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1,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13 - 戒定慧得清淨法 - 第847集
20160613《靜思妙蓮華》修戒定慧得清淨法 (第847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離煩惱垢染得清淨法,如三乘聖人所受持法,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無為無漏法及聖道諦。」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者何:不喜樂大乘法而安於小者,何以如此?由具小乘智斷;故不希大乘斷大煩惱。由具小智,故不欣大智。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以根塵等一切諸法皆空寂故,既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矣,又何求焉。
⊙唯因從五陰至於涅槃,皆真如在塵,隨緣生起諸有為法,皆從緣生。修空解脫門,觀五蘊法皆悉空寂。
⊙五蘊:五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
⊙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故不生。本既無生,故不滅,是以無大無小。六大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於方便教,分大小乘,圓頓教中,全麤即妙,大外無小,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無漏:觀四諦空也。無為:觀十二因緣空也。以性空故,本來清淨,無有滲漏,無有作為。
【證嚴上人開示】
「離煩惱垢染得清淨法,如三乘聖人所受持法,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無為無漏法及聖道諦。」
離煩惱垢染
得清淨法
如三乘聖人
所受持法
戒定慧解脫
知見無畏
無為無漏法
及聖道諦
我們若能離煩惱垢染,自然我們就得到清淨法。我們要如何才能回歸清淨法來?那就要如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聖人。雖然說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分成小、中、大(乘),但是大家開始修行,都是要從煩惱無明去除開始,所以我們受持,就是要如三乘人。
你開始初發心來聽法,聽法開始就是要成為佛教徒,佛教徒的規矩,就是要守五戒十善。
五戒,那就是將殺、盜、淫、妄、酒,這五項我們都要戒除。戒不殺生,有人就說:「對啊!我就是不殺生。」但是,每天為了口欲,眾生的肉還是在吃。這個殺,實在是不知不覺,雖然沒有直接,它也有間接。
盜,偷盜。有很多人會覺得,我又沒有搶,也沒有偷。但是,在做事業也要選擇,選擇對人生有利益的,人生必須用的,在這貿易中這樣賺錢。賺錢還要會用,不但不貪圖不義之財,還要用愛去付出。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要有的。
除了不貪、不殺、不偷盜,還要家庭夫妻規戒,除了夫妻以外,就不能再犯邪(淫)戒。邪淫,對外面的色欲絕對要戒除,一夫一婦才能守得家庭和樂。
還要不妄語,要好好守口業。我們人有時候習氣,心思若不正,說話,有時候無形中傷害人。既然是學佛法了,應該常常守好口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就是我們要修行。
再者,不飲酒。因為酒一喝下去,會迷失了我們的智識,因為喝酒誤大事。這也是人生一大要戒的事情。
總而言之,我們若能學佛法,就是在我們的人生道上,走起來就很安全。因為有五戒,戒是戒惡,我們要防止,止惡,我們惡的來時,我們要趕緊停止,也是預防不要去做了,這就是戒。
所以,「戒定慧解脫」,我們若好好受持戒、定、慧,自然我們能很安穩自在。守持五戒就能安穩自在,所以緣覺修戒定慧,菩薩更不能離開戒定慧,菩薩在戒定慧,要達到無漏的境界。
所以「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這就是達到了「無為無漏法」,這已經是菩薩的境界了。這就是「聖道諦」,聖人所應該走的路的真理。就是要到達這樣,我們才是真正離煩惱垢染,這樣才是真正得到清淨。
所前面那段文,經文這樣說,「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內滅」。我有持戒,我有斷煩惱,我已經去除無明,了斷生死了。這是迦葉尊者他們認為這樣,我只要為這些事情斷生死,其他的沒我的事了,所以「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聽到說要去度眾生,眾生心污穢,那就是佛土污穢。佛陀來這個娑婆世界是穢土,污穢的國土,但是佛陀他悲憫眾生,他來這五濁惡世,眾生濁氣很重的地方,來這個地方,就是為了「開示」,讓眾生能「悟入」,清淨眾生的心地。所以我們為佛弟子,就要幫助佛陀去淨化眾生心,這樣才是叫做「淨佛國土」。要淨佛國土,一定要教化眾生。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為什麼呢?一切諸法都空寂。佛陀在「般若」中也這樣說,一切都空寂了,都「無生無滅,無大無小」,得到這個法之後,我「無漏」了,就無所作為,不必再做什麼。就是這樣想,覺得還有什麼好做呢?別人的事情與我何干?一切就是空寂,別人的事情和我有什麼關係?過去是這樣想。
所以者何:
不喜樂大乘法
而安於小者
何以如此
由具小乘智斷
故不希大乘
斷大煩惱
由具小智
故不欣大智
所以不喜樂大乘法而安於小乘,這是為何會這樣?就是由於「具小乘智斷」,還執著在小乘,所以「不希大乘斷大煩惱」,由於「具小智,故不欣大智」。
「具小乘智斷」,「智」就是智德,「斷」就是斷德。但是他執著在小乘。好的法,我受持,我知道,我的煩惱要斷除,這叫做智斷。修好的法就是德,智德,有智慧瞭解善法,知道道理,叫做智德;知道道理之後,瞭解不要再犯戒,所有的煩惱,我都斷除,這樣叫做斷德,所以簡單叫做「智斷」。
但是他在小乘,執著在小乘,所以「不希大乘斷大煩惱」。什麼叫做大煩惱呢?芸芸眾生受苦難,這就是菩薩的大煩惱。菩薩的大煩惱,他不離眾生苦,這對小乘的修行者,他就沒有興趣。「故不希大乘」,不希求大乘法,所以他就沒有想要去斷大煩惱。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他們認為一切法都是空寂。這就是說,根與塵,一切諸法皆空寂。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以根塵等
一切諸法皆空寂故
既空寂
則國土眾生
亦空寂矣
又何求焉
根,大家知道了,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對著外面的六塵,其實把它分析到頭來,這是空的。你的眼睛,看到這些東西,其實這也是合成的。對外面的塵呢?它也是合成的。就是種子、土壤、水分、空氣、陽光,這樣合成很多東西,這些東西若一一分離,什麼都是空。本來就是各就各位,安然自在。
就是因為根與塵會合,這念意心、意念去貪,就想要取著。要不然,山河大地,本來自然境界這麼美,為什麼山會被人開洞?為什麼大地被破壞?這全是根與塵會合,意識起作用。要不然,什麼都是回歸大自然,不就是空寂嗎?
所以,既然是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還有什麼國土的破壞?還有什麼眾生好救呢?大家若別去造作那個業,大家都能夠,(過)清淨心的生活,這樣還有什麼樣的煩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一切皆空寂,一切都是這樣。所以認為一切法皆是空寂。
所以說「從五陰至於涅槃」。回過頭來說,五陰。五陰一直到涅槃,涅槃是清淨,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也叫做五蘊。本來我們就是很清淨,但是因為五陰開始,所以當中造成,這些東西它的源頭在哪裡?「皆真如在塵」,塵就是無明,在無明惑念裡,所以「隨緣生起諸有為法」。
本來一切都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一切空寂,但是因為五陰開始,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受、想、行、識不離真如,所以真如受到外面的污染,外面的無明帶動,隨著緣而起「諸有為法」。有為法就是造作,去行動,去造作,這樣就產生出來了。
所以「修空解脫門」。我們要好好修行,去透徹瞭解一切皆空的道理,這就是解脫的一條門徑。所以,「觀五蘊法皆悉空寂」。
唯因從五陰
至於涅槃
皆真如在塵
隨緣生起
諸有為法
皆從緣生
修空解脫門
觀五蘊法皆悉空寂
我們若有瞭解,自然五蘊,就是五陰,這個法就能空寂。因為五蘊,我們無法瞭解,每天都是障蔽。
「蘊」就是障礙我們的意思。本來真如是清淨,本來真如是完全沒有污染,清淨的本性是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受五陰覆蓋住了,所以起很多煩惱,叫做五蘊。
五蘊:
五陰是障蔽的意思
能陰覆真如法性
起諸煩惱
所以「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故不生」。我們若能,斷除(執著)外面的境界,沒有煩惱讓我們,去製造那些無明,我們何必再來生呢?本來就是無生,本來就是空寂,本性它本來是空寂,「來無所從來」,沒有什麼因緣牽引我們來,所以不生。
「本既無生,故不滅」,既然沒有生,哪有滅呢?有生才有滅。我們來人間,有生才有老病死,若無生,哪有老病死呢?所以就是不滅。無生無滅,這就是本來就是無,就是空,自然沒有東西,你要如何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呢?本來就沒有大小分別。就是有東西,才有大小長短的分別。要不然就沒有分別的東西。
法性本寂
來無所從來
故不生
本既無生
故不滅
是以無大無小
六大又名六界
即地、水、火、風、空、識
此六法周遍
於一切法界
以造作有情與非情
故名為大
非情是五大所造
有情是六大所成
「六大」又名「六界」,也還能再說(是) ,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我們常常說,再來就是我們的意識,再來在我們的意識中,以及空,空間。我是光是說地水火風,其實在空氣中,空,在空氣中,一切四大假合成了東西,才用我們的意識去分別。
所以「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所有的法無不都是在這六大中。所以「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就是我們這些有情眾生去造作、造作,這樣不斷延續,人延續人,事延續事,物延續物,一直都不離開這六大。所以,「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這我們要用心去瞭解。
於方便教
分大小乘
圓頓教中
全麤即妙
大外無小
點小即大
唯一圓融
無大無小
「圓頓」,粗,就是我們都看得到的東西;妙,就是看不到。粗就是有形,妙是無形。這是在圓教,能包含粗細無不都是法,非常精妙,我們能透徹瞭解。「大外無小」,大以外沒有小。「點小即大」,一點點也是很大,很大就沒有小。這種大小平等,所以小能大,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這就是很深的道理,很多的物理,你看它這麼大,其實裡面每一項精密,很小的東西,它就是很大。
無漏無為
無漏:
觀四諦空也
無為:
觀十二因緣空也
所以「無漏無為」。「無漏」是「觀四諦空」,我們要好好觀「苦集滅道」一切都是空。「無為」是「觀十二因緣空」。其實,我們若好好守持戒律,哪有「一念無明生三細」,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呢?人的生老病死應該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守好戒定慧,「諸法無漏」。
以性空故
本來清淨
無有滲漏
無有作為
「以性空故,本來清淨,沒有滲漏,無有作為」。本來我們這麼清淨,清淨就是什麼都沒有,哪有漏呢?本來法就是這麼清淨,哪有什麼好作為的?所以,「如是思惟,不生喜樂」。若是這樣想一想,我還要做什麼呢?什麼都是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這樣想起來,我還要做什麼?所以一切都是這麼空妙的道理,只要我們能瞭解,沒有一項我們不清楚。
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從離煩惱染垢開始。脫離無明,清淨煩惱,一切清淨,這就是三乘聖人所受持的「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這才是我們要修的道路。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Labels:
靜思妙蓮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