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16
【Life Wisdom】20161031 - Giving One’s Love in Old Age
Giving One’s Love in Old Age
退而不休獻良能
利人利己慧命增
悠悠歲月愛鋪路
擁抱蒼生憶莊奴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o be grateful for.
In Taiwan, we can see how our scholarship aid recipients have learned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to do good deeds,be filial, and help their families.
It is indeed very touching.
There are truly many touching stories.
Volunteers should watch more Da Ai TV programs and share with others as often as possible about the many positive, motivational,and inspiring stories of people helping one another in society.
We should strive to inspire others by first learning more about our spirit and values through Tzu Chi's history and share what we're doing now with people so they can better understand Tzu Chi and our work.
We must purify everyone's heart because time is running out.
【靜思妙蓮華】20161021 - 一心誠慇祈望受記 - 第941集
20161021《靜思妙蓮華》一心誠慇祈望受記 (第941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心有祈望唯恐不得故不安,同時修行信解述窮子一喻,一心誠慇敬恭祈望獲授記。」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大目犍連:此云採菽,即祖姓也,因祈禱樹神,而得子故。
⊙《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證嚴上人開示】
「心有祈望唯恐不得故不安,同時修行信解述窮子一喻,一心誠慇敬恭祈望獲授記。」
心有祈望
唯恐不得故不安
同時修行信解
述窮子一喻
一心誠慇敬恭
祈望獲授記
心若有祈望就會擔心、會惶恐,有求的心就有得失感。到底求得到嗎?求來的會失去嗎?有所求的得失心,也是煩惱之一。
我們可還記得?在<信解品>,有四位佛陀的大弟子──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四位弟子,他們出班,從大眾中起,來到佛的面前,恭敬向佛陀來懺悔,因為過去他們人人,就是守在聲聞法,(覺得)大乘法都是別人的事,與我們出家修行者無關,所以他們都沒有將這個法,收入他們的心裡,只顧自己獨善其身。
一直到了法華會上,佛陀讚歎,佛覺悟的境界人人具有。這當中,舍利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佛意,佛陀的本懷,舍利弗體會了,佛陀為舍利弗授記,將來成佛,這段文深深啟動了大家的心,尤其是這四位,他們不約而同,從人群中站起來,走到佛陀的面前,敘述了他們這麼多年間,在佛的座前所聽的教法,過去只執著在小乘一方,所以損失了很多大乘妙法。譬如像那位貧窮子,離開了富有的家庭,到處流浪,已經經過了這麼久的時間,年紀老邁了,已經警覺到,自己空無一物,到處、到處求乞來生活。
有一天,就是在長者門前探頭,閃過,長者一見就瞭解,這個是我的兒子!「趕快!前面那個人,去幫我找回來。」大家聽到長者一句話,趕緊去找,抓住他,硬要將他拉回來。害怕「迷悶躄地」,就是這樣嚇得昏倒了。長者說:「不要硬是把他拉來,你用水讓他清醒。」冷水洗面,清醒了,「放他去吧!」
就開始,長者自己用方法,設法讓他做粗(重)的工作,慢慢接近,再將他引入這間豪華的大宅來,讓他瞭解,裡面裝飾的寶物,還有庫藏等等,讓他知道進出的寶物,與帳目是如何收支。雖然貧窮子知道這些東西,是這麼的寶貴,也知道進出的方法,但是不敢想:這些都是我能用的。有一天,長者集來了,所有的國王大臣,以及親戚眷屬,都到齊了,向大家突然宣布:「他真實是我的兒子,是我所親生的兒子,我是他的父親。」
這在<信解品>裡,也是一段時間很長,來解釋。大家,這四位就已經,透徹瞭解了,「原來我已經進到如來家,如來家一切所有,就是我本身所有。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我也有成佛的機會,舍利弗已經被授記了,將來成佛。我,同樣的,我也能得佛授記。」所以在<藥草喻品>,佛陀開始說出了這麼多,一雨能普潤大地,法是平等的。平等的大法,能滋潤大地一切萬物,我們若能接受法,人人真如本性,慧命也因雨,因為法雨來滋潤。
接下來就是<授記(品)>了,為迦葉尊者授記,所以大家替迦葉尊者歡喜。所以人人都有期待,舍利弗已經被授記,迦葉尊者也是,其餘的人希望更高,這是大家心有祈望,但是「唯恐不得故不安」。大家很期待能得佛授記,但也很不安:是不是不會點到我呢,我是不是有機會能被佛點名,為我授記呢?所以因為有得失的心態,「故不安」。
他們這樣想,同時修行信解,還有,在迦葉尊者後面還有,目犍連、迦旃延,須菩提,因為他們也是同時出來,敘述窮子的譬喻,他們都有「一心誠慇敬恭」,不只是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目犍連,還有其他的人,都是「一心誠慇敬恭」,都有所祈望,都希望能得到佛為他們授記,這是人之常情。
同樣一個道場修行,同樣是隨佛出家,佛陀既然講出了人人可成佛,人人本具佛性,也講出了,瞭解弟子的心意;因為弟子瞭解佛的心,佛難道不瞭解弟子的心嗎?是誰契佛心,已經接受佛法,這是佛陀最瞭解。所以已經開始,在<授記品>的授記中,就是為迦葉已經授記。
所以前面的(經)文,已經描述了迦葉將來成佛,名(號)叫做光明,國土(名)光德,他的人民眷屬,以及國土的形態,一一描述,佛陀的壽命,正法、像法(時間)都很長。這是光明世尊他未來所得的果,但是,未來還要很長久的時間,他要再經過三百萬億諸佛,在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奉侍敬重。
佛在世(值)遇佛修行,奉侍諸佛;無佛在世時,也是同樣,投入人群中,去為人群付出,人群中修行。這是佛陀向迦葉尊者,會授這麼大(的記),尤其是得壽這麼長,所得的國土那麼莊嚴,所得到的眷屬都是智慧者、發大乘心的人。這是人人羨慕啊!
下面再(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爾時
大目犍連
須菩提
摩訶迦旃延等
皆悉悚慄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顏
目不暫捨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那時候,摩訶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還記得那時候,是與迦葉尊者同時來到佛面前,做窮子譬喻,表示他們對佛法的體會瞭解,迦葉尊者已經受記了。「爾時」就是這個時候。那就是目犍連與須菩提與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那個態度,我們應該能體會到。
迦葉尊者已經被授記了,現在接下來應該是我們了。其中有三位,三個人都一直想:再接著應該是我,不過是三人,有前有後,前後是會不會得到呢?所以心會驚惶不安。
⊙大目犍連:此云採菽,即祖姓也,因祈禱樹神,而得子故。
所以這位大目犍連,翻成我們(華文)的意思,叫做「採菽」,即是祖先的姓,因為祖先祈求樹神,所以才開始有後代。目犍連就是這樣的姓族,是一個姓而已。他在佛的座下是神通第一。
有一次,佛陀在阿耨達池周圍,一天,那就是因為遇到望月(註一),就是十五(日),「望月(之日) 」,佛陀要向弟子講戒。所以佛陀在阿耨達池邊,開始要講戒時,沒有看到舍利弗,因為舍利弗那時候,被派負責於舍衛城祗園,在築祇園精舍的工程,是舍利弗負責要監工,他在那裡監工。但是佛陀這個時候要講戒,身邊少了一位舍利弗,所以佛陀就向目犍連說:「目犍連,你趕快去祇園,將舍利弗找回來,說是我的意思,要他趕快回來。你趕快去。」
目犍連真的運用,他的神足(通),就到了祇園精舍來了,向舍利弗說:「佛陀希望你趕快回去,在阿耨達池邊,你趕快回去。」「好,我遵守佛陀的遣喚,感恩你來通知我。不過,難得我們在一起,來,我們來玩個遊戲。我將腰帶放下來,你將腰帶拿去,須彌山綁起來。」在這當中,舍利弗將腰帶放在上面,石頭上,目犍連隨手就要將腰帶拿起來,拿不動。目犍連他就知道,舍利弗在和他現神通的遊戲,他就再用力,現神通將腰帶搖動了,目犍連就將腰帶拋到須彌山上,將它纏起來,舍利弗就再將腰帶,拉到佛陀的師子座綁著。兩人玩一條腰帶的神通。
這當中,兩人看一切都靜止下來了,要好好去解開腰帶,一切都不能動了。所以舍利弗就向目犍連說:「你看,這條腰帶纏(繞),在佛陀的師子座上,看,我們用盡力量再也不能動,我們兩人能動須彌山,但是我們兩人合力,無法動佛陀的師子座。所以我們要知道,佛陀他的萬德,佛陀所證的能,萬德萬能,我們要與佛陀比較,還離得很遠,懸殊,離很遠,所以我們的神力,真的還差(佛陀)很多,我們應該很尊重佛陀的神力。好吧!這場遊戲我們結束了,來,我們趕緊去拜見佛陀。但是我要交代工程,目犍連你先趕快回去,我稍後就到了。」
就這樣目犍連轉身,也是運用他的神足(通),來到佛前,咦!已經舍利弗安然自在,坐在佛的身邊了。那時候目犍連,趕緊頂禮佛陀之後,就問佛陀:「舍利弗比我晚出門,為何他比我早到在佛的邊了?難道我的神通已經失去了嗎?我對我的神通已經有懷疑了。」佛陀就告訴他:「不會,你的神通還是在我的弟子中,沒人能比過你的神通,你還是永遠就是神通第一。」
佛陀在這個地方講戒,弟子都來坐,講戒說完,就要回舍衛城了。這個消息,就是舍利弗、目犍連,神通遊戲的消息,也很快就傳出去,大家就說:「舍利弗了不起,不只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現在目犍連也已經輸舍利弗了,舍利弗的神通,比目犍連有勝過而無不及。」這個消息同樣傳出去。目犍連聽到,他的內心不但沒有受到,這個傳言影響他的心不高興,反而他很歡喜:「我們是從小到大互相相敬相愛,讚歎舍利弗,就如在讚歎我,我也高興。」
舍利弗知道了,就去向佛陀說:「佛陀,不公平,因為我只是和他玩一個神通遊戲而已,是目犍連讓我,我瞭解目犍連,他是尊重我,他讓我的。人人這樣的批評,不公平。佛陀,希望您能,隨方便法來開示,讓大家對目犍連,恢復這分神通第一的敬仰。」
佛陀,那就是很歡喜,因為這兩位弟子互相尊敬、互相成就,所以有一次佛陀在講經時,忽然間靈機一動,就向目犍連說:「來,這麼多聽眾在這裡,是不是你現一個你的神通出來?」所以他現出神足(通),一足踏原地,一足跨過須彌山而到梵天。聽到梵天的聲音,大家完全很震撼,果然不愧是神通第一目犍連。
其實修行就如童子心,回歸童子心一樣,他們也想:來個遊戲吧!沒想到惹起了人的議論紛紛,幸好佛陀再還給目犍連,「神通第一」。其實他們的心都沒有掛礙,修行就是要這樣,別人的成就,就是我們的成就,何況好朋友(得)到人人的讚歎,我們也要很歡喜心,好朋友也要成就好朋友,恢復好朋友的名譽。這種師徒之間、彼此的友誼,真的也令人很感動。所以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Sunday, October 30, 2016
【Life Wisdom】20161030 - Emulating the Spirit of the Medicine Buddha to H...
Emulating the Spirit of the Medicine Buddha to Heal the World
藥師如來拔眾苦
醫療團隊施醫藥
互愛協力除疑難
茹素健身行正道
This is because people work together in unity and harmony to achieve a network of six hospitals, uniting in efforts and love.
Most importantly, other than treating illnesses,Tzu Chi hospitals also heal people's mind and empower them spiritually,so that Tzu Chi's medical mission is more than giving medical care and treatment.
We work to cure social imbalances so that people become harmonious in both body and mind, and our society becomes balanced and peaceful.
At the end of presenting the sutra verses,one of the vows is about the most wonderful delicacy:getarian food.
People just need to overcome their cravings,a cruel wish, to eat meat.
Such cravings only last a few seconds of eating meat and then nothing remains.
However, if we can overcome our cravings,that is the beginning of a courageous life and there are many benefits to come.
To achieve favorable climate, harmonious and peaceful society, good health for everyone,only one wondrous medicine can help;that wondrous medicine is the Buddha's teachings.
【Life Wisdom】20161028 - Using the Dharma to Benefit the World
Using the Dharma to Benefit the World
菸害傷身造惡業
聞法報恩順天理
月朗風平展風華
菩薩緣苦齊度眾
Living bodhisattvas spread the Dharma to benefit the world. For our mission, we have to be mindful in working with people, to care for each other, and to give of ourselves to benefit all living beings. Bodhisattvas come forth to heal the suffering of living beings. This is our direction---alleviating people from sufferings and poverty. To do this, we need rich and talented people to give of themselves with love and commit to their love. By spreading our mission to inspire the public, we gather power to help countless people in suffering. This is a cycle of love. Everyone, we need to be more mindful.
Friday, October 28, 2016
【人間菩提】20161028 - 立願發心六度行 Living Out the Dharma in Action
立願發心六度行
Living Out the Dharma in Action
一念偏差釀禍端
糧食發放展歡顏
鄰里動員助修繕
積沙成塔六度行
敘利亞內戰延燒5年多,敘利亞政府目前正與俄羅斯聯手打擊反抗軍。27日卻再度傳出空襲事件,有多所學校遭炸毀,至少造成26名平民喪生,其中多是中小學生。由於空襲發生於當地上午11時30分,許多學校因為空襲而提早讓學生離校,沒想到卻因此無辜喪命。
聯合國難民署公布最新統計,敘利亞難民,去年因為橫越地中海而滅頂的人數,為3,771人;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3,800人。歐洲各國已祭出反偷渡政策,加強邊境控管,此舉使得許多難民,進退不得,只能委身於巴爾幹半島各國,如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的一間廢棄倉庫,就非法滯留超過200名難民,衣食短缺,生活條件惡劣。
至於中美洲國家海地,受到馬修颶風重創,各國馳援;慈濟基金會從26日起,於重災區傑洛米市,烹煮熱食發送給居民,也啟動以工代賑,邀請當地居民一起清掃家園,並且提供每天500元古德,大約7.6元美金的援助。
特別的是,從臺灣慈濟基金會空運而來的紅豆香積飯,雖然內附調理包,不過,由傑洛米市政府邀請而來的廚工,先以炭火烹煮紅豆,再添加奶油、大豆油於乾燥的米粒中攪拌,讓居民吃到道地的紅豆飯香。
而同樣受到風災重創的菲律賓,慈濟志工已抵達當地勘查災情,先針對房屋重災者致贈慰問金。至於從2009年起,就由慈濟提供援助的凱莎娜風災居民,雖然已恢復正常生活,但是因為經濟條件不佳,房屋老舊、逢雨易漏,因此由慈濟志工展開房屋修繕計畫,讓他們住得安心、颱風天也能一夜好眠;負責修繕的志工,就是當初受到援助的災民。
懷抱著感恩心的居民,以行動回饋當初所接受的愛與關懷,這正是「無量義經」說法品「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的體現。
【靜思妙蓮華】20161020 - 光明世尊佛土莊嚴 - 第940集
20161020《靜思妙蓮華》光明世尊佛土莊嚴 (第940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先顯國淨眷屬皆智人,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諸聲聞眾,無漏後身: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學道圓滿,不更修學。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
⊙無漏最後身,指已證有餘涅槃之阿羅漢。「無漏」是淨諸見思惑;「後身」是分段生死之最後身。
⊙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佛為法王,菩薩為子,數亦難計。
⊙乃以天眼,不能數知:天眼名同,唯除如來,餘諸聖人所得天眼不能知數。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光明佛壽長達十二小劫之長時間。器界一增減,名為一小劫。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如上已解。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結歸上文,迦葉成佛號光明,由說法化生,自利利他,如日光明破一切暗。因中然燈續明,世世身常金色,故為羅漢時名飲光。
【證嚴上人開示】
「先顯國淨眷屬皆智人,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
先顯國淨
眷屬皆智人
其心慈悲
致誠心覲佛
憐念應化
感無量智慧
無為法遍佛土
大莊嚴
各位,這段文應該能回憶,開始佛陀向迦葉尊者授記,授記未來迦葉尊者將來將成佛,成佛佛號為「光明」,國土「光德」,就是因為迦葉所修的因,去除煩惱,心堅定,又是清淨,生活無染著,無為無欲,正是安定的心,思惟修在戒、定、慧。佛陀對迦葉尊者,那種堅定的心的尊重與肯定,所以,佛陀向迦葉尊者,「先顯國淨」,將來成佛的那個國土清淨,不只是清淨莊嚴,而且他的眷屬皆是智人。
這是光明佛,在這個光德國(土),能遇到這麼多有智慧的眷屬,大家「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因為迦葉尊者要成佛,還要再經過三百萬億佛,不只是見佛,還要再恭敬、供養、尊重。
這是迦葉尊者,所以能那個結果,所得到的國土,所遇的人人都是這樣的智人,這個結果就是因為,「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這就是過去的因,除了對佛的恭敬,也是憐憫應化眾生。不斷入人群,不斷在人群中應化,應眾生的根機,化度眾生接受佛法,所以能感應到無量智慧。就像付出無所求,這就是有智慧的人,才有辦法付出無所求。「憐念」,就是慈悲,那個心的慈悲,加上了智慧,他能得到這麼清淨、智慧的眷屬。
所以,因為「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過去因為修這麼多的慈悲心,那個誠意奉侍諸佛,無漏,沒有漏失,這些法一點都沒有漏失,所以他能感應到這樣的智慧,這完全無為法,無為法,就是無漏,能得到真理。
你看不到,但是虛空法界的真理,他都納受了,行在無漏法。戒、定、慧,六度萬行,都是這樣走過來,經過了三百萬億諸佛,這麼長的時間,因為這樣,他能感應到這樣的佛土,就是大莊嚴的佛土。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天下無不都是道場,充滿了菩薩應世,雖然光明如來,所得到的光德國土,是那麼多的智人。其實,我們現在若能轉一個心念,無不都是智慧人,無不都是發大心。坎坷的道路鋪成了平地,那些瓦礫無不都是,現前啟發人心的寶,若沒有那個境界,我們哪有辦法體會到無常,國土危脆的道理呢?
經典這樣寫,就是有這樣的境界,我們歷歷明明看到「國土危脆」,我們看到「人生無常」,境界現前,這叫做法寶。這個境界現前在尼泊爾(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現在到處所見的都是瓦礫荊棘,一大片的土地無不都是這樣。
用菩薩的一念心,要如何去幫助他們,鋪平那些土地,化這種荊棘瓦礫,將來看看能否變成,一個很清淨、整齊。所住的人都是經歷過了苦難,能夠反省,轉個心念回歸到佛的國土,「心淨則國土淨」,佛法回歸如來的故鄉,在那個地方救濟眾生。
「諸菩薩眾」。希望回歸佛陀的國土去,能這些菩薩種子,在那個地方「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去拔苦眾生,「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這些人,人人再接受佛法。這就是要有信心,我們若是有信心,佛法──佛的法身,會再回歸在尼泊爾,迦毘羅衛國,這是我們的期待。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所以「諸菩薩眾,不可稱計」,一生無量。「其心調柔」,佛法調伏眾生的心。「逮大神通」,我們能心普遍虛空法界的法。所以要虔誠,「奉持諸佛,大乘經典」。期待這個法,人人能好好堅持,而且要受持的是大乘法,是菩薩道。
接下來再說,這段經文,「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很多啊,在那個地方,很多聲聞眾,已經發心為法王子了,數字很多,用天眼來看這些數字,到底多少人已經發心了,已經是住最後身?很多。
「諸聲聞眾,無漏後身」。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聲聞乘四果中
前三果為有學
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
學道圓滿不更修學
無漏後身
即聲聞果體
聲聞乘有四果,修聲聞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就是看他聽聞佛法,體會多少,佛陀的道理入他的心,體悟多少。一共有四果,那就分四階段,前面的三果就是「有學」,就是佛陀所說的法,他要再用心進修,若是到了第四果,第四,阿羅漢果,就是「無學」了。就如我們現在,我已經博士學位論文都拿到了,所以這樣叫做「無學」,該學的都學盡了。所以,「學道圓滿,不更修學」。
所以「無漏後身」,就是聲聞、緣覺的果體,那就是他所修行的最極果,這是聲聞、緣覺。
無漏最後身
指已證有餘涅槃
之阿羅漢
無漏是淨諸見思惑
後身是分段生死
之最後身
「無漏最後身」,是「指已證有餘涅槃之阿羅漢」。就是到他這個小乘的極果,其實佛陀要他們再進一步,就是要「無漏」。但是他們這種「有餘涅槃」,還未到斷塵沙惑;「(最)後身」是分段生死的最後,這是小乘,小乘的「有餘涅槃」,有餘涅槃,有餘(涅槃)的阿羅漢。
無漏是無見思惑,但塵沙惑還沒有盡,這樣斷分段生死了,還未斷變易生死。塵沙的惑實在是還未盡除,那就要再發心,要發大乘心。
所以「法王之子,亦不可計」。現在他小乘,獨善其身,自覺了,還未覺他,即使再來生,也是同樣只在獨善其身,不去造作煩惱的因緣,只是一直獨善其身。
佛陀現在就是鼓勵大家,要再進一步,入大乘的思想,入人群中去歷練,連「變易生死」也要去除。所以開始慢慢地走入大乘,他發大乘心。所以,「法王之子」,發大乘心的人,「亦不可計」。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佛為法王
菩薩為子
數亦難計
所以「佛為法王,菩薩為子」。菩薩心發出來了,若有菩薩心是真佛子,能夠傳佛法。數量不可計,很多、很多。
所以「乃以天眼,不能數知」,這些人很多。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天眼名同
唯除如來
餘諸聖人所得天眼
不能知數
「天眼名同,唯除如來」。如來,他是「三達」,羅漢是「三明」。同樣是叫做天眼,但是小乘,明白了、瞭解了;若是發大心,行菩薩道,成佛的境界,那就是「三達」。所以,天眼所見的一切,絕對是無錯謬,不只是無錯謬,所有的道理沒有障礙。
如來就是「三達」,「(唯)除如來,餘諸聖人所得天眼,不能數知」。那就是因為這些小乘,開始發心,菩薩心,還未到達佛的境地,所以就是除佛以外,三達還未到,現在是明白道理,佛陀為他授記,未來,未來經過三百萬億的諸佛道場,生生世世在人群中磨練出來,那就是三達。
再接著的經文就這樣說,「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要讓大家回憶迦葉尊者被授記,那個國界是這麼清淨,都是智慧人,那個時間,(光明佛)的壽命有十二小劫。劫是很長,劫波,長時間。用我們現在要來說「一小劫」,一增、一減就是一小劫,這一小劫的時間就已經很長了,何況十二小劫呢?所以,佛壽很長。
光明佛經過了十二小劫,也會入涅槃,總有一天也會圓寂。時間再長,也有圓寂,但是佛法留在那個時間,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這是光明世尊,他將來所得到的境界。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光明佛壽長達十二小劫之長時間。器界一增減,名為一小劫。
「其佛當壽」,光明佛壽實在很長,「十二小劫」。那個器世界,器世間,「器界」就是器世間,就如我們這顆地球,我們這顆地球就是器世間,叫做「器界」。一增、一減,名為一小劫,在如這樣,日出日落的時間的過程,在這樣的世界,時間的累積。一增、一減,這樣叫做一小劫,增減劫,過去已經說過。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如上已解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如以上,我們都已經分析過。
(一)小劫就是這樣一增、一減,二十小劫。正法、像法,正法就是與佛同世,佛在世傳正法,弗在世就有十二小劫了;正法傳很久,因為正法傳這麼久,所以佛滅度後,正法與佛在世,同樣的正法,還是流(傳)二十小劫,這就是光明世尊他就是這樣,「如是」。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結歸上文
迦葉成佛號光明
由說法化生
自利利他
如日光明破一切暗
因中然燈續明
世世身常金色
故為羅漢時
名飲光
迦葉成佛的號叫做光明,大家再次記住。光明如來的因地,迦葉尊者,從佛陀的時代,第一念心入佛門,就開始保持著那麼清淨,那麼的堅定,他的心從來沒有起伏過。因為這樣,所以佛陀器重他,佛法由迦葉尊者要傳下去。
所以「由說法化生」。因為迦葉尊者以身作則,他對佛法的瞭解,他讓人尊重,他所說的法,人人都會尊重。所以,生生世世,未來就是在三百萬億佛的過程中,有佛出世,無佛出世,他都不斷說法化生,自利利他,在人群中。「如日光明,破一切暗」。這就是迦葉尊者所修的因。
「因中然燈續明」,在他的過程中,時時保持著清淨的心,在佛、無佛,不論是佛世、無佛世,在故事裡,他就是很喜歡點燈。這就是他的生生世世,喜愛佛前點燈為因。他認為點燈是內照自心,將自己的心照得光明,所以「世世身常金色」。
也有過一段故事,過去生中看到已經剝落的佛像,他用金去貼,用很虔誠的心,所以感得生生世世身很光華。所以為「羅漢時」,人人稱呼他叫做「飲光」,所以迦葉尊者另外一個稱號,有的人就說「飲光尊者」、「迦葉尊者」,這就是修行(得)來的。
我們學佛必定要好好用心,從我們的發心開始,這念心必定要永恆。常常跟大家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時時保持著那一念初心,最開始、最初,你發願那念心,你若能永遠都保持,自然這念心清淨的因,有清淨的因,就沒有煩惱的果。這種因,因地的心照顧好,自然果地將來成佛,結果周圍就是那麼的清淨。希望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Thursday, October 27, 2016
【Life Wisdom】20161027 - Taking Care of Our Minds and Sharing the Dharma ...
Taking Care of Our Minds and Sharing the Dharma with More People
戒慎虔誠信願行
致法清涼潤蒼生
轉貧為富攝正法
手心向下富有餘
So, we really should be more mindful and sincere in sharing the Dharma with people and inspiring them to give with love.
With more people giving of their love, we can help more people in need and lift them out of poverty.
After building two villages for the people in Gansu and helping them settle down into their new homes, we further share wholesome teachings with them to inspire gratitude in them so they'll reach out to care for one another.
This is how we help to relieve people's suffering first and then share wholesome teachings with them so more people will learn about these teachings.
In all, with love, everyone will be inspired to help one another.
【靜思妙蓮華】20161019 - 奉持諸佛大事經典 - 第939集
20161019《靜思妙蓮華》奉持諸佛大事經典 (第939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法王之子即大心聲聞,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
⊙「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行大乘法菩薩其數眾多,不可稱計。稱歎其國多諸智人修德,三軌弘經之德。
⊙三軌弘經:是為末世弘通妙經法則,名為三軌之弘經。第一、慈悲為室。第二、忍辱為衣。第三、諸法空為座。
⊙三軌弘經:一、慈悲為室,言弘經之人宜先住於大慈悲之心。二、忍辱為衣,言弘經之人宜被忍辱之衣,堪任一切眾生之惡障。三、諸法空為座,言弘經之人宜住於第一義空之理。
⊙以大慈使一切眾生安樂住,為資成軌;柔和伏瞋者,為觀照軌;坐於第一義空之座者,是為真性軌。
⊙其心調柔:調伏柔順,即思惟修定心。已得柔順忍,亦即法師品所說著忍辱衣是。慈悲之慇實,弘願精誠。
⊙逮大神通:「逮」及得義。大乘神通與二乘不同,全由慈悲,此即入慈悲室是,住如來地。
⊙逮大神通: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應真佛緣而度化種種故云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大乘經典:崇奉持誦大乘方等一切經典,是諸佛教。大乘佛法,多分說諸法空,此即坐法空座是。
【證嚴上人開示】
「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法王之子即大心聲聞,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
無漏後身
即聲聞果體
法王之子
即大心聲聞
亦得授記
紹隆佛種故
乃以極言
眾多持淨法
這幾天一直說,「得最後身」。要「得最後身」,時間是要很久,要不斷修行。可見,修行必定要用耐心,要用精進心。
「無漏後身」。「無漏」就是已經法入心了,全都沒有漏失,我們接受佛法,哪怕是微少分,記憶在我們心中,我們能身體力行,不斷去力行,幫助我們的記憶,記憶微分,不斷累積累積,累積久來,法,多數也能記取。記得住,已經走過來、做過來的法,就是我們的法;若是沒有記住的,就漏掉。
「你不是聽過法了嗎?」「最近煩惱很多,所以,法聽一聽,都還給佛了。」我就聽人這樣說,我就說:「佛陀沒有向你收回法,是你自己漏失了。」所以說,佛法,我們要在無漏中,戒、定、慧中,六波羅密,行萬法中得來我們的心得、我們最後的果報。
不斷聽法,不斷身體力行,這都是因,法入心是因,身體力行,這就是果。所以我們累積法的因入心,我們身體力行,入眾生中結好緣,在人群中成長慧命,累積來的那就是果。所以「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
佛陀所說的法,他瞭解了,也已經開始發大心了,所以成為法王之子,就是繼承佛法的人。「即大心聲聞」,已經發大心了,聽佛法,是為度眾生來聽佛法,不是為了獨善其身,自了解脫,是為了要入人群中度化眾生,這叫做大心聲聞,已經發大心的聲聞。
所以「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開始就能法不斷不斷延續,一個一個發心,一個一個得佛授記,這樣的佛法,能傳承佛法的人就愈來愈多了,這叫做「紹隆佛種」。
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若不好好地佛法趕快傳,眾生的真如本性就失落掉了,無明不斷覆蓋,真如本性一直被陷落,無明一直升高。所以我們必定要紹隆佛種,不斷要弘揚佛法,讓種子能夠浮上來。煩惱去除,種子浮上來,在人群中,將煩惱當作種子的肥料。我們若是能瞭解佛法,透徹了,「煩惱即菩提」,菩提種子是在煩惱中,浮現出來的。
「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人人若能體會,人人的內心就都清淨了,體會之後,願意付出、布施;願意無漏持戒的法,願意精進,願意忍辱,願意思惟修的禪定,智慧現前,這都是在淨法中,來完成「四弘誓願」、「四無量心」,這是成佛的總願,這就是「極言」,最包含的,人人就是要發大心。大心一發,人理解了,所以「眾多持淨法」。法雖然是很多,總歸回來,那就是弘誓願、無量心,就是佛法最重要的。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是光明如來,就是迦葉尊者未來成佛的國土,光德國土。這個國土,所有的人民就是這樣,國土莊嚴,人民人人有智慧,人人都發大心,所以能口出香,就是都一直說好話,口吐青蓮華香,全身毛孔中也是,全身身體力行,就是禮儀、這種的禮貌,而且為人群付出,身體也會發出了香味。這種德,所修的德香,就已經都發散出來了,所以那個國土實在是很奇妙。
「其地平正,無有丘坑」,因為人的心地都是這麼美,心地的國土,就是這麼的平靜、這麼的莊嚴,這就是清淨的心地。
接下來的經文說,「諸菩薩眾,不可稱計。」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很多人都發心,發心清淨了,就如聲聞、緣覺,現在都能稱為菩薩了,光德國土都是菩薩。「不可稱計」,很多。
「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這裡的菩薩這麼多,這麼多人都是共同一心,那就是調柔,全都是這麼柔軟。「逮大神通」,將得到大神通了,「奉持諸佛,大乘經典」。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行大乘法菩薩
其數眾多
不可稱計
稱歎其國
多諸智人修德
三軌弘經之德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行大乘法」,這就是菩薩;大家發心,大乘菩薩,行菩薩法的人,「其數眾多」。大家發心要行大乘法,這種菩薩,數量很多,「不可稱計」。所以,「稱歎其國,多諸智人修德,三軌弘經」這樣的德。
我們前面,前面的文,釋迦佛就說,其土皆是智人,全都是智慧之人。所以,這個國土堪得稱歎,稱揚、讚歎,都是有智慧的人,能「三軌弘經」,這樣的德。弘揚經典、佛法,他要具足三種的軌則,所以「三軌弘經」,人人要有這三種軌則,那就是「為末世,弘通妙經法則」,這個軌則。
三軌弘經:
是為末世
弘通妙經法則
名為三軌之弘經
第一、慈悲為室
第二、忍辱為衣
第三、諸法空為座
大家要發心,在這種末世。末世就是末法時代。在這種末法時代,佛法慢慢已經不受人看重了。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末世中,來弘揚流通,一定要有法則,要有方法,要有軌則,這樣叫做「三軌弘經」,所以我們在末法中要講法,不是那麼容易。
三軌弘經:
一、慈悲為室
言弘經之人宜先
住於大慈悲之心
第一個軌則,就是要「慈悲為室」,那就是「弘經之人宜先,住於大慈悲之心」。我們想要去弘揚佛法的人,我們要首先建立大慈悲心。
三軌弘經:
二、忍辱為衣
言弘經之人
宜被忍辱之衣
堪任一切眾生
之惡障
第二、就是要著忍辱衣,我們要穿起忍辱衣,就如戰士要入戰場,我們要先保護自己。「忍辱為衣」,也就是說,弘經之人要披上這件忍辱之衣,要穿起來,穿起這件衣服,要堪任一切眾生之惡、障礙。眾生就是太剛強了,無明網,荊棘竹刺都在眾生的內心,所以我們就要有這種,披起忍辱衣的準備,這樣才不會受到人群,來障礙我們自己的道心。
三軌弘經:
三、諸法空為座
言弘經之人
宜住於
第一義空之理
第三、就是「諸法空為座」。法,我們不要執著;就是弘揚經典的人,「宜住於第一義空」。我們應該,「宜」就是應該,應該住在第一義空。能夠付出,就是成就我們的菩薩道,不要有付出了,還停滯在,「我是能布施的人,我是能去救人的人」,不必有這些執著,做過了,就過去了。我們要勇猛直前,向前走過去。「以大慈使一切眾生安樂住」。
以大慈
使一切眾生安樂住
為資成軌
柔和伏瞋者
為觀照軌
坐於第一義空
之座者
是為真性軌
我們要用大慈悲心,將眾生的心安住下來,安住在法,我們給他法,在苦難中菩薩先去安住他們的心。這種讓眾生安樂,「為資成軌」。我們懂得去安住眾生心,我們安住眾生心,也就是我們的軌則,修菩薩道的人要有這樣的軌則,不是,東西給你了,要尊重我;不管你,我就是東西給你啦,丟給他就好了;不是。東西給他之後,我們還要發揮智慧。悲,眾生需要,我們給他,我們還要智,智慧,要安住他們的心,我們溫柔的態度,讓他常常記得,「我們不孤單」,還是有一群人尊重他,愛他的人,讓他安住心。這橏就是菩薩的軌則,菩薩要入人群,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軌則。
所以「柔和伏瞋」,柔和的心,我們就能降伏我們的心。我付出給你,你怎麼沒有向我說感恩呢?我付出給你,你怎麼這態度對我,沒有那分表達感謝?這樣,我們的瞋心就生起了。應該是我們向他感恩,給我們這個機會見苦知福,轉個念,這就是柔和的心。我們要常常內心反觀自照,付出之後,我們的心有很柔和嗎?這叫做「觀照軌」。
「坐於第一義空之座」,那就是「真性軌」,真性的軌則。你用慈心付出,安定眾生,觀照自己的心有很柔和嗎?再者我們自己要瞭解,付出,不要有所著,「第一義空」,就是我們要安然而坐的,這就是我們的真性,真如本性,永遠都是在心裡。所以「其心調柔」。
其心調柔:
調伏柔順
即思惟修定心
已得柔順忍
亦即法師品所說
著忍辱衣是
慈悲之慇實
弘願精誠
我們若能這樣,那就是菩薩在人群中,永遠就是有這麼調柔的心。
所以「調伏柔順」,即是思惟修的定心。付出,我們有很自在,不計較人家對我們好或不好?有感恩或沒有感恩?那都不必再去計較,心泰然自在,這才是我們真正調伏我們柔順的心,順著這個理,心很定。
所以「已得柔順忍」。若是這樣,我們就自己見證自己,我們的心已經得到,柔順的忍的功夫。也是<法師品>中,會說得更詳細,「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這就是在<法師品>中,會再更詳細。所以「著忍辱衣」,這就是要著忍辱衣。
慈悲慇實,我們的慈悲心是真實的,是誠之情誼,為眾生去付出,這就是弘願精誠。
所以「逮大神通」,「逮」就是得,得到。
逮大神通:逮 及得義
大乘神通
與二乘不同
全由慈悲
此即入慈悲室是
住如來地
我們若能這樣,再沒多久,就是時間的過程,就得大乘。
大乘神通與二乘不同,大乘神通就是能付出,完全要有慈悲心。二乘是聲聞、緣覺,過去修聲聞、緣覺乘是為自己,現在已經轉變化過來,變成是菩薩。所以「此即入慈悲室」,轉一個心念,我們就入慈悲室,住如來地。
逮大神通:
神為不測之義
通為無礙之義
應眾生之機類
而現身
應真佛緣
而度化種種
故云逮大神通
慈悲室,如來地,這叫做「逮大神通」,一下就變化過來。神,為不測之義;通,通就是無礙之義。其實,我們要轉個心念並不困難,所以,一個心念一轉,哪有什麼來障礙我們呢?所以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眾生之機,眾生類,我們只要有慈悲,我們就能隨順眾生,「應真佛緣,而度化種種」,這樣叫做「逮大神通」。
所以你要去度化眾生,並不困難,心念一轉,「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只要這樣心念一轉,不論眾生是什麼根機,你都能去適應。
所以「奉持諸佛,大乘經典」,開始要發心,發心入人群度眾生,這就是「崇奉持誦,大乘方等一切經典,是諸佛教」。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崇奉持誦
大乘方等一切經典
是諸佛教
大乘佛法
多分說諸法空
此即坐法空座是
要如何真正選擇大乘法,入人群中?這些法,就是在「方等」。佛陀說「阿含」之後,就開始八年的「方等」,再來就是「般若」,再來就是「法華」,所以我們若能將大乘法入心,自然能培養慈悲心,自然我們的心就柔軟,自然「諸法空為座」,無所執著,無諸煩惱。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Wednesday, October 26, 2016
【Life Wisdom】20161026 - Cleansing Our Minds and Caring for Others
Cleansing Our Minds and Caring for Others
濁氣重重因無明
智慧之愛弭紛爭
街友翻轉做環保
鍥而不捨澤蒼生
This is how we help those who are not related to us.
Out of love, we helped him start life anew.
This is what a living bodhisattva should do.
Although his case is not a special one, it's truly a feat that our volunteer keeps caring for him and never gives up.
Actually, it's not difficult to help him.
But, without the aspiration to help him, he won't have such a life today.
We have to cultivate a heart of compassion, and vow to help everyone out of hardship as bodhisattvas do.
We need to relieve everyone of suffering,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life like others.
After that, we also need to share wholesome teachings with them.
This is how our volunteers give of themselves.
They're truly living bodhisattvas.
To be a living bodhisattva is not that difficult if we aspire to do so.
【Life Wisdom】20161025 - Bearing a Heart of Compassion and Giving with Love
Bearing a Heart of Compassion and Giving with Love
訪視旱象助過冬
深入暗角施醫療
同理疾苦童真愛
馳援海地匯暖流
Our kindergartens in Malaysia are doing a very good job inspiring the children to develop a loving heart of compassion from a young age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The children have also learnt to respect life and love animals by going vegetarian. They've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going vegetarian is not only for the sake of animals, but also for the wellness of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how we teach the children profound principles through everyday activities and plant the seed of love in their hearts.
【靜思妙蓮華】20161018 - 契苦諦行六度 - 第938集
20161018《靜思妙蓮華》契苦諦行六度 (第938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眾生皆有一真如性,應須修持六度莊嚴,契苦諦立弘誓悲願,萬行決定能為莊嚴。」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常出好香:三聚戒德香普薰故,常出好香。
⊙香有三種:一、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無價之香,香樹出自牛頭山,故曰牛頭栴檀。二、口中常出青蓮華香。三、寶樹華果,常出種種之香。
⊙三聚戒:一、攝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證應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利樂一切有情。
⊙散眾名華:散於眾多名色之華,表行無量正真之善。一心萬行故,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具足十力,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無畏,十八不共。
⊙謂諸佛之智內充滿,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所未及,故云不共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云種種奇妙,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無有丘坑:心無高下分別故其地平正。無有丘坑:無貪瞋癡慢疑故無有丘坑;無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惡見者,無有坑陷。
【證嚴上人開示】
「眾生皆有一真如性,應須修持六度莊嚴,契苦諦立弘誓悲願,萬行決定能為莊嚴。」
眾生皆有一真如性
應須修持六度莊嚴
契苦諦立弘誓悲願
萬行決定能為莊嚴
大家用心啊!這麼多天以來,我們一直都是在描述,光明如來將來的光德國土,所共聚的都是賢智的人,那個國土,又是琉璃為地、七寶行樹,總是很莊嚴的國土。想要有這樣的一片淨土,不是不可能,「一切唯心造」,只要我們人人心清淨,人人開闊心胸,愛的虔誠,如規如矩,每個人同這樣的心,當然這個國土就清淨了,不是不可能,就是要眾生都要知道,人人皆有一真如性。
只是我們真如本性,被煩惱埋覆了,所以「須修持六度莊嚴」。我們要國土清淨,就要我們的心地清淨;心地清淨,去除無明,我們就要受持,受持六度莊嚴。就如我們的室內,如果都打掃乾淨了,室內都打掃乾淨了,但光禿禿的,會莊嚴嗎?我們要趕快布置,布置得讓室內多一幅圖,或者是字畫,或者是多一盆花等等,用心布置。我們的境界除了清淨之外,加上了布置之後,看起來會很舒服、莊嚴。
獨善其身的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清除了,心無煩惱,就是缺,缺什麼呢?就是缺付出,缺六度,就是缺這一分走入人群,將他所瞭解的方法,分享給大家,同樣能去除煩惱,同樣能除無明,讓內在心宅,我們內心這間房屋,能夠很清淨。還要再教他們、帶他們行六度萬行,自然就莊嚴起來了。這必定要瞭解苦諦,契苦諦;契,就是很密切去體會,這叫做契。
常常跟大家說,我們要契佛心,你要契佛心,當然要契佛理,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要很深密、密切,將這個法深入我們的心來,這叫做契法。佛陀很重視人人要先知道苦,苦,苦從哪裡來?常常警覺大家瞭解苦之後,我們要去思考為什麼有這些苦?
來到人間,人間的苦,除了我們自身,本身生、老、病、死的苦,生、老、病、死的過程中,一直都在追求,追求我心所貪、所愛的念,求啊,難道能事事如意求得嗎?難啊!所以「求不得苦」;有愛的人,有無緣的人,無緣的人偏偏在一起,愛的人偏偏遠離了,這種「怨憎會苦」、「愛別離苦」,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惹來了「五陰熾盛苦」。這是與我們生命中的過程,息息相關,苦不苦呢?
加上了天地四大不調,地、水、火、風不調,不調和,災難遍地。尼泊爾,地震過後(2015年4月),很多人無語問蒼天,契苦諦,就是很瞭解苦的道理,如同身受。看到他們這麼的苦,設身處地想想看;臺中(慈院)院長、臺北(慈院)院長、關山(慈院)院長,他們都已經將醫療、慈善,帶到尼泊爾,去救災,去搶救生命,為他們開刀等等,這是真正去契苦諦,己經在那塊土地上,所聽到的、所看到的。
就如賴副院長(賴俊良),人在那個地方,當地再次發生了一波的強震,規模七點三的強震,我們在那裡發放,這樣發揮了就地急救。他們回來,問他們:「你們會怕嗎?」「怕啊,不過若還有機會,我願意再去。」這叫做「立弘誓悲願」,這就是菩薩心啊,這叫做六度行,是佛的總願。
每一尊佛要成佛,必定都要經過了「四弘誓願」,行「四無量心」。每一尊佛的總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叫做「四弘誓願」,任何一尊佛都不能缺少弘誓願。加上了身體力行,有願就要有行,身體力行,就是慈、悲、喜、捨。
「六度」,就是要應萬行,因為眾生的苦千千萬萬種,眾生的煩惱是重重疊疊,無量數,所以我們要發揮,至高無上的智慧,身體力行,萬行。若能這樣,這就是決定我們,未來成佛的國土就是莊嚴。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段(經)文就是,因,因地有修,果,生在那個地方,那個果,結果就是這麼莊嚴的國土。
再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這麼莊嚴,描述出來是這麼平坦的土地,環境的清幽,時時出好香,時時到處所聞到的都是香。是什麼味道讓它那麼香呢?其實,這都是出自人身體的香。為什麼呢?因為人人有守戒,三聚戒,「三聚戒,德香普薰故,常出好香」。大家都有持「三聚戒」,待會可以解釋。
常出好香:
三聚戒
德香普薰故
常出好香
戒,能清淨我們的身,不只是清淨我們的身,又能發出芬芳的香味。這種香,有三種香,發出來的香:第一就是從「(身)毛孔中」,我們人人身上,都有很微細的毛細孔,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無價之香」。
「牛頭栴檀」是一種柴,這種柴就是很香的柴,最有價值的產地就是在一座山,那座山的形,看起來如牛頭的形狀,所以在這座山上,所出產的這種香柴,叫做「牛頭栴檀」,就是一種香樹。這種香樹的香味,會在人的身上散發出來,這味道就如那種樹的香。
第二種香,那是從口中常出青蓮華香。青蓮花很清香,清香蓮花(香)從口中發出來。
第三,就是寶樹華果香,花要結果之前,花的香味,所以「常出種種之香」,所有的果樹都會發出香味來。
香有三種:
一、身毛孔中
常出牛頭栴檀
無價之香
香樹出自牛頭山
故曰牛頭栴檀
二、口中常出
青蓮華香
三、寶樹華果
常出種種之香
再者「三聚戒」。剛剛說的是三種香,從人的身上散發出三種香,若要說為何能得到三種香?那就是要持戒,「三聚戒」那就是:
第一,「攝律儀戒」:我們要守戒律,遠離一切污染,我們的身心清淨,要守持這分戒。
第二,就是「攝善法戒」: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善,我們都要身體力行,我們體會到了,救人的感覺很好,做好事的感覺很歡喜,這種法喜就是證,「正證應修證法」,這就是證到這分應該修的法,我們感受到。
第三,「饒益有情戒」:對一切眾生,我們都要利益眾生,所以「利樂一切有情」。不只是要去救濟付出,還要讓他安穩快樂,拔除他的苦,又讓他能利益安樂,這「利樂一切有情」。這叫做「三聚戒」。
三聚戒
一、 攝律儀戒:
謂正遠離所應離法
二、 攝善法戒:
謂正證應修證法。
三、 饒益有情戒:
利樂一切有情
第一,要守規矩。第二,要瞭解真正的善法,全都要修。第三,身體力行,使一切眾生離苦得安穩樂,這叫做「三聚戒」。
散眾名華:
散於眾多名色之華
表行無量正真之善
一心萬行故
散眾名華
我們若能這樣,自然就能「散眾名華」,有眾多名色之花,那個國家種種花都有,還有種種色的香味,這是表達我們,「行無量正真之善」;「一心萬行」,所以「散眾名華」。
我們人人,一念心能做無量數的好事,一念心也能起,無量數的無明煩惱,行無量數惡,這都是在一念心。所以,一念心善,事事皆善,這樣「散眾名華」。
到處都是很莊嚴、很美,眼睛所接觸到的一切,「種種奇妙以為莊嚴」。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具足十力
佛及菩薩所具
十種之力用無畏
十八不共
就是已經具足十力,佛與菩薩,全都具足十種力量,無所畏。又有「十八不共法」,我們人人要做事情就患得患失,諸佛菩薩方向確定,要做的事情則無所畏,這有十種,當然,名稱也很多,「十種之力用無畏」,有十種。
又有「十八不共法」,還有十八不共法,這就是說,諸佛的智慧,從內已經充滿,佛陀他的智慧,已經(遍)虛空法界,天體宇宙萬法,無不都是收納在他的內心,所以「諸佛之智內充滿」,將他的內心與虛空法界同等,無一道理不明白,所以「諸佛之智內充滿,無畏之德外顯」。
謂諸佛之智內充滿
無畏之德外顯
一切功德智慧
超過物表
不與凡夫
二乘及諸菩薩
所未及
故云不共有
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故云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佛陀因為他無所畏,對外就現出了那一分,自在無畏的德相出來,所以「一切功德智慧」,超過了世間一切萬物,沒有一種東西,佛不知它的道理。所以那種智慧,根本無法形容,凡夫、二乘,包括菩薩,都所不能及,所以叫做不共法。
佛不只是這樣,佛還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細項很多,現在無法一一來分析。總而言之,佛陀過去生中所累積的功德,那種莊嚴,這一定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比較,所以因為這樣,叫做「種種奇妙」。依佛陀這種莊嚴,諸佛都是要到這樣的程度,叫做成佛。所以,未來迦葉尊者,也能到達這樣的境界,所以「種種奇妙」,國土的奇妙,佛相的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心無高下分別故
其地平正
「其地平正,無有丘坑」。「心無高下分別」,這就是要好好修行,心地平,自然大地就平,心地清淨,大地就平靜了,這是同樣的道理。
無有丘坑:
無貪瞋癡慢疑
故無有丘坑
無身見,邊見、
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等惡見者
無有坑陷
所以「無有丘坑」,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消滅,凡夫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和見取見,還有戒禁取見,就完全「無有坑陷」,這是我們人人,凡夫都具足的,我們要去除的煩惱,都修正平坦了,就完全「無有坑陷」,就沒有丘坑,就能夠很平。
總而言之,我們要用心,我們要修六度萬行,一定要契苦諦的道理,開始要發心立願,立弘誓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這就是諸佛的總願;就是菩薩必行的道路。所以,萬行能決定莊嚴,那個國土的莊嚴,是這尊佛的依報,有這麼多智慧人來共聚一處,環境那麼莊嚴,這都是修行的結果,有因就有果。所以我們要相信,時時多用心!
Tuesday, October 25, 2016
【Life Wisdom】20161024 - Following Great Vows to Expand the Tzu Chi Path
Following Great Vows to Expand the Tzu Chi Path
四大一體同精進
傳法弘宗擔使命
回溯建院覓良醫
白袍典範齊致意
This year i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our medical mission.
30th anniversary of our medical mission.
We have built hospitals in Hualien, Dalin, Taipei, Taichung, Yuli, and Guanshan.
Taipei, Taichung, Yuli, and Guanshan.
This all comes from the power of love and every bit of contribution.
I am very grateful toward our Tzu Chi volunteers who accumulated their power of love to build our hospitals.
Every bag of cement and every brick used to build the hospital came as a result of our volunteers inspiring love in people.
Each of our hospitals in Taiwan all carries a heavy responsibility, especially those that provide medical care in remote areas, but medical staff happily accept this responsibility.
It is very touching.
There are many people suffering in this world.
To bring balance to Mother Nature, we must start with transforming people's minds.
When relieving suffering, we use the spirit of religion (to guide people)(and to educate with love.)
People of all faiths can help others with the great and wonderful power of love.
Wisdom at Dawn (Lotus Sutra) ep 0937: Purity of the Threefold Karma Brings Joy
20161017《靜思妙蓮華》三業清淨見者歡喜 (第937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為菩提而發心得智慧,制伏煩惱而行得菩提,觀察諸法而行得般若,得無生法忍行得覺道。」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無染污穢惡相,心地明淨如琉璃,心淨則國土淨。其國眾生,三業清淨故,其土清淨;心地明了,已斷無明故,感得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行列道側:表菩提樹,成行森列,入正道側;具七菩提樹故,多諸寶樹;修八正道故,行列道側。
⊙七菩提分:一、擇法菩提分;二、精進菩提分;三、喜菩提分;四、輕安菩提分;五、念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金繩界道,見者歡喜:堅固道法,名曰金繩;分列界則,令行正道。以境勝故,所見歡喜。
⊙四弘誓願:諸佛有總願別願,四弘誓願為總願,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必發此願。
⊙四弘誓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願。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緣集諦而斷無盡煩惱之願。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緣道諦而學無盡法門之願。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滅諦而成無盡佛道之願。
⊙金繩界道:有大慈悲故,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謂起慈悲心,發大誓願,願拔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見者歡喜。
【證嚴上人開示】
「為菩提而發心得智慧,制伏煩惱而行得菩提,觀察諸法而行得般若,得無生法忍行得覺道。」
為菩提而發心
得智慧
制伏煩惱而行
得菩提
觀察諸法而行
得般若
得無生法忍行
得覺道
修行就是希望這念清淨本性,能夠浮現出來,要能浮現清淨無染的覺性,唯有我們要去除無明,去除無明就是要好好發心,發「四無量心」,發「四弘誓願」,好好發心,向著我們發心的方向身體力行,目標一定是到達智慧;智慧能從我們的方向,很準確往前前進,這就是智慧。
智慧,必定要先制伏煩惱,我們原有的煩惱我們倚仗法,一層一層去除。瞭解了,體會了,清楚了,欲念不要再生起來,用戒來制伏;防非止惡,外在煩惱不會再來,內在已清淨,這樣就得菩提。
「菩提」就是覺,智慧要從覺悟來產生,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功觀察,智慧現前,菩提覺也已經現前了,那就要好好思惟修,思惟修,要時時觀察諸法而行。世間充滿了無明、錯誤,我們要先分得清楚,我們才有辦法觀察出諸法。
過去佛在王舍城,儘管提婆達多,他用很多種方法,要來破壞僧團,要殺佛、害佛…,種種的方法,雖然困擾了僧團,雖然佛陀也受了幾次的危機,但是僧團仍然還是僧團,佛陀同樣還是受人人的尊重,所以提婆達多,他就再想:用什麼方法能讓佛陀不接受,受人家的批評。
他就是用一個方法,自己向一些,優婆塞、優婆夷宣布,宣布:「我過去對佛陀,實在是太過分了,處處陷害佛,我現在要回去向佛陀懺悔,相信佛陀的寬宏大量會原諒我,我要回去向佛懺悔。」就這樣向大家說,因為他的內心是這樣想:我若向佛陀懺悔,佛陀不接受我的懺悔,絕對會受到很多人的批評,說佛陀心不寬,量不夠大。
他用這個方法來到佛前,向佛陀就說:「我願意懺悔,我願意重新再修行,我要在閑處」,就是一個清淨的地方,「我會好好修行,請佛陀原諒我,我向佛懺悔。」佛陀就這樣說:「人要厚道,心要直,若是有諂曲、誑語,不真實的話,有諂曲的心,這樣你再怎麼懺悔都是沒有法,真理,法,無法入你的心。」意思就是,佛陀沒有讓提婆達多,有懺悔的機會,因為佛陀說出了,提婆達多的內心是諂誑。「誑」就是不實,「諂」就是獻殷勤,這種不真實的話,就是沒有法,沒有法度入心。
雖然外道六師就這樣說:「提婆達多已經要向佛懺悔,佛就是不肯接受他的懺悔,佛陀是不是心量太小了呢?」這就是那些婆羅門,與那些外道六師,就開始批評了。但是,比丘就相信佛所說的話,趕緊向大家解釋,提婆達多不真實。佛陀聽到了,知道比丘瞭解佛心,所以他就說:「各位,要知道人的心,這種的無明欺詐,名稱的好人,其實內心,就是還是這樣的不規則,就是內心懷著毒惡的意。」
這同樣的道理,我們應該對人,雖然人人我們都要付出愛,但是凡夫的心念,社會人群很多是非波浪,我們要思惟修,我們要「觀察諸法而行」,這樣我們才能得般若。般若,就是清淨的智慧。這樣我們才能得無生法忍之行。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迦葉已經受佛授記了,能得奉覲三百萬億佛,國土是那麼莊嚴,壽命是那麼長,那個地方的人都是智慧者,正法、像法,時間都很長。這就是迦葉尊者所得的果,就是他過去所修的行,清淨行,「無生法忍」他都有,所以「修習一切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下面再說,這段(經)文說,「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在長行文也是這樣出現過。所以說「其土清淨,琉璃為地」,這種無染污、穢惡的形象,那個國土就是那麼莊嚴,那個國土到處都是很乾淨,眼睛所接觸到的都是很莊嚴、整齊的寶物,絕對沒有污染的東西。那就是因為,人人心地明淨如琉璃。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無染污穢惡相
心地明淨如琉璃
心淨則國土淨
其國眾生
三業清淨故
其土清淨
心地明了
已斷無明故
感得琉璃為地
「心淨則國土淨」,所以「其國眾生,三業清淨」。人人三業清淨──口業清淨、身業清淨、意業清淨,三業清淨。這就是表示「心地明了,已斷無明故」。這個國土的人,人人都是同樣,與佛同樣,心地都很清淨了,無明都去除了,過去的修行者,集中在這個國土出現,所以人人的心,就「感得琉璃為地」,這種清淨心。所以「多諸寶樹,行列道側」。
多諸寶樹行列道側:
表菩提樹
成行森列
入正道側
具七菩提樹故
多諸寶樹
修八正道故
行列道側
樹,很多都是寶樹,而且很整齊,風吹,香味就出來,這就是表示我們的心地莊嚴,很整齊,有修行,有德行,所以「(表)菩提樹,成行森列」,就是很茂盛。「入正道側」,路又很正,又很大條。這就是表示「七菩提樹」、「八正道分」。
大家還記得「三十七助道品」,其中有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是我們必定要修的行。這在「三十七助道品」,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七菩提分,八正道,就如七菩提樹與八正道樹一樣,這樣「行列道側」。
七菩提分,應該還記得。
七菩提分:
一、擇法菩提分
二、精進菩提分
三、喜菩提分
四、輕安菩提分
五、念菩提分
六、定菩提分
七、捨菩提分
即捨離一切
虛妄的法
而力行正法
「擇法覺支」,就是「擇法菩提分」。或者是「精進菩提分」,除了選擇法,我們還要精進。精進修行,我們還要歡喜,歡喜,每天都是很輕安,我們若是每天都在法中,每天都是精進,每天都是很歡喜,就很輕安。「喜菩提分」。
再者,「念菩提分」,我們念念都是在覺道中。念念不受周圍境界影響,叫做「定菩提分」。付出無所求,這叫做「捨菩提分」,捨棄一切名利,捨棄一切付出貪求的煩惱。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
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修此八正道
可證得阿羅漢果
「八正道」:是要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能這樣修「八正道」,就可證得阿羅漢果。
能夠這八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見解正確,思惟正確,所說的話沒有誑語、沒有妄語,沒有惡語,能這樣,我們的正語,正行,我們話說了之後不後悔。正業,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正命,我們要生活,我們要安分守己,好好地自己勤作來維生。正精進,就要好好地精進,把握在分秒間,我們要時時,念頭要正、要定,這種正思惟就是在定中。
能這樣修「八正道」,就可證得阿羅漢果。這樣我們就沒有煩惱無明,不斷複製在我們心中。
所以若能這樣,就是表示我們的行為,就是不越界、不犯規,這樣就表示「金繩界道」,就像用金繩劃直我們的道。所以「見者歡喜」,那個境界,人見人歡喜。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堅固道法
名曰金繩
分列界則
令行正道
以境勝故
所見歡喜
所以「堅固道法,名曰金繩;分列界則,令行正道。以境勝故,所見歡喜」。我們的心很堅固,我們的行為很端正。這個道法就是這條繩子,是金繩,我們沒有越界。
所以「分列界則」,就是分別在這個境界的界限,我們不會越界了。所以「令行正道,以境勝故」,依正道走,這就是境界,我們的環境,我們自己要好好用心,不要我們的心有了煩惱無明,來困擾我們自己,我們若好好地把路走直、走正,自然這個境界就是殊勝。所以,「所見歡喜」,令人看到就是歡喜。
四弘誓願:
諸佛有總願別願
四弘誓願為總願
一切菩薩初發心時
必發此願
我們必定要行「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諸佛有總願」,就是「四弘誓願」,就是初發心開始,一定要發這個願,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他的總願,每一尊佛都要經過這個願,要經過這個行。
一切「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因為我們都知道人間是苦,所以要修行,我們就要投入人群中去,緣苦眾生,所以我們要去度無邊眾生,這就是諸佛的第一願。
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我們「集」來種種的苦,就是從「集諦」開始,我們應該要斷盡煩惱,這也是諸佛的願。又「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大家要殷勤精進,要修行於道,所以發「學無盡法門之願」。
第四,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緣滅諦」。因為有「四諦法」,你就要用這四法門去身體力行。我們能瞭解煩惱無盡,我們必定誓願,立誓要好好地斷,有很多煩惱我們一定要滅除,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若沒有滅除煩惱,絕對無法成佛。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是緣苦諦
而度無邊眾生之願
煩惱無盡誓願斷:
是緣集諦
而斷無盡煩惱之願
法門無量誓願學:
是緣道諦
而學無盡法門之願
佛道無上誓願成:
是緣滅諦
而成無盡佛道之願
這就是「金繩界道」。就是要有大慈悲,所以無緣大慈能攝諸眾生,我們能攝受很多眾生,呵護眾生,這就是無緣大慈,這就是起慈悲心,。每一尊佛都要有這樣的慈悲心,這種境界,這是佛起慈悲心,發大誓願,願拔眾生的苦,有慈悲、有願力,這樣去度眾生,讓眾生人人離苦得樂,見者歡喜。所以「金繩界道,見者歡喜」。
金繩界道:
有大慈悲故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謂起慈悲心
發大誓願
願拔眾生之苦
與眾生之樂
見者歡喜
這就是要有「四弘誓願」、「四無量心」要慈、悲、喜、捨。「四弘誓願」,就是面對苦、集、滅、道,我們要用心。要如何能離苦?要如何不再集來,煩惱無明的因緣?要如何殷勤精進,好好地在菩提道上,直向佛道,到佛的境界?這就要我們用心,要正思惟,我們要好好觀察人間,人的心態。
我們要好好,在這麼惡濁的地方,我們要有無生忍,在惡濁中,無生忍的心開闊,這樣才有辦法行,「四弘誓願」,「四無量心」,與佛同等,這種總願會合,好好地修行。這就要時時多用心!
Monday, October 24,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1014 - 淨修梵行當得作佛 - 第936集
20161014《靜思妙蓮華》淨修梵行 當得作佛(第936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覺悟自性諦理,自性身即法身,諸如來真淨法,湛然常寂具足,無邊真實功德,一切法平等性。」
⊙「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已。」《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從是已去,未來當得奉覲見諸佛。三百萬億:所見之數。
⊙為佛智慧,淨修梵行:頌宣法修慧,梵行全攝六度。
⊙為欲成就佛智慧故,清淨身心,修諸梵行。又如來智慧之深廣,譬如海深廣無涯底。
⊙淨修梵行:即出家離欲之行。當知,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
⊙供養最上,二足尊已:心為能供福慧兩足最上世尊,是所供境。
⊙「修習一切,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修習一切:久在迷故,自壞善心,今始覺知,復本性體,名之為修。漸漸增進,名之為習。
⊙無上之慧:一切諸所證之智,名無上之慧。指修二道五菩提,能得佛的無上智慧。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等覺後身,得成正覺。最後身,即於此身成道名最後身。
【證嚴上人開示】
「覺悟自性諦理,自性身即法身,諸如來真淨法,湛然常寂具足,無邊真實功德,一切法平等性。」
覺悟自性諦理
自性身即法身
諸如來真淨法
湛然常寂具足
無邊真實功德
一切法平等性
各位,我們每天聽,法有入心嗎?是不是向自己,找到自己的自性了沒有?自性到底是什麼?長久的時間反反覆覆,很強調「自性諦理」,一直都強調,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要讓大家更透徹真理住在人心,這真如本性的真諦理,是遍虛空法界,這個道理,應該我們要很用心去找出了,將自己內在的真如,如何與虛空法界的真諦理,能會合起來?
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要教育我們,讓我們的心在清淨中,體會天地萬物一切的道理,希望我們能夠心很明徹,透徹所有有形無形,無不都是有它的自性、它的道理存在。
所以說,「自性身即是法身」。我們本來也是具有真如本性,也是與佛有同等的智慧,心就是那麼的明徹通達。希望我們修行要自我去除障礙,「覺悟自性諦理」,不要讓自己有障礙,要瞭解自性,即是法身,法身就是真理,很普遍通達、瞭解一切的景象、理性,都能瞭解,這就是我們修行要很用心。
所以「諸如來真淨法」。這就是如來真淨之法,如來真淨法長什麼樣子呢?「湛然常寂具足」,在他的心是這麼平靜,平靜得如一面鏡子一樣,能夠照耀很開闊的境界,這面心鏡,我們人人本具,只是很多很多的無明污穢,將我們的心鏡污染得一片黑了。心鏡的本身有什麼樣的損失嗎?一點都沒有損失,它的光明還是內藏著。只要我們用心將這面鏡子,擦、擦、擦,這面心鏡自然就乾淨了,鏡子的本質能照耀外面的境界。
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我們湛然寂,常寂具足的本性,人人都具足,人人都平等,所以佛陀要我們人人,都能夠去除這一分一分的無明,讓我們成長一分一分的慧命,這是佛對眾生一片真誠的心。
所以,「無邊真實功德,一切法平等性」。這是佛陀,他對眾生無邊真實的功德,累生累世,累劫以來,無不都是為眾生這樣的用心。是佛陀真實的本懷,佛陀真實的本懷,生生世世來人間,就是這樣一直累積功德,內修外行,對待一切眾生都是平等。
前面的(經)文,就是已經一段落,長行文告一段落,佛陀已經完全為迦葉尊者授記,但是又重複,「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
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再重新向大家說。因為有的人姍姍來遲,慢慢地來,聽法沒有很認真,慢慢來。這慢慢來的人沒有聽到,佛陀的慈悲,你既然你後面才來,但是迦葉授記的事情很重要,我重複再講一次。或者是記憶較差的人,瞭解體悟性還不很敏銳的人,我再重新說一次。所以就有此偈文出現。
迦葉未來世,「過無數劫」,要過很長久的時間。因為他要再見過三百萬億佛,在這麼多尊佛的道場受教,再累積功德,還要在人群中多結善緣,還要在人群中磨練,來成長智慧,所以他必定要經過這麼多佛,所以「過無數劫,當得作佛」,當來也能成佛。
接下來這段(偈)文,「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已」。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就是還要有這樣的過程,還要供養奉覲三百萬億佛,因為諸佛世尊,佛佛道同,於每一尊佛,都是很敬仰,敬仰佛的智慧,在佛的座下修梵行。就如迦葉在釋迦佛的座下,開始發心就是修清淨行。
「供養最上,二足尊已」。用此清淨行來供養每一尊佛,每一尊佛所教的,他都是真心受持,依教奉行,這就是最上的供養。不是用物質供養,是用他最虔誠的心,依教奉行來供養二足尊。二足尊就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
而於來世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從是已去
未來當得
奉覲見諸佛
三百萬億:
所見之數
「從是已去」,也是過去,也是「未來當得奉覲諸佛」,不論是過去或者是未來,一定能這樣生生世世遇到佛,佛真如的法一直在他的心裡,生生世世。「三百萬億」,所見的諸佛數字是很多。這就是我們修行要經過,「為佛智慧,淨修梵行」。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頌宣法修慧
梵行全攝六度
「梵行」,常常說過了,我們要好好修,修好我們的智慧,有智慧才能修得梵行。我們應該要很清楚,這種法。「為佛智慧,淨修梵行」,這就是重說的意義,要讓大家更瞭解,修慧是要在梵行中來修。如鏡子沒有擦清,照不到外面的境界。慧,慧就是非常的明朗,梵行專稱修清淨行,必定要經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了要成佛,就是要在人群中,在人群中就是為了要成佛,所以成就佛智慧。
所以要「全攝六度」。在梵行,修梵行不是都不和人互動,這樣才是清淨,不是;是要入人群中與人互動,而不受這些污染把我們污染了。所以我們若能付出,再持戒、再精進、再忍辱,在這個人間,自然我們
就能練出,那一分思惟修。要很透徹瞭解,好好思惟,用什麼方法在人群中,不受人群影響我們。思惟修就是定,禪定,這個定力產生我們的智慧,這就是法。
為欲成就佛智慧故
清淨身心
修諸梵行
又如來智慧之深廣
譬如海深廣無涯底
所以「為欲成就佛智慧故」。我們修梵行一定在六度中,六度一定要在人群中。所以「清淨身心,修諸梵行」。我們要用清淨的身心,在人群中修,修種種清淨行,若沒有濁,哪有清淨呢?所以在濁群中保持清淨心,這就是用功,這就是修行。
又說「如來智慧之深廣,如海深廣無涯底」。如來的智慧就如海一樣,又深又廣,如來的智慧是從「淨修梵行」來的。
淨修梵行:
即出家離欲之行
當知 三世諸佛
無不由出家修梵行
得成正覺
「淨修梵行,即出家離欲之行;當知,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每一尊佛要成佛,他一定要出家,出家表示斷除了小愛、私欲,家庭的欲念,這樣專心,捨棄小愛,為天下眾生的大愛,這就是過去歷代祖師,過去未來成佛,無不都是因為出家,才能將佛法這樣擔起來,為天下眾生。
「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所以過去、未來諸佛都是這樣,所以叫做佛佛道同。同樣一條路走,起點你要(有)修行的心,出家之後,完全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如來的大家庭,是為天下眾生,親,天下為親,念,天下為念。
所以,「供養無上,二足尊(已)」。因為諸佛無不都是,放下自己的家庭而專心修行,在人群中修福修慧,生生世世,無量劫的時間,一路來,所以值得我們「供養最上,二足尊(已)」。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心為能供福慧兩足
最上世尊
是所供境
福具足,慧具足,所以「心為能供福慧兩足,最上世尊」。用我們的心,真誠的供養福慧兩足尊,這就是我們要用真心來供養,我們要依教奉行。
再接下來又說,「修習一切,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段經文就是說,要這樣修行,修習一切無上智慧,最後身就能得成為佛。時間雖然長久,只要一念心一路這樣走去,心不受污染,再久也終能成佛。這就是「修習一切」。
修習一切:
久在迷故
自壞善心
今始覺知
復本性體
名之為修
漸漸增進
名之為習
修習一切,「久在迷故,自壞善心」,所以「今始覺知」。就是說我們凡夫都是這樣,長久以來都是,迷在凡夫界,人人的心受污染了,這都是自己自造自污染。這時候因為有了因緣,「今始覺知」,現在真正聽佛法之後,現在全都瞭解了。
「復本性體」。現在瞭解,我們恢復了我們的清淨本性來了。我們的清淨本性,清淨的覺體就是真諦理,我們現在都已經瞭解。
「名之為修」,瞭解,就要開始精進,要好好修了。「漸漸增進」,一步一步走,儘管時間很久,要再經過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修過來,但是只要這念心清淨,步步向前前進,自然能再恢復本性,增長智慧,所以是「無上之慧」。
⊙無上之慧:
一切諸所證之智
名無上之慧
指修二道五菩提
能得佛的無上智慧
「無上之慧」,「一切諸所證之智」。我們修,體解了,慧就是平等慧,智就是分別智。懂得分別是非,到達了慧,那就是平等。這種平等,慈悲等觀,就是智慧具足,自然我們就慈悲等觀,這叫做佛慧,叫做無上慧。那就是「指修二道五菩提,能得佛無上智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等覺後身
得成正覺
最後身
即於此身成道
名最後身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最後菩提成就了,自然就得「最後身」,最後他來世也能成佛。所以等覺是最後身,得成正覺,就是修行到最後,所有的煩惱都斷除,塵沙無明惑都斷除了,慈悲等觀已經到達極等,所有世間我盡見,法已經到虛空遍法界。「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種的智慧,那就是成正覺。等覺就是最後身,這就是佛成佛、成正覺的時候。
力量就是從我們自己的心開始,所以我們剛才說過,「覺悟自性諦理」,要常常瞭解,我們的自性,在我們心裡這麼貼近,這麼貼切,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無不都是從我們的身、我們的心,與外面的境界所接觸的,是擔心或者是歡喜?這無不都是外面一切的境界)。
總而言之,很多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互動、對待,到底有覺悟到自性嗎?道理,周圍的道理,到底我們明白了嗎?所以我們是不是要很用心呢?才能到達無邊真實的功德,能到達一切法都平等性,到達人間淨化人心。
人人要有大光明的心地,不要有黑暗的心,這就是我們要如何發心,將我們一片真誠,為大地眾生來分享,來淨化,這要看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Sunday, October 23, 2016
【人間菩提】20161023 - 大我無私為蒼生 Giving Selflessly for All Living Beings
大我無私為蒼生
Giving Selflessly for All Living Beings
法除無明顯佛性
緣苦眾生齊救護
付出無求懷感恩
合和互協招來眾
人人心中都有自性佛、人人心中本具靈山塔,只因我們凡夫煩惱無明重,所以對佛法不信或起疑。其實信佛,是要求與佛陀同等的智慧,那就是要將無明、煩惱、疑惑一一去除,將自己的真如本性顯現出。
對佛法,不要只求菩薩保佑,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個很靈感的活佛菩薩存在,不僅可以保佑自己,還可以感應眾生苦難,那就是「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我們只要有心願意付出,自然人與人之間相互互助、借力使力,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菩薩道上人人有志一同,彼此互為貴人,也是苦難人中的貴人,這就是菩薩。
人人以菩薩為伴侶,彼此合和互協,以和供養;對內凝聚,對外接引,期待人間菩薩大招生。人心需要淨化,氣候才能順調,希望佛法永在人間,期待人間平安,社會祥和。
【人間菩提】20161022 - 口傳美善廣募心 Inspiring Love and Kindness Through Words of Mouth
口傳美善廣募心
Inspiring Love and Kindness Through Words of Mouth
捨己幫傭護志業
擺攤傳愛生無量
口說慈濟廣募心
善願無窮恆度眾
慈濟志工鄭明紋說,當她聽到 上人要在花蓮蓋醫院的時候, 上人曾經說過,他沒有錢、沒有力,只有命一條,讓慈濟志工鄭明紋深受感動,所以她只要走到哪裡每遇到一個人,她就與她所遇到的每一個人說慈濟,所以她的女兒都覺得媽媽很厲害,逢人就說慈濟。
慈濟志工鄭明紋表示,女兒從很小的時候就常常聽媽媽在打電話勸募,所以她的女兒都和她說,媽媽您好厲害,您自己沒出錢卻要別人出錢,您自己沒做卻要別人做,當她聽到女兒說的這兩句話時,也讓她恍然大悟,她想說, 上人要蓋醫院時說過,他沒有錢、沒有力,只有命一條,那她自己也沒錢、沒力,也是只有一條命,但她可以用自己的這一條命來成就師父的志業。
所以她把己的身賣了三次(去幫傭),就是希望可以成就師父的志業,第一次去幫傭是為了要捐病房,當時的她就打電話給慈濟志工文素珍,就問文師姊說,她可不可以去他們家工作,但唯一的條件就是她是否可以先開一張30萬元的支票給她,讓她可以捐給慈濟。
第二次的賣身是為了十萬元要捐給中國大陸的華東水災,她也是到文素珍師姊家去做幫傭,第三次是她想要圓滿榮董,所以也在慈濟志工翁千惠師姊家中幫傭三年,所以這麼多年來,她都是先和老闆預支,接下來幾年的時間,她會好好地為她來做家事,且她還發願要招募一百個榮董,這個心願也在2015年的時候完成了。
看到他們一家和樂,先生及女兒都非常支持,現在一家五口也都是榮董,兩個女兒都授證為慈濟委員,一路走來從捐出第一間病房三十萬開始,到全家五個人總共捐出五百萬,到2015年鄭明紋師姊,完成她招募一百位榮董的心願,她都是這樣的鍥而不捨,因為她說, 上人有說過,只要你肯開口,貴人就一大堆。
看到臺南的慈濟志工陳碧華也是,有一天她拿報紙起來看,就看到黃勝璧刊登的啟事上說,花蓮慈濟功德會師父在救濟貧民,她就立刻打電話去問,第二天她就開始走入市場招募會員,她說,在菜市場裡什麼人都有,但這也是修行,所以她就是從黃勝壁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所以她也是很不簡單,他們都是很令人感動的人間菩薩。
Saturday, October 22, 2016
【Life Wisdom】20161020 - Inspiring Love to Relieve Suffering
nspiring Love to Relieve Suffering
颶風狂掃襲海地
菩薩因行拔苦難
生命貴人結法緣
發揮潛能滿心願
Every day, I call on everyone to be vigilant and sincere and to act with love.
Many countries are dealing with disasters. In Haiti, Hurricane Matthew has brought great devastation to the island.
Tzu Chi's relief work in Haitihas gone on non-stop.
Friday, October 21,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1013 - 因行精勤不惹魔事 - 第935集
20161013《靜思妙蓮華》因行精勤不惹魔事(第935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其國眷屬眾多魔護佛法,大權示現行道通達佛道,是為外護眷屬無障礙行,因行精勤故果不惹魔事。」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重頌:重述前長行文之意。字句有彼廣此略,此廣彼略;義理有彼深此淺,此深彼淺者。文中有前後互異者;或彼顯此隱,彼隱此顯者;或彼有此無,彼無此有者。無非互相彰顯經意,使令易解,並為後到者,令得全聞。
⊙謂佛說法,善巧方便,令諸眾生,即得解悟,故名易解語。偈頌為十二分教的一種。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佛告大會之眾,以佛之眼,見大迦葉於當來世。⊙佛名大覺悟者,覺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諸法實相之眼。佛眼能見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之道理。
⊙於未來世:三世謂之過、現、未來。就以當下剎那之三世而言,以現在一剎那為中心,後剎那以往為未來世。就一期之三世而言,今生已後之生為未來世。
⊙過無數劫,當得作佛:佛眼明見,本有時限,非是眾生心力所知,名無數劫。
【證嚴上人開示】
「其國眷屬眾多魔護佛法,大權示現行道通達佛道,是為外護眷屬無障礙行,因行精勤故果不惹魔事。」
其國眷屬眾多
魔護佛法
大權示現行道
通達佛道
是為外護眷屬
無障礙行
因行精勤故
果不惹魔事
前面我們也說過了,迦葉尊者他將來成佛,他的國土光德,他的人民都是智人,發大心的菩薩。人民善良,縱然說那個國土,還有不想聞佛法,卻也能護佛法,這是我們前面所說,那個國土「眷屬眾多,魔也護佛法」,真的是不容易。
這都是修行,在因地修行,我們的心很清淨,沒有煩惱來染著我們的心,心也常常抱持著那一分,生活很簡樸,沒有貪欲,沒有種種雜念,在自己的心起心動念,又是在人群中不受人群的,人、事、物來擾動我們的心,修行就要修到這樣的程度。
這也是迦葉尊者過去生中,就是生生世世,也是修這分清淨行,所以現在在法華會上,佛陀為他授記,授記名號,未來成佛的名號,叫做「光明」,他的國土叫做「光德」。迦葉尊者修行成佛,必定要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要再歷練過三百萬億世尊,再歷練過,修行不是那麼容易。不過,三百萬億佛,我是希望我們人人,將人人都當作佛,將人人都當作在歷練我們的人,我們今生此世,能夠遇到多少人來歷練我們,我們就都生起,歡喜、尊重、感恩心。
本來我們發大心、立大願,我們就是要入人群,結善緣,我們要在人群中成長智慧,所以我們若將人群,都當作每個人就是一尊佛,這樣說不定我們來生來世,生生世世所遇到的人,我們結這麼多的好緣,就能早日成佛。這是佛陀向迦葉尊者的授記,其實也是含意在此,希望我們要體佛心懷。
「其國眷屬眾多,魔護佛法」。這是一個非常和平、清淨、莊嚴的國土,人、事、物,也是一樣這麼莊嚴,沒有一點污穢,沒有一點煩惱的地方。
修行,「大權示現行道,通達佛道」。也就是說,即使是魔,他的心理也是健康,他不會去擾亂佛法,同樣能擁護。就如大家拿香拜拜,雖然沒有信佛,不過他也知道佛是要尊敬的,像這樣,慢慢地,將來他也有機會能聽到佛法,同樣未來通達佛道。這叫做方便法,大權示現,佛法就是要這樣,一步一步將他引導過來。
「是為外護眷屬,無障礙行」。外護,我們發心出家,專心修行,這就是在佛教是為內(護);若是在外面,社會人士聽法或者是沒有聽法,這都是外護,同樣也能行菩薩道,這都叫做「外護眷屬」。「無障礙行」,對佛法沒有障礙,又能擁護佛法,還是在人群中造福;不只沒有障礙,還又是擁護佛法的人。
所以「因行精勤故,果不惹魔事」。所以因為過去修行,長時間修行,行精勤,將來的果報就不會受魔困擾。因為我們的因沒有招惹魔事,我們的因就是沒有去障礙佛法,再者,我們又有護佛法,這是過去生中,今生此世得果成佛,他的國土就都沒有魔來擾亂。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魔事就很多了,其實這是「大權示現」。佛陀時代的迦毘羅衛國,人與人之間互相對立,這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就是選擇,在這樣的國家來出生,來成佛。教導這些,充滿無明、煩惱的眾生,苦難要趕緊消除,提起你的真心,你的清淨的本性,發揮你的善良,如何幫助別人。這就是佛陀,釋迦牟尼佛,「大權示現」,通達佛道,來教化人人。即使心對佛法還未很接受,但是也還能擁護佛法,這是「因行精勤」。
所以,我們盡量不要,再惹出那種障礙,我們這輩子若障礙人,與人有對立,心互相不平衡,來生來世遇到之後,帳還會算。這種因緣果報,互相善惡因,總是還會對立,所以我們這輩子,要好好種善因,不要去種了惡因。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聲聞,聽法的人,修行的人很多;「無有魔事」,都沒有障礙;「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這是一個非常莊嚴和平的世界。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
諸聲聞眾亦復無數
無有魔事
雖有魔及魔民
皆護佛法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再接下來這段(經)文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迦葉尊者受佛陀授記,佛陀說出他的名號,國土的情形,已經一段落了,但是還是很重要,這段(經)文要重新,用偈文重複一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段文是重頌。
為什麼要重複的偈頌呢?那就是重述長行文之意。因為這個字句中,有「彼廣此略」,意思就是說,長行文含意很廣,在偈頌的文就較簡單,讓大家記憶深一點。「此廣彼略」,就是說現在這段偈文,前面在說的沒有加強語氣,在前面的長行文輕輕說過去,現在於重誦偈文,可能會再更廣地解釋,大家要再更用心去理解。
重頌:
重述前長行文之意
字句有彼廣此略
此廣彼略
義理有彼深此淺
此深彼淺者
文中有前後互異者
或彼顯此隱
彼隱此顯者
或彼有此無
彼無此有者
無非互相彰顯經意
使令易解
並為後到者
令得全聞
「義理有彼深此淺」。這個道理,長行文道理較深,在偈文較淺;這個偈文較深,就是長行文較淺。所以「文中有前後互異者」,有前與後較不同,就是深淺、廣與簡單,有互相彌補的地方。
所以「或彼顯此隱」,在長行文很明顯說出來,在偈文中就隱略過去;「彼隱此顯」,在長行文沒有很明顯,在這段偈文就會很明顯,讓我們更瞭解。
「或彼有此無」,說不定在長行文有,在偈文沒說出來,就略過了;「彼無此有」,長行文沒有的,但是在偈文會再多出來,去補充長行文沒有說的話。所以,無非是,「互相彰顯經意」。長行文,要讓大家瞭解,偈文是要讓大家加強記憶,對文的瞭解,對意更通徹。
所以「使令易解」,這經文很深,我們看要如何表現出經文,「使令易解」,「並為後到者,令得全聞」。後面才來的,前面沒聽到;若再重複一次,讓後來的人聽到了,這也就是再偈文重誦的意思之一。
謂佛說法
善巧方便
令諸眾生
即得解悟
故名易解語
偈頌為
十二分教的一種
也就是說,「(謂)佛說法,善巧方便,令諸眾生,即得解悟,故名易解語」。這就是佛陀再說偈頌之意,這也是在十二分教之中。
這是佛陀的慈悲,用種種的方法,善巧方便,令諸眾生聽得到,再重複,聽過的人再次聽,更加瞭解。「故名易解語」,很容易能了解的語言。這就是佛陀再說偈頌之意,這也是在十二分教之中。佛陀講經,這種十二部經其中之一,就是長行文之後就是用偈文。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佛告大會之眾
以佛之眼
見大迦葉於當來世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所有的比丘,佛陀再叫醒大家,大家聽清楚,我用佛眼,見是迦葉在未來世。
要選擇一個人,前後次序能成佛,不是簡簡單單的,是用覺悟,大覺悟的眼光,來選擇授記的對象。所以「我以佛眼」,選擇迦葉於當來世。
佛,名叫做大覺悟者,已經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無一不清楚,無一不透明,無一不通達,這叫做大覺悟者。大覺悟者叫做佛。所以,覺者的眼光,「照了諸法實相」,所看的一切諸法,所有的物質物體,用佛的眼光來看,一看就知道,這個物質裡面所含的因,它的種子等等,剖析得很清楚,這是佛眼。
佛名大覺悟者
覺者之眼云佛眼
照了諸法實相之眼
佛眼能見一切法
非空非有
不可思議之道理
「佛眼能見一切法,非空非有」,這些法,在佛來看,不是空的,因為其中有真理;也不是真實的,是因為有很多理會合起來,才成就一件東西。所以,佛眼來看一切物質,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所以「於未來世」,就是在三世。「三世」,那就是過現未來,過去、現在、未來。
於未來世:
三世謂之
過、現、未來
就以當下剎那
之三世而言
以現在一剎那
為中心
後剎那以往
為未來世
就一期之三世而言
今生已後之生
為未來世
「當下剎那之三世而言」。「當下剎那」,當下,我這時候只說「當下」,就已經「三世」幾次了呢?我說的「當下」,這個「當下」又不是剛剛那一句的「當下」,因為那一句「當下」過去了,現在再說的,還是同樣又過去了,這又是「現在」。
所以,過去、現在都是在剎那間,時間分秒過去,所以我們要常常「把握當下,恆持剎那」。這一剎那間,發一念心,立好願,我們若發好願如初,就成佛有餘了。
所以「以現在一剎那為中心,後剎那以往為未來(世)」。後面的一剎那就是未來,現在的一剎那已經過了,未來的一剎那又再來。
這種「就一期之三世而言」。一期之三世,短時間就是這麼短,剎那、剎那不斷過;長時間,那就很長了,天長地久啊!很長的時間。
所以「今生已後之生,為未來世」。我們這輩子的未來,叫做來生;我們這輩子的過去,叫做過去生。我們過去生,是什麼樣的種子來,來到此生的果,此生的果,我們又在造作未來的因,今生此世就是受果,再起因於未來,所以因緣果報不斷這樣輪轉。
我們若是修行,好好地將我們的心念照顧好,自然我們就能平平安安,明明瞭瞭,通達一切法,沒有魔事來擾動我們。若能這樣,就能把握在每個最短的時間,以及長久時間的累積,我們都要好好把握,顧好我們這一念心。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佛眼明見
本有時限
非是眾生心力所知
名無數劫
所以,「過無數劫」。過去很長的時間就是這樣修行,未來也是這樣,還要很長久的時間,所以「當得作佛」。佛眼就是明見,所以「本有時限」,過去的時間,未來的時間,「非是眾生心力所知」。
這個時間之長,不是我們眾生的心,有辦法去體會得到。光是說剎那、剎那,我們自己就也是體會不到,光是要說「剎那」的時間,就來不及,你光要說「我這一剎那」,就是剖析也來不及。所以,極短的時間、極長的時間,不是我們凡夫能有辦法,用心力能瞭解的。
但是佛陀覺悟之後,來為我們分析,我們只要很用心來聽,用智慧來體會,佛法其實是在,我們
的日常生活中,菩薩是在我們現在的行為中。所以常常跟大家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所以常常都跟大家說,時時要多用心!
【Life Wisdom】20161020 - Spreading Tzu Chi`s Love Across the U.S.
千手牽手眾行願
Spreading Tzu Chi`s Love Across the U.S.
風雨不調苦難多
菩薩緣苦精進行
千手牽手眾行願
慈悲啟發同募心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e have invited so many people who didn't know about Tzu Chi.
They now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Tzu Chi, which has been spreading love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past 50 years.
To honor Tzu Chi's 50th anniversary an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zu Chi chapter in New York, Tzu Chi U.S. volunteers held 11 charity concerts across the U.S. and invited singers from Taiwan, including Mr. Johnny Yin, Ms. Wan Fang, and Mr. Rio Lee to perform at the concerts.
Every concert went smoothly.
To hold an event like this,everyone has to work with one heart.
And Tzu Chi volunteers have indeed worked in unity, harmony, love, and joint efforts to make the charity concerts this time possible.
As our U.S. Tzu Chi volunteers serve unconditionally with joy and compassion,they've also inspired joy and compassion in others.
What they've done is truly remarkable. It's really very moving.
Thursday, October 20,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1012 - 深妙心淨無有魔障 - 第934集
20161012《靜思妙蓮華》深妙心淨無有魔障(第934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諸佛無雜染故國界嚴飾,唯修清淨妙行其土平正,淨名隨心淨行則佛土淨,深妙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此預先記述未來眷屬皆為菩薩,及魔民皆知護法。
⊙迦葉尊者以修頭陀苦行為因,故其果報上,亦無貪著五欲、擾亂佛法之魔民魔事。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國中大乘行者其數甚多;小乘之人,其數亦爾。
⊙無有魔事:無有邪見,魔障之事。魔事:能奪人智慧命故。
⊙言無有魔事者:魔以破人善法為事。又天魔正以順生死,貪五欲,退菩提為事,故名魔事。
⊙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梵語魔波旬,此云殺者,殺害之主,為名魔王。隨王所作,名為魔民。
⊙有法盛世時,則若王若民,雖不斷殺,而於佛法皆能愛心護生;無有殘暴惡劣心事生。
⊙眷屬眾多,魔護佛法,大權示現,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皆為外護眷屬。
⊙又因行抖擻,故果不惹魔事。此飲光未來成佛一大事因緣,佛一一授之,尊者一一記之。
【證嚴上人開示】
「諸佛無雜染故國界嚴飾,唯修清淨妙行其土平正,淨名隨心淨行則佛土淨,深妙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諸佛無雜染故
國界嚴飾
唯修清淨妙行
其土平正
淨名隨心淨行
則佛土淨
深妙心淨
則一切功德淨
應該瞭解吧,這幾天以來,一直在敘述佛陀為迦葉尊者授記,迦葉尊者的修行就是無雜染,在釋迦佛的時代,他開始修行,能放棄過去人生所享受的一切。不只是身體上過清貧的生活,即使內心也完全無染污,這種心不起動念,外面一切浮華虛榮,對他來說,一點都沒有動心過,保持著一念定心的思惟修。
這一分定力,絕對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令他的心有一點點的波動,這種思惟修就是禪定的力量,是這麼的堅固,這是迦葉尊者所修行的。其實諸佛也是一樣,佛佛道同,過去的佛、現在的佛,都是經過這番思惟修,這種定力不受染污,所有的煩惱完全消除,這種心必定是定、慧具足。
這種時時在法中,法時時警惕我們的內心,維持我們的行為在清淨中,不受人、事、物來雜染我們的心,這是諸佛的過程。迦葉尊者現在受到佛陀為他授記,那就是迦葉尊者在弟子群中,他的思惟修心態就是這樣,很清淨的修行,不受人間事物污染他的心,起心動念的煩惱都沒了,絕對完全去除了,未來世還要再經過三百萬億佛的道場修行,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心態就能得到「國界嚴飾」。
我們這幾天一直在描述那個國界,將來迦葉成佛之後的名號,叫做光明如來。他的國界、他的國土叫做光德國土,這光德國土非常的嚴飾,裡面真是非常的莊嚴,而且有很多很多的寶物來嚴飾,這都是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讚歎。
尤其是這個國界,那個時代,人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人心都是充滿了智慧,完全遵守道德倫理,都是智人同世。與我們現在比較,現在科技發達,但是時代不同了,現在的人心,就如前次所說過,那種完全不乾淨,一片的坑坎、荊棘、瓦礫;人人的心就如這樣的世界,整個心都像那種堅而硬的刺,一直要刺傷人,如天羅地網般。網路,真的是天羅地網,每個網路都是有支的刺一樣會刺傷人。這都是人為,那種雜念、惡念非常多,不明道理,就這樣散發出去,所以我們現在的時代叫做五濁惡世。
但是迦葉未來成佛的國度是國界嚴飾,「唯修清淨妙行」,所以「其土平正」,他的國家都很平正,而且非常乾淨,無不都是七寶完成,琉璃為地,這實在是一處非常、非常莊嚴的淨土。
「淨名隨心淨行」。這是過去迦葉尊者有修行這樣的因,修什麼因呢?修淨行的因,這個淨行、光明,在他的名稱上,在他的國界裡全都很亮麗,這是隨著那個地方,很多智者共聚一處,國度裡的人民也是心態光明磊落,非常光明的心,所以「淨名隨心淨行(佛土淨)」。前面說過,智者在這個國土裡,每個人隨每個人的心,人人的行為都是淨行為,修淨行的行為,這就是佛土淨,這尊佛出世在這麼嚴淨,這麼莊嚴、這麼清淨的國土。
「深妙心淨則一切功德淨」。因為我們的很多甚深微妙法是累世累劫所修來,讓法淨化了我們的心,一直深入,所以叫做深妙。深妙是思惟修,清淨的心態,那個智慧叫做「深妙心淨」,不會受外面一切煩惱無明污染了;這樣「一切功德淨」,所做一切的好事,煩惱都沒有污染到我們的心。
前面的經文就是說,「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
⊙「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描述了光德國土,那個國界,是成就這麼莊嚴,這是其國。
再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此預先記述未來眷屬皆為菩薩,及魔民皆知護法。
多麼清淨的世界啊!這段是預先(說明),佛陀為迦葉尊者授記,預先來描述未來他成佛之後,眷屬皆為菩薩,都是有智慧的人,都是善行之人。
所以「及魔民皆知護法」。那些魔,假如有信仰不同,或者心思較不端正的人,但是也不敢來侵犯佛法,同樣他們也會護佛法。
⊙迦葉尊者以修頭陀苦行為因,故其果報上,亦無貪著五欲、擾亂佛法之魔民魔事。
所以這是「迦葉尊者以修頭陀苦行為因」,這輩子他就是這樣,生活很清淡,清修苦行。不只是生活上的清修苦行,他的心也是一樣很清淨,不會被外面的境界污染所搖動他的心。
「故其果報上,亦無貪著五欲」。所以他的果報上就沒有貪著五欲,沒有來擾亂佛法的魔民魔事這些事情。這就是修行所得來的果報,修行的因就是內心的清淨,果報是外在,我們若能與很多好人結緣,得到很多好人幫助,這也是我們過去的因緣;我們若遇到惡人,也是我們過去與他結的因緣,這就是因緣果報。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積一些好緣,就會如迦葉尊者,來生來世所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菩薩,都是擁護他的人。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國中大乘行者其數甚多;小乘之人,其數亦爾。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將來這個國家,國中都是大乘行者,都是發心聽聞佛法,發心行菩薩道,這種大乘行者。聲聞眾也是,即使那個地方有小乘人獨善其身,他們也受到這些大乘行者所感動,也是會慢慢開始轉小乘為大乘。
所以「小乘之人,其數亦爾」。多少?也是無量千億這麼多,都是修行人,所以那個國家「無有魔事」,沒有魔的事情,就是沒有邪見。
⊙無有魔事:無有邪見,魔障之事。魔事:能奪人智慧命故。
這種邪見就是偏差,偏差的見解,在現代的時代,自己的道心很不堅定,一點點的困擾,心就起動搖,產生無明煩惱,勇氣不知道到哪裡去了,這就是五濁惡世,無法見到光明,就是因為道心不堅定,容易受魔所困擾,受魔所攝受了。
所以,魔事就是「能奪人智慧命故」。這些困擾、不實的輿論,將你轉動過去沒有?若是受轉動,就是你的慧命受傷害,也受殺害。因為「魔事能奪人智慧命故」。
⊙言無有魔事者:魔以破人善法為事。又天魔正以順生死,貪五欲,退菩提為事,故名魔事。
所以「言無有魔事者:魔以破人善法為事」。魔的意思就是破壞人的善法,所以這叫做魔事。「又天魔正以順生死」,貪在五欲之中,退失了菩提心,這叫做魔事。
因為天魔他最怕的就是人修正行,因為人若修正行,會脫離三界,他的三界內就少了魔子魔孫,所以若有人發心想要修正行,他就會困擾,出來擾亂要影響(修行者)。
因為在這生死三界中,會增加很多人生死輪迴,生死(輪迴),就會貪戀在五欲,貪在五欲之中,自然我們就會退失了菩提心,覺悟的心。魔用欲來誘引我們,用煩惱來困擾我們,自然我們就會退失正知、正見的菩提道,這叫做魔事。
⊙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梵語魔波旬,此云殺者,殺害之主,為名魔王。隨王所作,名為魔民。
還有,「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全都來擁護佛法。魔,梵語魔叫做波旬,波旬翻譯成我們華文叫做魔。魔就是惡魔,人人很怕惡魔,惡魔他就是破壞,殺,傷殺,「殺害之主」,會殺害人人的慧命,困擾人人的心,這叫做魔王,「隨王所作,名為魔民」。
看到有的人身心不穩定,有的人就說:「著魔了,話都聽不懂,幻知幻覺。」好的人,真實的人告訴他的話,聽不進去,都是聽一些幻知幻覺、不正確的話,這都是叫做魔,所以這是魔子。
「隨王所作,名為魔民」。這些魔王的使者叫做魔民,他雖然不是為王,但是這種魔王的統領之下,心已經偏向了,所以叫做魔民。但是,那個國土沒有這些事情,很清淨,雖然有魔,他們也同樣都在護佛法。
⊙有法盛世時,則若王若民,雖不斷殺,而於佛法皆能愛心護生;無有殘暴惡劣心事生。
「有法盛世時」。那個地方佛法盛世,真正的佛法很昌盛,人人護佛法,人人信仰佛法,所以有法而且盛世。佛法若昌盛,善人,行善的人就很多。「則若王若民」,那個國家的王與人民,「雖不斷殺」,因為一般社會的人,雖然沒有斷除殺業,但是聽佛法之後,皆能愛心護生,沒有殘暴惡劣的心。
⊙眷屬眾多,魔護佛法,大權示現,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皆為外護眷屬。
「眷屬眾多」,人很多,「魔護佛法」,雖然很多人,智慧者、菩薩很多,即使有魔,偏差,雖然他沒有很信仰佛法,還有偏邪的見解,但是他也懂得擁護佛法。就如有的民間信仰,雖然他沒有專心修行,但是他也會擁護,這叫做「大權示現,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雖然他是民間信仰,但是同樣的,神與佛他全都拜拜,拜拜,總是有播善因,將來他也是能成佛道。這就是外護的眷屬,外護的眷屬就是在家,沒有修清淨行,不過他也懂得護法,這就是那個時候的世界。
⊙又因行抖擻,故果不惹魔事。此飲光未來成佛一大事因緣,佛一一授之,尊者一一記之。
「又因行抖擻」,非常認真善行,所以他能完全不會招惹到魔事。抖擻就是很精進,魔事不會惹上身。
這就是「飲光未來成佛一大事因緣」。「飲光」,知道是誰嗎?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就是全身紫色的光,這是在印度,有的人身體皮膚會比較紫黑色這種顏色,太陽一照會發亮,所以另外一個名字叫「飲光」,那是迦葉尊者未來成佛的一大事因緣。
「佛一一授之」,這樣預先說出他未來成佛、未來生活的環境境界,人、事、物都介紹得很清楚,這樣一段落的(經文)。
所以我們聽了,我們要了解,修行有因、有緣,有果、有報,我們的因緣果報,就要看我們如何修行。好好用心啊!
Wednesday, October 19, 2016
【人間菩提】20161019 - 以身作則菩薩行 Living Life to the Fullest by Practicing the Bodhisattva Way
以身作則菩薩行
Living Life to the Fullest by Practicing the Bodhisattva Way
身嬰重病猶付出
以身作則菩薩行
聞聲救苦勤精進
人人可學觀世音
《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一覺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在警醒我們人世間的一切,沒有恆常不變的,因此趁著我們還有精神、體力時,即時為善,才是發揮生命的良能。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楊梅花,三年前罹患甲狀腺癌,腫瘤壓迫聲帶和呼吸道,必須氣切,並裝上人工呼吸道以搶救性命;經歷生死關頭,楊梅花不願在家消沉意志,反而每天出門,到慈濟環保站做志工。
儘管每天出門前,她必須先清洗氣切管;而且在環保站做回收時,還要忍受汗水造成的痛楚,因此她圍上防塵巾,重複清洗氣切口,希望一口氣還在的時候,都是在做利益大地、利益人群之事。
同樣把握生命,分秒為善的,還有洪書珍,她是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慈濟志工。
洪書珍是家庭幫傭,一周工作6天,每天長達12小時,唯一的休假日,就是做慈濟。今年4月,她被診斷罹患膀胱癌,手術過後,她作息如常,因為了解人生無常,不知道下一秒鐘是否依然平安,因此她抓緊每一個機會,去關心當地的弱勢家庭,也帶動這些家庭的孩子,當她的小幫手,一起做好事,給這些孩子造福的機會,累積孩子們的自信心,明白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有心,人人都能手心向下助人。
至於海地風災,則是國土危脆的又一警示。
聯合國已呼籲全球伸援海地風災,臺中慈濟醫院於18日舉辦惜福義賣會,號召大家捐出家中珍藏物品義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誠如《八大人覺經》的第八覺知:「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靜思妙蓮華】20161011 - 光德國土周遍清淨 - 第933集
20161011《靜思妙蓮華》光德國土周遍清淨(第933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淨法界身本無增減,隨大悲願力而示現,正像之法隨眾生機,感而盛世法性佛身。」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光德國土莊嚴,清淨之相有七:ㄧ、雜寶嚴飾;二、清淨無惡;三、坦然平正;四、琉璃寶地;五、寶樹成行;六、金繩界道;七、寶華遍地。
⊙琉璃為地:因心明了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地水火風萬法之因,皆悉明了通達,內外映徹,所以果上琉璃為地。
⊙寶樹行列。因修:因地修行佛因之位,以因修甚深微妙,故稱為「寶」;寶樹行列,長菩提覺道,寶樹成行列故。
⊙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因持正戒,受持戒律而不犯觸;持戒清潔,遵依繩墨界線,常行中道,故至果上,金繩界道。
⊙散珠寶華,周遍清淨:本因地,以佛心入無生忍之時,遍修梵行,淨如明珠,故至果上,寶華散地,在處嚴潔。
⊙國土淨皆由,平等淨心之所感因;瓦礫荊棘譬,雜心惡念之所感緣;便利不淨喻,染心無明疑慢感果;坑坎堆阜皆因,諂曲嫉妒心感報。
【證嚴上人開示】
「淨法界身本無增減,隨大悲願力而示現,正像之法隨眾生機,感而盛世法性佛身。」
淨法界身本無增減
隨大悲願力而示現
正像之法隨眾生機
感而盛世法性佛身
能夠瞭解「淨法界身」。淨法界身,那就是真諦,清淨無染的法;法身是無體無形。佛陀已經離我們二千多年了,佛法還是留在人間,我們若是用心,虔誠接受,是與佛同世無差別。佛陀在世時,探討人生的真理,體會了理性是遍虛空法界無窮盡,這是淨法,是佛陀他從內心,完全清淨了一切,體悟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
真理是你看不到的,卻是很豐富的道理,這個道理在人間,在人間,有的人用心,將佛陀所說法身體力行,他慢慢體會得到;有的人將天地本具有的法,將它惡用了,所以他會破壞大地。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本來是清淨,卻是所接觸到的是一切世俗的。世俗就是追求,追求,欲心、欲念愈來愈大了,這種欲求就會造了,很多的無明煩惱等等。人人本具佛性,卻受到常識、外境的熏習,這樣無明不斷遮蓋,造成人世間重重覆覆的,濁氣、污穢、濁念,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其實,道理不增不減,所增減的就是我們不懂道理,人與人之間去爭奪、去愛欲,去結怨成仇來對立,這就是凡夫。不知道真理本來是這麼清淨,清淨的法界。道理本來不增不減,在佛不增,在佛的境界沒有比我們較多,因為歸於虛空法界,佛陀的道理就是在虛空法界,任憑我們受用,只是我們虛空法界的真理,不知道方法去受用,所以佛陀說方法讓我們知道。所以說來,只要我們用心要去受用,這樣於凡夫也不減。
淨法界身,於我們都不減,於佛也沒有增加,就是一個虛空法界的真理。但是,我們為何體會不到?佛陀是隨著大願力,他的大願力,無始劫以來,他就是同這一念心願,這個心願不減,從他發心,一直一直以來,一直到成佛,成佛滅度後還是同樣不減。這就是佛的心願,是他的願力示現,名稱叫做成佛,從成佛的身相來教導我們。
有一段故事,有一位菩薩出生在無佛世之時,那叫做「常悲」,這位常悲居士,他出生時,無佛,也不知道佛法在哪裡,卻是時時看到社會人間,人的無明懵懂,行為不受規則,他每次若看到這樣,人倫道德淪喪,應該冥冥中有一個道理,應該能來規範。但是到底要去哪裡找出這個法?所以常常哭,想到法到底在哪裡?這樣他就流眼淚。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常悲」。
有一天晚上睡覺時,忽然間有一尊古佛,在他的夢中出現,就跟他說:「雖然你出生在無佛世,而法也已經是滅了,已經沒有法存在,不過,法永遠都在你的心裡,要好好尊重你這一念心願,心常常要歸於悲智願行。」
醒來之後,覺得:是啊!應該是有佛法。所以從這樣開始,他放下一切,好好地去靜心,在森林中,去找大自然的道理,就這樣一生在那裡,時時將鳥叫蟲鳴,他也把它當作是一種說法音,就這樣過了一生。
佛陀就這樣告訴大家,這個故事,那位常悲菩薩,就是我的多生多世中,其中的一生世,生在沒有佛法的時代,離佛法很遙遠,卻是這念心還是永遠存在。所以說來,大悲願力,這是我們人人本具,哪怕是佛,已經離開我們二千多年了,正法,只要我們虔誠的心,還是住世。
所以,正法、像法,「正像之法隨眾生機」,我們只要有心,根機,能將佛法永遠接受在,我們的心中,這與佛法盛世,很興盛在世,不就是一樣嗎?所以「感而盛世」,我們眾生的(根)機,大家若虔誠,眾生有感,佛,正法就是在人間,所以「法性佛身」,人人都本具。所以說來,人人若能用心,宇宙萬物不都是,歸於我們心的道理嗎?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因為佛陀向迦葉尊者授記,(佛)名「光明」,國土「光德」,他的壽命很長。正法(時期)很長,像法時間很長,國界很莊嚴。
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
國界嚴飾
無諸穢惡
瓦礫荊棘
便利不淨
其土平正
無有高下
坑坎堆阜
《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那就是清淨的境界了,它就是很平坦,很平,到處都是莊嚴,很嚴飾的地方。是什麼樣嚴飾的境界呢?
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
琉璃為地
寶樹行列
黃金為繩
以界道側
散諸寶華
周遍清淨
《法華經受記品第六》
光德國土,就是光明如來,他的國土就是這麼清淨,有七種莊嚴的境界。
光德國土莊嚴
清淨之相有七:
ㄧ、雜寶嚴飾
二、清淨無惡
三、坦然平正
四、琉璃寶地
五、寶樹成行
六、金繩界道
七、寶華遍地
第一是「雜寶嚴飾」,很多很多的寶,那種寶物,算不完的寶物。第二就是「清淨無惡」,都是寶物,到處看到的都是寶物完成的。「坦然平正」這是第三,土地能很平正,寶物鋪地,沒有一點點骯髒的東西,都是很清淨,非常平坦。第四就是「琉璃寶地」,就是會照亮周圍的境界,地面如一面鏡子一樣,多麼清淨,多莊嚴。
所以「寶樹成行」(第五),樹無不都是寶;又是「金繩界道」(第六),界限都是以黃金作為他的界址,用金子鑲的。第七,那就是「寶華遍地」,這種的境界,想像中是多麼莊嚴,多麼舒服啊!
琉璃為地:
因心明了
萬法生起之因
謂世間種種
地水火風萬法之因
皆悉明了通達
內外映徹
所以果上琉璃為地
「琉璃為地」,那就是「因心明了,萬法生起之因」。為何能感得國界這麼莊嚴?也是因為心。
記得前天所說的,那些瓦礫、荊棘,這些東西,坑坎,還有很多不淨物,都是人心不清淨所感。現在這麼莊嚴的境界,那是他心明了,這就是迦葉尊者,他過去修行所得的因,他的心去除了執著,去除了無明,去除了惑,所以他的心很清淨,清淨得如琉璃,所以他感這個果。
「萬法生起之因」。萬法就是清淨,所以世間種種,萬法種種,這都是有因,即使地水火風,萬法也是有因,所以這些因就是道理,一切都明瞭,通達一切道理。「內外映徹」,不論我們的內心、外面的境界、境界與境界之間,就是那麼的互相光明,互相照徹,這就是修行,心的境界。「所以果上琉璃為地」,結果能得到這樣琉璃為地。所以「寶樹行列」。
寶樹行列:
因修:
因地修行佛因之位
以因修甚深微妙
故稱為寶
寶樹行列
長菩提覺道
寶樹成行列故
那就是要修行,修行的因,所以「因地修行佛因之位」。因為迦葉尊者將來成佛,他有這樣的修行,未來所得成佛的果位,他的淨土,他的國土就是這麼莊嚴。
「以因修」,因為修這個因。修什麼因?「甚深微妙」,因為這個因很深奧。常常告訴大家,天地萬物種種皆有因,因就是道理,人人都有成佛的因,因就是真如,這非常的微妙,所以稱為寶。所以「寶樹行列」,就是「長菩提覺道」,就如菩提樹,這條覺道,寶樹成行,一列一列很整齊。
「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就是「因持正戒」。
黃金為繩
以界道側:
因持正戒
受持戒律而不犯觸
持戒清潔
遵依繩墨界線
常行中道故至果上
金繩界道
我們要能得到,「黃金為繩,以界道側」,這種境界,我們要戒律無漏,不能漏掉,所以要受持戒律,不犯觸,不要觸犯戒律,我們要好好用心。
「持戒清潔」,那就是「遵依繩墨界線」。就如我們依戒律行,很清淨的戒,就是要遵循,就如「墨斗」,地界要如何畫得直?就要先用墨線,這樣抽出來,彈下去,自然就有一條直直的了。同樣的道理,法就如墨斗一樣,彈墨線下去,我們往這條路走,這叫做守戒,守規則。佛陀就是這樣修行,我們跟佛陀這樣走,這樣就對了。
所以「遵依繩墨界線」,我們照這個界線,這就是持戒。「故至果上」,我們若有持這個因,持戒的因,自然到了成佛的國土,就是這樣這麼莊嚴,「金繩界道」,「散珠寶華,周遍清淨」。
散珠寶華
周遍清淨:
本因地:以佛心入
無生忍之時
遍修梵行淨如明珠
故至果上
寶華散地
在處嚴潔
「散珠寶華,周遍清淨」。自然我們就是這樣本因地,我們本來清淨的因地,「以佛心入無生忍」,這時候,我們要修行,我們必定要用佛心,修行要佛心,要入人群中修六度萬行,這就是「遍修梵行」,很普遍,因為「散珠寶華」,珠寶一落下就是遍地,我們修行的心也是這樣,撒遍了整個大地,無不都是寶。
所以我們入人群中,無不都是道場,都是我們的法寶,我們若用這樣的心態,自然「遍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無煩惱的行,我們一路走,為眾生付出,所以「淨如明珠」,就如明珠一樣。「故至果上,寶華散地」,我們就要這樣的修行,如遍地都是寶,到處都很莊嚴。
「國土淨皆由,平等淨心之所感因」,國土清淨就是因為,我們過去有修平等心,前面的文就有國土清淨,很平坦。所以我們要國土清淨,就要修行平等心。
國土淨皆由
平等淨心之所感因
瓦礫荊棘譬
雜心惡念之所感緣
便利不淨喻,
染心無明疑慢感果
坑坎堆阜皆因,
諂曲嫉妒心感報
希望我們人人,要能用慈悲平等的心,清淨心,才能感得未來這麼平坦的國土。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1018 - 跨國救災不畏難 Bringing Aid to Disaster Survivors in Their Time of Need
跨國救災不畏難
Bringing Aid to Disaster Survivors in Their Time of Need
四大不調致毀傷
不畏路險人醫行
搶救生命守護愛
跨國救災不辭苦
「馬修」颶風給海地帶來嚴重的損傷,這幾天,有荷蘭的海軍、軍艦,載著35噸的物資,抵達海地,但因為災民的秩序實在非常混亂,所以就卡在港口無法發放,現在我們要想想要如何去安撫災民的心。
也看到越南中部從2016年10月13日就開始降下大雨,引發嚴重水患,到現在至少有二十四萬民宅都被摧毀,還有昨日(10月17日)下午3點14分,在中國大陸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規模6.2強震,這都是天地間的不調和。
還有回顧過去在2005年的10月8日,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和巴控克什米爾等地發生規模7.6強震,造成逾8萬人死亡及6萬多人受傷,是百年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後十天(2005年10月18日),第一梯次慈濟巴基斯坦賑災團出發前往賑災,員由土耳其、約旦、印尼、馬來西亞、台灣五地慈濟人組成,其中包括兩位醫師;七百公斤的毛毯與藥品,也陸續自台灣空運往巴國。
我們花蓮慈院腦神外科邱琮朗主任,還有台北慈院麻醉科李俊毅醫師,也是在第一梯次賑災團裡面,在當地義診近半個月的時間,他們都是難行能行,時常要走許多的山路,或者是要涉水,才可以走到,我們的邱醫師的鞋子走到後來也都開 口笑,加上他們的語言不通,所以溝通都需要用比手畫腳來做溝通,但每一位醫師都是難行能行。
第二梯次賑災團有我們的簡守信院長,還有葉添浩醫師,為了替一位嚴重腹瀉的婦人補充營養,用針筒代替打點滴的塑膠管,他們就這麼半蹲半坐著,超過四十五分鐘。
還有約旦的慈濟志工陳秋華,土耳其的慈濟志工湖光中,及臺灣的慈濟人也都有前往賑災,大家都是這樣的投入,賑災告一段落後,我們的慈濟志工陳秋華及胡光中也還是持續關懷。
2010年8月巴基斯坦發生世紀大水患,慈濟人也同樣去關懷發放,也因為語言不通等等,所以到現在都還是沒有當地的志工,所以只要每一次巴基斯坦有災難,都是很令人擔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