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4, 2014

【靜思妙蓮華】隨順機宜說三乘法 2013年8月29日 第120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20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隨順機宜說三乘法



  20130829



◎眾生感果為因,互相藉因為緣。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

取、有、生、老死。



◎因觀十二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隨順機宜,而方便說三乘法

,說四諦、十二因緣法。 三乘法:向聲聞說四諦,向

緣覺說十二因緣,向菩薩說六波羅密。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隨順機宜,而方便說三乘法

,說四諦、十二因緣法。為菩薩大根者,說六度法,令

得圓滿佛果。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一切種智。」《法華經序品第一》



*********************************************



佛法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開了日常生活的佛法,

還能再得多少?實在是求不可得啊!所以我們必定要在

生活中來體會佛法。



眾生是「感果為因,互相藉因為緣」。



我們每一天這樣在生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心起念動

,一念好的方向,正念開始起動,這就是有好的結果。

所以眾生感果,果的前面就是有因,就像我們種菜,用

什麼種子,就收穫什麼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豆是果,種下的種子是因。所以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

中,要講好事、結好緣。



好緣,那就是你對人的讚歎,他做的好事,所以有好因

、好緣,自然得好的果。所以說「互相藉因為緣」。因

為大家很歡喜相處,互相佛法分享,彼此合和互協,這

樣的叢林就是一個好因、好緣,當然就是從好果而來。

果就是因,因就是果,因、緣、果、報這都是循環,所

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記得因緣果報觀。



過去我們有講過「四諦法」,苦、集、滅、道。什麼樣

的苦,就是集了種種的因緣,世間的苦果就是因為集來

的。我們要怎麼樣能夠脫離這個苦?唯有你要了解,要

把心中那個煩惱無明去除,自然你的方向就正確了,這

就是出世的因果。若能夠了解,我們就再進一步探討,

到底如何來生在人間呢?又是再解釋「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

取、有、生、老死。



同樣是從無明起動,一念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

就是這樣不斷一直緣下去,一直到接觸人間,有感受、

有愛,就又再一直纏下去,一直纏,纏到一輩子了,就

是老病死。這個老病死,也是前面所造做的業再帶去,

又是同樣是無明又循環去了。同樣是這些行業帶去,意

識去投胎,六入等等,又是這樣輪迴,這就是「因」。



「因觀十二緣」,我們要如何能夠透徹了解呢?我們如

何來人生,如何來,如何去,如何在那裡纏綿不休,這

就是因為「十二因緣」。細細地分析,我們若能了解,

四諦、十二因緣都能夠很清楚,那就是「覺真諦理」。

這時所有的道理,真諦,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了,所

以叫做「緣覺」。緣覺的法就是觀十二緣。



◎因觀十二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



我們要知道,佛是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既然來了人間

,他就是要隨順眾生的根機,設種種方便,說三乘法。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隨順機宜,而方便說三乘法

,說四諦、十二因緣法。

三乘法:向聲聞說四諦,向緣覺說十二因緣,向菩薩說

六波羅密。



所以他要向聲聞說四諦,向緣覺說十二因緣,若是更高

的根機,那就是菩薩了。這種大根機,不是只為自己的

解脫而解脫,還要如何讓別人更能解脫。因為菩薩他所

覺悟的,感覺世間這麼苦,眾生這樣輪迴不休,他覺悟

了,他知道,不過要用方法,將自己很充實自覺之後還

能去覺悟別人。這在佛的時代,僧團的裡面就已經有三

根,三種根機會合在修行。



有一天,佛陀在給孤獨園,他在靜室裡面,有幾位比丘

進來,就來向佛這樣說:「佛陀,現在在講堂裡,有一

位比丘叫做毘舍佉,他在那個講堂集大眾在說法。」佛

陀聽到,問他說:「毘舍佉,他是什麼目的在說法呢?

」比丘回答:「他只是分享佛所說的教法,將他的心得

與大家分享。」佛陀就又問:「大家聽了之後怎麼樣?

」「大家很歡喜,覺得佛所說的法,再經過毘舍佉的心

得,與大家分享,大家都很歡喜。」佛陀就說:「那這

樣,他若是講完了,你跟他說,叫他進來靜室。」



毘舍佉講完了,來了,向佛陀頂禮。佛陀就問他說:「

毘舍佉,你真的剛才在講堂集大眾說法嗎?」毘舍佉比

丘就說:「是啊!佛陀,因為我聽到佛陀所說的法,有

四諦、十二因緣,我很了解,我覺得歡喜,希望能夠與

大家分享。不過,我還是希望人人能夠再發大心,將這

種心得,我鼓勵大家能夠再與人人互相勉勵、互相分享

。就像我所得到的歡喜,與大家分享之後我更加歡喜。

佛陀,我這樣做對嗎?」



佛陀歡喜,讚歎:「毘舍佉,對,你該這樣。將所了解

的法,正確的收入到你的本懷,入你的心懷裡,將你所

了解正確的法再與大家分享,讓人人從你的根機所體會

到的,他們再去接受,這樣口口相傳、彼此分享。這樣

是對的。」此時很多比丘跟著來了,紛紛都來到佛的靜

室,聽佛這麼說:「所有的比丘,毘舍佉這樣的心得分

享是對的。希望人人要像他一樣用心聞法,將法入心之

後,所了解正確的法與大家分享。不過大家要記得,分

享法不要用俗知、俗見去評論,互相去鞭策,希望大家

要用正知、正見,如法傳說,不要用世俗排斥、批評。





這是佛陀對這位毘舍佉比丘的肯定,這就是保護正知、

正見,能說法的人,鼓勵他要多分享、多說法,警惕這

些心念還沒有很正確的人,警惕大家不要批評,是非混

淆了。



佛陀的時代,生活中的僧團,儘管佛陀用種種的方法,

對不同的根機去教化,有的人利根利器,很快就能接受

。有的人還會停滯著,這是在當時的僧團中的生態。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隨順機宜,而方便說三乘法

,說四諦、十二因緣法。為菩薩大根者,說六度法,令

得圓滿佛果。



四諦、十二因緣,大家若是了解之後,經文裡面又是這

麼說:「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成一切種智」。



這段經文,我們也要用心來體會。因為佛陀他所要教育

的弟子,不是只讓他知道,我這樣來出生,這樣受苦,

要用什麼方法解除那個苦難,不只是這樣而已。還要人

人發大心、立大願,所以用「六波羅密」。六波羅密,

因為大根機的人認為這種苦,不只是我解脫就好,我應

該要再求知、求覺,再覺悟多一點,知道多一點,「菩

薩志在自度度他」,菩薩的志願很宏大,自己自度之後

,他還想要度他。所以佛陀就要教方法,讓他能夠知道

,我們要怎麼樣度到彼岸去,也能夠再去度別人。



一艘小小的船,只有一個人坐著,一個人從此岸度到彼

岸。但是,佛陀希望他可以自己到岸,同時這艘船還能

夠帶更多的人到彼岸,所以叫做「六波羅密」。六波羅

密,就是六種方法,從此岸度到彼岸去。我們常常在說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們若不用

這六種方法,要將此岸的生死煩惱全都解脫,實在是難





因為你了解之後,還是同樣在此岸,還是在凡夫的境界

。凡夫的境界,儘管你都了解,不過有時候境界再來,

還是起心動念。所以必定真的要解脫,不只是知道四諦

、十二因緣而已,你只是知道,還未正確的解脫,所以

一定要到彼岸去。只有一個人過去還不夠,所以我們要

利用這個方法自度,還能夠度他,就是到生死之彼岸,

離開這個生死。



所說的生死,是我們心靈的生死,是心靈的生、住、異

、滅,這種生死。所以我們若能夠讓六波羅密入我們的

心,我們開啟自己的大心,開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這種開闊的心胸,從此岸而到彼岸,人人能夠解脫

,這叫做「到生死彼岸」,這樣就可以過去了。



◎菩薩志在自度度他,為諸菩薩說六波羅密,謂到生死之

彼岸,以證於無上正等菩提,令得一切種智,圓滿佛果





「以證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菩提」就是「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無上正等正覺」。若能到達

無上正等正覺,證得菩提,自然我們就得到一切種智。

「智」就是分別智,一切種,所有的事事物物我們都能

夠分別清楚,這叫做「一切種智」。「圓滿佛果」,這

就是佛陀說了四諦法與十二因緣,為了要讓人人究竟覺

悟,所以他要再說「六波羅密」,就是再說正等覺之法





各位,我們人人求佛法,不能離開世間;離開世間的生

活,那就沒有什麼佛法可修了。所以要記得,眾生,我

們還是眾生,就是「感果為因」——有了「因」,又緣了

「緣」,又是「果」,這種因緣果報不斷地在輪轉。我

們應該要好好的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念無明

生三細」,這樣的行動一直引來到未來。過去、現在、

未來,未來又成過去,又有未來,沒有停息,所以我們

必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好好自我警惕。



佛陀的時代,僧團就有三種根機的人,何況我們現在呢

。所以,能夠互相分享正知、正見,還不能夠的人,就

不要用世俗觀念批評,生是非。希望大家要能夠了解,

人人要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