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920 - 佛平等說稟潤各殊 - 第918集
20160920《靜思妙蓮華》佛平等說稟潤各殊 (第918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轉不退之法輪,隨順眾生根機,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菩薩。」
⊙「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佛慈悲心,平等而說,如時雨降,一味雨。
⊙隨眾生性,所受不同:法雖平等,隨彼眾生,所稟根性,得益不同。
⊙眾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如彼草木,所稟各異:眾生之性,如諸草木,隨其大小,稟受不同。
⊙佛平等說,能潤;所稟各異,所潤。是為能說,及所受者,稟潤各殊之性。⊙蓋人天乘為小藥草,二乘為中藥草,菩薩為大藥草,菩薩為小樹,八地以上菩薩為大樹。悉皆各因其本具之種姓而逢潤滋長。
⊙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證嚴上人開示】
「轉不退之法輪,隨順眾生根機,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菩薩。」
轉不退之法輪
隨順眾生根機
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數諸菩薩
誰來轉法輪呢?釋迦牟尼佛為了眾生,他悲憫眾生,眾生心本具佛性,只是煩惱無明覆蓋,所以心輪就是覆住了。佛陀為了眾生,所以不斷來人間,隨眾生的根機,要如何能夠眾生體會、瞭解。法本來是一,只是隨眾生根機,所以佛陀所說的法,那就是以他們聽得進、做得到,他們歡喜願意接受,這樣來為他們轉心輪。
就如一輛車,這輛車,它要走的路是什麼樣的路呢,它就要用什麼樣的車輪。所以,眾生的根機、眾生的因緣各不相同,佛陀必定要去適合眾生,因緣、根機的不同,同樣是要運載眾生到目的地,不論是在平地或者是水路,總是要有輪來轉。
所以說「轉不退之法輪」,這法輪一轉,就是不能停下來。佛陀無央數劫來人間,不停歇,佛在世時,他已經就是這樣大轉法輪,我們才有現在的法可聽、可說。這是描述佛的時代,說法四十多年了,到最後,為了法,要弟子好好相傳,就那就是要鼓勵行菩薩道,要能說、能入心、能做;他要能說,法入心來,身體力行在人群中,這樣法才能夠,生生不息這樣在轉動,一代一代再傳一代,要轉不退法輪。
「隨順眾生根機」。眾生的根機分作五乘,根機不相同,千千萬萬的習性,佛陀到底要如何去隨機呢?就是分類為這五種,小草、中草、上草,還有小樹、大樹。
在家菩薩,教他如何造福,在家人,教他如何,不要墮三惡道,所以講人乘、天乘。人乘就只是守住人身,不墮惡道;天乘,那就要造十善業,而且要大善大福,才能生天堂、享天福。而這兩類在社會人群,他也能發弘誓願,發大心,聽大法、說大法、行大法,這就是人間菩薩。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建立信心。眾生的根機千千萬萬種,佛經裡也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要應機逗教,要有八萬四千法門,來應對八萬四千煩惱的根機。眾生的煩惱再多,只要法輪一轉,轉惡為善。所以,不論眾生的根機有多少種,佛陀的智慧轉大法輪,就能隨順眾生的根機。
「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菩薩」。眾生這麼多,佛陀開始發心,無央數劫不斷地轉法輪,隨順眾生的煩惱,不斷,所以已經有這麼多的菩薩。有多少呢?「微塵數諸菩薩」,在這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成為一個大千世界,這種無量數的世界,世界就是大空間。
我們眾生在色界、無色界或者是欲界,有多麼廣闊,人的心態,所以很多很多的煩惱,塵沙無明煩惱,佛陀無不一一用法讓他們入心,掃除這種見思惑、微塵數的煩惱,所以一一轉過來,轉煩惱為法輪。這就是佛陀轉法輪,看看眾生的煩惱有多少。
就如佛陀過去世,也曾經經過了,一位叫做乾夷王,他發大心。他就是要讓他統治的子民,人人行善,所以他的國家監獄完全是空的,這是用愛來教育他的人民。
但是,不論他如何用愛來教育,卻也有人用嫉妒的心,就是要來刁難這位國王。因為國王說,眾生只要他所需求的,他絕對滿足他。所以有一位叫做逝心的人,他就來到國王的殿外,就說:「我要國王你的頭,因為你的頭腦很好。」國王就說:「我的頭給你,你也沒有用,不如我用所有的寶物來製作頭,你要千頭或是萬頭,我用寶物,打造一個個我的頭給你。」他還是說:「我只要你這個人的頭。」
為了要滿足他,所以這位國王,他就自己將皇冠,他頭上的帽子拿下來,將他的頭髮打散,就在樹下,他將頭髮綁在樹上,叫這位逝心,說:「來,這把刀給你,讓你將我的頭取下來。」這位逝心真的將刀舉得高高的,開始要向國王的頭斬下去。這當中,忽然間樹神起怒心,就向這個人打巴掌,打了一巴掌,這個人就這樣整個頭向後轉,刀就落下,全國的人歡呼起來了。
佛陀說這個故事之後,就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當初那位逝心,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那位國王,就是現在的我。」
這個故事讓大家瞭解,修行的路是很坎坷,要經得起這樣的考驗。但是煩惱難轉,所以,這個法輪不能停歇。大家要與佛同樣的心,人人都來做菩薩,人人都能將佛法,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將法普遍。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就是佛陀已經有信心,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人人都能走得通的路。不論是聲聞、緣覺,也能轉動他們的心,轉小為大,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信心,眾生應該也要對佛所說的法,我們要更有信心。
接下來經文說,「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這就是譬喻佛慈悲心,普天之下,佛對所有眾生都是平等。法,任何眾生,佛陀的慈悲,所說的法如雨降,如雨下,都是「一味之雨」。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佛慈悲心
平等而說
如時雨降
一味雨
隨順眾生性,「所受不同」。法雖然是平等,但是眾生的根機大小不同,所以「隨彼眾生,所稟根性」。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法雖平等
隨彼眾生
所稟根性
得益不同
是草根呢?或是樹根?草根就很微小,樹根開闊。所以「所稟根性」,「所稟」就是所受,所受的根性,「得益不同」。是草或者是樹的根性,他們所受的是不同。大根就受大量,小根就受小量,隨它們的根器受益。
「眾生又名有情」。我們常說,菩薩叫做「覺有情」,這叫做「菩薩」。已經覺悟之後的有情。有情就是眾生,就是未覺悟的眾生,迷者是眾生,也就是有情。眾生又名有情,「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都叫做眾生。
眾生又名有情
即一切
有情識的動物
集眾緣所生
名為眾生
又歷眾多生死
名為眾生
我們也是眾生之一,但是我們發大心、立大願,叫做「覺有情」,覺悟的眾生。
眾生就是,「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眾」就是「多」的意思,由不得自己帶業來生,生生世世在五道惡世中。不論你是什麼因緣,在什麼道,這也是叫做眾生。歷經了無數的生死,這也是叫做眾生。希望我們是已經有覺悟的眾生。
「大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十法界中
除佛之外
九界有情
皆名眾生
這我們之前也說過了,總只是「十法界」。「六凡四聖」合起來是「十法界」。「四聖」中,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樣叫「四聖」。佛陀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除佛之外,都是還未圓滿的,所以「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眾生之性
如諸草木
隨其大小
稟受不同
「如彼草木,所稟各異」。就是說眾生的性,就如大地的諸草木,「隨其大小,稟受不同」。大地難道只有草與木而已嗎?花花草草、五榖雜糧等等,都包含,天地之間,所有的植物都需要,這各有它的根性。「隨其大小,稟受不同」,因為大小,給它的雨露、雨水,隨它的大小。
佛平等說
能潤
所稟各異
所潤
是為能說
及所受者
稟潤各殊之性
「佛平等說」,就是「能潤」。能說法者就如水,它能潤濕大地。「所稟各異」,就是「所潤」。佛陀是能度的佛,眾生是所受度的人;所以說來,「能」、「所」,是能說法的佛,及所受法的人,這樣叫做「稟潤各殊之性」。這就是所受微塵的眾生,所受的就是這樣。就如這個盆栽,沒澆水不行,但是要受它的環境所需要,超過也不行。
所以「人天乘為小藥草」。人、天都還是小藥草,還是在三界內,還是在欲界中。這雖然造福,雖然受戒,但是煩惱未除,還沒有發大心,所以還算是小藥草。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還是叫中藥草。因為他也還未發大心,只想要獨善其身。到了菩薩,就成為大藥草了。
蓋人天乘為小藥草
二乘為中藥草
菩薩為大藥草
菩薩為小樹
八地以上菩薩
為大樹
悉皆各因其本具之
種姓而逢潤滋長
前面,人天乘,就如較清涼的草,這個草較退火,就如這樣而已。「二乘(為)中藥草」,這種草就能治病,但是治的是小小的病。所以,需要大藥草,種種的病,很多的重病,那就需要大藥草。就如菩薩,能福慧雙修,既造福,還能轉法輪,聽法、說法、傳法,這就是菩薩。
菩薩分為初發心菩薩,或者是在十地中的菩薩,在進行中的菩薩。菩薩有很多類。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經過這三個階段,就開始成為小樹。小樹,若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稱為「大樹」。十地是什麼呢?
十地:
歡喜地、離垢地
發光地、焰慧地
難勝地、現前地
遠行地、不動地
善慧地、法雲地
第一地就是歡喜地,第二地叫做離垢地,第三地叫做發光地,第四地叫做焰慧地,第五地叫做難勝地,第六地叫做現前地,第七地叫做遠行地,第八地叫做不動地,就是心不動了。第九就是善慧地,第十叫做法雲地。
我們開始修行要歡喜,歡喜接受佛法,接受了佛法,第二地就要去除煩惱。第三地煩惱去除了,骯髒清除,就亮麗起來了,不只是乾淨,它還會發光。第四地發光之後,開始發心,心地光明,它能難行能行,這就是第五地難勝地。第六是現前地,聞聲救苦,哪一個地方有苦難,聞聲救苦去了。不只是近處,第七地就遠行地,跨國去救災,跨地去救苦。
第八地,不動地,就是不受人間種種無明煩惱,將我們覆蓋,我們的信心不動,叫做不動地。第九就是善慧地,所以不動地還未到,不動地以上還要有第九善慧地,一直到第十叫做法雲地,密雲彌布,真的能下雨;晴空萬里就無雨,必定要密雲彌布,就是開始要將法普被人間。這樣叫做十地。
所以說,菩薩從十地以上,就是叫做大菩薩。若開始發菩薩心,就要十住、十行、十回向,這都稱為菩薩,但是這種菩薩叫做小樹;再開始向八地以上的,那就是叫做大樹了。
佛法,我們能將「一相一味」化為真理。真理就是無相無體,但是,理在我們的內心,從初地的歡喜地,一直一直到法雲地,不斷向前前進,「悉皆各因其本具之,種姓而逢潤滋長」。若能夠這樣,各各因個人的根機,個人的發心立願,這樣來接受滋潤。所以,學佛不要停滯在,歡喜地而已,我們必定要向前前進,一直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到法雲地,真真正正的密雲在空中,能普被天下眾生。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Labels:
靜思妙蓮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