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8, 2014

【靜思妙蓮華】日月燈明佛之子 2013年9月04日 第124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24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日月燈明佛之子



  20130904



◎「是諸大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之所成就」《無量義經德行品》



◎「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

增意」《法華經序品第一》



◎一名有意者,眼識見色,能別:有生死苦、有涅槃樂故







◎二名善意者,耳識聞聲,善惡分明,善超諸有,善入六

塵故。



  ◎三名無量意者,鼻識嗅香,無形無量,無壞無雜故。





◎四名寶意者,舌識了味資身命,又辯才無礙宣出世法寶

故。



**********************************************



諸佛菩薩心靈世界,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

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這是諸佛菩薩心靈世界。



◎「是諸大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之所成就」《無量義經德行品》



我們大家修行要先了解,只要我們發大心、立大願,「

五分法身」人人具有。人人要戒、定、慧,這是我們的

本分事。修行若不守戒,什麼叫做修行?既然發心立願

,就是要向正覺道。正覺道,這條道路有它的規則,你

不按照這個規則,那就是不守於戒法了。你要走入這條

路,一定要先守它的戒法,才能走上這條路。所以戒就

是護,保護我們的慧命成長,所以戒、定、慧,定力很

重要,智慧才能解脫。



我們說過了,日月燈明佛不只一位,還有,次復有佛亦

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繼續又說有二萬佛,佛佛道

同,心靈世界都是同樣。同樣起點上這個道,必定要有

戒、定、慧,這都是佛佛道同。前面說過了,二萬日月

燈明佛,最後那一尊佛,同樣也是一國之王,之後出家

修行了。他有八個孩子,八位王子看到他們的父親出家

了,修行了也成正等正覺,他們感動了,歡喜了,所以

也隨順著父親出家了。



其實,這「八子」是要來描述,從「心王」清淨的本性

,只是一念無明,只是動一個念而已,生三細,就有八

識在外面造作。希望大家再更用心來了解。



八個孩子的名字,都有一個「意」字。所以我們現在來

了解,這八位王子他的名稱。第一個兒子叫做「有意」

,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

名「增意」。



◎一名有意者,眼識見色,能別:有生死苦、有涅槃樂故





第一個兒子的名,「有意」,這就是代表眼識。凡夫的

眼識,緣著外面的境界、看外面的色相,就起心動念。

但是「心王」,這個識開始在緣這個境,那就不是用凡

夫的眼識了。因為這八王子是見佛出家、成等正覺,才

發心去修行,這就是表示已經眼識與一般凡夫所見解不

同。



常常說,「大時代需明大是非」,是非,第一項就是從

見解開始。我們若是有覺悟的人,他的眼識,他所見的

見解,「能別有生死苦」,他能去分別。已經覺悟的人

,看到人世間眾生真的是愚昧,真是可憐的眾生,不知

道人間的無常在瞬息之間,在我們的周圍,整天只是紛

紛擾擾,為了欲、名利、地位,不斷地在貪著,實在可

憐!應該要知道人生,生、老、病、死的苦啊!已經覺

悟的人,一看到這個世間形象,無不都是見苦,了解如

何修道,這就是有覺悟的人。



人間的苦相都是因為種種的「集」來,要如何「滅」除

這個苦,除開它的「集」?那就是要用方法去「滅」。

所以,要用方法滅除,就是要知覺——要知道、要覺悟;

這樣我們才能夠身心在道上,不會偏差,能夠提起道心

精進,所以就有「涅槃樂」的境界。離開了紛紛擾擾的

煩惱,心入道,自然就輕安自在,輕安自在就是涅槃。

涅槃就是靜寂,靜寂叫做涅槃,我們的心都整個靜下來

了,真的是這麼清明、明朗的環境。



所以眼識叫做「有意」,他所看到的世間所有的相,所

看到的人、事、物、理,所以叫做「有」。這些人事物

都歸納在道理裡,這叫做「有」。「有意」,這是第一

位王子之名。



第二位,名「善意」。「善意」就比喻「耳識聞聲,善

惡分明,善超諸有,善入六塵故」。



聲聞,聞法要了解法的內容,所聽的聲音能夠讓我們無

明的心,能夠心開意解。我們要了解法,也得用耳根來

聞聲,所以修行,耳朵到底是聽什麼話呢?凡夫所聽到

的,人家讚歎我們,我們很歡喜;聽到人家批評我們,

我們會很生氣。但是已解脫的人,所聽的是非分明,絕

對不會受是非影響。人家讚歎我們時,飄飄欲仙,這個

人說好聽的話,我們就跟著他一直走,一念無明起,總

是跟著聲音,叫做聲色,使我們的是非不分,是道或是

陷阱分不清楚了。



所以,這條路若是覺悟的人,所聽到的我們會很清楚,

該做的,我們要身體力行;不該做的,我們要防止,用

戒來防止。我們的心不可隨著聲音起心動念,法是要安

住人心,正法絕對沒有聳動人心,所以聞聲應該我們要

能了解,善惡分明。覺悟的人都已經分明了,所以「善

超諸有,善入六塵」,能夠超越。



雖然外在的「六塵」中,色、聲、香、味、觸、法,無

不都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緣這些境界

,而產生了「六識」。外面的境界,眼睛看了之後,耳

朵所聽到的,我們應該都要很分明,都已經超越了,不

會受到外面所有的把我們綑綁住,這就是超越。「善超

諸有」,「有」就是煩惱,已經所有的煩惱都超越了。

超越了煩惱,還是再入六塵;再入六塵,那就是自覺、

覺他,要入群眾中去度眾生。



我們修行就是要將這些困擾的事情撥開,分明的道路向

前走;不只是自己走,還要引導人人走入安全的菩提覺

道。這就是叫做「善意」,也就是耳識,比喻為耳識。



◎三名無量意者,鼻識嗅香,無形無量,無壞無雜故。



三名「無量意」,那就是鼻識。鼻嗅香——外面這是什麼

味?趕快找看看,從哪裡來?是香,是臭。看到一朵花

了,就是從這一朵花散發出來的。各種花的香味不同,

這朵花是這種香,到底它的形狀是長什麼樣呢?那種香

到底是哪一種?分析出不同的香味。



怎麼這麼臭!臭從哪裡來?找啊!咦!原來,死老鼠在

那裡。為何老鼠死了會臭呢?不只老鼠死了會臭,人往

生之後,這個身體是臭不可聞,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觀

身不淨」。所以嗅覺,味道是無量無形,就是從鼻去聞

出來的。覺悟的人不會受到味的誘引,覺悟的人,他鼻

識嗅香,無形無量。



其實味是無形的東西,它是無量、無壞、無雜。若要說

那個味是什麼東西,把它拿來分析看看,要去哪裡拿呢

?老鼠啊!老鼠為什麼會臭,把臭拿起來、臭拿掉,有

辦法拿掉嗎?沒有辦法拿。因為「臭」雖然有味,但是

無形也無量,因為這是很普遍,不管在任何一個地方,

在多遠,這個東西還是會飄來,我們還是會聞到。在任

何一個東西裡都含有味,各種東西都有各種的味道,所

以叫做「無量意」,無量,我們人人本具。



那既然無形無量,當然就無壞。這個東西無法讓我們拿

來分析,無法讓我們解體等等,所以它無壞。也無雜,

既然這些都沒有,那我們就很超越,超越就不會受口味

、味著來誘引我們。



◎四名寶意者,舌識了味資身命,又辯才無礙宣出世法寶

故。



第四叫做「寶意」。「寶意」就是舌,舌識,舌嚐味。

因為我們要身體能夠健康,那就是要吃,要從口入,從

舌根去嚐。所以「舌識了味」,去了解什麼東西在嘴裡

,經過我們的口之後,嚼爛、嚼細才吞進去;吞進我們

的身體,滋養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的生命若沒有口舌

,真的我們的生命不知道要怎麼活下去。



再來又是「辯才無礙」。口不只是吃而已,口、舌它還

要說話。凡夫是談是非,若是聖者那就是「辯才無礙宣

出世法寶」。要如何能出世,要如何能解脫,要如何去

除煩惱,這也要經過我們的用心,去了解佛法,體悟道

理。事與理能夠分清楚,就事解理,就理做事,這樣一

定要經過解釋,所以就是要有這種辯才無礙。



有的人,道理我知道,知道,但是我就是說不出來。有

口難言,像啞巴吃黃連。明明我有道理,明明我要做的

這樣是對的,你卻說要那樣做,你那樣做不對,我想要

這樣做,但是我說不出來。這實在是很辛苦!懂理,無

法解事;將事相解釋清楚,這個道理就無法現前。所以

我們必定要有無礙辯才,有無礙辯才,就要藉重我們的

口舌說出來。



各位菩薩,大家修行,人人要道心堅固。路是自己選的

,知道這條路好,所以我們發心要出家,就像那八王子

也是一樣,知道這條路很好,所以也要求出家。既然出

家,這條路是我們選擇的,所以我們要轉識成智,內在

的根、識與外面的境界、塵境,我們要如何轉回來變成

智慧。所以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