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8,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708 - 信歸一乘 契佛心懷 - 第866集



20160708《靜思妙蓮華》信歸一乘契佛心懷 (第86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於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上彼岸,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契佛心懷,實報佛恩唯是受教行菩薩道。」
⊙信解品之前二品,方便設三乘,終會歸一實,此品是為中根於法說中未能悟者開通性理。
⊙於信解品,四大弟子聞佛所說妙法,於一乘真實道深生正思信念,妙解深明通達。
⊙上根舍利弗,一聞佛說即信受瞭解,以舍利弗陳述解悟之文不多故,而須菩提等四人,領解而述之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信解一品。
⊙信解品實可名為窮子喻,特以此喻是因信解後才能說,信解之心為本,說喻言辭為末,故以信解之品名。
⊙須菩提等,過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聞法說、譬說,乃解一而亦信三。
⊙入大乘見道,故名為信。起大乘修道,故名為解。
⊙由信故,回小向大。由解故,自知必當成佛。
⊙瞭解權實,信歸一乘,聞圓教,入圓位。
⊙圓融,四悉檀益、四攝法一時俱得,故名信解品。
⊙四悉檀:第一、世界悉檀,第二、為人悉檀,第三、對治悉檀,第四、第一義悉檀。

【證嚴上人開示】

「佛於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佛陀他對眾生,是用很長久的時間,來來回回,於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上彼岸,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契佛心懷,實報佛恩唯是受教,行菩薩道。」

佛於無邊際
大劫海中駕慈航
恆持悲愍求菩提
度眾上彼岸
信解三乘一真實法
契佛心懷
實報佛恩唯是受教
行菩薩道

這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真正報佛恩,我但要瞭解佛陀,對我們的恩有多大。無邊際的大海中,大劫,那就是長時間了,時間是算不盡的,所以叫做大劫海。

我們說一輩子幾十年,我們還能說,我們與佛陀的時代到現在,這樣是二千多年,這還有時數能說。其實,佛陀在二千多年前成佛,成佛之前,在無邊際大劫海中,都是不斷駕慈航來五道四生,把握機會與眾生,來接觸的那一分緣,來助緣,也就是在眾生中成長他的智慧。福慧雙修,在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恆持悲愍求菩提」這念心。

大家應該還記得,佛陀初發心的第一念,就是在地獄中看到苦難眾生,自己受苦,看到苦難眾生的苦,發那一念悲憫心。這念悲憫心起,所以求菩提,要求一條覺道,心願不只是自覺,還要度眾生上彼岸。這是佛陀的心願,所以這麼長久的時間,只為度眾生,時間的付出,那一念悲憫心。

我們要如何來回報佛恩呢?需要的就是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希望人人要信解。現在要瞭解過去的三乘法,原來就是佛的真實本懷,那就是一真實法,這一真實法是人人本具真如覺性。佛陀要告訴我們的是這些話,我們人人若懂得「契佛心懷」,我們若能貼佛心,理解人人本具佛性。這就是我們要報佛恩,只要我們能信解,知道佛陀不論用什麼方法,無非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能覺悟。

「實報佛恩,唯是受教」。佛陀要我們不只是受教,我們受教,一定要真正實行菩薩道,才能體會眾生的心態、造苦的源頭,我們才能夠救度眾生。不只是自覺,我們還要覺他,這才真正是我們回報佛恩。

佛陀期待我們要很瞭解「苦」,「苦」,如何製造苦,聚集了苦的源頭,成為這種無量無邊苦海萬重波,一層一層的波浪,不斷這樣衝。這實在是,不是這樣三兩句話說得來的,佛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所以我們要信、要解。

所以<信解品>,<信解品>之前是<譬喻品>,<譬喻品>之前,就是<方便(品)>,在<方便品>中設三乘,佛陀用說法,一生施教,就是用方便法。

信解品
之前二品
方便設三乘
終會歸一實
此品為中根於法說中
未能悟者
開通性理

所以佛陀在<序品》時,發光等等,異於過去講經,這個境界是過去沒有的。大家在那裡等待,等待佛陀,這個法是不是在後面,再又要說法了?在這當中,現出很多瑞相,才由文殊菩薩來發揮,說起日月燈明佛。這已經在<序品>時。

到了佛陀出定時,就一直讚歎、一直讚歎,讚歎佛的境界、佛陀的智慧。到<方便品>,顯示佛的智慧,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等等,那根智之深。這是在<方便品>。

一直到舍利弗開始體會,佛陀不是以平時講法的方法,所以舍利弗一直在追求,佛陀是不是能再更清楚的,讓大家聽得懂,讓大家能夠瞭解,佛陀這分,「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大智大慧,這種心情,覺悟的境界。佛陀很瞭解舍利弗這個智慧,真真正正已經體會佛的心懷了,所以到了<譬喻品>,佛陀開始向舍利弗,開始為他授記。

所以這己經在<方便品>,敘述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就是法,這種宇宙天下萬法,無不都是統攝在佛陀的覺海中,那種非常深奧的智慧,已經全都歸納起來,那就是一乘道。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歸納起來就是一實乘,真如的本性。

這種會三歸一,還是三乘法回歸到一乘實相,「是為中根於法說中,未能解悟(者)」。中根器的人,就是聲聞、緣覺,這種中根器的人,還無法體悟一實法,無法「開通性理」,還沒辦法體悟。

這是佛陀看弟子於中根器;雖然舍利弗稱為弟子中,智慧第一,也還是中根器。

所以佛陀在<方便品>中,不斷不斷讚歎,一直到<譬喻品>,終於舍利弗已經開啟了,知道不只是中根,他中根已經開啟智慧,再深入微妙,已經到上根,已經浮現出上根機。為他授記,你終於理解了,將來能夠成佛。

接下來,因為授記了。開始這四大弟子,那就是須菩提、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目犍連,四大弟子已經看到舍利弗,佛陀認可他能夠將來成佛。所以「四大弟子聞佛所說妙法,於一乘真實道,深生正思信念,妙解深明通達」。

於信解品
四大弟子
聞佛所說妙法
於一乘真實道
深生正思信念
妙解深明通達

這四位,也已經開始瞭解佛陀所說的法,那種妙法。過去的三乘法,現在已經歸於一乘了,真實道了。大家應該瞭解了,所以現在「深生正思信念」,要好好去考慮,要正思惟,好好用心正念佛的本懷了,要好好的,要很微細用心妙解深明的道理,要好好地能夠通達。進入了康莊大菩提直道,應該要向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要表示「上根舍利弗」已經聽到佛所說的,他信受瞭解。

上根舍利弗
一聞佛說
即信受瞭解
以舍利弗陳述
解悟之文不多故
而須菩提等四人
領解而述之窮子喻
文辭特長
故專立信解一品

舍利弗信受瞭解了,他很乾脆,我就是已經相信佛陀的心意,佛陀所說的智慧,我都能體會,我能夠自覺。這是舍利弗,他的內心與佛的心,已經相契合了。所以,所描述起來很簡單,文不必很多,所以這樣就能夠瞭解。

若是須菩提他們四位,雖然他們也領解了,不過這種領解與舍利弗的領解又有些不同,所以,他們四位,再描述「窮子喻」。貧窮子,這段文這麼長,來描述凡夫心,描述修行者,雖然已經跟隨在佛的身邊,無法體悟佛法寶藏,以為唯佛獨有,以為我們自己,只是要求的是了脫生死。他不知道了脫生死,還有微分的無明在。心境,心就如湖水,沒有境界來,就很靜,什麼道理我們都清楚。但是,稍微一顆小小的碎石,或是小小一片樹葉,這樣扔下去,這湖水會搖動。

所以佛陀要我們的心已經修了,斷了煩惱。好,煩惱斷了,你要趕緊入人群去,不受人群濁氣,煩惱來時,你是不是有淬鍊過呢?若有練過,這是小事情,淡淡定定的就這樣放它去,叫做淡定。看淡了人間世事,看淡了人間的人我是非,都將它看淡了,心還是安定自在。這就是一定要入人群中,受這種如洪爐,再精打再造,這樣就是恢復它的本質,是很精細的東西。同樣道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須菩提等四位,他們也是在佛弟子之中的上座。他們瞭解了,人人本具佛性,只是自己繞了一大圈的路,現在已經知道了。所以這分敘述的譬喻,貧窮子的文就很長了。我們過去說了很久的時間,所以<信解品>應該也能,叫做「窮子喻」。

信解品
實可名為窮子喻
特以此喻
是因信解後才能說
信解之心為本
說喻言辭為末
故以信解之品名

特以此喻,是因信解後才說,因為信解之後,才開始說窮子譬喻。信解,我們過去有<譬喻品>,在「火宅喻」譬喻火宅、三車,大長者這樣把孩子叫出來。這就是大家將三車,大家發願為大白牛車,自度、度他人。這種大家瞭解了,舍利弗受記了,已經信解了,之後才說窮子的譬喻信解。

所以,「信解之心為本,說喻言辭為末」。其實,最根本的就是信解,最重要的是信解。信解之後,他們才提出他們的心境,過去的心境是這樣,因為我信解了,所以說出我過去,用這麼多的時間,到現在才能體悟。

須菩提等過去,
或解三而不信一
或信三而不解一
今聞法說、譬說
乃解一而亦信三

所以須菩提,大家過去,或者是「解三而不信一」,瞭解三乘,但是不相信一乘法;或者是「信三而不解一」,相信三乘,不瞭解一乘法。但是,無法瞭解一乘法,那都是過去了,今聞法說、譬喻,「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一」,現在瞭解,瞭解了一乘法,也相信佛陀所說的三乘法,這已經都瞭解了。

入大乘見道
故名為信
起大乘修道
故名為解

所以現在,「入大乘見道,故名為信;起大乘修行,故名為解。」現在進到康莊大道,大菩提道直,這條大路,「故名為信」。我現在願意要走這條路了,大菩提道,這條直接的道路。「起大乘修道」,要起大乘心,要修這條大菩提道,這樣叫做「解」。

由信故
回小向大
由解故
自知必當成佛

「由信故,回小向大」。因為有了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我們現在回小向大,過去的小乘法,將它去除了,現在向大乘。「由解故,自知必當成佛」。我相信,所以我現在,去除了自私自利、自我的心,我將自我的小我打開了,成為涵蓋天下宇宙萬物,眾生含為一體,所以我現在放大我的心,所以因為這樣,我瞭解;因為瞭解,所以總有一天我也能成佛。所以「瞭解權實」。

瞭解權實
信歸一乘
聞圓教
入圓位

佛陀開權顯實了,現在很瞭解。「信歸一乘」,我現在已經相信,我相信的是一乘實法。如圓教,這個教很圓滿。我相信佛陀過去的三乘法,也是從一乘開發出來。我現在已經相信佛陀,人人本具佛性,我將來也能成佛,回歸真如本性。這叫做「圓教」,很圓滿的教育,我們已經都體會瞭解了,這叫做「圓融」。

圓融
四悉檀益
四攝法一時俱得
故名信解品

「圓融」,過去說過了「四悉檀」,前面才說過而已。「四悉檀」就是世界的普施,我們能普施給世界。為人悉檀,就是為人普施。也能對治,我們有很多法來對治眾生的煩惱,來普施。所得到的法,第一義諦,所得到的法,我也能普施給眾生。所以「四悉檀」就是普施。

四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
第三、對治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

我們還要「四攝法」,要投入人群,利益眾生,布施給眾生,愛語,同事眾生。用這樣,我們絕對能夠成佛,不是獨善其身。

各位菩薩,佛陀對眾生的恩,真的是很大,無邊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生上彼岸。你們想,大恩,我們要如何報?唯有佛陀要求我們的,就是要信解,真正要去度眾生,信受奉行,要度眾生,這就是報大佛恩。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