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 2014

【靜思妙蓮華】20140102 - 清淨梵行具足勝 - 第210集


⊙佛既成就,巧法逗機,隨順眾生欲,樂施言教,化度眾生,說法無量。


佛陀成佛之後,就是一直心懷著慈悲,希望人人也能和佛一樣,能覺悟宇宙萬物真理道法。但是難啊!要怎麼辦呢?只好就是巧法逗機,用善巧方便法來逗眾生的根機。

眾生欲無量,所以佛陀就要隨順眾生欲,用著那一分歡喜,沒有厭煩,這樣來樂施。我們芸芸眾生,在人世間社會還是人我是非,那個思想觀念突不破,無法突破心靈的無明見解,但是佛陀還是要很有耐心,將我們當成初生嬰兒,如幼稚園老師這樣來教育。所以佛陀的慈悲心懷,我們要用很感恩、回報的心。我們要如何感恩,如何回報呢?我們要多用心啊!只要反觀自性,找出自己那一分如初生幼兒的單純。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但是眾生[無能測量者]。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還沒有能力測量佛陀內心的法,那個無量、廣大、深奧,一乘的道理。真的很困難。

所以現在佛陀就是讓大家更加瞭解,[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因為佛陀這些法廣大深遠,都是來自於過去百千萬億諸佛所,非常殷勤、精進所學來的道法。所以過去諸佛諸餘法,要知道,為什麼眾生還無法測量那個善巧方便其中真實的妙理?為什麼沒辦法?因為佛的智慧廣大深遠,就是[本從無數佛]。佛陀的這麼寬闊、深奧的道理,是從過去的無數佛中,他已經精進這樣修行,已經是[具足行諸道]。

無始以來,一直一直百千萬億諸佛所,所隨從每一尊佛的道法,他都是具足行、具足修。所以這種[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裡面很深、很深、微妙的道理,一般的凡夫就是心靈上還有無明遮蓋,所以[難見難可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句[具足行諸道]。[具足行],那就是有四件具足。諸佛如來修行當中不能離開這四件具足的方向。

⊙〈具足行〉有四:於行、命、戒、見四者無不具足,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具足勝。

這四件就是行、命、戒、見;就是[行具足、命具足、戒具足、見具足],這無不都是要有很圓滿的具足。這種能圓滿,不是聲聞、緣覺有辦法瞭解,也有辦法圓滿的,難啊!為什麼難呢?為何他做不到,無法具足呢?我們就來看,下面四件要具足的。

⊙行者,即六度梵行。命者,清淨正命也。戒者,大小戒品也。見者,清淨正見也。

第一、行的圓滿。佛陀教我們自度、要度人。所以佛的教法,我們要身體力行,除了自己很用心修行以外,我們要兼利他人。兼利他人就是要用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是行菩薩道行者不能缺少的。但是聲聞、緣覺,這六度行他就做不到了。

因為聽佛的教法,無法很透徹瞭解,所以他做不到。聲聞、緣覺,他感覺到人生無常,他會把握時間,要自利,能自了脫。他沒有時間可以再投入人群中去,因此[行]不具足。

我們在六度中還需要再多一個[梵行]。[梵]就是清淨。社會很多愛心人願意付出,但是,這個愛就是有所染著——我要當好人,我要讓大家看好我。[我是好人],這種就是還有自我的污染。行菩薩道就是要付出無所求,同時要感恩。苦難的眾生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能看到苦難,見苦才能產生我們的慈悲。

我們不要被這種有所求而障礙了梵行。我們的心要時時很清淨,無染著,要提升智慧,瞭解因緣果報觀,就不會想要求:[我做怎麼樣,就要有很多天龍八部來護持我。]要如何護持呢?最好我們要好好提高警覺,好好守護我們的心不要散掉。無論我們如何精進,有很多難關,重重的難關步步通過,只要我們堅定道心,自然難關隨著時間還是通過了。

所以,梵行就是清淨,無論什麼樣的境界現前,趕緊用法水來洗滌內心的起心動念。所以在六度裡,我們必定要有梵行,清淨的行。凡事不必計較,凡事不必追求,只要守在我們的本分就對了。

接下來就是[命具足]。[命具足]就是清淨正命,就是梵行的意思。我們既然來到人間,難得這個身體,這個生命就是我們的載道器,人間是我們的大道場,我們在人間的大道場,利用我們這個身命來修行。所以,不離梵行,我們的生命要保持得很清淨,在人群中不要受到污染,我們要做人群中的貴人,這就是尊重自己,這叫做清淨正命。

再來說,[戒具足行]。戒就是大、小戒,無論是什麼戒,我們一定要心堅定。小小的戒,我們都不能犯。你們去戒場受過具足戒,什麼東西不該取的,我們連一點點很輕的物,一張紙,超過一個錢的價值,我們都不能沒說一聲就默默地拿去用。這麼微小的戒,我們都要將我們的心顧好。這一點點,算是貪嗎?對啊!別人若不知道,你用了,這就是貪非分之物。

所以這個戒,甚至很微細的起心動念,我們都不能犯,所以叫做[戒具足]。就是大、小戒行,我們都要很清淨,這也叫做梵行。

見,[見具足],那就是清淨正見。這清淨正見,就是沒有染污,要有很正確的見解。這就是佛陀從無始以來,他所奉事諸佛。事一佛、千萬億佛,所說的[事]就是跟隨,隨著佛所修行、所教法,我們要恭敬、尊重,這叫做事,奉事諸佛。

隨著佛的教法來修行,我們對佛陀的知見要很清楚,所以知見要正確。佛的知見很深遠,我們既然學佛,還是一樣要用很正確的知見,來面對人世間諸事物理,必定要正,清淨正見。這是佛陀的教法。比如佛陀對出家的弟子,時時都在施教。

有一回,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他看到一位才初出家的弟子,出家之後那種的發心,他在大眾中讚歎這位初出家的比丘,就說:大家看,這位初出家的比丘,出家之後他很殷勤、很精進,都是在修善行。無論是待人接物、禮儀等等,都是如規如法。

他修這種善行,就像初月(上弦月)開始要出來,就是這個月眉。他不斷這樣精進,一天、一天,就像月亮從月眉開始,慢慢隨著日子,月就一直圓起來,所以漸漸增長他清淨的道行。他清淨的道行,善持威儀,在僧團中就是很守規矩,若是在人群中,他是柔和恭順。

這位新出家的比丘,他就是善調,自己調伏自己的身與心。好像一位明眼人,眼睛很清明的人,走路時很小心,不會陷入在深坑的井中,也不會在懸崖上,危險的地方走。所以,他懂得選擇很康莊穩定的道路走。

說到這裡,他回轉一個話題,就說:看,迦葉尊者,迦葉雖然在僧團中為上座,他的行儀也是這樣,同樣保持著如月初生,這樣善順在修行,在僧團中的威儀,在人群中柔和善順。他懂得選擇真正康莊平坦的道路走,他不會去走那種危險、會損失道念的道路。這就是修行者的本分事。

看,佛陀的慈悲,從一位初出家者的心態,來比較一位是僧眾中的上座者,同樣修行的道心,就如月初生一樣。這我們就要知道,佛陀的教育,希望人人這一念道心要時時[出家如初,成佛有餘]。

所以佛陀成佛,成就之後,他就要用善巧逗機,巧法來逗機,也要隨眾生的欲而施教。眾生怎麼這麼多欲呢?我們如果像嬰兒初生,不知有多好。我們若像發心的初月那樣,隨著日子讓月不斷圓起來,我們的修行若能這樣,不知有多好。這就是佛陀希望我們修行要時時如初月一樣,要不斷穩穩定定的道行這樣走。所以佛陀還是要很用心說法,度眾生就要說無量法。

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具足行諸道],因為佛是過去跟隨了很多佛,所有的道法集在一起,所以要向大家說的法,他已經先具足了六度、四大具足,我們都應該要學。因為甚深微妙法是難見難可了,這全都是用很長久的時間這樣走過來,所以要說的這些法,我們要人人用心體解佛道。大家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