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6, 2014

【靜思妙蓮華】於諸佛所 植眾德本 2013年6月7日 第61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6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於諸佛所 植眾德本
20130607

◎持護法心,勤修願力,得一切法而不失,菩薩上求佛覺
,誓願下化有情,勤行悲智雙運。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
所稱歎。」《法華經·序品第一》

◎供養有三:一、財供養,以財物佈施供養。二、敬供養
,以身修持禮敬,入群和敬供養。三、法供養,如實修
行大心、弘誓供養。

◎如此供養,成就福慧二德,斯為植眾德本。德本即善根
,不外此福德、智慧二德之本也。

◎故云: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者。即謂
之依止善知識不退轉,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菩薩以佛為
師,學行覺道,今為佛所稱歎,見證不謬,則心輕安自
在。

*******************************************

我們護持佛法的心情要「勤修願力,得一切法而不失,
菩薩常求佛覺,誓願下化有情,勤行悲智雙運。」這就
是我們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門。

佛法在人間能像一個車輪一樣,他的法能轉惡為善,教
化眾生。學佛者必定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佛法必定
要護持,所以我們要「持護法心」,人人的心必定要保
持這分護法的心,要弘揚佛法,使佛法能夠興盛。還要
再有「勤修願力」。我們發心就要立願,只是有心無願
,那就不願出力了,所以我們除了發心之外還要立願,
才能「得一切法而不退失」。

學佛必定要向前走,但是有的人修到半途而廢。有的人
雖然道心還在,但是他在這個道上有退轉。差毫釐,失
千里,所以我們必定要達到不退轉。要不退轉,就是要
有這分勤修願力,我們才有辦法得到一切法不失。

菩薩本來就是要上求佛覺,誓願下化有情,我們若能如
此,勤行悲智雙運,我們自己也能自愛,以及憐憫眾生
,要運用智慧,這是學佛最重要的。不要進一步,退一
步;學一個法,漏失一個法。我們所修的法必定要拳拳
服膺,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還是不斷利益、
教化、輾轉,這才是不退失的道心。

再來,我們來說——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
所稱歎。」

這段經文就是要跟我們說,我們學佛必定要時時很甘願
、歡喜的心。「甘」就是常常都是法喜充滿,內心很甘
、很甜,聽到佛法很歡喜,入人群中很甘願。像這樣,
這種的甘願、歡喜,為人群去付出,這也是包括在供養
。因為,佛陀的教法,我們在受用,我們受用的就是過
去、未來、現在所有諸佛法皆如是,我們將法用在我們
心裡,佛一定是很歡喜。合佛心,尤其是入佛法而不退
,這也是算供養。

但是,從文解義來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我們要
供養,供養有三種。

第一,就是財供養。這是有形的,看得到的供養。佛在
世的時候,佛與僧團專心修行,完全是以法為重,內要
自修,外要弘法。所以,這些僧團的生活就是需要靠護
法,在家弟子、居士來護法,來供養。除了他們日常的
生活是出去外面托缽,其實整個僧團的生活,衣、食、
住、行都同樣需要社會人群來付出、來佈施、來供養。
所以在佛的那個時代很提倡供養,能讓佛與僧團的生活
安定,佛法才能在人群中安心推行,所以才說財供養,
以財物而佈施。

還有第二,就是以敬供養。敬,就是禮敬的意思。佛法
若要興盛,就要大眾懂得敬佛、敬法、敬僧。所以要有
這分恭敬,佛法受恭敬,才能在人群中去推行,人群接
受,才懂得尊重。所以,在宗教的禮儀上必定要有敬的
供養。所以「以身修持禮敬,入群和敬供養」,這是一
個禮儀形態,也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教育。

除了禮敬的行儀,還要入群和敬。佛陀的僧團有六和敬
,這就是以和來供養佛。佛陀要帶領這麼多人的僧團,
若是沒有人人和敬也不行。所以一個僧團裡面,彼此內
修和敬,自然外的護法,他對僧團就會敬重。

再來,第三是法供養。那就是要如實修行,發四無量心
,這叫做大心,及發四弘誓願來供養。四無量心,大家
都知道,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
捨無量,這叫做四無量心。修學不是獨善其身,我們必
定要兼利他人,因為眾生苦難偏多,學佛者必定要行菩
薩心。菩薩心不能離開慈、悲、喜、捨,這叫做「四無
量心」。所以說來,這四大心、四弘願,這就是我們在
行的當中不能缺少的,這叫做如實修行啊!這就是三供
養。

◎供養有三:一、財供養,以財物佈施供養。二、敬供養
,以身修持禮敬,入群和敬供養。三、法供養,如實修
行大心、弘誓供養。

各位,我們每天光是禮拜,大家來到大殿已經很感恩了
,香燈師已經準備得很完全,莊嚴了這個大殿的氣氛,
佛前有香花、水果,讓我們一進來,在這種有形道場的
莊嚴、整齊,這也叫做佈施,也叫做供養。

有了這個道場如此的莊嚴,我們大家進來,聽聞鐘、鼓
的聲音,整齊次序,身心恭敬禮拜,這叫做身受持禮敬
。再坐下來,靜靜地思考,早上的早課也好,或者是再
聽,聽法,用心聞法,我們是不是有在發心呢?應該發
心。既然難得人身、難聞佛法、難行佛道,我們都已經
得到了,得到人身,我們聽到佛法,我們這個身體應該
要身體力行,能夠這樣,我們時時就是三供養都具足。

所以這不是困難的事,淺的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
簡單;深的,就是在我們的內心要堅持不退。入人群中
,人、事、物必定要能夠入群去付出,四大心、四弘願
,這在日常對任何一個人、每一件事情,我們都做得到
。若能這樣,「如此供養,成就福慧二德」。我們若能
如此,真的具足供養無量諸佛。

其實以道理來說,諸佛,人人有佛性,在我們的前後左
右,哪一個不是佛呢?我們若是將我們所接觸的人人都
把他當成是佛,是現在佛、未來佛,說不定也是過去佛
,我們用這念恭敬的心來尊重、來感恩、去愛。感恩,
就如利的供養;尊重,就是敬的供養;愛,就是無量心
。這在待人接物裡面,我們無時不在供養中,對人人供
養,我們都做得到才對。

若能這樣就是福,也就是智慧。有福慧的人才有辦法做
到對人人感恩、對人人尊重、對人人有愛,這樣的人叫
做福慧的人,也就是福慧兩種德平行。所以佛陀為「兩
足尊」,那就是福慧雙修,就如我們人兩隻腳平行,這
樣才行得通;我們要有福與慧,這個法之道我們才行得
通,所以「成福慧二德」,這樣的供養我們就能得到福
慧。

這個德,就是叫做「植眾德本」。德本就是善根,這就
是根——福和慧是我們修行的根。常常說,「菩提林立同
根生」。我們在道場裡面,人人發菩提心,就是要有福
、有慧,這個福慧的根要伸展出去,每棵菩提樹才能茂
盛,也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才能很豐富。所以福慧——福德
、智慧,也就是我們修行者所修的根本,我們要時時用
心。

◎如此供養,成就福慧二德,斯為植眾德本。德本即善根
,不外此福德、智慧二德之本也。

所以因為這樣,才稱為「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我們所
要供養的是無量百千諸佛。剛才說過,無量百千諸佛,
我們的佛陀不是只有一位而已嗎?是啊,兩千多年前,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覺悟成佛,但是那個時候佛陀就
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我們用心來想,因為佛陀
告訴我們,人人有佛性,說不定是過去成佛再來的,倒
駕慈航在人間。就如在法會上,有很多法身的菩薩都是
過去已成佛,在佛陀這個時代再倒駕慈航來助道場。

所以說來,眾生人人有佛性,所以我們要時時知道,諸
佛,無量諸佛在你和我的身邊,說不定他就是佛。所以
說起來,我們要以佛來看待人人。看看常不輕菩薩,不
就是這樣嗎?不管多麼惡的人罵他、打他,他還是以尊
重、敬仰的心去禮拜,不敢輕視他。我們都要以這分的
恭敬、供養的心。何況有過去、現在、未來佛,都在你
的身邊,我們必定要用這種心情來做為供養。

「於諸佛所植眾德本」,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用這種
心來供養,自然在諸佛所植眾德本。看看,在我們所看
到的,天下國際間災難偏多。在海地,慈濟人投入到那
裡去布施,雖然那個環境很惡劣,我們用這麼長的時間
一直在那裡陪伴,菩薩們一梯次接著一梯次,不斷地一
群一群去替換,是用最敬愛的心到那裡。把物資發給他
們的時候是這樣的鞠躬,將物品捧得高高的,彎著腰身
,那樣恭敬地發給他們。你們想,布施予人還要那麼的
恭敬,這叫做菩薩。

他們用感恩心,這樣的恭敬,就是感恩這些受苦難的人
,啟發我們的愛心,讓我們瞭解人生的無常,讓我們瞭
解人生苦難,讓我們練就堪忍的功夫。想看看,這不就
是「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嗎?在那裡讓我們培養我們的
善根,再長一點,再寬一點,這棵(菩提)樹才能很茂
盛。也就是說,我們的道心才能很堅固。所以,這就是
「依止善知識不退轉」,前後次序,人人無不都是我們
的善知識。

所以,你的付出那麼恭敬,當然我們也得到人人的恭敬
、尊重。所以這裡說,「常為諸佛之所稱歎」。稱歎,
就是對我們很歡喜、讚歎。因為你的付出,所以我們都
是在這個道場,娑婆世界是一個道場,諸佛來見證不謬
,這樣我們能夠心很輕安,這就是菩薩道心不退的根源
。付出,甘願付出,雖然很辛苦,但我們很歡喜,因為
得到人人的肯定,所以我們很輕安。

◎故云: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者。即謂
之依止善知識不退轉,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菩薩以佛為
師,學行覺道,今為佛所稱歎,見證不謬,則心輕安自
在。

菩薩道就是如此簡單,就是要訓練得我們日日的心不能
退轉。我們要用感恩心入群處眾,我們都把他們當作是
佛,這樣的感恩、尊重、愛。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