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1, 2014

【靜思妙蓮華】說法因緣不思議 2013年6月27日 第75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75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說法因緣不思議
20130627

◎心之本源,湛若虛空,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澹泊,適意
心柔軟,合掌恭敬禮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
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人非人,還有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
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法華經序品第一》

◎優婆塞者,近事之義。塞,言男也。夷,言女也。夜叉
,捷疾鬼也,為四大天王所屬神將。

◎諸小王,為一小國之王。轉輪聖王有四種,以福德果報
,分金、銀、銅、鐵,謂四輪王。

◎因報示現及有聞法之緣,為轉輪聖王,得因佛力來參與
法會。

◎以諸大眾歎未曾有,知此瑞相由佛入三昧而現,故讚歎
歡喜,以未知所因,故一心觀佛,以求開示也。

◎今聚會諸大眾,見種種瑞相不可思議,於是至心敬仰,
一心觀佛,希求之心,懇求說法。

*******************************************

「心之本源,湛若虛空,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澹泊,適
意心柔軟,合掌恭敬禮。」

我們的心情是不是有這樣呢?我們的心,回歸在我們的
本源,而且湛若虛空,真的很清淨,一點都沒有染著,
開闊像虛空一樣。我們人人若能好好地用心,其實我們
的心地是這麼的開闊,是這麼的浩瀚、清淨無染,這就
是我們人人心靈的本性。

然而凡夫時時,不知道有多少的事情,都將它攬在心裡
。問他說:「你的心到底在想什麼?」「很多,很多,
說不完、理不清!」很多,說不完、理不清,到底是什
麼東西呢?無法形容。真的心有那麼多說不完、理不清
,有那麼多的東西嗎?既然提不出來,說不出來,那就
是很虛無的東西。所以,本來心地是這麼清淨、這麼廣
闊、這麼浩瀚無邊,但是凡夫自己惹來了很多的塵埃,
無限量的煩惱從我們的心來。

其實,佛陀要來教育我們,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其實心
是淨無一物。要說它的境界,非常開闊、浩瀚啊!這是
佛他要讓我們了解,所以用很多的譬喻,甚至用人間法
回歸佛法,從佛法入人間法,能在人間中不受污染,這
就是心的清淨法。

雖然人間有這麼多人、事、物、天下的複雜,但是在菩
薩的心地一點點都沒有污染,但是在凡夫,在這麼複雜
的人群中卻是滿心煩惱。這種的習氣,這就是眾生所以
受苦,所以六道輪迴不休。所以佛陀就教我們,你有一
片清淨的心地。

佛陀的本懷,就是要讓大家明心見性,希望一說出來大
家都聽得懂,可以了解。這是佛陀的本懷,這個真實法
。但是,眾生沒有辦法(理解),所以「牽藤攀豆」,
「東語西話」,這樣說了很多來引誘,就是要讓我們回
歸,回歸我們的心地是寂然安不動。

本性本來就是寂然,安而不動。「其心常澹泊」,這心
若能澹泊無欲,就無煩惱。人心就是有欲,所以才會有
煩惱,心地才會很複雜。所以說來也不困難。

我們一直在說,佛陀開始要講《法華經》,說中道,這
個靈山會,多少人很踴躍地來。看,大家到達的時候,
坐下來,等啊,前前後後的人來,恭敬作禮。

佛陀講經,一定是要施大教、說大法,所以大家很歡喜
。在這個境界裡,空中會雨花,地會六種搖動。他們的
解釋,當時的心境,那就是「適意心柔軟」,一點都沒
有驚慌,而且大家都很歡喜,甚至很恭敬,「合掌恭敬
禮」。

若想到這個境界,真的是很嚮往!心能這麼回歸我們的
本源,清淨的本性,這種湛若虛空,寂然安不動,其心
常澹泊,適意心柔軟,合掌恭敬禮。各位,這種恭敬的
心,開闊、適意、柔軟的心境,是多麼安然自在啊!

我們人間,時時都是心不安定,煩惱起伏,這種凡夫心
苦不堪啊!在菩薩心靈的境界,那就不是這樣了。所以
在那個當中,佛陀講經結束了,開始入定,大家的心也
跟著這麼的安定。這個當中——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
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人非人,還有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
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這個境界,佛陀他講完《無量義經》,入定之後,那個
時候,看那個會場,大家定下來的時候,來描寫這個會
場。這個會場到底有多少人?再看看,有幾類?有啊!
會中有比丘,還有比丘尼。看,在那個當中,光是出家
的,那個會場就非常盛況了。

還有菩薩八萬人。大家還記得,除了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有的是出家的菩薩,有的是未出家的菩
薩,所以佛的弟子就分成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在人間就分為四眾。所以,在這裡沒有標出
菩薩,是因為菩薩有的出家,有的尚未出家,但是他發
菩薩心,立大行,大根、大機,這都叫做菩薩,有八萬
人,很多。

還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在這個道場裡有人、非人。人就是人間的
人,非人,就是剛才唸過的天龍八部眾,這就是非人。
再來就是,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在這個場合裡,不管是人與非人,都是歡喜合掌,一
心觀佛。

能夠想像,在這個道場是多麼的清淨,境界之美!在靈
鷲山,這麼盛大的會眾聚在一起,共同一心,那種同心
合一來看佛,用最虔誠、恭敬的心,大家合掌,目不轉
睛,這樣仰視著佛陀的瑞相。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都是佛弟子中最虔
誠學佛者,分此四類。再來,在天中的夜叉眾,那就是
捷疾鬼。我們常聽說,「好像夜叉,怎麼這麼兇。」是
啊!夜叉,就是在四天王天所屬的神眾。看看世間人的
善惡,因緣果報。人間過去的善,那就是好人;過去的
惡,現在在享受,這種的人也算是惡的人。雖然他在享
受,都沒有一點善可說,但是只要他的業盡了,或者是
緣盡了,業相現前,一點都不留情。這就是夜叉,很快
,所以叫做捷疾鬼,很快就到了。

◎優婆塞者,近事之義。塞,言男也。夷,言女也。夜叉
,捷疾鬼也,為四大天王所屬神將。

在四天王天所管轄的群眾中就有這種夜叉,所以我們還
是要有因緣果報觀,舉頭三寸有神祇。不要以為我所想
的沒有人知道,我在說的也沒有其他人聽到。這種人我
是非的宣布,這一筆一筆都記載下來,不管是什麼樣的
神,總是在記錄我們人間所做的善惡。所以,人世間不
管是講話,不管是做事情,或者是起心動念,這些我們
都要很謹慎。

在佛經裡面,就會標出了天八部眾。八部眾,就是在監
視人間。人間的安危,我們除了人人要自己造福業,所
以常常說眾生共業,我們在做,龍神八部在記。所以我
們要時時用感恩心、恭敬心。過去我們不是說,要敬天
愛地。我們若懂得敬天愛地,我們對這個因果觀很謹慎
,我們的行為就會很謹慎,若如此,天龍就成為護法。

再諸小王,就是一國之王。在印度那個時代,一個城就
是一個王。有的城沒有很大,但是他也是稱王,所以稱
為小王。「諸小王」,有很多。

再來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四種,這都是因為有
福德果報,看他什麼福,得什麼樣的果報,有「金輪王
、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四種輪王。輪,就是像
輪子一樣,它可以轉,轉這個輪,統領四天下。有金、
銀、銅、鐵的分別。

像這些諸小王和轉輪王,其實他是不是一定都是佛教徒
呢?不一定。不過,他還是有福,所以可以來到這個會
中,等於在這個會是護法,或者是結緣眾,就是在這個
盛會,他也參與在其中。

所以說「因報示現」,他有這種福因福緣,「及有聞法
之緣」,所以「為轉輪聖王,得因佛力來參與法會」。
就是有這個因和緣,所以他來參加這個法會。

「以諸大眾歎未曾有」。因為大家都在這個法會中,所
以全部合起來這些大眾,就是全會的大眾,知道這是一
個瑞相。「歎未曾有」,不管是人間,或者是天,或者
是非人,所有的空界、地界、十方世界,都一直蒞臨這
個會場。這實在是過去很少有的,所以大眾歎未曾有,
很歡喜,怎麼會有這種瑞相!這就是因為佛入三昧,所
以可以現出這麼多。所以大家歡喜,「一心觀佛」。

◎以諸大眾歎未曾有,知此瑞相由佛入三昧而現,故讚歎
歡喜,以未知所因,故一心觀佛,以求開示也。

佛乃是宇宙的大覺者,他的精神,他愛的力量,本來就
是已經涵蓋在宇宙間十方的世界。本來他就要暢演他的
心懷,來講大法。只是那個時候,眾生沒有懇切的感應
,不懂得求佛說大法,大家都還是在迷茫中。所以佛陀
很辛苦,四十多年的時間要殷殷善誘,所以浪費了這麼
久的時間,現在已經開始(講大法)了。

所以,過去沒有那個因緣,我們不懂得要懇切、要追求
,所以沒有這個感應,就沒有那個說法的因。現在「今
聚會諸大眾,見種種瑞相不可思議」,現在看到這個瑞
相很不可思議,所以「至心敬仰」,大家從內心起了那
分恭敬、尊重、歎未曾有的心,所以大家懂得希求,懇
求佛陀能夠說法。

◎今聚會諸大眾,見種種瑞相不可思議,於是至心敬仰,
一心觀佛,希求之心,懇求說法。

從《無量義經》過了之後,這個境界是什麼因緣來?所
以大家的心中有疑問,也是很祈求,佛陀能夠為大家解
釋這種瑞相。佛講《無量義經》之後這個瑞相,很奧妙
,所以大家會起了這分追求,懇切的心。

聽法,就要有追求、有懇切,法才能入心。佛陀為了要
講大法,所以現這種瑞相,引起人人懇切的心。所以大
家要對這個境界好好用心去體會。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