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0, 2014

【靜思妙蓮華】安住道心不動搖 2013年7月26日 第96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96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安住道心不動搖
20130726

◎既有可化之眾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說法,說法
即有弟子,弟子即行始,行始必致終也。

◎既有可化之眾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說法,說法
即有弟子,弟子即行始,行始必致終也。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法華
經序品第一》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
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法華經序品第
一》

*****************************************

人生,活在世間,我們到底方向是怎麼走的?方向若是
正確,我們從學佛的起點開始,這也是一個開始。學佛
的起點,我們的目標若沒有偏差,從起點一直到終點,
那就是學佛的境界沒有偏差。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我
們所選擇的方向既然準確,就不要再有毫釐的偏差。「
差之毫釐,失於千里」,所以我們很慶幸,慶幸在我們
的人生中能夠適遇佛法。

◎既有可化之眾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說法,說法
即有弟子,弟子即行始,行始必致終也。

我們既然遇到佛法,就有可化之眾生。我們就是可以被
教的,能堪得教育的,所以我們眾生能夠受佛教化,這
叫做「可化之眾生」。這麼多的眾生,唯有人,才有辦
法接受佛陀的教育。否則,其他的生類,佛陀要向他們
說法也很難。所以生在人道,我們要很慶幸,能夠遇到
佛法更是不簡單,尤其遇到佛法,又可受化、能夠受教


有的人遇到佛法不一定能受教,有的人聽到了就不會起
歡喜心,不只沒有生起歡喜心,還會毀謗。像這一種的
人類,哪怕是讓他生而為人,他也無緣接觸到佛法,他
也是不可受化的一類。所以我們很有幸,既生為人,又
能接受佛教,這就是可化之眾生。

「即有能化之佛」。既然有能受教的人,可度的眾生,
當然就有教授者,那就是有佛。有佛,就是能化,他可
以去教人。有能夠受教的,就有可以教人的佛。就像有
學生,就是因為有老師;有老師,才會有學生。同樣的
道理,有可化的眾生,就有能化的佛。

「有佛即有說法」。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一大事因緣來
,就是為了要指導眾生、開示眾生的佛知佛見。讓大家
知道,人人皆有佛性,與佛平等。要令眾生能夠覺悟、
瞭解,自己自身即有佛性。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

但是,眾生要能夠知道自己自身有佛性,知道之後還能
夠很體會,還能夠很起用,把我們的佛性發揮出來,這
談何容易啊!所以佛陀還是要殷勤說法,絕對不放棄眾
生,所以他不斷來人間就是度化眾生。

就像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同樣,地
藏菩薩同樣也是學佛的心願,所以地藏菩薩特別所發的
願,就是要度盡地獄的眾生,讓苦難的境界化為淨土,
這是地藏菩薩的大願。

當然佛陀的願,就是三界的眾生他都要度化,何況娑婆
世界的眾生苦難最多,在娑婆世界他也能夠度化。所以
人間,好好守五戒,就不失人身;好好行十善,就能夠
生於天堂。可見,不只是能夠生於天堂,能夠不失人身
,若還能夠體會佛法,就能夠超越天堂,也可以解脫人
間。

天堂,享受一切的快樂,不過,天福享盡了,同樣會墮
落三途。並非天福盡了就來人間,不一定。所以生在天
堂享受快樂不究竟。天堂的缺點,就是沒有佛法可聽,
因為佛陀就是現身在人間。所以我們能夠生在人間,這
是很有福的,因為有機會聽佛法。所以我們接受了佛法
,我們要很感恩,能夠讓我們發弘誓願,將來我們不是
要修天福,我們能夠超越天堂、解脫人身。

其實人身,我們可以行菩薩道。佛來人間,菩薩一定是
來人間,這就是在輔助佛。之前也跟大家說過了,一佛
出世,千賢也來出世。賢,就是菩薩。像彌勒、文殊、
觀音、普賢,全都出現在這個道場裡,甚至地藏菩薩,
同樣也出現在這個道場。這就是佛來人間,很多菩薩都
來輔助,同樣來教化眾生。所以,人間有可度的眾生,
當然就有能度的佛與菩薩來人間,所以「有佛即有說法
」,人人就是因為聽法入心,才會修行。

「說法即有弟子」。在靈山會上,看,有多少佛的弟子
,全都集會來靈鷲山,無非就是要聽佛陀的說法。所以
說,有佛、有說法,就有聽法、受教的弟子。「弟子即
行始」,就有開始發心修行的時機。既然稱為師徒,就
是有緣見面的時候,那就是叫做開始。說法的開始,到
接受到說法,受了感動,發心力行,這全都有開始。有
開始,「行始必致終」。有開始的時候,那就要好好受
持,從開始到終,到結束。

過去一直有說過,有本佛、跡佛。世間,凡夫叫做「分
段生死」,常常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你的
業緣,父母在哪裡,這個業緣已經成就了,帶著前世所
結的緣,就來到哪一個家庭,由哪一對父母生,就和這
個家庭共緣、共業。不過,從開始那一刻,一世過得長
或短,總有結束的時候。

所以說,人生雖然事相如一,但是這個「如一」,是說
生死,是說人生的緣等等,但是世間就很複雜,不管怎
麼複雜都有開始及結束,所以「行始必致終」。事情都
一樣,叫做事相如一,始終如一,都是一樣。雖然一樣
,毫釐不要偏差,毫釐偏差,失之千里。

修行也就是這樣,我們接受了佛法,我們必定方向要對
準。雖然每天說的都差不多是這樣,不過,這就是裡面
的真理,「差之毫釐,失於千里」。所以我們必定始終
,每一天起來開始,聽鼓聲、鐘聲,上大殿,大家如規
如律,站好你的定點,開始磬聲、木魚聲,照著這個動
作,我們都沒有偏差。

但是聽經之後,這一天的開始,我們所要面對的是這一
天的人、事、物。這一天的人、事、物開始,我們會起
煩惱嗎?我們會遇到什麼樣的境界在面前嗎?我們都不
知道。所以我們必定在這一天的時間,我們的心也不要
讓它起心動念,這叫做「守志」,不會讓它偏差,這就
是在說的始終——有開始、有終的時刻。

所以,我們要到始終不變,回歸佛性,必定要重視在每
一天、每一件事情的開頭,我們要很用心。

◎既有可化之眾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說法,說法
即有弟子,弟子即行始,行始必致終也。

所以佛陀在人間開始講經,彌勒菩薩很瞭解,說出了前
面那些文,有菩薩修行的過程——布施、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智慧。在這當中要供養,供養的對象就是佛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法
華經序品第一》

佛說法時,有多少人會來聽,不只是人間,還有諸天、
龍、神、人及非人。在這當中,「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時時在供養,這就是表示快樂,得法喜。不管是天
、龍、神、人及非人,聽經之後,若能夠深入體會經的
教法,就是很歡喜,內心很快樂,就像香華伎樂在供養
,用快樂的心。

再來,「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這也就是說,不管是天、人,佛在世時,就是這樣用有
形的東西供養。佛在世,就是有形供養,若是圓寂之後
,那就是供養佛的舍利。

就像阿育王,佛滅度之後,他用八萬四千個寶塔來供養
。看看現在,泰國,或是緬甸,或者是斯里蘭卡,都是
過去佛法最早傳到的地方,他們為表示供養,也是建塔
建寺,莊嚴寺院,那就是雕塑佛像那分莊嚴,來代表人
類對佛的供養,那種的恭敬尊重。所以,供養舍利,以
及嚴飾塔廟,那個道場很莊嚴。

所以國界自然,在那個國界全都到處都可以看到寺、看
到塔,表達了這個國土就是信仰佛法,人民都很虔誠。
「國界自然」,很自然的表達了敬仰佛法。「殊特妙好
」,很殊勝,看起來很讓人歡喜。

「如天樹王,其華開敷」。這天樹王,在經中有這麼說
,天樹王,就是在三十三天有一棵樹,名叫做「圓生樹
」。這棵樹的樹根很深,深到五十由旬;除了根深以外
,樹高也是五十由旬;它的枝與葉伸長出去,也是五十
由旬;它花的香味,也可以闊散到五十由旬;而且這棵
樹的明亮、能發光,也有五十由旬。

這是天帝釋最喜歡的樹,而且平時有很多天人都是在這
棵樹的下面歌舞奏樂,在那個天雨華,人神來供養、奏
樂等等。這就是表示天地間,不管是人、神都會很歡喜
。所以會常常向大家說,我們要很虔誠,我們的心聲向
天共振。這就是要我們時時有虔誠的心,時時歡喜的心
,自然天人也是歡喜。這表示正法興盛。正法若是興盛
,自然好的人就會增加,能夠淨化人心,化度人人能夠
入於佛法,自然人間就能夠很祥和。

不過,我們最重要的是始終如一。每一天的開始,我們
的心要怎麼照顧,一天有結束的時候,我們面對的事情
,我們如何來處理。人、事、物都有開始及結束的時候
,我們的心是不是能夠如佛所教化,讓我們的道心不動
搖,這是最重要的。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