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3, 2014
【靜思妙蓮華】如來藏識 人人本具 2013年8月14日 第109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09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如來藏識 人人本具
20130814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二、佛名號希有;三、
法勝妙希有。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即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阿僧祇劫是。
◎讚三種希有:二、佛名號希有。即佛之別號為日月燈明
如來,與今佛之通號,應供等十種是也。
◎三、法勝妙希有。即演說正法,深遠巧妙,具足眾相妙
希有也。
◎「日月燈」三字,皆具光明之義。以佛之如來藏心具有
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譬喻德。
◎第九識即阿摩羅識,亦為無垢識、清淨識、如來識。
◎日比佛果上之智德,月比佛果上之斷德,燈比佛果上之
恩德。
◎以日能生一切世間光,能生長成熟一切物,而佛智亦能
成熟一切眾生之智慧也。
◎月比佛果上之斷德,能斷除世界眾生煩惱之熱,使獲清
涼也。
◎以燈能破闇,而佛之大悲亦能破除眾生癡闇,且佛法展
轉流傳於世間,如燈燈相傳無盡也。
◎此三種德,皆由自心本來清淨之大光明而起,故隨德列
名曰:日月燈明如來。此為佛之別號。
*************************************************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二、佛名號希有;三、
法勝妙希有。
是啊!佛陀來人間已經是很長久了。昨天我們有說過,
三種希有。所說的希有,時間,過去很長,無央數劫。
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前出現人間,在人間也才短短八十
年。在那個時代,哪怕是八十年的時間,普天之下這麼
遼闊的地方,能夠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算是希有
。
釋迦牟尼,翻譯為華語的意思,叫做「能仁」。「能」
就是能力、毅力。因為那個時代一直到未來很長的時間
,芸芸眾生剛強,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調伏眾生,若沒有
耐力、沒有能力是沒有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憑著這分
毅力、耐力、能力,顯發他的慈悲。因為眾生苦難偏多
,釋迦牟尼就是他的本性來到人間。很特別希有的別號
。
佛陀也說,他說:我從成佛以來,已經是在過去無央數
劫久遠就已經成佛了。這也就是時間的希有。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即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阿僧祇劫是。
再來就是佛別號的希有。就是他的耐力、慈悲。但是那
個時代,佛陀開始要講大法了,現神變相,放光現瑞,
在那個當中沒有人能夠了解,所以文殊菩薩開始要再來
引述另外一尊佛,就是叫做日月燈明佛。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還是叫做「佛」。過去有日月
燈明佛,現在有釋迦牟尼佛,未來還有彌勒佛。名稱不
同,這叫做別號,這也是很希有。
◎讚三種希有:二、佛名號希有。即佛之別號為日月燈明
如來,與今佛之通號,應供等十種是也。
再來,因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的法是相同,所以
叫做「法勝妙希有」。
◎三、法勝妙希有。即演說正法,深遠巧妙,具足眾相妙
希有也。
「演說正法,深遠巧妙」,眾所希有。這是人人可以肯
定。不管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說的教法就是
真正正法,是深遠、是微妙。這是文殊菩薩要向大家解
釋,「佛」就是共通的號。
所以我們《法華經》裡面有說,「佛佛道同」。每一尊
佛都叫做佛,既然覺悟的大聖者,名稱都叫做「佛」。
佛所要說的法,全部都是共同的。不管是時間距離有多
遠,過去、現在、未來的法都是同樣,這就是法的微妙
,所說的是正法。
所以文殊菩薩告訴我們大家,雖然諸佛出現人間,時間
都是經過很長無央數劫,但是人的時間不長,所以我們
要把握在當下的剎那間。現在佛所說的法,大家在這個
時候,就是要提高信心,誠意好好地接受。
所以,經典裡面常常都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其實不管是多麼長久的時間,都是在佛心靈的本懷
。所以佛陀若在講經,會說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情。或者是佛陀應機逗教,要對大家說:我過去的因緣
,那個時候,我身為國王,一隻鷹王追著一隻鳥,這隻
鳥停在當時那位國王的身上。鷹,這隻惡鷹一直要向國
王要這隻鳥,為了救這隻鳥,他就割掉了全身的肉,來
頂替這隻鳥的肉。應該這個故事大家聽過。
如果是我們現在的人會覺得,這有可能嗎?要告訴大家
,這是佛陀心靈的境界,大悲對大地眾生,那分的大愛
沒有分別。有可能或不可能?我們就是信,相信佛陀的
慈悲,在過去過去無央數劫以前,不管多久、長久的時
間,我們也要相信。
文殊菩薩要跟大家說的,就是說,這是令我們凡夫不可
思議,難以相信。唯有在十法界中,唯有佛與佛有辦法
心靈共通,了解佛將要說的法。也就是這樣的階層、這
樣的根機有辦法。不過,佛陀還是一樣,這麼微妙的法
,說到讓大家的心能夠了解是不容易的。沒有關係,我
們就開始聽聽文殊菩薩所說。
◎「日月燈」三字,皆具光明之義。以佛之如來藏心具有
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譬喻德。
他說,過去日月燈明佛,他來人間。意思就是要說,佛
如來藏心具有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譬喻。
「日月燈」這三個字,三個字就有三種光。這光明是出
自哪裡呢?出在如來藏心。也是佛陀告訴我們,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佛的本性就是如來藏,藏在如來的本
性中;本性就是如來的藏,所以這叫做「藏識」。過去
曾跟大家說過八識,向凡夫說法說到「八識」,其實除
了八識,還有第九識。
◎第九識即阿摩羅識,亦為無垢識、清淨識、如來識。
這第九識就是如來藏識。如來藏識是我們平時的凡夫沒
有用到,不是沒有,它是藏,藏在裡面。我們人人都有
,只是我們凡夫沒有啟用它,所以這叫做「如來藏」。
如來藏,就是有大智慧光明。大智慧光明,不管是日的
光明、月的光明、或者是燈的光明,無不都是照耀境界
,看什麼樣的境,它現什麼樣的光。
◎日比佛果上之智德,月比佛果上之斷德,燈比佛果上之
恩德。
下面就來解釋,以三光喻德。這就是佛的德,如來藏識
就是佛最清淨無染的德。
說日光,就是「日比如佛果上之智德」。尚未成佛以前
,一直一直要修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那個因,現在
日月燈明佛已經是果,果上的智德。還未有果之前,那
就是因,因就是要修行。
就像你與我,我們現在都是凡夫,我們現在都還是在因
中,我們還未有果。我們還在因,我們現在只是知道,
有佛法,佛法在人間,要來教育我們、引導我們,引導
我們走上這條路,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到佛的境界,我們
若是到了佛的境界,同樣那個境,「地上」(編按:指
初地以上。註一),那個時候才叫做果。在現在開始起
步,才發一個心,這是「因」,發心之後要身體力行,
這就是「緣」。有這個因,以及在很長無央數劫的時間
,讓我們造因、結好緣,才可以成這個果德。
所以,我們的如來藏若是現前,我們的煩惱就全都沒了
,去除一切煩惱。所以說,「日比如佛果上之智德」。
這是他的智慧,智慧的光明譬喻日。
「以日能生一切世間光,能生長成熟一切物,而佛智亦
能成熟一切眾生之智慧也。」
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候,大地就會生產不同的五穀雜糧,
那就是靠「日」調息季節,讓萬物能夠成熟。佛智亦能
成熟一切眾生智慧,因為佛的德,所以成長我們的智慧
。
「月比佛果上之斷德」。斷德,就是所有的煩惱來到佛
的地方,他就斷除了,絕對沒有一點的污染。就是說一
切世間,「是」就是正的道理,一定就是這樣。其他有
什麼煩惱、無明、黑暗,來到佛的地方,用這個法可以
斷除錯誤、黑暗、偏差、無明等等,都可以完全掃除,
所以叫做斷德。
能斷定法是「是」、是「非」,是對的、是不對的,在
佛的明智,他就可以很分明來斷定這是對的,這是不對
的。對的法要趕快弘揚,不對的法要趕快去除。
◎月比佛果上之斷德,能斷除世界眾生煩惱之熱,使獲清
涼也。
所以,「月比佛果上之斷德,能斷世界眾生煩惱之熱」
。佛在這當中,他就是用月來照耀這種懊惱煩悶的煩惱
,調和我們的心智。這就是說,能得到這個正法,自然
我們的心就可以清涼。在黑暗中,但是有月,可以來調
適,讓我們心地清涼。
所以常常說,靜寂清澄的境界就如月的境界,很多的煩
惱懊熱自然就能去除,心地清涼。這就是譬喻「月」。
若是「燈」呢?「燈」就是比如佛果上的恩德。恩德,
佛陀來人間無不都是啟發人人的愛心。愛與感恩,大愛
、感恩本來就是連在一起,我們若是沒有大慈悲心,要
如何懂得感恩呢?
在黑暗中,「我看不到路,怎麼辦?」一盞燈,小小的
燈火照明一下,「看到了,感恩啊!」這就是在人生最
悲苦的時刻,就是在我們人生心最黑暗,貪、瞋、癡、
慢、疑,在很多的煩惱黑暗全都籠罩在那個環境中,那
就容易造業。所以「燈」,就是佛在芸芸眾生中,非常
黑暗的環境,好像是提著一盞燈籠,來破除我們的黑暗
。
◎以燈能破闇,而佛之大悲亦能破除眾生癡闇,且佛法展
轉流傳於世間,如燈燈相傳無盡也。
所以,佛之大悲亦能破除眾生癡闇。佛法能夠輾轉流傳
在世間,就如燈,燈燈相傳無盡燈。這就是說,在五濁
惡世中,人人,眾生的心都已經昏暗了,現在就是需要
佛的恩德,像是燈光,哪怕是很小盞的燈,也可以為我
們引路。
雖然文殊菩薩在引述過去、過去有這尊佛。剛才我們不
是說,諸佛心靈的數字,諸佛心靈的境界,所以這就是
要跟你們說,很難很難相信。但是,這都是要跟我們說
,在我們現在的人生心靈境界,除了釋迦牟尼佛,能仁
、大慈,其實釋迦牟尼佛的心境,也如同過去已成佛者
,就是有日月燈明這種果上的德,有日月燈的光明。這
樣不知道大家能了解嗎?
◎此三種德,皆由自心本來清淨之大光明而起,故隨德列
名曰:日月燈明如來。此為佛之別號。
所以希望我們人人要承認佛都具足這三種德。皆由自心
本來清淨之大光明而起,我們人人本來也是有。故隨德
列名曰日月燈明,此為佛之別號。這是要跟我們說,我
們人人本來就有,何況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具有
日月燈明的德。
總而言之,過去、現在、未來共同有這個「通號」,也
有「別號」。通號叫做「佛」,「十德」具足,也是佛
的德,也是「通」德。
總而言之,請大家時時用心,用心思考,法本來是很簡
單,要讓大家了解卻很困難。所以請大家,人人要自我
多用心。
【註一】《地上》指初地以上。菩薩經一大阿僧祇劫之
修行,初斷一分之惑,證一分之理,稱為歡喜地,是為
初地;初地以上有十地,若滿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
可至佛果。故初地以上,稱為地上;初地以前,稱為地
前。地上者稱為法身菩薩,地前者稱為凡夫菩薩。(佛
光大辭典)
Labels:
靜思妙蓮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