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6, 2015

【靜思妙蓮華】20141226 - 除疑圓種智 - 第466集


20141226《靜思妙蓮華》除疑圓種智(第466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慈悲願心繫眾生,法音時境無處不在,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疑網皆已除:是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之疑也,開三顯一,千二皆疑,廣明五智,舍利弗疑消。
⊙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證嚴上人開示】
「佛慈悲願心繫眾生,法音時境無處不在,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佛慈悲願
心繫眾生
法音時境
無處不在
有情無情
同圓種智

佛陀的慈悲願力就是一念心,這念心完全是為眾生,循循善誘,無非就是要讓大家很清楚,人人本具佛性,來去自在。不過,我們眾生,就是只為了一念,一迷,三種微細根本煩惱,就不斷發生,一直煩惱複製、複製,一直到八萬四千煩惱。

佛陀期待的心願,人人眾生還是趕緊,回歸清淨的本性,所以無處不說法,無物不是法,任何東西都是在向我們說法,不論是天文、地理。

看看我們最近,不管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都已經煙霾,到底這個火燒的煙是從何來?就是燒山、燒林,為了棕櫚油的樹林一直燒下去,二百多個地點,從印尼這樣開始,隨著風向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非常的濁,很濁氣,所以已經到了,人體,超過我們人能接受。(編按:印尼不肖商人利用低成本的火耕方式取得空曠林地,種植棕櫚樹來製油,卻造成嚴重生態破壞,以及引發星馬等鄰國嚴重霾害。)

那個煙,煙吸入人的呼吸道,還有眼睛,所以在新加坡,鼓勵人人要趕緊戴起口罩。一時間大家都搶著要買,戴這個口罩,但是一時間要買,就是要排很長,還不一定買得到。

慈濟人想貧窮的人要怎麼辦?老弱殘病的人要怎麼辦?即刻大家會合,分區開始去關懷我們所在關懷,或者是沒有在關懷的低收入戶,甚至一直到大街小巷,買不到的人,像這樣,還是到地鐵出口地方,這樣去發放。

甚至有人集中的地方,趕緊去向他們解釋,這個煙霾是怎麼來、對人的身體如何?去向他們解釋,同時發給他們口罩、眼藥水,還有靜思語。有時間,有人集合的地方,就和他們分享,分享這個天氣四大不調和,在人的生活中,在我們人若不謹慎,像這樣,星星之火而燎原。就教大家要虔誠,甚至有集中人的地方,就呼籲大家虔誠祈禱,祈禱為他們新加坡、為印尼、為馬來西亞,希望這個煙霾能趕緊消散,人人能平安。

有的人會埋怨,就用柔言愛語向大家分析,希望人人用虔誠的心,轉埋怨為虔誠,希望每一個地方都能平安。這不就是法音?不論在什麼樣的時間,哪個地方有什麼樣的事情,哪個環境有什麼樣的事情,馬上菩薩慈悲、智慧就現前了。佛心人人本具,佛心掛礙著眾生,所以提倡人人要行菩薩道。「菩薩」在佛的時代是理想化,佛陀的期待,希望人人能夠當菩薩。卻是我們這時候,菩薩是人間化,真的是人人能夠當菩薩。那些慈濟人遇人就是說法:如何預防,不要埋怨,大家要虔誠。這不就是法嗎?所以「法音時境無處不在」。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有情除了人以外,其他的生靈涵蓋。還有無情,就是這些器物,就像那些棕櫚樹,人的需要就去種,要種這些樹就是去砍,去砍樹,將樹砍掉來種這個棕櫚樹。棕櫚樹它能製油,所以人為了利益,就破壞了環境,這種有情人破壞了無情物。我們現在很期待,有情人破壞了無情物,我們現在很期待,有情人來疼惜無情的東西,疼惜大地、疼惜山河,疼惜一切一切的物質。

我們日常生活,哪一項不是器具,提供給我們生活方便呢?這些器具豈不就是,從大地取來組合,成為我們人人所需要,這難道你能說它無情嗎?有情就要疼惜無情,若能這樣,把它們都當作是有生命,這樣「同圓種智」。我們的智慧包含了一切,所以叫做「心包太虛」,這叫做覺悟宇宙,天地萬物的道理。像這樣,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

最近一直在提起舍利弗,現在的心情,昨天已經將舍利弗的心情,再重說偈言。舍利弗他的心情,就是說大家已經聽到法音了,聽到佛所說,這次所聽到的,很歡喜,因為人人也能夠成佛,對自己很肯定了、有信心了,接受大法了,所以「心懷大歡喜」,過去所有的疑全都消除了。

爾時舍利弗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這是敘述過去他的心境,隨著佛陀,只是接受在他自己的境界,其實佛陀一語三關,他一句話說出去的法,上、中、下的根機都能適用。小根機的就是適用在獨善其身;中根器的,能夠了解人生世界無常;上根機的人,那就是因為世界無常、這種生命短暫,短暫的生命在人我之間,不斷;在造作煩惱,不斷破壞人間、天地,這能夠了解,趕緊及時投入,要如何來教化眾生,受苦難人也應該直接來幫助。這叫做上根器的人,聽法,體會,身體力行。

疑網皆已除:
是舍利弗
知四眾心疑
自亦未了之疑也
開三顯一
千二皆疑
廣明五智
舍利弗疑消

所以,已經佛陀開權,開三顯一,撥開三乘,現在要說的是一乘法。過去有懷疑的人,有一千二百人,千二百五十人,意思就是與舍利弗,同等隨佛修行的人,心過去都停滯在小乘,現在,目前大家都知道了,「廣明五智」,所以舍利弗的懷疑,與千二百人的懷疑,應該全都去除了。

五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五智: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
法界體性智

因為舍利弗他過去,所吸收的小乘法,就只是因緣生、因緣滅,這些智,獨善其身,還沒有很圓滿,現在已經接受到,佛陀說過去只是一個過程,現在才是真正正確的方向。看,前面的路是大菩提道直,這條覺悟的道路,是這麼的大,這麼的直,直通佛的境界。看,前面是多麼的遼闊!所以,像這樣,這面大鏡子,看來是小小的一面鏡子,你向著這個景照過去,照山、照海,這面鏡子很清楚。這就是譬如大圓鏡的智慧,呈現出來了,已經化小為大,而且是圓滿的智慧。所以,舍利弗得未曾有的歡喜。

不只是這個境界看清楚了,還是「平等性智」,大慈悲等觀,能夠體會到。我們的心若開闊,大慈悲心,體會到眾生就是同體、同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生命,情與無情全都很平等,生活在天地之間,這種「平等性智」,都開始普遍瞭解了。

再來就是「妙觀察智」,很細微去觀察。我們普通凡夫,我就是看到你們都在這裡(主堂)坐,我不只是看到你們在這裡坐,中庭天井還有一些精進的菩薩。現在我看不到的,我還知道有幾百個點,同在這個時間,他們和我們一起,我在說,他們在聽。「晨鐘起,薰法香」,這就是現在的科技,將這個畫面、聲音,能擴大到很廣的地方。不只是在臺灣,國外回來的菩薩也是分享說:「我們也是同時在聽。」真的是聽他們這樣說。現在我的腦海中雖然沒有看到,不過我知道,能夠了解大家精進的心態,真的是很微妙,這種「妙觀察智」。

就像聽到泰國(慈濟人) ,他們說,他們每天早上都來,我問他們說:「你們住附近嗎?」「沒有啊,我離泰國分會二十公里。」「二十公里!每天早上來嗎?」他說:「是啊,我就提早出門。」「開車嗎?」「不是,我騎摩托車。」也有告訴我:「我走路就能到。」「幾點起來?」「差不多四點。」就像這樣,這若不是很精進,哪有辦法天天風雨無阻。這是舉這樣的例子,很多的國家都這樣和我分享過,這就是他們的心能了解。

心能了解,何況種種的萬物,我們也是要能去聽,萬物微細的音,這要靜下心來聽。曾跟大家說過,早上天未亮,若是冬天,秋以後的冬天,或者是初夏以前的春,天都還沒亮,出來的時候,站在外面,抬頭看天,靜心聽,地在呼吸的聲音,聽到那個空曠,很微細的聲音。所以天地皆有它的音聲,心也有心聲。所以,天地萬物都有它的聲音,在靜態中聲音。

其實在我們的身體內,哪一個器官無聲呢?都有它的聲音。否則醫師看病,為何要用那個聽筒呢?我們感覺「我沒有聽到什麼聲音啊?」「是啊!我們都沒有聽到,自己的身體,都沒有聽到。」但是醫師藉著那個聽筒,貼在我們的身體,聲音很大。

那天聽到一位阿公,陪著他的太太來看病,已經老夫老妻了,過了幾十年,老妻生病了,阿公陪她來看病。阿公耳朵都聽不到,志工和他說話,醫師在問他,問說:「您太太是什麼情形?」阿公都聽不到。醫師靈機一動,將他的聽筒拿給阿公掛著,他自己在那個聽筒前問阿公說:「太太現在的身體是怎樣?她……等等」。你們想,阿公這樣聽到了,就應答如流了。

所以,這種科技的發達。其實,天地萬物同有聲,只是我們很粗心大意只聽到你和我,我在說、你們在聽,而我在說,也還要透過擴音器,才有辦法這麼多人、這麼寬的地方,都聽得到,能通到國外去,他們也聽得到。這其中的道理可妙啊,真妙啊!

這道理本來就存在,科技如何來會合起來,這也是時時在向大家說,「無為法」合成,變成「有為法」,這種道理本來就有,這個物理全都很齊備,只要用常識將它會合起來。佛陀他的智慧,已經一語道破一切天下事,全都能夠(應)宇宙萬物的理,這叫做「妙觀察智」,非常的微妙,來觀察一切世間有形、無形,有情、無情,這佛的智慧。舍利弗他們已經終於瞭解了,原來大乘法就是包含,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要回歸到我們真如本性,終於瞭解了「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就是將,種種的事情能夠會合起來。要如何說法?真理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事情,是一切無為法,要怎麼來表達呢?就「成所作智」,用這個法,要耐心來譬喻,很多、很多涵蓋著的道理,要如何讓我們能透徹了解。

又再「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星有星,天空上有日、有月、有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人類來看,這距離有多長、多遠,要用光年數來算。所以,我們看得到的距離,才這麼一點點而已。其實佛陀就為我們分析:這無不都是世界。

總而言之,佛陀的智慧,宇宙萬物的真理,涵蓋在佛那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樣一直到法界體性智,所以包含一切、一切,智是非常的成熟。

各位,我們應該學法要很用心,這是要用心去深入,不論是有形、無形無不都是法,有聲、無聲全都是法。總而言之,說來要能很了解,「聽懂嗎?」「懂」。「了解嗎?」「了解。」但是細細來將它分析,真的要能了解,只有一項——心要很靜下來,心若靜不下來,不論你怎麼樣,都還不了解。所以,需要我們時時靜心,而且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