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5, 2014

【靜思妙蓮華】行於大菩提道 2013年8月30日 第121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2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行於大菩提道



  20130830



◎三理四相不離一切種,即能生之義。能知一切道種差別

之智,故名一切種智,或稱妙覺智,即自覺、覺他、覺

行圓滿,亦稱一切種智。



◎四諦、十二緣、六度,三乘之教法雖別,世尊之本意無

殊,無非令彼得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也。



◎曰:成一切種智。亦可總結,聲聞、辟支佛、菩薩而言

,謂此三乘聖人,聞佛說法,究竟圓滿,皆成一切種智

也。



◎文殊巧談,令法會二乘自思惟,四十年前,欣樂小法,

執守偏空,辜負世尊普令眾生成一切種智之意久矣!



**********************************************



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生活不管是舉止動默無不

都是法。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他在羅閱祇竹園,

那一天受請入城,他在城內向人人說法。快要出城時,

在路上遇到一個牧牛的人,手拿著一支牧牛鞭,這位牧

牛的人一聲喊叫,那支鞭拿起來的時候,整群牛就開始

起動向前走。



看看這群牛,只聽命於這個人,向前走。在走的期間,

牛與牛互相鬥來鬥去,有的牛就鳴叫,就是這一大群牛

這樣的生態。佛陀走在路邊看了很感慨,所以不覺中他

就說出:人生,眾生迷茫不覺。這樣的慨嘆!他就向前

走,就是回去精舍的道路。



進到精舍的地方,洗手足之後,好好地靜坐下來。阿難

看到佛陀好像有心事,好像有話要說,所以就等待。等

到佛陀他出定的時候,阿難就向佛陀恭敬禮拜,請問佛

陀,「剛才要出城的時候,佛陀看到那一群牛,看到佛

陀好像有心事,有這樣的感慨,佛陀一定有法要向我們

大家開示了?」佛陀就嘆一口氣,就說:「阿難啊!剛

才那一群牛,你也有看到了。」阿難說:「有啊!」



他說:「你看到這些牛,是受這位牧牛人趕去城外荒曠

的地方吃草,這就是放牛。放牛吃草去了,下午他將這

些牛再趕回去。你有看到這些牛嗎?已經都吃很飽了,

水、草都吃飽了,牠還是聽著這位牧牛人的喊叫,牠們

就跟著他這樣走。在牛群裡面,牛與牛之間也會相鬥,

有的牛發出叫聲,是悲傷?還是歡喜?」



「看,牛群中的生命每天每天在減少,牛群並不覺知啊

!但是人,不管是殺牛的人,不管是養牛的人,哪怕他

們擁有很多,還是一樣,有福也是一直消掉,卻是日常

的業不斷增長,他也是不覺也不知。這是很感慨的眾生

的生態,都是在這種很悲哀苦難中而不知覺,只是看在

眼前,非常短視目前的生活,感慨人生到底什麼時候才

真正能覺悟啊!」



佛陀這一次用牧牛,牛要入城的生態解釋,感慨地說眾

生生命,生死不覺知,所造的業累都是在這樣的情形下

。不同的生活,人有人的生活,牛有牛的生活,人與牛

之間的境界不同,但是同樣都是愚昧,真的很愚昧。今

天的生活,不知道在我們身邊周圍的事情,這就是愚昧

。所以我們常常在說法,法不是很深地去找,應該就是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能夠體會。



所以常常說,三理四相。我們的生活可有離開這個大地

嗎?我們的生活可有離開所有一切器世間的物質嗎?每

一天我們所面對的,不都是在器世間的所有物質裡面嗎

?即使現在我跟你們說話,你們坐在我的面前,也沒有

離開物質。因為頭頂上的是我們的屋頂,身體所坐的地

方是在地板上,還有看得到我、聽得到聲音,也是要靠

這些物質輔助等等。



人在這個器世間,我們都沒有離開物質,我們所有的一

切都沒有離開成、住、壞、空的物理,這在我們的日常

生活,什麼時候我們有離開呢?沒有。不過,它成、它

住、它壞、它空,我們都不知不覺。我們的身體與我們

是這麼親,我們的身體何時在老、在凋零,生、老、病

、死在變化,我們自己還是不覺不知。



我們常常知道,知道人生無常,知道時間是無法停止,

全都知道。卻是自己的行動,每天這麼早起來,這麼早

就要在這裡禮佛,就要在這裡聽。我忙、我累了,我今

天沒有辦法。明明知道,法是很重要,修行怎麼能不聽

法呢?精進很重要,修行怎麼能不精進呢?卻是心,我

們掌控我們的心念,把握不住它。所以,這就是我們眾

生可悲,無法好好自我把握住方向。



◎三理四相不離一切種,即能生之義。能知一切道種差別

之智,故名一切種智,或稱妙覺智,即自覺、覺他、覺

行圓滿,亦稱一切種智。



所以在生活中,每一天都不離開三理四相。這三理四相

,就是一切種智。什麼叫做一切種呢?一切種,就是所

有宇宙萬物一切事、物、理,無不通徹,這叫做一切種

智;也就是能知一切道種差別之智。



常常跟大家說,智就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我們最近

都常常一直在說,「大時代需明大是非」,能夠明白是

非,這叫做智慧。這就是要用智去分別,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不對的,什麼事情來龍去脈,如何發生,如何造

成,能成就什麼樣,未來的結果等等,這都是包含在這

一切種智裡面。



我們要會分別,我們要會了解,這一切道種差別,我們

到底在修什麼行呢?我們修行路要怎麼走?是不是看到

大大的路就走去?我們無法體會這條大路的盡頭還有沒

有什麼岔路?這條大路的中間有什麼分岔的路?我們走

在岔路的地方,我們何去何從,有辦法選擇嗎?或者是

走在一條小小的路,這種小根、小智,是不是這條路會

斷掉呢?我們不知道。



中道,我們是不是有選擇到一條很透徹的中道,很穩載

,不執空也不執有?我們有真空妙有,這種透徹的道種

智、一切智、一切種智?這是很深,要很透徹。所以一

切種智,就是要了解我們修行的方向,我們要走的道路





一切種智,也可以稱為妙覺智,已經到達了無上正等正

覺,最微妙至高的智慧。要怎麼樣才能到達這種妙覺智

?那就是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這叫做一切種

智,希望人人都能夠體悟到,不是只有佛陀要獨覺瞭解

就行了。那麼辛苦,殷殷勤勤在人間,無非就是希望人

人能夠透徹了解,心能與道會合起來,勇猛精進,走在

這條大菩提道。這是佛陀最期待,也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我們修行的方法,你來聽法,你能夠接受的法,你終究

自度。同樣這個法,你可以再去度人,這就是發心度人

。但是帶人修行,絕對不能偏差掉,用世俗的方式。大

家在修行,我們若是偏差,會從正道將人引到邪與偏道

去,這就要看我們的心是不是正法。前面我們說過,說

正法,說正道法,這是很重要的。



◎四諦、十二緣、六度,三乘之教法雖別,世尊之本意無

殊,無非令彼得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也。



所以,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或者是六度,這叫做三

乘法。佛陀適應根機來說法,雖然三乘之教法有差別,

但是佛陀,世尊他的本意是沒有差別。對一個人說話,

也是期待他能夠接受、能夠了解、能夠解脫,也是期待

他能再將這個法去教導人。對一個人,他也是這樣的期

待,對很多人也是一樣,所以佛陀他的本意無殊,沒有

異樣。在教人的方法,對每一個眾生的期待,都是期盼

他能夠真的反觀自性,自己的本性,一性圓明能夠體現

,這都是佛陀的本懷。所以,「無非令彼得無上菩提」

,全都是希望大家能夠得到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這

是佛陀的本懷。



這個一切種智,大家聽了之後應該都能夠瞭解。這「三

乘法」,能夠總結佛陀講法,這三乘說法,全部將它分

類出來,就是小乘、中乘、大乘,這就是聲聞、辟支佛

、菩薩的教法。這就是三乘聖人,聞佛說法,究竟圓滿

,皆成一切種智。



◎曰:成一切種智。亦可總結,聲聞、辟支佛、菩薩而言

,謂此三乘聖人,聞佛說法,究竟圓滿,皆成一切種智

也。



不管是小乘、中乘、大乘,聽到佛陀這麼耐心、殷勤來

跟我們說,應該也能夠了解。所以文殊巧談,文殊菩薩

在大眾中,大家還不了解的時候,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

互相對答,文殊菩薩就提出了,現在、過去諸佛都同樣

,向眾生說法,沒有離開這三種方法。



◎文殊巧談,令法會二乘自思惟,四十年前,欣樂小法,

執守偏空,辜負世尊普令眾生成一切種智之意久矣!



所以,文殊菩薩這樣來引述,這是文殊菩薩的智慧,也

就是巧談過去、現在諸佛,要教導眾生的方法。所以「

令法會二乘」,所說的二乘就是聲聞、緣覺,能夠自己

反省,反省看看,佛陀過去講四諦、十二因緣,現在歸

納回來是要跟大家說六度,六波羅密法。所以,以前如

果發小乘心的人,自己要自思,就是自己要反省,好好

思惟,在過去的四十年前,大家都還停滯在欣樂小法。

欣樂小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在那中間而已,所以都

是執守偏空,或者是偏有,空、有之間這都是小法。辜

負了世尊普令眾生成一切種智的本懷。



所以,各位菩薩,我們人人總是在這個法中。文殊菩薩

、彌勒菩薩,為了擔心大家不了解,所以在那裡引出過

去佛、現在佛的本懷,是為了眾生要如何來教育。所以

我們受法的人更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