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0,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10 - 淨佛國土教化眾生 - 第846集
20160610《靜思妙蓮華》淨佛國土教化眾生 (第84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清淨真如諦理,染心諸過惡法;智慧水除心垢,顯自性淨真如;淨佛國度眾生,樂大乘菩提法。」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唯了此事:唯求了脫生死大事。即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
⊙更無餘事:淨佛土度生,以此為餘事,正小乘之病,視為他有,自甘無分之意。
⊙我等若聞:我等志劣,若或得聞。淨佛國土:除諸惑業,名淨佛國土,名自利行也。
⊙教化眾生:起諸化導,攝受眾生,利他行也。上求下化,是菩薩業。
⊙都無欣樂:怖畏生死,急求自度,於悲智門都無喜樂。
⊙以小乘智故不欣大乘法,又缺失大悲心,所以隨機說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大乘法,度化與己無關。
⊙菩薩感佛土,必有所化之眾生,佛土之淨穢,隨於所化眾生之淨穢,所化之眾生清淨,則其土清淨,所化之眾生污穢,則其土亦污穢。
⊙故菩薩為莊嚴佛國土而今日教化眾生,眾生隨其教而身成就清淨之善業,共得清淨。因之而教化眾生,謂之淨佛國土,教化眾生。
【證嚴上人開示】
「清淨真如諦理,染心諸過惡法;智慧水除心垢,顯自性淨真如;淨佛國度眾生,樂大乘菩提法。」
清淨真如諦理
染心諸過惡法
智慧水除心垢
顯自性淨真如
淨佛國度眾生
樂大乘菩提法
大家用心啊!「清淨真如諦理」,這是我們人人本具,只要我們用心,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所有的真理那就是現前了。但是,我們若是一念偏差,無明起,自然那個「染心」,染著了無明的這念心,起心動念,就犯了種種的過患。這種一念差,千念錯,方向一偏差,我們步步皆錯,這樣所造作身、口、意三業,都是惡法了。所以,我們修行很簡單,就是要守好我們這念心清淨,心清淨則諸法善,心若受到污染,諸法則惡,所以我們要好好保持好,我們這念清淨心。
清淨心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無染的真理,所以「諦理」就是真如,真如本性就是清淨。其實我們人人本具智慧,智慧譬如水,就能洗滌垢穢。我們的心一念偏差,將原來清淨的本性受污染,這樣一念偏差,墮落凡夫。凡夫心,就是無明污染一直染垢我們,唯有智慧之水,讓我們通徹道理,就能智慧現前,就像水能洗滌骯髒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有,智慧水來滌心垢。心,不只是不要裝垃圾,還要用水把它洗得很乾淨。同樣的,修行,我們要用法、用水,水與法這樣來擦、來洗,這樣我們的心垢,才能完全去除心的垢穢,現出了我們真如諦理的本性。這種清淨真如,必定要我們很用功,用水來洗滌,用智慧水,用佛法的真理,真正要入心,我們要用功夫,如擦一面鏡子。
所以「顯自性淨真如」,要用智慧水除心垢,才能現出了自性,才能淨了我們的真如。我們自己的心清淨了,才能「淨佛國,度眾生」。我們要莊嚴佛土,就要教化眾生。我們出生在哪個地方,我們就要在那個地方去發揮,真正將佛法能淨化人心,給人人有辦法應用到的法。佛法在人間,人間菩薩用法,如實在生活中,這就是我們真正要去,淨佛國度的方法。所以,菩薩在人間,佛法在生活中,這樣才能淨佛國土,度眾生。度眾生就是為了要淨佛國土,而淨佛國土就是為了度眾生,這是相,互相彼此來成就。
所以要自利、利他,自己要先瞭解佛法,去除煩惱,我們自己的真如諦理要現前,我們才有辦法向別人說,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才有辦法通達道理,才向大家說,智慧與佛平等。這種自利度他,這是要從我們自己做起。修行,瞭解佛法,我們就要「樂大乘菩提法」,我們應該利己,還要利他人,這是來度眾生。
前面的(經)文,「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前面說的,迦葉尊者怹還是這樣說,我們就是固守在我們的本分,我們對內已經斷,智斷、智德、斷德,智,就是瞭解一切法的真理,斷,就是斷除了種種的,無明煩惱,所以叫做「智斷」。這就是「內滅」,從我們的內心,我們瞭解了真理,我們也已經將無明煩惱去除。我們這樣已經如法修行,我們很滿足了,我們就是為了這樣,沒有其他的要求。這就是小乘,只是獨善其身。
所以他們再說,「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大家若聽到,佛陀在說如何的淨化,去淨佛國度,去度眾生,我們都沒有生起欣樂,沒有想到我們要去。
「淨佛國度」就是要看眾生,眾生清淨了,國土就淨;眾生污濁,國土就污濁。這就是要淨佛國土,哪個地方眾生清淨,接受佛法,那就是清淨佛土,度化眾生。但是,要有人去做,要去付出。
迦葉尊者他們說「都無欣樂」。在教化眾生、淨佛國土,這些我們都無欣樂,沒有起歡喜,不願意投入,只是將佛所說法,輾轉讓其他人知道,我們就是這樣而已。這就是說「唯了此事」。
唯了此事:
唯求了脫生死大事
即是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也
這些修行是我們的本分事,我們都照這樣修,依照佛陀的教育,我們就是這樣,就是「唯求了脫生死大事」。只是想不要再來人間輪迴生死,很辛苦,就只是專心修梵行。
梵行就是清淨行。心不要再去受污染了,不再造就種種過失、錯誤的惡法,這些都沒有了,所以「梵行已立」,已經建立了清淨的修行典範。「所作已辦」,以為我們這樣,全都已盡本分事了,所以「不受後有」,就沒有之後會再犯到,惡法的事情,我們都不必擔心了。因為煩惱已盡,心已經清淨,道理已經明白,沒有貪瞋癡,就沒有之後的惡因、惡緣、惡果、惡報,就沒有了,所以「不受後有」。
「更無餘事」,沒有其他。就是淨佛土度眾生,「以此為餘事」,這就是其他的事情了。
更無餘事:
淨佛土度生
以此為餘事
正小乘之病
視為他有
自甘無分之意
「更無餘事」,這和我無關了;我的本分,我的事情已經完成了,去淨佛土度眾生,這就是多餘,和我無關。這就是「小乘之病」,小乘人的毛病就在這裡。
所以佛陀他擔心,所以佛陀心願未了。他希望,佛陀的心願,希望人人都要回歸真如本性,還要再廣度眾生,成佛道。真正真如本性要能顯現,達到大覺悟,宇宙萬物真理,必定要行大乘,入人群,出污泥的蓮花才能燦爛,才能再結種子,這是佛陀最期待的。
但是這些修行者都認為,我獨善我自己,其他都是多餘的;我自己解脫了,別人要不要解脫,這與我無關。這種多餘的事情,不發心,這就是小乘人的毛病,也是佛陀心所掛礙的事情。他就是希望眾生人人,真的是大覺大悟,得大解脫;若是在小乘法,很容易就是再受染著,還是要人人都解脫,才是真解脫。
「視為他有,自甘無分之意」。覺得這個法是別人的,自己甘願,「我沒有,沒關係,這個大法是菩薩道的行者,要去接受的,我沒有,沒關係,因為我不需要,我已經滿足了,我不需要這個大乘法。」所以「自甘無分之意」,就是這個大乘法,我自己甘願放棄。這就是小乘的毛病,我就只要這樣,就好了。
所以下面就說,「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我等若聞:
我等志劣
若或得聞
淨佛國土:
除諸惑業
名淨佛國土
名自利行也
迦葉尊者代替大家說話,所以說「我等」。我們大家志劣,我們的意志沒有那麼大,所以我們的意志很微弱,只能獨善其身。或者是「若或(得)聞」,或者是聽,聽到「淨佛國土」。「除諸惑業,名淨佛國土」。要除眾生的惑業,塵沙無明這麼多,還是要投入人群去,這實在是很困難。自己自淨可以,無法去淨化他人。所以能自利,要利他就沒有辦法。要自利還要利他,我們,我們大家,實在是沒有這個心意。
「起諸化導,攝受眾生,利他行(也)」。「上求下化」,這是菩薩的事業,所以叫做「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
起諸化導
攝受眾生
利他行也
上求下化
是菩薩業
「教化眾生」就是要開始,去化度他人,去教育別人,去攝受眾生,就是與眾生結大福緣,去攝受,眾生願意聽我們的話,眾生願意與我們同修共作,像這樣去利他行。能夠「上求下化」,一方面我們還要再向佛求法,一方面我們還要去度眾生。這叫做「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怖畏生死
急求自度
於悲智門
都無喜樂
「淨佛國土」,自己的心地要清淨,還要去教化別人,這就是菩薩行。如這樣,「都無欣樂」,我們都不很歡喜去做這件事。我們若自己可以斷煩惱,這樣就好了,我們對生死起了怖畏心,因為「怖畏生死,急求自度,於悲智門,都無喜樂」。
娑婆世界要堪忍,要堪得忍耐,真的是很辛苦,我們不希望再來,不希望在五道中。所以我們怖畏,我們不敢再來了,所以「急求自度」,趕快度自己比較重要。想要去度別人的這個念頭,自己產生不出來,所以「急求自度,於悲智門,都無喜樂」。這種叫我起慈悲心,同體大悲及用智慧,入人群中去分別是非,還不會染到自己。因為眾生人群是非煩惱無明多,我們若沒有充分的悲心,就不會想進入。
看看,現代也是這樣,他們的苦,他們在災難,災難離我們那麼遠,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都沒有想到天一片,地也一片,同樣呼吸於天下、地上,同樣的空氣,同樣天地間的生活,我們怎能說因為離我們較遠?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們現在也知道氣候,極端氣候不斷不斷地產生,一旦一不調和,災難造成就是一大片。
其實,這是天地之間,眾生共生存,一旦眾生有災難,我們要起大悲心,同體大悲,這個大悲心能夠投入人群。投入人群還需要智慧,用智慧要如何救人,救人的人很平安;去付出很辛苦,感覺很幸福呢!這種能救人的感覺很好,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像這樣,這叫做「悲智門」。對悲智這個法門,我們都不歡喜,沒有很願意。
以小乘智
故不欣大乘法
又缺失大悲心
所以隨機說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大乘法
度化與己無關
因為「小乘智」,所以不欣樂大乘法,尤其是欠缺大悲心,所以他們就是在小乘智,守在那裡。所以佛陀為了這些人,他就要不斷隨機說法,無非就是要淨佛國土。這是佛陀的悲心,要來淨佛國土,教化眾生的大乘法,這是淨佛國土。
「度化」,這些小乘人,覺得這與我無關;要如何淨佛國土,要如何教化眾生,這與我都沒有關係。他沒有想到,佛陀就是因為這樣,殷殷善誘。所以對佛陀的本懷不清楚。
菩薩感佛土
必有所化之眾生
佛土之淨穢
隨於所化眾生
之淨穢
所化之眾生清淨
則其土清淨
所化之眾生污穢
則其土亦污穢
菩薩就是「感佛土」,是「必有所化之眾生」。因為這個地方與佛有緣,這些眾生,「隨(於)所化眾生之淨穢」,所化眾生清淨,就是國土清淨;所化眾生污染,那個國土就污染。
故菩薩為
莊嚴佛國土
而今日教化眾生
眾生隨其教
而身成就
清淨之善業
共得清淨
因之而教化眾生
謂之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所以「菩薩為莊嚴佛國土,而今日教化眾生」。為了我們未來要成佛,所以我們現在,就要趕緊教化眾生,身成就清淨的善業,我們自己本身要好好,成就清淨的善業,再來教化眾生,「共得清淨」。我們自己的心也會清淨,眾生的心也清淨。因為這樣,所以「教化眾生」,叫做「淨佛國土,教化眾生」。
這就是我們自己要,「清淨真如諦理」,「染心諸過惡法」,我們要遠離,我們要用智慧的水,來除我們的心垢,我們要「顯自性淨真如」,這就是要我們自己本身要清淨。所以,「淨佛國土,度化眾生」,這是我們時時要多用心。
Labels:
靜思妙蓮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