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1, 2014

【靜思妙蓮華】持心自守佛心已心 2013年10月07日 第147集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四十二章經》
◎「天人象馬調御師,道風德香薰一切。」《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道風:道之化人,如風偃草者。
◎德香:德之馨如香也。
◎調御師: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能說一切種種諸法,調伏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安樂。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華經序品第一》
◎此頌:時希有、佛名希有、法希有、利益希有。

【證嚴上人開示】

學道,「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博聞愛道
道必難會
守志奉道
其道甚大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裡面,不就是這麼跟我們說嗎?真的我們要專心,按照佛陀所說法,守好我們這個志,按照這條路走,這條路就是最大條的路。

所以,人人是不是心有守在我們的志?是不是有按照這樣的道去走?我們要時時多問心,問我們自己的心啊!《無量義經》就是一直要我們把心照顧好。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念心,心若顧得好,我們學佛不會偏差掉。

所以《無量義經》這麼說:「天人象馬調御師,道風德香薰一切。」

天人象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薰一切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我們學佛、學道就要依教奉行,按照佛陀的教法,我們要拳拳服膺,這個道才能夠守住在我們的心。所以道風,這個道風,「道之化人如風偃草」。

道風:
道之化人
如風偃草者

像風一吹來,草就隨著風這樣吹來,整排柔軟地不斷搖曳,一波一波(草浪搖曳)過去,很美!這就是比喻,比喻道德的風,若是能夠在這樣的花草裡,風一吹來,隨著風向走,就像在教育一樣。看看我們的禮節,禮節,就是我們的道理,所以「如風偃草」,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道,按照怎麼教,我們怎麼行,表達出來的就是禮儀。

禮儀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也是很重要,在什麼樣的環境,我們是什麼樣的教育,我們就表達什麼樣的禮儀。我們學佛者也是要這樣。知道過去,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我們現在瞭解了,瞭解了人生的苦、集、滅、道之後,我們要追求,道是怎麼走?周圍道理、環境如何來改變?這個大環境就是我們修行,應該怎麼接受、怎麼守持?這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說,「道風德香」,這個道怎麼教,我們就要怎麼來接受。

佛陀所教育的,就是要清淨我們的心。道,就是淨心。我們原本清淨的本性,這條道路如何能夠,直通到佛的境地,過程必定要將心靈的貪、瞋、癡要完全清除,所以這叫做德香。

德香
德之馨如香也

記得嗎?這是一則故事。阿難問佛說:「佛陀,有的時候走過花叢的地方,種了很多的香花,一陣風吹來,聞起來好香。但是佛陀,這陣香味我知道,是因為風這樣吹來,順風送來這個香味,不過,世間不知道有沒有,逆風還能香的東西嗎?」
佛陀就說:「有啊!有一種香,逆風同樣會香。」
阿難就問:「到底是什麼樣的香,逆風還能香呢?」
佛陀就說:「德,修行的修德,不管方向怎麼吹,這個德香還是可以,四方八面都能夠聞香。」

這就是德,所以德香。所以我們在凡夫時心不定法,好的,我們跟他學,我們就很好,不好的,讓我們起個動心,很快我們又受污染,這就是凡夫不定心。若是成就了,這個德香就能夠薰一切,不管它方向走向哪一邊,同樣可以得到那分香。

所以,「道風德香薰一切」,這要看我們修行,我們到底是要不定性,好的時候發心,不好的時候起念,是不是會這樣呢?若是這樣,我們就要注意了,我們必定要將德所受的教育入心,然後又能夠將我們瞭解的再去教導他人,這樣就是德香能夠薰習,自覺覺他、自度度人。這叫做道德的香氣。

「天人象馬調御師」。「調御」就是佛十號之一,調御師、天人師、調御丈夫,這都是佛陀十德的其中之一。

調御師:
謂具大丈夫力用
而能說一切
種種諸法
調伏一切眾生
令離垢染
得大安樂

所以要「具大丈夫力用」,要有大丈夫的力量,「而能說一切種種諸法,調伏一切眾生」。因為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我們要調伏眾生,必定要具足很大的力量。好像在馴獸的老師,不管是虎、獅等猛獸,來到這個調御師的面前都很乖。其實,佛陀在芸芸眾生中,眾生的心性就是最剛強,唯有佛有辦法調伏。

《法華經》裡面,不也有這樣一段(經)文嗎?佛陀講經之後,期待《法華經》要有人能夠流傳下去,希望他的弟子,有人能夠起來承擔。弟子之中沒有人敢,卻是他方的菩薩來了,有弟子知道佛的意思,(站)起來就向佛陀說:「佛啊,我們想要傳,不過我們很怕。」
佛陀就問:「你們怕什麼?」
「娑婆世界眾生難調難伏,很剛強,我怕沒有這個力量來調伏這樣的眾生。」
大家起起伏伏,發心容易,恆心難,尤其是一個比一個心性更剛強、更難調伏。

有時候若是想到這一段,我也是很怕!到底大地芸芸眾生如何教化呢?所以要調伏眾生不是那麼簡單,要有大丈夫的力量,才能說一切法來教化。

「調伏一切眾生,令離垢穢」。眾生的剛強就是內心有垢穢,貪、瞋、癡等等,很不好的習氣,很難調伏。就要用種種的方法,慢慢地說服、調教。這要像調御師一樣的智慧力量。這是知道我們要如何,來調教眾生,我們必定要自我調伏。我們自內心的本性,也有很多難調剛強的習性,所以我們想要調伏他人,要先將自己的習性調伏好,調伏了之後,我們才能調伏其他人的習性。這就是修行,德若完成,力才會成就。

所以在修行,我們的心態,《無量義經》是芸芸一段一段,不斷希望我們的心,能夠接納佛陀所教化,心裡所保護的法。佛的心,就是要調伏眾生心。

所以接下來,《法華經》這段(經)文,我們前面說過了,如來已經開始講《妙法蓮華經》之後,說大乘法之後,妙光法師開始接這個法來教化,不論是八百弟子,或者是八王子,一一都讓他們成就了。

文殊菩薩對彌勒菩薩說,精進的,他就能夠早早成佛、能夠早早成就。懈怠的,因為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只要我們平時有這個信念,平時我們也同樣在恭敬、種諸善根,同樣的「分分功德,分分己獲」,只要我們內心的貪著利養若是去除,這種供養過去諸佛、種諸善根,不就是早就能成就嗎?就是因為我們還有貪著利養,所以成就的時間就拖長了。

前面說的,我們若還記得,我們就知道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用心良苦。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為了要讓釋迦佛,這場法會能夠很順利,人人起恭敬心,依道受教,守志奉道,為了要這樣,所以在那個環境中也互相扮演啟機者與當機者。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說:「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
文殊師利於大眾中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法華經序品第一》

前面我們都知道了,那位求名菩薩,就是彌勒(菩薩),現在的彌勒(菩薩),那位妙光法師,妙光菩薩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將這些事情交代清楚了,現在再接下來就是重宣此義。

前面長行的(經)文就是這樣跟我們說過了,因為這是大乘法,這(經)文說過之後,擔心大家忘記,又再重宣,用偈文的文句再向我們重複一次。

此頌時希有
佛名希有
法希有
利益希有

所以此上有好幾項的稀有,現在再接下來的這段,就是重複過去長行的(經)文,法是重複,不過它是很珍貴的東西,所以他就要再重複。就像我每天在說話,常常都是重複再說一遍,這就是重複。重複,用偈文,文法的不同,再來(一遍)。

這就是「稀有」,因為時間很稀有,要能夠剛好在這個時間。要講話要適時、要適人,因人、因時、因地,所以「此頌時稀有」,要把握這個時間,好的法再重複,這個時刻很稀有。

「佛名稀有」,我們在釋迦牟尼佛的法中,文殊菩薩又再重複,過去無量劫以前日月燈明佛,這也是很稀有的事情。佛佛道同,佛的名字重新解釋有它的意義,真的也是稀有啊!

再來就是「法稀有」。法,佛陀的本懷保護著,已經四十多年了。從他開始第一念的覺悟,那時候心靈的境界,就一直要向大家分享,真的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人生來、去,因緣果報的法等等,都一直想跟大家分享,但是時機不對。現在經過四十多年後,佛陀將他的本懷將要暢演出來,所以是「法稀有」。

再來就是「利益稀有」。這個法就是能夠利益眾生,這些眾生已經四十多年,隨佛聞法,就是從阿含(時期),而方等(時期),而般若(時期),回歸到現在就是華嚴、法華的境界,五時具足,法才能夠呈現出來。這是法利益眾生稀有。

各位,學佛真的要從內心,很徹底去瞭解法的髓,法髓。常常跟大家說,《無量義經》我們要很用心,因為《法華經》很長,其實它是在解釋,《無量義經》的道理。《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經》的精髓。所以為什麼要講《法華經》,還是要回復到《無量義經》呢?因為《無量義經》是《法華經》裡面的意涵,它含著無量義。《無量義(經)》的解釋,就是在《法華經》。

所以希望人人對這兩部經要用心會合起來,這才有內涵與外行。請人人要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40531 - 用愛重生攝影展




用愛重生攝影展 
Disaster Recovery Made Possible with Love

用愛重生攝影展
災後救援助重建
克服萬難圓夢想
乘著大愛往前行

2008年緬甸納吉斯風災後,慈濟人協助災民重建家園,也看見偏遠地區,對教育的迫切­需求,親自走訪後,決定在「丹茵鎮」,援建12所學校,給學童安全安心的求學空間。教­育不能等,2013年,菲律賓天災人禍不斷,志工接力,除了急難救助,現在持續加緊趕­工,打造簡易教室,要趕在6月開學季,送到當地,恢復孩子正常的就學。證嚴上人在今天­(5/31)的志工早會開示,現在這樣時間、空間,苦難偏多,我們要用心讓人與人之間­平安,努力來造福。 

天災殘酷,人間有溫情。2013年,菲律賓接連的天災人禍,慈濟及時協助。在當地搭建­簡易教室,台灣、菲律賓志工接力,持續趕工,希望在六月開學,讓學童有個舒適的上課環­境。 

教育不能等,緬甸偏鄉,校舍老舊,危機四伏。為了打造安全求學空間,慈濟決定在「丹茵­鎮」,援建12所學校,從環保建材到施工品質,細節不馬虎,還要克服環境困難。因為愛­,要帶來更多希望。 

秉持慈悲,運用智慧,朝著共同目標邁進,成為學童脫貧圓夢的力量。

Friday, May 30, 2014

【人間菩提】20140530 - 心富自在‧孝善平行





心富自在‧孝善平行 
Leading a Rich Life Through Giving 

米糧傳愛送溫馨 
歡喜人生自在心 
推廣環保軟實力 
行善行孝護眾生 

歷史的今天,1993年5月30日,屏東慈濟志工首次展開環保回收,二十多年來,不間­斷的愛,將資源回收的觀念推廣到整個屏東市,不僅帶動市容整潔,更將愛護地球的觀念落­實。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看到了環保菩薩,就是這樣綿綿不斷的,一做沒有間斷過,讓我們的­土地乾淨,讓我們的資源能節省,回收了以後再製,可以變成了毛毯,保暖,我們這種付出­的愛心,實在是對大地功德無量,對人類那一分愛的無量功德。」

資源再利用,慈濟人回收寶特瓶再製毛毯,幫助南半球貧困國家度過寒冬。不僅如此,台灣­的愛心大米,援助南非三千多戶家庭,讓窮困國度也可以有機會嚐到米飯香。

證嚴上人開示:「他們真的是很窮,一個心願,如何才能讓他們跟我們一樣,真正的,吃到­了白米,聞到了白飯香,這樣的心願,路是那樣的遙遠,可是有心就不遠,這一念愛心,可­以從台灣,飄洋過海,(到)九個國家,到了最窮困的地方,這都是愛的能量。」

一包包的白米,不只是台灣的愛心,更是全球的祝福,大愛不分國界,因為慈悲,讓窮苦的­生活充滿希望與喜悅。

【靜思妙蓮華】破除迷妄開真實見 2013年10月04日 第146集



⊙「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大悟:破無始之迷妄,開真實之知見,得無生法忍。
⊙以真空之理,本無生滅故也。
⊙大聖主:佛之尊號。法華經方便品,「慧日大聖尊」。
⊙無染:妙觀察智之異名。
⊙無所著:如來無所著,至真正等覺。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法華經序品第一》
⊙無量諸佛,鹹共護念。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法華經序品第一》
⊙護念:令外惡不侵為護,內善得生為念。


【證嚴上人開示】
學佛要用虔誠的心,恭敬尊重,每一場的法會。佛陀將要講法了,有非常多的諸菩薩、諸比丘、羅漢、天龍八部圍繞供養,散諸天花、燒散天香、天廚、天缽器等等等等。這全都是講經之前,有形的供養是那樣,大家很用心,卻是在內心的尊重、讚歎更殷勤了。

大家用他們的殷勤,要祈求佛陀將這個大法,保護在心已久的法,能夠發露出來,為大家來開示,所以「心具共聲」,大家的心,那個心念共同的聲音,開始向佛這樣來讚歎、來祈求,請佛來說法。

請佛說法之前,就是先讚歎,讚歎佛,「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這就是共同的心聲,對佛的德所讚歎,佛德大啊!很大!佛既然是宇宙的大覺者,那個大就是浩瀚無邊,宇宙有多大,佛的德就有多大。所以「大哉」,最深切的讚歎,「大哉」。「大悟大聖主」,這是在稱歎佛德,而且是用內心最恭敬尊重,這樣來表露大家對佛陀佛格的看法。

能夠「大悟、大聖主」,必定內心就是「無垢、無染、無所著」,心已經很清淨了。心若是不清淨,哪有辦法成為大覺者?所以必定是心清淨。所以,我們要瞭解這個大悟,大悟那就是「破無始之迷妄,開真實之知見,得無生法忍」。

大悟:
破無始之迷妄
開真實之知見
得無生法忍

這就是覺悟的境界。我們若是要覺悟,就要破除迷妄。「一念無明生三細」,很多的妄念,貪、瞋、癡就開始了。這是我們凡夫。凡夫也有成佛的時刻,但是我們要下功夫,就是要破除無始迷妄。若是要大悟,就要將無明全部去除,能夠去除了無明,才能開出了真實知見。真實的知見,那就是天地宇宙萬物真理,人、事、物、理等等都能夠透徹瞭解,叫做真實之知見。

我們凡夫的見解未必是真的,唯有覺悟的聖者,所見的事物道理才是真實。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要學如何來分別,這器世間物相的道理,我們還要再去透徹瞭解,生命來去的源頭,我們還需要,需要自己內省自悟。到底我們的心,為什麼一直浮浮沉沉,沒辦法定?這個心理,就是在生、住、異、滅中,這就是我們都是凡夫。所以我們開始,就是要學如何才能覺悟,那就是要「破無始之迷妄」了,才有辦法「開真實之知見,得無生法忍」。因為「以真空之道理,本無生滅」。

以真空之理
本無生滅故也

我們若能瞭解,世間一切都是真空,我們到底昨天的事情、昨天的時間、昨天的事、物,我們到底帶著什麼來到今天呢?時間不就是空空洞洞地過去了,你抓不住,它溜過去了,名稱叫做「昨天」、叫做「過去」。過去的時間一切皆空,我們沒有拿到分秒帶到今天,都沒有。但是佛法還要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空。

既然空,昨天做過的,現在兩手空空,我還要做什麼呢?妙有。昨天打掃過的空間,今天乾淨多了,你若沒有打掃過,今天肯定是很髒的地方。同樣的道理,真空妙有,雖然一切都空,但是我們每天都要下功夫,才能夠乾淨,就像我們的心一樣。所以「大哉大悟」,就要經過我們的用心。

而「大聖主」,那就是佛,佛之尊號,我們尊敬佛,我們稱揚佛德,所以佛德在我們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大聖主。在《法華經》方便品也有這麼說:「慧日大聖尊」。

大聖主:
佛之尊號
法華經方便品
慧日大聖尊

那就是心地光明,能夠照耀天地萬物的事相、物理等等。這就是大聖主,他的光明照耀,「無染無所著」。無染,就是妙觀察智。

無染:
妙觀察智之異名

我們的心,煩惱、無明去除了之後,那就是無染著。我們若還有染著,我們就無法大悟了。我們一定要無染著,無染著,這個妙觀察智才能夠現前。

什麼叫做妙觀察智呢?那就是心鏡。我們的心鏡,若是很清、很明,所有的一切就能夠看得清楚。佛陀的智慧,他已經能夠觀察人世間萬物的真理,連宇宙的星空距離、環境都知道,這就是妙觀察智。這就是大徹大悟的聖者必定要到達無染的境界,這個妙觀察智才能夠現前。

所以無染,就無所著,「無染無所著」是「如來無所著,至真正等覺」,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所著:
如來無所著
至真正等覺

佛智的境界多麼的奧妙!所以我們稱為「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這是佛的心靈世界,是真空,是妙有,是佛智本具妙觀察智,在無染著的心鏡裡面。這是佛的境界,佛的智慧。若到達佛的境界,一切的事物都是透明的,那麼的清淨,尤其是最微細的風光境界的美,真的是令人很嚮往。

我們學佛的人不就是嚮往這樣的境界嗎?但是,我要用什麼方法呢?其實,方法就是我們要真實,我們用真實的心,最虔誠、敬重的念,老老實實接受佛陀的教育。我們要入人群中,去瞭解人群的苦難,瞭解苦的源頭從哪裡來,我們才有辦法去如何去除,清除掉那種困惑、苦難、污染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根本智,也就是妙觀察智。所以我們要用心。

來,接下來《法華經》,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互相對唱,介紹了日月燈明佛。日月燈明佛的過程有這麼長久的時間,有這麼多尊佛,二萬佛,皆同一號,在這當中,最後的日月燈明佛有八子出家。

(法會)裡面有一位菩薩,妙光菩薩要來傳承《法華經》。日月燈明佛(為德藏菩薩)授記之後,中夜取入涅槃,接下來這個法要傳下去,法脈要相傳,要繼續教育。這期間,妙光菩薩的八百弟子中,還有八王子在內,前後成佛。

八百弟子其中有一位,那就是「求名」。這位求名菩薩,一直介紹到此,文殊菩薩就說:「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彌勒當知
爾時妙光菩薩
豈異人乎
我身是也
求名菩薩
汝身是也
《法華經序品第一》

再回來釋迦佛的道場裡,文殊菩薩開始就向彌勒說:「你知道吧!那位妙光菩薩不是別人,是我,現在的文殊菩薩。」所以「我身是也」,「我」就是文殊菩薩自稱。「求名菩薩,汝身是也」,當時那位貪著利養的那位菩薩,就是你。你看,你過去也是一樣,在妙光菩薩的八百位修行弟子中之一,我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當時就已經接受了傳承法脈,這個法,我一直傳下來,所教化的弟子也前後成佛了。在當時,你還是在求名懵懂中。

所以我們大家要很警惕,我們人人雖然是修行,雖然也是恭敬、供養諸佛,也是在播種善根,不過,有了求名利養,他要成佛的時間就會拖很長。看,經過了那麼久,現在還列位菩薩,在釋迦佛的後面,才將要成佛而已,還要經過釋迦佛的授記。這就是在警惕我們,修行真的要殷勤精進。既是捨離了煩惱,為什麼還要再求名利呢?所以還有求名利,煩惱就無法去除。

經文裡面再說:「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今見此瑞
與本無異
是故惟忖
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法華經序品第一》

文殊菩薩已經將這個謎底揭開了——那位妙光菩薩是我,那位求名菩薩是你,我們人既然發心修行就要認真。你們要知道,現在釋迦牟尼佛他發光現瑞,這就是表示開始要說大乘經了,《妙法蓮華(經)》,開始要來施教了,那就是教菩薩法,這個菩薩法是佛長久以來所護念的。所以「佛所護念」,就是保護,能永遠永遠記得的一個妙法。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不只是釋迦佛,佛佛道同。

無量諸佛
咸共護念

看,在日月燈明佛還不都是一樣,燃燈佛也一樣,每一尊佛,佛佛道同,就是來人間為了要教菩薩法,這就是佛的本懷。所以「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大家都一樣,所保護的那個心念就是大乘妙法。

護念:
令外惡不侵為護
內善得生為念

所以,「令外惡不侵為護」。這是一個很殊勝、神聖的法,所以大家將它保護得很好,諸佛保護這個法,保護得很好,絕對不能讓外的惡,就是邪思、邪見來侵犯這個法。所以這個大乘妙法是非常的殊勝,真正是清淨的妙法,不能有外來的惡,來困擾這個殊勝的妙法。所以才能夠「內善得生」,這就是念。保護它外惡不侵,內善能夠不斷成長。

所以我們大家要有這念心,我們的智慧,妙觀察智要不斷來成長,這叫做慧命。我們智慧的性命要不斷地成長,這叫做「內善得生」,這叫做「念」。保護外面的邪知、邪見、邪法,不要入我們的心來,而內心的那個善念要不斷地產生起來,這就是菩薩法。

所以我們人人,每天的時間,在人群中起心動念,必定要好好護念。佛陀護念大乘妙法,我們也要護念我們的心地,那個邪惡、邪思、邪見,不要入我們的心。清淨的心才能夠接受清淨的大法,我們的慧命才能夠成長。請大家要勤用心!

Thursday, May 29, 2014

【靜思妙蓮華】貪著利養斷功德本 2013年10月03日 第145集



⊙「四面雲集,而獻於佛。」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

⊙「多所忘失,故號求名。
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
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法華經序品第一》

⊙貪著利養:
為利養故,惡求多求。

⊙是利養法如賊,
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
利養名聞,亦復如是,
壞功德苗令不增長。
貪著利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
《大智度論》

⊙「種諸善根」:
身口意三業之善,
堅固善心,深不可拔,謂之根。
又善能生妙果,餘善根深厚,
得值諸佛,終亦成道。

*************************************************************************
心佛道場,大家是不是將它莊嚴起來呢?這是人人心中有佛,人人心中都有莊嚴道場。《無量義經》八萬菩薩齊集,用最虔誠的心來燒香、散花,以最敬重的心來繞佛、禮足。這是多麼莊嚴。多麼虔誠啊!心靈的道場若是現前的時候,就四面雲集,四方八達如雲集中一樣,所以叫做「四面雲集而獻於佛」。

「四面雲集,而獻於佛。」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不管是有形、無形;有形的敬禮、無形的虔誠,都是圍繞在佛的周圍,敬又恭,這樣來禮佛。這就是表示當時的道場,是如來海會,眾所集合的時刻。我們若是想到出家眾一萬二千人、菩薩眾八萬人,可以知道那個畫面是多麼地整齊,多麼地盛況啊!當時的如來道場眾,就像海雲集會一樣,這樣叫做「雲集」。

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

因為我們在經典中常常會讀到「菩薩雲來集」。菩薩雲來集,是四方八達雲湧在一起。你可以看到雲,但是人走入那個雲霧中,也沒有受雲所障礙,雲與雲之間互相雲湧,互不障礙。這也是比喻我們修行者心靈的道場,萬法歸一心,不管什麼樣的法,對我們的心都沒有障礙,這就是我們修行要有這種心靈的境界。

《法華經》裡,前面我們也已經說過了,二萬日月燈明佛,最後成佛的日月燈明佛,這當中妙光菩薩還有八百弟子,八百弟子皆師妙光,八王子也是妙光菩薩的弟子。在那個時代,妙光菩薩負責傳法。這個法在傳的當中,有很精進的人,早精進就早成佛;懈怠、慢精進的人,當然就要拖得很晚了。

其中,八百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做「求名」,我們說過了。這位求名,就是因為他貪著利養,所以多所忘失。雖然讀了很多經典,也是供養過無數的佛,但是在供佛、讀誦,與心的懈怠,那是兩回事。我們只知道供養、供養,我要讀經、讀經,但是供養和讀經,與那個心靈、身體力行去精進,絕對是不同。

我們若能三合一,恭敬諸佛,也懂得供養,在經文裡面又曉得要很殷勤去讀誦,殷勤讀誦之後就要身體力行。我們若是沒有身體力行,只是在供佛,只是在讀誦,但是心還是在貪著利養,只為了貪著利養,這樣就叫做懈怠,於法並沒有精進。

怎樣叫做供佛?為何要供養?為什麼要誦經?他的心沒有專在那裡,還是心在那個貪著利養裡,因為這樣,讀誦的經典就是這樣讀、這樣過去,讀了就漏掉了。雖然那位求名菩薩也是供養過很多很多的佛,也是很用心,也是同樣讀誦很多的經典,但是多所忘失。這就是提醒我們,讀經要如何讀。

「多所忘失,故號求名。
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
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法華經序品第一》

所以經文裡面,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也是有在供養、恭敬、尊重,在讚歎諸法。他也是有善根,他有做就有善根,只是心不專而已,只是可惜多了一項,什麼呢?貪著利養。這個貪著利養,真的是很害人的心。看,「為利養故,惡求多求」。

貪著利養:
為利養故,惡求多求。

這種求,求利,就是這樣一直求,惡求、多求。惡求,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很簡單,三餐,一餐一碗飯已經夠吃了,還要求什麼呢?出家,佛的時代就是一個缽,「一缽千家飯」;一個缽,你「孤僧萬里遊」,不管你一個人要到哪裡,只是一個碗就夠了,家家戶戶,我們若是每天時間到了,捧一個碗來到人家的門前托缽,這樣就夠了。修行啊!

但是,現在不是這樣了。現在修行也是講究現代生活的品質。現在的人修行,現代的享受,「天氣熱了。」「開冷氣啊!開冷氣就不熱了。」這種跟著現代的生活。

吃東西,就是我們吃得飽就好了,粗衣淡飯,穿得簡單,能夠乾淨、俐落,這樣就很好了。但是,還要挑選什麼樣的品質、什麼樣的品牌,這就要再花用更多錢。而品牌與那塊布是差多少呢?沒有差。只是那個「品牌」,說這是某某牌,很有名。有名的布料、有名的工廠,穿在身上就感覺到是一種很光耀的事情。

其實同一塊布,到路邊攤買,做好的衣服幾百元。在店裡買,只是多了那個牌子把它印上去,就要幾千元、近萬元。這都是惡求,超過了,惡求。同樣是穿衣服,我們就是粗衣,能夠蔽體、能夠讓我們禦寒、穿得端莊,這樣就可以了,何必要求名牌呢?
一棟房子,有樓上,我們走樓梯上去,這樣也是一種運動。偏偏現在的人,爬一樓,「喘了,我來搭電梯。」這也是一棟房子,雖然一層一層,腳走得到,偏偏就要搭電梯。這也叫做惡求、多求。

很多事情我們用很簡單就能夠生活,靠我們身體的功能就能夠生活下去,但是偏偏他就是要惡求,就是要多求。求於什麼呢?求於享受。

⊙是利養法如賊,壞功德本,
譬如天雹傷害五穀。
利養名聞,亦復如是,
壞功德苗令不增長。
貪著利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
《大智度論》

所以《大智度論》裡面就有這樣說:「是利養法如賊」。這利養,我們人的心若是有利養的心,這就像我們的內心有賊,我們從外面搬很多的法進來,但是內心就有這個賊,又把我們(得到的法)搬出去,這叫做漏失。讓你讀得再多,同樣就一直漏掉,失掉了,這是心中的賊。

所以我們修行者,(阿羅漢)比丘,又有一個名,叫做「殺賊」。我們的內心有賊在,法無法存在我們的心中,這賊會搬走我們心靈的寶藏,法寶入心,就是讓這種心靈的惡賊把我們搬走。所以,「是利養法如賊,壞功德本」,它會破壞我們的功德本。

「本」就是根源,我們的功德,其實我們人人既然發心了,發心,我們就要精進。我們一邊精進,但是這個利養的心不斷產生,這樣我們在精進又有什麼用呢?供養,或者是去做善事,不過還是利養的心很重,所以這樣就會壞掉了功德本。

常常跟大家說,「功」就是內能自修、自謙;外能禮讓,外面要與人結好緣,這叫做「德」。所以我們內心在精進,外面在付出,但是我們卻還有利養、貪著的心,這樣我們用功的這個道心就不會堅固了。我們的道心不堅固,就是破壞掉我們修行的本源,所以說「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

我們常常聽到,怎麼突然之間天降雹。雹,就像霜雪一樣,但是它結得整顆像石頭,若是天降雹的時候,地上物都被它傷害了。所以這就是比喻天雹,損害地上五穀雜糧。這是我們修行者若有貪著利養,儘管我們很用心在經營,種出了五穀雜糧,就將要豐收了,竟然是天降雹來傷害。

貪著「亦復如是」,貪著也是這樣,「壞功德苗令不增長」,使這些地上物破壞掉,正在開花的時候,整個將它掃掉了,所以五穀雜糧就無法成長。所以貪著利養的人是斷功德本,同樣的意思。

所以我們修行,要常常好好將我們心照顧好,不要有這種貪著的心生起。但是那位求名,他還有善根,他的善根,「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因為他有種很多的善根因緣,只是貪著,壞了他的道心,要不然的話,他也是很有善根。

所以常常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修行、造福(的功德)還是在,只是心不專,比較散漫,但是功德還在。

所以「種諸善根」,善根是什麼?「身、口、意三業之善」,身行善、口說好話、意想好意,這三業合起來也就是叫做善。「堅固善心,深不可拔,謂之根。」所以我們做善的事情要讓它很深入下去,我們若是很深,有根這樣伸長下去。

「種諸善根」:
身口意三業之善,
堅固善心,深不可拔,謂之根。
又善能生妙果,餘善根深厚,
得值諸佛,終亦成道。」

「又善能生妙果」,這個善能生出妙果。果就是因,因就是果,「因核果海」。因,一顆一顆果裡面有很多很多種子,所以「因核果海」,核、種子,果就能夠遍滿,所以「善能生妙果」。

「餘善根深厚」,他的善能善心有餘,很多很多,做很多的善,種很多的善根,有餘,尤其是深厚。所以說起來,雖然是懈怠、貪著利養,不過還是很有善心。這是在描述那位求名菩薩。所以他也能,「得值諸佛,終成佛道」,這位就是未來的彌勒佛。

各位菩薩,我們大家修行就是要向菩薩道走,我們既然要向菩薩道走,我們若是精進一點,我們就能早成就,我們若是懈怠,那就是很慢了。我們所種的善根,粒粒的種子都能存著,不是沒了,但是會比較晚成就。


所以我們學佛、學法,我們必定要從內心的道場自莊嚴,莊嚴我們的道場,不要散亂,每一句法,我們都要入心。法在心中,法在行中,行中有法就有禪,這就是我們在修行下功夫。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人間菩提】20140529 - 愛心大米‧願力無窮




愛心大米‧願力無窮

Giving with a Loving Heart for a Peaceful World

愛心大米濟貧民 
受惠國度善循環 
聽視功能雖不足 
發揮良能願無窮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林榮泉,儘管是視障,靠賣報維生,但他從不怨天尤人,挨家挨戶做環保­,召募慈濟會員,用自身故事激勵他人。同樣分享這份大愛,台灣農委會援助菲律賓510­0噸大米,其中4700噸透過慈濟發放給貧苦居民,本土志工維多利亞,選擇將大米轉捐­給街友,讓社會暗角充滿溫暖。證嚴上人在今天的志工早會開示,一念愛心,就是最乾淨的­心,人與人之間,總是互愛,互相成就,這才是有福的社會。

來自台灣的愛心,透過慈濟發放,菲律賓貧苦家庭。本土志工維多利亞傳遞善念,將領到的­大米捐給更需要的街友,助人的快樂,讓她的心靈更豐足。

證嚴 上人開示:「這一念愛心,那就是最乾淨的心,無欲念,同時富有愛心,我們的社會就是需­要像這樣的心態,有這樣的心態,我們的社會生態才會祥和。」

用行動實踐愛,馬來西亞習慈濟人林榮泉,因為視神經病變,幾乎在黑暗中度日。賣報維生­並不寬裕,但他不怨天尤人,發願做好事幫助其他病友,挨家挨戶收環保,說慈濟,還要招­募五百位會員。

證嚴 上人開示:「為社會、為人群,願意去付出,如何引進,人人走入了善門,發揮善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總是互愛、互相成就,這才是有福的社會,社會祥和,天下消弭災難。」

人間菩薩,把握分秒,自度度人,身體力行立下典範,用生命的光輝照亮社會。

Wednesday, May 28, 2014

【靜思妙蓮華】精進者得早成佛 2013年10月02日 第144集



⊙「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于空中旋轉來下。」《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遍虛空。
「(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法華經序品第一》
⊙精進者得早成佛,懈怠者雖有成佛之日,亦遲劫數矣。
⊙「八百弟子」,明懈怠者猶待當來。前云八百弟子,正謂此處顯彌勒是八百中之一人。
⊙號求名者,是其名利勞役其心,分神耗志者。
⊙求名貪著利養者,自於經義不能通利,故被號求名。
*************************************************************************
【證嚴上人開示】
日日都是時間在過,時時要護我們的心,將我們的心念一定要保護在我們的心靈道場,不要讓我們的心四處流竄,還是要專心一念。

《無量義經》道場的盛況,除了比丘與菩薩之外,還有那個國家所有的,從國王、大臣,一直到全國人民,都有共同的一念心,那就是追求佛法、大乘真理。所以,佛陀四十幾年的講經,一直到四十二年後,完全來做一個大變化。過去循循善誘,現在要真實捨方便;過去隨機逗教,適應眾人的根機,現在佛陀完全將要暢演本懷。

前面我們說過了,這些比丘、羅漢,都已經得到真正解脫,那種的心境。接下來還有大莊嚴菩薩,就是大眾中一位代表者。大莊嚴菩薩當然是大菩薩,他看啊看,大家都這麼的寧靜,心都已經歸於一志,那就是追求真理,這種的心境。這樣看來,是時候了,所以就領導當場菩薩眾,有八萬菩薩從坐而起,看大家定意具足,開始就要請法了。

⊙「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于空中旋轉來下。」《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這是在《無量義經》裡,當然要有那種禮節,所以「頭面禮足」。佛,一位,八萬多人都在那裡,加上了比丘,這麼多人要如何禮足呢?是我們的心境,人人五體投地,就是內心要有那種敬重、恭敬的心,觀想,好像佛就是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頭、我們的手,全都投觸在地面上,手摸在佛足上面。這是一種觀想,所以叫做「頭面禮足」,表示最敬禮。

然後「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那時候禮足之後,大家的心會很歡喜,還是這樣繞,可以繞佛,好像人人都有從佛的面前走過,這叫做繞佛。不管你是頂禮的虔誠,或者是繞佛的時候,人人都從佛的面前過去,如規、如矩、如法,這樣在轉法輪,這是表示恭敬的心。恭敬,那就是供養。恭敬供養,用什麼來供養?「燒散天華、天香」。

因為在印度那個地方,在曠野中樹木較多,所以比較有很多的草,就有很多的蚊蟲,可能是這樣,所以就燒散,讓它驅散掉很多的蚊蟲,而且會發出香,草香的味道,很香。這是表示清淨那個道場,讓那個道場的氣味散發出來,這是「天華、天香」,在那個叢林裡面,有一種很好的氣氛在道場裡面。

「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于空中旋轉來下。」就是這樣,抬頭看,所有所有的供物都從天而降。這應該是要表示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的意思。

⊙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遍虛空。

不只是人間在恭敬,在這六欲天裡面,有物質的天人,都盡他們的歡喜、恭敬、虔誠的心來供養。這是在描述那個道場的莊嚴。

比丘、菩薩、人間、天人,都是那麼恭敬的心,共同在這個道場裡在等待。是時機了,佛即將要說法。這是一個多麼微妙的道場。其實說起來,這也是我們的心靈道場。我們也是很期待可以接觸到佛法,佛法到底哪一句話能夠觸動我們的心,能夠讓我們終生奉行?佛入心、法入行,能夠好好的讓我們終生奉行,這也是人人心靈中的期待。

這個時候,佛也看到時機了,是時候了,該說法,該說真實法,那就是佛陀心靈本懷的法。這是在《無量義經》描述著這段人的心境,將要與法接觸的那種恭敬的心。

《法華經》我們已經說到:「(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

我們要知道,有二萬日月燈明佛,皆同一個名,同姓、同名,可見佛的精神理念不斷地延續下去。二萬也有次序,二萬的第一位,二萬的最後一位,這個過程中,精進的就是早成佛,愈精進的,那就是第一位、第二位……,看他的精進,所以「精進者得早成佛,懈怠者雖有成佛之日,亦遲劫數」。

⊙精進者得早成佛,懈怠者雖有成佛之日,亦遲劫數矣。

精進的就早成佛,若較懈怠的就較慢。其實,這也是在告訴我們,人人心本具佛性,我們人人若是精進一點,我們內心的佛就早成。常常跟大家說,佛性人人具有。我們若能早日發見我們本具的佛性,這叫做明心見性。

凡夫心就是無明,整個心鏡都模糊了,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功,要洗滌我們心靈的垢穢,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煩惱垢穢,要從我們的內心將它掃除,清理得乾乾淨淨,這樣叫做明心。明心,自然我們就見性,佛入我們的心。

常常跟大家說,「以佛心為己心」。其實,佛心是我們原來的本具佛性,我們的本性佛若是浮現,所有一切萬法真理都是在我們的心裡,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說,精進得早成佛。我們若是精進的人,將我們的心,無明、煩惱趕快趕快去除,真正解脫。

若是懈怠的呢?有啦,同樣有成佛的日子,因為佛性人人本具,絕對有成佛之日,只是比較慢,所以「懈怠者雖有成佛之日,亦遲劫數」。「劫」就很長了。會比較慢,是慢多久呢?用「劫」來算。那(時間)就很長了。

我們還是要趕快提醒自己、警惕自己,要趕快從內心清除無明,讓我們能夠早日「明心」,讓我們能夠提早「見性」,這樣我們才真正能夠解脫啊!

在日月燈明佛的期間,經過了二萬位日月燈明佛,到最後這位,成佛之後,有他的孩子也來出家。在這當中,他就傳法給妙光菩薩。

妙光(菩薩)就有八百弟子,八百弟子裡面包括八王子,這就是表示法脈相傳。八百弟子中也有懈怠的人,懈怠的人還是「當來」,也能等到「當來」,也會成佛。所以,前的佛與未來的佛,在八百弟子中也有這樣的懈怠者。其實,在這八百弟子中,那位懈怠的人,就是現在在法華會上起來的啟機者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真的有懈怠嗎?其實,在過去古雷音王佛的時候就已經和釋迦菩薩同世了,當時的古雷音王佛為這兩尊菩薩前後授記成佛。他這樣看看,雖然彌勒菩薩智慧具足了,但是眾生緣還未具足。

雖然有智慧,有智慧不一定很精進,真正的精進就要入人群中,真的去與人群結好人緣。有智慧還要有福,福就是眾生的好緣,所以就要用這段很長的時間去結好眾生緣。這眾生緣結得真久,到現在釋迦佛已經成佛之後,現在釋迦佛才又為他授記,還是未來當來人間的佛。

⊙「八百弟子」,明懈怠者猶待當來。前云八百弟子,正謂此處顯彌勒是八百中之一人。

他在妙光弟子中的時代,名字叫作求名。這名字與人的個性一樣,就是愛好名利。我們的心若有名利,心就操煩多了,有一缺九,明明我就得很多了,好像還有缺一點點。這種的名利心常常都在心裡,所以「是其名利勞役其心」。我們的心都被名利將我們驅役住,將我們拘束住,因為我們貪名,我們著利,所以有很多的事情,你應該要捨,你要付出,卻是捨不得,就貪念多。

所以,這個名利就是「勞役其心,分神耗志者」。他若是還有這個貪念,他無法立他的志願,所以他會分神耗志,這個精神還是貪著在那個利欲裡面。所以,求名菩薩就是有這樣的毛病。

⊙號求名者,是其名利勞役其心,分神耗志者。

所以,「求名」就是貪著利養。你要求名,就是為了要貪著利養,這個利養,利我也要,受人恭敬尊重我也要,每樣我都要,這種貪著利養。出家了,還貪在要受人來供養,這樣也是很辛苦,要真的能夠脫離煩惱無明,也很困難——脫俗都困難了,何況是脫離煩惱呢?有了名聞利養這種心,他雖然現出家相,也還沒有脫俗,同樣要享受。像這樣,很辛苦。

⊙求名貪著利養者,自於經義不能通利,故被號求名。

所以「自於經義」,你若是有貪著利養,對經典的意義無法通達。因為我們的心,每天、每天都在得失中,要如何才能得到很多人來供養我們,這種的心念,在外面云云無法收攝回來,對人間的人、事、物理,怎麼能夠通達呢?只是一直要奉承人,想要得到更多,沒有想到我們應該要如何付出,人、事、物理中,我們要如何才能清楚。對人、事、物理都無法清楚了,何況說,經是道,這個經——道理,就無法很通徹了解。雖然很會誦經,但是經典裡面的意思都不懂。


各位菩薩,我們若是有這種求名、利養,在經義裡面絕對無法通達。所以,我們若有這樣的習氣,我們要趕快去除,將我們的心,讓它明心,讓心明,回歸我們的本性來。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人間菩提】20140528 撥開煩惱除陰霾





撥開煩惱除陰霾 
Changing Our Mindset for the Greater Good

遺憾人間喋血案 
感恩善士撫心靈 
撥開煩惱除陰霾 
尊重與愛惜福緣 

台北捷運傷人事件,一周過去了,這事件帶給民眾心靈的創傷,因為有愛,可以逐漸撫平。­證嚴上人在今天志工早會開示:「期待虔誠的人更多更多,那才能有這一股善的福,來破除­惡的力量,希望能帶動人人,這一分面向光明的陽光」。 

台北捷運傷人事件,屆滿一周,這七天來,各界愛心湧入,不論是在車站分送祝福,或透過­網路,帶動正面能量,就是希望罹難者家屬,可以走出心靈陰霾,以樂觀的態度,迎向人生­。 

證嚴上人開示:「心念一轉,事情發生了,總是要轉一個比較樂觀的(心念),心靈的地獄­裡 對自己無益,而且對孩子會有傷害的,所以心念一轉,那就是最健康的,人世間才不會共業­,那就纏縛著,永遠解不開的,那這世間就沒有希望。」

用愛化解共業。25號下午慈濟志工,在江子翠捷運站,舉辦祈福音樂會,希望透過歌聲,­療癒心靈,也用愛,凝聚善念,期待人人虔誠的心,可以帶動社會的祥和與安樂。 

證嚴上人開示:「佛陀教導我們,就是善跟福,善緣福報,都是來自於我們人人互動起來,­造福人間,這自然就會消除消弭災難,期待虔誠的人更多更多,那才能有這一股善的福,來­破除惡的力量,所以我們要用心啊。」 

將心燈排成愛的字樣,新北市政府邀請社會團體,舉辦追思會,透過各種方式,撫平民眾的­焦慮,也藉由祈禱,找回心中的光明。

Tuesday, May 27, 2014

【靜思妙蓮華】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 2013年10月01日 第143集



【證嚴上人開示】 

每天都跟大家說,時間分秒擋不住啊!還是不斷地這樣在流逝掉。所以,我們要人人提起精進的心。精進的心與日子要好好地競賽,到底是我們精進比較快,還是時間在過得比較快呢?這就是要看我們心有堅定嗎?對法有精進嗎? 

心在法中精進,若能「一理通,萬理徹」,一念通達就能夠心包太虛,萬法無不清楚,每樣都很清楚了,所以時間與法來比,還是法比時間更快。這要看我們領悟的範圍,若說一項,能夠了解很多,就是精進,那就是我們的心念比時間快速了。所以我們要時時精進,時間不斷在變,法也是要不斷接收。 

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將要講《無量義經》的那個場合,我們回顧過去所說,「六成就」的開始那時候,人一直來、一直來,那個道場人數之眾,人很多,大家來了,都是很虔誠禮佛,就前後陸續坐下來。來聽法的場合裡面有菩薩八萬人俱,很多,還有比丘萬二千人俱,他們已經都得到心靈的解脫了。 

說起來就是那個道場,靈山會上,菩薩、比丘、還有天龍八部、還有天人、還有人王等等,那個道場的莊嚴,已經讓大家的心都很穩定,很寧靜地這樣坐下來。當然在那當中,佛陀還是在定中。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

「爾時」,就是那個時候,大家真正心靈平靜的時刻。菩薩的心境、小乘極果的心境,都已經很整齊,已經都很穩定。那個時候,大莊嚴菩薩他就起來問佛。這位大莊嚴菩薩能夠體會佛陀的心懷,應該「離言法華」有很深奧的智慧,佛陀這個形象,應該就是要來敘述、暢演他心中所保護的微妙正法。這就要看時機、看人,這個時候、這些人的心有定嗎?有虔誠嗎?有想要求道的心嗎?很多的因緣要和合下來,佛陀要暢演本懷,才不會辜負佛陀用心說法的意。所以一定要有這種根機的菩薩開始來看。 

「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 

大莊嚴菩薩是在大眾中八萬菩薩的代表,所以這些菩薩看到大莊嚴菩薩已經起立了,所有的菩薩也同時「從坐而起,來詣佛所」。光是這個場面,八萬,很多人。這個數字,上一次就已經跟大家解釋過了,不要那麼執著在數字。這些菩薩都已經起立了,開始就是要準備向佛請法的時候。要請法,有請法的動作,這就是在《無量義經》的境界。《法華經》與《無量義經》是同時,「離言法華」與形象的法華。 

佛陀的《法華經》一直有文殊菩薩來引導,引導大家進入過去日月燈明佛要講《法華經》的因緣。日月燈明佛,前後有二萬佛,名稱都是日月燈明佛,這是表示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不離開像日一樣的智慧、像月一樣的慈悲、像大地黑暗地方的燈光,能夠引導人走對路,能夠在平平安安、覺悟的道路,這都是所有的佛他的心靈本性。 

所以這是在日月燈明佛,最後那尊佛有八個孩子,八個孩子看到父親出家,也來出家了,這些王子都是拜妙光菩薩為師父。這些弟子很用心,師父也是很用心,教與受都是彼此之間很精進,所以能夠進入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道心。 

所以現在再說,「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 

八王子,我們知道是一種形容。八位王子的名都有一個「意」字,表示我們的八識。八識緣在外面,當然就有很多污染,反一個面過來,八識就是清淨,做很多的功能、良能,將這些識回歸到心王、心識。心王就是我們人人的本性,就是回歸於一,從八回歸於一。這是在經典,若要深入精神面,應該我們能了解。 

這八王子也是供養過無量百千萬億佛。不是現在才開始有這個因緣,過去的過去,還沒來為最後日月燈明佛以前,這些王子的過去都是同樣不斷修行、不斷供養,時間很長,是無量百千萬億佛,他們都不斷在供養。 

大家會認為,有那麼多佛能供養嗎?要成為一尊佛都那麼不簡單了!這是不是心又去鑽牛角尖,又會被數字、時間障礙了呢? 

實在說,有一天和大家分享,菩薩遊戲人間,專心救濟,就是跟大家結好緣。佛不是說,人人無不都是佛,本具佛性。所以應該說,八王子的過去同樣是行菩薩道,同樣芸芸眾生無量,就如常不輕菩薩,不管任何人,他都是說:「我不敢輕視你,你也是同樣能成佛。」都是同樣的意思。我們若以佛心看人,人人不就是佛嗎?總而言之,我們平常待人接物都要有感恩、尊重、愛,以這種心境來對人人,無不都是人人受供養。 

你感恩他,他也很歡喜;他歡喜,就已經受到你感恩的供養。你尊重他,他也是很歡喜,所以合和互協,人與人之間互相接受,互相付出,互相愛,這都是我們生活在彼此供養中。就是大家互相見面,互相的感受,感受到好的都是法的供養,感受到不好的就當成一面鏡子。這是修行者,我們應該能夠了解,學佛,不只是在文字上這樣去感受,最重要的,我們要在心靈上來感受。 

過去兩千多年前,釋迦佛的時代,那時候的菩薩又說到三大阿僧祇劫以前,那麼長的時代。你們想,時間比較快呢?還是心念比較快呢?心念能夠很快就回顧到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時候的人與事、物。心念一轉,菩薩的境界就現前了。 

所以這些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這意思就是說,這八位王子受妙光菩薩所教化,所以這八位王子已經「皆能進入於,如來法輪究竟之地」。 

如來轉法輪,平時就是在轉法輪,法輪不息。法輪就是心輪,佛的心輪,佛的思想,心靈的境界。這八位王子受妙光菩薩所教化、引導,也已經慢慢進入了佛的心靈境界,所以叫做「入於如來法輪究竟之地」。這個境界很高。 

這八位王子受教了,所以他們會供養。供養,那就是大家知道,財利的布施、敬的布施、行的布施。 

⊙供養:兼財供養,敬精進供養,法行供養而言。 

第一個有相布施,就是財布施,這是有相布施。有的人沒錢要怎麼供養呢?他用敬;很尊重,敬佛、敬法、敬僧,他用他的行動來表示供養。有的不只是能夠財施,能夠敬的布施,以外就是行,那就是身體力行,這三種和合起來叫做供養。 

布施、供養,不管財物用多少,供養的人若心不清淨的供養,就是想說:我布施、我供養,我要得到福。像這樣,這個功德是很輕微的。有的人沒有錢,但是拜佛、禮佛、敬佛,雖然用他的心,但是行為若是不當,拜佛只希望佛能保佑我,拜佛、敬法、敬僧,只是為了說他要得到加持,這也是功德有限。最重要的是要行,身體力行。 

你要走這條路,不是站得遠遠看這條路,必定要走。福慧是兩足尊,就是說有腳,你要啟動,一隻是福、一隻是慧,所以說福慧兩足尊。我們若不啟動這兩隻腳去走的話,那我們心地的風光如何能了解呢?或者是這條路,覺道,菩提覺道,這條路你若不去走,哪有辦法知道這條覺道的風光?所以光是站在原地,敬啊、拜啊,這樣還是其次,若可以,就是身體力行。 

若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自然你就會很恭敬,而你能夠很恭敬,了解了道理之後,自然你就會財施,很自然的。所以三種布施,最重要的就是行的布施。所以,財的供養和敬的精進供養,還要法、行的供養。我們要如法身體力行,這樣才叫做真供養。三種的供養若能夠合一,這是最好的。這是我們要了解八王子的心靈境界。 

這(經)文再接下來就說:「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 

在過去日月燈明佛的時代,有妙光菩薩來持《法華經》教化,他有八百位弟子,在八百弟子中有一位名字叫做「求名」。我們好好想,他到底為什麼叫做「求名」?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有貪著利養,這種貪著利養,很自然在讀誦中就容易忘失,因為心不專,心散開了,哪怕你的經一直在誦,還是無法了解經其中的道理。 

所以我們要學佛,第一項,總是要將我們的內心煩惱都去除清淨,漏盡,清淨的水才裝得進去。法譬如水,清淨的法水才能夠入我們的心,洗滌心的垢穢。這就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不能減少的心念。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40527 - 戒慎防疫勿奢侈



戒慎防疫勿奢侈

Counting Our Blessings and Helping Others with Love

霍亂嚴重南蘇丹
活絡愛心勿奢侈
永續海地植辣木
千人浴佛霑法喜

海地舉辦兩場浴佛典禮,超過2300位民眾參與,全程以中文進行,眾人腳步、心念一致­,不同宗教信仰,一樣的恭敬與感恩。2010年海地強震後,慈濟人不間斷陪伴,在長期­面臨糧荒危機的國度,志工積極推廣辣木種植的計畫,希望透過營養價值高、生長快速的辣­木,讓海地居民能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改善生活。證嚴上人在今天的志工早會開示,感恩­慈濟人的付出,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引導當地民眾,如何體會佛法,教他們如何生活,而­且要生活得充滿愛的快樂。

從2010年海地震災以來,慈濟人一路陪伴。看見當地糧荒危機,志工推廣辣木種植。因­為營養價值高、生長快速,被稱為奇蹟之樹的辣木,從源頭解決貧窮、飢餓問題,讓居民能­自立更生。

證嚴 上人開示:「我們要讓他認識土地,要如何把這樣利用這樣的土地,能省水,教他們如何生­活,而且要生活得充滿愛的快樂,他們這樣摘一摘,回家就可以煮就可以吃,這都是讓他們­適應他們的土地,供應他們的糧食。」

真誠的互動,牽起人與人之間的長情。過去發放物資的足球場,成了浴佛場地,兩場典禮,­超過2300位民眾參與,全程中文發音。一次次採排,讓腳步與信念合齊,表達最恭敬的­心。

證嚴 上人開示:「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如何體會佛法,這都是我們要在付­出的範圍,還是很多,我們平常,少一點點的浪費,集中起來就可以給他們,那麼多一點的­愛的能量。」

虔誠為天下祈福,即使信仰不同宗教,因為愛,彼此相互感恩,因為智慧,讓心靈更富足。


Monday, May 26, 2014

【靜思妙蓮華】傳承無上大乘法 2013年9月30日 第142集





如是等比丘 萬二千人 皆阿羅漢 盡諸結漏 無復縛著 真正解脫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阿羅漢: 小乘極悟之位
一、譯「殺賊」 殺煩惱賊之意
二、「應供」 當受人天供養之意 
三、永入涅槃 不再受 生死果報之意

解脫: 離縛而得自在之義 解惑業之繫縛 脫三界之苦果也

經文《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授記已 便於中夜 入無餘涅槃 

經文《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滅度後 妙光菩薩 持妙法蓮華經 滿八十小劫 為人演說

經文《法華經序品第一》 
日月燈明佛八子 皆師妙光 妙光教化 令其堅固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八子皆師妙光 皆能堅固無上覺心 教者及受教者 均為善堅實教化 即不退轉之意

燈明八子 不以父為師 以妙光為師者 古人易子而教 故羅云以身子為師 尊師道也

昔佛八子皆師妙光 佛出定 為妙光說法華經 今佛羅云師身子 今佛出定 為身子說此經

【人間菩提】20140526 奔赴救援‧傳承醫道





奔赴救援‧傳承醫道

To Give Comfort and Care

車禍意外膚傷患
災後發放撫驚心
傳承接棒弘醫道
青出於藍勤奉行

慈濟大學舉辦第15屆醫學系授袍宣誓典禮,帶著師長與家人的祝福,56位醫學生即將走­入臨床成為實習醫生,發心立願成為良醫搶救生命。在慈濟人身上看見,這樣聞聲救苦的精­神,台灣旅行團23號在福建漳州發生車禍,志工隨即動員,安撫傷者與家屬的心。證嚴上­人在今天(5/26)的志工早會開示,只要有慈濟的種子在當地,不管任何時間空間,災­難發生時,都能及時出現,成為安定的力量,真的是很感恩。

23號中午,台灣旅行團在福建發生遊覽車墜江意外。慈濟志工隨即動員,前往醫院探視傷­者,也給予家屬及時的協助,熟悉的藍天白雲身影,成為安心的力量。

證嚴 上人開示:「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只要有慈濟的種子在當地,就會很及時出現在需要人的面­前,安撫了他們的心,這都是很感動,也很感恩。」

安撫心靈,肩負起搶救生命的責任。慈濟大學醫學系第15屆授袍典禮,家人到場給予祝福­。師長分享自身經驗,即將成為實習醫師的醫學生,也發願未來要作視病如親的大醫王。

證嚴 上人開示:「當一個醫師,要用什麼心情來對病患,那這種的分享,心靈分享,醫生的使命­感,這樣的推手,很多人都來培育著,讓這樣培育的搖籃,讓它更穩定,更能培育更多的,­好的種子,人醫典範。」

從2000年開始,慈濟醫學院舉辦首屆授袍,一路來以愛接力,傳承使命,成就一個個良­醫典範,守護病患健康。

Sunday, May 25, 2014

【靜思妙蓮華】乞法度眾身心清淨 2013年9月26日 第141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4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乞法度眾身心清淨



  20130927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慧命須菩提、

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無量義經》



◎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養慧命,下從俗人乞

食以資身命。



◎比丘又名怖魔、破惡、淨命。



◎馬勝比丘為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與目犍連皆為佛弟子中眾所知識者,其出家之因

緣,本為外道,逢師死,茫茫求道,於途上見馬勝比丘

安詳行儀,敬詢師承。



*************************************



心,大家是不是很寧靜呢?一念心,可以讓我們成就一

切無量功德。若是這念心一亂,那就是造成一切的業力

。心是多麼地重要啊!



前面我們已經從《無量義經》開始,佛陀他的本懷,希

望人人能夠到達靜寂清澄的境界,希望人人能夠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這都是前面一直說過

的,完全都是在說心。



心,行在外,這叫做用功;用功在身體力行,那就是德

。身體所力行的,那就是要對人間有利益,這種不可思

議功德,單獨一個人不可能成就,要很多人來成就。所

以在《無量義經》就提起了比丘的名字,以舍利弗為先

,這是佛陀本懷大法,一定要有智慧者,何況《無量義

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所以說來,舍利弗不管是在

《法華經》、《無量義經》,他所擔當的角色是很重要





所以經文裡面開始,這些不可思議,不久將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的比丘,其中開始就是:大智舍利弗、神通

目犍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接下去還有很多。



我們先來解釋「比丘」。



「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養慧命,下從俗人

乞食以資身命。」這是我們的本質。



我們大家修行,要怎麼樣修呢?什麼樣的人才是叫做正

確修行的人?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求知、求了解

,我們要從佛那裡乞法來。向佛求法,不過,佛陀兩千

多年前已經不在了,我們現在要向誰求法呢?同樣是向

佛求法。



佛陀雖然這個軀體是圓寂了,一代的教化圓滿了,不過

他的法身還是在流傳,我們敬佛如佛在。我們若是有很

尊敬佛陀,那麼與佛在人間沒有兩樣,所以我們以「佛

在人間」的心情,用最虔誠恭敬來向佛乞法,若是這樣

,我們才能夠慧命成長。



生命是隨著大自然的法則,這樣一期的壽命。佛陀都有

一期的壽命,何況是我們凡人,同樣會隨著自然法則老

去、凋零。佛陀雖然取入滅,不過他的法身還是很旺盛

在人間。慧命就是法身,佛陀已經覺悟了,稱為法身,

我們還未覺悟,我們的智慧的生命,就是要依靠佛法來

滋潤、養育,讓我們原本就有的佛性啟發起來。



好比幼苗一樣,那顆種子已經有很多的因緣,這顆種子

已經有芽長出來了,開始要有不斷的因緣,不斷的土壤

、養分等等,讓這顆種子能夠成就。就像我們接受了法

之後,不只是知道、知道,我們要身體力行,真正的感

受到。就像肚子餓了,很豐盛的飯菜在我們的面前,你

只是喊餓,不會飽。豐盛的飯菜,我們要去吃它,才能

真正入我們的腹,才能營養足夠。法與這個一樣,法是

我們慧命的資糧,所以我們向上就是「從如來乞法以養

慧命」,向下就是「從俗人乞食以滋身命」。



這是佛陀在世時,為了要讓大家平等,破除人人驕傲的

心,所以自己每天每天都要去沿門托缽。沿門托缽也有

佛陀的含義。就是佛教的團體才剛剛成就,世間人還不

知道有這個宗教,那時候的印度主流信仰都是婆羅門教

,哪裡知道還有佛?不知道。所以僧團既成了,佛陀就

要大家,沿門家家戶戶去托缽,去向大家說,讓大家看

了,「你們是什麼樣的修行者?」就可以告訴他說:「

已經有一尊佛出現人間,我們現在隨著這一尊佛開始在

修行。」每天每天在街上走,每天每天在聚落的地方沿

門托缽,其實這應該叫做化緣,應該叫做弘法。



這是佛陀的時代,他有這樣的道理存在。我們現在生活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就不必托缽了,我們可以專心乞法

來滋養我們的慧命,我們要集種種的因緣來福利眾生。

這是我們大家要很感恩,也要很珍惜我們現在。



比丘,又有另外一個名,叫做「怖魔」,或者是「破惡

」,或者是「淨命」。有這三種解釋。



「怖魔」,大家都知道了,一個人要出家,意向是要脫

離三界,不受魔控制。但是修行者要脫離魔,要用很大

的功夫。其實魔,身外無魔,真正的魔都在我們內心。

因為貪、瞋、癡,這都是我們的心魔,所以我們大家要

很用心、用功夫,不要讓我們的心魔來擾亂我們,不可

以。所以我們要怖魔,讓魔被我們的正氣降伏,這樣他

會怕,不是我們要怕他,是他要怕我們才對,這叫做「

怖魔」。



再來「破惡」。既然是修行者,還會造惡嗎?不會。所

有的惡,在我們的心中都去除了,外面的行為,當然什

麼樣的惡事、惡念來到我們面前,完全消解就破惡了。



最重要的是「淨命」。我們要清淨的生命,活在人生為

人群去付出,這叫做「淨命」。在人群中不抱希望、不

抱回報,這叫做「淨命」。常常跟大家說,「付出無所

求,還要說感恩」。這就是很乾淨,我們的生命應該要

在人群中。



大智舍利弗與目犍連,在佛的弟子中是眾所知識,大家

都認識他們。他們出家是有一段很有趣的因緣。



◎舍利弗與目犍連皆為佛弟子中眾所知識者,其出家之因

緣,本為外道,逢師死,茫茫求道,於途上見馬勝比丘

安詳行儀,敬詢師承。



本來舍利弗與目犍連兩個人是很好朋友,也是道友,各

人都有領導著弟子在修行,他們是婆羅門教其中的一支

。舍利弗他在修行這當中,他的老師年齡大了,將要往

生的時候,舍利弗跟隨在他的老師的身邊,這位老師最

後的一口氣說出了,「奇哉,奇哉啊!人的心欲,為什

麼看不開,也是突不破?」舍利弗趕快把握機會就問說

:「老師,您到最後這個時候,還有突不破的矛盾嗎?





這位老師就說一個故事:最近在某一個小國,國王很疼

惜他的夫人,夫人也是很愛他的國王。國王一場大病,

最難捨的就是他的夫人,而夫人這輩子所依賴的就是國

王,所以一個人生病,一個人心靈的折磨,直到國王死

了,一場的火將他火化了,這位夫人就縱身火中,跟國

王一起走了。



說了這個故事,說完之後,老師嘆了一口氣:「可悲!

可嘆!人生就是突不破這個情關。」



舍利弗又問:「老師,您這段時間都沒有出門,您怎麼

知道這些事情?」他就說:「我不必離開這個地方,我

看得到。」這樣最後一口氣斷了。那時候舍利弗聽了,

非常的震驚:原來我的老師真的有神通,但是這種神通

的功夫怎麼沒有傳給我?開始心裡很鬱悶、很追悔,所

以他就想:我應該要再去找老師。所以很用心一直要求

道。



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位形態莊嚴,安詳舉步的一位修

行者。他為何令人看了就心生歡喜,好像看到曙光一般

!所以不由自己,很恭敬地去問他:「到底你是修什麼

行?是什麼樣的宗教系統?你的師父是什麼人?」這一

位馬勝比丘看到舍利弗那麼地殷勤來問他,他就說:「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光是聽到這一段背誦出來的偈文,突然間好像是

醍醐灌頂,全身很輕安自在,很歡喜。這位馬勝比丘雖

然學佛還不久,竟然他的師父有這麼高的智慧,說出這

樣的法。這不就是他的老師要往生之前突破不了的心理

嗎?這位馬勝比丘,他的這位師父的智慧,說出這樣的

話,到底是何等人物呢?所以他很歡喜,問了佛陀現在

的地址之後,趕快去找目犍連。



因為他們兩個有過約定,說:「我若是得到最好的法,

我一定會邀你。你若是得到,你一定要跟我說。」因此

,舍利弗趕緊去告訴目犍連尊者,他在路上所遇到、所

聽到的偈文,讓他很歡喜。目犍連只是聽到舍利弗這樣

的轉述,「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

作如是說。」只是聽到這樣,全身像是毛細孔都已經豎

立起來了,他也歡喜。



兩人覺得有這麼好的法,有這樣得道的大覺者,這就是

我們要找的師父,我們應該要趕快,帶著我們的弟子去

皈投這位大覺者釋迦牟尼佛。就這樣,兩人來到佛陀的

精舍,拜訪佛陀,向佛陀表達皈依心意。



我們現在是在講《法華經》,但是,只是跟大家舉一個

「比丘」的意義,我們應該要了解,比丘就是要有乞法

的精神,我們時時用心乞法。我們要很感恩生活在這個

大時代,我們能夠付出無求,是淨命。我們能夠乞法,

能夠身心清淨,能夠福利人群,我們的心沒有邪思邪念

,自然就怖魔。我們沒有去造惡,那就是破惡等等。這

就是我們現在修行的好環境,只要看大家的心是不是有

用在法上?



舍利弗只是聽到兩句話,「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只是聽到這樣,馬勝比丘就要向他表明說:這不是我

說的,這是「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看,聽到「

我佛大沙門」,這兩位智慧者,一位是智慧,一位是神

通,你看他們都能生起這麼歡喜的心。所以修行的德,

只是讓人這樣轉述所聽過的法,甚至介紹有這個人,他

就起歡喜心,當然這是修行的功德。所以人人要時時多

用心。


【人間菩提】20140525 - 醫療人文學典範





醫療人文學典範 
To Serve Selflessly Out of Great Love 

鐵漢柔情大醫王 
滿腔真情為病患 
醫療人文學典範 
鑽研醫術更醫心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儘管從小家境困難,仍克服萬難投身醫學。看見偏鄉醫療資源­缺乏,選擇回到家鄉奉獻,一個人挑起整個神經外科,一個人包辦門診、開刀、查房,讓每­一位接受醫治的病患,都滿懷感恩。證嚴上人在今天(5/25)的志工早會開示,典範醫­師如大醫王,無私大愛,發宏願,解開眾生苦難,讓愛的能量發揮在最需要的地方。 

貧困的童年,因為老師的鼓勵,讓陳金城堅持住成為良醫的目標。選擇到大林慈濟醫院,為­家鄉服務,身為副院長的他,承擔起整個神經外科,不分晝夜,堅守崗位,隨時搶救生命。 

不放棄每位病患,2007年就讀高二的劉品苡,因為腫瘤,出現聽力退化、手腳無力的症­狀。求助無門,一家人籠罩低迷氣氛。直到陳金城醫師,為他做三次開腦手術,總算解除致­命危機。 

手術刀下的慈悲,醫病更是醫心,同理病患和家屬的感受,傳遞了溫暖,成為醫療典範。

Saturday, May 24, 2014

【靜思妙蓮華】安住願力淨佛國度 2013年9月26日 第140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40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安住願力淨佛國度



  20130926



◎「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無量義

經》



◎阿耨多羅,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其道真正,無法不知

,即正遍知也。



◎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正等覺也。



◎菩薩摩訶薩,大有情,求道果之眾。



◎摩訶,謂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故云大

有情,亦云覺有情。



◎皆有不思議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

。又德者得也。



◎功德,功為功能,善有滋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德。又

惡盡曰功,善滿曰德。《大乘義章》



**************************************



每天每天都在談心。「安住願力,廣淨佛國」,這個願

力是我們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我們若有這個願力,我們

的心就能夠安住,廣淨佛國,可以莊嚴佛的國度。莊嚴

佛的國度是什麼呢?為佛教,為眾生。自古以來,所有

的法師都是這樣的願,自度、度人、度眾生。



以前的人一句話說:「佛教若要興,就要看眾僧。」僧

是出家,也就是修行的代表者。你修的是什麼行,佛的

教法,佛陀所教,我們依教奉行,你若是有依教奉行,

才能表達佛陀教法的可貴。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若在

自己的身上表達不出來,這樣這個佛教在人間又有什麼

價值呢?所以僧眾、修行者,就是宗教的傳承者。



所以我們常常在說,靜思法脈要相傳,不只是修行者的

使命,我們還有我們叢林修行的法則,這樣人家就知道

,這叫做「靜思法脈」所傳承的生活方式。同樣的道理

,佛陀來人間要來教化我們,無非就是要我們人人以法

相傳。所以我們要「安住願力,廣淨佛國」,這就是我

們心若安定下來,心淨則土淨,所以安住佛國,就是安

住我們的心。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人人都有本地風

光,所以我們的本地風光是這麼的清淨,將我們的本地

風光展露出來,這就是最莊嚴佛國。



若能夠這樣,《無量義經》再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

:「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

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大家都常常在誦,很熟這段(

經)文。我們安住了我們的心,能夠淨佛國度,展現出

我們佛陀的教育精神,我們也是在身體力行,所以不用

再多久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的不用再多久

,到底是多久呢?我告訴你們,我不知道,要看我們大

家,我們的心有會道嗎?心若會道,我們有安住在這個

道嗎?我們的心與道會,若能安住於道,這樣就很快。

要不然,到底還要多久,那就要看人人的發心、定願到

底有多久。



◎阿耨多羅,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其道真正,無法不知

,即正遍知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也可以說,「一切真理

之無上智慧」,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包含宇宙所有的事

、物道理,是至高無上的智慧,這叫做「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覺悟了宇宙萬物的真理

,所有的一切全都將道理包含在裡面,所以「其道真正

」,這個道理是最正確的。只是這樣一句「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所有所有一切一切的道理都包含在裡面,

而且是最真、最正的道理。



所以這句話我們要很用心去瞭解。其實只要你體悟了,

「一理通徹,萬理通」,你一個道理若全都瞭解之後,

所有的道理都瞭解了。所以叫做「無法不知」,意思也

叫做「正遍知」,所有的一切很普遍,我們都能知道。



所以學佛,心要專,心要定。即使遊戲菩薩也要專於一

心,我們說過了,專心救濟眾生。所以眾生苦難偏多,

各種的苦都有,不是我們肉眼看到,那個人有錢,看他

每天的生活,用錢好像在用水,很灑脫。有的人若想到

要吃,哪一個國家有多麼好吃的東西,他不顧一切,他

可以專程搭飛機去到某一個國家,享受那個口欲,一趟

來回要花多少錢,他很捨得用錢,很灑脫。像這樣要用

錢很自由,這樣他的人生有自由嗎?有解脫嗎?他這樣

到底是真的快樂嗎?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位應該是很有錢的少奶奶,

要她改什麼習氣都沒有問題,但是要她戒除口欲,很難

啊!不過她還是很發心,就是要齋戒。有一天,朋友送

了兩隻螃蟹來給她,看到這兩隻螃蟹,這不就是平時最

愛吃的嗎?但是那時候,看到活跳跳的兩隻螃蟹,腳還

在動,那時候她的心更掙扎,她說:我決心要齋戒,總

要誠正信實。所以自己就想,不然我送給別人。



要送給別人,她又想這樣好嗎?我不殺牠,但是我讓別

人殺,讓別人造業,這樣也不好。我若是不吃,讓別人

殺了去吃,也是增加別人的業,不如自己來。所以她有

很好的藉口,就是不要再讓別人造業,所以只好就自己

來。



真的,她就像平時一樣,就這樣活活的把牠放進去蒸。

蒸起來之後,很新鮮,開始這樣剝,這樣把牠脫殼,拿

來吃的時候,怎麼覺得食不知其味?而且自己又覺得很

奇怪,與往日吃的東西都不一樣,甚至有一點一直想要

吐的感覺。那時候她才自己體悟到,我已經是發心了,

過去就是無知,所以隨著這個境界去貪欲,我現在一直

很精進,我現在自己的感覺,良知已經起來了。



還真是幸好啊!幸好吃下去不知其味,還有反胃的感覺

,這樣讓她下定決心,到現在她還繼續齋戒,不只是繼

續齋戒,讓她現在已經大精進了,所有一切的心欲完全

去除,現在將心要清淨過來,安住在這個道上,能夠清

淨佛國。雖然過去她是那麼由不得自己,聽到哪裡有什

麼好吃的東西,由不得自己,很沒有自由,被口欲拖著

一直走。現在已經可以逍遙自在了,她已經瞭解吃的道

理。



我們吃,只是為了維持生命,生命足夠營養就好了。心

若靜下來,身才會淨,身淨心靜,我們的道才會淨。這

就是道理瞭解了,這就是最正確的道理。



剛才說的,她可以因為這樣的聞法的機會,所以這麼掙

扎,她終於瞭解了。這樣的瞭解,是不是從此這一輩子

都瞭解呢?是不是能夠像她說的,以後我都不會了,是

不是以後都清淨了?這就不知道了。要看她的心定或不

定。若是佛菩薩就是很堅定。



◎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正等覺也。



佛所得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所覺悟

的智慧,所以叫做正等至覺。



◎菩薩摩訶薩,大有情,求道果之眾。



菩薩,「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人。

情,有情,叫做「覺有情」。「摩訶」就是大,就是「

大覺有情者」,簡稱叫做「大有情」,所以「大有情,

求道果之眾」。



在佛經中,尤其是《無量義經》裡面,佛陀「離言法華

」的道場,當然都是大有情者,就是真心求道的人,而

且已經步步證果這樣的人,所以叫做「求道果之眾」。

就是在法華會上,人人不只是發心,身體力行,心地風

光一步一步都體會到的人。



◎摩訶,謂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故云大

有情,亦云覺有情。



所以「摩訶」就是大。有三種大,這三種就是:第一要

願大。我們人人發願,我們要發大願。不是如世俗人,

為了孩子讀書要考試,就到廟裡,買個水果、香、花去

求:「若可以考得上理想的學校,我發願我要吃初一、

十五的素。」那也叫做發願,但是是小願。我們真正要

發的願是大願,願要大。我們要真正從發心開始,自度

度人,自救也要救人,所以我們要發大願。



第二要行大。光是發願沒有用,我們還要身體力行。即

便你的願再大,我們若不肯去身體力行,這樣都叫做空

願,不實。所以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救濟眾生。



第三要度眾生大。我們要很大量去度眾生,不只是度一

個、二個,要無量數,這才是真的度眾生大。這叫做大

有情,覺悟大有情者,這叫做「摩訶薩」。所以我們學

佛要學得發菩薩心,而且要發大心。



◎皆有不思議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

。又德者得也。



這些人「皆有不可思議功德」。將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他們已經道果紛紛已證,已經接近了要得到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些人,都皆有不可思議功德。他已

經做很多了,剛才說的,願大、行大、度眾生大,所以

他有很多很多無量,叫做不思議功德。



「功者福利之功能」。我們要造福,利益眾生的功能,

這個字叫做「功」。我們只有內心發願沒有用,我們還

要再表達出來,所以「能為善行之德」。善行你就是要

去做,好事情就是要做,做就是我們的德。這個人很有

德,有德行,就是你要做出去。



所以「德者,得也。」這也是常常跟大家說過了,我們

的德,我們所做的都分分己得。所以在《大乘義章》中

這樣說,「功德」這兩個字,「功為功能,善有滋潤福

利之功」。這個善能夠滋潤我們福利群生的功用,所以

名稱為「功德」。



◎功德,功為功能,善有滋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德。又

惡盡曰功,善滿曰德。《大乘義章》



佛本來就是教我們這樣做,《大乘義章》裡面也是教我

們這樣做。所以我們必定在大乘佛法中,不離開利益眾

生的道理。所以我們道理是真正,我們學佛不能偏差了

。千言萬語,也就是要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心安住在道

,道的方向要正。道的方向正,我們更要瞭解,修行者

不只是為了出家在叢林中生活這樣就好了,不是。我們

真正的遊戲菩薩,就是要專心在利益眾生,這才是我們

修行的目的。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人間菩提) 20140524 把握人生使用權 To Live Out the Value of Our Lives





把握人生使用權 
To Live Out the Value of Our Lives 

世間諸樂幻無常 
乍得還失非所有 
把握人生使用權 
精勤行善廣積德 

智慧跨越宗教,印尼一位虔誠的穆斯林銀妲,過去因為當空軍的兒子殉職,體會到人生無常­,偶然的因緣,接觸大愛台和證嚴上人書籍,把悲傷化為大愛,身體力行,實踐助人的善念­。 

證嚴上人開示:「這都是用心用愛來耕耘,這一片人間淨土,沒有宗教的分別,沒有種族的­距離,把這樣信仰的宗教的優點,把它匯聚起來,這都是對人世間社會有幫助的。」 

發揮生命良能,印尼棉蘭慈濟人紀麗莉,12年前住院看到大愛台,發願做慈濟,逢人就介­紹,一步步接引家族21人,不分年齡,一起加入行善行列,齊心協力,讓愛有了加乘的力­量。 

證嚴上人開示:「有機會接受到人生的真理,要好好的去研究,我們才能了解,人來人間的­意義是什麼,時間要用在對人生有意義的,這樣的生命才是真有價值。」 

用歡喜心承擔慈濟事,體現了生命的意義,立下典範,也讓這股善效用不斷擴大。

* 影音及文字之著作權屬大愛電視台所有.

Friday, May 23, 2014

【靜思妙蓮華】菩薩遊戲人間 2013年9月25日 第139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39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菩薩遊戲人間



  20130925



◎「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無量義經德行

品第一》



◎師子勇猛,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師子

一吼,野干腦裂。



◎具足眾戒,威儀無缺,行善所及,各有憲章,名威儀也





◎威儀:坐作進退有威儀。



◎「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

淨佛國。」《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得遊戲三昧,謂諸佛菩薩以專心救濟眾生為遊戲。」

《傳燈錄》



◎「於如來地」: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



◎「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須大眾願力。」

《大智度論》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法華經序品第

一》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

人演說。」《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既滅度,妙光菩薩持經化眾,明轉法輪不斷也。



◎持:有數義,聞法瞭解、解而能行、行而自證。



*************************************



我們修行,「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這就是我們要如

何將法修入心來。佛法入心,在佛陀說《法華經》之前

的「離言法華」,就是心靈的境界,心靈的境界能夠心

無掛礙,那就像是「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





◎「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無量義經德行

品第一》



獅子的勇猛可以生威。俗話說:「無貪則勇,無懼則毅

。」我們的心若沒有什麼貪念,煩惱去除,那就是勇。

所以「師子勇猛」的意思,是比喻我們修行者,一切煩

惱去除了,去除了煩惱,心正、法正,自然就是無畏。

無畏,而且要說出來的話就是正。



◎師子勇猛,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師子

一吼,野干腦裂。



這個正,就「不畏群邪異學」。不論世間這個世智辯聰

,學問有多深,他如何來辯論,只要佛法穩定在我們的

心,心正、道正、行正,所要說的話就不怕,所以「威

猛」。所以佛說「獅子吼」,佛說法如獅子吼,獅子在

叢林中,牠開始要發出聲音的時候,那個聲音會震撼到

那片土地,不只是整個叢林中,聽到這個聲音好像地會

震一樣,用這樣來比喻。



同時森林裡面有很多的飛禽走獸,他就比喻說「野干腦

裂」。這「野干」就是鼠輩,鼠輩就是表示心量小、念

不正,這種的人。所以聽到這個聲音,「野干腦裂」,

怕,怕到頭腦好像會裂開一樣,這就是一種比喻,佛陀

的威德能夠使令一切野獸降伏。



◎具足眾戒,威儀無缺,行善所及,各有憲章,名威儀也





我們要調伏一切眾生,必定要威儀。這是威伏眾生,這

個威儀要來服眾生。什麼叫做威儀?「坐作進退有威儀

」,行住坐臥、舉手動足,這無不都是威儀。



◎威儀:坐作進退有威儀。



進退有威儀,這就是一個修行者,內修、外行是很重要

的。「具足眾戒」,除了我們的外行,就是舉止動足,

進退威儀之外,內心的戒律我們一定要持好。不是內心

一直犯戒,沒有人看到的時候犯戒,有人看到的時候就

是感覺很有威儀,這樣違背了我們的道心。這種「有威

無德」,也無法降伏眾生。



所以我們必定要「具足眾戒,威儀無缺」,這樣內修外

行,戒律沒有虧缺,「行善所及,各有憲章,名威儀」

。我們所做的一切一切,開口動舌,舉手動足,待人接

物,進退有規律,這叫做憲章。我們以我們的經典就有

根據,若能這樣,這才是真正的威儀。



◎「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

淨佛國。」《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遊戲菩薩」,我們人生來世間,我常常說遊戲菩薩,

菩薩遊戲人間。有時候看到大家,人與人之間有什麼過

不去呢?看開啦!人生好像是一場戲,遊戲菩薩。但是

你這場戲,你扮演什麼角色,一定要扮演得很成功,如

此在這人生舞臺才是真正是一位成功的角色。但是我們

在修行,用遊戲來比喻,那就是在《傳燈錄》裡面也是

有這樣的一段文:「得遊戲三昧」,就是說,「諸佛菩

薩以專心救濟眾生為遊戲」。



◎「得遊戲三昧,謂諸佛菩薩以專心救濟眾生為遊戲。」

《傳燈錄》



「三昧」就是心靈的禪定,就是心無動搖,在道心絕對

沒有動搖。雖然在外面進退有動作,但是內心是很定,

沒有搖動。所以說,「謂諸佛菩薩以專心救濟眾生為遊

戲」。專心,專心就是三昧,專心就是道心不動,正思

、正見、正行不動。芸芸苦難的眾生,諸佛菩薩來人間

就是為了要度眾生,但是要專心,這叫做遊戲,所以叫

做遊戲菩薩。



《無量義經》裡面這段經文,也是諸佛心懷護念的正法

,所以「於如來地」,就是說「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

來地」。



◎「於如來地」: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



所有的菩薩就是用這種心情,修行就是要到成佛的境界

,但是要到成佛境界之前,那就是要救濟眾生。救濟眾

生,那就是菩薩法,所以要乘著菩薩法才能夠到如來地

。到了如來地就可以安住了,安住,那就是涅槃了,涅

槃就是不生不滅。所以說「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安住願力」,就是「誓願之力」,這叫做本願力。這

在《大智度論》裡面就這麼說:「莊嚴佛界事大,獨行

功德不能成,故須大眾願力。」



我們修行,為佛教、為眾生,修行者要莊嚴佛界。我們

所到的地方,佛法、正法應該要安住在這個世間。世間

,不論是器世間,或者是心靈世界,應該都要能夠莊嚴

佛法,這是我們人人應該要有的心願。所以這件事情是

很大,佛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就是希望器世間、心靈

世間,都可以安住在這種願力,在這樣的佛法中莊嚴。

所以「事大」,就是一大事。莊嚴佛界,就是我們的一

大事。



「獨行功德不能成」。「獨行」就是獨善其身。假如我

們要獨行,功德無法成,要如何普遍於器世間,要如何

普遍眾生心靈的佛法呢?所以一定要人與人之間結合,

這叫做合和互協,這才能真正成就大功德。



接下來,在《法華經》這段經文開始說,前面日月燈明

佛,他為德藏菩薩授記,「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

涅槃」。



「無餘涅槃」,就是沒有一點點的瑕疵,心已經靜寂清

澄,滅除了一切煩惱,所以叫做「無餘」。也已經斷掉

了生死瀑流,不必再於六道中輪迴,縱使來六道也是倒

駕慈航。這已經完全斷掉了一切煩惱,心靈寂靜,心不

動。就像前面說過,威德已經自在。



不過,佛佛道同,一期化緣也有時間的限制,所以一期

化度的緣也應該有一個段落,這個段落到盡頭了,「便

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也可以叫做圓寂。化度因緣已經

「圓」了,沒有缺角,所以一切都圓滿了,這叫做圓寂

。這個因緣已經圓滿,收進來非常的寂靜,沒有一點煩

惱掛礙,入寂靜的境界,這叫做入寂光土。涅槃也叫做

寂光土,很寂靜光明,沒有染穢,這叫做佛國,也叫做

淨土,這就是叫做圓寂,也是叫做涅槃。這就是日月燈

明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



經文又說:「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

十小劫,為人演說。」



雖然佛已經圓寂了,佛法還在。就像釋迦佛也已經圓寂

了,但是佛法現在還在,那就是要有燈燈相傳下來。兩

千多年了,我們現在佛法不也是一樣,現在才一直要推

動向全球,希望器世間、心靈世界,人人心中要有法。

這就是「持」,需要持,這個法要相傳。



所以「佛既滅度,妙光菩薩持經化眾」。他要受持經、

受持法來度化眾生,表示就是「轉法輪不斷」。



◎佛既滅度,妙光菩薩持經化眾,明轉法輪不斷也。



不只是佛轉法輪,菩薩也是轉法輪,法輪不能停下來。

就像一輛車在跑,輪子不能停,還是同樣往前行。菩薩

這個法輪還是不斷要轉,才能夠到如來地,這就是菩薩

持經化眾的目的。所以表示「轉法輪不斷」。「持」有

很多意思,不但是「聞法了解」,最重要的就是聽法要

了解,聽要聽進去;「解而能行」,了解之後,我們要

身體力行;身體力行才能夠心地風光,自見、自證,叫

做見證佛法。



從過去古代祖師大德,對佛法的了解,這樣「持」,流

傳下來到現在。我們開始做,做了之後再回頭印證,我

們的佛法一點都不偏差,所以「行而自證」。



◎持:有數義,聞法瞭解、解而能行、行而自證。



專心救濟眾生,這就是修行,這就是遊戲菩薩在人間,

這也是見證。所以「自行化他」,這都叫做「持」。「

持」,妙光法師持妙法蓮華經,這就是「持」。將這個

故事,這是文殊菩薩在敘述日月燈明佛的時代,那個時

候日月燈明佛將要講經之前,那個威儀,同樣發光現瑞

,同樣有這麼多人在等待。出定之後同樣為菩薩授記,

授記之後同樣要入涅槃,而後同樣又有菩薩將法一直延

續下去。



這是現在的文殊菩薩來敘述過去日月燈明佛,所以要向

大家說,現在的釋迦佛開始要說妙法了。佛在那裡坐著

,開始跟古佛一樣,那就是「因」,因為要說妙法,所

以在這個地方現相發光。這就是佛佛道同。



各位同修、各位菩薩,我們真正要用歡喜心,聞法歡喜

,那就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