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4, 2014

【靜思妙蓮華】 大慈如雲遍行正道 2013年6月4日 第58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58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大慈如雲遍正行道
20130604

◎修行功課圓滿,入群福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
雖施濟眾生,而本寂不動。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云無上正等正覺。

◎言正等正覺者,別於二乘偏空之覺也。又言正等覺者,
即普遍正行道之義也。

*******************************************

我們修行的方向,選擇之後必定要專心一志,要下功夫
,內修就是誠、正、信、實。

不管什麼時候,待人處事,或者是投入修行的境界,不
能離開一念誠。誠,是很重要。正,我們學佛,這個正
行,不能有偏邪。正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這些大家都可以了解。我們學佛,一點點的偏差,差
毫釐失千里。所以,正,也是我們修行的功課。

信,信是我們的道源功德母,我們在選擇人生的方向,
我們所選擇到的方向正確,這叫做信。你相信你所選擇
的方向,所以我們既然是信心一生,就永遠不退轉。我
們的道心要培養起來,就是要從這念信心。那在信實誠
正中,我們必定要老老實實,修行,心無二志,守志不
動,這是我們內心的修行。

那在外行,是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我們必定要
「入群福利眾生」。修行不是獨善其身,我們必定要兼
利他人。修行者,就好像自己在造路一樣,我們選擇了
要修路,必定要真正發心力行,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麼坎
坷,我們就是專心,要把這條坎坷的道路修到讓它能平
。不只是我們在前面鋪,就是希望後面的人能夠走得很
安穩,所以這就是入群福利眾生。我們選擇正確的道路
,我們若走得自在,後面的人就行得通達,所以這就是
福利眾生。

我們要率先入人群中去,就像大雲,「大慈如雲」,我
們人人要培養我們的慈心。慈,就是希望眾生人人都能
夠平安幸福,這就是大慈的心,讓人人能夠平安,走在
這條康莊的大路。所以大慈譬如雲,「普能陰覆」,雲
在空中,若是很炎熱的時候,祥雲稍微遮一下,就不會
有很壓迫的感覺。在天空中,白雲它可以遮蓋了非常熾
熱的陽光,讓大地眾生人人生活可以很清涼。

尤其是乾旱的地方,所盼望的就是天空有雲,有雲才有
下雨的希望。所以我們這個大慈心,要怎麼樣能夠讓大
地眾生以及人間能夠平安、調和地生活,真正的調和氣
候,這樣大地上人人都能夠平安,這就是慈。「大慈如
雲,普能陰覆」,大地可以調適,該下雨的時候就是要
下雨,這樣大地不管是植、動物,才能夠生活平安。所
以這個大慈也是非常的重要。

我們修行就是要從慈悲心開始,發心立願修行,要從「
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我們若能夠這樣功課
圓滿,才能夠普利眾生。所以,「雖施濟眾生而本寂不
動」,雖然營營碌碌為大地眾生在付出,但是不影響到
我們的道心。

我們不是常常有這麼說,「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
不動」嗎?不管多麼的辛苦,為大地眾生在付出,我們
的心還是「本寂不動」,不會為了天下事有得失心。不
得,不失,你不求要得,自然也沒有損失。所以我們的
內心只在於使命,修行的使命就是利益群生。我們不在
利益中求得所得,所以不求得,自然就沒有損失的感覺
。這就是我們修行最大要下的功夫。

真正是要下功夫,顧好我們這念心。雖然自己在鋪路,
其實是為了後面的人好走路;培養我們的慈心,無非是
希望天下眾生得平安,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修行功課圓滿,入群福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
雖施濟眾生,而本寂不動。

在《法華經》這個道場裡面,這麼多的菩薩在那個地方
,到底這些菩薩的階位——修行的階段,那個位次到什麼
程度呢?現在這段文就這麼說:「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退轉」。這些菩薩的心已經是非常地穩定,而且
已經是到達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什麼叫
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這是梵語,它有「至
高無上」的意義,我們在這裡簡單來解釋它的意義,那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這種無上正等正覺,就
是修行最高的境界。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云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所要修的,功課都是很圓滿了,已經到最極
等。這好像是我們世間的學位,你選擇什麼樣的功課、
學系,大學畢業之後,還想要怎麼樣再研究,修碩士;
碩士修完了,感覺還不夠,要修博士。那博士,當然分
科別門,有很多類,選擇了,用心研究,一直到了我們
能了解,能夠提出論文,還能夠教育別人,這就是已經
到最高。

總而言之,「無上」就是至高的意思,修行已經到達了
至高無上的境界。而且是「正等」,方向是正確、極等
,在修行的道路這段階段都沒有偏差。我們從初發心開
始,從選擇我們修行的方向,這樣初發心那時候,一路
這樣不斷走過來,都沒有一點點偏差。我們若有道心一
點點的偏差,「差之毫釐,失於千里」。

這個地方所說的,就是從你所選擇正確,你下定決心,
這個信,信受奉行,這樣從初階段一直一直,這條路非
常正確走到最盡頭、極等的方向,那都是很正,沒有偏
離,沒有偏離過我們的軌道,這樣叫做「正」。「等」
,「等」就是最極等。到這個當中,我們「正覺」——覺
悟了。這個覺悟就是完全體會,所以天下萬事萬物,無
不知,無不覺。佛陀就是到了「無上正等正覺」。

但是,佛陀跟我們說:「你們也是一樣,和我也一樣,
我們是平等。我能夠到達無上正等正覺,你們也是一樣
,人人具有本性,只要你發心,下功夫,方向沒偏差,
一路沒有偏頗掉,同樣地,我也能夠走到這個地方,你
們也能夠看到這個風光。」這就是佛陀給我們大家的信
心。所以,除了佛陀以外,還有很多菩薩已經修行到達
這種「無上正等正覺。過去的菩薩是這樣,一直到未來
、現在,我們大家應該也是這樣。不只是我們現在的人
可以到達「無上正等正覺」,未來的眾生也是一樣。

所以這個正知、正覺,就是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佛的
弟子所要追求,就是菩薩道。我們如果沒有到菩薩道,
無法到成佛的境界。所以,學佛必定要再入人群,人群
中有很多善惡。善的人,真的是很可敬,他減少煩惱,
他的善心信念,那就是在人道上沒有脫軌。惡的人,就
是惡心惡念,脫離了人的軌道。這種的習氣,很壞習氣
的眾生很多。這就像是說有病,有輕、有重。

有的人惡得真的是心狠手辣,這種的人要怎樣調伏他?
要怎樣去教育?這也像是說,病人中有很多那種很難治
療的疾病,或者是很罕見的病例一樣。醫生所面對的是
人的身體不調和,佛、菩薩所面對的是眾生心不調和。
所以說起來,要怎樣去救世?首先要入群救心,去濟度
眾生,讓眾生行為能夠正確。所以,這就是佛陀教育弟
子怎麼樣入人群去身體力行,不離開一個「正」字。

所以這正等正覺,就是已經「別於二乘偏空」,與二乘
偏空不同。什麼叫做二乘?聲聞乘、緣覺乘,這叫做二
乘。聲聞,就是靠聲音在聽,聽聞佛陀的正法,來了解
這個法的道理。另一種,他的智慧很高,不是靠聽來的
得到了解,他從這個大地上有四季輪轉,春夏秋冬,他
光是從這個大地的境界去體會,感覺到這叫做無常的道
理,有生住異滅的道理,它有成住壞空的境界,有生老
病死的生態,所以他只是在這個四季輪轉,他就能夠去
覺悟,這叫做「緣覺」——緣那個境界而覺悟。這就是智
慧比聲聞更高。

雖然,他們不管是從聲音得來的覺悟,或者是在境界所
體會的覺悟,他們都是偏了,偏在這個「空」,執「空
」之後,覺得天下沒有什麼事情好做了,做了也沒有什
麼。若這樣也不行。所以佛陀趕快講菩薩道,叫做「中
道」。所以不偏執有、不偏執空,這就是「正等正覺」
;就是不偏,不是聲聞的覺悟,也不是緣覺的覺悟,它
就是「普遍正行道」的道理。

◎言正等正覺者,別於二乘偏空之覺也。又言正等覺者,
即普遍正行道之義也。

我們都能了解,你覺悟世間無常是很好,這是道理。你
了解這人間應該要取得解脫,為自己解脫也很好。但是
,為自己的解脫,還要為普天下眾生,所以必定要到「
普遍正行道」,我們還要走這一條路;不只是走這一條
路,還要再鋪這條路,鋪得後面的眾生可以好好循規蹈
矩走在這條路上,不會再造業,那就是人人心能夠正向
軌道。這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應該不要有偏頗。

修行的功課,要到達圓滿的境界才有辦法「正等正覺」
,到「無上」的程度。這樣我們回歸娑婆,入人群中,
才能夠利益眾生。各位菩薩,學佛不是獨善其身,必定
要兼利天下,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