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425 - 薰法誠慇契入真如 - 第812集



20160425《靜思妙蓮華》薰法誠慇契入真如 (第81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證嚴上人開示】
『薰法入心誠意慇,心與法契入真如,人身難得法難逢,長文明重頌銘記。』

薰法,我們的心,到底有沒有在聽?聽法,是用耳朵聽或是用心聽呢?若只是用耳朵聽,聲音入耳根,卻無心接受,這耳聽,那耳過,聽法是徒勞無功。所以我們聽法要將法入心,要誠意。

虔誠的心才能與法相契,有敬重的心才能真正接受法,法與心契合了,自然就能信解。聽法入心要能信,信才能體悟,有體悟就能透徹瞭解,這個法就能與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如接觸,所以『心與法契入真如』。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這時候已經得到人身了,而且佛法唯有在人間,我們要好好地把握。

佛法難逢,即使你是在人間,要聽法也不容易。假設鄰居邀約你,說:『來吧!隔壁的寺院在講經,我們去聽。』『我很忙,沒時間啦!有空的時候去拜拜就好了。』即使很近,也認為『有時間再來啦!』平時都沒時間。

若是平時沒時間,有時間再來,那什麼時候叫做有時間呢?這就是逃避。雖然是近在隔壁,也是一樣難聞佛法。或是法在我們道場裡面,也是一樣啊!有聽,或是不願意精進,儘管你在很近的地方,法永遠都不入心。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

每一部經,開頭都是長行文,︿信解品﹀的長行文已經說過了,現在我們就是要進入『重頌』的偈文。因為是很重要的經文,擔心我們忘記,所以就重新偈頌一次。

前面經文說到,『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到這段經文,就是︿信解品﹀的長行文至此。

接下來就說,『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前面的長行文,還記得嗎?佛陀四大弟子,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四位僧團中的領導者。現在摩訶迦葉開始『重宣此義』。

前面長行文,從︿序品﹀開始,佛陀講完《無量義經》之後並未起座,大家看佛陀坐在那裡,放光、現瑞,好像法猶未盡,大家繼續留在會場裡,等待佛陀繼續說法。

佛陀久久未出定,於是文殊、彌勒互相對答,瞭解過去諸佛、現在佛、未來的佛,要說很重要的法,都要很慎重,就是入定發光現瑞,這是佛佛道同,表示要說大法時。大家還不清楚,所以彌勒提問,文殊回答。

接下來︿方便品﹀,佛陀不斷讚歎、讚歎,讚歎諸佛的境界、諸佛的智慧難思議。舍利弗就開始心生好奇,他的智慧還無法體會,佛智的境界是到什麼程度?所以舍利弗就出來請佛說佛智的境界。舍利弗三請,佛陀才答應要說,卻有五千人退席。可見,法雖然在我們面前,但是懈怠墮落的人就是不懂得好好接受。

留下來的人,就是『誠意方殷』,很有心,很想瞭解佛智慧的心境是什麼?學佛的目標,到底最重要的精髓是什麼?所以這是留下來的人是精進,想要瞭解。舍利弗與佛陀對答之後,佛陀瞭解舍利弗已經體會了,也懺悔過去守於小乘法中,現在開始願意啟大心,學大乘法,所以佛陀就為他授記。

其實,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應該大多數的大弟子都已心開意解了。這四位代表全場的僧眾,起身走到佛的面前,虔誠跪地,向佛陀請法,也表達懺悔過去空過時光、獨善其身,懺悔過去聽佛說法時,以為佛陀說大法,是為發大心的菩薩行者說的,與他們無關。

他們告白自己的內心,表白他們過去也有一些不是很透徹瞭解佛的用意。原來問題不是在佛,問題是在自己,所以他們出來表達過去心態,譬如貧窮子。這一段都是他們這四位在佛陀面前所述說表達的。這段長行文之後,就由摩訶迦葉再重述一次,這叫做『重頌』,重述一次。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踊躍,得未曾有』。

意思就是說,這四位長老已經表達了他們的心意,希望讓大家更清楚,所以在佛的面前,由迦葉尊者重頌。他是僧團中領導者最上座者,也是年紀最大,尤其是最印佛心,拈花微笑。佛陀拿起一朵花,迦葉的微笑,大家還不知道佛的這個舉動是什麼意思,但是迦葉知道,這是表達他的心能體會佛意,與佛心契合。所以,現在就由摩訶迦葉代表再次重頌。

⊙摩訶迦葉在四人中年最長老,故領眾述偈。述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目犍連等四子,告白過去耽滯守小不欣大。

『述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目犍連等四子』。這四位就是告白自己過去的心情,過去修行的過程中耽滯守在小乘法,不欣樂大乘,不希望再走入人群,再受人群污染,只要獨善其身。

他們這幾個僧團中的上座都這樣表達了,何況是中少年的出家者。所以他們『坦誠悔過』,很清楚表達過去『曠時費日,光陰虛度』。

⊙僧中上座坦誠悔過,曠時費日,光陰虛度,年老並朽邁;守小懼大,於大乘法,全無意向。

那段時間,佛陀殷殷勤勤為眾生說法,而跟隨在佛身邊的弟子卻只是守在小法,虛度時光,曠時費日,沒有好好利用時間,佛陀的說法就輕易地讓它流過去。『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光陰虛度了,已經『年老並朽邁』了,這時候還『守小懼大』,守在小乘,獨善其身,很怕行大乘、入人群中,他們很怕。

因為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他們『守小懼大』,不願意入人群。這是對大乘法都沒有意向,不希望修學,所以『唯聞佛之聲教』,只是聽,聽佛的聲音,聽佛的教育,而他們最深的體悟就是『悟四諦之理』。

⊙唯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者。是為佛道中之小乘根機者。

光是這『四諦法』,就夠他們用功了。他們在這期間,在小教之中斷見思惑,以為這樣已經入涅槃了,所以『是為佛道中之小乘根機者』。這叫做『聲聞』,只是依佛聲教育,以『四諦法』修小乘行,獨善其身。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踊躍,得未曾有』。

⊙今日對四十餘年前所言,音教者:八音、四無礙辯智之音,如前譬喻品火宅之教。

『今日』,應該是說在四十多年來所聽到佛陀的教法,一直都是依佛聲音的教育。佛的聲音教育有『八音』,有『四無礙辯智』,種種方法來教育我們。這就是︿譬喻品﹀『火宅喻』中,長者一直呼喚、呼喚,孩子還不出來,所以就設種種方法。

所以說來,法都一定要從聲音出來,佛陀的智慧法海,還是須要運用聲音來表達。

⊙歡喜踊躍,得未曾有:以音聲所說之教法,順情之境而身心喜悅,隨順饒益眾生,自他俱喜。

『歡喜踊躍,得未曾有』。這種以音聲所說之教法,順眾生情之境,身心喜悅,隨順饒益眾生,自他俱喜。

佛陀隨機逗教,隨眾生所需要,說他們要聽的法,適應他們的根機,聽得懂,他們就很歡喜。『隨順饒益眾生,自他俱喜』,這就是佛陀隨機逗教,讓大家歡喜,讓大家明白人間苦難偏多,所以懂得要修行。

至於『八音』,佛陀說法有這麼多種音聲。

⊙八音:佛所特有八種聲音,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不竭音。

就是講話好聽又柔軟,又很和適,很尊嚴又有智慧,不是像三姑六婆,聲音很莊重而不會錯誤;所說的音量,近的聽得到,遠的也聽得到;尤其是說話時,話中的智慧不斷湧出。

還有『四無礙辯才』。就是說菩薩有『四無礙智』,智慧明了一切,通達無滯,通達所有的法,都沒有滯礙,所以名為『四無礙智』。

⊙四辯:謂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故名四無礙智。以其辯說融通,亦名四無礙辯。

我們修行也希望能夠這樣,法入心,能夠體會、瞭解,能好好地將佛陀的教法,隨機用種種方法,譬喻、言辭啟發人人的心。

⊙第一、義無礙智: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

第一,『義無礙智』。就是菩薩能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義理無滯礙。

⊙第二、法無礙智: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

第二,『法無礙智』。法永遠都在我們的心裡,因為法入心,我們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這叫做『法無礙智』。

⊙第三、辭無礙智:謂菩薩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滯。

第三,『辭無礙智』。說話時該用什麼言詞?說話要『一音普被』,任何人都聽得懂。對根機很深的人說淺法,他知道裡面含有很深的道理,淺機者聽到了,覺得這個簡單,我聽得懂。所以要有『一音普被』,這叫做『辭無礙』。

⊙第四、樂說無礙智:謂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

第四,『樂說無礙智』。我看到這樣的人,為了度眾生,我要設法對應這個根機,將佛法輸送給他,讓他也能法入心。所以,菩薩能『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他愛聽的法,我們就用心為他分析。


總之,佛法,我們一定要好好用心聽。結集經典的人是那麼用心,長行文和重頌偈文,讓我們加深記憶,讓我們能再重複這最重要的法。所以,不論是佛陀說法,或是後來結集的經典,一直都很用心,讓後來的人聽法能夠記入心,因此我們要『薰法入心誠意慇勤』,心與法契,才有辦法將法入我們的真如。希望大家聽法要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