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5,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203 - 深植善根廣行布施 - 第710集



20151203《靜思妙蓮華》深植善根廣行布施(第710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信心啟發,慇懃薰法聞修;雖發宏願,唯因根淺難悟;一乘運轉,妙用權巧善法。」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既已明了見法,發心以來歷時已久、曾深種善根,習行善法既久,億百千佛,曾廣行布施者,可為說。
⊙既發菩提心之菩薩,又已於過去於諸佛所,修六度行,植諸善本,持耕福慧功德善根,深心堅固。
⊙於一乘實法深信不疑,身體力行,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深信因緣:深信因緣果報,所作為因,感報為果。善因續善緣為善種子,見苦知福,惜福造福,續善因緣。常修慈心,切莫絕緣。

【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人生,時間分分秒秒過,佛法,想要好好聽法,也是同樣需要時間,時間需要因緣會合,缺一不可。所以,我們要把握當下因緣,把握及時時間,稍微一個不調和,因緣不調,聽法、講法,那就無法成就了。但願今天開始,法就是能夠句句入心,時時法音能夠宣流。

我們全都是乘著過去,釋迦牟尼佛覺悟那個時刻,他的發心,將法要傳留給人間,從這樣開始,法源流遠,一直到現在。現在我們要更用心,把握時間因緣,用心會合,好好來接受這個法。

法,不分老少。有的人說:「年紀這麼大了,我聽法,還能聽多久呢?我聽不懂,是不是我就念佛就好了。」念佛好啊!你能將佛念入心嗎?念入了心,能將自己的心轉為佛心嗎?我們若只會唸佛,佛的心沒有轉入我們的心來,這樣也是空念佛。法不是聽不懂,老人用心來聽,同樣聽得懂。我們想,在我們的(大愛臺)「草根菩提」(節目),哇!老菩薩很多,有的已經九十多歲了、八十多歲了,老菩薩薰法香,法喜充滿,幾十年,過去的習氣,同樣能轉過來。對佛法,一接受到,就懂得知道要精進。

其實,本性是永恆,不論是今生來世,這個本性沒有增減,沒有年齡老或者是少。只要我們有心受法,來接受這個法入心來,我們若能體會瞭解,自然的,我們的心,如來本性這樣展現出來。不怕老,怕我們不肯起步走,怕我們不能及時接受。

孩子年紀小也是一樣,你看他年紀小小,其實非常的清明,沒受到今生此世社會濁氣污染,像是一面很清明的鏡子,照著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很多孩子在我們的面前,展現出來的,真是佛性平等,所以我們要,先啟發我們的信心。

來,「信心啟發,慇懃薰法聞修;雖發宏願,唯因根淺難悟;一乘運轉,妙用權巧善法。」

信心啟發
慇懃薰法聞修
雖發宏願
唯因根淺難悟
一乘運轉
妙用權巧善法

所以說來,信心提早啟發,我們就能提早接受,我們接受了佛法,最重要的就要慇懃。「慇」,那就是從內心,內心的接受,那分的虔誠殷重這樣發出來,願意精進,這叫做「慇懃」。

聽法入心,就像盒子裝著香,香若用完了,這個盒子還是香的。所以說,聽法,法若多入心,法還是在我們的內心,法的香氣能夠在我們的內心當然心會常常都是很歡喜。所以「慇懃薰法聞修」,我們要好好地,法要入心來,要多聽,聽了之後要修。

過去的習氣不好,聽了法,我們應該要趕快轉過來,這叫做「轉法輪」,我們過去不好的習氣將它轉掉。「轉法輪」不是說,我站在臺上會說話,講「如是我聞」的法,這樣叫做轉法輪,不只是這樣。我們要很用心,聽進去,我們瞭解了,瞭解之後,用在人、事、物,這才是真正法入心,轉我們的心,將我們的心轉在人群中,這才是真正轉法輪。

再者,「雖發宏願,唯因根淺難悟」。我們要知道,我們雖然已經發心了,說我要聽法,但是我們的根機,人人不同。有的人,一句話一個人聽到,馬上吸收,瞭解,發心立願。但是有的人聽到,「法很好,但是……」,那個「但是」,還有很多的理由,發心發不出來;雖然他有聽法,卻是發心發不出。或者是有人,「我就接受了這個法,我真的想要發心,但是體悟力還是差,慢慢來。」那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因,因就是種子,那顆種子發芽較慢,發芽較慢就是那個根還未伸長,所以根淺。

真正奧妙的道理,一法,聞一法能千悟,一項道理這樣舉出來,利根的人,一件事情,跟你說這樣做,這個角是這樣轉過來,其他三個角照這個方法去轉,四個角都一樣。「桌角是這樣轉」,所以,舉一項,舉一角,應該其他的角,我們都能夠清楚。而我們的覺悟也是同樣,道理是這樣,我們若道理通徹,就能夠瞭解,看開了,世間是真空,我們不必再去執著它。

我們要瞭解,很多的煩惱就是這樣合成,在這種紛紛擾擾的人群中,我們要用什麼法,去對治紛紛擾擾的人間煩惱呢?所以說,我們若是法時時在心,我們發願,發心立願,自然這個根就會深。因,因若是深,緣就能開闊,自然不論什麼是什麼法,來到我們的面前,雖然是煩惱,轉煩惱為菩提。但是,根淺的人,「煩惱就是煩惱,我就是煩惱嘛!」就是轉不過來。

記得彥合小菩薩,他的妹妹(宣合),今年已經是大班了,都跟著媽媽和哥哥一起來聽法。卻是聽到「頭燃」,煩惱已經頭上火燃,她就寫「頭上火燃」,下面她就接著,這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生氣就是短暫的發瘋」。連續寫出兩句「靜思語」,用ㄅㄆㄇ注音。

看看,這麼小的孩子,她「薰法香」,只是聽到這樣的經文,短短四個字,「頭上火燃」,這樣她能夠轉過來。看,這不就是一面很清的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很清楚啊!所以說,聽法,這一念信心,一定要趕快啟發出來,才有辦法能「慇懃薰法聞修」,才有辦法說我要發心,我能夠承擔,我要做一位說法者、傳法者。這必定要發大心,立大願。

接下來說「一乘運轉」。現在開始將權巧方便的法,現在把它轉過來,轉三乘為一乘,開始要運用大白牛車了。

過去的三乘法,權教,就是為了一乘實智來鋪路,這是一個方便的過程。所以接著就來<譬喻品>,因為我們要用譬喻言教,才有辦法體會善法,引導人人。破除過去的執著,不要偏空,應該要去體會「真空」的妙理,真空之中有妙有,
現在要用妙有來會合,我們的真如本性。這若是差毫釐,失千里,所以,這個法,毫釐都不能差錯。

所以,前面那段(經)文,「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前面是向大家說,還未很成熟,信根不正確,體會不能徹底瞭解,那些人我們都不要跟他說,他若是偏差利用,不只是不能得到利益,反而招惹了很多「破法」,對法有污染,對法有偏差。所以,過去說很多「不可為說」,現在跟我們說的,就是開始有利根的人,有智慧明了的人,有多聞強識的人,有求佛道,真心求佛道的人,像這樣的人,我們才能對他說這個法。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接下來說,「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其實值遇佛難,但是我們在無始劫以來,我們就已經善根伸長。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看看在<序品>時,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在對答,文殊菩薩提起了日月燈明佛,每一尊佛所經過是無數劫,無數劫又再次出現,一尊日月燈明佛,再經過無數劫又是一尊佛出世,名稱同樣,「日月燈明佛」。這樣反反轉轉,已經二萬(日月)燈明佛。

看,時間是這麼久,這是同樣,這些聞法、信根深重,同樣是隨著佛,生生世世聞法,經過的時間就是說法、傳法,然後再回歸,再有因緣親近佛法,再說法,再傳法,這樣無數劫,這種億百千佛,所以說「若人曾見,億百千佛」。

這就是已經很明顯告訴我們,已經發心,這個發心以來是很久很久,不是只有前世而已,是過去、過去、過去,無量億劫的時間,我們都生生世世,在聽法、說法、傳法,不斷這個根很深,所以「深種善根」。

若人既已明了見法
發心以來歷時已久
曾深種善根
習行善法既久
億百千佛
曾廣行布施者
可為說

我們並不是說聽法、能說法、能傳法,這樣就能成佛。不是。這都是還在練。我們讀書,我們就要,一年級、一年級地升學,小學、中學、大學,然後修博士。總而言之,還是要長久,善根要不斷培養,要不斷薰習善法。

我們如果看到這樣的人,他真正是利根,聽法一聞千悟,而且能為人解說,能不斷這樣傳下去,這我們就要相信,過去是有薰習來的。

所以像這樣「億百千佛」,曾經過「廣行布施」。像這樣的人,布施不是錢財布施而已,慈、悲、喜、捨包含在內,就是修六波羅密,這樣經過的人。「植諸善本,深心堅固」,既發菩提心,他就要力行菩薩道了。

既發菩提心之菩薩
又已於過去
於諸佛所
修六度行
植諸善本
持耕福慧功德善根
深心堅固

他已經「(於)過去諸佛所」,曾經過在諸佛的座下修行過,修六度行,就是修六波羅密,這種願意布施、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六波羅密」,合起來,就是叫做「十波羅密」,過去曾解釋過。像這樣,在諸佛的道場,「植諸善本,持耕福慧功德善根」。我們要很慇懃來耕耘心田,培養我們的福德、智慧的功德善根,讓善根能再更深固。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像這樣的人,我們就可以對他說這一乘大法。

於一乘實法
深信不疑
身體力行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這一乘大法是真實法,佛陀的本懷。佛陀將這個法,覆護在他的內心,四十多年了,現在要說,我們應該要體會佛陀的本懷。

所以我們要瞭解,「深信因緣」,億百千劫。我們要深信因緣,我們若不深信因緣,哪有辦法願意接受,億百千劫的善根深固呢?所以我們必定要深信因緣,因緣果報。

深信因緣:
深信因緣果報
所作為因
感報為果
善因續善緣
為善種子
見苦知福
惜福造福
續善因緣
常修慈心
切莫絕緣

最近所看到的,不論是大乾坤的不調和,或是小乾坤,人與人之間的共業等等,這種人禍很多,這全都是因緣果報,所以因為「因」來感這個「果」。所以,很多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該要惜福的,我們真的要惜福;該要造福的,我們要真正結善緣,才能從緣與緣之間接得好,不要與眾生隔緣、絕緣,我們應該要結緣。

很多事情的法,起自因緣會合,成就了人間「集」來的「苦」,真的很多。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