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2,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104 - 執空而不進求 - 第732集



20160104《靜思妙蓮華》執空而不進求(第73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但念空故,不喜樂於妙用;念無相故,不喜樂於上求;念無作故,不喜樂於下化;心不喜樂,所以不復進求。」
⊙「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成道後,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在鹿野苑等多處,說阿含,時十二年。繼阿含時後,說方等,時八年。繼之說般若,時二十二年。共有四十二年;說法華,時七年,故曰既久。
⊙我等二乘人都在座,雖聞大乘法,而無希求修證之心,故曰「身體疲懈」。
⊙但念空、無相、無作:即觀念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此指二乘人緣四諦等諸行,而得之三昧。
⊙空三昧:是觀察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
⊙空:即空觀,觀一切法為苦、空、無常、無我、不淨等。
⊙無相三昧: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悟無相即涅槃,即滅盡一切煩惱,無相可得。
⊙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無作:即言所作已辦,觀諸有為法,一切無所願。

【證嚴上人開示】

「但念空故,不喜樂於妙用;念無相故,不喜樂於上求;念無作故,不喜樂於下化;心不喜樂,所以不復進求。」

但念空故
不喜樂於妙用
念無相故
不喜樂於上求
念無作故
不喜樂於下化
心不喜樂
所以不復進求

大家要時時勉勵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應該要時時不要有疲勞的心態。我們若有疲倦的心,對什麼都沒有興趣,這樣豈是叫做修行呢?就是因為要修行,有的人就認為:我已經瞭解了,諸法皆空,所以我對他的一切,我沒有興趣,所以我好好自己獨善其身,因為一切都是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了解在偏空的道理。

確實人生是空,很多事情都像是虛幻一場。就像我們人,過去,不知多久以前,我們造了很多人我是非,很不歡喜的事情,我們累生累世,不知與他結了多少惡緣。這全都是在過去,過去是這樣,我們懺悔,過去的煩惱我們要趕緊斷,未來,來改善更好。該還的,我們還了,歡喜還,打八折。還有期望再回來回報嗎?好了,好了,不必了。懂了法,什麼都不必了。

這當中,若能積極入人群中,為人群去付出,這樣叫做菩薩道,若這樣,就是「喜樂妙用」。利用我們現在有辦法做,世事一切虛幻皆空,這我們都瞭解了,但是,佛法給我們的,是「妙有」,「妙有」就是要把握,現在的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這三間合一,是我們妙用的道場。有這個因緣,人間,可以讓我們付出,這就是我們,修學菩薩的妙用。若說過去這樣,我現在很累了,我就是要休息了。若這樣,就是「不樂於妙用」。

所以學佛也是一樣要這樣,不要只是「念無相故」。因為「念無相」,我們若修行偏於一邊,世間,做一做,不是一樣是「空」?所以,我能聽佛說法,修行之後,我這樣已經沒煩惱、沒掛礙,我已經斷生死了,再也沒有六道輪迴。已經證果了。所以因為這樣,就停滯下來,在這個小果小法,他這樣就滿足了,這就是「不喜樂於上求」,就不想要再精進了。

佛陀的時代,一群弟子不就是這樣嗎?我們這幾天來,不就是在「須菩提等」,這四位僧團的領導者,他們的感覺就是這樣,「念無作故,不喜樂於下化」。

覺得佛陀過去就是,這樣教育我們,「念無作」,因為要去除煩惱,不要攀緣,所以因為這樣,「不喜樂於下化」,上面就是「不喜樂(於)上求」,以為我修行這樣,這樣就夠了,這是佛陀要我們斷六道輪迴,我已經斷了,所以不必再向前求,接下來就是我要防非止惡,我不要再攀緣,所以我不想再「下化眾生」。

這樣就懈怠了,像這樣,這個就像寂,整個完全沉寂下來,都沒有歡喜的心,所以「不復進求」,都不希望了,不希望未來,因為學佛應該是要成佛,但是,就是到這個小乘緣覺,這樣他就要停下來了。

人生若是這樣,也是很擔憂。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就是這樣,時間用在這種無明煩惱,只懂得要賺錢,不懂得要造福。人生無常剎那間,能夠讓我們留多長的生命?什麼時候你的錢才賺得足?永遠不滿足。但是生命絕對有一天不是病倒,便是突然間生命無常,盡頭到了,還有什麼呢?所以,不懂得把握時間、空間。這就像我們這幾天在說的,這四位長老來到佛前求懺悔,說出過去的心聲,修行,以為這樣就夠了,所以停下來。現在知道,可以再向前求取佛道。

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等居僧之首
年並朽邁
自謂已得涅槃
無所堪任
不復進求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以為我們這樣這輩子,年紀已經大了,修行夠了,所以不想要再精進。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修行,最重要的目標,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原來我們也有成佛的機會,佛陀《法華經》,這樣不斷鼓勵,我們要再向前進,自利利他,救度眾生。

所以下面的(經)文再說,「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
我時在座
身體疲懈
但念空、
無相、無作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和前面說過的一樣,他在佛的面前懺悔,內心,過去所想的全說出來了,「世尊,您過去說法很久了,我們全都在座。生、住、異、滅,都是這些道理;世間成、住、壞、空,本沒有一個實相存在。這些道理,我們都有聽過了,所以我們也聽得很疲倦。」原來聽經也會疲倦。所以他們以為在這麼長的時間,該聽的也都聽了。

所以,佛到底說的法,是什麼法呢?「佛成道後,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

佛成道後
於最初三七日
說華嚴

「三七日」,就是三個七日,二個七日是幾天?二十一天。在那三七日間,從他覺悟那時候,他的心與宇宙天體萬物,合而為一,那個剎那間,他的心境就是在華嚴世界中。那種華嚴世界,靜寂清澄,那個境界之美,很漂亮,無以言喻。在那個境界裡,他的心境,優遊在這個天體宇宙間,去體會萬物真理,為大菩薩說法;那些都是法身菩薩。這個道場非常的莊嚴,是佛的境界,佛菩薩的境界。

但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真正要說法的對象,是芸芸眾生,那時候就要思考,這樣的境界,一般的眾生哪有辦法聽得懂呢?要用什麼方法?後來決定還是要應機逗教,所以收回諸佛菩薩的境界,收攝入他的內心,開始就應著眾生機來說法,所以在鹿野苑,開始轉「四諦」法輪。

除了鹿野苑,僧團成就,三個以上就叫做「眾」,何況是五個人呢。這樣就成為僧團,佛陀開始多次說法,所以十二年的時間說「阿含」,《阿含經》講說十二年,除了「四諦」、還有「十二因緣」法,這就是聲聞與緣覺的境界。

十二年過後,佛陀開始就說「方等」,「方等」就是開始再升一級,要進入大乘法。讓大家將眼界開闊,從事、物質,開始要分析,一棵樹的過程,就是一顆種子的開始,有了土、有了水、有了空氣、有了陽光,所以這顆種子合成,將這顆種子與空氣隔開,那就是「空」。類似這種的道理,開始「方等」,開始說,再要讓大家,更透徹這個道理的來(源),這個種子如何來的?就入「般若」境界。「般若」完全就是說「空」,一切皆空,空,空到不只是物質空,連自己的生理都「五蘊皆空」。這就是「般若」,《金剛經》、《般若經》等等。

在鹿野苑等多處
說阿含 時十二年
繼阿含時後
說方等 時八年
繼之說般若
時二十二年
共有四十二年

所以《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說了八年,《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這樣合起來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過後,開始轉入「法華時」。

說法華
時七年
故曰既久

《法華經》要說了七年多的時間,到了佛陀最後一日間,說《涅槃經》,這也是叫做「法華時」。總而言之,時間真的很長久,佛陀講《法華經》,也講了那麼多年,從<序品>、<方便品>、<譬喻品>,後面再下去,總共二十八品。這些境界,大家就是這樣聽,佛陀還是從頭說起,但是要將這個法的開頭,一直從「有」說到「空」,說到「妙智慧」,甚深、甚深、無上甚深,那個法。到這個時候,他們才體悟到,原來過去的,「阿含」、「方等」、「般若」,這全都是含在未來,要成佛的道理,成佛之道。

這已經四十多年的時間了,所以難免就說「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很坦白,到這時候已經向佛陀表達出,一直聽、一直聽,聽得很累了,聽很久。

我等二乘人都在座
雖聞大乘法
而無希求修證之心
故曰「身體疲懈」

所以「我等」,那就是這四位,代表二乘的人來說話,二乘在座的人。「雖聞大乘法,而無希求修證之心」,雖然這樣聽,佛陀向菩薩說大乘法,但是,我們都想,這是和菩薩說的話,和我無關。所以他們「無希求修證之心」。所以說「身體疲懈」,每天都這樣聽,都聽得也很累。你們自己再問問看,是不是有同樣的心態呢?

「但念空、無相、無作」。就是念這些事情,一切都是「空」,不必執著;就是「無相」,我們要斷除煩惱,還要再做什麼事呢?不必再做什麼了。

但念空、
無相、無作:
即觀念三三昧
亦名三解脫門
此指二乘人
緣四諦等諸行
而得之三昧

所以,意思也就是說,念,就是「觀念三三昧」,三種的「三昧」,就是說「三解脫門」;只是在修解脫,修念空、念無相、念無作,只是這樣而已。這是二乘人,聲聞與緣覺,他們所修的「四諦」行,「四諦」、「十二因緣」、「十六觀行」等等,這全都是教我們,如何斷煩惱的法。若是這樣,心專叫做「三昧」。就是停滯在這「三昧」之中。

空三昧:
是觀察
世間的一切法
都是緣生的
也都是
虛妄不實的

我們「念空」時,那就是「觀察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虛妄不實」,所以這叫做「念空」。所以因為這樣,既然虛妄不實,我就不必將煩惱放在我的心裡,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煩惱放下了。

空:
即空觀
觀一切法為
苦、空、無常、
無我、不淨等

「空」就是「空觀」,是「觀一切法為苦、空、無常、無我、一切都是不淨等」。

世間,「觀法無我,觀心無常」。很多都是不乾淨的事情,我們對人間起了那分厭倦,何必為這個不乾淨的業,再去造作呢?所以「無相」,將這個「相」要斷,「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觀察
世間的一切形相
都是虛妄假有
悟無相即涅槃
即滅盡一切煩惱
無相可得

就是觀察世間,一切形相都是虛妄,都是「假有」,什麼是真的呢?都是假的。形相不斷在變,相變,名變,哪有什麼永遠停住的「相」呢?沒有,沒有一個形象。無相就無名,有什麼好執著的呢?所以覺悟了,「悟無相」,所以就是「涅槃」,我們就沒有未來的攀緣,這樣就斷掉了六道生死,這樣叫做「滅盡一切煩惱,無相可得」。

無作三昧:
即觀一切法幻有
而無所願求

「無作三昧」,那就是「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既然前面念是「空」,相是「空」,一切都是幻有的,就不再發願去追求。

人間菩薩,法聽進去了,哪個地方有什麼事情,他們馬上自動集合起來,一股的力量,能夠去救人等等;這就是真實法在人間運用。若是較消極的,原來法就是這樣,聽前面,「一切虛幻」,他若法不入心,真的是虛幻。

⊙無作:
即言所作已辦
觀諸有為法
一切無所願

所以「無作」,就是說無所作。我做的都差不多了,我聽的法,都差不多,這樣他就沒有,再向前進的作為,所以「觀諸有為法,一切無所願」。

一切法,有為法,就是合成的法。過去跟大家說過了,法,這個法無體無相,是因為我們眾生煩惱,種種作業,將它會合合成起來,所以才有這些「苦」、「集」。我們就是要瞭解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苦,所以要透徹去體會,那個「集」來的、所造作的業,所以我們就要覺悟,修行於「道」,要滅除那個「苦」。我們就要趕緊修行於道,我們若用心,修行於道,是什麼道呢?原來佛陀要我們修的,是「大菩提道」,那就是行菩薩道,這才是真實道。

各位,學佛,不要說:「有啊,我就有聽法,聽得很累,我就不想再向前追求。」若是這樣,實在是很可惜!我們從四位長老他(們) 表達他(們)的內心,我們就將心比心,我們有這樣的心嗎?若有,我們趕緊自我警惕,向前前進!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