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諸佛法身如虛空,靜寂清澄,自是無動轉閑靜。
⊙「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法華經序品第一》
*******************************************
每天都是同樣在這個時間,同樣是這樣的境界。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境界,是不是同一個時刻呢?說起來境界都相同,但是時間還是同樣有分別啊!到底世間的道理與名相,我們若是分得清楚,道理就能通徹;我們若是分不清楚,在人、事、物中計較就多了。
所以《無量義經》要讓我們更透徹(瞭解),所以這段(經)文說:「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每天誦《無量義經》,大家對道理不知道有沒有透徹?「非動非轉非閑靜」,我們每一個時間,是不是在動中過時間呢?或者是在靜中過時間?我們現在是很靜,這麼靜的境界,感覺起來靜靜地、定定地,名稱上就是「非動」。在這裡坐著,我們都沒有動,大家都靜下來了,你們知道嗎?這一點點的時間,地球繞著太陽已經走多遠了,它還是動。因為時間分秒在過,我們有動的感覺,有靜的時刻,所以「非動非轉」。
其實,哪一個時刻地球沒有在轉呢?哪一個時候分秒不是這樣在過呢?儘管我們很靜,但是周圍的境界,不只是天、地,包括萬物都一樣,眼前看到的都「非動非轉」。我們現在的感覺其實是「非閑靜」,它不是靜靜地存在,它還是不斷在運作中。所以,動與靜,就是這麼平行地這樣在過,這叫做「蘊」。常常跟大家提起「行蘊」,任何時中都是在行蘊中,(只是)我們沒有感覺。
「非進非退非安危」,同樣的道理,進、退,到底是進或是退呢?我們從生下來,小的時候樣樣都在學,學走、學聽話、學讀書、學做事,這都是在進步。不過,到了年輕過後,中年就是到了頂端的時候,接下來就要老年了,開始就逐漸一直退(化)了。因為體力消退、記憶消退、動作敏捷就沒有了,還是在退(化)。到底是進還是退呢?退,退到最後,它就是消逝,消逝之後還是再重來,因為我們都是在輪迴中,所以「非進非退非安危」。
因為在這無常的境界裡,我們若是常常想:我們都很平安。但是要記著,我們是時間擋不住,無常擋不住,怎能夠常常說「非進非退」,是很恬安的時刻呢?也沒有辦法。而是不是步步都在危險中呢?也不是。所以,無常雖然是即刻、瞬間,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但是即刻、瞬間發生的事情,都叫做「無常」,我們卻要有一分居安要思危,這樣才能平行。
常常警惕我們大家,雖然在這麼恬靜、很安適的境界,我們要時時有這樣的警惕。雖然我們看到外面的境界,很多的無常,這卻是自然法則,我們心就安住在自然法則裡。但是,道理必定要透徹,要瞭解,是每一個時候都在變化,每一個時候都是在退縮,這是在真理中,我們人生生活的境界。真理是永恆的,生活的境界就是這樣變化無常,所以叫做「非進非退非安危」。
可能大家會覺得,這與我有什麼關係?若是我想起來,這與我的關係很大。因為,我們不只是生活在這個環境中,我還要生活在全球,他們的時間、他們的環境都要瞭解。對這個全球環境要瞭解,就會牽涉到什麼是穩定,什麼是不平衡?從四大不調到天下萬物的生態都有關係,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有一個很大的宏觀。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空間,但是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心包太虛,要瞭解整個道理,要很透徹。
所以說,「非是非非非得失」。「非是」就是「不是」,道理不是這樣。「非是」也叫做「假」,「非是」也是「不對」。「非非」,沒有錯。到底是對,或是不對呢?「非得失」,沒有得,也沒有失。
是啊!計較什麼呢?到底是不是,要用我們的智慧,這是很重要啊!大時代需明大是非,不要只說,「是對,不對」。其他外道教的開經,「阿優」,那就是「有與無」,開經就說有與無,是真的,是假的,不管它,開始就是他們的道理。但是,我們佛教的開經就是「如是我聞」,是「確實是這樣」,前面開經就一直說「六成就」,有根據、有地點、有人在聽、有佛在說。「如是」,確實就是這樣的證明。
所以佛經必定要有根據,是真,真理是這樣;是假,虛妄是這樣。分析讓我們瞭解,是虛妄的、是真實的。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如何將日常的虛妄去除,如何能夠面對真實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常常是非分清楚。這句就是「非是非非」,是「對」是「不對」,我們必定要讓它清楚。所以「非得失」,這個真理永遠都是常在,佛性永遠都是在我們的內心裡,我們也沒有比較增,也沒有比較減。
所以說,「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佛性,佛與眾生是平等。所以只要我們用心,瞭解是真的、是假的,是錯誤的方向我們不要走,是正確的方向我們要向前精進,是非分清楚。在我們人人的本性與佛同等,道理、法身,人人本具,所以「非得失」。「在佛不增」,沒有比我們多;「在凡不減」,我們沒有比佛少,佛性全都是平等。
所以「非彼非此非去來」,何必分他是在那裡、在這裡呢?同樣這個時候,「彼」在那裡,地球的那邊,「此」是地球的這邊,彼此之間的去、來,過去在那個地方,可能要用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到達,現在不必了,也不必搭飛機,用視訊的,他說、我回答。看,這不就是「非彼非此非去來」呢?你不必去,他也不必來,同樣在這個時候,他能和我們互通。這就是有這樣的道理存在,現在的人用科技將它展現出來,所以「非彼非此非去來」。
諸佛法身如虛空
靜寂清澄
自是無動轉閑靜
所以「諸佛法身如虛空,靜寂清澄」。諸佛的道理,法其實如虛空一樣,就是那樣地靜寂清澄,那樣地乾淨。時間是很乾淨,道理也很乾淨,因為你看不到,你染污不到它。所以這就是法身,本具的道理,本具有的道理就包含在這個覺悟佛性裡面,所以「諸佛法身如虛空,靜寂清澄,自是無動轉閑靜」。在這當中,你要說它有在動、有在轉嗎?其實沒有動,也沒有寂靜,靜下來的時候。寂靜,靜下來的時候,它也是在轉。
所以道理就是動靜合一,我們若能瞭解,應該就對人世間一切的物理,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一切物質沒有什麼通不過。只要我們用心。
所以《法華經》,前面我們就已經說過了,開始佛跏趺坐三昧。開始結跏趺坐,在定中,心很開闊、很踴躍。聽的人也很歡喜,知道佛將要出定了,佛將要暢演本懷了。在那當中,天鼓自鳴,天華這樣墜下來,那個境界之美。
所以這當中「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法華經序品第一》
這就是要告訴我們,在那當中,大家都是很恭敬的心。不只是在人間,人間有四眾弟子,有國王、大臣,還有諸天龍神,全都來了,用最虔誠的供養。
「供養」這兩個字,最重要的是這念心,所以諸天龍神也是用很恭敬的心,供養人中尊。就是敬的供養、行的供養,用他們身體力行來護持佛法,這都是叫做供養。所供養、所護持的就是人中尊。因為佛是在人間成佛,佛已經覺悟了宇宙的真理,所以是人中尊,已經是正等正覺了,覺悟的是那樣的正,方向很正確,是人中最尊敬的人。
「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佛土,也就是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他所領導的範圍,就是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在宇宙中這顆地球上面,所有的眾生是佛最愛的,是佛陀最庇護的。所以他撫摸著地球,就是來疼惜地球一切眾生、萬物、大地,這是佛的領土。
其實,宇宙之間,佛有很多。我們光是前面聽過的,日月燈明佛,同一個名、同姓就有兩萬(佛),後面又有燃燈佛,再後面還有很多的佛。其實諸佛土都沒有變動,我們的娑婆世界也沒有變動,同樣是佛所領導的。所說的沒有變動,是道理沒有變動,娑婆世界的真理,與其他佛土的真理都是共同,所以叫做佛佛道同。娑婆世界的佛心歡喜了,諸佛世界一切佛心就歡喜,這是「大震動」。震動就是踴躍、歡喜的意思。
所以學佛,我們必定要將道理與事物會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我們必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事、物與心理,事與理、與心、與人的生活,一定不能拆離,一定要將它會合起來,我們才不會受到外面的境界,將我們運轉過去。
「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應該大家都比較能瞭解了。每天在誦的經,我們若是不瞭解,只是念過去,那就不對了。必定要將這個道理,日常的生活,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我們一定要很透徹。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