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9,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01 - 回心向大不愚法 - 第839集



20160601《靜思妙蓮華》回心向大不愚法 (第839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聲聞緣覺二小乘,如有人迷執自法,不樂大乘法空妙理,是名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諦理,回心向大不愚法。」
⊙「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我樂小故,(如)與父相失,數十年顛沛流離。佛慈知我樂小故,如父漸近與子相見。
⊙因樂小故,義當相失;佛秉慈運悲不棄,故當相見。
⊙樂小由退大,所以相失。退大由樂小,所以相見。
⊙知我樂小,即長行文說:「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乃重頌前品勸誡化之不得。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頌合傍人追。即長行文說:「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長文在機言,三苦五濁交加,無明迷惑暗覆,所以大法難投。
⊙此中在佛言,直以大法擬宜,未曾明說汝等二乘當有成佛之分。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頌合二人誘,誘引還家。
⊙即長行所說:「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稱至涅槃一日之價。」
⊙示我等除糞之法,無漏涅槃,一日工價,成就小乘羅漢。
⊙得諸無漏:漏即是惑,亦名煩惱。得諸無漏,指斷見思惑。
⊙見思惑是眾生漏落生死之因,斷見思惑則無漏落,得出三界,了分段生死,這是指斷集。
⊙見思惑又名:見愛,見修,四住煩惱,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是三界煩惱之通稱。

【證嚴上人開示】
「聲聞緣覺二小乘,如有人迷執自法,不樂大乘法空妙理,是名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諦理,回心向大不愚法。」

聲聞緣覺二小乘
如有人迷執自法
不樂大乘法空妙理
是名為愚法小乘
一旦瞭解大乘諦理
回心向大不愚法

應該能瞭解了。聲聞、緣覺這二小乘就是迷,迷在自執,執於自己的法,那就是執小法,獨善其身。

記著,學佛法就是要學大乘妙法,我們若是不願意學大乘法,我們永遠都沒有成佛的機會。學佛者就是下定決心要成佛,若要成佛,就不要獨善其身。我們若是「不樂大乘法」,不喜歡大乘的法,我們就無法體會「法空妙理」。法空,我們若是,空的道理不通達,我們的心就是一直複製著無明;我們要去除複製無明的心態,必定要通達法空妙理,意思就是不要執著。

人生,要得法空妙理,必定要好樂,要很歡喜去追求。我們若不歡喜追求,道理絕對不通達。要如何歡喜追求呢?就要精進。

聽法,道理若入心,就沒有執著;很多的東西,人間事物,我們就不會執著。若是執著,不樂,不喜歡精進,只顧自己,這就是「名為愚法小乘」。名稱小乘,自己能安穩就好了,沒有去想到別人有人生的苦難,我們沒有要去關懷,只顧自己,這就是愚法。

人生短暫,這樣消逝了一輩子,這輩子的法沒有存到,複製的煩惱增加,將來帶業去,還是迷迷糊糊,無明帶我們走,這就是愚。

所以「一旦瞭解大乘諦理,回心向大」就是「不愚法」,就不是獨善其身,去除了愚癡,智慧開啟,自然通達道理。我們若是通達道理,看事情都看得開,心中沒有得失心,付出是最歡喜的心,這就是我們要學佛的方向。

所以前面的文,經文這樣說,「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那位貧窮子漸漸靠近了,父親已經將家業,向大家宣告這些東西,都是傳給兒子,兒子他本來所擁有的。就如我們的真如寶藏,在我們的內在,門打開了,原來我們也發現到我們的真如,自己藏在我們的本性裡,也已經開始發現了。所以「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亦如是」,佛陀也是這樣。「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這段(經)文,「佛亦如是」,佛就是這樣,「知我樂小」,「我」,那就是迦葉尊者自己說,佛陀知道我們大家,都是「樂小」,執著在小法。獨善其身,只是為自己要如何斷煩惱,不要與人群會合,所以這就是樂小法。「未曾說言」。已經知道我們大家,就是這樣守在自己,所以在「法華」之前,佛陀都還沒有向弟子,告訴他們:「你們都能夠成佛。」時機還未到,所以佛陀只是說「而說我等,得諸無漏,只跟我們說:「你們要認真修行,戒定慧不要漏失了」。成就小乘」,這樣來成就這些小乘聲聞弟子。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意思就是說,我就是這樣,好樂在小乘法裡,所以就譬喻與父親,有這分的相失,數十餘年,在外面顛沛流離五十餘年,這實在是很辛苦。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我樂小故
與父相失
數十年顛沛流離
佛慈知我樂小故
如父漸近與子相見

「佛慈知我樂小」,這就如我們,無數生在六道輪迴,很辛苦,好不容易得到人身,能與佛同世。佛陀在過去生也不斷這樣,來和我們結這一分緣,一直在作成佛之緣,要教化我們,讓我們有成佛的因緣。他從觀機逗教一直到現在,因緣成熟,知道我們樂小法。兒子在外面流離失所,父親這樣一直在找兒子,好不容易現在已經相見,與兒子見面了。這就如大家現在,已經能體會到佛心,我若能再向前前進,我同樣與佛同等,有機會能成佛。

因樂小故
義當相失
佛秉慈運悲不棄
故當相見

所以說「因樂小故,義當相失;佛秉慈運悲不棄,故當相見。」因為我們樂小,所以道理違背了,叫做「背覺合塵」去了。我們違背了我們的本覺,我們去和無明煩惱會合,所以「相失」,就是離開了,「相失」就是父子互相離開。但是佛陀慈悲,他「秉慈運悲不棄」,他沒有棄捨我們,所以兒子雖然離開了,父親也是這樣到處辛苦去找。總是有心,自然也找到了,所以「故當相見」。因為有離開,才有相見。

樂小由退大
所以相失
退大由樂小
所以相見

「樂小由退大」,為什麼你會樂小法呢?我們前面說過了,大通智勝佛(時),同時發心,但是這群小乘者就是中途退大,所以才會叫做樂小。因為利益眾生的事情,真的是很辛苦,他就覺得是有障礙,那就放棄,或是困難的事情,不希望去克服,就是簡單了事,這樣就是漸漸退失,這就是「樂小由退大」,因為這樣,所以有相失,就是背覺合塵了。「退大由樂小故」。為什麼退大呢?因為覺得獨善其身很快樂,不希望那麼辛苦,再去做救人的事情。這段(經)文,大家好好地用心體會,就能瞭解。所以這是相失,相會。

⊙知我樂小,即長行文說:「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乃重頌前品勸誡化之不得。

「知我樂小」,這段(經)文在長行文,就這樣說:「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又再警誡我們,這是世尊他事先就已經瞭解了,我們這群人就是心還執,執著在獨善其身,「樂於小法」。這是長行文這樣說。

所以這是重頌,我們現在再重新詳細地,讓我們更清楚,過去向我們勸誡,在「阿含」、「方等」,就慢慢誘引我們,慢慢向我們勸說,又再警誡我們,但是還無法真正體會道理,我們還是守在小法裡。所以因為這樣,所以「未曾說言,汝等作佛」。用很多方法,就是還無法體會。我們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頌合傍人追
即長行文說
便見縱捨
不為分別
汝等當有如來知見
寶藏之分

再說長行文,還記得嗎?長者看到門外那個孩子,他趕緊叫人:「那個人,趕快幫我找回來。」卻是在那裡掙扎。所以在那個地方,長行文就說:「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就像那個時候,他叫他們:「你放他去吧!強求不得,放他去吧!」所以「便見縱捨」。那時還未直接向他說,「你們都有成佛(之分),有如來的寶藏」。「長文在機言」,就是對那根機來說。「三苦五濁交加」。

長文在機言
三苦五濁交加
無明迷惑暗覆
所以大法難投

我們眾生不就是,在這三苦五濁之中,或者是在五道四生裡。「無明迷惑暗覆」,這無明迷惑如一片黑暗,來遮蓋了我們的心,所以大法就難投。

此中在佛言
直以大法擬宜
未曾明說汝等二乘
當有成佛之分

所以「此中在佛言,直以大法擬宜,未曾明說汝等二乘當有成佛之分」。因為大家還無法體會,佛陀就無法直接,向二乘人說,你們能成佛。

所以「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佛陀只向他們說到這裡,說:「你們大家要好好修行,戒定慧要修好,於小乘好好修。」這聲聞弟子,就是停滯在這樣而已,這就是二乘誘引,讓他們回家,回到家的方法。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頌合二人誘
誘引還家

這也就是,我們眾生的執迷太重了,所以佛陀要用種種方法,慢慢地教。

即長行所說
世尊令我等思惟
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我等於中勤加精進
稱至涅槃一日之價

所以迦葉尊者再說:「世尊就是用方便法,叫我們好好地在戒定慧,戒一切惡,定下心來,用心去思惟,去蠲除我們內心,種種的無明、戲論之糞,不要執著在這種,虛幻空無的東西。」我們大家也很聽話,「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就是只希望得到是「涅槃一日之價」。我們就是一天做多少,我們就領一天的工資。像這樣,就只是希望為自己修小乘法,保持我自己能夠生活,保持我自己不要再墮落,只是這樣而已。長行文,

示我等除糞之法
無漏涅槃
一日工價
成就小乘羅漢

所以這表示,「我等除糞之法,無漏涅槃,一日工資,成就小乘羅漢」。就是戒定慧這些法,知道「苦集滅道」要好好修,修瞭解世間之苦,瞭解「十二因緣」,只是知道這些,所以「一日工價,成就小乘羅漢」。就是這像,這樣一天做多少就算多少,獨善其身,能夠生活就好了。就像那位貧窮子。

得諸無漏:
漏即是惑,亦名煩惱。得諸無漏,指斷見思惑。

漏,羅漢「得諸無漏」。漏即是惑,亦名煩惱。「得諸無漏」,煩惱去除就是無漏,就是法停在我們的心裡;有漏,就是法從心這樣漏過去了。所以佛陀所教我們的,就是「斷見思惑」。(斷)見解、思惟之惑,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我們看到事情,不要被事情亂了我們的心。見解,是非要分清楚;思惟,方向要正確,這樣才能產生我們的智慧,才不會受外面種種無明,再將我們惑住,將我們遮蓋了。

見思惑
是眾生
漏落生死之因
斷見思惑則無漏落
得出三界
了分段生死
這是指斷集

惑就是無明。所以「眾生漏落生死之因」。這種見思惑的無明,是眾生將法都漏掉了,無明覆心,這就是生死之因。而他們要修的就是,斷除煩惱之因,讓它無漏,所以「斷見思惑則無漏落」,就能出三界了。

欲界、色界、無色界,在這生死三界中斷分段生死,這就是指斷集。苦從集來,他們現在斷這些煩惱,就是斷「集」。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是指成就小乘
證滅煩惱

所以「成就小乘聲聞弟子」。我們就是這樣停滯在這裡,來成就聲聞弟子,為佛的「聲聞弟子」。「是指成就小乘,證滅煩惱」,見思惑,這個見思惑已經斷除了。

見思惑又名:
見愛 見修
四住煩惱
枝末無明
通惑 界內惑
是三界煩惱之通稱

見思惑,那就是見愛與見修。這個「見」,若在無明中,我們就已經被無明拖走了。我們若是斷了無明,我們就還是堅持在修行中。所以修行不能偏差。

「四住煩惱」,我們前面都有說過,四住煩惱,有枝末煩惱、根本煩惱,這種無明,就是從見思惑中產生出來。我們若能夠斷,那就是能通。所有的煩惱撥開,這個惑,界(內)惑,若能去除,自然就是三界煩惱斷除,就能夠通達,我們就不必還在三界裡,受種種苦。

所以各位,學佛真是奧妙,妙法都在我們的內心裡,這種「大乘空妙理」,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生活不離開佛法,佛法是在生活中。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