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6,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818 - 佛慈慇切引眾開解 - 第895集
20160818《靜思妙蓮華》佛慈慇切引眾開解 (第895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慈愍念深心之所行,悲心慇切開示佛知見,啟示諦理悟入淨真如,導引諸眾生入佛境地。」
⊙「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正指中根四人,傍及下根聲聞,已於佛前聞法言教譬說,故對如來方便,隨宜說法,能信能受,不再停留小果,而能捨權入實,回小向大,佛特讚其甚為希有。即領解由實施權,由一開三,甚為希有。
⊙能知如來隨宜說法:歎希有者,以能如是。一切諸佛,隨順物宜,稱機而說,無有定法。
⊙能信能受:指今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能信受領解,不生違逆,又能依教奉行,能得果證,能了生死,則更為希有。
⊙隨宜:隨順眾生之所宜。謂如來所說種種諸法,或偏或圓,或頓或漸,皆是隨順眾生之機,稱其根器,悉令開解。
⊙難解難知:五乘教法,是佛一切種智妙用,未得一切種智眾生,解知難,悟入難也。
⊙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證嚴上人開示】
「佛慈愍念深心之所行,悲心慇切開示佛知見,啟示諦理悟入淨真如,導引諸眾生入佛境地。」
佛慈愍念
深心之所行
悲心慇切
開示佛知見
啟示諦理
悟入淨真如
導引諸眾生
入佛境地
我們再用心來體會佛的本懷。佛心就是慈悲心,憫念眾生。他深心,用最深刻的心,就是為了悲憫眾生,所以這是佛陀他經無央數劫,所修行的目標,一旦成佛了,他一大事因緣,就是將法普施給眾生,這是「佛慈憫念深心」。佛陀認為他已經成佛了,也體悟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偏偏我們眾生就是,有各人各人不同的無明煩惱,所以佛陀他「悲心慇切」,這麼慇切的心來開示,開示眾生,人人都與佛具有同等的知見。
所以「啟示諦理悟入淨真如」。長年累月,佛陀成佛之後,也經過四十多年了,殷殷善誘,隨順眾生根機,這樣一一為我們啟開、一一來為我們指示,無不都是為了,要讓我們體會諦理。諦理,是真理,希望我們人人能悟入,從過去錯誤的道路,慢慢回歸回來真如的覺道,那就是菩提大直道。
這必須要佛陀來為我們開示,不只是開示,還要循循善誘,來引導我們,「導引諸眾生,入佛境地」,讓我們安心;不只是說而已,又是這樣帶我們,希望我們人人都能入佛境地,與佛同等,入佛的境界同等。
這是佛陀的慈悲,只是一種的盼望,眾生能體會佛的本懷、佛陀的開示。這個心念,我們眾生能夠貼近,貼近佛的心念,甚至佛陀所開示的,我們能領悟。所以佛的開示,眾生要悟入,這唯一佛陀的盼望。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佛知是已
觀眾生心欲
而將護之
是故不即為說
一切種智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要如何讓眾生這種,還未完全去除的惑要如何去除,也要應機適量,應眾生的根機,適應眾生大小的根器。法要施給他們不是很容易,這就是為了保護眾生,法,剛剛好,才不會被眾生曲解、誤解,反而對法無益。
所以佛陀,法要利益眾生,也要看眾生的根機,堪得受用這個法嗎?佛陀需要弟子去廣度眾生,這個弟子堪得入人群中而不受污染嗎?這全都是佛所要考慮的,所以「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知道眾生不堪接受,所以他要思考,思考之後才決定到鹿野苑,從「苦集滅道」開始,法,一步一步走,也走過四十多年了。這是佛陀瞭解眾生根機,可受用的法。
下面(經文)接著說,「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
能知如來隨宜說法
能信能受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隨宜說法
難解難知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段(經)文就是表示,佛陀還是讚歎法非常的深奧,法要真正能體會,實在難啊!難知。天地宇宙萬物的事、物、理,要很通徹瞭解,實在難啊!再讚歎這個意,下面這段(經)文,又是再讚歎迦葉尊者等四人。再重複讚歎,甚至也要告訴大家,法甚深難解,但是讚歎迦葉尊者等四位已經能知了。
此示歎法之難知
並再讚迦葉等
四人之能知
佛陀對迦葉尊者,一向就是很讚歎,也肯定。在《(增一)阿含經》裡,有一段,佛陀與迦葉尊者的互動。這就是說,佛陀在祇園精舍那時候,迦葉尊者,他在另外一個偏遠的地方,他從遠途,已經接近祇園精舍來,很多不認識他的人,起了厭惡的心,因為全身都是很弊惡的衣服,就是很邋遢、很破爛。佛陀看到他已經這樣到來了,佛陀起了一個心念,要如何才能讓人人,對迦葉尊者起恭敬心?所以,看到迦葉慢慢接近,要向佛頂禮之前,佛陀就說:「來,來,迦葉,在我的身邊坐下來。」
迦葉尊者在佛的面前跪下來,很恭敬,向佛陀說:「佛啊,佛陀是我的師尊,我是弟子,我怎麼能與佛同座。」就去找他所要坐的座位坐下來。
佛陀就向大家說:「我出家之後,我一直在修行的過程中,我靜坐,我在靜謐思惟當中,我已經進入初果、二果、三果,一直一直到慈悲喜捨,天地萬物遼闊,所有的真理開始入心那時候。迦葉尊者那時候,他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與我差不多同等,同樣默思中也是初果、二果,這樣漸漸在進步。所有一切修行的過程,與我的心思都差不多是平行,只是我早日覺悟,比他早覺悟,能夠與天地萬物、天體合一,稱為大覺。」佛陀對迦葉肯定,而且讚歎迦葉內心的清淨,與他的外表完全不同,「大家不要懷疑他,應該人人要尊重。」這就是佛陀的慈悲。
經文說,「汝等迦葉甚為希有」。這段(經)文就是在讚歎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這四個人。他讚歎他們,因為這個法是這麼深,可是現在稱為中根的四個人,以及與旁邊所有的人,下根器的人,聲聞,「已於佛前」。這些人全都是在佛前聽法的人,長久以來,同樣都是聽佛法言教,譬喻、言辭等等的法,大家還無法很透徹瞭解,還是佛陀用種種方便法,佛陀的方便法來對待眾生,「隨宜說法」,隨眾生的根機。
過去是這樣,現在呢?迦葉等「能信能受」。現在這麼多人在聽法,卻是這四位已經「能信能受」。
汝等迦葉
甚為希有:
正指中根四人
傍及下根聲聞
已於佛前
聞法言教譬說
故對如來方便
隨宜說法能信能受
不再停留小果
而能捨權入實
回小向大
佛特讚其甚為希有
即領解由實施權
由一開三甚為希有
雖然佛陀過去的方便隨宜說法,現在到這個時候,這四位已經「能信能受,不再停留小果」了,這四位開始放棄小果(小乘),開始能夠入大乘,已經「捨權入實,回小向大」了,小乘已經轉向大乘了。所以佛陀特別讚歎「其甚為希有」。
就是「領解由實施權」。領解了佛陀是以一實乘,為了眾生的根機,所以施權教,現在他們已經全都瞭解了。「由一開三」,本來就是只有一種法,一實乘,就是將它更開闊一點,用三乘,適應眾生的根機,所以現在全都瞭解,瞭解佛陀施權,目的就是歸一。所以佛陀讚歎稀有,芸芸,這麼多人當中,這四位已經瞭解了,所以佛陀也很高興。
「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讚歎他們能瞭解,這是稀有的,因為「以能如是」,如是知一切佛,佛佛道同。瞭解了佛陀的真理,等於透徹瞭解一切佛的道理,都是「隨順物宜」。眾生的根機能接受的時候了嗎?能施什麼樣的教法?所以「稱機而說」,看看什麼樣的根機,就是大家所能堪受的。所以,佛陀對眾生,他不定法,適應眾生的根機來教化。
能知如來
隨宜說法:
歎希有者
以能如是
一切諸佛
隨順物宜
稱機而說
無有定法
現在迦葉等「能信能受」,現在都能信受了。今天已經,佛陀「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了,能「信受領解,不生違逆」。已經體解,佛陀所說的法完全都接受,所以「不生違逆」。「又能依教奉行,能得果證」,這是佛陀對他們的印證。「能了生死,則更為希有」。他們已經,(見思)煩惱都斷除了,也已經看到他們,已經是證羅漢果了,這種無明煩惱已盡,現在塵沙惑也開始去除,願意接受入人群濁氣中,去淨化眾生,引導、教育眾生,這是佛陀對他們的讚歎。
能信能受:
指今日開權顯實
會三歸一
能信受領解
不生違逆
又能依教奉行
能得果證能了生死
則更為希有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佛陀為什麼要用一乘,而分別說五乘呢?這是隨眾生根機,能夠接受的時候,他就隨他們的根機、隨因緣去為他們施教。
隨宜:
隨順眾生之所宜
謂如來所說
種種諸法
或偏或圓或頓或漸
皆是隨順眾生之機
稱其根器悉令開解
要隨宜說法,「隨宜」的意思就是說,隨順眾生所需要,他的根機。也就是「如來所說種種諸法」,或者是「偏」,或者是「圓」,或者是「頓」,或者是「漸」,「皆是隨順眾生之機,稱其根器,悉令開解」。
有的根機很高,他就用圓教,一音圓演,讓大家都能完全接受。若是根機較小的,佛陀就要一段一段來教育。或者是「頓」,或者是「漸」,這就是佛陀應機的方法。「頓」就是利根,利根利器的人;若是「漸」,就是要慢慢地來,這就是佛陀隨宜說法。「皆是隨順眾生之機,稱其根器,悉令開解」。佛陀的一法,隨順眾生的根機受用,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對眾生的開示。所以,法,老實說,佛法實在是很深奧,難解難知。
難解難知:
五乘教法
是佛一切種智妙用
未得一切種智眾生
解知難
悟入難也
難解難知,因為眾生有這五種的根機,佛陀就是用分別,這樣不同的,他們的環境、他們的因緣、他們的根器等等,來施五乘教法。這是佛一切種智的妙用,讓想要修行、根機不齊的人,要如何讓他們,全都能夠透徹瞭解,將法收入心,行在日常生活中。這沒有得一切種智的眾生,是難瞭解,所以佛陀一定要觀機逗教,讓人人眾生人人與佛同等,到達入佛的境地。因為難解難知,法,要悟入更困難。
方便品曰: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所以佛陀在<方便品>中,也是這樣一段(經)文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這是在<方便品>中,佛陀這樣說。
各位,學佛真的要發大心、立弘誓願,這是「佛慈愍念,深心(之)所行」的道,我們也要學佛,要慈愍念深心所行,我們也要這樣走過來。我們大家要尊重自己本具佛性,我們才能讓人人瞭解,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我們必定要學佛,學佛在人群中,把人帶過來,好好的體會佛法,到佛的境地,就是回歸如來的本性。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Labels:
靜思妙蓮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