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2,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1004 - 二乘領解得佛授記 - 第928集



20161004《靜思妙蓮華》二乘領解得佛授記(第928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大迦葉等聞佛為鶖子授記,於法喻心得開悟引窮子喻,但領得聲緣二乘漸入圓教,二乘領解一實法入大菩提。」
⊙授記品:謂受記者因修行斷煩惱無明惑,契佛心得道,理應如是佛為印證授記,如世襲爵位,故有授記。
⊙「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授記別:謂世尊記諸弟子未來生事,記因果也。此授記別大迦葉將來成佛之因行。
⊙諸授記中,奉佛多少不同,隨其願力,承事佛功行不同,隨其因緣才力,成佛果號不同,隨其因行。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佛說爾時為投機緣而說藥草喻;為重要故復說偈竟之時,謂「爾時」。
⊙告諸大眾,唱如是言:告白於會中諸大眾,作如是說言。
⊙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未來」即因有從前是已過去,故說「於未來世」。
⊙迦葉,又當知開佛知見,成自性佛,以心印心,名為授記。

【證嚴上人開示】
「大迦葉等聞佛為鶖子授記,於法喻心得開悟引窮子喻,但領得聲緣二乘漸入圓教,二乘領解一實法入大菩提。」

大迦葉等
聞佛為鶖子授記
於法喻心得開悟
引窮子喻
但領得聲緣二乘
漸入圓教
二乘領解一實法
入大菩提

大家看這樣的文,就應該清楚。大迦葉尊者在<信解品>,他就開始對之前,舍利弗受佛陀為他授記,迦葉尊者,還有須菩提、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這四位,他們能代表僧團,出來在佛面前表達,他們終於瞭解了,也相信了,相信佛陀所說的法,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瞭解人人都有法的寶藏在。

就如那位貧窮子原來就有,但是出去外面流浪,卻是他的父親不惜辛苦,追隨著兒子,一直在找兒子,但是兒子在外面,竛竮五十餘年。就是這樣五道輪迴,流落凡夫,有時候生天,有時候到人間,有時候落入三惡道,這種五道輪迴。好不容易得遇佛法,來到此生與佛同世,聽佛陀這樣殷殷的教化,終於瞭解了,所以用貧窮子來譬喻。佛陀歡喜,又有四位表達出來。

接下來,佛陀就用更深的法,「一相一味」,其實,一視平等。佛陀對天地宇宙間的真理,合而為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一相一味,是同一法,要向大家說的話;只是眾生根機差別。

大家若能瞭解法是一相一味,對任何人都無分別,這分愛的心;是自己的習氣不改,不是佛對眾生有差別,應該大家要反省,要懺悔。做人若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自己封鎖自己,未將法入心,在人群中碰到煩惱時,才來埋怨,這個法,他沒有法可以接受,他沒有受到什麼法,沒辦法來接受人生的考驗,這就很可惜。所以人人要很用心。

所以這段文,「大迦葉等聞佛為鶖子授記。」大迦葉他們大家,這四位都是在<譬喻品>,佛陀為舍利弗授記時體悟了。「於法喻心得開悟」。在<譬喻品>中,舍利弗瞭解佛陀為他授記,所以這四位也一樣,在這當中,看到佛陀肯定舍利弗,這四位也出來了,就在<譬喻品>中已經開悟了,所以引出了窮子的譬喻。

所以,「但領得聲緣二乘,漸入圓教」。這當中就是二乘,聲聞與緣覺已經完全瞭解,就是他們慢慢要入圓教,過去是漸教,一步一步來。聽法就是聽到這裡,去除煩惱,以為這樣就能入涅槃了,以為這樣就不會再帶業來人間,以為這樣是滅度。

但是,佛陀在《法華經》中,一直要宣導、教育的是,一相一味,一真實法,是一乘。佛陀拋開三乘,要向大家強調,是一,不是三。因為「一」,是人人都平等,人人都能成佛,說的法是這樣,人人有分,不是哪個人沒有。只是根機,自己的根機,自己的習氣還未去除。所以,我們已經全都瞭解,瞭解這是一個很圓融的教法,所以,漸漸進入圓教之中。

「二乘領解一實法入大菩提」。<藥草喻品>已經告一段落,佛陀的(心)意就是希望,希望二乘已經修行了,應該領解,應該能體會一實法,開始要發大心,入大菩提法來。這是佛的心意。

現在開始,就是<授記品第六>了。

授記品:
謂受記者因修行
斷煩惱無明惑
契佛心得道
理應如是
佛為印證授記
如世襲爵位
故有授記

「受記(者)」,那就是因修行,斷煩惱、無明惑。為何要授記呢?因為這些二乘弟子,也已經因為修行的過程,斷煩惱、無明惑,這樣慢慢斷了,有的弟子開始契佛心得,已經與佛心相契合了。所以,「契佛心得道」,瞭解佛的心意,為他指了這條菩提大直道,開始指導他。應該瞭解佛的心意,也已經認清這條路,所以「理應如是,佛為印證授記」。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契佛心,也已經發現這條道,所以道理就是這樣,應該,佛為印證授記。佛陀要來為這些人印證:「對,你現在所瞭解的,與我的心懷,我的心,已經契合了,我的心是你的心,你的想法就是我要說的法。」

「如世襲爵位」。就像世間的國王傳給太子,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企業家的財產、他的企業傳給他的兒子,是同樣的道理。「故有授記品」,因為這樣而有<授記品>。

可還記得前面的<藥草喻品>,最後所說的「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再次叮嚀,再說:「諸聲聞眾」,聲聞眾,包括緣覺,「皆非滅度」,不是到達這樣而已。你們「汝等所行」,你們大家的修行,希望不只是四位,大家都要能瞭解,不要只到達聲聞、緣覺,獨善其身而已,大家要開啟你的心,發大心,立大願,要行菩薩道。要到菩薩道才是真實道,在人群中去修學,人群中去磨練,這樣漸漸修學,若能這樣,都能成佛。這段(經)文是一種勉勵,也已經是一種證明。

現在<授記品>的經文,開始就這樣說,「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

爾時
世尊說是偈已
告諸大眾
唱如是言
:我此弟子摩訶迦葉
於未來世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現在開始,佛陀就是「說是偈已」,就是再提醒大家。<藥草喻品>長行文之後,再重說,以偈文再重說,重說之後,大家要記得。所以現在在<授記品>,重新「告諸大眾」,重新再跟大家說。「唱如是言」,就是大聲提高聲調跟大家說,現在我的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大家聽清楚,「我的弟子」,你想,多親切啊!因為迦葉尊者堅持苦行,他能去除一切執著,心歸於空,這種是佛陀他所讚歎。

授記別:
謂世尊記諸弟子
未來生事
記因果也
此授記別大迦葉
將來成佛之因行

「授記別」,就是說「世尊記諸弟子未來生事,記因果也」。這是未來生的事情,記因,因為修行,結果就是能夠成佛。所以「此授記別大迦葉,將來成佛之因行」。

為何他能得到佛的授記呢?因,那就是「諸授記中,奉佛多少不同」,這就是他修行的過程。

諸授記中
奉佛多少不同
隨其願力
承事佛功行不同
隨其因緣才力
成佛果號不同
隨其因行

為什麼迦葉能受記,這是各人的修行,叫做奉佛多少,奉持佛陀的法,是多或少,各人不同。有的人聽一聽,過了,習氣還是存在。迦葉尊者他完全斷除,過去所享受的,過去的人生過程,他完全去除,既然修行了,完全是適應佛陀所教的法,所以他有這樣的大根器。

所以說「奉佛多少不同,隨其願力」。他有那個願,有那個力,所以「承事佛」,好好親近佛,「功行不同」,那種心的接近佛,各人也都不同。所以,「隨其因緣才力」,他的人才,他的力量,他如何來隨佛,如何來接受法,那種堅定的道心,那種力行的因緣,像這樣,隨他的因緣,佛陀就有前後授記。

「成佛果號不同」。每個人成佛有前後。是什麼因緣他能成佛?成佛的國土,成佛的名號是什麼?這要「隨其因行」,要隨他的因。

所以「爾時,世尊說是偈已」。

爾時
世尊說是偈已:
佛說爾時為投機緣
而說藥草喻
為重要故復說偈
竟之時
謂「爾時」

前面,前面在<藥草喻品>,講完之後,所以「佛說爾時」,就是說那時候,講<藥草喻品>偈文,之後的那個時候,為投機緣,「為投機緣而說」。在<譬喻品>瞭解,佛陀說<藥草喻品>,<藥草喻品>還有偈頌,重復的偈文,這都是很重要的法,所以在這個時候,<藥草喻品>也結束了,「告諸大眾,唱如是言」。就是向大家說,「會中諸大眾,作如是說言」。

告諸大眾
唱如是言:
告白於會中諸大眾
作如是說。

「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

我此弟子摩訶迦葉
於未來世:
未來
即因有從前
是已過去
故說
於未來世

摩訶迦葉是誰呢?大家都認識,人人所認識的,在佛教中是領導僧眾。此時領導僧眾,未來也是要傳法於彌勒,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摩訶迦葉。「未來,即因有從前,是已過去」,從前,就是表示有過去,所以說「於未來(世)」。

因為摩訶迦葉,有他的過去過去的因緣,過去生、現在生等等的因緣,所以有現在,就有未來。

所以,摩訶迦葉他的過去是什麼?就是生生世世有各種的因緣,本生因緣,但是,今生此世他修行,修行,他的特色,就是「行頭陀」。「頭陀」的意思就是苦行,別人不堪忍,他堪忍。堪忍在什麼地方?衣、食、住,他很刻苦。這種「能堪苦行」,就是他的特色,故稱「頭陀第一」,這就是摩訶迦葉,佛陀所欣賞他的。

迦葉本來已經有結婚娶妻,但是很巧的,兩個人都想要修行,正好父母逼婚,成就父母,雖然是同房,但是分床。彼此有約定,約定將來能各自修行,所以保持那分很潔淨的身。後來經過了種種的波折,結果如意了,兩方的父母老了、往生了,正是兩人願意修行,各奔前程。但是迦葉就向他的夫人說:「我先出去,若找到適意的,真正是賢者,聖人,修行者,是我們要依靠的人,我再跟妳說,妳再來修行」。就是這樣,他出家了。

尋尋覓覓,三年後,才遇到佛,從此聽法受教,能這麼的堅持佛陀所說的教法,完全都能接受,受人不堪受,人不堪受的苦行,他能做得到。

他那麼貼近佛心,所以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佛陀一個輕輕的動作,拿起一朵花,竟然大家都不知道意思,大眾中唯有迦葉有表情,微笑,佛陀讚歎。這個故事就是傳心法。佛陀的心,迦葉瞭解,所以在禪宗,這個故事很流傳,叫做傳心法。「佛將無上正法付囑於迦葉,為佛滅後,續承慧命者」。佛陀的慧命,就是迦葉要傳承下去。所以「又當知開佛知見」。

迦葉
又當知開佛知見
成自性佛
以心印心
名為授記

因為迦葉尊者已經瞭解了,佛陀的開示,迦葉已經體解;有了知見,佛陀的開示,深深地入他的心。「成自性佛」,已經瞭解是自性佛。「以心印心」,以迦葉的心來印佛的心,佛陀的本懷,迦葉已經契佛心,所以見道了,看到這條道路,那就是菩提大直道,「名為授記」。「以心印心」,這樣叫做「授記」。一相一味,迦葉體解了,他堪得受記。

所以,這段(經)文,是先表達出迦葉尊者,開始佛陀要為他授記。所以說來,我們學佛,人人要用心,這是要長久,漫長的時間,一定要入人群中去磨練,菩薩道,漸入菩薩道修行,一定悉皆成佛。這就是佛陀向我們的證明,只要看我們是否有改習氣、煩惱有斷嗎?這樣來驗證我們有進步嗎?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