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7,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207 - 重法誠敬獨處定慧 - 第712集



20151207《靜思妙蓮華》重法誠敬獨處定慧(第712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若了知,真如本具;凡夫鈍根使,惑業障多;若能生恭敬,信心清淨;敬慎樂精進,恆持不退。」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說明恭敬心修持斷惡,去染轉淨,種種精進修習,及靜思惟定慧無有異心者,可為說。
⊙離諸凡愚,獨處山澤:謂是精進不懈怠,勇猛修諸善法,以慈懷悲念眾生,離諸凡愚,不受群染如獨處山澤。
⊙又獨處山澤:是不住生死之相,不受塵惑污染。此即定慧雙修,行於中道的菩薩。
⊙如是聞法人能以恭敬心,是重法誠敬。專心無有異念者,是以思惟定慧攝心,無有放逸散亂者乃可為說。

【證嚴上人開示】

「若人若了知,真如本具;凡夫鈍根使,惑業障多;若能生恭敬,信心清淨;敬慎樂精進,恆持不退。」

若人若了知
真如本具
凡夫鈍根使
惑業障多
若能生恭敬
信心清淨
敬慎樂精進
恆持不退

常常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很普遍的一句話。但是到底我們了知了,或是還沒了知呢?真如是在我們的本性,真如是我們人人本具,從口頭上來唸,這我們都很普遍瞭解,知道了,是不是真的有體會到呢?體會的感覺長什麼樣?多數的人是還沒辦法體會,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要修行。應

因為我們還是在凡夫。凡夫啊凡夫,為什麼叫做凡夫呢?那就是因為鈍根使。我們有「十使」,過去都說過了,「五鈍使」、「五利使」。我們有貪瞋癡慢疑,我們有邪見、我們有邊見,種種的見解使我們,我們的心與日常環境這樣在緣。眼根與外面的境界這樣緣境,讓我們起心動念,使我們根塵會合、起心動念,所以我們的心都沒有靜下來,就變成了很多很多,有形無明、煩惱不斷又再度複製,很多有形的東西就又來誘引,讓我們人人的心,欲念不斷開闊。所以,我們的真如本性,就不斷受外面的境界影響,起惑、造業,無明不斷再將它埋覆起來,我們的心,還是與塵境在會合。

事情是這樣這麼清楚明朗,我們就是要這樣做就對了,境界,開始現出了很多的境界,菩薩,你要入人群中去,人群現在受這麼多這麼多的苦!菩薩,你們要入人群,如何去拔除他們的苦難;這種的苦難現前,你要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們。

就如最近馬航墜機在烏克蘭,家屬無法去那裡認屍。那個地方,是一個是非之地,這種人禍頻傳的地方,無法接近。經過了聯合國等等去協調,終於將這些大體,撿一撿、撿一撿,目前已經送到荷蘭,因為這架飛機上,多數就是荷蘭這裡的人。

荷蘭這個國家,飛機發生事故,他們的社會保持著很安定。事情還沒有很明朗,到底飛機是被人誤擊,或者是什麼樣的事情,發生墜機呢?是人為呢?或者是突然間的發生?大家沒有埋怨,沒有發生謾罵、激動,看出了荷蘭人的修養。

這些大體,送回去,他們是用很隆重的儀式,車隊非常的整齊,這樣用軍事禮來接,看到他們那裡的人民百姓,是這樣站在長長,長長的隊伍裡,路邊人人都是很肅穆、很虔誠,那個儀式,那個儀態,實在是很令人佩服。

臺灣,最近復興航空一架飛機,從小港(機場)起飛,墜落在澎湖(馬公)。在飛機上,有傷、有死,總共五十多人。臺灣的這些家屬,大家呼天搶地,真的是無法接受。我們能體會,動員了很多的志工,一個家屬,好幾位志工這樣在陪伴。看到那個場面,實在是很悲苦。

才看到在澎湖這種人天永隔,前天又是一架飛機,那是在非洲,又是再一架飛機又墜落了,叫做什麼地方呢?阿爾及利亞這個地方。這架飛機起飛,半途墜落,也是墜落在沙漠的地帶,一百六十多人,已經證明都完全往生了,因為整架飛機都碎掉了。

想想看,人生無常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敬天愛地,我們要懂得有畏懼的心。不是說,「我什麼都不怕,就是我想要做的就對了。」我們要畏懼天地,天地威力之強大。再者,我們的業力是不可抗拒,佛陀就說,「我無法轉眾生的業力,因為眾生的業力重如須彌山。」所以我們盡量不要造業,因緣果報,這個業力實在是很重。我們若瞭解,我們就要知道,我們要尊重,尊重天地人間。

我們要尊重法,我們要好好將這個法入心來,身體力行於法。若能這樣「信心清淨」,自然我們就能「敬慎樂精進」,我們能很恭敬,不論是道理,是人,是事。

常常說,我們要修行,修得人圓滿、做事很圓滿,自然道理就圓滿。人要圓滿,就看你會不會處理事?應該做的事情,應該考慮的,有沒有周到?這全都是要用敬信的心。而且我們的心要時時精進,我們若沒有精進,就是退步了。

事情發生了,應該要如何來處理?大自然的氣候,天災,或者是無常,突然間人造的災難,或者是無常,突然這個因緣會合,就發生了災禍等等,要如何,菩薩團體,如何入人群去處理事?要能合這個道理,很圓融,這必定我們要「敬慎樂精進」。我們的心要常常保持著,這分清淨的信心,保持著敬,對法一定要恭敬,法要入心,我們才能智慧,舉一知十。

不是說跟你說這件事,「好,好,我去做。」在做的期間、過程,「這件好像不很周到,應該是要這樣。」「好,我會注意。」「怎麼,這樣的過程?你難道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我們也能怎樣替他做,不是叫他做而已。」有很多事情都是一點點的訣竅,很細心,這都是要恭敬。

處理大事,凡(是)事情,我們都要很用心。我們的信心如果很清淨,我們就全都能夠瞭解,舉一知三,我們全都瞭解。所以我們對我們自己,應該要時時自我訓練,「敬慎樂精進,恆持不退」。這種既然聽到法,我們要好好將法入心,入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與人事一切的境界,我們要好好用心會合,如何有事情如何來處理,這就是「敬慎樂精進」。

不要說這些事情很煩,我就是這樣處理,「怎麼差一點點?還不及格。」「怎麼還是差一點點?還不圓滿。」這就是我們敬慎的心不夠。所以,我們要時時要用心在,「敬慎樂精進,恆持不退」,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常常跟大家說,佛法是在生活中,所以不是說,我們每天在說的都是大道理。不只是大道理,是很微細的待人處事的道理,是很微細的道理,所以人要懂得用心,用心,要精進。

前面的(經)文不是說過,「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就是表達了我們真正修行,必定要有恭敬,信心清淨,必定要「敬慎樂精進,恆持不退」,這叫做「常修慈心」,這叫做精進。這在我們的身命完全投入,每一個細胞的生命,無不都是在這分精進修慈心,這種恭敬,對法恭敬的心。若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行菩薩道,這個道理才能夠對他說。

接下來的(經)文說,「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要常常生起恭敬心,這樣的人,這個心就是表示專心。專心,心就沒有異樣,我們的心,就是專精在我們行菩薩道,面對苦難的眾生,我們要如何為他們拔除苦難,要如何能夠很圓滿,來完成這個任務,這種「無有異心」,就是心很專注。「離諸凡愚」,沒有凡夫心。我們既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那就是「名稱菩薩」,不可離開了菩薩的心志,所以我們要「離諸凡愚」。我們要趕快接近菩薩的心志,而要接近菩薩,你必定要離開凡夫的心,所以學佛就是要學在這裡。

「獨處山澤」,我們的心,不是說你就要你去山頂上,不是。我們要入人群中,不受影響的程度。雖然在人群,就像在安靜的地方;在紛擾的境界,我們的心還是獨處清淨。若能這樣,像這樣的人就能說,能夠接受這《法華經》。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說明恭敬心
修持斷惡去染轉淨
種種精進修習
及靜思惟定慧
無有異心者
可為說

這已經在向我們說明了恭敬心,「修持斷惡」。我們要好好地,好好來修持佛法。惡念、無明、煩惱,這都叫做惡,我們若有無明,我們有煩惱,我們有塵沙,哪怕如塵沙那麼細的煩惱,我們也都要全部清除,所以叫做「恭敬心修持斷惡,去染轉淨」。變成了清淨的心,我們才有辦法,去體會、感覺到,我們的真如本性在哪裡,所以我們要好好保持清淨心。

「種種精進修習」。用種種方法,外面的境界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菩薩修行的道場,是在苦難的眾生中,所以我們面向著,苦難眾生種種,我們就要精進來修習,好好來修,好好來複習。

及靜思惟,定的智慧。靜思惟,知道了,就是心要很靜,如禪定一樣。「禪定」就是表示,我們的心都是很定、很穩定,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動作中,我們的心也是很定。所以要靜思惟,用很靜,沒有受周圍環境污染這個心,來思惟眾生苦難所需要,我們要如何去付出,這種的境界。

再來,戒、定、慧,我們的心要專注在這個地方,沒有異動的心。「異」就是變異。我們的心要專,既然要修學菩薩道了,我們要專心修學,不要外面的境界把我們轉了,我們退失修學菩薩道的心,回到凡愚的心。所以我們必定要有,「靜思惟定慧無有異心」。像這樣的人,我們能修法,這樣較深的法還能再向他說。

「離諸凡愚」,這個凡夫愚鈍的心完全去除,心常常保持在清淨中。所以過去一直跟大家說,其實佛陀,要撥除大家偏思的見解,希望人人能入人群中,而不受人群所污染。就是這樣,像在複雜的地方,就如獨處山澤一般,沒有什麼東西能污染我們,這叫做精進。

「精進不懈怠,勇猛修諸善法」。外面境界一來,我們要很尊重的心來處理。這種「勇猛修諸善法」,要很勇猛精進。外面的境界這個法,就是要讓我們修行。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謂是精進不懈怠
勇猛修諸善法
以慈懷悲念眾生
離諸凡愚
不受群染
如獨處山澤

「以慈懷悲念眾生」,用慈悲的心懷,來看待一切眾生,我們要為苦難眾生去付出。所以「離諸凡愚」,脫離了這個凡夫的境界,用菩薩的心情來入人群,「不受群染」,不要受到群眾來污染我們的心,就如「獨處山澤」。

又獨處山澤:
是不住生死之相
不受塵惑污染
此即定慧雙修
行於中道的菩薩

尤其是「獨處山澤」,也就是說「不住生死之相」。不只是為了,我要了生脫死才來修行,不是這樣。我們要在人群中投入,沒有人我得失的心,這樣才是真正修行。不受塵惑來污染我們,這表示我們的清淨。蓮花出污泥而不受染,這就是定慧雙修,行在中道的菩薩道。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像這樣聽法的人,能用恭敬心,用重法虔誠,尊敬的心,這樣專心無有二念,就是一心一志,接受了這個法,沒有第二個變動的心,所以,用這樣,沒有異念,這就是「思惟定」,我們的心非常定,在禪定中,這叫做思惟定,也是智慧攝受我們散亂的心,沒有放逸,沒有散亂。像這樣的人,我們就能為他說。

如是聞法
人能以恭敬心
是重法誠敬
專心無有異念者
是以思惟定慧攝心
無有放逸散亂者
乃可為說

各位,學菩薩道者,我們應該要時時用心,記住「若人若了知,真如本具」。我們自己要真真正正能體會,凡夫這種鈍根使,常常讓我們在這個境界,緣著境界埋沒了我們的智慧,是很可惜的!我們必定要生起了恭敬心,於法,一定要恭敬,拳拳服膺,得一善,要好好保持住,用信心清淨,要敬慎樂精進,真的要好好恆持,心不退。這就要細細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