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8,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229 - 雇使共作除苦斷惑 - 第772集



20160229《靜思妙蓮華》雇使共作除苦斷惑(第77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二乘人作諸觀以除塵垢,理即智諦相資共教理行,以同事人修行攝法導人,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
⊙「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此明引入二乘,應化聲聞,承佛教命,依教奉行,此名即求窮子。
⊙既已得之:既得可化之機。審知有機,故言得之。領知子先心。
⊙具陳上事:雇使共作,除苦集謂之除糞,教與滅道直向領歎三車。
⊙亦即喻以如來叮囑之言告之,代佛宣揚四諦法輪。

【證嚴上人開示】
「二乘人作諸觀以除塵垢,理即智諦相資共教理行,以同事人修行攝法導人,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

二乘人作諸觀
以除塵垢
理即智諦相資
共教理行
以同事人修行
攝法導人
菩薩入群無染
不相妨礙

大家稍用心。不只是要稍用心,要大大多用心啊!這是修行,我們人人既發心修行,我們就要發大心、立大願,一開始我們就要把握時間。

生活中所接到的人、事、物,我們是不是有發心?願意在人群中嗎?如果有,這就已經「三乘歸一」了。按照佛陀所教育,聽法,用心思考,身體力行,這樣就很具足了。但是,我們平時在修,多數都是聽,那就是聲聞。「大家,你們有聽法嗎?」「有啊,都有薰法香。」好像很普遍,人人都有在聽法。聽了之後,是不是有用心思考呢?接下來,在人事中有善解嗎?

我們若光是在二乘修行,我們真的在修行,若只是顧守自身,獨善其身,這樣就很可惜,時間是在獨善其身,這樣消逝了。

二三十年前,就是我們開始要蓋醫院那時候,很早期,有這樣的菩薩,開始就來發心了。我們的地方還很窄小,那時候,她來的時候,珠光寶氣,她很陽光,很樂觀,說話也很幽默。這樣來了,開始第一次來、第二次,就開始慢慢就帶人來了。

這位很資深的委員,初次來時候是這樣珠光寶氣,而且每一次,都是穿不一樣的衣服。有一次她就說:「師父,看您要蓋醫院實在是很辛苦,最近我常常來,就是想要多瞭解。你們這麼克難,要如何蓋醫院呢?」因為較熟識了,她就說:「像這樣五十、二十元這樣收,一百元就很多了,這樣是要收到什麼時候呢?」

開始她的手就摸著說:「像我這件衣服,就要七千元呢!」「一件衣服要那麼貴啊?」她就說:「沒辦法,愛漂亮啦!」我說:「師父蓋醫院這麼辛苦,妳看人家三五十元,我也很感恩。」她說:「我知道,所以我才會告訴師父,所以這不就是叫作懺悔?我知道穿這件衣服不自在,我回去絕對不要再買衣服了。」從此開始,她就一直一直勸募,常常來,經過幾年了,她已經是對幫助蓋醫院、廣度眾生很有力。

後來有一次來,我就問:「妳怎麼早上沒看到妳起來課誦?」她說:「不好意思啦!師父,我就還在『默默耕耘』。」我說:「去哪裡『默默耕耘』呢?」她說:「就……」我說:「我知道,妳去『大平林』對不對?」「您怎麼知道我去『大平林』?」

「大平林」在哪裡呢?以前我們的寮房,若是菩薩,就是居士來了,我們都用通鋪。大家都是早上起來做早課,唯獨她,那張大床就她一個人在睡。所以現在若說「還在默默耕耘在大平林的」,就知道是在懈怠。

各位,學佛,不要懈怠。她自己常常來、來、來,來了以後,她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慢慢起了懺悔的心,開始就精進了。常常回來,常常帶人來,常常來捐,不只是自己捐,邀人來捐,到現在還是很殷勤精進。現在要說是老菩薩了,很資深的老菩薩。

這種一心精進不退轉,過去家境那麼好,現在還是家境那麼好,過去是那麼的浪費,現在,這二三十年來,所看到的就是三件衣服,一件是旗袍,一件是「八正道」,再一套是「藍天白雲」,這就是平時我所看到的她。就是聽法;開始先向菩薩道走,也是聽法來的。聽了,瞭解了,身體力行去做,做了之後,心歡喜,這樣就是一心一志,到現在,到處都去傳法。

人人本具佛性,應該都與佛有緣,有的是緣深,有的是緣淺。緣深的,應該是累世都有聽到法,但是煩惱未除,惑念未斷,所以就不斷在六道裡。但是有的人較深的,法深入,現在瞭解了,他一下子就聽法,入菩薩道,或者是遇到境界,他一轉念,就發心了。

所以,我們現在「二乘」,光是聽法、修心,我們還要「作諸觀」,好好地將心收進來,好好來想,我們應該要用功了。

因為大長者,開始叫人去把他找回來,不過,孩子沒辦法,開始要用方便,就是叫他來除糞穢的東西。而我們現在應該要下定決心,我們要乖一點,回來了,很甘願,有什麼工作,我們就是要做,認真做就對了。所以「以除塵垢」,我們內心的垃圾,我們要趕緊除,不要還想要自己獨善其身,默默耕耘在「大平林」裡。我們真的一念心一轉,我們就殷勤精進。

總而言之,我們學佛,一念間,時時這念懈怠的心會起,我們也要時時這念精進的心,要生出來,用精進的心來去除懈怠的念,這樣我們才有辦法養成了精進,走在精進之路,很平坦。所以,我們應該要時時作諸觀;要做種種的觀念,不論是現在精進的人,我們要向他看齊。

現在的人間,真的是五濁惡世,天災人禍這麼多,正是我們人人要合心精進,鋪好這一條,康莊菩提道的時刻了。所以,這條路要得鋪好,要先除掉路,坎坷,很坎坷的路,我們要將它鋪平,骯髒的東西要撿乾淨。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以除塵垢」,這是我們的心路,心路,自己要好好地清理好。

「理即智諦相資」。理,就是一切道理。這一切的道理,我們要入人群中,「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在人群中來幫助我們,叫做「相資」。「理即智諦相資」,這個「智」的道理,要在人群中得。我們入人群,每一個人都是一部精妙的藏經,在他們的身上,我們能得到很多道理。

所以「共教理行」。教、理、行、證,修行,我們一定在,教、理、行、證果之中。我們若是受教之後,道理要如何才能入心?你要身體力行,才能與道理會合,所以說要「教、理、行、證」。有聽到「教」(法),這個「理」我們要體會,我們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真正,「喔!原來這就是法。」。法入我們的心,付出之後,那個法喜充滿,這叫做「證」,證明付出是那麼快樂的事情;人間的苦難,原來我們是這麼有福的人。

所以要「以同事人修行」。我們要和人與人之間,同事來修行,我們時時用「四攝法」,我們能度人。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不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嗎?在文字上看來,覺得「怎麼這麼深」,其實就是這樣而已。

「菩薩入群無染」。一直告訴大家,行菩薩道要入人群中去,在人群中不受染垢,這樣就是我們已經證道理了。這個道理我們都瞭解了,我們願意付出,但是不會受眾生的煩惱,來影響我們的心,所以「不相妨礙」,在人群中無染,不相妨礙。我們只有付出,我們不會去障礙別人,別人不會來障礙我們,這都要在人群中學來的。

窮子若許
將來使作
若言欲何所作
便可語之
雇汝除糞
我等二人
亦共汝作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窮子若許,將來使作」。因為長者一直要他的孩子能回來,交代這二位,去和他作伴去誘引他,叫他來這個地方工作。「若言欲何所作」,他如果問要做什麼工作。「便可語之」,你應該回答他,「雇汝除糞」,因為他喜歡做粗工,他就是喜歡做這樣的工作,你就叫他來這裡做這樣的工作。你就告訴他,你們兩個人,願意和他作伴一起來,「亦共汝作」。

這是長者用方法,要把孩子叫回來,用心之苦啊!父親對孩子這分心。

這「二人」。我們昨天就說過了,「二人」是譬喻菩薩與法。用菩薩入人群中去,將聽來的法在人群中,所以人間菩薩招生,就是菩薩要去度人間的人,所以叫做菩薩招生。你要度人,就要有法,你如果沒有法,真的是「無法度」。這是「二人」(的含意),第一是人要能發大心,入人群中;第二是要有法,法,對人間用方法來引導他們,有苦難的,拔除他的苦難。

來,再接下來這段(經)文說,「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時二使人
即求窮子
既已得之
具陳上事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二人進去真的向這個孩子說,願意來了。所以用長者所交代的,這樣告訴他。

時二使人
即求窮子:
此明引入二乘
應化聲聞
承佛教命
依教奉行
此名即求窮子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就是表明「引入二乘,應化聲聞,承佛教命,依教奉行,此名即求窮子」。這就是菩薩入人群中去,去應化二乘人,開始先讓他們聽法,瞭解人生真的是苦。若不太相信是苦的人,我們就帶他去看,去家訪,去看,「真的有這樣的人生啊!」這是從聽來的瞭解,眼晴親自看到,慢慢地我們引導他說,「來,我們來為他打掃。」我們從這個法門,也度了很多人。

「應化聲聞,承佛教命」,這已經是菩薩了,就是有使命,才來接近人群,這就是常常說「倒駕慈航」,這樣來人間菩薩也很多,這過去有這樣的緣。我們不是常常聽到,「我發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不是這輩子發願而已,我們前世也有這樣發願,有帶著這個願來,我們來人間,自然有因緣遇到佛法,在這個時代入慈濟宗門裡,入慈濟宗門,入人群中去,我們都是有使命來的。「依教奉行」,依照這個教法這樣走。「此名即求窮子」。用這種方法。一般凡夫,我們就要用這樣的方法,去邀他來,邀入我們人間的菩薩道來。

「既已得之」,那就是「可化之機」,能受我們感化的人。就是「審知有機」。

既已得之:
既得可化之機
審知有機
故言得之
領知子先心

人人都有這個善心,與誰有緣,就誰去接引,「既已得知」,那就是有機緣,契機、有緣。「故言得之」。

「領知子」,知道孩子他的心。這就是已經瞭解那位,還未接觸到佛法,還不瞭解如何為人付出,那分的福與樂,還不瞭解,但是我們知道他和誰有緣,去將他接引過來。

「具陳上事」。就是雇用他,要和他一起,要陪伴他。

具陳上事:
雇使共作
除苦集謂之除糞
教與滅道
直向領歎三車

我們常常資深的委員,就是要陪伴資淺的(委員),尤其我們現在都落實社區,多少人見習,開始在見習,我們就有人在陪伴。我們有多少活動,我們要如何來合群,來付出,這都是要有人陪伴。所以共作,「雇使共作」,要用方法與他一起投入去做。

所以「除苦集謂之除糞」。知道「苦」、「集」,這個「苦」是怎樣的苦?我們就要聽法,聽法才懂得斷苦。「苦」就是因為無明,人與人之間結仇連怨,就是心門打不開,不懂道理,愛計較等等。

有了接觸慈濟,慈濟人如何用心,去陪伴他、開解他,他內心的垃圾就去除。人生的苦,生活雖然沒改變,但是心,那念心,煩惱心轉為菩薩心,這樣就即刻解脫;心解脫了,自然環境慢慢就會變,人與人之間互相就會變。所以「除苦集」,這樣叫做「除糞」,將那些髒污的東西都去除,將我們煩惱,心的苦去除。

「教與滅道直向領歎三車」。慢慢地教他,用方法,要如何行道。就如<譬喻品>,在火宅裡,這麼多人還不知道火來燒身,長者就要設方便,三車誘引,讚歎三車,然後更是展示大白牛車,用這樣,同樣的方法誘引他。這就是譬喻如來,他所教導我們的叮嚀、咐囑,讓我們後來的眾生就是這樣,大家要代替佛,去「宣揚四諦法輪」,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用心。

亦即喻以如來
叮囑之言告之
代佛宣揚
四諦法輪


各位菩薩,學道就是要用心,我們應該在法中聞、思、修,在日常生活中,心靈的塵垢要去除。我們教、理、行、證在人群中,人與人之間互相接觸,那就是用「四攝法」,四種的方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樣去度人,沒有困難。所以「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所以我們大家要用心,心路自己要鋪好,不要「默默耕耘」,我們要在大眾中一起來耕耘,不要單獨一個人在默默耕耘。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