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4,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706 - 隨時化度四悉檀 - 第864集



20160706《靜思妙蓮華》隨時化度四悉檀 (第864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來了知眾生善根成熟,隨時化度咸令解脫緣熟,是為成熟根緣化不失時。」
⊙「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以無量喻,而為說法,隨諸眾生,宿世善根。」《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佛能知根熟未熟,故能說種種法門,分別使眾生得四悉檀法益。
⊙四悉檀:悉:普遍。檀:梵語具云檀那,華言施,故名悉檀。佛以此四悉檀說法,遍施一切眾生。
⊙四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世即時,隔別之義;界即界分。蓋由眾生根器淺薄,故佛隨其所欲樂聞,為之次第分別而說,令生歡喜,是名世界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謂佛欲說法,必先觀眾生根器之大小,宿種之淺深,然後稱其機宜而為說之,令生正信,增長善根,故名為人悉檀。
⊙第三、對治悉檀。如眾生貪欲多者,教觀不淨;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癡多者,教觀因緣。為對治此等諸病,說此法藥,遍施眾生,故名對治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即義理。佛知眾生善根已熟,即為說法,令其得悟聖道,是名第一義悉檀。
⊙種種籌量,分別知已:觀機熟未熟,籌量分別,隨其根器,大則大之,小則小之,熟者成之,未熟者待之。
⊙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於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作三乘說。以是之故,四十年前,於一乘法,隨機說三。
⊙凡聞佛說法,一句一偈,佛皆為授記作佛。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此利行攝。

【證嚴上人開示】

「如來了知眾生善根成熟,隨時化度咸令解脫緣熟,是為成熟根緣化不失時。」

如來了知眾生
善根成熟
隨時化度
咸令解脫緣熟
是為成熟根緣
化不失時

為了眾生各不相同的根機,佛陀所說法,無不都是隨順眾生的根機。眾生根鈍,無法很快接受佛心裡,所想要表達的意思,佛陀只好就殷殷善誘,要用很長久的耐心,一直付出,等待眾生的善根成熟。

所以「隨時化度,咸令解脫緣熟」。若有因緣到了,佛就馬上趕緊因緣化度,希望人人都能,受到這個法來感化,希望能夠速速,趕緊,因緣能夠成熟。所以他教化就要隨根機而付出,誘引大家,從小,小根機而慢慢成就大器,希望人人從自利,能夠養成了再利他的心志。這樣化度不失時,他化度眾生就是把握機會、把握時間,一點點時間都捨不得漏失,希望人人自覺悟之後,還要再去覺悟他人。

自己得了這個法,體悟了真如本性,心與天體會合,瞭解萬法真理,我們就應該,再向大地眾生演說,同時要循循教育,同時要入人群中,去救度苦難眾生。這種「化不失時」,不可再等了,時間要好好把握。我們要為度化眾生而修行,而斷煩惱,而覺悟,這才是真正佛陀所盼望,也就是眾生要報佛的恩,這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前面經文這樣說,「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陀看眾生,眾生有種種的欲樂,眾生那分欲,所好樂的興趣,各人都不同,佛陀就要用耐心、智慧,慈憫眾生的愚迷,愚癡、迷茫,所以必定要依照他的根機,去適應眾生的志力。他是不是能堪得承擔,這個責任呢?堪得受佛陀的付託,度眾生等等。

所以「以無量喻」,為了要啟發這些人,志氣要大一點,力量要堅定一點,承擔的願力要再強壯一點,所以佛陀他就要用無量喻,將無形的道理用有形的事物,來解釋、來譬喻,讓眾生瞭解。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以無量喻,而為說法」。用種種方式,眾生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佛陀就用不同樣的法來應對,來給他啟示,讓他能瞭解。這就是佛陀說法的方法,隨眾生的根機去度化,這也需要「宿世善根」。宿世,不只是這一世。在這一世,佛陀還要看他,過去生中所累積的緣有多深,培養的根與機有多大、根機如何,有辦法承受什麼樣的法。

下面這一段(經)文,就結束<信解品>的文了。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佛陀要度眾生實在很辛苦,要如何適應眾生的根機呢?好在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所以說,「又知成熟、未成熟者」。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佛能知根熟未熟
故能說種種法門
分別使眾生
得四悉檀法益

佛陀的智慧,他就是要觀眾生的根機是成熟,或者是尚未成熟?這就是佛陀度眾生,很辛苦的地方,就是很不容易。雖然眾生接受了佛法,但是根機因緣成熟了嗎?能接受大法了嗎?「故能說種種法門,分別使眾生」得四悉檀法來利益。佛陀只好,眾生若還未成熟,他就要用「四悉檀」,用這種方法培養他的善根,慢慢能成熟。

什麼叫做「四悉檀」?

四悉檀
悉:普遍
檀:梵語具云檀那
華言施
故名悉檀
佛以此四悉檀說法
遍施一切眾生

「悉」就是普遍的意思;「檀」就是梵語,意思就是施;合起來就是「普施」。佛用「四悉檀」來說法,遍施一切眾生。

佛陀他得法之後,覺悟之後,他的心志就希望他所得的法,一點點都不留著,完全都普施給眾生。所以說種種法,將所有的法普施給眾生,這叫做「悉檀」。用四種方式讓眾生的根機、因緣,能夠都成熟起來。

「四悉檀」到底是什麼呢?

四悉檀:
世界悉檀
為人悉檀
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
世即時
隔別之義
界即界分
蓋由眾生根器淺薄
故佛隨其所欲樂聞
為之次第分別而說
令生歡喜
是名世界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世」就是時,時間,時間隔別。時間無形無跡,它分秒不斷流逝。到佛,說佛修行的時間有多長?無量劫。但是生生世世,這雖然是很長的時間,卻也是有隔別的意思;前世、今生、後世,就是一生一世不斷不斷這樣延續下去。

在這個時間的一個世界裡,「(蓋)由眾生根器淺薄」。因為像這樣的時間,我們人人來來回回,生生世世,都是在無明煩惱中,這樣在流轉,所以複製無明、複製煩惱,愈來使世間濁氣愈重,累積很多共業,災難偏多。這都是眾生根器很淺薄,無法瞭解,還是在這種迷茫、愚昧中。這是佛陀不捨,所以佛不惜辛苦,長時間累世,一世隔一世這樣一直累世,長時間,「故佛隨其所欲樂聞」,隨眾生所歡喜,所要聽的話,他用這樣的方法,隨眾生的根機,次第分別來說法,應眾生機來說法,讓眾生能體會,能瞭解。所以,令眾生聽法,能聽得法入心又歡喜,「令生歡喜」,這就是佛陀不斷來人間的目的。所以叫做「世界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
謂佛欲說法
必先觀眾生
根器之大小
宿種之淺深
然後稱其機宜
而為說之
令生正信
增長善根
故名為人悉檀

「佛欲說法,必先觀眾生根器之大小」。要看眾生的根機,他的器度有多大。意思就是他的根機若大,他的器,器就是大器,就是有能夠承擔責任的人。像這樣,佛陀他就要籌量,剛剛我們說籌量,就是測度他的根器之大小,大小。「宿」,在過去,過去生所種的因,根機到底種什麼種?就是看他的種子了。大樹有大樹的種子,小樹有小樹的種子。他的根機是深、或是淺,「然後稱其機宜,而為說法」,要看剛好適應;這些法要給他的根器,他能夠容納多少,就給他多少法。「令生正信」。所說的法,都是要使眾生,能生起了正信的心,慢慢培養他的善根。

再來第三,「對治悉檀」。

第三、對治悉檀
如眾生貪欲多者
教觀不淨

「對治悉檀」,「對治悉檀」就是說,若是貪欲多的眾生,佛就用方法教他。要教他什麼呢?觀想不淨。世間有很多不淨,觀身不淨,不必向外觀,觀我們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不淨呢?東西,逞一時的口欲,什麼都要吃,吃下去之後,每天不是要排出去嗎?若是身體四大不調,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不乾淨啊!

看看外面,現在地球上,一直就是污濁,甚至垃圾圍城,就是很多垃圾、骯髒的東西。這些骯髒的東西從哪裡來?也是人製造出來。總而言之,就是來觀,觀不淨。

若是瞋恚多的人呢?那就是要教育他「修慈心。」

瞋恚多者
教修慈心
愚癡多者
教觀因緣
為對治此等諸病
說此法藥
遍施眾生
故名對治悉檀

愚癡多者,愚癡的人,你就循循善誘,教育他觀因緣。為什麼過去擁有一切,為什麼一時皆空?為什麼這個人我這麼愛,為什麼忽然間無常出現?為什麼……?我們要告訴他因緣。因緣來時,就是得,因緣盡時,那就要失,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要用種種因緣來分析。

「為對治此等諸病」,這都是毛病。貪、瞋、癡,這都是毛病。貪欲的人,就教他不淨觀;瞋恚的人,教他慈悲觀;愚癡的人,就教他因緣觀。如這樣,用種種法,這叫做藥,對症下藥、對機逗教。這是「四悉檀」與「四攝法」互用,這就是法,也就是法藥,所以名為「對治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
即義理
佛知眾生善根已熟
即為說法
令其得悟聖道
是名第一義悉檀

第一義那就是義理,就是一切的道理。佛瞭解眾生的善根已成熟,就為他說法。令已成熟的人、能堪得受法的人,向他說法,「令(其)得悟聖道」,這樣叫做「第一義悉檀」。

若不是根機,你一直向他說法,「來啊,我說法給你聽」,向他說法,聽不進去,反而他會反感。我們要互相包容而尊重,慢慢不會排斥,反而能接受聖道,這樣叫做「第一義悉檀」。

佛陀對眾生的布施,法,要用很多方法。「種種籌量,分別知已」。用種種方法籌量,這樣分別讓(大家)都知道。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觀機熟未熟
籌量分別隨其根器
大則大之
小則小之
熟者成之
未熟者待之

所以「觀機熟未熟,籌量分別」。就是要這樣好好籌量,測量、度量他,到底根機能接受多少?「隨其根器」,隨順他的根器,大的器就給他大的,大量的法,小的,就給他小量的法。成熟者成之,法水慢慢灌溉他,法水慢慢滋潤他,一直到他成熟時,自然種子變成樹了,小樹就長成大樹,一定要循循善誘。若是還未成熟的根機,我們就要再等待,等待到因緣成熟時。所以這就是佛陀教育的方法,「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於一佛乘
無上之道
方便隨宜
作三乘說
以是之故
四十年前
於一乘法
隨機說三

「於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說三乘。本來佛陀已經成佛,人人都能成佛,卻是人人的根機沒辦法不得不用方便法,就是「四十年前,於一乘法,隨機說三」。佛陀在四十多年間,本來是一乘法,但是他將它分三乘,小根機小法,中根機中法,大根機大法,這種上、中、下機,讓他們各人,隨他們的根機去瞭解。

過去的方便法,現在現真實法,那就是在《法華經》了。

凡聞佛說法
一句一偈
佛皆為授記作佛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
此利行攝

「凡聞佛說法,一句一偈,佛皆為授記(作佛)」。大家若根機成熟了,不論他聽一句一偈都能瞭解,佛陀就為他說法,這樣開始,就是「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這就是「利行攝」。

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佛陀以身作則來教化,用身教來教育眾生,用四悉檀、四攝法來度眾生。佛陀的恩深浩瀚,我們要怎麼報呢?就是說我們要老實修行,身體力行才是真正報佛恩。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