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7,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530 - 依正自造勤修善法 - 第837集



20160530《靜思妙蓮華》依正自造勤修善法 (第837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依正自造福富足具,是過去世從一導師,慈懷循教勤修善法。」
⊙「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過去未修大乘六度萬行,缺菩薩福慧,無有功德之瓔珞莊嚴。二乘只為自了,無發大乘淨佛國土之心。

【證嚴上人開示】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依正自造福富足具,是過去世從一導師,慈懷循教勤修善法。」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依正自造福富足具
是過去世從一導師
慈懷循教勤修善法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這是多麼歡喜的事情啊!珍寶是人人所期待,人人所追求,但是我們不必追求,忽然間這些珍寶湧現在我們的面前,說這些珍寶是我們的,這是多麼奇蹟而且歡喜的事情!這就是譬喻,世間豈有不勞而獲的事?必須看我們過去生是不是有很用功、很認真、很努力造福。我們過去生中所造的福業,我們的依報、正報,來到這對父母的家庭。原來他們的家庭就很富有了,我們生下來就已經有這麼多的家業,有這麼好的物質,讓我們享受,這是我們過去生所造的福。否則今生我們就要自己努力了。

所以說「依正自造福富足具」。依報、正報,這都是我們過去生有打拚過,有造過福業。這種福如何造呢?就是造福在人群中。過去生有造福於人群,所以福富足具,很圓滿。

但是有人說,福不過三代。人生,本來就是無常啊!不是第一代的人打拚了,就千秋百世,子子孫孫都能享受這有形的財產。在人間造福業,庇蔭子孫的是什麼呢?是德。我們若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這個德能代代相傳,代代都能很順利。但是,是不是能這樣呢?這就要看整個家庭傳家的精神、教育的理念。

世間法是這樣,佛法更是這樣。佛陀過去生無量世一直一直修行,生生世世不斷廣度眾生,直到因緣成熟了,出生為太子,父親是領導國家,富甲天下,這就是他的依正報。但是,他選擇的不是享受富有,他選擇體會人間真實的財寶,去探討真理。

因為他知道,人間有形財物總是有變遷,生老病死的法則就在人的身上、生活中,他看出人生的變動、人生的無常,人生多少的苦難,這全是不永久的東西,所以才會苦不堪。他要去探討,為什麼有這個遷變無常,人間的形態?

總算被他發現了,這是人間自然法則。不論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叫做自然法則,是永恆不變;佛陀發現這個真理。這個不變的法則,就是「易變」,容易變,是什麼在變呢?一念間。

一念無明,眾生共造業力,這一念無明就讓我們有依正二報,就有因緣果報。各人的人生,有的生在富有的家庭,有的生在和平、幸福、快樂的國土裡,有的生在多災多難、貧窮苦難的國家裡,由不得自己。

其實,很多的人間苦難是向來就有。氣象局報告,今天開始寒流又來了,氣溫已經下降了,冷!若是在平常的家庭還能禦寒,穿暖和,又有暖器,進到家裡面很溫暖。但是,若是無常、苦難,逃難的國家那些人,他們怎麼過日子呢?

同樣的,現在是雨季,在東南亞一帶,泰國、印尼、斯里蘭卡、馬來西亞,這四個國家都傳出了災情。泰國的南部水災,有人往生。印尼,幾天前發生土石流,整座山垮下去,災情也不輕!印尼慈濟人展開了救災工作。接下來,斯里蘭卡,在偏遠地區淹大水,我們沒有人手,只能先瞭解災情。不過在馬來西亞與印尼,慈濟人就多了,聽到有了災難,兩邊就去做救災救難的工作,這些人就是在造福人群。「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只要眾生有苦,菩薩與眾生的因緣,緣起就開始投入。

看到新聞報導,馬來西亞八個州發生水災,物資都被水淹了,愴惶間離開家園,在收容所裡,吃的東西要從哪裡來?聽說發生了搶麵包,以及搶購東西。當然大家怕會沒得吃,就要囤積。到底還要幾天,雨才會停止呢?不知道。淹水不知道何時會退?吉蘭丹這邊嚴重的水災,物資要從哪裡來?從檳城。開始要一直採購,也啟發了很多愛心人,有的生意人要囤積東西,但是有的人知道慈濟是要救急救難,他們願意,歡喜將他們的物資釋放出來,讓慈濟人及時採購,趕緊往災區送。

不論是北、中、南馬的慈濟人,大家都凝聚力量起來,就是這樣投入。連新加坡的慈濟人也說:「我們可以開始投入了嗎?我們可以開始勸募嗎?」當然可以啊!這是慈濟人,人間菩薩及時付出。有這個因緣,慈濟人在那個地方「菩薩所緣」,因為緣起於受災難的眾生,他們就近就趕緊去付出。

這個道理是如何而來?是「過去世從一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佛,二千多年前已經看出了世間有有常、永恆、長久的時間,無邊際的空間;但是人間是短暫的,就在這短暫的人間造作共業。未來的人間五濁惡世,佛陀教育眾生不要獨善其身,而是要兼利他人。大家要瞭解如何才是真正的造福業,對苦難的眾生,我們能去付出,雖然很辛苦,這是愛的力量。

「過去世從一導師」,同一個法,能夠普及人間。過去佛陀就是「慈懷循教」,用他的慈悲心循循善誘,讓大家接受了這個法之後,累生累世勤修善法,此生才能得人身、遇佛法,又能夠行菩薩道,菩薩有緣的地方,「緣起」就是付出。平時我們要瞭解佛法,「性空」,瞭解道理,人間一切幻化,雖然時間、空間永恆,但是這個人間擁有一切財物,也只不過是幾十年而已,用這個財物去為人群付出,付出才是永恆。

我們在佛法中吸收進來,就勤修善法,這就是「入」。自己要殷勤修行,自然「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我們自己的、人人內心的心靈財富,只要一看到眾生的苦難,大家合起來就能有物資去安頓,安穩眾生的心。

⊙「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前面的經文說,這位長者已經向國王、大臣,以及他的親族宣布說:「我已經找到兒子了。這幾十年間到處尋找,已經在某個地方找到了。我所有的東西,財產等等,這個大宅,完全要付託給我的兒子,我兒子可以繼承我的家業。」

那位長者,他的產業裡面就包含了無量數的珍寶。從佛法來說,這是譬喻佛陀的智慧。智慧所覺悟的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知道永恆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所造作的業,在這天下間會變成什麼樣子。像這樣的智慧道理來教育我們,讓我們瞭解這當中的因緣果報,以及菩薩道很豐富,如何去付出,付出得能利益人群,付出得能夠天下平安,這是最高無上的珍寶。所以這些財富就是智慧,完全傳承下去。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位長者在描述這個兒子就是這樣,過去過了一段非常貧困,意志消沉下劣的生活,所以現在進來這座大宅裡面,長者將他認作乾兒子,讓他瞭解更多,裡面的裝潢、財物等等,已經父子的感情建立起來了,就是我的親生兒子。現在他的意志慢慢瞭解這分情,瞭解了,覺有情的心已經升高起來了。

所以「今於父所,大獲珍寶」。就是從聲聞、緣覺,一直到現在,覺有情的心已經升高了,所以佛陀開始要將這個覺有情,利益眾生的法、智慧,再不斷教育下去。所以要將這整個產業都傳下去,這個兒子已經有心了;願意覺悟有情,弟子已經願意了。所以「甚大歡喜,得未曾有」。原來自己也有這個力量可以幫助人,能夠在人群中鍛鍊,斷見思惑、塵沙惑,這就是成佛之道。

⊙過去未修大乘六度萬行,缺菩薩福慧,無有功德之瓔珞莊嚴。二乘只為自了,無發大乘淨佛國土之心。

貧窮子那個時候他的心念,就是「過去未修大乘六度萬行」。過去就只是「苦集滅道」,還有「十二因緣法」,就是守在那裡,而沒有修「六度」,他覺得「六度萬行」這是菩薩的事情。所以「缺菩薩福慧」,沒有去造福,智慧就無法大開;只是斷煩惱,還無法斷塵沙惑。

若要斷塵沙惑,就要在人群中「六度萬行」,這塵沙煩惱才有辦法去除。一面造福,一面修慧,這就是要行菩薩道。我們有福有慧,這就是內心的財富,內心有了這分德,外在才能莊嚴。所以說,「富潤屋,德潤身。」這個人是不是很富有?看他的家裡就知道了,所以叫做「富潤屋」。若是德,「德潤身」,看他的舉止動作,所做的事情、待人接物,我們看了就能明白,這就是莊嚴。這麼寬闊的心胸,這麼有量,這麼單純,這樣的付出無所求,這就是德。人人稱讚這樣的人,這叫做莊嚴,人見人尊重。

「二乘只為自了」。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修行就只為了獨善其身,當個自了漢,像這樣就沒有「發大乘淨佛國土之心」。

世間的生態,是眾生的共業,我也一直這樣反覆告訴大家。現在天下為什麼氣候這麼極端?也是眾生共業所造。所以說來,這種共同造作的業,佛陀早就教育我們了,這個共業發生時,該怎麼辦呢?菩薩,菩薩淨佛國土,馬上要「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人人若起動一念愛心,那個國家,那個社會,那個區域,即使有災難,也是很快就會恢復。這不就是「淨佛國土」嗎?

佛,就是覺悟的大有情人;菩薩叫做覺有情,也是在行佛道,走這條菩提大直道。佛陀領導我們這樣走、這樣做,二千多年前的教育,法脈流傳下來,一直到現在。所以說,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用在如何開啟我們的心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發大乘心,淨佛國土,莊嚴佛土。這就是我們學佛者應該有的,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