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14

【靜思妙蓮華】能仁定慧悲智雙運 2013年8月22日 第115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15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能仁定慧 悲智雙運
20130822

◎能仁:悲願不捨,定慧、智力普施。

◎眾生堪忍苦中苦,能自度度他樂中樂,堪為人天大良福
田。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華經序品第一


*************************************************

學佛要悲智雙修。慈悲、智慧,這是修行者不可缺少的
,所以我們時時要運用我們的心,如何才能入人群中,
將眾生所欠缺,我們所擁有的來普施眾生。

眾生所欠缺的,莫過於精神和物質。精神、物質,最重
要的是精神。心若滿足了,生活可以很簡單、純樸,物
質的享用是有限的。假如心不滿足,物質再多、再豐富
,需求還是無止境。所以佛陀來人間,他的慈悲,就是
普及讓人人能夠心得滿足。心要怎樣才能滿足呢?要通
徹道理。道理若清楚了,心自然就能常常很滿足。

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設教、施教,滿足眾生所需求的法
。這也是我們學佛,我們應該所要施行的道理。所以慈
悲就是「能仁」,能仁就是悲願不捨,堅持慈悲的願力
。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的名稱譯為華文就是「能仁」。
就是要顯示這尊佛,他的內心所要表達,對於人間他所
要施教,於眾生有使命感,那就是慈悲。

慈悲就是要普及眾生,要與眾生有好緣。歷久以來,三
大阿僧祇劫所專修的行,那就是培養慈悲心,所以悲願
不捨。這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所累積,他的心願。為眾生
,很多的苦難無法解救,所以佛陀還是不捨眾生。雖然
眾生頑固、剛強,難調難伏,卻是佛還是一樣悲願不捨
眾生。

除了悲願之外,還有定慧。心要定,還要有智慧。常常
跟大家說,智是分別智,能夠分別世間「是」或「非」
。這就是智,這就是一股力量——是對的,要堅持去做;
是不對的,要有毅力去撥除掉。這就是智,智力。

若是慧,就是平等慧。眾生的剛強,他用柔軟的耐力來
調伏。所以說定、慧、智力,這也是要來調教眾生不可
缺少的。所以需要能仁、需要定慧、需要悲願、需要智
力。悲願不捨,智力能夠普施一切眾生。

◎能仁:悲願不捨,定慧、智力普施。

人世間,真的要為人群付出,很辛苦!這麼辛苦,該怎
麼辦呢?就要忍耐,要堪忍,堪得忍耐苦中之苦。眾生
很辛苦,六道輪迴,迷茫不醒,眾生很苦。菩薩、諸佛
入這個人群苦中之苦,甘願這樣進去,若沒有能仁、定
慧,哪有那分願力,令他入這種苦中之苦的環境中。進
入那裡做什麼呢?現相。

借這苦中苦眾生的形相,對大家說:「這是苦的啊!我
們大家是不是要趕快知苦,來脫離這個苦。離開這個苦
的境界,有很自在、開闊的境界,有很寧靜而奧妙、寬
闊的地方,能夠讓我們很自由,能夠讓我們沒有煩惱束
縛,沒有恐懼,沒有苦難,這麼悠遊解脫的地方。」

「這要如何才能夠到達呢?」「就像我這樣,我要去瞭
解很多的道理,我瞭解了,我現在要跟你們分享,告訴
你們如何脫離苦的方法。來,你跟著我這樣做。來,你
跟著我這樣走。如此,自然我們就能到達解脫、無阻礙
的環境中逍遙自在。」

這也就是佛陀在人間現相成佛,我們現在才能知道我們
要如何修行,辭親割愛,心無掛礙,沒有愛欲、貪著等
等,才能夠去除瞋、癡這個境界。這就是我們要按照佛
陀所說法的道理,我們要接受,我們接受之後,我也已
經心無掛礙了,我也已經沒有煩惱牽綁住了。所以,我
的經驗,我再說給你知道。

這就是自度度他,能夠走入很快樂,樂中之樂,心無掛
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無有煩惱,無有貪、瞋、癡
、慢、疑,無有人我是非的爭奪等等,完全將這些煩惱
全都放下,快樂啊!所以苦中苦,或者是樂中樂,這是
要看我們的生活態度。

過去我們說過,佛陀成佛要具足十號,如來、應供、正
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這十號,我們要好好來學,要如何能
夠名副其實。

佛陀他能仁,他具足了十種德行。這十種德行,是不是
我們要好好來學習呢?尤其是我們人身難得,我們在人
群中能得遇佛法,就是要在天人間開闢一塊大福田。

常常說天堂,在人群中就有天堂,人間天堂就是富貴人
間。富貴人間學道難,我們能好好運用我們的智慧,能
仁、定慧,要如何藉這個苦難,芸芸苦難眾生,如何設
法讓富貴人間天人能夠接受,啟發他的愛心,也付出為
苦難人,這也就是讓他接近佛法的初階,開始給他有這
個福田,種大福田。這在《無量義經•十功德品》裡面也
有。所以,我們要引導人人為苦難人去付出,為苦難人
做大福田。

◎眾生堪忍苦中苦,能自度度他樂中樂,堪為人天大良福
田。

苦難,有的是精神空虛的苦難,有的是物質不足的苦難
。所以我們要在人群中做大福田,這也是我們學佛很重
要的一環。

所以前面說過了,佛具足了十號,他就在人群中開始「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這段經文接著,文殊菩薩向彌勒菩薩說,過去有這尊佛—
—日月燈明佛。他也是十號具足,他也是在人群中演說正
法,他同樣也分成初善、中善、後善。什麼叫做初善、
中善、後善呢?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做初善。

初善,就是說佛陀他成佛,常常跟大家分享過,佛陀他
在定中夜睹明星,突然間他的心與天空中那顆星會合起
來,也就是小乾坤與大乾坤突然間會合起來,那個心、
身體。

常常說身體是一個小乾坤,還未覺悟之前就是一個個體
,人身的小乾坤。但是,修行過了一段時間,身與心完
全靜寂下來的時候,靜寂清澄,在這個境界已經超越了
自我這個小乾坤,那個時候,靜寂清澄的境界,那個眼
光剛好與天空的那顆星會合起來,化小為大,那時候「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原來我們的心是這麼的奇妙啊


不只是在這個地球的這個乾坤而已,在這個乾坤之外還
有大世界,心很遼闊。所以當時佛陀第一句話就說:「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是他的第一
個念。他的心與境界混合起來時,第一個覺悟:大地眾
生人人皆有如來的智性,不只是我而已。他才會說「心
、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陀這種的心靈境界,來看我們眾生,原來人人眾生都
能成佛,原來人人眾生都含有這分圓明一性的本能在。
所以這就是佛陀很歡喜,很快樂,一直想要將這個境界
能夠趕快跟大家分享。在那個心靈境界起來時,十方諸
佛及等身、法身菩薩,完全集會,這叫做「華嚴海會」
的境界。

這當中還有天、護法,天龍護法也完全湧現了。怎麼有
這麼殊勝的境界呢?十方諸佛菩薩全都集會來了,所以
諸天護法也全都到了。在這心靈的世界裡,佛陀開始將
他所體會到,這宇宙的真理,「量周沙界,心包太虛」
,這麼遼闊的心境,把這個道理一直要說出來。

但是,所觀看的,天人聽不懂、體會不到。那時候有一
度佛陀的心理真的很沮喪,想要就這樣取入滅。「既然
我成佛之後,有這麼好的道理要跟大家說,除了諸佛菩
薩體會我的心,怎麼這些天龍八部都無法體會呢?那我
成佛有什麼用呢?來取入滅。」在那當中,過去諸佛來
安慰釋迦文。

這是佛的境界,在《法華經》裡面也有這段敘述,這段
境界。所以,過去的諸佛開始來安慰,請佛陀要運用他
的定慧,你的悲願達成了,定慧要發揮出來。芸芸眾生
剛強難調伏,所以才要運用你的定慧。心要定,發揮你
的智慧,這是你的能力之內做得到的。

從此開始,本來說「華嚴」,乃佛自修自證之道,他如
此修行、如此證果之後的境界。經過了曠劫,很長久長
久的時間,所修來的、所得的,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很
不容易才證得的。人、天不知,現在所說的法,人、天
不知。

你們要知道,說的話,人家若聽不懂,也是很洩氣。其
實佛心、人心,是同樣的心。所以佛陀才說:人心有佛
心,佛心有人心。這是多麼人間化,真的是順理成章。

各位,大家都發心修行,我們必定要悲智雙運。悲願、
能仁及定慧,悲願,我們要不捨眾生,雖然在五濁惡世
的芸芸眾生,煩惱重重,很辛苦,但是我們甘願在這苦
中苦裡去施行樂中樂,讓大家能夠接受佛法,能將快樂
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必定要得法樂,才能夠有這
分法喜的心情。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