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 2014

【靜思妙蓮華】解苦滅集求於道 2013年7月16日 第88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8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解苦滅集求於道
20130716

◎知苦曉了集為因,解苦滅集求於道,人為無明自擾亂。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法華
經序品第一》

◎「文殊師利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
多 今當略說」《法華經序品第一》

******************************************

我們人要「知苦曉了集為因,解苦滅集求於道,人為無
明自擾亂」。

真正我們要知苦。每一天、每一天,大家在過日子,我
們所接觸到的,順意、不順意,無不都是擾亂我們的心
,也是同樣苦啊!種種的苦,身外的環境、人人的生態
,我們內心自己的感受,到底是內自苦,或者是外的苦
?內、外這苦是從哪來?

佛陀已經為我們解釋了——集,集了種種內外因緣,所以
構成了這個苦。我們知道集,聚集過來,才會成這個苦
因的果。所以我們應該要去探討,到底無明、煩惱,集
了這麼多的苦,我們要怎麼去滅?所以必定要修於道。

佛陀在人間遊化教育,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對機說教,無
非就是要解開人人這個心靈所困擾,怎麼樣能夠讓他回
歸自性的明了。佛陀的時代,有一回,他在舍衛國結夏
安居。一個夏安居期就是三個月,那三個月後「解夏」
了,他就離開了那個安居道場,帶著一群比丘、比丘尼
就再往外遊化。

從舍衛國要遷移到摩伽陀國,除了比丘、比丘尼以外,
還有國王、大臣,就是聞法虔誠信仰的人,這樣很浩蕩
長的隊伍走在路上。這當中在摩伽陀國有一位大長者叫
做賢護,他聽到佛陀已經要遷移來到這個地方,他很好
仰佛法,他知道能夠接受到佛陀的教育,這就是他的福
,他就去招一群的長者,合起來共五百人,在摩伽陀國
要來迎接佛陀。

浩蕩長的隊伍這樣將要到達,他在那個地方,看到遠遠
的慢慢很莊嚴、很有次序的隊伍這樣走來。這五百位的
長者,看,果然佛陀他的莊嚴形態,不用聽到說法,自
然內心就起了那分敬仰、尊重,而且心地忽然間都清涼
了,所有的煩惱、雜念都去除了。只看到這個隊伍,只
看到佛陀的莊嚴,自然就心清淨了。

佛陀漸漸走近了,這群的長者用最虔誠的心跪地迎接。
佛陀慢慢往前走,他們就隨後跟來。佛陀到了將要落腳
的地方,這群的長者就趕緊往前來,佛陀坐定了,這群
的長者向佛陀膜拜、頂禮,向佛陀說了很多讚歎的語言
,將他們的內心見佛的觀感,人人說出了他們那個內心
的歡喜,也說出了內心的煩惱,見佛之後那分放下的心
境。

佛陀聽了,歡喜啊!又再加強向這些的長者這麼說:人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呢?其實,煩惱能夠立刻就放
下,只要你了解煩惱的起因到底是什麼。開始佛陀就說
,有十種的事情,讓人人自擾亂,擾亂了我們的心,自
然很多的苦就會集過來。自擾亂的就是,身體生、老、
病、死,就有四苦了,心理還有憂、悲、苦、煩惱,還
有愁嘆、輪迴,總共有十種的自我擾亂。

上面的身與心的八項煩惱,帶給了我們愁,怕生、怕死
、怕老、怕病,又在內心不斷地起伏,生、住、異、滅
這種的起伏煩惱,知道讓我們憂愁,要怎麼能夠放下,
真的是讓人悲嘆。這些事情很微細,這個微細的煩惱,
帶給我們在六道、三途這樣輪迴,這就是苦的源頭。

我們應該要為滅苦而修行於道。我們為了要滅苦,我們
要來修行在這個道。是什麼道?當然,我們要奉佛陀的
教法,依教奉行。佛陀為我們開闢這條大菩提道,很直
的道路,康莊大路要讓我們走。所以我們要身心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就是稱為佛子。

下面(經文)就說:「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佛子」,就是很虔誠從佛求法,成長我們的慧命,所
以稱為佛子。我們要成長我們的慧命,我們需要道糧。
道糧來滋養我們的慧命,道糧就是法,佛陀所說種種法
,我們要把它吸收來。我們要用很懇切的心,我們要來
求佛法,佛法若有入心,我們還要身體力行,所以要「
修種種行」。法若是有入心,我們依教奉行,不是只聽
了就略過,聽了要入心,也不是只囤在心裡而已,我們
還要現於行,要身體力行,這樣叫做「修種種行」。修
種種行是為「求無上慧」,我們所要追求的是無上的智
慧。

我們每天都在聽,無非就是要怎麼去除煩惱。要去除煩
惱,要追求煩惱的源頭。好像每天都在聽,但是我們的
煩惱有去除了沒?我們得失的心還有沒有?人我還有是
非嗎?我們自己自問,若是還有,那就是法不斷地漏掉
了。所以智慧若不成長,就是我們的法漏掉。

所以我們不斷要追求無上慧,因為有這樣在精進的人,
願意修種種行,有這個精進的心在求無上慧,這樣的人
,佛陀就「為說淨道」。就像賢護長者帶五百位長者來
迎接著佛,光是見佛,他們就起了精進心。佛陀看到他
們這麼的精進,他就為他們說煩惱的源頭,來自於十種
擾亂我們自己的心。這就是佛陀他對弟子,只要有心要
求,他會用心去分析。

所以意思就是說,所見佛為三界內之菩薩說無上菩提之
清淨道。佛陀他要對機說法,是在三界內的菩薩。前面
說過了,佛陀他要講《法華經》,就是去掉了自利,那
種小乘。聲聞、緣覺,他要加以鞭策,讓他回小向大,
要讓他從小乘回向到大乘的程度。所以現在大乘的經典
,他就是為三界內要發菩薩心的人來講菩提清淨的道,
為這些求無上道的人來講說。所以「求無上慧」者,佛
陀就為他講清淨法。

小乘就是還有私我、自利,執著在我自己要怎麼去斷煩
惱,執著在我自己怎麼樣能夠心清淨。我們人人都要求
心清淨,但是自求、自利,還是仍有煩惱在。必定要在
人群中才能夠透徹人間苦的根源。我們看別人在起煩惱
,我們才能夠去了解,這個煩惱若落到我們身上,我們
要怎麼樣去無爭,要怎麼樣能夠放下,其實這必定要在
人群中。所謂「無量法門,悉現在前。」你若沒有進入
無量群眾中,你看不到無量法門。無量的法門在人群中
,我們去體會之後,我們才能夠智慧悉現於前。

所以說起來,真正修無上道,或者是求無上慧,必定要
去除自我、自淨,而且不只如此,一定自淨、人淨,人
淨才能夠自淨。要如何才能夠平安?人人平安,我們就
能夠平安。人人不平安,我們要怎麼平安呢?我們要求
人人平安,我們就要求天下無災難,這才是真正徹底解
決了那個苦難的根源。

佛陀要教我們的,就是要去小向大,所以有一句話叫做
「回小向大」——把求小乘的心轉過來向於大乘。所以《
法華經》最重要的,就是要「棄權顯實」,把過去的方
便法,你怎麼修,心會清淨,雖然那個法很好,不過,
你不如怎麼樣來清淨大眾,讓我們的心同時也清淨,所
以這叫做轉小成為大。這就是我們要了解的清淨道。

佛為說清淨道,開始要來說清淨的道理。就是將我們的
心來清淨,能夠體證到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這個智慧
要到達不生不滅。但是,不生不滅的智慧,要從妙有中
去起良能的作用,所以不是只有空而已。空也是偏一邊
,光是求我要怎麼了脫生死,只是這樣也是偏一邊。所
以我們要在那個空,無上慧,我們發揮在那分妙有,妙
有,運用不執著的智慧,不執著的智慧能夠轉在妙有裡
面,有這個妙有,人間有這樣種種的形態,用智慧投入
世間所有的形態,將世間所有的形態那個執著,轉回來
,用在清淨的妙慧,這樣叫做圓融,這也叫做圓覺。所
以這是這段的經文。

接下來就說:「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
億事,如是眾多,今當略說」。

這個「我住於此」是誰?彌勒菩薩。因為,在法華那個
道場中,人人不知道佛陀他入定放光,到底有什麼微妙
的法?大家無法體會。大家還記得,彌勒菩薩來啟機,
找當機者。當機者是誰?就是文殊菩薩。他請問文殊菩
薩,所以引出了上面的經文。

彌勒菩薩先說:我過去我知道佛是這樣、這樣來的,文
殊菩薩,我已經了解的佛陀,我所看到的、我所聽到的
就是這樣。「若斯」就是前面說過的。「及千億事」還
有很多。但是這「還有很多」的部分,就要請文殊菩薩
你要來向大家解釋。所以這是彌勒菩薩要來請文殊菩薩
所說的教法。這是一種的啟機與當機者,在那個地方、
那個境界。

各位,我們學佛要像彌勒菩薩這樣的發心。雖然我們已
經大概知道這個法的動機到底是什麼,佛陀為什麼來人
間,在人間對人間說法,他所對機的,用什麼方法來逗
教。彌勒菩薩慈悲,其實他什麼都知道,只是要讓大家
更加堅定信心,所以就尊重文殊菩薩,請文殊菩薩來為
大家解釋。

這是上面這段經文的意義。我們人人日日生活中,不管
是對境、對事、對人、對物,無不都是在為我們說法,
都有很充分的法在裡面。此前不是和大家分享過了,宇
宙萬物之間無不都是含藏著真諦,我們的心若能夠用心
對境,不管什麼樣的境界,無不都是微妙法。所以請大
家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