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1,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803 - 體解三業隨智慧行 - 第884集



20160803《靜思妙蓮華》體解三業隨智慧行 (第884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體解,三業隨智慧行;知道,守護意業無漏;開道,守護身業無染;說道,守護口業無失。」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謂今生後世,三達如實知之。宿命達過去,天眼達未來,漏盡達現在,亦名三明。
⊙一一稱實,知其因果。今世後世如實了知,即佛之三達明智。明證智之境,顯了分明。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就意識云知,就眼識曰見,又推求名見,覺了云知。正見明白,透徹法源。
⊙一切知者:即佛之如理智,契於諸法真理之智。如量智:通於諸法事相之俗智。
⊙如理智: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
⊙如量智:為佛能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智,如其分量,故曰如量;又稱後得智。
⊙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善知一切道通塞之相,知真實之道者。善能開示,為眾生說無上道者。
⊙道:即佛之中道第一義諦,惟佛之真智能自證知。
⊙眾生煩惱能為道之障蔽,惟佛能開發;法性理同,眾生機異,惟佛能方便演說。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證嚴上人開示】
「體解,三業隨智慧行;知道,守護意業無漏;開道,守護身業無染;說道,守護口業無失。」

體解
三業隨智慧行
知道
守護意業無漏
開道
守護身業無染
說道
守護口業無失

學佛要體解大道,體解大道,要時時守護我們的三業。三業,那就是口業、身業、意業。開口動舌,說話要很謹慎,說話若有一點點偏差,有意誹謗或者無意出言差錯,這都是對我們的德的損失,不只是今生失德,來生世也是因緣果報多。所以我們修行,在身、口、意這三業要很謹慎。守好我們的意業,不要起心動念,自然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偏差,開口動舌就不會造業。總而言之,這三業是隨著智慧行。

從意用心深入,產生智慧,我們就能三業,在人世間無不都是造福;口業,所說的是真道理,淨化人心;身業,所行的是善事,利益人群。所以我們要體解,三業隨智慧行。

「知道」,我們要知「道」。既來人間修行學法,我們應該要瞭解道要如何走,理要如何通徹,我們必定要先「守護意業無漏」。我們要將煩惱全都去除,不要再有煩惱無明,再侵入我們的心。心若能很清楚,明白了一切道理,這樣我們的智慧才會成長。

我們既是「知道」了,我們更要是「開道」,要當開道者。我們要守護身業無染,我們自己的身行真的要守好,行善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舉手動足,無不都是我們造作的善惡業。到底你是要去救人、幫助人呢?或是要去花花世界享樂呢?或是在外面,為非作歹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身業。守護身業無染,才有辦法帶人走好這條道路。有路障,我們就要帶人,如何來撥開,清除路障,讓大家有一條平坦道路,可以走過去,這就叫做開道者。

我們也要成為一位說道者,帶人走,也要說給人家聽。要說話給人聽,我們就要很謹慎,守護口業無失。

在佛陀的時代,一個孩子,年紀小小的,會說話開始,就是一直,看到人就說,「生死極苦」。因為這樣,他的名字,大家就叫他「生死苦」。他從小一直到大就是都說好話,見到人就向人說因果輪迴極苦。

有一天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走的時候,正好佛陀在為大眾說法,他就這樣靜靜地,在佛遠遠的地方,他向佛陀頂禮,然後就坐下來聽法。佛陀也遠遠地看到,這位年輕人靠近來了,坐在聽眾之中,佛陀話鋒一轉,開始就說四諦法。這位生死苦,他的歡喜好像,他一輩子想要找的道,已經心開意解了!回到家裡向他的父母苦苦哀求,讓他能跟隨佛陀出家。

這位生死苦來到佛的僧團中,得到佛陀收為僧團的比丘,他很安心,每天的心情很平靜,這樣用功聽法,寂靜的心境,佛陀每一次的法都啟動他的心,所以得了阿羅漢果。與他同修的人,看到他這麼安靜用功,句句的法都能知「道」,所以有人就來問佛,「佛陀,這位生死苦比丘,到底是什麼因緣,怎麼學佛能這麼的順暢,這麼快就通達諸法呢?」

佛陀開始就向大家這樣說,就說,過去在賢劫,迦葉佛,這個時代裡,有一位小沙彌。這個小沙彌聰明,有一天看到外面,有很熱鬧的廟會,就趕快進來向他的師父說:「師父,今天外面很熱鬧,我們趕快去托缽,我們一定能滿載而歸,鉢一定會滿。」師父就告訴他:「時間還早,你好好地靜下來,好好靜坐下來。」但是這位小沙彌坐著,人是在裡面坐,心還是在外面,又再向師父說:「師父,我們是不是提早出門?」師父就又跟他說:「時間還早,靜靜坐下來。」心還是在外面。第三次,師父還是同樣,這位小沙彌內心發怒,瞋火起,他衝口而出:「您實在很頑固,早死早好!」就這樣站起來,拿著缽就出門去了。

就這樣出去外面,但是邊走,自己邊反省,「我不尊師,不重道,我錯了,錯了,我要趕快回去。」到師父的面前叩頭禮拜,表示懺悔。就這樣,五百世墮在地獄中。

佛陀就說,這位生死苦,就是當時的那位沙彌。雖然他有經過了這樣的錯誤,他也趕快懺悔,但是業已造成,還是同樣要受業報,不過,他的福報與慧根還存在,他才能生在今生此世,在富貴人家,能夠守口業,時時勸善,有這個因緣來接受佛法,出家,得阿羅漢果。

可見,我們就瞭解,真正的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我們必定要在三業中體解,這三業要好好守護。下面你們就能更瞭解了。

前面的(經)文,「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未度者令度
未解者令解
未安者令安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下面再接下來就說,「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
我是
一切知者
一切見者
知道者
開道者
說道者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又再次表達,讓大家知道,今世後世能「三達如實知之」。「三達明」,就是通達無礙,很清楚,全都瞭解;有三項,那就是「宿命明」、「天眼明」、還有「漏盡明」,這三明。宿命明就是通達過去,天眼明就是通達未來,漏盡明是通達現在。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
謂今生後世
三達如實知之
宿命達過去
天眼達未來
漏盡達現在
亦名三明

佛陀既瞭解過去,通達現在,當然也對未來明明瞭瞭,通達無礙。這是佛陀他說,「今世後世,如實知之」,這是要讓大家相信,佛陀所瞭解的,過去、現在、未來,所說的,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希望人人能深心信解。所以在這裡「一一稱實」,「三達明」都很實在地瞭解。

一一稱實
知其因果
今世後世如實了知
即佛之三達明智
明證智之境
顯了分明

我們要知其因果,一一都是因緣果報,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要能通達,明證智之境,顯了分明,要先瞭解因緣果報。這是佛的「三達明」的智慧,知過去、現在、未來,又是很清楚為我們證明,這個智的境界。

所以,下面再接著說,「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

我是一切知者
一切見者:
就意識云知
就眼識曰見
又推求名見
覺了云知
正見明白
透徹法源

佛陀再作證明,這意識都瞭解了。從「眼識曰見」,所以「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就是因為眼睛看的一切,他眼睛所看的,心裡所明白的,所以推眼見來瞭解道理。覺了云知,正見明白,透徹法源。所以不只是我們的肉眼,應該也是我們的見解,眼睛所外面接觸的,裡面的意識的體會,那種見解,佛陀一眼了然,能夠瞭解。這就是佛陀他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所有一切,無不都是透徹法的源頭,這是佛的知見。

一切知者:
即佛之如理智
契於諸法真理之智
如量智
通於諸法事相
之俗智

所以「一切知者」,就是說,佛他有「如理智」,因為佛陀具足了如理的智慧,就是「契於諸法真理之智」。「如量智」呢?就是「通於諸法事相之俗智」。

「如理智」,就是「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這叫做「如理智」。

如理智:
謂諸佛菩薩
以如實之智
徹見實際之理
妙極寂靜
無增無減
是名如理智

這個境界,是諸佛菩薩,他已經慧命是清淨無染著,所以一切萬物對佛、菩薩,都無增無減,無得失心,心靈境界的寧靜,才能有天地萬物真理融入本性覺海,這種的「如理智。

「如量智」,就是世俗的道理,世俗人,凡夫的煩惱,佛陀也要一一去體會,佛陀的智慧也要通達,芸芸眾生無明的心態,這就是佛陀的「如量智」,去測量眾生他的根機,他所需要的、所要追求的,是什麼法,佛陀要真實體會,這叫做「如量智」。

如量智:
為佛能知世出世間
一切諸法之智
如其分量
故曰如量
又稱後得智

這種處世、出世一切諸法的智慧,佛陀他非常具備,所以他來回人間,「如其分量」,這叫做「如量智」,也稱為「後得智」。

接下來再說,「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意思就是說,佛陀「善知一切道通塞之相」,知真實之道,善能開示,為眾生說無上道者。

知道者
開道者
說道者:
善知一切道
通塞之相
知真實之道者
善能開示
為眾生說無上道者

世間五濁惡世,障礙偏多,佛陀他就能為我們,開示要如何做,「為眾生說無上道者」。這就是佛陀是「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道」,這條道,就是佛陀的中道第一義諦。沒有偏倚,就是走在道中,不取有,不取空,是在真空妙有中。

道:
即佛之中道
第一義諦
惟佛之真智
能自證知

若是修行明白道理,因緣果報可怕,生死極苦,我不敢再來了,這就是執「有」,有因緣果報,我不要再和眾生攀緣;若是執「空」,我取入涅槃,世間事與我無關。佛陀他行在中道,是空,沒有錯,一切幻化,但是,苦已經造成在人間,若不趕緊好好投入人群中,讓他瞭解因緣果報,沒有說道者,眾生迷茫,苦難就偏多。所以佛陀就要再勉勵人人,真正回報佛恩就要入人群中,這叫做第一義諦,這就是中道。

我們學佛,不就是要與佛一樣嗎?眾生,「眾生煩惱能為道之障蔽」。佛陀已經通達無阻了,他三達通明,但是我們凡夫就不通了,凡夫眾生就是煩惱障礙了很多的道。

眾生煩惱
能為道之障蔽
惟佛能開發
法性理同
眾生機異
惟佛能方便演說

所以惟有佛能開發,法性理同。他能替我們開道,讓我們瞭解我們人人本具法性,人人與佛同等,這個道理都相同,只是我們眾生的根機不同,參差不齊,所以「惟佛能方便演說」。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不偏於空
也不偏於有
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不落二邊
圓融無礙
謂之中道

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說法的方法。佛陀說「空」,佛陀談「有」,在空有之間(無礙),這才是佛陀的真實道。


各位,學佛真的要腳踏實地,要好好用心,「知道,守護意業無漏;開道,守護身業無染;說道,守護口業無失」,所以我們要「三業隨智慧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