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9,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721 - 身口意密慈悲應化 - 第875集



20160721《靜思妙蓮華》身口意密慈悲應化 (第875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雲有形色喻佛應世間謂身密,雲能覆陰喻佛慈悲即謂意密,佛說教即普被諸眾生謂口密,慈悲法應化身遍十法界密布。」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三密:身密、語密、意密。
⊙就佛界言:遍法界體相之身,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周遍之識大,為其意密。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千個小千為一中千世界,千個中千為一大千世界,稱三千大千世界。
⊙密雲彌布:雲喻佛身,應無所住,法身無處不是如雲彌布,密喻妙應身,如雲大布。
⊙雲喻佛之應化身,化佛非一,隨類應現於九法界,故以密雲遍布喻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佛身普應,如雲遍覆。化佛同時示現,隨處說法,一音圓演,異類等解,如密雲之遍覆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其澤普洽:佛應一切群生滋潤生機,如雨等下。喻佛平等說法利益群生。
⊙其澤普洽:澤喻法味,普皆潤澤;及時行雨,水量充足,莖葉根垓莫不霑濕。
⊙法味增益,常得滿足。先以淨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妙法的滋味,即咀嚼妙法而心生快樂。

【證嚴上人開示】

「雲有形色喻佛應世間謂身密,雲能覆陰喻佛慈悲即謂意密,佛說教即普被諸眾生謂口密,慈悲法應化身遍十法界密布。」

雲有形色
喻佛應世間謂身密
雲能覆陰
喻佛慈悲即謂意密
佛說教即
普被諸眾生謂口密
慈悲法 應化身
遍十法界密布

大家開始要好好瞭解天地萬物。天蓋,在我們平時抬頭看天,雲的形態,千變萬化,隨著天地、日光,這樣來變色。不論什麼樣的氣象,天空都是有雲,只是形色不同,這譬喻佛應世人間,什麼樣的世間、時候,那就是佛要現什麼樣的身形,普遍在人間,這叫做「身密」。「密」,意思就是很深奧、微細的道理。

這是佛來人間,佛就是覺,覺就是諦理。所以,應世人間,具足了很多的道理會合,一位聖人出現在人間,這叫做「喻佛應世間謂身密」。應世間的需要,所以說成佛了,成佛的過程,讓我們世人瞭解,要經過在人間的種種,下定決心,身體力行,經過什麼樣的困難,還是堅定道心,終於成佛了。

所以,這個「身密」不是指,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其實「身密」就是覺悟的真理,覺悟的真理如佛身一樣。佛身,佛就是覺,覺的本體,那就是應世間所需,所以叫做「身密」。

「雲能覆陰」,就譬喻佛慈悲即是「意密」。佛的慈悲就像雲一般,在天空中。天空若是整天,都是豔陽的太陽直射,這樣我們人也受不了,因為熱能太強了。有時候雲開,露出了太陽,太陽普遍供應了光與熱,但是有時候,就要雲稍微遮蓋一下讓光與熱在地面上,地面的萬物稍微散熱一下,這樣來調整大地萬物,這就是在調適。譬喻佛的慈悲心,看眾生熱惱時,就用雲稍微遮蓋。

眾生只是偏在智,卻欠缺了悲,沒有悲智雙行,這樣有時候人間也是不調和,太過於理智了,所以就會人情淡薄。雲就是表示,天空有光,但是也要稍微遮蓋一下,一來天空多姿,再者人界,就是世間萬物調和。這就是天空的雲,譬喻佛的慈悲,既運用智慧,卻也是運用慈悲。

有時候地面上缺水,抬頭看天,天空現出雲出來,大家就有希望了,會下雨,下雨,大地萬物就受益了。這就是雲在天空,應人間所需要的,就如佛陀的慈悲,應眾生所需要,出現人間。這是譬喻佛的「意密」,就是心意的道理,佛心的真理就是這樣,要調和人間,需要有熱能,如智慧,更需要有慈悲,很柔和,所以雲覆蓋如佛的慈悲的「意密」。

再者「佛說教即普被諸眾生」。佛陀開口說法,道理本來是無形無體,經過佛將無形體的道理,用聲音敘述出來,聽懂了。我們若還聽不懂,佛陀就用種種譬喻言教,來為我們說法,讓我們瞭解。這就是佛的「口密」,就是口的真理,成長我們的慧命。

所以說「慈悲法應化身,遍十法界密布」。佛的慈悲,那個法就是真理,應化此身來人間「八相成道」。這是佛的理體,他的慈悲,內心就是這樣,這種「慈悲法應化身」,用慈悲的法,這個道理來應化在人間。

「遍十法界,六凡四聖」。在「十法界」中,佛陀殷殷善誘,就是不斷應眾生的根機來說法,所以這是佛的慈悲,就如天空的雲一樣密布。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迦葉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山川谿谷土地
所生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種類若干
名色各異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天空是這樣,大地上呢?大地有生育,載,載大地萬物之恩。「山川谿谷」,無不都是依大地而生,包括我們人,世代人生人,但是也不離大地,所以大地就是「能生」,萬物受大地「所生」。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接下來這段文是這樣說,在大地,山川谿谷、卉木叢林等等,不論是什麼樣的種類,不論名稱叫做什麼,但是都需要雲、雨。所以,天空一定要有太陽,地球要有大氣層,要不然太陽直射,我們受不了。地球有「大氣層」,這薄膜所遮蓋著,所以大地的熱氣,與水氣結合起來,與大地萬物種種的氣體合成起來,成為「密雲」。

大地的東西需要有雨,看到雲已經集中來了,表示就是有雨,那就是開始會下雨了,所以「密雲彌布」。密雲就如道理一樣。「密」有三種,有佛「身密」,有佛「語密」,有佛「意密」;三密,就是道理。

三密:
身密
語密
意密

「密雲」是普遍。道理,常常說天地宇宙之間,萬物無不都是充分的道理存在,只是我們眾生,就是這樣迷茫糊塗,所以無明造成身、口、意三業,造作罪惡。那個惡就是沒有道理,不知道道理,他才會有這樣的身口意三惡業。

但是,佛的身、口、意,是充分「密雲彌布」,充分都是道理,所以有「三密」:身密、語密、意密。用身體來身體力行,修行的過程給你們看,大家來看,就是這樣,很瞭解修行者,他就是人間的典範。用他的身現出了道理,這叫做「身密」。

用他的身體去修行,體會萬物真理,瞭解之後,要如何讓眾生都能體會得到?他要苦口婆心,開口動舌無不都是教,無不都是理,無不都是教我們如何修行,就是教、理、行、證,讓我們(知)如何修行,讓我們(知)如何去體會,這就是「口密」。

「身密」、「口密」,無不都是從心開始,這我們應該要很清楚。

就佛界言:
遍法界體相之身
為其身密

所以,這是就佛界來說,佛的境界有這三密。就是「遍法界體相之身,為其身密」。「遍法界」,佛陀任由什麼樣的境界,他都能隨眾生機。社會居士,他就向他說「五戒」,不失人身,要保持這個人身,來生還是同樣這個人身。在家也可以修行,要懂得持五戒,修十善,能夠累積福業在人間、天堂。發心要修行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為他們說「三乘法」。

這就是佛陀於十法界普遍,普遍法界體相,不論他是什麼樣的形體,佛陀還是應他們的根機,隨他們的發心,這樣說法。這是佛應眾生所需的身體來人間,他的人生,無不是道理,所以「身密」。

一切聲音
為其語密
周遍之識大
為其意密

「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很多很多的道理,要從口中說出,說他修行的經驗,說他所瞭解的,天下萬物真理來分析,無不都是具備了一切,讓大家能夠瞭解的語、道理。

佛陀他的意識,一動三千世界,所有的道理無不透徹明瞭,所以他的「意密」就是很普遍,山河大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都是在佛的心意,所全部瞭解了。這就是「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千個世界
為一小千世界
千個小千
為一中千世界
千個中千
為一大千世界
稱三千大千世界

什麼叫做「三千」呢?那就是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大千世界。所以,三個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的智慧,道理,所瞭解的,就如密雲一樣,高高在上,在天空中,他可以體會瞭解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喻佛身,應無所住」。

密雲彌布:
雲喻佛身
應無所住
法身無處不是
如雲彌布
密喻妙應身
如雲大布

「雲喻佛身」,佛身應無所住,「法身無處不是,如雲彌布」。到底佛身在哪裡呢?二千多年後,現在的釋迦佛在哪裡呢?其實,佛身一樣與我們人身,「應無所住」,到底是在人間嗎?佛陀的慈悲是應十法界,應六道、應四生,他是哪一個地方,眾生未度、未成,他就應那個世界去了。所以,這就是道理,稱為「雲彌布」。「密」就是「妙應身」,就是應哪個世界,道理就到哪裡去,這是佛的智慧。

雲喻佛之應化身
化佛非一
隨類應現於九法界
故以密雲遍布喻之

「雲」譬喻佛的應身、化身。「化佛非一」,不只是我們娑婆世界而已,其實來來回回在很多的世界,「隨類應現(於)九法界」。「九法界」,大家知道了,從四聖六凡,除了佛之外,就是「九法界」。所以,雲,「密雲彌布」來譬喻(佛身)。「遍覆三千」。「佛身普應,如雲遍覆」。

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
佛身普應
如雲遍覆
化佛同時示現
隨處說法
一音圓演
異類等解
如密雲之
遍覆大千世界

化佛在人間來說法,這就是應根機成熟、世間因緣成熟,這樣化來人間。佛陀的聲音,能說「五戒」、說「十善」,同時說「四諦、十二(因)緣」、同時「六度」,這就是佛陀用他的音聲,「一音圓演,異類等解」。不同的根機,從佛口所說的法,去體會、去瞭解。

這就是譬喻喻「密雲之遍覆三千」。我們人的心就像這樣,高的高如山,低的低如谿谷。這種各形類,我們人的心,同樣的,佛陀他的道理,就是應我們的人心來普澤,所以「一時等澍,其澤普洽」。所以「佛應一切群生,滋潤生機」。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
佛應一切群生
滋潤生機
如雨等下
喻佛平等說法
利益群生

佛應一切群生,佛陀就是一音說法,來滋潤人人的生機,就如雨這樣下是很平等的,「如雨等下」,是平等這樣落下。譬喻「佛平等說法,利益群生」,他用平等心說法,眾生隨他的根機,來接受佛法的滋潤。所以「其澤普洽」。

其澤普洽:
澤喻法味
普皆潤澤
及時行雨
水量充足
莖葉根垓
莫不霑濕

這個法,我們有接受到了,很歡喜、很輕安、很自在。就如我們人,心狂火燃,有法、有道理入我們的心,自然我們就心平氣和,就不會煩惱叢生。氣安,知足,心就很富有了。

「普皆滋潤」,希望大家都能夠接受到佛法。「及時行雨,水量充足」,所有的根莖、樹葉等等,全都霑到水分。所以「法味增益,常得滿足」。

法味增益
常得滿足
先以淨妙飲食
飽足其身
後以法味畢竟安樂
妙法的滋味
即咀嚼妙法
而心生快樂

我們大家若人人接受到佛法,法味常常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會常常很歡喜、很滿足。「先以淨妙飲食,飽足其身」,先以法,自己趕緊自身,點接受,「後以法味畢竟安樂」,回味無窮,法喜充滿。

各位菩薩,佛法無不都是要滋潤我們的身心。請大家,無處不在的法,佛陀的真理已經給我們了,像「密雲彌布」,滋潤我們的心,(如)下雨,潤澤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