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7,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29 - 恆河沙劫報佛宏恩 - 第859集



20160629《靜思妙蓮華》恆河沙劫報佛宏恩 (第859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恭敬修,至心恭敬禮念無有懈退。無餘修,即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無間修,即勇猛精進無有間斷。長時修,即數十年如一日之間。」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憫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恆沙劫,盡心恭敬。」《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於眾生,有大恩德,教化利益,恩德深廣,實難以言報。
⊙謂是我等勤修持,受教奉行得證小果,自以不辜負教育,即足報佛恩。
⊙以今細思縝慮較量,佛之宏恩,豈是一生一劫能報,縱使無量劫,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頭頂禮敬:即使終身供給勞作,執勞運力不能報。
⊙頭頂禮敬:頭頂至地,禮拜恭敬。謂一心運想十方諸佛,如對目前,恭敬慇懃,五體投地,故云禮敬諸佛。
⊙一切供養,皆不能報:指身口意三業虔敬供養,以一切物而為供養,如上多種皆不足報。
⊙若以頂戴,兩肩荷負:以頂戴佛,以肩而擔。如觀世音菩薩經常頂戴如來在寶冠中,竭盡誠敬之心。
⊙於恆沙劫,盡心恭敬:縱經劫數如恆沙多,盡己一心而行恭敬。
⊙「菩薩以所修善根功德,承事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悉令周遍,無所闕少,是謂報諸佛恩。」

【證嚴上人開示】

「恭敬修,至心恭敬禮念無有懈退。無餘修,即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無間修,即勇猛精進無有間斷。長時修,即數十年如一日之間。」

恭敬修
至心恭敬禮念
無有懈退
無餘修
即福德與智慧
二種資糧
無間修
即勇猛精進
無有間斷
長時修
即數十年
如一日之間

這就是要告訴大家,修行,這四項修持,對你們來說是很重要啊!

修行人的心,必定要時時有恭敬心,以恭敬心,敬佛、敬法、敬僧,敬天、敬地、敬人間,敬一切事物。常常跟大家說過了,遇到什麼事情,感恩啊,同時尊重,最後就是愛。我們若能時時,有這種恭敬的心情,這樣來修行,這在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己的心態,自然時時就叫做「至心恭敬」,這就是最誠意、恭敬的修行。

有這分恭敬的心,團體中才能很整齊、很和睦,所以「恭敬修」是很重要,一方面對自己的道心要勤精進,一方面在人間中,待人能和睦。這就是要從誠意的恭敬開始,不要懈退。

再者,「無餘修」。「無餘修」就是專心一念,沒有其他的雜念。修行,我已經選擇這個方向了,心無旁騖,我們就是專心向菩薩道走。菩薩道就是在人群中修福德,在人群中得智慧,這兩種就是我們的資糧,行菩薩道的道糧,所以福慧兼修。

再者,「無間修」。「無間」就是無間斷,連連接接的時間,一念間都沒有讓它鬆懈,沒有鬆懈掉,連連接接,無不都是我們勇猛精進的心。

天氣很冷,離開被窩不容易啊!但是只要我們有精進的心,聽到了,敲板,動作,剎那間的一念——聽到、醒來、棉被掀開,就開始動作,就是要精進上大殿了。所以,「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所以精進就要勇猛,不論你在做什麼事情,一念心,精進心不能沒有,勇猛心不能缺少,所以要勇猛精進。

煩惱一來,因為我們勇猛精進,馬上防非止惡,戒除,就不會再有不良的行為。這就是精進得來的,才有辦法消除不良的無明煩惱。所以,我們修行的心,前念後念要連連接接,不要間斷了。過去的習氣要預防,不要再回來,精進的念頭就要不間斷,這是「無間修」。

「長時修」。長時間,長時間數十年如一日,其實我們修行者,應該要說數十劫、無央數劫。長時間,我們到來生來世、無量世,都是一樣要有精進心。這是修行者四種修行法,不能缺少。

記得前一段(經文),迦葉尊者也說,過去佛陀是這樣教、這樣教,長久的時間就是有了半途間斷,所以漏失,失去了這念精進心。一念無明起,就漏了,「漏」就是無明,落在凡夫,凡夫就在五道四生之中,我們應該要將心顧好。

佛陀殷勤,悲憫眾生,來來回回無央數劫,無始以來,就是為了傳法給世間人,讓人人有機會接受到佛法,法能夠入心,讓人人知道人人本具佛性。這是佛陀一直一心一志,成就眾生到成佛的程度。佛陀的恩很大,我們要如何回報呢?

所以前面那段(經)文這樣說,「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憫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如何報佛恩呢?佛的恩是這麼大。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憫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何報佛恩?佛的恩是這麼大,過去以為,佛這樣教,我就這樣受、這樣修、我這樣得,這就是報佛恩了。自修自得,這樣就好了嗎?還沒有。佛陀所盼望的,不是你自修自得,你自得之後,你還要兼利他人,才是真正報佛恩。救人的人要增加,世間苦難者,遇難的人,得救的機會才會多。所以這就是佛陀所期待,期待人人修行成菩薩,能夠救度眾生,這才是真報佛恩。

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恆沙劫,盡心恭敬。」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我們就要知道,佛陀於眾生就是有大恩德。一直生生世世,在五道四生不斷來來回回,就是入人群中,造福在人群。

我們生生世世,說不定都有和佛陀(同世),受過佛教導。雖然他不是顯成佛的身分,但是,來世間,各種身分都有。將我們,無明、不懂道理,教導我們,讓我們能瞭解道理,在煩惱迷茫中能及時清醒、能悔過,能改善我們過去的錯誤,這說不定改變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種善因,有這個因,有這個緣,我們今生此世還是能在佛法中。所以我們應該要感佛恩,所以,佛在眾生群中,真的是有大恩德。

佛於眾生
有大恩德
教化利益
恩德深廣
實難以言報

我們若這樣來想,迦葉尊者所表達佛的大恩,要用什麼方法來回報呢?佛陀「教化利益,恩德深廣」,比天高、比海深,比宇宙開闊,也是比大空間深又廣。這是表示對佛陀這一分的恩德,佛陀的恩德,給眾生是這麼的大。

看看監獄裡面,有了人間菩薩進去關懷去,和他一起讀書,把道理帶進裡面,循循善誘,讓他接觸到,「原來過去我有錯誤,原來我過去的一切都是負面,我現在還有機會及時改變。」

改變了,從那個苦難中、不自由的環境裡,將自己的心開放出來,將自己心的煩惱無明解開了,發心在裡面,監獄裡面做道場,在那個地方改變自己的行為,表達出來給人家看。有朝一日,離開那個地方,出來外面,海闊天空,一切,他自己自由,他自由開闊的身心,投入更開闊的範圍,能夠利益社會、利益眾生。

想,只是一番道理,能夠改變人生,這個道理,佛陀留給我們的,這是不是大恩大德呢?所以恩德深廣,「實難以言(報)」,要說盡實在是很長。

謂是我等勤修持
受教奉行得證小果
自以不辜負教育
即足報佛恩

「謂是我等勤修持,受教奉行得證小果」,沒有辜負佛陀對我的教育,就是報佛恩。迦葉尊者的意思,他覺得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大家也是很殷勤,依教奉行,我們就是這樣修,持佛的教法,所以,受教奉行,去除煩惱無明,也是證了小果。小果就是四果(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已經是極果了。就是心已經,(見思)無明都清淨了,分段生死也斷了,變易生死還未斷。但是他們覺得,我這麼認真在修行,這樣我沒有辜負,佛陀對我的教育,這樣不就是報佛恩了嗎?

但是,現在在法華會上,迦葉尊者等,大家再好好細思縝慮較量,再好好地想想看,我只是這樣獨善其身,我自己自得自悟。佛陀的宏恩,我真的回報了嗎?只是獨善自得,佛陀給我們的恩德是這麼大,教育我們!佛陀為了眾生,生生世世,來來回回要度眾生,呼籲人人行菩薩道,這難道是一生一劫就能報的嗎?

以今細思縝慮較量
佛之宏恩
豈是一生一劫能報
縱使無量劫
誰能報者

縱使在無量劫,誰能報者?雖然我能發心在無量劫,但是想想看,比較看看,佛陀給我們的是這麼多,我們只是修到這樣,這樣就是叫做報佛恩嗎?即使長久的時間,同樣能與佛同等付出,誰做得到?誰能報佛恩呢?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即使終身供給勞作
執勞運力不能報

報佛恩,豈只是,「手足供給,頭頂禮敬」。「即使我們終身供給勞作」,或者是「執勞運力」,同樣是不能報。

這種在生活中有形,在佛身邊表達很恭敬,這樣哪怕頭頂禮敬,手足供給,就算是這樣的表示,表示我很恭敬,我為佛效勞,我做很多事情。佛陀他想要做什麼,我就替他做。這是一種表示在生活的,付出、恭敬。

頭頂禮敬:
頭頂至地
禮拜恭敬
謂一心運想
十方諸佛
如對目前
恭敬慇懃
五體投地
故云禮敬諸佛

「頭頂禮敬」意思就是說,頭頂至地,用這種禮拜,頭扣地,表達出我們的恭敬。「一心運想十方諸佛,如對目前,恭敬慇懃,五體投地」,叫做禮敬諸佛。

有誠意的恭敬,是頭頂著地,內心很恭敬,這樣來表達。不只是面前的佛像,還要觀想十方諸佛現前。因為佛法,不只是釋迦佛傳,釋迦佛他是從無量數佛,這樣傳下來,我們人人要向諸佛恭敬禮拜。

所以,這樣是不是叫做報佛恩呢?這種「恭敬慇懃,五體投地」,用敬來供養諸佛,這樣是不是也是報佛恩?當然是啊!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指身口意三業
虔敬供養
以一切物而為供養
如上多種皆不足報

「一切供養,皆不能報」。其實這樣是一種表達而已,表達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虔誠供養,「以一切物而為供養」,如上種種皆不足報。其實這只是表達恭敬,在表面上的恭敬,表面上也是需要,這是一種團體形態。但是,我們是不是,真的報佛恩了呢?

下面(經文)又說,「若以頂戴,兩肩荷負。」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以頂戴佛
以肩而擔
如觀世音菩薩
經常頂戴如來
在寶冠中
竭盡誠敬之心

「以頂戴佛,以肩而擔」。其實,我們也常常看到,菩薩的雕像,若是有戴冠的,上面也都有刻佛像在,這是表示一種恭敬。或像是為佛效勞,要運搬很多東西,放在頭頂上,也是。或者是用肩膀來擔,運載一切物資,很豐富,來作為供養。所以,這是「兩肩荷負」,頭來頂,或者用肩來擔;還是如觀音菩薩等等,在寶冠上,這樣盡心力,表示虔誠的心。

下面說的是,「於恆沙劫,盡心恭敬。」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縱經劫數
如恆沙多
盡己一心
而行恭敬

縱然是經過了劫數,如恆河沙之多,盡己一心而行恭敬。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不是一生一世而已,縱然是經過了劫數,很多劫,如恆河沙之多。一粒沙當作一劫,如恆河沙那麼多的時間,這樣要說多長呢?「盡己一心而行恭敬」。我們必定要到這樣的程度,很長很長的時間來表達,用這麼恭敬、虔誠的心,來回報佛。

這樣難道夠嗎?所以,菩薩就是「以所修善根功德,承事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悉令周遍,無所闕少,是謂報諸佛恩」。

菩薩以所修
善根功德
承事供養
無量無邊一切諸佛
悉令周遍
無所闕少
是謂報諸佛恩

以菩薩來說,那就是要行菩薩道,修種種善根功德,用行菩薩道利益眾生、救度眾生,這才是真正的佛心。

諸佛心,就是希望眾生與佛心同。要與佛心同,中間這一段叫做菩薩道。菩提為因,菩薩行為果,這種因與果,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光是修小乘,你再如何的恭敬,還是一樣,利益了自己。佛陀希望人人開闊心胸,將我們所瞭解的法,真正與眾生分享,轉眾生的無明,向於光明的善道。

就如監獄,失去自由的人,我們要如何去到那個地方,去開闊他們的心胸呢?在最苦難的世界,我們要如何啟開,他的心靈財富呢?讓他能種個菩提因,現生去行個菩薩種子,帶到來生,豐富造福人群,福中生慧。福從做中,做得很歡喜,慧從善解得到真自在,這都是要在人群中所得到的。就如我們想知道如何,才是真正近佛的心,這就要看我們人人要很用心,決心勇猛精進,四種修行,要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