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4,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06 - 發慈愍心精勤修習 - 第842集



20160606《靜思妙蓮華》發慈愍心精勤修習 (第84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修學佛法自發誓願,發慈愍心自度利他,佛為大心覺有情人,授記將來必得成佛。」
⊙「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是時諸佛,即授其記:如是時間,諸佛同音,即與印證,授菩提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汝於未來無量之世,具菩薩道,當得成佛。

【證嚴上人開示】

「修學佛法自發誓願,發慈愍心自度利他,佛為大心覺有情人,授記將來必得成佛。」

修學佛法自發誓願
發慈愍心自度利他
佛為大心覺有情人
授記將來必得成佛

我們一直都是要向大家說,發大心、立大願是多麼重要啊!佛陀所盼望的是,眾生能自度、利他。要自度、利他,必定要發大心,還要自修。自己若不修行,要如何教別人修行呢?自己若沒有身體力行,要如何能帶人身體力行呢?所以佛陀要我們瞭解法的道理,還要用功,將這些無明煩惱去除。若都差不多了,知道煩惱要去除,入人群就不會再,重複、重複不斷煩惱,招惹來了很多的煩惱。當然,這是佛陀教育的順序。大家若不知苦,就不會想要體會苦的源頭,體會了苦,就要身體力行去斷除苦的源頭,就認識佛法的深理,所以叫做「苦、集、滅、道」。這是我們開始初發心入佛門,人人都要瞭解的。

瞭解之後,佛陀就又告訴我們,人生苦難多,來自一念心,無明若一起,就招染了「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我們,生來人間的源頭。瞭解源頭是這樣,與父母的緣,還要再去體會,我們的依報、正報,是我們過去生中所造作,所以依正二報,我們知道了,就要提高警覺。煩惱「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和這個煩惱染著。

所以自安其心,煩惱無明來了,就是斷除。如果我們再起心動念,外面的境界成為煩惱,又再自己的內心與煩惱(纏),這樣叫做攀緣;與煩惱糾纏不清,這就是無明。

但是,我們要入人群,要去造福緣。投入人群要用很開闊的心,為人間造福,不是攀緣。若是在人群中攀緣,叫做增長煩惱。若我們修行,煩惱來到我們的面前,心安,一笑置之,煩惱就和我們沒有糾纏的緣了。應該入人群與攀緣是完全不同。

佛陀教育我們,「菩薩緣苦眾生」,所以我們必定要發慈愍心。佛陀的心,佛心就是慈愍心,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慈愍心,有了慈愍心,才能自度、利他。

看看,現在五濁惡世時,氣候極端,四大不調,災難這麼多。就如馬來西亞的水災,因為水災的面積很廣,開始是泰國、還有斯里蘭卡,還有就是馬來西亞、印尼,四個國家。這波水災是波及了四個國家,但是馬來西亞是面積最大,而且有八個州受災難。

那個地方有災難,馬來西亞的慈濟人,大家共同全都起動起來,從北而中而南,大家的力量集合起來,不怕路途遠,投入去做救災的事情。平安的人來到這個地方,看到災難的地方,看到眾生這種受苦難,所以大家很願意這樣投入,而且是至誠的心去付出,所以發慈愍心。

「自度」,對自己,看,看受災難的人,這種天災的威力很大,不論是貧困的人,或者是富有的人,一旦天災降臨時,大家都平等,通通受災了,因此警覺,佛陀慈悲等觀,慈悲要有平等的觀念。這種見苦自度,自己知福;這個法能夠入心了,看到苦的道理,所以法度入心了,所以叫做「自度」。

「利他」,大家出去就是,去幫忙、去付出、去救災。所以他們在這段時間,也動員了以工代賑,讓他一天出來工作,這天就能領到他們的一百元,馬來西亞的一百元,就能及時解除他們,肚子不會挨餓,家裡的孩子,奶粉就有來落了。

總而言之,這就是用來救濟的方法。我們實際是要救濟,但是這麼寬闊的垃圾、這麼多的污泥,沒有人去清掃,那個地方要如何恢復,他們的生活呢?商機要如何能再恢復呢?所以說,「海燕」(颱風),菲律賓那時候以工代賑,是一個很好的借鏡,那個地方能這樣做,這裡應該也能這樣做。

這就是動員了整個馬來西亞,等待救濟的人,希望他們動員起來,自己來清理家園,我們「以工代賑」去幫助他們。能夠平安的人,社會人士大家動員愛心,虔誠為他們祝福,出錢出力去幫助。這就是愛的力量,才能早日完成救濟的工作。

愛的力量,古今都是一樣。過去佛陀一直希望,人人修學佛法,要自發誓願,人人要有願,這個願就是發慈愍心,自度利他。

「佛為大心覺有情人」,佛就是為這些發大心、覺悟有情的人,他就會給予肯定,肯定,就為他們授記:「將來必得成佛」。相信人人發大心,這條道路就是成佛的路,就是要在菩提道上。

前面的(經)文,「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說過了,這些「諸佛子」,那就是菩薩,已經發菩薩心的人。佛陀的法就是開啟菩提大直道,希望人人發大菩提心,就是實行在菩提道上,行菩薩道,這些都稱為佛子。「從我聞法,日夜思惟」,將這個法在內心裡好好去思考,是不是法是這樣,我們是不是要趕緊精勤修習呢?不是只有聽而已,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身體力行?這就是法已經入心了。

下面的(經)文接下來再說:「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因為他們已經法聽進去了,也開始殷勤日夜思惟,應該要勤修菩薩道。這個心一發,佛陀知道了,所以那個時候,「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這就是我們要發心,發大心、立大願。

「是時」,就是那個時間,在那個大家發大心(時)。我們常常說,一念虔誠,上達諸佛菩薩聽。古人也這樣說,「舉頭三寸有神祇」。意思就是說,我們舉頭三寸,距離一小段而已,有神祇,有神,表示我們的心念一動,善惡都能知道,何況諸佛菩薩呢?所以說,我們的虔誠,一開始日夜精勤,自然佛就能知道,就會為我們授記。因為「日夜思惟,精勤修習」,這種虔誠的心,當然佛瞭解了,所以佛就會為我們授記。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如是時間
諸佛同音
即與印證
授菩提記

「如是時間」,就是任何一個時間,只要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已經下定決心了;下定決心就是最虔誠的時刻,那個時候。

「諸佛同音」。常常說,佛佛道同,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其實諸佛應世教化眾生,眾生的根機、眾生的心念,佛無不通達,佛全部通達,沒有一個他不通達。所以任何一個時候,我們都要發大心,這是諸佛菩薩最歡喜,也是諸天護法最擁護的。

所以說來,「如是時間」,就是任何一個時間,只要我們發大心、立大願,諸天護法、諸佛菩薩都能聽到,能夠瞭解。所以只要我們下定決心,諸佛,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同音」,同樣「即與印證」,能來為我們印證。印證就是授記,向你保證:你按照這樣的心念,要向前進,不要退轉。

我們不是說過嗎?我們曾有過發大心,但是中途退轉,我們就又流落為凡夫,或者是修行,退為小乘。

像是舍利弗在過去生中修行,本來是發大心,信心滿滿,不只是財產全都捨了,連他的身體器官也都要捨。看看那位年輕人,就是天人化為一位年輕人,就說:「我擔心,我悲哀啊!」那位舍利弗的過去生,這位長者(問):「年輕人,你擔心什麼?悲哀什麼呢?」這位年輕人就向這位長者說:「我的母親生病了。」「你的母親生病,趕緊讓醫生看,要多少錢?我幫助你。」

對方就說:「不是錢。醫生說,我的母親若要能治療好,就要有好心人的眼珠來當藥引,我的母親才會好。」「要眼珠,好心的人?」這位長者自己想,我也是好心,我常常幫助人,我有兩顆眼珠,他要一顆眼珠,這樣我能施捨,我財物願意施捨,我也發心將我的人要施捨,只是一顆眼珠。「好,我能給你,去救你的母親。」這樣就很急著將眼珠,拿一顆下來。

這位年輕人看到他這麼快,就將一顆眼珠拿下來,他說:「你怎麼那麼快,我還沒有告訴你,我是要右眼,我不是要左眼。醫生說,右眼眼珠才有效。」「早點說嘛!我已經拿下來了,要怎麼辦?」年輕人又哭了,「我的母親沒救了。」「不要再哭了,好吧,既然都會一顆下來了,是我自己不對,我的右眼給你。」再拿出來,右眼拿出來了,兩隻眼睛都看不到了。

那位年輕人,故意將眼珠拿過來聞,吸一大口氣,感覺他是在聞,就說:「怎麼這麼腥臭啊!」就把它丟在地上,用腳踩出聲音。這位長者覺得:「當菩薩不容易啊!當菩薩不容易啊!我不想當菩薩了。我這樣付出,還被人嫌腥臭。」所以就這樣開始,他立願要退修小乘。

所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能夠遇到佛陀,四十多年間還守在小乘法,可見一念心要退是很快,雖然他沒有退到凡夫去,但是他退在小乘裡。所以我們若堅定我們的道心,那個時候,「諸佛同音,即與印證」,就能來為我們作證,說我們將來也能成佛,這樣授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汝於未來無量之世
具菩薩道
當得成佛

所以「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來為我們作證。意思就是說,「汝於未來無量之世」,當然要再經過很長的時間。「具菩薩道,當得成佛」,你要去行菩薩道,而且要具足菩薩道,要很用心,願意付出,還不能退道心,要時時付出無所求,又是很歡喜的付出。若能這樣,「當得成佛」。

各位,學佛,說簡單,說不簡單;簡單是我們一念道心堅定、堅切,這麼堅定的心,立願這麼意切,沒有受周圍的環境,來影響我們的心,這實在是不困難。前面說難行道,難行道,「六度萬行」這叫做難行道。

「布施」,只要你的心堅定,布施的心不退,財施、法施、無畏施。身外物你能付出;眾生有困難時,你趕緊去膚慰他,這種無畏施;我們有機會將佛法、好的道理趕緊布達,傳佛的教法。這三施有什麼困難嗎?一點都不困難。

「持戒」,布施、持戒,本來做人的規矩就是要持戒,不該犯的不能犯,規規矩矩,好好做人,防非止惡,不對的事情,我們連動心都不能動,若這樣我們就沒有障礙的煩惱。

「忍辱」,真的是忍辱,有什麼不能忍呢?我們若通達道理,諸法性空,我們有修行,自然我們能看透人間,人事物,這在諸法性空,又有什麼好計較呢?所以自然無生法忍,就在我們的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若能夠這樣日日向前「精進」,自然我們的心就專,「智慧」就成長。這樣的「六度」有什麼困難嗎?這六項我們若是能守持,萬行,很多很多在付出,最後還是圓滿的,真正的皆大歡喜。

人間苦難偏多,菩薩所緣眾生,我們必定就是要發弘誓願,要發大心,自度利他之行,這種慈愍心必定要有,自然諸佛菩薩就為我們作證,我們將來也有成佛的機會。所以因為這樣,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