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火化成灰,油盡燈息,薪盡火滅。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法華經序品第一》
⊙「分佈諸舍利,而起無量塔。」《法華經序品第一》
⊙「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法華經序品第一》
⊙「精進」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懈怠,修持心不自放逸也。
********************************************************
【證嚴上人開示】
人生離不開生老病死,這叫做「分段生死」。到底時間多長?不知道。人生是無常,所以任何人都無法知道,我們這輩子在人間有多久,所以無常人生。
不過,在生老病死的最後,有的人就是以土葬;土葬很麻煩,棺材再好,幾年後還是同樣要再打開它,然後要再撿骨等等。現代人比較開通(用)火化。火化,那就是成灰了。
生老病死
火化成灰
油盡燈息
薪盡火滅
人生一輩子有這個身體時,什麼都會執著,什麼都是有。其實,有的盡頭叫做無。就如這個身體火化之後,收起來就是一堆的灰。佛陀就這樣說「如薪盡火滅」。在日月燈明佛將示滅之前,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法華經序品第一》
如同柴,柴若燒了之後也是成一堆灰。人的身體與草木有何不同呢?相同,有的盡頭也是同樣沒有了。那麼一盞燈,油若盡,燈也會熄,也是同樣沒有。
人生從有到無這當中,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到最後什麼都沒有,那麼,這輩子,所造的業就是不斷累積著,起心、動念,無論有去造作或沒去造作,心裡的煩惱就是不斷累積。累積了內心的煩惱、無明,還是要牽引到來生、來世,沒完沒了。我們唯有顧好我們這念心,先滅掉「見思惑」,再來就要斷「分段生死」,我們要度這個身。我們這輩子知道佛法,要好好修此身,應該要向今生度。
我們要瞭解人人都是在,生老病死中生活,無常何時會出現,我們不知道。無常一出現,沒幾天就火化掉,就成了一堆灰,就如油點完就盡了,就如柴燒完就滅了。像是這樣,我們何必計較?計較累積就是叫做煩惱,煩惱就是帶到來世的受報,苦不堪!
所以前面經文已經說過了,日月燈明佛入滅了,還有未來的佛還是會繼承下去。儘管所有的弟子,都很擔憂、很悲惱,「佛滅一何速」,佛怎麼這麼快入滅!所以,日月燈明佛安慰大家,人生就是如此,不用擔憂,未來的佛——淨身佛,還是再來娑婆世界,所以大家不用擔憂。
日月燈明佛滅度之後,就要分佈舍利。因為要留念佛,所以這個舍利就要分,每一個地方當作紀念,所以叫做「分佈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分佈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法華經序品第一》
「舍利」,這二字就是骨灰的意思。若是佛、菩薩、有德高僧,他(們)圓寂之後,火化就能凝聚,結下來,這叫做「舍利」。也應該就是說精神的結晶。
我們若是有修行的人,心很清淨,精神沒有分散掉,所以人說「精英、精英」,那個人很「精英」,意思就是說精神英明,那就是那個心沒有散亂,所以叫做凝結,就有舍利了,在骨灰中能找出了真正堅固。傳說中,舍利用很硬的東西敲都不會破,真的很堅固。這就是諸佛、菩薩、有德高僧,往生後燒,化為骨灰,骨灰中它就有凝結,非常堅固的東西,所以叫做「舍利」。
為舍利來建塔,這個「塔」有的叫做「浮屠」,有的叫做塔婆。「塔 」就是「顯德」的意思。一般的墓地,若是人往生後,就是用石土疊起來。但是,諸佛、菩薩、高僧,他(們)的德很高顯,德高望重,後來的人就為他(們)建塔。建這個塔,有的是五層、七層、十一層等等,或者是九層,就是要顯示那個德的高顯。
日本人建造塔時,那個塔的角,他(們)就將它掛上鈴,風若吹,鈴就會搖,搖就會(發出)叮叮咚咚聲,就是要讓人知道,這個塔內有德高的人。就是表現人生人人都能成佛,但是,人人要有這個德高望重,堪得為人的典範。所以說顯德,要顯示這個塔,就是那個德很高的人生,歸宿之後就在塔裡,所以叫做「塔」。
「塔」 ,在佛教中的傳說,有阿育王建塔。起初阿育王,他所信仰的是婆羅門教,有一段時間所施的是暴政,就是沒有仁德,後來有了因緣所以信佛。他信佛之後,瞭解佛陀的教法,感覺佛法應該要擴大弘揚,所以他那個時候的政府,他就培養一些官員,專門研究佛法。這些官員培養出來之後,讓他們到處去講經,講佛陀所說法,他叫做「教官」,能去弘揚佛教道理,這樣的官員,他們四處去弘揚佛法。
所以,他起建了八萬四千塔,到處就是要讓人知道,過去釋迦牟尼佛來過人間,滅度後他的佛法留在人間,要他的全國人民都要信仰佛法。所以,他除了建塔之外,也就是弘揚佛法。這是在佛教中的大護法者,阿育王對佛教貢獻很大。
前面說過「分布諸舍利」。佛滅度後,就將佛的舍利收起來,再將它分布,有敬仰佛的人就會來請去供養,見舍利如見佛一樣。「而起無量塔」,既然是分布,當然就是要建很多塔。這是過去的日月燈明佛,他滅度後同樣是收集舍利,同樣建無量塔。佛佛道同,過去的古佛是如此,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身體滅度後,入滅,同樣也要火化,同樣也就是收取舍利,同樣是建塔供養。這是在日月燈明佛,那時候是這樣。
「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恆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法華經序品第一》
意思就是說,在那個時代,日月燈明佛那個時候,滅度後有「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數量很多很多,「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這「其數如恆沙」,在日月燈明佛那個時代,當然是無央數劫,那個時代的世界,到底人口多少?我們不知道。若是佛陀來娑婆的這段時間,當時的人口並不多。所以,經典所在描述的「如恆沙」,這就是一種的比喻,意思就是說很多,若是說如恆沙,那就更多更多,無法去算計了。
在《無量義經》的開頭,還有萬二千等等出家眾,比丘、比丘尼。但是,在日月燈明佛的時代,「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我們就將它想成,是在表達無量無數的意思,應該是數量很多。
所以過去在修行,發心修行(者)有這麼多人,而且「倍復加精進」,佛滅度後更加精進。相信世間有生、滅,佛都有入滅的一天了,難得聽聞佛法,佛既然滅度了,大家修行者更加要精進,佛法要更入心。所以,想自己也是同樣(有)生老病死,何時無常會到,人人身上,總有一天會發生的事情。所以大家就看佛示滅後,「倍復加精進 」,人人,無數的人,修行者,更加精進。
所以「精進」,就是修諸善法,精勤無懈怠,修持心不自放逸。
精進:
就是修諸善法
精勤無懈怠
修持心不自放逸
要如何精進?所有的善法我們都要修集來,修集來,如何修集呢?就是身體力行,凡是善的,要行一切善,所以「修諸善道」,既然有道,就是要走,我們要走。只要是善的道理,我們要修集,善的路,我們要精進。
「精勤無懈怠」,很精進,尤其是要很勤,不要有懈怠。這就是在那個時候,人人「倍復加精進」,這是表示很精進,為了就是要求無上道。唯有到佛的境界,那個法是最真、最上、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嗎?所以,受持的心絕對不能放逸,這叫做精,精進。
剛才說,舍利是凝集起來,將我們最乾淨、專心的精神結集起來,叫做精英。有的說石英,石頭最硬的叫做石英,我們的精神如此凝聚起來,叫做精英,非常硬的東西,那叫做舍利。所以,舍利就是來自於精進,精神不散亂,要專心一致,那麼,所有的善法要修集在我們的心,我們要身體力行,如此叫做精勤。我們的精神要很用心合一起來,身體力量不可有懈怠,這叫做「修持心不自放逸」,不要放逸,不要放鬆掉,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
各位菩薩,學佛就是要行菩薩道。我們雖然修行,不能獨善其身,我們要成為菩薩、比丘、比丘尼,我們要有這分心。靜修、清修,也要有清修菩薩。所以,菩薩是人人只要是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全都叫做菩薩,要身體力行。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