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8, 2014

【靜思妙蓮華】菩薩度生覺有情 2013年6月11日 第63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63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菩薩度生覺有情
20130611

◎修學佛法,入於心性深處,即能住持佛法於無量世界,
使法不滅,以成就菩薩度生之大事業。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
所稱歎。」《法華經 序品第一》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
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法華經·序品第一


◎名聞於世界,即能住持使法不滅,以成就菩薩度生之大
事業。所謂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
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
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
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法華經·序品第一》

◎文殊師利,譯言妙德。具足深妙之智德,是為大智。

*******************************************

我們學佛,就是佛法要入心性的深處,即能住持佛法於
無量世界,使法不滅,以成就菩薩度生之大事業。

◎修學佛法,入於心性深處,即能住持佛法於無量世界,
使法不滅,以成就菩薩度生之大事業。

也就是要對大家說,我們修學佛法,必定要將法修入心
性的深處。常常說,我們凡夫心,不過人人有本具的佛
性。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但是我們能夠得聞佛法,佛
法深妙,佛法能夠洗滌人心,轉凡成聖。凡夫就是因為
心有煩惱、有無明,唯有法譬如水,才能洗滌我們的無
明。所以,好好地將法入心而至性,我們的本性,也就
是回歸本性的深處,若能如此,就能住持佛法於無量世
界。

無量世界眾生需要佛法,佛法是人性的真理,我們若人
人沒有回歸人性的真理,迷失了,那就是要沉迷六道。
六道是苦不堪言,唯有人道才能聞佛法,藉身修心,這
是人道的好處。我們若沒有好好把握這一生,同樣,我
們一迷失就六道輪迴不得解脫。所以我們現在已經學佛
了,我們要下定決心,將佛法入於心的深處。我們若入
心的深處,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我們就能住持佛
法於無量世界。

我們解脫之後,還要再回歸娑婆。無量世界的眾生需要
佛法來度化,所以住持佛法,就是將佛法推展到無量世
界去,使法不滅,以成就菩薩(度生之)大事業。意思
就是說,將佛法能夠住持好,好好地弘揚在人間,使這
個法脈不斷,將法能夠運轉。

前面我們不是說過,轉法輪。菩薩修行一定要到達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到不退轉的程度。一到達「
無上正等正覺」,那就可以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
樂說辯才,也就是弘揚佛法,遇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
的根機,他就運用什麼樣的法,這就要無礙辯才,有無
礙辯才就能轉法輪。不只是轉法輪,這就是行的供養,
是法的供養,我們能夠供養無量百千諸佛。這是我們前
面都說過的,「與諸佛所植眾德本」。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
所稱歎。」《法華經 序品第一》

我們能夠常常在佛的境界,除了供佛、度化眾生,我們
還要不斷不斷在累積德。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所以我們要做到下化眾生。前面也說過了,菩薩的心
很開闊,不斷在救濟眾生。他還是這麼說:借重度眾生
的機會,來成就自己的智慧。這也是前面說過的。

所以「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
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菩薩就是要到達了無上正等正覺,能夠轉法輪無障礙,
這樣叫做「善入佛慧」,那就「到於彼岸」,能夠到佛
的彼岸去,然後就「名稱普聞」。這就是我們應該要了
解,我們若能走得愈廣,做得愈多,和眾生結緣愈多,
所以「成就菩薩度生大業」。要不斷在無量的世界,不
論我們是在哪一個地方,在什麼樣的境界,我們必定要
和眾生種福因、結善緣,這樣就是度生的機會。所以我
們能夠成就無量的事業——度生的事業。這就是我們修菩
薩行,學佛道的目標。

所以菩薩有很多。「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量眾生
」。所說的名聞於世界,「則能住持,使法不滅」。我
們若能常常讓人聽到菩薩之名,大家都知道,菩薩就是
學佛者,秉持佛陀的教法,普化在人間。菩薩當然在人
間,人間就要有名字,所以「名稱普聞」,到處都能讓
人聽到。

就如本來都不知道有佛法,也沒有聽過菩薩的地方還很
多,比如在海地這個地方,這個國家大多數都是天主教
,但是,佛教有沒有?不曾聽過。既然不曾聽過佛教,
他怎麼知道什麼叫做菩薩呢?有了這個因緣,海地一個
強震大災難,所以,以這個因緣,美國的慈濟人進入海
地,在這一群苦難的眾生群中不斷去為他們付出。

眾生之苦,真的是人間煉獄。慈濟人不忍心,從此不斷
不斷輪流,不斷輪替,沒有停歇,好像車輪一樣,這樣
不斷從近走到遠,從一個點,每天普遍輪轉在這個範圍
裡。不只給他們有形的物質,還能讓他們知道,有一群
人從遠地來,我不認識他們,膚色不一樣,語言也不同
,但是這些人為什麼會進入這個境界,這樣在付出呢?
讓他們了解。

那就要為他們解釋:我們是來自於美國,我們這個基金
會是來自於臺灣,臺灣這個組織就是佛教的團體。什麼
叫做佛教,佛教中有名稱叫做「菩薩」,「菩薩」是叫
做「覺有情者」,就是在人間已經有覺悟,了解世間種
種的苦難,了解世間有無常等等。什麼時候要發生什麼
事情,不知道,有這群了解世相——這個世間形象、世間
的生態,這些人叫做「菩薩」。這就是佛教的教法,我
們都學過、都聽過、了解過,也是身體力行在行菩薩道
,按照菩薩的方法施行在人間。我們所用的愛的力量是
來自台灣,是這個宗教的組織。

用方便法,應他們的根機、應時和地方,隨時為他們說
法。不是只用說的,也是身體力行。所以在海地,若看
到這群穿著「藍天白雲」這套志工服裝,他們就知道,
這些人叫做慈濟人,慈濟這個團體的組織,這些人都是
叫做「菩薩」。「菩薩」都是好人,菩薩就是在幫助人
的人,這些菩薩他們的宗教叫做佛教。

這種就是叫做「住持」,「能住持,使法不滅」。這就
是以身在說法,用身教、用行動來弘揚佛法,以「成就
菩薩度生之大事業」。這就是能名稱普聞的道理。我們
若只關在自己的叢林裡面,獨善其身,了解佛法,了解
之後又是要怎麼樣呢?還是將這個法趕快運轉到全世界
去,這使佛法可以不滅,那就是成就菩薩。

菩薩要互相成就。這就是「應作、所作,住持不退」。
應該做的,我們做菩薩,學菩薩,我們必定要入人群。
這是我們的本分,是我們的使命,叫做「應作」。不只
是應該做,還要人人要有責任,要去住持,要承擔這個
使命,要去住持佛法,使佛法不會在人間消滅掉,這就
是我們的責任,所以不管是「應作、所作,住持不退」


◎名聞於世界,即能住持使法不滅,以成就菩薩度生之大
事業。所謂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

在佛法中我們既然發心,能得一善拳拳服膺,既然是善
法,我們永遠都要把它把握於身。所以「身心奉行,使
法不退」。

這些菩薩就是要有名稱,因為「名稱普聞」。有很多菩
薩,有多少呢?在靈山會上,就是法華會上,有很多。
除了萬多位的阿羅漢,還有比丘尼眾,還有菩薩八萬人
俱,那個場合是多麼盛大。你想,八萬菩薩那麼多,當
然也要有菩薩的代表。前面有比丘、羅漢的代表,現在
同樣,有八萬位菩薩,也要有菩薩的代表。

這些(代表者的)名稱,開始他就說:文殊師利菩薩,
這是菩薩的代表,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
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
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還
有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
、寶積菩薩、導師菩薩。以上有十八位菩薩,來代表八
萬菩薩。

菩薩,前面都經說過,「菩提薩埵」,意思就是叫做「
覺有情」,人間的覺有情者,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大士
」。記得嗎?常常聽到「白衣大士」。白衣大士,那就
是觀世音菩薩,所以菩薩的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大士
」。或者是「大名」,這些菩薩的名字都很普遍。

或從「法門」,他專修什麼法,就用這個法來稱名,或
者是從他的「德行」來稱名,或者是從他的「本願」稱
名。所以各位菩薩都有他的專長,他所修學的法門,從
這個法門來稱他的名字。就如文殊師利菩薩,他的名稱
譯為「妙德」,具足深妙之智德,所以稱為「大智文殊
菩薩」。

◎文殊師利,譯言妙德。具足深妙之智德,是為大智。

我們也知道,文殊菩薩他也已經是成佛了,過去也是七
佛之師。他的智慧都是從很久以前,無量劫以前,不斷
地受持,專修於智,智慧的法門。所以我們要學佛,缺
少智慧我們就學不成了。其實,佛陀告訴我們,眾生本
具佛性,眾生智慧與佛平等,只是無明遮蓋。這個無明
遮蓋,要用什麼方法去除無明,才能夠回歸智慧?當然
也就是要用智慧去除無明。原來的道理,本來就是循環
,人人本性有智慧,智慧與佛平等,無明,無明就要用
智慧來消除無明。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七佛之師,也就是智慧之母,
所以他能用智慧將佛的教法普遍行運在人間,引導眾生
能夠深入佛法。所以文殊菩薩是大智,也就是深妙智慧
,大智慧者,也是一位菩薩非常難得,自覺、覺他、覺
行圓滿,甚至教導人人能到達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若真
正要從智慧深入,對文殊菩薩所教化的,我們要拳拳服
膺。所以,文殊菩薩,我們能夠了解他的人格,從修行
以來已成就,也成就了七尊佛已經成佛。

總而言之,佛佛相傳,再倒駕慈航,再來助佛來化度眾
生,這就是菩薩的德。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用心,而且
要深心,要入於深心體會佛法。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