神懺悔,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眾皆笑。佛
言:實無慢心,乃習氣也。

◎「樹下苦坐,不避風雨者,畢陵伽婆蹉比丘第一。」《
阿含經》

*******************************************

修行無不都是談一念心。

「心正念正除煩惱,心念毫差千里偏,邪思一動入魔圈
,自拔自度悟妙法。」

各位,這念心,是不是我們要時時用心守護得好呢?修
行無不都是為了一念煩惱,讓我們有了無數的習氣,有
了習氣,別人對我們的觀感,我們自己對自己一點都沒
有利益。所以我們大家真的要時時把我們這一念習氣好
好蠲除,尤其是一念心要常常保持在正念。心若正,念
也正,煩惱很自然就不復煩惱了。所以,心念不可以有
絲毫之差。

常常跟大家說,差之毫釐也就失之千里。所以我們一念
心是對我們一個人,不管是人格,或者是心宅、心理,
我們都是在那一念裡面。一念偏差了,想要再調整回來
,可能就很麻煩了。所以還是這念心,這麼小小的東西
,我們還是要好好照顧。邪思一動,就會入魔的圈套了


我們要知道,修行,只要我們動一念心想要修行,很多
的煩惱魔軍就現前了。不管是外面的境界,有人知道,
有人要去修行了,他就在外面是是非非,製造環境各種
的障礙。這是有形的,人與人之間互相的障礙。有的是
自己的內心,只要起一念想要修行,或者是在邪道想要
掙脫能夠離開,就於正道,這個念頭一起,可能也有很
多自我的煩惱、無明現前,在我們的心裡永遠排除不掉


唯有我們要用智慧,定我們的心。所以才說,「欲免輪
迴苦,虔誠念彌陀」。所說的「彌陀」,就是無量壽、
無量慧。無量壽是時間長,無量慧就是智慧,這個智慧
能夠破除很多心靈的波濤。所以,我們人人要好好把這
念心定得自在。

所以「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這個「心得自在」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也「自拔自
度悟妙法」。要知道什麼人能救我們?沒有人可以救我
們。我們自己的心已經沉入在波濤裡面了,什麼人能救
?唯有自己能夠救自己。

就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離婆多尊者,也可以叫做「
假和合」。這位尊者在尚未入佛門之前,有一天他在出
外的時候,天黑了,看到前面沒有鄉村,後面又沒有人
家,所以他想,走了這麼久的路,也是很累了,就這樣
在一座涼亭的地方,作為那晚他要住宿的地方。就在那
個地方鋪草,準備睡了。

在那個地方十分朦朦朧朧的時候,好像睡著了,忽然間
看到,看到一個鬼揹著一個屍體,匆匆忙忙來到這座涼
亭裡面。後面又有另外一個鬼,這個乙鬼,也是很快就
跑到這裡,兩個在那裡搶那個屍體。在那當中,先揹來
的這個鬼,他就說:「這個屍體是我揹來的。」後面來
的這個就說:「這個是我先得到的。」這個後面來的乙
鬼,他不管前面那個甲鬼,他一到就將這個屍體,折起
手、折斷腳,在那裡吃。甲鬼就很不甘願,他說:「這
裡有一個人,有看到前後次序,來,我們來問他,讓他
評評理。」

這個來歇在涼亭,無端看到這兩個鬼爭一個屍體,現在
要他為他們評理,要怎麼來評論呢?說這個對,得罪了
那個;說那個不對,又是得罪這個。真的是到底要怎麼
說?這個離婆多,他就想,我不如就照實回答——我看到
的是,甲先將這個屍體揹來這裡,後來是乙追到這裡來
。我只是看到這樣而已,其他我不知道。

但是乙鬼就很生氣,他就覺得,既然是這樣,那你就是
說我不對了,所以很生氣,就把這個離婆多的腳和手就
折斷了。那這個甲鬼,因為被他評起來他是對的,看乙
鬼折斷了離婆多的手腳,他將這個屍體的另外的手腳折
斷,又來接在他的手腳上。就這樣,忽然間夢醒了。醒
了之後,空蕩蕩的一個涼亭,屍體在哪裡?兩個鬼在哪
裡?什麼都沒有。

但是,我這個身體,手、腳被折斷了。但是,現在爬起
來站著,起步跨出去,還可以走。兩隻手動動看,兩隻
手也是齊全。到底我這個手、腳,我這個身體到底是誰
的?在那裡自己很無法理解,覺得這個夢境所看到的,
所接觸到的,這到底是什麼道理?我的身體到底是什麼
樣的身體?我的身體是不是四肢全都是我原來的?或者
是補充別人的在我的身體上?

所以,因為這樣,他的心起了很大的迷惑,十分澎湃,
那種心境定不下來。所以他看到人就問,他的身體、四
肢,到底是我的,還是別人的?逢人即問。在這當中有
一群比丘眾,剛好走過去的時候,他看到這群修行者,
就趕快走過去,拉著這一群修行者,一個一個就問他們
:「你有看到我的身體嗎?」「有啊,你的身體好好的
。」「你覺得我怎麼樣?我的四肢,我的腳,我的手,
是不是都是我的?」這群比丘眾,他就問:「你到底,
你的內心是遇到什麼事情?」他就說,將他的夢境說給
這群比丘聽。

出家眾開始覺得這個人可以度,所以開始就為他說法。
他說:「你的身體其實是別人遺留給你的,不是自己有
的。我們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的,父精母血
,是父母留給你的身體。我們人人,生、老、病、死的
過程中,身體沒有永遠存在。」這樣說了以後,這個離
婆多忽然間頓悟了,知道原來這個身體就是「假和合」
而有,是假的。

這是四大和合的一個假名詞,叫做我的頭、我的腳、我
的手、我的身,所以這是一個假名相。這些名相合起來
,才有一個「我」的全身。所以這就是他所覺悟的。所
以因為這樣,一頓悟,過去的煩惱,那種的疑問,就這
樣完全消除了。

◎離婆多,此云假和合。謂曰,此身乃他人所遺,非己有
也,即悟此身,假和合而有,由此漏盡得道。

從那個時候之後,他徹悟了他這個身體是假和合,不用
執著,之後就跟著這些比丘去見佛陀,歸投佛陀的座下
,開始修行。所以他的心很定,他曾經過涼亭裡面的那
個過程,所以打坐下來,不管什麼樣的境界都不受動搖
。所以佛陀才會說他是,「坐禪入定,心不倒亂」,就
是離婆多第一。

◎「坐禪入定,心不倒亂者,離婆多為第一。」《阿含經


再來,畢陵伽婆蹉尊者,翻譯叫做餘習,還有餘習還沒
有除。意思就是說,在過去五百世中為婆羅門,婆羅門
性多驕慢。因為婆羅門在四姓階級中也算是最受尊重的
,所以養成了這五百世當中那種驕慢的習氣。現在雖然
可以遇到佛,歸投佛的座下,雖然他也很用功修行,真
正煩惱也是去除了,但是就是「餘習未亡」,習氣還沒
有盡。

所以,每一次他若是要過恆河,他就會呼喚:「小婢止
流,令我過去。」妳水不要流,讓我過去。恆河有河神
,每回這個尊者如果要過去,她都要被他罵一次。不管
是要過去、過來,常常聽他呼喚她是「小婢」。這個「
小婢」就是輕視的意思,好像這個河神一直被他輕視。
所以忍無可忍,就去向佛投訴,去向佛說:「你的弟子
,畢陵伽婆蹉,貢高我慢,每次要過我的河道,就是開
口輕蔑,罵我就是小婢。」

在這當中,佛陀就把畢陵伽婆蹉叫來,在河神的面前,
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堂堂河神,守護這個河,保
護人民平安,你怎麼可以要從那條河過去,就這樣罵人
呢?」他就說:「我無心。」「你無心,這也是你的習
氣,你的習氣傷害別人。」他就說:「好啊,我向她懺
悔。」他就雙手合掌:「小婢,莫瞋。」不要生氣,我
是無心的,妳不要生氣。又叫人家小婢。這種的習氣,
真的要除很困難。

所以,當他這句話一出口,要向人家道歉,又叫人家小
婢,當場大家也都笑出來了。就是要叫你改,你都知道
錯了,要向人家道歉了,又先罵人家一句,才叫人家不
要生氣。實在是很無奈。所以他自己也知道,這個習氣
很難改。就像我們現在的人在講話,也有一個口頭禪,
還是一樣有習氣。所以我們大家,真的習氣要改是很困
難。

◎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小婢止流,令我過去。神白於
佛,令向神懺悔,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眾皆笑。佛
言:實無慢心,乃習氣也。

這種的習氣,在無意中也會惹人不歡喜。別人若不歡喜
,對自己也無所利益,為什麼這種不輕不重的習氣,我
們為什麼不改?就會說,不是我不要改,是我都不知道
為什麼,就是這麼順口說出來了。這真的是很無奈,這
人的習氣,這麼的簡單,但是要改就是這麼困難。就是
困難,才叫做是修行。不是行難修,是習氣難除。所以
我們好好把習氣改正過來,對我們修行幫助是很大。

所以《阿含經》裡面這樣說:「樹下苦坐,不避風雨者
,畢陵伽婆蹉比丘第一。」你看,他不就是下那麼大的
功夫,在樹下苦坐,他也在下功夫,不管是風、雨,他
還是在精進。為什麼那麼能精進的人,只是那個習氣改
不過來?真的是苦不堪,行難修。所以,請大家時時顧
好這念心,講話也是由一念心起,一切的動作都是這念
心,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20140221《人間菩提》珍惜物資‧行菩薩道



高溫少雨,引發乾旱,澳洲東南部河川水位下降,供水吃緊,必須實施限水措施。居安思危­,慈濟志工蕭松雄和太太,珍惜得來不易的資源,不只收集雨水,也讓每一滴水物盡其用。­證嚴上人在今天的志工早會呼籲大家,提高警覺,因為資源有限,為了自己也為了下一代子­孫,平時生活中要懂得節制不浪費,一起保護地球。

河床裸露,水位不斷降低,氣候不調和,澳洲東南部高溫少雨,引發乾旱,出現缺水危機,­必須實施限水措施,影響居民生活。

居安思危,慈濟志工蕭松雄和太太力行儉樸生活,收集雨水使用,洗米洗菜的每一滴水也都­物盡其用,讓資源不斷循環。

珍惜資源,刻不容緩,從小細節開始做起,點點滴滴累積,一起呵護大地。

【靜思妙蓮華】劫賓那 憍梵波提 2013年5月20日 第47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7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劫賓那 憍梵波提
20130520

◎佛心對人,謙恭待人,人皆是佛,如常不輕。

◎累世習氣雖棄捨,一時輕蔑不敬重,戲言作弄惹果報,
戒慎虔誠結好緣。

◎劫賓那:此云房宿,因禱此星宿而生故。又與佛同房宿
故。

◎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賓那為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病。昔作沙彌時,輕弄老比丘,如
牛哨,自爾已來,五百生為牛,次出為人,五百生常有
牛呞病。

◎佛入滅時,尊者聞之,乃云:憍梵波提頭面禮,妙眾第
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象王去象子隨。

◎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憍梵波提比丘為第一。

*******************************************

學佛要學得佛心入我們的心,我們對人要很恭敬,不分
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我們一視平等,就是尊重。這樣
就是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我們還記得常不輕菩薩
就是這樣。他不管是什麼人侮辱他、罵他、打他,他都
是一樣,閃開、頂禮、恭敬,「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
將來也能成佛。」看,用這種方式,也是一種修行。何
況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回歸佛心本性。如果這樣,說
不定我們所對待的人,是倒駕慈航再來的諸佛菩薩,也
說不定。

◎佛心對人,謙恭待人,人皆是佛,如常不輕。

再另外,我們的習氣要常常提高警覺,不要有習氣。有
時候無心之過,也同樣會惹來我們累生累世的因果。所
以常常跟大家說,修行,我們是在改變我們的習氣。不
好的習氣,不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形態中出現,我們要
常常提高警覺,不好的習氣必定要改除。要知道,「累
世習氣雖棄捨,一時輕蔑不敬重,戲言作弄惹果報,戒
慎虔誠結好緣」。

◎累世習氣雖棄捨,一時輕蔑不敬重,戲言作弄惹果報,
戒慎虔誠結好緣。

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我們要謹慎對待人。不要說,開
玩笑的,隨便啦!不可以。或者是若看到別人,有時候
很無奈的習氣,那是別人的習氣,我們就不要無心之過
,去學人那種不好看的習氣,這樣也不行。所以,佛陀
也是這樣警惕我們,哪怕你是無心之過,同樣的,你對
待有修行的人,去作弄他,或者是學他的態度,讓人不
恭敬他,這樣就會得到累世的果報。

所以,雖然已經捨棄了那些煩惱,不過習氣會還在。來
,我們來看看下面,兩位大阿羅漢,憍梵波提與劫賓那
比丘。

「劫賓那」這個名稱,叫做「房宿」。因為他的父母在
求子時,就是向星祈求,所以懷孕了,生下來這個孩子
就以星宿為名。劫賓那,在他初出家,那時他想要去跟
隨佛陀,在佛的身邊。有一回,從他居住的地方要到佛
的精舍的途中,忽然間下雨了,雨很大,在那當中,有
一間房子,這間房子是人家在燒陶的,手拉坯師傅的一
間房子。所以,這位初發心,將要出家的年輕人去借宿


這位燒陶師傅看到年輕人能這樣發心,願意去修行,尤
其是要去尋求大覺者,所以他也很歡喜,就騰出一間小
小的房子,但是那間房子裡面空無一物,他就用一些乾
稻草替他鋪一個位置。就說:「年輕人,我這裡只有這
個空間,什麼都沒有。不過這些稻草鋪在地上,你就暫
時在這裡避雨。」

這當中,天也暗了,他就在那裡坐下來,開始要讓心寧
靜下來的時候,外面的雨還是很大,忽然間進來一位修
行者。這位年輕人看到一位修行者進來,很歡喜,趕快
將他用稻草鋪好的位置讓出來,趕快就請這位修行者坐
下來。在那裡坐著,坐在對面,忽然間(發現)這位修
行者,怎麼這麼莊嚴,就起了很恭敬的心,在那裡向他
禮拜。

原來,這位修行者就是佛。所以佛陀看到這位如此虔誠
的年輕人,有心要修行,開始就這樣就座對他說法。在
這當中,劫賓那他就滿心歡喜。這就是他的因緣。因為
他有這分心,看到一位出家人,他那麼恭敬這樣對待他
,果然他所尊重,如此禮敬、尊重、讓座的這位,原來
就是他所要去追隨的大覺者——佛陀。

◎劫賓那:此云房宿,因禱此星宿而生故。又與佛同房宿
故。

所以《阿含經》裡面就這麼說:「我佛法中,善知星宿
日月者,劫賓那為第一。」

因為劫賓那,除了他名字是星宿,他也對天的星宿很有
研究。所以佛陀讚歎他,「善知星宿日月者,劫賓那為
第一」。這位就是劫賓那比丘,他就是以佛心看人,人
人都是佛。以謙恭、謙卑、恭敬的心對人,像常不輕菩
薩。

再來,憍梵波提。憍梵波提是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但是
他的名稱譯作「牛呞」,他有牛呞病。意思就是說,這
位沙門本來是很有修行,但是他就是有一種習氣,這種
習氣與生俱來。

是怎麼回事?就是說,這位沙門在很多很多生以前,從
小就出家去了,在那個僧團中有一位老比丘,那位老比
丘就是年紀大了,沒有牙齒了,但是就是都有一個習氣
,嘴巴的形狀都會不斷一直動、一直動。這位小沙彌看
到老比丘,很好玩,常常學他嘴巴的形狀,沒事也一直
動、一直動,像在嚼東西一樣。

有時老比丘也會像牛鳴,有這種習慣。所以這位孩子,
沙彌,就是這樣常常跟在他的身邊,常常這樣作弄他,
所以就這樣開始養成他的習慣。那人立老比丘很有修行
,就想這只是孩子,都沒有起煩惱。不過,旁邊的人就
會跟他說:「小沙彌,對老人要尊重,不要那麼調皮。
」他又再用老比丘的形態,又再對其他的出家人。我們
就能想像是一位很調皮的小沙彌。

就只是這樣,變成了他的習慣,從此開始,五百世都出
生在牛群裡,五百世都是做牛。牛的那種形態、習氣,
就是這樣。所以後來五百世之後才又再轉生為人。來人
生的時候,同樣那個五百世前,在牛的生活中的習氣又
帶來人生,所以人生又再五百世。很辛苦!光是在五百
世又五百世,是一千世。

一千世以前,小沙彌的動作,雖然不是什麼惡意,就是
很調皮。尤其是對一個有修行者這樣的作弄,這種因果
也要受報。所以五百世為牛,五百世後為人,習氣都還
在。一直到佛世這個時代,雖然他已經有這個因緣,遇
到佛,隨佛出家,不過餘習未斷,那種像牛在反芻的形
態都沒有斷除。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病。昔作沙彌時,輕弄老比丘,如
牛哨,自爾已來,五百生為牛,次出為人,五百生常有
牛呞病。

所以,佛陀看到他這麼有修行,佛法都有入心,也都「
逮得己利」,他的內心煩惱、無明都斷除了,「諸漏已
盡」,也「盡諸有結」。但是,就是習氣還沒有辦法(
去除)。不過,佛陀擔心現在跟他同世的人,若是又有
不敬的行動,或是對他有輕視,也是同樣會造業。所以
佛陀為了要讓人人對這位尊者尊敬,佛陀就開始對大家
說:「你們知道,他的嘴一直動、一直動,其實他是在
念佛。」所以讓他拿了一串數珠,「他就是這樣在念佛
。」

可能就像現在一些老人家都拿著一串數珠,一粒一粒算
,我們也看他的嘴在動。可能是在那個時代,佛陀為了
要讓人人不要對這位尊者再造口業,或者輕視,所以佛
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他就對大家說他是捻數珠念佛
。念幾遍就用這一串數珠(計算),念佛就是去除煩惱
,要將佛的教法入心。所以,希望人人對這位尊者一定
要尊重。

甚至,雖然是這樣說,也擔心這位尊者到外地托缽,人
間難免會有人無心之過。所以佛陀就跟他說:「你要去
受天人供,不要在人間托缽,要去受天人供。」這當中
,佛陀一直在人群中,直到入滅時,這位尊者在天受供
,但是當他聽到佛陀已經入滅了,那時憍梵波提尊者非
常悲傷,在受供當中趕快頭面頂禮,而且這樣說:「佛
滅度了,我隨去。」因為就如小象跟著母象一樣,所以
聽到佛滅度之後,他也取入滅。

◎佛入滅時,尊者聞之,乃云:憍梵波提頭面禮,妙眾第
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象王去象子隨。

所以,這位尊者在人間,其實只是無心之過。你看,他
要入人群,佛陀就很擔心。各位,我們要想一想,是不
是無心之過也會惹來我們累世的業報。所以我們對人、
做事,應該要用很虔誠的心。

《阿含經》裡面,佛陀這麼說:「樂在天上,不樂人間
者,憍梵波提比丘第一。」就是說,他在天堂很快樂受
供養,但是在人間就有一點煩惱,所以他樂在天上為第
一,不樂人間者。這就是憍梵波提的特色。

各位,雖然他很少在人間,都是在天堂。不過,佛入滅
之後,同樣如象子隨去,可見他是多麼尊重佛陀。也是
在警惕我們,絕對要時時用心,不要讓我們的習氣養成
,帶來未來人間的苦。總而言之,大家要用心,對人處
事要用心,有習氣要馬上改,要戒慎虔誠,跟人結好緣
,這是很重要的,請人人時時多用心。

20140220《人間菩提》悲智化度諸有情



天下四大不調,災難頻傳。印尼北蘇門答臘省的,西納彭火山爆發,當地居民暫時撤離,選­擇留在安全的避難所。慈濟志工不僅送來物資,也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為災民興建四間廁所­,解決迫切的民生問題。不同國度,同樣愛的膚慰,馬來西亞沙巴州水患,居民被安置在收­容中心,慈濟人前往關懷,送上溫暖。證嚴上人在今天的志工早會表示,感恩慈濟人在有災­難的地方,及時援助,不停歇的投入,這樣的用心付出,真的很讓人感動。

豪雨成災,河水暴漲,馬來西亞沙巴州水患,重災區交通中斷,慈濟志工難行能行,帶來生­活物資,解決民眾燃眉之急。

同理心,體貼災民需求。印尼西納彭火山爆發,當地居民選擇留在避難所,慈濟人前往關懷­,看見衛生問題,用以工代賑,帶動鄉親,興建四間設備齊全的衛生間。

及時的協助,膚慰身心,真誠的愛,也在人與人之間流動。

Wednesday, February 19, 2014

【靜思妙蓮華】摩訶迦旃延 阿(少兔)樓馱 2013年5月17日 第46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6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摩訶迦旃延 阿[少/(兔)樓馱
20130517

◎善心有愛最美姿,儀態表達攝人心,累世修持好習慣,
付出無求心自在。

◎迦旃延:此云剪剃種。上古多仙居山,無人剃髮,一仙
人有二子,往省其父,次子為諸仙剃髮,因立族焉。

◎善分別義,敷演道教者,迦旃延尊者為第一。

◎阿(少/免)樓馱,亦云阿那律陀,亦云阿尼盧豆,此
云無貧,亦云如意,乃白飯之子。

◎我佛法中,天眼徹視者,阿那律為第一。

******************************************

學佛,莫過於一念心。我們要時時保持住一念清淨善念
,這是我們每一天、每一秒鐘都不能讓它漏失掉的,一
念善心。

「善心有愛最美姿,儀態表達攝人心,累世修持好習慣
,付出無求心自在。」這也就是要告訴大家,本來人人
與佛同等,人人都有大慈無量。偏偏就是我們眾生一念
無明,所以生出了很多的惡念。惡念是從無明開始,所
以起一分惡就消了一分善,我們必定要善心好好顧守住


尤其是人與人之間那分的善緣很重要,我們付出給人,
有愛,自然人人對我們就尊重。所以說,什麼樣的人是
最可愛的人?什麼樣的人讓人看了是最尊重?可愛的人
,讓人看了很順眼,也心生敬愛。但是,美姿沒有一個
標準化,是看人跟人在一起時,讓人看了很投緣,怎麼
看怎麼順眼,這就是美姿。

除了心要照顧好,常常對人有愛,對人尊重以外,自己
的身形也要照顧得很好。身形不離開四威儀,行、住、
坐、臥。我們的舉手動足,開口動舌,讓人看得到的都
是在儀態中。像這樣一切舉止動作,光是看到就起歡喜
了,這就是攝受人心。

常常在說,「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要如何來統理大
眾?不只是帶人,最重要的是帶心。大眾的心,我們能
將之攝受,這樣我們要做什麼事,一切無礙。這也就是
在我們的儀態,平時我們的舉止動作,這也是要說到心


所以,這樣這一生開始,我們若是這個時候讓人看到,
「這個人威儀很好。」那就是我們過去生中,我們也有
培養這樣的習慣,因此這一生中讓人看了心生歡喜。這
一生中,在我們過去的習氣,有這樣這麼好的儀態的習
慣,我們就要好好再珍惜,珍惜我們不要失態了。所以
,既有好的形態,我們要好好保持;若是不好的,現在
要趕緊學習。所以這都是累世所有的。

「累世」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修持好的習慣
,過去是這樣修過來的,現在也要這樣那麼好的習氣,
未來也就是這樣的習慣。所以大家不要輕視我們日常生
活起心動念、舉手動作,一切都是跟我們的未來都有關
,現在一定要好好顧守。

在阿羅漢的群中,眾所知識,其中還有迦旃延。迦旃延
比丘,叫做「剪剃種」,意思就是說他的種族。就是在
很遙遠很遙遠之前,在印度有很多仙人,都是入山去修
行。大家都知道,印度自古以來所傳下來的,就是婆羅
門教。他們對修行很重視,感覺在人生過程中的最後一
定就要修行,所以在山林中很多的仙人,都是離家去修
行。其中那個時候,大家若入山修行,頭髮、鬍鬚都很
長,無人可剪剃,所以人人的形態都是頭髮長、鬍子長


其中有一位仙人,他有兩個兒子,有一天就進去山裡探
視他們的父親。看到怎麼整座山裡面的修行人,都是披
頭散髮,鬍鬚那麼亂。兩個兒子的其中一個,看了不忍
心,他就發心要為這些仙人剪剃頭髮和鬍鬚。

我們都知道印度氣候很熱,雖然是在山林中,若是身體
都沒整理,也是會很難過。有了這一位年輕人,願意來
為他們剪剃鬚髮,所以大家很歡喜,對他就很疼惜,就
很尊重。所以為他立一個族,這個族就是「剪剃」,這
就是迦旃延尊者的名稱由來。

◎迦旃延:此云剪剃種。上古多仙居山,無人剃髮,一仙
人有二子,往省其父,次子為諸仙剃髮,因立族焉。

所以因為這樣,在《阿含經》裡面就有這麼說:「善分
別義,敷演道教者,迦旃延尊者為第一。」

意思就是說,這位尊者,他的付出受到人人的尊重,培
養出那分「善分別教義」。修行之後,他也是辯才無礙
,每到哪個地方,在人群中去弘揚佛陀的教法,一直受
到人人的尊重,及依教奉行。所以他有這樣的特長,講
法、說道都很好。所以佛陀稱讚他是一位,敷演道教第
一。這也就是他的特長。

說起來,講法給人聽,能讓這麼多人都很肯定,那就是
他過去生中也是跟人結這麼多好緣,所以才能夠他說的
話那麼多人愛聽。

再來就是阿(少/免)樓馱,也可以叫做阿那律陀。阿那
律陀,大家應該也很熟。記得嗎?阿難尊者在佛陀將入
滅時,當時他的煩惱還沒有去除,很多比丘圍繞在佛的
身邊,大家很自在,唯有阿難的情緒無法控制,跑出來
外面哭。

佛陀將捨報圓寂,那個當中有一位尊者趕回來時,看到
阿難在那裡放聲大哭,他就向阿難提醒:「阿難啊!這
個時候,不是你在這裡哭的時候,有事情你要趕快去辦
。」所以阿難受到阿那律陀的指點,才趕快又回來請教
佛陀,將來僧團裡面要如何調伏,將來要講經的時候要
以什麼為開頭⋯⋯等等。這都是那個時候,阿難的情緒無
法控制時,阿那律陀提醒他。

其實,阿那律陀也是釋迦族裡面的貴族。不只是貴族,
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也是阿難的堂兄,所以這是淨
飯王的兄弟所生的孩子。

◎阿(少/免)樓馱,亦云阿那律陀,亦云阿尼盧豆,此
云無貧,亦云如意,乃白飯之子。

說到阿那律陀的過去,是很精進、很善良,那念心,他
不忍心貧窮的人,所以他時時布施。不只是布施,他還
對修行者很尊敬。所以,因為這個因緣果報,累世都是
無貧,都是富有,生在富有人家,這一生就是在王族裡
面。

出家之後,他也是很想要精進,卻是每次佛陀開始要講
經時,他就是在那裡打盹。坐下來,佛陀開始講話,他
就開始打盹。佛陀若看到就很氣,所以有一天就說:「
你這麼愛睡,去生在蛤蚌中,兩個殼子蓋住,就可以安
心睡。」那個時候,受到佛陀在那個當中這麼強烈的鞭
策,從此開始,眼睛就不閉,從此開始非常的精進。不
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眼睛若閉上,他就用草將眼睛
撐開,就是要練成絕對不昏沈。不過,還是人啊!在這
當中全都不讓眼睛閉上,變成眼睛失明了。

有一天,他要補衣服,要穿針線,要穿穿不過去。眼睛
看不到,自己要補衣服,要穿針線時,就喊:「誰啊,
哪位大德,你們慈悲,來替我穿一支針線。」這當中剛
好佛陀走過那個地方,聽到他的聲音,走近他的身邊,
就接下他那支針線,幫他穿過去。佛陀沒有出聲,但是
阿那律陀有感覺,站在他的身邊幫他穿針線的人是佛陀
,趕緊頂禮。

佛陀就問他:「你為什麼眼睛看不到?」他就說:「懺
悔啊!因為我聽法都會打盹,佛陀的鞭策,我開始立願
,發奮忘食,不只是減食,我還要減睡。不只是減食、
減睡,我連眼睛都不讓它閉下來。」佛陀就嘆一口氣:
「這就是你的愚癡。我們要知道,修行需要一個健康的
身體,吃飯可以調理生理,身體的健康。睡眠就像我們
肚子餓,需要飯食,眼睛看很多東西也要休息,就像在
吸收營養一樣。你竟然極端的修行,致使你的眼睛看不
到了。」

阿那律陀說:「我沒有遺憾,我心很自在。雖然我的肉
眼看不到,不過我的心眼看得到。」佛陀在那當中微笑
了,「是啊!你的心眼看得到。看,我這樣走近,你就
能知道是我,能分別。我相信你的心眼如天眼。從今以
後,你能修不必用肉眼,你能看世界人生,看天地萬物
,能很清楚。你要好好運用你的天眼,就是要入心。」

這是佛陀和阿那律陀,雖然他們在俗時是堂兄弟,出家
之後就是師徒。佛陀對他們的疼愛,不希望他們懈怠,
所以看到他在打瞌睡,他的心不捨,希望能啟發他的慧
命,所以才會那麼激烈呵斥他。就是那個時候,他才整
個覺醒起來。但是,自己不會好好去拿捏,如何保護自
己的身體,所以才會損傷了他的眼睛。但是佛陀還是慈
悲,就能這樣鼓勵他,雖然肉眼已經壞了,心眼能成長
,你能訓練天眼通。

所以,阿那律陀,也有人說「天眼頭陀」。所以在《阿
含經》中就說,「我佛法中,天眼第一,就是阿那律。
」他用功修行,所修成的就是天眼。我們平時說,心眼
。都是從心,很用功去投入,這樣自然他能看到天下萬
事物。

看看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的眼睛看不到,但是他在做工
作比別人更俐落,做得更好。所以各位,我們的心眼要
好好顧好,心眼比肉眼更重要。何況我們日常生活中,
心眼若明,我們的心地就善良了;我們的心眼若明,對
人互相尊重,那自然煩惱去除,就心得自在。所以大家
要時時多用心。

20140219《人間菩提》再續前緣‧茹素防疫



2008年緬甸納吉斯風災,慈濟人愛心馳援。在義診過程中,發現了被火紋身的小男孩密­威喬,當時從治療到復學,慈濟人一路陪伴。現在18歲的他,卻染上抽菸、逃學的惡習,­志工不放棄的關懷,喚起從前密威喬曾發願向善的回憶,懺悔自己並改過。證嚴上人在今天­的志工早會表示,感恩慈濟人,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用愛陪伴,指引孩子人生正確的方­向。

災難無情,卻牽起長遠的愛。2008年緬甸納吉斯風災,慈濟馳援,不只帶來物資,也提­供義診,過程中發現被火紋身的密威喬,從治療到復健,志工一路相伴,也協助他重回校園­。

長期的治療,讓18歲的密威喬,才就讀小學六年級。超齡就學,讓他開始逃避,染上抽菸­逃學的惡習。志工不放棄希望,持續的關懷,讓密威喬回憶起過去所發的願,終於懺悔錯誤­。

重拾清淨本性,下定決心回到正軌,密威喬更加投入在課業上,成為母親心中的驕傲。

Tuesday, February 18, 2014

【靜思妙蓮華】舍利弗 目犍連尊者 2013年5月16日 第45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5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舍利弗 目犍連尊者
20130516

◎「神通智慧兩相伴,清淨道友共一心,求真諦覓大覺人
,戒定慧解知見生。」

◎舍利弗,具云舍利弗羅,此云身子,其母好身形,身之
所生,故云身子。

◎諸法從緣生,亦復從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智慧第
一。我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大目犍連」《阿含經》卷
三〈弟子品第四〉

*******************************************

心靈寧靜下來,周圍環境無不都是淨土。智慧、神通,
在我們平常學佛者,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其實,神通,
只是期待我們的心,心專、精神寧靜,我們的精神上若
寧靜,自然事事皆通。

所以,我們一直從法華會上,萬二千比丘、羅漢,眾所
知識,來讓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專長,有他的
優點。他們都是具足「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這麼簡單的幾句,我們應該要常常記得
住,佛世時,隨佛出家,是要追求到這樣的程度。我們
人人自己內心的煩惱全都要去除,才能很自在。

現在我們看,「神通智慧兩相伴,清淨道友共一心,求
真諦覓大覺人,戒定慧解知見生。」這就是要向大家再
介紹的,兩位大阿羅漢——目犍連和舍利弗。

◎「神通智慧兩相伴,清淨道友共一心,求真諦覓大覺人
,戒定慧解知見生。」

「舍利弗」譯他的名字,叫做鶖子。「鶖」是一種鳥,
牠的眼睛特別明亮。舍利弗的母親很美,尤其最美的是
那對眼睛,所以人人就將舍利弗的母親叫做「鶖」。既
然大家稱媽媽叫做「鶖」,這樣她所生的孩子,稱為「
鶖子」。除了鶖子以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身子」,
就是說他的母親的身材很美,也是一樣因母親而命名,
這是舍利弗。

◎舍利弗,具云舍利弗羅,此云身子,其母好身形,身之
所生,故云身子。

舍利弗,他是住在王舍城。這個城每一年都會集合國中
所有的學者,以及國王、太子、大臣,來舉辦一個論壇
。所以他們設這個論壇,有三個壇,一個是國王和太子
的壇,一個是大臣的壇,一個就是學者、宗教學者,這
樣總共有三個壇、三個大座。

那時舍利弗才八歲而已,走到那裡,他很好奇,就問了
:「這個壇,這三個大座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大家就
告訴他:「這個地方是國王以及太子、大臣,還有我們
地方的學者,大家就是要在這裡討論,互相來論學問。
」舍利弗聽了,雖然才八歲而已,但是他大搖大擺,就
坐在論師的大座上,準備要讓大家來問。

一些學者覺得,孩子這麼小,我若是論贏他,一點面子
都沒有;若是要叫他下來,覺得很沒有風度。所以,就
派他們的隨身弟子,就說:「上去。平時我在和人討論
時,你們都有聽。那只是孩子而已,你們去和他問答。
」果真他們的侍者一個一個上去,一個一個提出難題來
問這個孩子。舍利弗,他就是一一將之辯駁,真的很有
道理的回答。所以,再聰明的弟子都被這位「身子」,
就是舍利弗,這樣一一駁倒下台了。

這當中就沒有人敢上去了。尤其是,所說出來的話句句
都是道理,所以這些論師就不敢再上去了。所以在那當
中,全國的人都歡騰,很歡喜,覺得這個王舍城能出一
位很優秀、很出眾的青少年,這是一位大智慧者。這樣
一直到了舍利弗十六歲,他已經博覽古今,全國所有的
藏書,他全都看過、全都了解了。

尤其是這個國家大事,若有人家來請教他,或是有人不
相信他真的那麼有智慧,要來和他辯論,不管怎樣準備
都無法辯過他。所以舉國無雙,真的是很有智慧。尤其
,不只是在王舍城,他的名聲也已經普遍到五天竺,就
是整個印度差不多都知道,在王舍城有這麼年輕的大論
師。

在這期間,他覺得世俗紛紛擾擾,所以他有心想要再去
探討人生的真理,想要專心修行。但是,那個時候婆羅
門教很昌盛,他就選擇一位宗教師,這位宗教師的名字
叫做沙然梵志,是一位修苦行的人。他就去拜這一位為
他的老師。這位老師道術也很高明,但是舍利弗跟隨在
他的身邊,沒多久,所有的道術他全都學完了。

但是到最後,他的老師沙然臨終時,忽然間大聲笑。壽
命臨終怎麼這麼大聲笑,笑得很嘹亮?舍利弗就問老師
:「老師,您現在一直說,您的壽將盡,您為何這麼歡
喜的笑呢?」沙然梵志他雖然是笑,但是他很慨嘆,他
說:「我覺得人生實在很可笑。眾生這種迷茫顛倒,感
覺起來很好笑。我發現到,世間人都是為了恩愛所癡,
為了恩、愛這樣纏纏綁綁,綁得他們的心,好像心失去
了眼目,完全都黑暗了。這就是眾生因為男女恩愛,所
以就混亂了明淨的心。」

舍利弗就又問:「老師所說的,男女恩愛會迷茫了心,
到底老師您是發現到什麼?」他就說:「我看到了,看
到金地國王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夫人因為恩愛,所以她
想不開,當國王火化時,夫人也投火自盡。」

舍利弗又問:「老師,你這段時間都沒有出門,你怎麼
知道這些事情?」他就說:「我不必離開這個地方,我
看得到。」舍利弗覺得不可思議,這哪有可能的事情?
不過,老師是這麼說的,說完之後就搖搖頭,很嘆息,
這樣一口氣就沒有再呼出去,就往生了。

舍利弗處理他老師的後事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在金地
有商人來做生意。他就問:「你從金地來,你們金地的
國王⋯⋯?」他說:「不久之前往生了。」「他的夫人呢
?」「他的夫人,因為與國王的情深恩愛,看不開,所
以在國王火化時,夫人就傷心欲絕,跳入火窟裡。」那
時候舍利弗聽了,非常的震驚,原來我的老師真的有神
通。但是,這種神通的功夫怎麼沒有傳給我?開始心裡
很鬱悶,很追悔。所以他就想,我應該要再去找老師。

在這當中,他就趕快要去訪名師。在遊學的當中,遇見
了大目犍連,兩個人意志和合,很歡喜做了朋友,兩個
人共同有理想要找名師,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更能徹
底了解、覺悟天下事。所以兩個人相約:你若是有遇到
好老師,你要告訴我;我若有遇到,我也會告訴你。我
們兩個人能共一師,來好好修行。

在這當中,有一天,舍利弗又遇到一位修行者,一見面
就覺得這個人的舉止行動,無不都是能攝伏人心,這麼
莊嚴。所以舍利弗由不得自己向前去,向這位修行者,
很恭敬地請教他:「你的老師是誰?到底他給你什麼法
?看起來你跟一般的俗人、修行者都不一樣,從你身上
能看出很深奧的道理。」原來這位修行者叫做馬勝,馬
勝比丘是佛的弟子,所以他聽到舍利弗問他,他就很恭
敬地說:「諸法從緣生,亦復從緣滅,吾師大沙門,常
作如是說」。

◎諸法從緣生,亦復從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你的師父到底是誰?」他就說:「是現在人稱為大覺
者,釋迦牟尼佛。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修行成佛,現在
已經遊化來到王舍城。」這當中,舍利弗滿心歡喜,從
未有過這麼的歡喜,輕安自在。舍利弗趕快去找目犍連
,說:「我找到了,我找到這麼好的一位老師。」就將
跟馬勝比丘所對答的話再說一次。原來佛法是這麼深奧
,這麼微妙,諸法因緣這麼透徹、微細。所以就約說:
「來,我們兩人是不是趕快來去拜見這一位人間的大覺
者。」所以兩個人就趕快去了。

到達的時候,看到佛陀身形的莊嚴,不必聽到什麼法,
又看到僧團的整齊,兩個人就開始決心隨佛出家,同時
帶著他們的弟子也來出家。所以,他們來出家,就是在
七天之內就能遍通佛法。佛陀所說的教法,在七天內,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全都能了解,十五天後就能證無
學果。無學果就是說佛陀所說的教法,他全都很了解了
,智慧入耳就住心,沒有讓它漏掉。

所以在《阿含經》中這麼說,佛陀說:「我佛法中,智
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智慧第一。我弟子中,
神通第一者,大目犍連。」

◎「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智慧第
一。我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大目犍連」《阿含經》卷
三〈弟子品第四〉

各位,智慧、神通,應該也就是連貫在一起。有智慧的
人才能將所有的煩惱去除,有智慧的人心才能清淨,才
不會有煩惱,所以「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到明師
,所有的漏、煩惱全都去除了,所有的結也全都已經解
結了,所以「戒定慧解知見生」。這就是舍利弗、目犍
連兩位尊者他們的過程。

各位,好好用心。過去佛在世時,修學佛法無非也就是
要先清除內心煩惱。現在我們的學佛也是一樣,與佛同
等,我們要學到和佛(同等)那分覺性,所以不得有漏
。所以我們的漏若盡,法就自在了。所以要大家時時多
用心。

(人間菩提) 20140218 水火釀災‧聞法減碳 Helping People in Need and Seizing Time to Learn the Dharma



水火釀災‧聞法減碳 
Helping People in Need and Seizing Time to Learn the Dharma 

水火釀災需防範 
街友服務予關懷 
有朋遠來銘感謝 
聞法減碳菩提生 

天災不斷,但人間有愛。印尼北蘇拉威西省萬鴉老市,一月發生水患,慈濟志工馳援,愛心­不斷,也帶動當地以工代賑,恢復生機。13號印尼東爪哇的凱魯得火山爆發,十萬人撤離­到收容所避難,慈濟人和軍方合作,送上物資和關懷。證嚴上人在今天(2/18)的志工­早會開示,看到了菩薩在人間,不管任何地方,眾生有苦難,菩薩就現前,儘管有災難,也­看見了溫情。 

印尼爪哇凱魯得火山爆發,十萬多人到收容中心避難。慈濟和軍方合作,帶來生活物資,志­工特別準備了口罩,希望守護民眾健康。 

同樣看見菩薩身影,印尼北蘇拉威西省,萬鴉老市,一月中發生水患,慈濟人前往當地援助­,不只第一時間送上溫暖,持續的愛心接力,帶動以工代賑,陪伴災民重建家園。 

互助互愛,恢復市容,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膚慰,讓受災鄉親,重新看見生機和希望。

【靜思妙蓮華】三迦葉尊者 2013年5月15日 第44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4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三迦葉尊者
20130515

◎三迦葉親兄弟,累世同心立願,各領眾傳教法,恭修學
聖人道。

◎優樓頻螺迦葉,睹佛莊嚴,聞佛法妙音,豁然開悟,心
思正念,領五百弟子歸佛。

◎「優樓頻螺迦葉,將護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
為第一。」《阿含經》

◎「伽耶迦葉,了觀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
一。」《阿含經》

◎「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阿
含經》

******************************************

在靜寂清澄的境界,我們應該身心清淨。修學佛法必定
要安得自心,所以在佛陀的時代,領眾弟子,人人受持
,各有長處,各有優點。就像我們一直在介紹,介紹佛
陀僧團各位修行者的特性優點。前面也介紹過大迦葉尊
者,現在是三迦葉尊者,他們是三位兄弟,我們應該要
了解,也要認識。

◎三迦葉親兄弟,累世同心立願,各領眾傳教法,恭修學
聖人道。

「迦葉」是他們的姓,所以大哥的名字叫做優樓頻螺迦
葉。「優樓頻螺」譯作木瓜,就是因為這位尊者的胸前
有一個形狀好像木瓜一樣,這就是用他的人形來取名字
,木瓜。也有人這樣的傳說,他所住的地方就是接近木
瓜林。第二位名字叫做伽耶迦葉,這是他修行的地方靠
近山,所以用「伽耶」。還有那提迦葉,就是靠近河,
河的名字。

這三位兄弟在過去生中也有因緣。就是在毘婆尸佛的時
代,有三位好朋友,三個人很虔誠而發心,共同為毘婆
尸佛獻土地,甚至共立「剎柱(註一)」,也就是立標
竿來顯揚佛德。這也是供養佛,而且虔誠供養的志向都
是一樣。因為這個因緣,他們生生世世都結為感情很好
的兄弟,而且每生每世都在追求正覺的道路。這就是他
們三位兄弟的因緣。

在釋迦佛這個時代,他們三個兄弟所修的是修火行。尤
其是大哥,他很有道行,很有修養。雖然他們所修的是
火行,不過那個時代,大家對婆羅門修行者都是很尊重
,所以優樓頻螺迦葉,受到國王頻婆娑羅王非常尊重,
奉為國師。儘管他被奉為國師,但是他的修行還是很精
進。所以他在一個山林裡面,所修的是修火龍,他養了
一條像龍一樣的動物,會吐火,就在那裡煉火,總之就
是修火行。

因為他是國王的老師,所以很多人都來跟隨他,學火行
法,弟子有五百人。還有二位弟弟都跟著大哥修同樣的
行,分別住在不同的地方,各人有道場,每一位都有二
百五十位弟子。總之,三位兄弟的弟子合起來是一千人
。所以,這是在那個社會,那個時代,這三位兄弟是眾
所知識,在婆羅門教中,他們是很顯貴,被尊重的人。

在這當中,佛陀知道了,知道這三位迦葉很有心,尤其
是從過去累世供佛之後,累世生生世世都是好兄弟,生
生世世都是共同在修行,這種因緣非常特殊,而且三個
人善根已經成就了。所以佛陀知道這個因緣成熟,此時
他就開始要來化度這三位兄弟。

釋迦佛先到優樓頻螺迦葉所修行的地方,優樓頻螺迦葉
看到佛來了,佛身,身相莊嚴,他光是看到,他的心就
受佛陀莊嚴的形象所攝受。但是,他也是國王之師,他
也沒有那麼容易就受佛感化。儘管內心非常仰慕,也尊
重,但是他還是和佛陀有一場辯論。這場辯論,佛陀就
從火行的道理一一辯駁,與他辯論,一一將它瓦解掉。

原來,除了火行,修行,身心之理以外,還有無量的萬
物,總歸一統,還有萬物的道理。所以,了解之後,知
道釋迦牟尼佛他所了解的,不只是在火行,練身、練心
,這種苦行就能解脫,不是。天地之間還有很多的真理
,真的要解脫,必須心得自在,去除煩惱,這種道理還
很多,所以他的心受佛陀智慧所降伏了。

因此,除了看到佛就起了尊重的心,再聽到佛所說的教
法,佛陀的聲音,也是令他非常嚮往,尤其是聲音中所
傳達的道理,這已經讓他豁然大悟了。這就是優樓頻螺
迦葉受佛陀的身相、聲音、妙法所攝受,這樣他就開悟
了。所以心思正念,他皈投佛陀,同時他的五百弟子也
都皈依佛了。

◎優樓頻螺迦葉,睹佛莊嚴,聞佛法妙音,豁然開悟,心
思正念,領五百弟子歸佛。

既然皈依佛之後,必定要放棄過去的修火行。我們可以
想像,他修火行,還有五百位弟子,尤其是國師,可見
他所帶領的那個道場,每次在修火行那種盛況的場面,
我們想像中也能理解。但是他竟然受到佛陀莊嚴的形象
、微妙的道理所攝伏,五百弟子同時皈依,這是多麼盛
況的事情。

但是,他們修火行時有很多道具,五百位弟子,現在那
些修火行的道具要做什麼?沒有用了。現在就是這麼簡
單,三衣一缽,跟隨佛陀,聞佛說法,了解天下的真理
,這麼簡單就可以了。所以,那些修行的火器就拿去放
進水裡流走了。

這麼多東西放入河水,隨著河水漂流過去,這個當中,
住在河邊的弟弟看到了,這河中所流的這些道具明明是
大哥的,為什麼忽然間這樣一直漂流下來呢?這當中趕
快去問一問,到底大哥發生了什麼事情?到達時,就看
到優樓頻螺迦葉帶領著五百弟子,很安靜、很莊嚴的聽
佛說法。尤其是人人都出家了,袈裟著身,那種莊嚴的
形態。這兩位兄弟的心也受感動,也受降伏。

果然大哥會改變他修行的方法來跟隨佛陀,不是沒有道
理。大哥既然皈投在佛的身邊,所以他們也願意,各人
回到他們的道場,把他們的弟子,各人都有二百五十位
弟子,同樣去帶他們來,帶領他們的弟子過來。來到佛
的面前,也向佛頂禮,表達出願意皈投在佛的座下。就
這樣,光在這個道場裡面,三迦葉兄弟就有一千位弟子
,已經是千僧聚會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當中,三位迦葉領導他們的弟子,同樣共師一師
,那就是釋迦牟尼佛,過著僧團的生活。而人這麼多,
當然優樓頻螺迦葉作為代表,這些人的衣食住行要怎麼
辦?優樓頻螺迦葉他能護四眾,就是修行者如果來了,
他供應人人的生活,不管是湯、藥、衣、食等等,都是
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供給。

所以,在《阿含經》中就說,「優樓頻螺迦葉,將護四
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意思就是說,
優樓頻螺迦葉他能夠安定僧團的生活。因為他是頻婆娑
羅王的老師,所以在生活上應該他能安定僧團的四事。
在《阿含經》中也是這麼說,佛陀讚歎伽耶迦葉是「了
觀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一」。

◎「伽耶迦葉,了觀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
一。」《阿含經》

這就是伽耶迦葉的優點,他的特長,了觀諸法。看,佛
陀來到優樓頻螺迦葉的地方,看到佛陀說法,他一聽到
,他就很了解;光是看到那個場面,他就很了解釋迦佛
的智慧。所以,他光是看了,他就了解,沒有所著。也
不會說,我自己修的行,難道我就這樣要放棄了嗎?他
毫無猶豫,他就馬上放棄了他的過去,一點都沒有執著
,又能教化其他的人,帶動他的弟子。所以就是「善能
教化,最為第一」。這是伽耶迦葉。

那提迦葉呢?那提比丘是「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
第一」。對的事情,跟隨的方向就沒有錯誤,所以他一
心精進。所以叫做「降伏諸結,精進第一」。

◎「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阿
含經》

我們前面在這些阿羅漢、比丘群眾中,不是一直都在說
,我們要「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這個結
我們已經開了,他們的心結,「盡諸煩惱,心得自在」
,這種智慧實在是很不簡單。不管是「觀法無所著」,
就是全無所著,或是心很寂然,每一時刻都是將心降伏
得非常安靜,就是跟著真理方向去精進。看,這都是很
單純,這三迦葉就是很單純。

兄弟的心,從過去的毘婆尸佛之前,那就是很久了,一
直一直到了釋迦佛的時代。你們想,生生世世的因緣,
感情都是這麼好,修一樣的行,都是同父母,累世為兄
弟,實在不容易。所以才會對大家說,我們人要結好因
緣,要能相隨在一起,要能夠緣深,我們要結好緣,好
緣生生世世。你們難道沒有常常聽到,我發願生生世世
。沒錯,我們要發的願,我們要結的好緣,我們都要生
生世世。

過去的摩訶迦葉,也是生生世世,去成就了一尊莊嚴的
佛身,兩個人共同就是有這個心願,所以他們結這個好
緣,也是生生世世,無論上天堂、在人間,同樣共一念
心,就是信仰佛法,正信、正知、正解、正行。看,這
種因緣多麼奇妙!所以才對大家說,我們要時時與人結
好緣。因緣果報是佛法中的真理,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
心。

【註一】《剎柱》(物名)又作剎竿,金剎,表剎等。
表彰寺院之竿柱也。法華文句記二曰:「剎者應云剎摩
,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今名剎柱者,表田域故,
故諸經中多云表剎。」(參見「剎竿」)

《剎竿》(物名)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焰形,以立之
於寺前。剎者土田之義,以表梵剎,故名剎竿。又西國
不別設幡竿,於塔上立竿柱(即九輪),竿頭安置舍利
,其義同土田,故亦名剎竿。竿之梵語,乃刺瑟胝(Yas
!t!i巴Rat!t!hi)也。(參見:
金剎)。聯燈會要阿難章曰:「祖問迦葉云:師兄!世尊
傳金欄袈裟外別傳箇甚麼?迦葉召阿難。祖應諾。迦葉
云:倒卻門前剎竿著。」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0140217《人間菩提》慎防寒害‧關懷廣被



桃園中壢一戶民宅發生火警,慈濟志工主動前往關懷,還動員志工一起協助整理,證嚴上人­讚嘆社會處處有溫情,也希望這樣的善念,可以互相影響,就像南非德本的志工,雖然自己­生活清貧,但是仍然深入去訪視,幫助更多的苦難人,心靈比什麼人都富有。

【德本愛灑】
大家擠在小小的空間,聆聽分享接下來訪視的重點,因為南非德本志工用心的帶領,已經有­不少當地居民加入大愛的行列,一起去關懷貧困的鄉親。

【中壢清掃關懷】
在桃園中壢一處民宅發生大火,慈濟人主動前往關懷,還號召許多志工一起幫屋主整理家園­,讓遭逢困難的這家人,得到最即時的幫助。

【中壢清掃關懷】
彼此用愛互相關懷,當更多的善念被啟發,不僅人心更調和,社會也能更祥和。

Monday, February 17, 2014

【靜思妙蓮華】 摩訶迦葉尊者 2013年5月14日 第43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3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摩訶迦葉尊者
20130514

◎心得自在棄欲愛,離苦樂無有貪戀。佛世弟子尚有因緣
相伴隨著,況今世吾等凡夫行者能不慎重因緣?

◎摩訶迦葉。摩訶,大也;迦葉,為上古婆羅門姓。義言
飲吞日月之光。此迦葉年最長老,身光能蔽日月,功德
最大,故名大迦葉。

*******************************************

學佛,我們必定要心時時自我反省,要能夠心得自在,
一定要先棄欲愛。心中若是還有欲愛的貪戀,那心就不
得自在了。所以要去除了欲愛,就要先棄離執著,才能
離苦樂,沒有貪戀。我們若只是說怕苦,但是還有執著
於樂,若這樣也是還有貪戀。所以我們學佛,尤其是修
行者,我們必定要學得心自在。

實在說,在佛世時,他的弟子群中還有很多因緣相伴隨
著,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位,從佛陀成
佛說法,能三寶具足,這五位也就是為僧團之首,有出
家人是從這五個人開始。其實,這五個人,過去也曾說
過他們的因緣,除了這一世同時在皇宮王族中,其實在
過去生中也有過(因緣)。

古時代同樣有乾旱,國家貧窮,五穀無法成長,民眾受
災飢餓,有的人就會去海邊捕魚。忽然間,一條非常大
的魚,隨著海浪湧到海灘。那時候有五個人同時在海灘
修理船,看到海浪大時,他們趕快退走,走得很遠,等
到海浪過去了,看清楚了這條大魚,他們趕快圍過來看


這五個人同時聽到這條魚在說話,向這五位說:「現在
天下飢旱,飢餓的人這麼多,你們假如可以向村裡的人
通告,叫人人來取我的肉,短暫的時間能充飢。等到天
下雨時,地上濕潤,自然種子就能發芽了,自然就能豐
收。」這五個人覺得很奇怪,你有聽到嗎?有啊!我聽
到的是這樣,你聽到的呢?也是一樣。

大家在那裡議論時,這條魚開始就說:「不必怕,不要
懷疑,我是累生累世為了苦難眾生來發願。這個時候正
是眾生飢餓的時刻,大地寸糧不生,唯有我這個身體來
奉獻。我是要修菩薩行,我願意捨身為眾生。你們若能
叫大家來取我的肉,延長他們的命,這樣你們也是幫助
我修行。有一天我若是修行能成正覺,我所要度的第一
梯次的人,就是你們,第一個來聞法的就是你們這些人
。」

這五個人相信,這是一位修行者,要行菩薩道來救世的
一條魚。就趕快去通告了。很多人在魚身的肉不斷來取
,不斷地來割。雖然這條魚血淋淋的,不過一段時間,
肉若取走之後又長出來,一直到天神感動了,所以天降
大雨,普潤大地,使令種子能夠趕快下土,土地趕快耕
種。過了之後,五穀豐收了,這條魚也安然往生了。

這是一段很不可思議的故事,但是在佛典中就有這樣。
所以說,佛陀成佛之後,第一梯次要度的就是這五位比
丘,這也可以說是因緣。佛世的時代,佛與弟子都有因
緣,弟子群中,各人又有另外各人的因緣,所以這個因
緣我們不能輕視。

何況我們現在都還是在凡夫地,我們難道能在日常生活
中,這個因和緣,我們能不慎重嗎?我們要很重視因緣
果報。所以常常會對大家說,我們要和大家多結好緣,
心不要執著,付出無所求。我們若能付出,這就是和人
結好緣,無所求就是不執著。所以這叫做棄捨我們的貪
欲,才能離開苦樂,我們的心才能自在。所以這是在佛
陀的弟子中,佛陀這樣不斷地警惕我們。

◎心得自在棄欲愛,離苦樂無有貪戀。佛世弟子尚有因緣
相伴隨著,況今世吾等凡夫行者能不慎重因緣?

再來,在會中萬二千人眾,這些大比丘、羅漢中,所舉
出的名字,除了阿若憍陳如,再來就是摩訶迦葉。摩訶
,常常在解釋,就是「大」的意思。迦葉是過去婆羅門
的姓。婆羅門也是在印度的宗教種族之一,四姓中婆羅
門教的種族最為貴。所以他生生世世都是在這樣的種族
中,所以稱為大迦葉。再另外一種意義就是說,這位迦
葉,他身上能吞日月之光。意思就是說,。他的身是紫
金色,外面陽光照到他的身上,陽光都失色。

這位迦葉又有一項,他的壽命很長。在佛典的傳說中,
迦葉尊者到現在還在,他就是在雞足山,在等待彌勒下
生的時候要傳衣缽。這是佛典中的記載。所以他的壽命
是最長,所以是長老中最長、最老者。再加上身的光明
,這就是他累生累世所積的功德很大,所以因為如此,
稱為大迦葉。

◎摩訶迦葉。摩訶,大也;迦葉,為上古婆羅門姓。義言
飲吞日月之光。此迦葉年最長老,身光能蔽日月,功德
最大,故名大迦葉。

這位大迦葉,過去生到底是什麼因緣,能讓他這麼長的
時間在婆羅門種族,生生世世為貴族?尤其是他的身態
,能吸引日月之光,這到底是什麼因緣?這個故事,又
是要再說在很久很久,久遠世之前。

有一位貧女很虔誠,有一天她在寺院裡,入塔中在禮佛
拜佛時,她看到這個塔年久月深,塔中的金身,佛的金
身好像全都剝落掉了,金箔全都掉了,她就是一心想說
,用什麼方法能修補這尊佛像。所以她很認真去做工,
省吃儉用,所賺到的錢,她就一點點、一點點的金子累
積起來,到了一個量,熔成一粒金珠。自己覺得這個重
量,應該能夠將這尊佛的金身再修補起來。

這位貧女就去找打造金子的師傅,說出她的心願。打造
金子的師傅聽了很感動,一個貧窮的女子能有這種虔誠
,難道我不能付出這手工嗎?所以他就對這位女子說:
「好,妳的虔誠讓我感動。這樣吧,妳出金子,我出手
工,我不拿妳的工資,我們共同將這尊佛修整完成。」
就這樣兩個人合作,將這尊佛修補得非常莊嚴。

也就是因為這個因緣,所以兩個人互相尊重,互相敬愛
,成為夫妻。從此開始,九十一劫,那是在釋迦佛之前
的九十一劫。劫,就是很長的時間,這可見他們這段時
間,來來回回,都是在天、人的時間,有時候生在天堂
,有時候生在人間享受富貴。後來又生在梵天,梵天的
壽命也很長,一直到梵天壽盡了,就這樣來生於人間。

生在摩竭陀國,拘盧陀婆羅門的家庭,也是一個很富有
的家庭,又是身相莊嚴,全身似會發光,家族的人,人
人覺得不可思議。所以他的父母就說,假如要替他娶妻
,應該要找一個門當戶對,所以叫人趕快去找。在鄰國
有一位長者,家裡有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很美麗,不只
是美麗,同樣皮膚細緻,尤其是也會發光,也是在他那
個家庭好像掌上明珠一樣,也是想要替她找一位門當戶
對,就這樣兩個家庭結為親家。

從此開始,這對夫妻雖然家長如此作主,但是兩個人有
共同一個心念,那就是要修行。第一天,兩人互相尊重
,彼此說出了心願,將來若有機會,必定要跟隨大覺者
,能夠去修行。那時候就是佛世時代,這對夫妻潔身自
愛,互相約定,有因緣就要出家。所以從此一直到因緣
成熟,兩個人共同出家了。

這位大迦葉尊者出家之後,知道過去一直在享受,所以
他的心願就是修苦行。苦行叫做「頭陀行」。不只是他
勞其筋骨,修其苦行,尤其是佛陀所說的法,他非常了
解,所以法入心中,信受奉行又持戒。佛陀怎麼說,他
怎麼受持。所以受僧團中人人尊為上首,是僧團中的領
導者。

有一回,佛陀帶這些僧團來到多子佛塔,大家停歇下來
。佛陀看到前面一朵花,隨手拈花起來,迦葉微笑。這
就是表示師徒的心連接起來,這是尊者他了解佛陀拈花
這個意思。大家還不了解,但是迦葉尊者,佛陀一個舉
動,他的心明白了,所以尊者破顏微笑。那時佛陀就將
一套袈裟付託給迦葉尊者,因為他能傳佛心,所以將衣
缽付託給迦葉。佛陀入滅之後,迦葉尊者負起了責任,
召集大眾來集經典,這就是迦葉尊者他的功德。

他集結經典之後,迦葉尊者就將佛陀所付託他的金鏤袈
裟,他就開始奉持這套袈裟,入雞足山,等待彌勒下生
來人間成佛後要再傳達,他才要取入滅。這是在佛典中
一個很重要的故事。說是故事,應該是佛要傳法,傳衣
缽。

釋迦佛世,現在這個時候,還是我們的本師釋迦佛。到
底要多久,彌勒能下生人間,成正覺?當然那個時代還
很久。你們想,迦葉尊者的壽命長不長?所以堪稱為壽
長、行深,尤其是身相莊嚴,奉持佛法。所以我們大家
要時時多用心。

20140216《人間菩提》善惡拔河存正念



為了人心調和,祥和社會,教育就顯得重要,在大陸四川,志工們在燈會宣導環保,因為資­源可以回收再利用。而在馬來西亞的吉打慈濟幼兒園,老師教導小朋友打理自己的服裝和儀­態,到洗腎中心散播歡笑。

馬來西亞吉打慈濟幼兒園,帶領小朋友拜訪鄰居叔叔伯伯們祝賀大家新春快樂,還到洗腎中­心,辦起服裝走秀,不僅散播歡樂,同時教育小朋友要注意自己的服裝儀容。

在大陸四川,慈濟志工走入當地的元宵燈會中宣導環保,告訴大家回收的資源可以變成救人­的毛毯,希望邀請更多人,用雙手保護大地。

保護大地,就從你我做起,讓這一念善影響更多人,就能讓社會更祥和。

Saturday, February 15, 2014

【靜思妙蓮華】僧寶之始 2013年5月13日 第42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2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僧寶之始
20130513

◎省思啟動初心,立大心,發宏願,依佛教信受奉行。隱
能則各具一德,隨其之偏好精修,顯示其德而提名。

◎一、比丘出家形同佛儀;二、此常隨眾常依佛住;三、
令諸菩薩於聲聞眾捨離我慢。

◎至於諸有名上首次序,亦各具有意義。如阿若憍陳如,
為僧寶之始,五比丘中最初「阿若憍陳如」,譯瞭解之
義,於佛法最初了知也。

◎阿若憍陳如,乃摩耶夫人之弟,並十力迦葉,為母族二
人。父族三人者,阿濕波、跋提、摩訶男拘利。五人承
王命入山,侍佛修道不耐苦,遂捨佛往鹿苑修異道,佛
成道矣,先往度之,初轉即悟客塵故。

******************************************

人人要省思啟動初心,立大心,發宏願。常有一句話說
,「修行如初,成佛有餘」。人人是不是有常常反省,
當初想要修行那時候的初發心?那時候我們有立大心,
發宏願,人人真正堅切的心,修行不是為自己,我們還
要去煩惱,度眾生。我們要守住這念心,要依教奉行。

在佛陀時代,發心出家的很多。有多少?萬二千人。在
法華會上聚會在一起,而且舉列出他們的名字。其實,
在我們誦的每一部經,差不多常常都會看到這些名字。
想一想,萬多人,能夠舉列眾所知識,所以這些人都是
各人有優點。「隱能則各具一德」,這些人不是只有「
多聞第一」、「智慧第一」,不只,他們有多能,但是
把它隱起來,舉出他的特色。

比如說,我們要編一本書,這本書的開頭要先會寫,要
有才華,他的才華不斷記錄編寫。會編寫的人,不一定
他會美編,不一定。會美編,也不一定會排版;會排版
也不一定會印刷。所以,人沒有全能,但是人都知道一
本書要有這樣的經過,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正他的專
能,他的專長就是一項,所以「各具一德」。意思就是
說,修行的過程中樣樣都很好,但是其中有一項更突出
的長處。所以佛陀會特別,某某人是什麼第一。

所以,我們再接下去的經文,開始就能瞭解,他所修得
到的德,專長是什麼。所以「隨其之偏好精修」,他的
興趣在哪裡,隨他的興趣、他的專長,顯出他的優點來
。所以,這就是顯示那個德而提名。

◎省思啟動初心,立大心,發宏願,依佛教信受奉行。隱
能則各具一德,隨其之偏好精修,顯示其德而提名。

所以,我們會舉出眾所知識聲聞比丘眾的原因,還有其
他。比如說,第一,比丘出家,形同佛儀。出家,圓頂
,著了出家的衣服,三衣一缽。那時候佛陀在世時,大
家都是落髮了之後,身上穿起來的就是袈裟,有三衣一
缽,佛陀也是一樣。每一天,僧團出門去托缽化緣,去
和人群接近,讓人人知道這是佛的教團,已經覺悟的覺
者的教團。弟子看起來和佛很相似,不論是穿著,或是
行住坐臥,都是學佛如佛戒。所以和佛的生活都一樣,
所以形同佛儀。學佛就是要學佛陀的威儀。

第二是常隨眾,常依佛住。那就是常常跟在佛陀身邊、
周圍的弟子,這叫做「常隨眾」。常依佛住,跟著佛陀
到哪裡都有這些人到那裡去,所以依佛住。

第三,令諸菩薩與聲聞眾捨離我慢。因為佛有四眾弟子
,或是七眾弟子,不離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出家二眾
也有聲聞比丘。聲聞就是初發心,聞聲得道;比丘出家
之後,依照佛陀的教戒修行而得道。這不管是聲聞、比
丘,他們若能有那個心得,那就是證果了,那就是阿羅
漢。所以不管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
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之間都是內修自治
,內心時時要修,修德,然後不斷顧好這念心,這叫做
自治。這就是出家眾要依照佛戒。

但是,菩薩有出家的菩薩,有在家的菩薩。菩薩就是發
大心,除了內心清淨之外,他能立大願,走入人群去度
化眾生。但是在家的菩薩出眾入群,有的就會貢高我慢
。但是出家菩薩,出家發大心,他能時時將內心所有的
煩惱、貢高我慢都降伏了,已經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進出心很清淨。所以,眾所知識這些大阿羅漢,能使這
些在家菩薩,這樣捨離我慢。因為聲聞、比丘,他們都
現出家相,他們的內心清淨,外行宏願,使在家人,哪
怕他是發菩薩心,但是他也要尊重出家人。這就是要讓
在家菩薩降伏他們的我慢。

所以,這已經在經文的前面,開始佛要講經,就有這些
常隨眾。舉列出來的這些名字,大德的修行者,都已經
內修外行,已經是心清淨了,立宏願了,所以能降伏在
家菩薩的我慢心。

◎一、比丘出家形同佛儀;二、此常隨眾常依佛住;三、
令諸菩薩於聲聞眾捨離我慢。

所以,舉列出來的這些人,就是上首。就像現在說的每
一班有班長,僧團一樣要有帶動的人,所以上首,次序
就有名次叫出來,是這樣的意思。

像是阿若憍陳如,在這部經開頭要舉列眾所知識,這些
阿羅漢的名字,那就是阿若憍陳如就是第一個。為什麼
在這部經會以阿若憍陳如為第一位?因為,他是僧寶的
開始(五比丘之一)。

佛陀成佛之後,佛法要宣導讓大家能瞭解,從哪一個地
方先起步呢?他思考了,有五位隨他出家,在外面修行
,一段時間就是離開了。這五個人,應該就是我要首先
度化的人。佛法最初,轉四諦法輪,苦、集、滅、道,
為五個人要說三次。

因為,第一次說了後,第一個人說:我瞭解了,這個法
要從自己的身開始,人生是苦,因為苦,我們要來探究
苦的原因,所以瞭解這個苦諦。苦諦的開頭要如何去體
會,他都完全瞭解了,知道苦集滅道,最重要的要修行
於道。阿若憍陳如,他是第一位瞭解的。

其他的人瞭解嗎?其他的人不太能徹底,佛陀再說第二
輪了,同樣講苦、集、滅、道。再來,瞭解了嗎?其他
二個人知道了,瞭解了。另外還有二位,瞭解了嗎?稍
微知道,還不是很徹底。那時佛陀第三次再說苦、集、
滅、道。所以光是一個四諦法,為五個人講三次。這就
是三轉四諦法,在鹿野苑裡面,為這五個人說法。

所以當時五個人都接受了佛陀的教法,覺悟了,那時僧
寶成就、佛法成就,大覺者佛陀也已經成就了,所以佛
、法、僧三寶具足,就是在鹿野苑中。佛陀為五比丘所
說法,第一個能接受佛法,徹底瞭解的那個人,就是阿
若憍陳如。阿若憍陳如,名字譯為華文就是「瞭解」的
意思。

◎至於諸有名上首次序,亦各具有意義。如阿若憍陳如,
為僧寶之始,五比丘中最初「阿若憍陳如」,譯瞭解之
義,於佛法最初了知也。

所以在《法華經》,他舉為第一名。《法華經》最重要
的就是要人人能夠瞭解,內心徹底瞭解,這樣才有辦法
從內心清淨,再立大願,回入娑婆人間去度化。所以在
這部經,希望人人都能瞭解,才會阿若憍陳如舉列為第
一個,叫出他的名字。

其實,阿若憍陳如,就是摩耶夫人的弟弟,這就是母系
,母親的親族。那時候悉達多太子出家時,他的父王很
擔心,派人去追,希望能夠勸回來。所以派出他的長輩
,舅舅,就是悉達多太子的舅舅,也就是摩耶夫人的弟
弟二位,就是阿若憍陳如及十力迦葉。其中還有三位就
是父系,阿濕波,還有跋提,還有摩訶男拘利,這三位
就是父親這一邊的系族。所以這五位都是悉達多太子最
親族的長輩。

雖然去追太子,希望他能回來,怎麼講都沒有辦法,出
家心志已定。只好這五位就追隨太子,一方面是保護,
一方面也是跟著他修行。

◎阿若憍陳如,乃摩耶夫人之弟,並十力迦葉,為母族二
人。父族三人者,阿濕波、跋提、摩訶男拘利。五人承
王命入山,侍佛修道不耐苦,遂捨佛往鹿苑修異道,佛
成道矣,先往度之,初轉即悟客塵故。

雖然有一段時間,這五位看到佛陀在苦行當中,忽然間
轉方向接受牧女的供養,所以誤會了,以為太子的道心
已經動搖了,所以這五位就捨離太子,離開到鹿野苑,
修行其他的道法。但是,太子覺得所求的法不是很徹底
的法,這五個人既然捨去,他能身心自在,所以他繼續
到苦行林菩提樹下修行。

三七日中思惟,不論是降魔等等,心靈的省思,反省過
去的生活,思惟修行的方向,那個心非常透徹寧靜。所
以,他降伏了種種心靈上澎湃的魔、煩惱已降伏之後,
忽然間夜睹明星,一切煩惱全都放下了,心靈完全明亮
起來。這就是佛陀離開了這五位,真正地用心內修自治
,把所有的魔軍、煩惱,完全殺除。

所以我們開頭都說殺賊、破魔等,這就是自己內心的煩
惱,你愈是寧靜下來時,煩惱在內心的腦海中好像波濤
一樣,不斷一直湧現出來。這有很多很多心靈上的思考
,一陣一陣湧上,他一一降伏掉,這叫做破魔。所以魔
能破掉,即成菩提。所以我們常說一句話,「煩惱即菩
提」,若沒有很多煩惱,不經一事,如何能長一智呢?
所以我們要知道,煩惱來時,要靠我們的智慧,要靠我
們的毅力,好好省思。所以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