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7,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09 - 如來藏中具足萬法 - 第845集



20160609《靜思妙蓮華》如來藏中具足萬法 (第845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來藏中藏恆沙佛法,自然法藏萬物之理體,究竟彼岸同淨影空妙,如來藏中過恆沙佛法。」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舉其自己具小乘,智斷為因,故不希求大乘涅槃。智斷: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亦即菩提與涅槃。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內心息滅煩惱,而自謂言所得滿足。內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即惑體。三界見思惑盡,故名內滅。
⊙斷見思惑:見即分別,謂意根對塵境起諸邪見,故名見惑。
⊙斷見思惑:思即思惟,又貪染也,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想著,故名思惑。
⊙此見、思惑,亦名通惑者,通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斷故也。證滅諦,證我空真如,成無學果,故言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更無餘事:但了生死,得涅槃事,更無餘外大乘之事。

【證嚴上人開示】

「如來藏中藏恆沙佛法,自然法藏萬物之理體,究竟彼岸同淨影空妙,如來藏中過恆沙佛法。」

如來藏中
藏恆沙佛法
自然法藏
萬物之理體
究竟彼岸
同淨影空妙
如來藏中
過恆沙佛法

「如來藏中藏恆沙佛法」。用心來想,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如來藏,這個如來藏中,到底藏著什麼東西?「恆沙佛法」。恆沙佛法,光是一尊佛的佛法,我們就已經聽了,無法很快就瞭解,何況那麼多,恆河沙數佛的法?其實這些法,都是藏在我們人人如來藏中。

我們也常常說過,「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道,那就是法,都是一樣的。一樣的是什麼法呢?自然法藏。自然,法就是在自然界裡。佛陀所覺悟的,就是覺悟回歸自然的法。

看看我們一個的腦海中,到底藏了多少東西?這思想若是一念無明,明明是好事,卻是我們一念心,嫉妒心生起,我們就不想去讚歎別人,反而用誹謗的語言,這就是我們的一念心。明明人家做的是好事,你為何不隨喜功德呢?真是好事,我們就要鼓勵人家。我們的起心動念不正,我們開口動舌,影響人心的方向,這都是人間彼此,這就是道理看不清楚。所以我們就要修行,修回歸自然,我們真如本性的法、道理,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找到我們自己的法藏,不會受到別人影響的,這就是萬物之理體,這是我們人人本來就有,我們本具的智慧。

我們現在的人,各人都是各人用各人的心思,去探討人間,但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這就是凡夫。佛陀的智慧是整體,他能知道整個人間,有辦法這樣通徹,在飯食間能遊十萬億佛國。不論是時間、空間,佛陀總是將這些道理會合,出現在人間,要來教育人人,讓我們大家知道,我們也有與佛同等的智慧。我們合眾人的智慧,合而為一,能體會與大自然會合,這就是「自然法藏,萬物之理體」。

「究竟彼岸」。我們現在在凡夫,凡夫的此岸就是無明,我們的內心都是一些雜念無明,瞭解的都是很窄、很少。佛陀就是要來開闊我們的心,要讓我們透徹瞭解,在這凡夫的此岸,能夠到達聖人的彼岸。讓我們能瞭解,「同淨影空妙」,與佛一樣的心。

雖然我們在這人間,就如一個影一樣,影子是真的嗎?就是空啊!但是,這個影子是非常的微妙。還記得一段故事嗎?一隻鳥飛啊飛,在僧團裡,哪怕是到舍利弗的影子裡,牠還是很不安心;來到佛的影子裡,牠就能安心。就如我們若能將這個法,入我們的心來,轉凡夫的觀念為聖人的妙法,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好像在佛陀的影中,受這個影子庇護我們,就是法能讓我們防非止惡,這就是用法。

所以「如來藏中過恆沙佛法」。如來藏,我們人人本具,佛陀說這麼多法給我們聽,我們若聽一項,能夠瞭解十項,這就是在我們本來,具在我們的如來藏中,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期待我們人人學佛聞法,應該要用心。

我們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貧窮子」雖然親近了父親,入父親很豪華的舍宅來,雖然知道裡面這些寶物,也替他掌管這些寶物,但是心還沒有,將這些寶物當作是自己的。就如我們現在聽法,「我知道了。」知道而不改。

我們必須「知道」,這個法知道得變成我們的,這樣才是真實法。卻是我們只是知道,而沒有去體會。佛法的寶藏,我就說給大家聽,但是我自己「自無志願」。我是聽佛說的,不是向我說的,這是佛要向你們說的,所以我依照佛這樣告訴你們,所以不是我去,是你們要去。

這就是我們人人的偏見,就是守在自己,不敢去行「難行道」。所以他說,「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每次讀到這一段,我自己就先反省,我自己不就是這樣嗎?也是一直說給人家聽,做的都是別人去做,不是我做,也會起慚愧心啊!

不過,看別人做,我會很歡喜,我會得到一點點隨喜功德,可以說:「對啊!你這樣做對的,就是要這樣,這叫做菩薩道。」讓大家再更安心,菩薩道上要再認真走。世間需要菩薩,才能救度眾生,一個人的兩隻手,能做多少事呢?這全是要人人的心共同淨化,人人的力量共同付出,這樣才能化穢土為淨土。佛陀來人間,就是希望人人,將這念心念轉過來,轉凡夫心為聖人的心,為菩薩心。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迦葉尊者這樣的譬喻敘述,也是在懺悔、悔過。懺悔過去就是這樣守在小乘,沒有發大乘心的念頭,現在年紀大了,佛也是老邁了,過去就是這樣,就是只顧自己斷煩惱。

舉其自己具小乘
智斷為因
故不希求大乘涅槃
智斷:
明白真理名智德
斷盡煩惱名斷德
亦即菩提與涅槃

下面的意思就是說,「舉(其)自己具小乘」,只是守護在小乘,在這「智斷為因」。

智就是「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所以叫做智德、斷德。簡單叫做「智斷為因」,只是執著在要如何修智慧,要如何斷煩惱無明,所以也就是菩提與涅槃,只是想求一個菩提道。菩提是智德,涅槃就是斷滅煩惱,只是守護在這個地方,只想要瞭解道理,要如何去除煩惱,所以「故不希求大乘涅槃」,所以說,「我等內滅,自謂為足」。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內心息滅煩惱
而自謂言所得滿足
內滅是滅見思、
塵沙、無明三種惑
即惑體
三界見思惑盡
故名內滅

「內滅」就是內心息滅煩惱,已經息滅貪、瞋、癡了。自以為我已經看透了人生,所以不瞋,我也沒有癡念,因為我瞭解一切空幻,所以我這樣滿足了。

「內滅」,就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要這三種惑全斷除,不只是滅除貪瞋癡而已。這些無明,若未達到很微細的全斷了,就如種子,你若沒有將它全部除掉,這無明種子同樣會再生出來。所以說「內滅」,小乘,他到了貪瞋癡(慢疑) 滅,這樣就滿足了,其實,見思、塵沙、無明惑,還很多。

所以,這些無明要如何滅?要在人群中來試驗,我們到底是不是都滅盡了呢?我們若沒有滅盡,入人群中或者是什麼境界一來,我們還是煩惱再起,所以必定要滅除塵沙惑。

斷見思惑:
見即分別
謂意根對塵境
起諸邪見
故名見惑


所以說,「斷見思惑」。「見」就是分別,意思就是說「意根對塵境起諸邪見,故名見惑」。我們的「意根」在這「法塵」中,就是種種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這是我要的,這是我不要的,在那裡做分別。分別我要的,我就是貪,所以不擇手段,在那裡造作煩惱無明,造成的,傷害到別人,就是造業。

就如這樣,這個法,意(根)對境界,就是叫做「法塵」,「法」也是塵境。在這五根對外面的五境,內心的意就造作善惡法。善法是眾生苦難,我們要用所有的心力,去做救濟、救拔眾生。若是惡,就是邪見,起邪見,所以名見惑。

斷見思惑:
思即思惟
又貪染也
謂眼耳鼻舌身五根
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
而起想著
故名思惑

「思」就是思惟,用很深的心機去造作,自己做,教他人做,大家共同讓人都起無明,社會動亂就是這樣。這都是從貪染,這就是思惟。這種思惟善惡,我們若是思惟善,就是思惟修,這也是修行。但是思惟偏差,那就是凡夫受貪染,一貪染,我們一輩子就很糊塗了。所以眼、耳、鼻、舌、身五根,這樣貪愛色、聲、香、味、觸,而起想著,念念不忘,所以叫做「思惑」。

「思」,那就是一畝「田」,再一念「心」。這個田,就是要去造作,你撒種子下去,不斷在那裡造作,這就是思惟。無明種子入心,我們凡夫不斷不斷去複製,複製無明,無明煩惱不斷。就如我們種田,一粒種子,「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所以,一念心向善,就是一切皆善,能祥和人間;若是一念惡,人人惡就會造亂人間。這就是我們人生,光是這念心,此即是見思惑。

見的無明惑,思惟無明的惑,看不通、想不開,這名叫做「惑」。無法去體會真理,那就是因為無明遮蓋。

此見、思惑
亦名通惑者
通聲聞、緣覺、
菩薩三乘共斷故也
證滅諦
證我空真如
成無學果
故言自謂為足

這種見惑、思惑,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共同要斷的,就是要斷見思惑。這個無明是修行者都要斷除。「證滅諦」,「滅」就是已經將煩惱,完全都去除了,用道來滅除我們的煩惱;煩惱滅除了,才能「證」,真正證明,我們已經(見思)無明都去除。道理現前,叫做「證」。

看到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了,這樣叫做除。所以「證我空真如,成無學果」。我們要證「無我」,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我們若能達到這樣,就是真如,回歸我們真如的本性。我們一定要到「無學果」的程度,都學盡了,這些法我都很瞭解,這面鏡子一直擦,就是讓你一直擦,擦得都沒有塵沙可擦,沒有痕跡可擦,這樣叫做「無學果」。結果這面鏡子全都清了,外面的境界,山河大地,山來照山,水來照水,都清明了,這叫做「足」,這樣才是真的滿足。

但是,小乘者覺得,「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就只要專心修行,修行斷煩惱就好,沒有其他的。這樣我就已經很忙了,其他的與我無關。就是這樣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但了生死
得涅槃事
更無餘外
大乘之事

所以「但了生死,得涅槃事」,這就是我的本分。「更無餘外大乘之事」,就是說那些大乘之事與我無關。是這樣嗎?佛陀希望我們,就是要真正回歸如來藏中,我們要瞭解藏,恆沙佛法,我們應該要瞭解,自然法藏是萬物的理體,這是在我們人人的內在中。所以,我們所藏的是自然法藏,萬物理體,我們要好好去探討。我們的如來藏,沒有比過去恆河沙佛少,是「過恆河沙佛」,所以我們的如來藏,智慧法藏,都是在我們的真如之中,希望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