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6,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009 - 心靜能照濁世火 - 第671集



20151009《靜思妙蓮華》心靜能照濁世火(第671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一實大乘真諦中道,至理不二無量義經,無上正覺任機而通,心靈山會同歸一乘。」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如來乘真如道而來娑婆,從因來果而成正覺,徹見火難將起。故云如來已離,三界火宅。
⊙寂然閒居,安處林野:寂然恬安處,虛漠無為,最是輕安自在。正由寂然閒居,能見五濁諸子。
⊙佛離方便同居土,實居常寂光土,故曰寂然閒居。出生死海,入大涅槃,常樂我淨,故曰安處林野。
⊙佛有頌言:「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智者處山林,逍遙寂靜樂。」
⊙佛處法身地,寂而常照,能見三界諸子火難。

【證嚴上人開示】
「一實大乘真諦中道,至理不二無量義經,無上正覺任機而通,心靈山會同歸一乘。」


一實大乘真諦中道
至理不二無量義經
無上正覺任機而通
心靈山會同歸一乘

天地之間這麼多的事情,無量數的人、事、物,看來是這麼複雜,其實就是一項,道理,真理那是無形,就是無形的道理,才能應萬物。就像虛空,宇宙虛空,就是這麼廣大無際,它才能夠包容,這麼多山河大地、人、事、物,很多很多的道理。常常說過了,凡事都是要合成才有事,一件事情,若是只有一項,那就不叫做事情了。

其實人間生活是這麼的簡單,一實的道理,如虛空一般。這些事情發生要如何處理?用佛法。法譬如水,水能洗滌眾生心靈的垢穢。只要有道理,人能夠接受,不論是張三李四,什麼樣的人有誤會、有錯誤,有,等等,只要有道理去感化、教育,這些道理在他的心裡,那些煩惱,那些發生的事情,也就能夠消除了。這就是大乘法。

什麼樣複雜的事情,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就用一實大乘,向他教導、向他感化、影響他,讓他偏差的路,趕緊走回來,走回哪裡呢?真諦中道。不執著空,也不偏有,不執有,保持著正信,戒、定、慧,向著中道實行,這才是真智慧者。

如有一時,佛陀在羅閱城那個地方。那一天,佛陀與阿難,托缽在城中走路,在大馬路要轉進巷道時,忽然間轉個方向,他就不往那條巷道走。阿難覺得很奇怪,就問:「為什麼佛陀會改變主意呢?」佛陀就說:「這條巷道的那邊盡頭的路,提婆達多將要轉往這條巷道,來托缽了。」阿難就問佛陀說:「是不是我去叫提婆達多,走到別條巷道?」佛陀說:「不必。他既然來,這條路不是我們要走的。一切順於自然吧!」

阿難就問佛陀說:「佛啊,為什麼提婆達多在僧團裡,這麼擾亂僧團,讓僧團有的人,這些道心不穩定的,就能被他影響過去呢?」佛陀就說:「這就是因緣啊!」阿難就說:「佛陀難道沒辦法?」佛陀就說:「我也曾經與提婆達多,單獨說話的時候,提婆達多態度惡劣,沒有恭敬心,無法接受給他的勸導。」但是阿難就又問佛陀:「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聽他的話?」佛陀就再說:「這種的因緣,過去生與他所結的緣,惡因惡緣啊!」

阿難就又再問:「既然是這樣,惡人永遠是惡。佛陀您不是說人人本具佛性?」佛陀就再回答:「是啊!人人本具佛性。有的人就是因為,他過去生中多接近佛法,多接近道理,受了法水洗滌,法水將他洗了,生生世世,沐浴在這個清流之中,所以無明煩惱輕,所以因緣會合,我這次再來人間,就是有這分的緣,他們能共入在這個僧團中,堅定道心聽法。」

阿難就又再問了:「若是這樣,這些人也是因為看到佛歡喜,聽到佛的法也歡喜,他們來跟隨佛陀修行。為什麼他們的道心不能堅定?」佛陀就說:「這就是所說的惡因緣。雖然他也聞法歡喜入僧團,但是煩惱重、惡緣重,所以和提婆達多過去有的緣,現在他入僧團來,就受他影響過去了。」

阿難聽了,心很擔憂。因為提婆達多與阿難,是親,是兄弟,所以看到提婆達多這樣,心很難過,要用什麼方法能夠幫助他,脫離那個惡念?所以,阿難就又再向佛陀說:「佛啊,這樣他在僧團中,是不是就叫他出去,才不會在僧團中來擾亂?這樣這種和他同一個僧團,是不是受他影響的,會愈來愈多呢?」

佛陀就說:「不用。善惡分明,善者是善,惡者是惡,雖然同在這個裡面,卻是不同道。他修他的行,法能夠了解的人,他能修他的行,所以不用真正有形,將他驅離僧團,或者是驅離這個城市,都不用。善惡本來就分道,要看因緣,怎樣的善因來影響惡的因,讓他惡薄善長,讓他慢慢惡較淡薄,善緣不斷讓他增長,這就要看我們如何將法,善法普及人間。過去的因緣,很難以將他挽轉過來,現在的因緣要趕緊讓它成熟,所以必定要漸進設法來幫助,度他們。」

聽到佛陀在世時,只是一個人也是一樣,佛陀的堂弟,在同一個種族裡,也是好樂佛法,來跟隨佛,卻是貢高我慢,他覺得佛陀做得到,我也是做得到,佛陀能受人恭敬,他也能受人恭敬。不認輸,但是他想學他的道理,學佛陀的道理。用這個道理來說給別人聽,但是那個道,偏道,看起來好像真實,有道理,其實在這個道理偏之毫釐,那就是差向千里去了,這就要看因緣。

所以說「一實大乘」,這是涵蓋很大的道理,看我們如何用,我們的路是不是走在中間呢?我們若在中間,不執空、不執有,我們用正法來入人心。如果說:「你現在怎樣怎樣,趕快來求就能夠消災。」這叫做執有。若是執空呢?「我作惡,也沒什麼可畏;我做善,也沒什麼因果。」這叫做執空;他無法體會空中妙有。所以,中道就是空中妙有,真正一切分開來,沒有什麼東西;自然的法則,沒有什麼東西,若是合成起來,就是很多了。

所以說來,我們若能透徹這些道理,「至理不二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我們就能看出很多了,甚深、甚深,這種很深的道理,眾生苦難,救拔,苦既拔已,就在為他說法。

就如我們常常看到,如何去幫助人,幫助他到一段時間,我們那個救助金能夠停了,我們將他帶出來去做環保,去做好事情,慢慢的見習、培訓,換他也能去做救人的人。像這樣,這都是,在《無量義經》裡面的道理,那就是菩薩道。

所以這是「無上正覺任機而通」。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佛陀覺悟的境界,我們所要追求的是這樣。「任機而通」,不論什麼樣的眾生根機,什麼樣的事物,只要有這樣的智慧,就能夠適應根機,適應道理,適應教化的方法。

「心靈山會同歸一乘」。人人的心,各人都有真如本性,所以這個真如法,會而合一,那就是一乘法。

這麼長久的時間,不都是在說,長者他設三車,佛陀是說大法,設三乘法,會歸「大白牛車」。因為要讓我們了解人間如火宅,三界火宅,不論是大乾坤、小乾坤,愈來四大愈不調和。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看,人生就是這樣,生、老、病、死,好像火,我們在洪爐中。所以,我們要及時通徹道理,我們若沒有及時通徹道理,我們可能在這六道三界中,永遠都無法跳脫。

下面這段(經)文說,「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閒居
安處林野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如來」,就是乘真如道而來娑婆,這叫做如來。

如來
乘真如道
而來娑婆
從因來果
而成正覺
徹見火難將起
故云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真如道,那就是真理。我們人的本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個最清淨的本性最瀞淨的本性,就是一實大乘這種道理。「乘」就是運載的意思,這種道理運載再來人間,這叫做「乘真如道」。

所以「從因來果」,「因」就是種子,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那個種子。因,就要有緣。釋迦牟尼佛,與娑婆世界眾生有緣,有了這個真如本性,有了與眾生的因緣,所以他再來人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在這個娑婆世界現相成道。同樣和我們人一樣,生、老、病、死,一直到要去體會道理,所以他一定要修行,經過了苦行,經過了心理上,與天地之間,大自然的境界會合,覺悟了宇宙道理,(成)正覺。所以徹見了火宅,真的是娑婆世界,眾生在火宅裡關關難過,很苦啊!在人間非常的苦難。

釋迦牟尼佛,他在過去生中不斷不斷修行,已經所有的煩惱去除了。他雖然來人間,但是他那些煩惱都去除,才迴入娑婆來度眾生,所以說「寂然閒居,安處林野」。寂然,「寂然」就是很清淨、恬安,非常的安定。那個心境就是「虛漠無為」。無為就是真理。

寂然閒居
安處林野:
寂然恬安處
虛漠無為
最是輕安自在
正由寂然閒居
能見五濁諸子

我們常常說過了,真理無形無體。他就是那個內心就是這麼寂然,沒有什麼人、事、物,在他的內心有障礙。雖然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是為了要救度眾生,不是業牽引來,是他倒駕慈航而來,所以那個心是「虛漠無為」,還是在他的真如本性之中。

雖然我們剛剛說過,有如提婆達多,或者僧團裡六群比丘,這樣在作亂,其實對於佛陀來說,這是善惡兩條路,就看因緣,再來教導他們,勉強不得。就是這樣輕安自在了,不過,還是不放棄,這個時候不是時候,就不要動他,所以還是要待時機,才能夠教化。所以他要不斷,再來人間、再來人間,這就是佛陀的心境。

佛離方便同居土
實居常寂光土
故曰寂然閒居
出生死海
入大涅槃
常樂我淨
故曰安處林野

其實佛陀的心態,已經「居常寂光土」。人雖然在「方便同居土」,但是他的心境還是在「常寂光土」中,他的內心還是靜寂清澄的境界,所以叫做「寂然閒居」。

「出生死海,入大涅槃」。這一生的這個身體,同樣是生、老、病,我們形式上看到,佛入涅槃了,圓寂了,佛已經離開人間,其實是住常寂光土,「常樂我淨」。如來的身體離開了,同樣他的如來本性還在,乘如來乘,同樣再來人間,這就是他內心的淨土,因為這樣,叫做「安處林野」。

就如一段經文,「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將心放掉,「智者處山林,逍遙寂靜樂。」

佛有頌言:
象王居曠野
放暢心無憂
智者處山林
逍遙寂靜樂

就如象王若出來,就整群象這樣跟著。有一天,象王牠也會知道,要暫時找個清淨的地方,去休息一下,象都會「放暢心無憂」,將心放開闊。何況智者處在山林中,真的是「逍遙寂靜樂」。這是佛陀向大家說,這種寂靜的境界。其實這個寂靜境界,就是在心裡。

所以「佛處法身地」,法身就是他的心,那就是法。法身還是「寂而常照」。這個法,好像明燈一樣,在我們世間還有法在,就還有光明,所以「能見三界諸子火難」。

佛處法身地
寂而常照

能見三界諸子火難

因為他的心地很寂然、很清楚,他已經看盡了人,心地三界的煩惱,所以要孩子趕快離開。用法來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應該要用感恩心,好好來接受這教法,法入心,行於法中。這樣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