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1, 2014

【靜思妙蓮華】劫賓那 憍梵波提 2013年5月20日 第47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7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劫賓那 憍梵波提
20130520

◎佛心對人,謙恭待人,人皆是佛,如常不輕。

◎累世習氣雖棄捨,一時輕蔑不敬重,戲言作弄惹果報,
戒慎虔誠結好緣。

◎劫賓那:此云房宿,因禱此星宿而生故。又與佛同房宿
故。

◎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賓那為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病。昔作沙彌時,輕弄老比丘,如
牛哨,自爾已來,五百生為牛,次出為人,五百生常有
牛呞病。

◎佛入滅時,尊者聞之,乃云:憍梵波提頭面禮,妙眾第
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象王去象子隨。

◎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憍梵波提比丘為第一。

*******************************************

學佛要學得佛心入我們的心,我們對人要很恭敬,不分
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我們一視平等,就是尊重。這樣
就是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我們還記得常不輕菩薩
就是這樣。他不管是什麼人侮辱他、罵他、打他,他都
是一樣,閃開、頂禮、恭敬,「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
將來也能成佛。」看,用這種方式,也是一種修行。何
況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回歸佛心本性。如果這樣,說
不定我們所對待的人,是倒駕慈航再來的諸佛菩薩,也
說不定。

◎佛心對人,謙恭待人,人皆是佛,如常不輕。

再另外,我們的習氣要常常提高警覺,不要有習氣。有
時候無心之過,也同樣會惹來我們累生累世的因果。所
以常常跟大家說,修行,我們是在改變我們的習氣。不
好的習氣,不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形態中出現,我們要
常常提高警覺,不好的習氣必定要改除。要知道,「累
世習氣雖棄捨,一時輕蔑不敬重,戲言作弄惹果報,戒
慎虔誠結好緣」。

◎累世習氣雖棄捨,一時輕蔑不敬重,戲言作弄惹果報,
戒慎虔誠結好緣。

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我們要謹慎對待人。不要說,開
玩笑的,隨便啦!不可以。或者是若看到別人,有時候
很無奈的習氣,那是別人的習氣,我們就不要無心之過
,去學人那種不好看的習氣,這樣也不行。所以,佛陀
也是這樣警惕我們,哪怕你是無心之過,同樣的,你對
待有修行的人,去作弄他,或者是學他的態度,讓人不
恭敬他,這樣就會得到累世的果報。

所以,雖然已經捨棄了那些煩惱,不過習氣會還在。來
,我們來看看下面,兩位大阿羅漢,憍梵波提與劫賓那
比丘。

「劫賓那」這個名稱,叫做「房宿」。因為他的父母在
求子時,就是向星祈求,所以懷孕了,生下來這個孩子
就以星宿為名。劫賓那,在他初出家,那時他想要去跟
隨佛陀,在佛的身邊。有一回,從他居住的地方要到佛
的精舍的途中,忽然間下雨了,雨很大,在那當中,有
一間房子,這間房子是人家在燒陶的,手拉坯師傅的一
間房子。所以,這位初發心,將要出家的年輕人去借宿


這位燒陶師傅看到年輕人能這樣發心,願意去修行,尤
其是要去尋求大覺者,所以他也很歡喜,就騰出一間小
小的房子,但是那間房子裡面空無一物,他就用一些乾
稻草替他鋪一個位置。就說:「年輕人,我這裡只有這
個空間,什麼都沒有。不過這些稻草鋪在地上,你就暫
時在這裡避雨。」

這當中,天也暗了,他就在那裡坐下來,開始要讓心寧
靜下來的時候,外面的雨還是很大,忽然間進來一位修
行者。這位年輕人看到一位修行者進來,很歡喜,趕快
將他用稻草鋪好的位置讓出來,趕快就請這位修行者坐
下來。在那裡坐著,坐在對面,忽然間(發現)這位修
行者,怎麼這麼莊嚴,就起了很恭敬的心,在那裡向他
禮拜。

原來,這位修行者就是佛。所以佛陀看到這位如此虔誠
的年輕人,有心要修行,開始就這樣就座對他說法。在
這當中,劫賓那他就滿心歡喜。這就是他的因緣。因為
他有這分心,看到一位出家人,他那麼恭敬這樣對待他
,果然他所尊重,如此禮敬、尊重、讓座的這位,原來
就是他所要去追隨的大覺者——佛陀。

◎劫賓那:此云房宿,因禱此星宿而生故。又與佛同房宿
故。

所以《阿含經》裡面就這麼說:「我佛法中,善知星宿
日月者,劫賓那為第一。」

因為劫賓那,除了他名字是星宿,他也對天的星宿很有
研究。所以佛陀讚歎他,「善知星宿日月者,劫賓那為
第一」。這位就是劫賓那比丘,他就是以佛心看人,人
人都是佛。以謙恭、謙卑、恭敬的心對人,像常不輕菩
薩。

再來,憍梵波提。憍梵波提是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但是
他的名稱譯作「牛呞」,他有牛呞病。意思就是說,這
位沙門本來是很有修行,但是他就是有一種習氣,這種
習氣與生俱來。

是怎麼回事?就是說,這位沙門在很多很多生以前,從
小就出家去了,在那個僧團中有一位老比丘,那位老比
丘就是年紀大了,沒有牙齒了,但是就是都有一個習氣
,嘴巴的形狀都會不斷一直動、一直動。這位小沙彌看
到老比丘,很好玩,常常學他嘴巴的形狀,沒事也一直
動、一直動,像在嚼東西一樣。

有時老比丘也會像牛鳴,有這種習慣。所以這位孩子,
沙彌,就是這樣常常跟在他的身邊,常常這樣作弄他,
所以就這樣開始養成他的習慣。那人立老比丘很有修行
,就想這只是孩子,都沒有起煩惱。不過,旁邊的人就
會跟他說:「小沙彌,對老人要尊重,不要那麼調皮。
」他又再用老比丘的形態,又再對其他的出家人。我們
就能想像是一位很調皮的小沙彌。

就只是這樣,變成了他的習慣,從此開始,五百世都出
生在牛群裡,五百世都是做牛。牛的那種形態、習氣,
就是這樣。所以後來五百世之後才又再轉生為人。來人
生的時候,同樣那個五百世前,在牛的生活中的習氣又
帶來人生,所以人生又再五百世。很辛苦!光是在五百
世又五百世,是一千世。

一千世以前,小沙彌的動作,雖然不是什麼惡意,就是
很調皮。尤其是對一個有修行者這樣的作弄,這種因果
也要受報。所以五百世為牛,五百世後為人,習氣都還
在。一直到佛世這個時代,雖然他已經有這個因緣,遇
到佛,隨佛出家,不過餘習未斷,那種像牛在反芻的形
態都沒有斷除。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病。昔作沙彌時,輕弄老比丘,如
牛哨,自爾已來,五百生為牛,次出為人,五百生常有
牛呞病。

所以,佛陀看到他這麼有修行,佛法都有入心,也都「
逮得己利」,他的內心煩惱、無明都斷除了,「諸漏已
盡」,也「盡諸有結」。但是,就是習氣還沒有辦法(
去除)。不過,佛陀擔心現在跟他同世的人,若是又有
不敬的行動,或是對他有輕視,也是同樣會造業。所以
佛陀為了要讓人人對這位尊者尊敬,佛陀就開始對大家
說:「你們知道,他的嘴一直動、一直動,其實他是在
念佛。」所以讓他拿了一串數珠,「他就是這樣在念佛
。」

可能就像現在一些老人家都拿著一串數珠,一粒一粒算
,我們也看他的嘴在動。可能是在那個時代,佛陀為了
要讓人人不要對這位尊者再造口業,或者輕視,所以佛
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他就對大家說他是捻數珠念佛
。念幾遍就用這一串數珠(計算),念佛就是去除煩惱
,要將佛的教法入心。所以,希望人人對這位尊者一定
要尊重。

甚至,雖然是這樣說,也擔心這位尊者到外地托缽,人
間難免會有人無心之過。所以佛陀就跟他說:「你要去
受天人供,不要在人間托缽,要去受天人供。」這當中
,佛陀一直在人群中,直到入滅時,這位尊者在天受供
,但是當他聽到佛陀已經入滅了,那時憍梵波提尊者非
常悲傷,在受供當中趕快頭面頂禮,而且這樣說:「佛
滅度了,我隨去。」因為就如小象跟著母象一樣,所以
聽到佛滅度之後,他也取入滅。

◎佛入滅時,尊者聞之,乃云:憍梵波提頭面禮,妙眾第
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象王去象子隨。

所以,這位尊者在人間,其實只是無心之過。你看,他
要入人群,佛陀就很擔心。各位,我們要想一想,是不
是無心之過也會惹來我們累世的業報。所以我們對人、
做事,應該要用很虔誠的心。

《阿含經》裡面,佛陀這麼說:「樂在天上,不樂人間
者,憍梵波提比丘第一。」就是說,他在天堂很快樂受
供養,但是在人間就有一點煩惱,所以他樂在天上為第
一,不樂人間者。這就是憍梵波提的特色。

各位,雖然他很少在人間,都是在天堂。不過,佛入滅
之後,同樣如象子隨去,可見他是多麼尊重佛陀。也是
在警惕我們,絕對要時時用心,不要讓我們的習氣養成
,帶來未來人間的苦。總而言之,大家要用心,對人處
事要用心,有習氣要馬上改,要戒慎虔誠,跟人結好緣
,這是很重要的,請人人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