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16

【人間菩提】20160531 - 調和心靈願承擔 Inspiring Goodness in People to Mitigate Disasters





調和心靈願承擔 
Inspiring Goodness in People to Mitigate Disasters 

美夢變調全武行 
業如形影莫造殃 
氣候不調遇乾旱 
開啟心靈願承擔 

花蓮慈濟志工黃麗珠,過去的夢想是期待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做一個全職的主婦照顧家庭。­但是,先生藍賢明只要一喝酒,就會家暴,曾經住在隔壁的二嫂從二樓爬窗戶過來救她。

有一回先生喝醉酒,拿了武士刀要去找人算帳,麗珠師姊勸著先生不要去,一手安撫著大女­兒,一手卻被先生的武士刀給砍傷,鮮血飛濺整個客廳,筋骨都被砍斷,因此麗珠師姊多次­尋短。 

這樣的苦難人生,好在先生最後聞法了,也懂得懺悔。但是身體累積來的業力現前,受舌根­癌所苦,歷經35次電療,依舊無法控制住。藍先生懺悔過往,他的心願除了遺愛人間,也­勸人勿殺生、喝酒、吃檳榔。自己本身茹素後,也勸導一位本來要賣羊肉火鍋的朋友,改開­素食餐館。不過這一切都比較遲了,他的人生還是結束了。 

我們應該好好掌握我們的人生方向,否則業力如影隨形,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如現在天­下氣候異常,是眾生共業的時刻了,五濁惡世,濁氣重重。看到雨水不平均,德州都會區的­大雨成災,而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則是面臨九十年來的大旱,稻田已無法耕種,慈濟人將於六­月初到越南發放。還有的地方是閃電擊中人,這樣的氣候我們要提高警覺。人很渺小,勿逞­強以為人定能勝天,而為所欲為。 

我們應該節欲,放眼看天下,關心天下事。也期待年輕人要「讚」起來,開啟一念善心,豐­富心靈,為人間去承擔、奉獻。總而言之,天下災難偏多,需要天下人來承擔,從自身做起­,生活節約,教育人人往正確的方向共行。

【靜思妙蓮華】20160523 - 修持淨戒柔和善解 - 第832集



20160523《靜思妙蓮華》修持淨戒柔和善解(第83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修菩薩行當持淨戒,慎調身口意誠諦理,柔和善解離諸惑妄,意念身行言柔軟語。」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由此三四二五七八,入見道法,即是入聖道之真子。重頌長行經文所述: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喻為相似佛子以誘引之。本是親生之子,曰若,曰如,相似之意。
⊙則人之貧富貴賤,唯業是定,雖慈如至親,不能一時一毫可移易於愛子,達乎此,凡不安命者,非愚則妄矣。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入出:喻自行、教人。漸令入出:即長行所說,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此即說方等教,讚歎大乘,褒揚圓教。漸使趣入,樂大乘法,糾正不偏,斥其守小不向大,漸令趨正向大。
⊙經二十年:繼說般若教,漸令進入大乘空理而自利,名入;然後以此轉教菩薩而利他,名出。前後約經二十二年之久。
⊙執作家事:此不同以前除界內見思糞穢之事,是居二乘無學位而說大乘之法;亦即指弘法利生之事,及與菩薩同斷界外邪見別惑之事。


【證嚴上人開示】
「修菩薩行當持淨戒,慎調身口意誠諦理,柔和善解離諸惑妄,意念身行言柔軟語。」

修菩薩行當持淨戒
慎調身口意誠諦理
柔和善解離諸惑妄
意念身行言柔軟語

修菩薩行,而我們自己的身行若不修,無法做人的典範,要如何去度眾生呢?所以我們必定要修持淨戒。

淨戒,就是戒、定、慧,我們要好好守持住。而這戒定慧就是從身口意業,有這個身體,我們意念一動,身體所表達的,身有殺、盜、淫、妄、酒,這都是我們身體所做的;口,那就有惡口、綺語、兩舌、妄言;而我們的心,就有貪、瞋、癡、慢、疑,有很多。都是我們的心開始一動,我們的身體就開始動作,身體的動作,口頭上開口動舌,有多少業合成啊!這就叫做造業。

所以,要很謹慎,「慎調身口」。身與口,這就是表達出來的你的身行。你的心在想什麼,我不知道,但是你的身行動作,看到了,這個人很莊重,很莊嚴、很穩重,做每一件事情都乾淨俐落,說話非常達理。這就是我們的身與口,人家看得到。其實人家所看得到的,是我們要常常警惕,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我們自己知道,所以要時時培養「意誠諦理」,我們的意,心意常常要調。

你的心意若不誠,道理要如何通達呢?所以我們對自己,要一直一直調和,我們的意要很誠懇,待人接物,我們要很誠懇。我們表達出來的身行、我們說話出去的聲音,是不是能啟動人的心意,向好的方向、向正確的方向,這就是我們如何,用我們的身口來度化眾生,看我們的心意有沒有誠懇。

「柔和善解離諸惑妄」。我們培養自己的心意,身口意讓人感覺到的,就是柔和善解。修行就是要改變,過去我們的習氣如何不好,我們的態度如何的差,但是修行之後,這「柔和善解」不能沒有,要「離諸惑妄」。

臺南有一位莊居士,他的大兒子,畢業之後,他就去找工作,十二月才上班,還不到一個月,就是在十二月初,在挖一棵樹,很大的樹,要挖移植到別的地方。周圍都斷根了,還有主根還未斷,但是,要休息了,時間(到)中午要用餐了。用完餐回來,他及一位工人來到這棵樹邊時,忽然間這棵大樹這樣倒下來,不偏不倚,就將兩個人壓了,這位莊居士的兒子,就這樣往生了。

這對父母那種心痛,但是很勇敢,因為父母都是慈濟人,他們選擇原諒,他善解、包容,反過來他安慰這位老闆。這不就是,「柔和善解離諸惑妄」嗎?人間菩薩,平時修持,法聽入心,沒有漏掉,所以「意念身行言柔軟語」。只要我們的心看得開,世間有什麼過不去的事情呢?這就是學佛的目標。我們要好好用心啊!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昨天我們說,「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那位長者,已經去接近他的兒子了,循循善誘,所以「若如我子」。「長者有智」,這是長者的智慧,「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也是要二十年間,那麼久的時間,「經二十年」,這個時間,就是讓他學很多的東西。譬如「七覺支」,或者是「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都是法。「三四、二五、七、八」,我們已經漸漸一直說過了,用這樣的方法不斷來誘引他。

由此三四二五七八
入見道法
即是入聖道之真子
重頌長行經文所述
更與作字
名之為兒

「二十年」,「二十年」就是聲聞、緣覺,用這樣「三十七助道品」,以及「四聖諦法」,苦、集、滅、道,一直接引他,讓他慢慢入心來,所以「入見道法」。

所有不論是「四諦」、「十二(因)緣」或者是「六度萬行」,都不離開「三十七助道法」,這樣不斷不斷讓他入聖道。這樣從「就如我的兒子」,其實就是要讓他,漸漸入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真正體會真如本性,這就是用方法。

「重頌長行經文(所述)」。我們在長行經文,須菩提舉這樣的譬喻,貧窮子的譬」,一直到迦葉尊者,再接著重誦偈文,也是這樣。所以所說的就是「更與作字、在長行文說的,「更與作字,名之為兒」。就如這段(經)文,如我的兒子,我像你的父親。而長行文說「名之為兒」,「又以軟語,若如我子」。用很柔軟的語言,去接近這個孩子,這樣好好跟他說。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喻為相似佛子
以誘引之
本是親生之子
曰若 曰如
相似之意

這譬喻「相似佛子」,「誘引」,將他當作兒子。這長者說:「你像我的兒子。」用很柔軟的語言來接近他。這是相似,相似就是好像,好像佛的子,佛子,這樣來誘引他。佛陀的心,看所有的眾生,不只人類,蠢動含靈,佛陀的愛,都將之當作是孩子,這樣循循善誘過來,這樣來誘引。

「本是親生之子,曰若,曰如」,就好像,相似,「好像」的意思。其實,本來我們人人就是,人人自己本具真如,就如我們的親生父親一樣,我們自己脫離了,我們的真如本性,脫離了我們自己的本家,不懂得再回來。佛陀,他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目的就是要度眾生,鋪這條回家之路。「人之貧富貴賤,唯業是定」。

則人之貧富貴賤
唯業是定
雖慈如至親
不能一時一毫
可移易於愛子
達乎此
凡不安命者
非愚則妄矣

我們人為什麼苦啊苦啊,這麼的苦?而這個苦,誰能代替?我們自己的業,過去生就是這樣(帶)來的,但是「雖慈如至親,不能一時一毫,可移易於愛子」。像這位長者,雖然看到兒子了,也無法說:「你來,回來。回來了,你就是我的兒子,我這些財富都要給你。」這樣他就能接受嗎?沒有辦法。就像每個人在悲痛時,誰能為他移易呢?分毫都無法移易。所以,哪怕即使是「慈如至親,不能一時一毫,可移易於愛子」,讓那個孩子馬上就接受法,脫離(苦),那是很困難。我們人人都是這樣,所以佛陀要度眾生,就是這麼困難。

「凡不安命者,非愚則妄(矣)」。我們若無法安於我們的生命,就是說,我們若無法,瞭解因緣果報觀,無法將法入心來,慧命沒有增長,這絕對就是愚。愚昧的心,解不開,就脫離不出來。所以在人間,這麼虛妄的人生,煩惱因緣總是糾結著,就是不能消。我們若有法,自然就消;「無法度」就是不能消。所以,「非愚則妄矣」,這就是我們眾生所以想不開。再來說,「長者有智,漸令入出」。

這位長者去接近貧窮子,這位長者就是自行,教人,他自己脫下莊嚴的服裝,走入貧困的人群中,仔細去教人,自己要身體力行,才能去教人。

佛陀成佛,也不是說,我成佛了,我說的話,你們大家聽了,你們就能解脫。不是。他還是陪著僧團,過著僧團的生活,同樣和大家,每天都要去化緣、托缽等等,同樣受人恥笑、批評,外道毀謗等等,他也是要在人間受這樣的人生,面對著這樣的凡夫的毀謗,佛陀也是要這樣,所以這是「自行、教人」。

世間人對我這樣,我也是要忍,我也是要用什麼方法,來克服這種人間愚昧的眾生。這是佛陀的慈悲,現身來教育我們。

所以,這個法要如何吸收入我們的心,同時我們也要付出,付出就是兼利他人。「入」,就是自利自修,法入我們的心,法就是財寶,我們要認真,瞭解一項,就得一項財寶,叫做法寶入心。法寶入心,你要再「出」,就是這樣再去度人。

所以長行文就是說「心相體信,入出無難」。我們若能將法真正入心,在長行文有這段文字,「心相體信」,我們的身行就是這樣表達出來。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入出:
喻自行、教人
漸令入出:
即長行所說
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下面這段(經文)再解釋,「此即說方等教,讚歎大乘,褒揚圓教」。

 菩薩能做到這樣,這不只是在「阿含」,只是獨善其身,應該他已經進階到「方等」,「方等」就是大乘教,自利還要利他,這是「方等」的教法。甚至還受很多人讚歎,這種大乘褒揚,這是一種圓滿。

此即說方等教
讚歎大乘褒揚圓教
漸使趣入樂大乘法
糾正不偏
斥其守小不向大
漸令趨正向大
「漸使趣入,樂大乘法」。讓這些人大家能慢慢瞭解,其實行大乘法是這麼簡單,不要只是那麼困難,說:「我怕,怕攀緣。」好緣,我們要時時與人結好緣。「糾正不偏」,就能糾正人人偏私的見解,讓我們行大道者不偏,就是這條大菩提道直,你就是向前一直走就對了。「斥其守小不向大」。佛陀現在開始說:「你修小乘行,不對,你應該走向大乘行,應該不要只守在鹿車、羊車,你應該去駕駛那輛大白牛車。」大家漸漸趣向大乘,這是很重要。

所以,所說的「經二十年」,那就是表示繼續「般若」,除了「方等」,我們還要再進階「般若」。「漸令進入大乘空理」。

經二十年
繼說般若教
漸令進入大乘空理
而自利名入
然後以此轉教菩薩
而利他名出
前後約經
二十二年之久

我們若凡事都執著,這是我的「兒子」,「這是我的寶」,「這是我的……」,「我失去了,我受不了,我苦啊!」你想,要怎麼辦呢?人生短暫,來的時候是你我有緣,去的時候是緣盡,一切皆空。這些道理若能夠瞭解,這才是法真入心。「然後以此轉教菩薩,而利他」,名叫做「出」。我們自己若能看得透徹,我們才有辦法付出給人。「前後約經二十二年」,「般若」講二十二年。

所以,執作家事,此不同以前除界內,見思之糞穢,二乘無學位,這就是大乘法;亦指弘法利生,及與菩薩同斷界外邪見。

執作家事:
此不同以前除界內
見思糞穢之事
是居二乘無學位
而說大乘之法
亦即指
弘法利生之事
及與菩薩同斷界外
邪見別惑之事

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教法,我們要好好正知、正見,不要差之毫釐,就會偏了,我們的煩惱就會一直產生。所以我們平時就要,「除界內見思糞穢」。有人就說:「師父只有說這樣,其實還有,怎麼不教我們念佛?教我們念佛,最後就會有佛來接引我們。」其實,每天佛都來接引我們,哪有什麼時候是「最後」呢?我們每天都是最後,每天佛都在接引我們,每天我們也是以佛的心,在接引他人。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佛,要正知正見。

這就是「(居)二乘無學位」,因為「無學」就是到,很透徹瞭解了,斷界內的糞穢,就是說斷除了煩惱,種種煩惱都斷除了,這就是「無學」。「無學」就是說,佛陀所要教的,我全都瞭解了,道理瞭解了,而且這就是大乘法,我都知道。

「亦(即)指弘法利生」,我不只是知道,我也會去弘法。「及(與)菩薩同斷,界外邪見」,界外的邪見,就是表示種種偏差,我們也全都瞭解了,這就是在修大乘法。但是我沒辦法做到,我不肯入人群去攀緣,他這就是只有聽之後,瞭解、會說,這樣而已。

總而言之,這「二十年」,就是完全在說聲聞、緣覺,修在全都聽懂,也瞭解了,但是無法身體力行。佛陀要的是要我們身體力行,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斷煩惱。希望我們人人學佛要學菩薩行,要持最清淨(戒),完全到達「柔和善解離諸惑妄」,這樣才是真修行者。要時時多用心!

Monday, May 30, 2016

【人間菩提】20160530 - 以禮以敬行供養 Making Offerings:Giving of Ourselves with Respect





以禮以敬行供養 
Making Offerings:Giving of Ourselves with Respect 

同是天涯淪落人 
醫病感恩互疼惜 
以禮以敬行供養 
無分宗教覺有情 

慈濟志工胡光中表示,敘利亞家人在土耳其的公立醫院看醫生是不用錢的,但是因為語言不­通,所以在公立的醫院看醫生他們也無法將病給醫治好,所以他們就與慈濟志工表示,是否­可以為他們找一個醫院或者是義診中心,可以為他們看病。 

現在土耳其的義診中心在2016年已經啟用了,在這義診中心裡,所聘用的醫師也是敘利­亞人,現在他們在義診中心,重新披上醫師袍,為他們國人來義診,義診中心主任沙賀非表­示,以前他在敘利亞的時候,有自己的診所、車子及房子,也曾經擁有過很多東西,但現在­全都失去了,雖然他們失去了所有,可是至少他們還活著,另一位醫師莫哈末阿默也表示只­要重新見到我以前在敘利亞的病患,我會抱著他留下眼淚,因為戰亂逃難醫師和病患很難再­相遇。 所以一旦落難了,不管他是醫師或者是律師,當國家不平安時,他的人再高貴也都是落難人­,現在有慈濟的義診中心,讓他們可以為自己的國人來服務,他們也是很開心、很歡喜,這­也是在為苦難人而付出。

供養就是付出的意思,對長輩,我們要恭敬地以禮以敬來供養,要依教奉行,也是供養,讓­父母不操心,讓師長教育,讓他順心如意,這都是供養,所以在醫療上也是一樣。看到衣索­比亞岱伯伯罕醫院,是慈濟與法國世界醫師(聯盟)合作,將它完整蓋起來,在2000年­5月30日正式啟用,在更早之前是在1993年,也同樣是慈濟與法國世界醫師(聯盟)­合作,在衣索比亞的這種三年醫療援助規畫中,我們為他們蓋的就是衛生中心兩所,還有十­幾間的醫療站,還有集水站,看到他們因為缺水,所拿回來的都是骯髒的水,所以看了都很­不忍心,我們就從山裡引水,從山上接水管,接到比較集中的地方,讓他們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所以這也都是供應,讓他們可以有乾淨的水可喝,免得他們吃的、喝的都是污濁的水­,這都是慈濟在衣索比亞所付出的。 

【靜思妙蓮華】20160520 - 勤修覺支迷途歸返 - 第831集



20160520《靜思妙蓮華》勤修覺支迷途歸返(第831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本是富家主兒,一時蒙昧;流離顛沛坎坷,貧困受挫;父慈愍念尋子,子迷歸途;覓子尋跡得見,是真實子。」
⊙「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循機投教修七覺支、八正道分。
⊙七覺支:第一、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偽。
⊙七覺支:第二、精進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七覺支:第三、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歡喜。
⊙七覺支:第四、除覺分,謂斷除諸見煩惱。
⊙七覺支:第五、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七覺支:第六、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七覺支:第七、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八聖道法: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證嚴上人開示】

「本是富家主兒,一時蒙昧;流離顛沛坎坷,貧困受挫;父慈愍念尋子,子迷歸途;覓子尋跡得見,是真實子。」

本是富家主兒
一時蒙昧
流離顛沛坎坷
貧困受挫
父慈愍念尋子
子迷歸途
覓子尋跡得見
是真實子

讀這段文就能回想過去,<信解品>一直就是在描述著,描述著須菩提與迦葉尊者。須菩提開頭的長行文就開始,開始描述了自己本身的心態,因為跟隨佛很久了,卻是法沒有好好用心去體會,一直固守在小乘法中,這幾十年間一直是原地踏步,就如一位本來就是富家子,小時候幼稚,走失了,就不知道要回家的路,在外面流離我所,貧困顛沛坎坷的生活在外面。這是描述孩子很辛苦的形態。

「父慈愍念尋子」。父親慈悲,他的孩子離家了,當父親的心,永遠都是掛念著孩子,難免一直就要去找,到底孩子是在哪裡?所「覓子尋跡」,得見了,好像是孩子的身影一樣,「真的,真的是我的孩子啊!」當父親的慈悲,孩子再如何放蕩在外,父親既然有孩子的蹤跡,既然看到孩子了,他就已經認定,「是我的親生子」。這是表示我們眾生懵懂,一出去就不知路回來,忘記了父母對我們的思念、對我們的悲愁,卻是還在外面受盡了,很多很多的苦難、折磨,還是不知歸途,不曉得回來的路。

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一個,很豐富的家庭,人人內心都有富家,有一個很很豐富的家庭,我們本來就是富家子兒,是富家人的孩子,就是一時的懵懂,一念無明,所以我們離開了家庭,在外面流浪。一念無明起,就有八萬四千的煩惱門開了,所以讓我們在外面流浪,做很多事情,同時上天堂,來人間,下地獄、餓鬼、畜生,五道,這樣流浪失所,真的是很可怕啊!所以我們要用心。

佛陀的心意,來人間無非就是要所有的眾生,體會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只是因為一念無明。這是佛陀來人間,要讓我們知道無明要如何斷,斷了無明,就能知道如何走回,我們真如本性的路。

來,前面這段(經)文說,「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就是前面,孩子在外面流浪,好不容易,父親發現到了,就要用很柔軟的形態,將自己變裝,到他孩子的地方去邀他。就把他邀來了,邀來了,果然拿起這些清掃的工具,每天,每天都是這樣,很認真在打掃。但是這位邀他進來的老人,就常常和他說話。因為印度是乾燥,手腳容易龜裂,能夠保護身體皮膚,這是有錢人,才辦得到。所以他就告訴他:「你看,這些物資這麼豐富,即使我們在工作,你看,他也會提供不只是,吃飽穿暖而已,提供照顧我們的皮膚,『並塗足油』,有油讓我們護我們的腳。」

這是表示我們好好,將身體照顧好,「並塗足油」,就是表示神通,神足通,意思就是說好好修行,有辦法「六通」,「六通」其中就(有)神足通。其實「神足通」就是我們的思想自由,能夠很豐富,這叫做「神足通」。

常常提出向大家說,你們人在這裡,告訴你們菲律賓,菲律賓的街頭,那裡有一群流浪街頭的街友,若有看大愛電視,我們就會去想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街頭,搭起那個地方,這麼溫暖的地方,供應給這麼多人沐浴,進去、出來了煥然一新,剪了頭髮,換好衣服,再給他們充足的東西。

我們就會想到這樣,像這樣,貧困顛沛,流浪在外,遇到好人時,完全人生都不同了。同樣的道理,像我們這樣明明知道,我們人人本具佛性,真如本性充足,卻是我們就是這樣這樣,一直還有無明,還有垢穢在我們的內心。要明覆蓋,還有垢穢心病,就如我們飢餓、乾燥,連手腳都龜裂了,要做事真的是很辛苦。

我們現在已經聽法了,內心,心靈開始應該有財富了,應該有辦法利用,不只自己利用,我們也能「富有餘」,還能利用去幫助別人。

看看菲律賓這一群菩薩,看,他們心中就是有愛,除了他自己的家很富有,他願意走出來,準備很多東西,為這些街友設計,讓他們輕安自在,給他們物資。你們想,這不就是神足通嗎?富足有餘,能夠走到那個地方去,想到那個地方需要,就身體力行,走到那個地方去付出。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的心靈是漸漸富有了。

這是因為有這位長者,捨不得孩子這樣的貧窮,這樣在受苦,用種種方法來開導我們,就如佛陀。

下面這段(經)文這樣說,「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我們要再用心看。用種種的方法、種種的語言,要如何來輔導他呢?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循機投教
修七覺支
八正道分

下面看下來,「又以軟語,若如我子」。父親已經親近孩子了,開始跟他說話。「循機投教,修七覺支、八正道法」。開始如佛陀對這些根機,中小根機的人,就「三十七助道品」,過去有「四念處」、還有「四如意足」等等,「三四」,還有「二五」,五根、五力,還有「七八」,七覺支、八正道。

七覺支,一、那就是擇,擇法覺支,「揀擇諸法之真偽」。

七覺支:
第一、  擇覺分,
謂揀擇諸法之真偽

我們應該好好選擇法,法,我們要要入心來。我們學法真的要正,因為現在的世間很複雜,邪道、邪見,都很容易偏了,偏向邪道。邪道邪教牽引人,真的是很可怕。

我們學佛,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人,稱作佛。所以我們要選擇,選擇要信仰的宗教,這是要很認真來選擇,在宗教中,要如何修行,也是要很認真去揀擇,要好好去找出,真正是值得我們修行的法門。所以「(揀擇)諸法(之)真偽」,我們要好好去找,好好瞭解什麼是我們的真實法,什麼是值得我們用心受持的法。所以這叫做「擇法覺支」,簡稱為「擇覺支」。

「分」與「支」一樣,「分」,一分一分;「支」,就是一支一支。有時稱「七菩提分」,有時稱「七覺支」,這都是相通。

所以,第二就是精進覺分,就是說,修諸道法,沒有間雜。

七覺支:
第二、  精進覺分
謂修諸道法
無有間雜

這很簡單,看文字就知道。我們在修行道法,沒有間雜,我們修行就是要一心一志,菩提大道直。我們要有直心,行在菩提道上,沒有這些複雜的東西,真實是很簡單的事情,沒有複雜。所以用簡單,道心、直心來修行,反而容易體會,不要很複雜的想。

第三,就是喜覺支,就是契悟真法得歡喜。

七覺支:
第三、喜覺分
謂契悟真法得歡喜

我們若能歡喜,得到什麼歡喜呢?因為法與我們的心契合了。我們的心意,法,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聽了之後,瞭解了。為什麼「貧窮子」,譬喻我們自身的真如呢?我們自身的真如,我是我,貧窮子是貧窮子,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在人事上,與你沒關係,但是在道理上,與我們都有關係。道理是用譬喻,因為道理很深,說了,你聽不懂,就以提事,人事來譬喻。

原來那位貧窮子,就是我自己本身,我的無明一造一動,所以很多煩惱無明,跑出去,就不曉得回來了,現在知道回去的路了。

就如那位貧窮子,大富長者已經和他接觸了,在身邊,每天每天都和他說話,每天都鼓勵他立志。「等我立志,能夠取得世間的寶物」,這樣開始。就如我們聽法,原來我自己心中,也有與佛同等的智慧,只要我自己,法向心回向,入心回向。

常常說「法要入心」,意思就是說,你聽了法之後要回向到自己,自己找自己的本性。我們要知道,知道這條路已經快要到家了,那就會歡喜,所以叫做法喜。

常常說「我做得很歡喜。」歡喜什麼呢?「幫助人很歡喜。」「完成一件事情很歡喜」。修行者,真正有在聽法的人,我們若有去做,身體力行做到了,這就是法喜。「謂契悟真法得歡喜」,就知道方法,救到人,讓大家皆大歡喜,這樣我們是法喜。

第四,是除覺分,除覺分,那就是斷除諸見煩惱。

七覺支:
第四、除覺分,
謂斷除諸見煩惱。

我們現在瞭解法了,我們也知道要斷除,「斷除諸見煩惱」。我們流落已經,「二十乃至五十」,這真正是因為我們的無明,讓我們流浪這麼長久的時間,流浪這麼多坎坷的地方,真的苦不堪。這時候,我們找到路了,我們要趕緊斷除諸見。這無明的見解,現在開始就要斷除。修行,我們必定要斷諸煩惱,煩惱不斷,回程,要回來的道路,還是很遠。你若能夠斷一分煩惱,就是接近一分本性,接近回到家的道路,路有障礙,我們要先除開路障,路障若除開,我們要回去本性就有希望了。

七覺支:
第五、捨覺分
謂捨離所見
念著之境

第五,就是「捨覺分」。「捨」就是要捨棄。剛剛是要「斷」,現在是要「捨」。那就是「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我們既然是修行了,我們必定要捨棄了,我們種種的見解,過去的習氣,我們要斷除,不論是名利、富貴,這都要斷除。我們既然修行,要很簡單的生活,而且不怕辛苦。這種很簡單,沒有種種雜支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所以必定要捨,捨去所見的見思惑,捨去雜念心,捨去執著的念。若是這些境界,我們六根、六塵的境界,若都將它斷除,不要受它誘引了就出去,若能夠這樣「捨」,自然我們的煩惱就會減除。

六,那就是「定覺分」。

七覺支:
第六、定覺分
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我們要定,「定」就是要「覺了所發之禪定」,我們的心要定,叫做戒、定、慧。我們若有守戒,自然我們的心就不會亂了,心不亂,斷除五根、五境,根、、境,我們若斷除(執著),自然我們的心就會定。「定覺支」,就能夠定,這樣是禪定。其實,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一切的動作,心專就是叫做「禪」。

第七,念覺支,就是說,我們要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覺支:
第七、念覺分
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我們外面的境界斷除,外面的聲音有多複雜,我們也是不去掛礙它,我們要專心聽我們自己的心聲,專心將我們聽進來的法,用如何修行。哪一種法可以應用在生活上,什麼樣的方式,聽了很歡喜,這就是有在,「思惟所修之道(法)」。我們每天在聽,我們每天就要好好思惟。

「八聖道」,前面是「七覺支」、「七菩提分」。再下來就是「八聖道分」,也是「八聖道法」,這很簡單。一是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八聖道法:
一、正見
二、正思惟
三、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精進
七、正念
八、正定

我們若能夠全是很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惟,正確的語言,正確的作業,我們的生活,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慧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這都是我們修行中不可缺少。

所以各位,學佛在生活中,希望我們起心動念,都不要離開法,行中步步都要在法中,這才是真正我們學佛,無障礙的路。將路障除開,我們才有辦法一步一步,穩穩地回到我們的本家。所以這就是在清掃周圍,就是要下功夫。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Friday, May 27,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519 - 誠正信實五法生聖 - 第830集



20160519《靜思妙蓮華》誠正信實五法生聖 (第830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誠正信實助道除諸煩惱,因欲生諸塵惑是生苦本,精進勇猛修善能斷惡法,輕安正念正知見得法自在。」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後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並塗足油:喻四如意足,能得定慧靈妙不測之德,謂之神通。
⊙飲食充足:即長行所說米麵鹽醋,須者相給。飲食充足喻修慧,薦席厚煖喻修定。
⊙薦席厚煖:薦席為草席。即長行所說好自安意。此皆喻小乘定慧,僅為自利,不為利他。
⊙薦席厚煖:譬觀練薰修諸禪。
⊙小乘禪觀如薦席厚煖,不如大乘禪定如白氈婉筵也。
⊙如是苦言,汝當勤作:此喻五根五力,根力既成,乃堪眾苦。
⊙五根力:信根力、進根力、念根力、定根力、慧根力。因此五法是生聖道之根本,故名五根、五力。

【證嚴上人開示】

「誠正信實助道除諸煩惱,因欲生諸塵惑是生苦本,精進勇猛修善能斷惡法,輕安正念正知見得法自在。」

誠正信實助道
除諸煩惱
因欲生諸塵惑
是生苦本
精進勇猛修善
能斷惡法
輕安正念正知見
得法自在

各位,修行重視、講究的,就是我們的心,心念,我們若能誠正信實,這就是我們最好的助道法。

我們常常說三十七品助道法,這三十七品當中,無不都是講究誠正信實,所以我們要用心下功夫,修行的開頭,我們一定內心,心底的煩惱無明一定要去除。

為何人人心中會有煩惱呢?不論是我們心靈的煩惱,或者是法無法很通徹,就是因為「欲」。因為有了欲念,這個「欲」是很廣闊,除了物欲之外,心靈,身心的固執,所想要擁有的一切,這都叫做「欲」。這個「欲」會讓我們,生起了很多的塵,也就是塵沙惑的煩惱。這念欲心是最害人,也是最傷害修行者的道心,一念無明就是從這個「欲」開始,這就是我們生死的苦本。所以,我們若能瞭解這些道理,我們就懂得精進、勇猛,修一切善法、斷除惡法。

若是不精進,我們就沒辦法了;精進若不勇猛,也是很慢。所以一切善法,要從精進勇猛中修持,若能這樣,善法增,惡法消。若在精進在善法,慧命就增長,煩惱無明就消除了,若能這樣,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回本家的路程,若能這樣,我們就是輕安。

「八正道」就在我們的面前。正思惟、正語、正見、正念、正(定、正業、正命、正精進)等等,這「八正道」,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若這樣,我們得法自在。

最近加拿大(志工),傳回來的消息,今年是他們二十周年了。加拿大,若要說起來,從開頭到現在,應該是二十二周年。

那就是在一九九二年那一年,張潮銘居士與李美美兩夫妻,在多倫多定居了,就這樣開始,他們將慈濟精神帶去了,很精進、很勇猛,見人就說慈濟,有機會就是把握因緣。每一次若回來臺灣,就帶了很多,慈濟的文宣資料回去,就是家庭茶會,邀人到他家裡,說慈濟、談慈濟。就這樣開始,一直就有會員了,漸漸地到一九九四年,就在他家裡,正式成立慈濟聯絡處,這是加拿大東部的多倫多。

加拿大還有溫哥華,他們也都很合心,共同在推動,精進勇猛,所以慈濟在加拿大,那個社會很受肯定。

多倫多的新移民(法庭),一定要請慈濟人,參加他們新移民的法庭,就是出來讓人家知道,移民來到這塊土地,就要守這個國家的規矩,如何為這個國家社會付出。慈濟人是移民的模範,所以每一年、每一期的移民法庭,就是以慈濟人為典範。

今年開始有一個地方,原來是教會,現在已經是靜思堂,正好在這二十周年,他們真正啟用了。他們啟用就用鑑真和尚,那分東渡(的精神),從中國,為了要到日本傳法,經過多少的辛苦啊!有幾次的大災難,一直到了眼睛都看不到了,他同樣還是這樣去。這種六次的東渡、五次的失敗,這種行願,為了法要到日本,是多麼用心啊!所以,他們在多倫多,也是大家訓練,排練出「行願」,同時「問緣」,同時又有「圓夢」,這三個節目合起來,在那一天演出。

當地的官員也很多人來,其中有一位是菲律賓裔的議員,我們的慈濟人就向他介紹,濟亨告訴他,海燕颱風在菲律賓時,我們慈濟是用什麼方法,去幫助菲律賓,甚至「以工代賑」等等,這樣說給他聽。這位議員他也在那個地方見證,在今年六月間他有回去菲律賓,看到獨魯萬市,「海燕」過後,那個景象,所聽、所見,真的是慈濟去付出。所以他又在臺上也是做見證。

這就是來自於「精進勇猛修善法」。在那個地方布善種子,其實也很辛苦,大家就是精進不間斷,將他們自己的誠意、堅定的信心,這樣將慈濟宗門帶過去,人人守護法脈的精神。

所以每個人都是,「輕安正念正知見」,在那裡生活,做人的典範,移民者的典範,在那個國家用心付出,受人人的肯定。這就是菩薩道,我們修行者不能缺少,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我們的根本要好好自己顧好,誠正信實、正知、正見、正念,這都是我們修行的助道,我們的軌道,所以要好好用心。

昨天我們所說的經文說,「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這就是去親近那位貧窮子,之後用盡心機教導他、引導,要好好用心做,要用心,要勤力,要好好精進去做。與佛陀開始引導我們,隨我們的根機,讓我們能接受的法,隨我們的根性受法修行,這樣「既益汝價」。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這就是我們開始,要如何去除煩惱的方法,將這些方法讓我們體會,讓我們瞭解,這就是漸進,教導我們;就是「方便附近」,這就是漸進的教法,一步一步接近,一步一步接引。這就是佛陀的慈悲,與世間的智者,要如何帶人、接引人,同樣的方式。

接下來再說,「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後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後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用種種方法,安慰他,在這個地方生活很安定,不論吃、住等等都很安定。這是「如是苦言」,種種方法勸誘他,心要定下來,不要三心二意,心要定,你應該要好好用功,所以「汝當勤作」。

並塗足油:
喻四如意足
能得定慧靈妙
不測之德
謂之神通

「並塗足油」,譬喻「四如意足」。我們昨天有說過了,「能得定慧靈妙,不測之德」,這叫做神通。我們平常所說的神通,就是這「四如意足」。

定慧,心專意定,什麼事情想不通呢?所以這種「想通了」,如靈妙,心靈靈通,我們有很大的力量,這種「不測之德」,就是無可限量,無法測量,這個德都是在我們的內心。只要你想通了,心通了,意解了,這個法無不都是透徹。你透徹了一切法,你所做的一切諸善法,很多的善法所累積的德,那就是很大了。

其實,人人本具佛性,只要我們真如本性啟開,人人本具有無可限量、不可測量的神通妙力。所謂「神通」,是我們的精神很專,心靈通達,這叫做「神通」。不是飛天鑽地的神通,是我們的精神很專,心自然就通達,沒有障礙,這叫做「神通」。我們所要做的一切無障礙了。

印度,它有一種就是風俗,若能腳抹油,就比較不會染到髒污,在這泥水中就比較乾淨,筋骨也較通暢,皮膚也較受保護,這是在印度那裡的人的生活,這種風俗。油抹在腳上,所以叫做「並塗足油」。

同樣的道理,修行,走路也要兩足尊,我們要有福、要有慧,如兩隻腳走路,走得很穩定,而且沒有拖泥帶水,很乾淨地這樣向前走。這也是要說我們修行的「福」與「慧」,兩足就是福慧,增加福慧的力量,所以「並塗足油」,就是增加我們的福慧力。

「飲食充足」。那就是在長行文中就有這樣說,就是「米麵鹽醋,須者相給」。「你在這裡好好地做,在這個地方,要吃的東西不匱乏,不論是米麵鹽醋等等,你所需要的都很充足,能夠給你。」這就是勸導他要專心,在這個地方,不要三心二意,反正這些道糧很充足,要在這裡好好勤作。

飲食充足:
即長行所說
米麵鹽醋
須者相給
飲食充足喻修慧
薦席厚煖喻修定


「飲食充足」就是譬喻我們修慧。我們要好好修好我們的智慧,這就是我們法的資糧。世間,我們要吃的是米麵鹽醋,但是我們慧命所需要的是法,所以,法的資糧,就將它譬喻「飲食充足」,法的資糧來滋養我們的慧命。

「薦席厚煖」是譬喻修定。智慧與定,我們都要平行,福慧,德與慧,我們要好好地兩足雙修。

薦席厚煖:
薦席為草席
即長行所說
好自安意
此皆喻小乘定慧
僅為自利
不為利他

「薦席」就是草蓆,這是在長行文所說的,「好自安意」,就是我們要睡的、要坐的,都很舒服。這都是譬喻「小乘定慧」,所以光是自利而已,不為利他。他沒有想要走入人群,與大家分享,只是顧自己,不希望與眾生攀緣。所以還沒有大志,還未立大願;沒有大志願力,所以只求自己平安就好。

薦席厚煖:
譬觀練薰修諸禪

「薦席厚煖」,就是譬喻小乘人,就是觀察,練、修練,薰修禪定。這就是小乘人,就只是整天坐在那裡觀法,佛陀怎麼說的法,就是在那裡觀,自觀、內觀,或者自練法,薰修。他以這樣來薰修禪定,這是小乘禪觀。就如「薦席厚煖」,鋪得很軟、鋪得很溫馨,讓他睡起來很舒服。

小乘禪觀
如薦席厚煖
不如大乘禪定
如白氈婉筵也

這「不如大乘禪定,如白氈婉筵(也)」,意思就是說,發大心,立大願,修大行。同樣的時間,同樣叫做修行,我們為什麼要修小乘法呢?我們為何不好好用心,把握時間,今生此世發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今生此世就要趕快立這個弘誓願,今生此世就要結這樣的好緣,結在來生能讓我們度化的緣。同一個時間,為什麼我們不曉得要這樣做呢?

佛陀教我們不要光想到自己,應該發宏願,要再大一點,所以就要不斷苦言,「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再叫他要更用心些。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此喻五根五力
根力既成
乃堪眾苦

這譬喻五根五力。五根五力能夠成就,力就能很大,能堪得忍耐眾苦。

五根五力,那就是信根、信力,精進根、精進力,還有念根、念力,定根、定力,慧根、慧力。因為有這五種法,自然就會生起聖道根,聖道之根本。

五根力:
信根力、進根力、
念根力、定根力、
慧根力
因此五法
是生聖道之根本
故名五根、五力

要修行,一定要有磨有練。所以這就是前面長行文所說的,「咄!男子,汝常此作」。這段(經)文,長行文有這樣,就是說,「你要好好用心在這裡做,這個地方的條件這麼好,你能得到這麼多,能夠安定,你要好好地安心向前,要精進,要好好地做。」

各位,學佛真的要很用心,不論是學法之後,我們一定要誠正信實,自然我們的心就會很穩定,就不會有煩惱一直產生。我們瞭解道理,我們才知道不要有欲心,才能斷除塵沙惑。這必定要我們先精進、勇猛,所有的善法,我們都要修,自然惡法就斷,善法增長,很自然的輕安正念,就得法自在。這是很正確的道理,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Thursday, May 26, 2016

【人間菩提】20160526 - 深心信念勤奉行 Spread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to Benefit All





深心信念勤奉行
Spread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to Benefit All

深心信念勤奉行 
家園重建展希望 
共識共行護大地 
耐心陪伴除無明

2016年5月24日緬甸北部克欽邦(Kachin state)的玉石礦區,大雨造成土石流, 這都是因為人為了玉礦傷害大地,這樣的貪欲造成的災難卻還不自知。人們唯有盡心將佛法­深入心裡,要生起相信的信根來接受佛陀教法,還要讓佛法撒播在人人的心中,哪怕是一句­話都要信受奉行、身體力行。 

慈濟人走入苦難地方用方法救苦難,如現在在厄瓜多,已經讓當地人看到佛教徒無私的付出­,將人心鼓勵起來為自己的故鄉付出。讓當地志工愈來愈多,還可以跨區跨城市的幫助其他­人,這就是善的種子用愛的能量付出,不要只是說自己力量不夠,人人聚會起來,就會有團­結的力量,並能體會到助人是快樂的,這樣重建家園就有希望。人人的愛的能量是很溫馨的­,光明的事是平時就要做的。 

也看到馬來西亞從2007年開始,就在衛塞節宣導環保,這樣也帶動人人環保意識提升。­還有在巴生,慈濟志工從2011年的新芽助學金就開始關懷孫家的家庭,2013年在長­期陪伴下也進入家庭為他們清掃,因長子孫鐘發有精神疾病,慈濟志工到現在仍陪伴,也帶­他到環保站付出。 

臺灣也是,在臺北市也到蔡家為他們整理家庭環境,慈濟志工陳麗玉更帶動41歲的蔡文堉­到八德環保站與人接觸學習付出,更鼓勵他找工作。佛法就是治人心病的,人間菩薩就是用­愛支援,佛法平等,都是要看人人內心的用功。現在的人間我們也要提高警覺,不要坐著等­地球發燒,我們要呵護地球。

【靜思妙蓮華】20160518 - 迴心向大汝當勤做 - 第829集



20160518《靜思妙蓮華》迴心向大汝當勤做(第829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執小迷大,是謂愚法;乘大貶小乘,取小果;體解大乘之理,遂迴心向大者。」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淨名》云,釋尊隱其無量自在之力,度脫眾生,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得出三界,故曰:益汝價。即前述倍與汝價。
⊙四念處之一,身念處,謂觀此色身皆是不淨。
⊙四念處之二,受念處,謂觀領受好惡等事悉皆是苦。
⊙四念處之三,心念處,謂觀此識心生滅無常。
⊙四念處之四,法念處,謂觀諸法從因緣生皆無有我。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此四正勤,行勤就是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四如意足之一,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
⊙四如意足之三,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
⊙四如意足之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證嚴上人開示】

「執小迷大,是謂愚法;乘大貶小乘,取小果;體解大乘之理,遂迴心向大者。」

執小迷大是謂愚法
乘大貶小乘取小果
體解大乘之理
遂迴心向大者

我們一直說,希望我們人人將我們的心擴大。真如本性,天體合一,廣大無邊,為什麼我們只是要為自己,這麼渺小的自己,這樣守在小法裡呢?我們若是執在小法,自然就迷失了大法,這就是愚,愚法。

佛陀來教育我們,只是要讓我們從此岸,凡夫迷茫的此岸,用踏板鋪著讓我們走過來,乘此小板能度上這艘大船,我們就要用大船,乘風破浪到彼岸去。我們偏偏要去選擇小小的竹筏。這個竹筏,小船,要大海浪中怎麼堪得起呢?我們為何不和大家,共同乘一艘大船,海浪再大,這艘大船就穩多了,能夠到彼岸去。

所以「乘大貶小乘,取小果」。我們坐在大船上來看小船,能過嗎?只是能過溪岸,無法過海岸。所以說小船只是能過溪岸而已,這就是「貶小」,大船就是能過大海到彼岸,小船它所得到的就是過溪過河,無風無浪到彼岸,這就是取小果。所以「乘大貶小乘取小果」就是這樣。

就如火宅外面,有三輛車讓我們選,但是,長者就會告訴我們,這三輛車,羊車、鹿車,只能一個人、兩個人玩;看,那輛大牛車裡面,有豐富的東西,有寶藏,牛很有力氣,又能讓我們用,能載更多人。

讓我們瞭解之後,知道大乘法很豐富,我們不但是自度,我們又能度他。這種大乘豐富,這種「體解大乘之理」,這就是大白牛車。這是大乘法,能讓我們透徹瞭解,我們若是真如本性啟發出來,天地萬物的道理,有哪一項我們不知道呢?

「遂回心向大(者)」。若能瞭解法,大乘法,裡面很豐富,我們從固守自己、獨善其身這個念頭,自然就很快回心轉意,向於大乘法走。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

就如我們共住在這塊土地上,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很擔心,擔心氣候,擔心地球的資源,一直在減少了,不論是石油或是水,一直人類不斷,無限量地抽啊、用啊。明知這樣是不對,但是人生就是這樣的執迷不悟,只為了顧自己,獨善其身。某一個國家,他沒有想到天下的整個氣象,他只為了自己國家的繁榮,為了他的國家的利益,沒有想到這是天底下的大事情,只是想自己的利益。再小的是社會,再小的是家庭,再更小的就是個人的消費。

道理看起來是一點點而已,其實你向外推,推廣了那個道理。一個人的生活,每個人若有反省,就能了解全天下的道理。

臺南有一位,一百零七歲的老菩薩(陳林牆),她環保做了二十多年了。八十多歲時,聽到做環保,她覺得有道理,「真的我們人人不要浪費,我們要好好疼惜物命,每項西用過能回收,這是一個很好的道理。以前我們不知道,就把它當作垃圾,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大家要好好地來做回收。」孩子也捨不得她,「您年紀這麼大了,您還和人家去做這些工作?」她說:「我這樣做,我歡喜,我快樂,我安心,我自在。」很有智慧。所以每天每天早上,就到街頭巷尾去收、去撿。

看到這位老人,實在令人很佩服。她是在臺南麻豆,最早期的環保志工之一,她用這樣以身作則,她的兒子、女兒也是一樣。她都是茹素,大家都覺得,如果沒有吃葷的東西,會沒有營養。人家她幾十年如一日,也都是叫她的女兒、兒子來素食,對身體才健康。所以她的人生生活很樸實,
一般人若不夠可是她會雖然家境好過,但是她所過的生活,是這麼的樸素,而且力量,身體力行去付出,沒有浪費時間,將她身體的力量付出給天地,保護大地,為了空氣清新。這是她的觀念。

這也是叫做大乘法,不是為自己,這是我們大家要學的。人生,難得人間一趟,來了人間,我們應該要為人間負責任。佛陀也是為了這樣來教育我們。

所以就如那位長者,在找兒子一樣,已經與兒子會遇了,不過,這個兒子還是在門外,還是遲遲不敢走近。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看到兒子很愚劣,智慧還未開,所以只願意做那些事情,很粗鄙的工作。所以他為了要接近,也是拿起這些除糞的工具,去接近個兒子,這就如佛陀為了教育眾生,所以入人群中。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去接近那個兒子,之後開始就向兒子說話了,告訴他,「你要好好地做,在這個地方好好地做,樣樣都很滿足,你看,有得吃,有得用,甚至塗足油。」這就是在那個地方的享受。不只是這樣,又是「薦席厚煖」,住的地方很舒服,鋪在床鋪上的東西,都是很溫暖的東西。這是用方便法,要他好好地住在這個地方,好好地工作。就如佛陀觀機逗教,要應他的根機,讓他歡喜接受,讓他安心修行的道理一樣。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佛陀教育我們,不論用什麼樣的方法,他就是要我們,能清淨我們的煩惱。所以釋尊,佛陀他「隱其無量自在之力,度脫眾生」。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淨名》云
釋尊隱其
無量自在之力
度脫眾生
語令勤作

佛陀成佛之後,他的身心都清淨了,那種清淨的境界,他這樣隱下來,去接近五比丘,成立了僧團。在僧團中,教導人人生活克勤克儉,三衣一缽,他和大家的生活都一樣,這就是脫,「度脫眾生」。為了要度脫眾生,所以他就要隱(藏),他心靈超越的境界,就來與眾生一起,說眾生能夠聽得進,也有辦法修、歡喜去修行的語言,這個法,所以「語令勤作,既益汝價」。

既益汝價
修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得出三界
故曰:益汝價
即前述倍與汝價

付出,要用什麼方法,你就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

是什麼方法呢?除了苦集滅道,開始就以「三十七助道品」,開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得出三界」。我們若能把這些法全部修,修得到,自然我們不只斷煩惱、去無明,我們也能脫離塵沙惑,這就是出三界。這樣叫做「既益汝價」。你若能這樣修行,你就能得到很多的收益,這就是前面(經)文,長行文裡面所敍述,「倍與汝價」,就是給你加倍的利益。

前面說「四念處」,應該大家都知道了。第一是「身念處」,我們要常常「觀身不淨」。此色身要常常想,我們這個身體,是清淨,或是不清淨呢?

四念處之一
身念處
謂觀此色身
皆是不淨

大家的生活,早上起來,第一項要處理的是什麼呢?這是在我們健康的時候,就是這麼不乾淨,一旦人生到老、病,這個過程中,身體更加不乾淨了。所以我們要用心好好地想。

四念處之二
受念處
謂觀領受好惡等事
悉皆是苦

第二就是「受念處」。感受,我們感受我們。到底人生一輩子到底是如何?所接觸到一切都是領受來的,是好,是壞,在我們的內心。高興的很高興,擔心的很擔心,一日的心態,到底有幾次的變化起落?無常等等,讓我們擔心、讓我們受怕等等,實在是很多。這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感受,所以叫做「觀受」;苦難的事情很多,所以「觀受是苦」。

四念處之三
心念處
謂觀此識心
生滅無常。

「觀心無常」,心的念處,就是我們的心識,我們的心無法常常很定。常常這件,「我決心要修行了,我會聽話,我會跟大家和合。」卻是現在這樣想不困難,但是過了之後,要與人和合,不容易!要聽話,還是同樣執著自己。這種心念,心的念處就是這樣,常常生生滅滅、起起落落,沒有定性。

四念處之四
法念處
謂觀諸法從因緣生
皆無有我

第四就是「觀法無我」,這種法的念處。就是諸法都是從因緣生,我們若知道這個道理,還有什麼是「我」呢?所做的一切都是隨業。

四正勤:
已生惡令斷滅
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長

前面叫做觀身的念處,再來就是「四正勤」。四正勤,已生惡令速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長,這叫做「四正勤」。

這從惡的方面有二項,我們要很精進,還未生的,不要讓它產生;既生起了,要趕緊斷除。我們已經瞭解法了,就不要有惡念存在我們的心裡,何況是在行為呢?未生善的,我們現在知道了,要趕緊起善念;若已經在行善中,我們要趕快再增長。叫做「四正勤」。

此四正勤
行勤就是精進
勤勞修習四種道法
以策勵身口意
斷惡生善

再接下來就是「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
希向慕樂
莊嚴彼法
故名欲如意足

四如意足,第一就是「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欲如意足」。其實這個「欲」字是「希望」;希望我們的方向正確,就是向著法,道法,我們起欣樂的心,很歡喜這個佛法,能夠清淨我們的身心,佛法能淨化人心,莊嚴人間淨土,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所以名為「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

第二是「念如意足」,「念」就是,「念念一心,住於正理」,前面是我們的希望,希望我們建立一個,很莊嚴的道場,道場裡人人的修行的精進,是一個身心莊嚴、場地莊嚴,這是我們的期待,我們的希望。有這樣莊嚴的道場,我們接下來,就是要「念念一心」,念念就是要在一心中,我們的道心要堅固,住在正理中。

四如意足之三
進如意足
謂精進直前
功無間斷

第三就是精進,「進如意足」。我們要精進向前,方向既然是對的,我們就要向前前進,不要間斷。我們大步穩定,這樣對準方向,不偏差,這種不間斷的精進,這就是如意足,就是向前不退,。

四如意足之四
慧如意足
謂真照離妄
心不散亂

第四「慧如意足」,就是「真照離妄,心不散亂」。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智慧。我們若能有精進,我們就會進步,開發我們的智慧,這就是能到達「真照離妄」,我們的智慧一開啟,真如本性已經發光發亮了,這樣自然能夠照耀一切的道理,我們能夠很清楚,就會離開妄念,顛倒妄想完全去除,心不散亂,這就是我們真正精進。

所以前面所說的,「方便附近,語令勤作」,就是我們要用心,用心在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都是我們修行,人人每一天不能離開的。我們若能這樣用心投入,真正是「既益汝價」,我們就有所得。所以,各位菩薩,學佛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Wednesday, May 25, 2016

【人間菩提】20160525 - 滴水聚愛共伸援 Bringing Hope to People Affected by Conflicts and Disasters





滴水聚愛共伸援
Bringing Hope to People Affected by Conflicts and Disasters

人道援助共行動
節省二分齊救苦
以工代賑啓生機
尊重宗教助清理

看到了這一群難民,因為一道道的門紛紛關閉,他們的未來在哪裡,接下來還可以去哪些地­方求生活,這些都還是未知數,難民也表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但他知道的是孩­子的未來已經迷失了,看到了苦難眾生這麼多,但有時候卻恨我們自己的力量不夠,無法去­拉拔這一群苦難眾生。

2016年5月23-24日,聯合國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辦第一屆世界人道主義高峰會­,有60多個國家的元首及百多個國家的代表,都齊聚一起參與這一次的高峰會,慈濟人也­受邀參加這一次的會議,每一個人都是為天地間這樣的人禍、天災所造成的人間苦難來開這­樣的一個會議,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會議,可以有一個圓滿的共知、共識及共行,這樣才可­以讓天地間平安。

現在已經有一億二千五百萬多的難民、災民,需要有人幫助,地球上有七十多億的人口,若­每一個人都可以共同來付出,那一定就可以幫助到了這些所需要幫助的人。

今天是2016年5月25日,在2011年的今天,是第一次推動「八分飽,二分救人好­」,若每一個人都可以讓愛的能量共識、共行,那救人就不會有困難,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還有天地人間,期待大家都要合和互協,一定可以度難關。

也看到在厄瓜多的卡諾亞小鎮,他們是以觀光業為主,所以這一次的地震,造成許多建築物­都成了危樓,所以觀光業也連帶受到影響,慈濟人也到了這一個小鎮去推動以工代賑清掃專­案,用當地居民自己的力量,將家園趕緊恢復,現在這個小鎮已經有復甦的景象出來,透過­以工代賑一天給予15美元的工資,現在的他們也可以開始做生意。

當地的政府官員凱撒.薩布拉諾也表示,慈濟所推動的以工代賑專案,為卡諾亞這一個小鎮­的經濟注入了新的能量,這也是他們現在所需要的,透過這樣的專案,幫助小鎮的居民創造­了就業的機會,獲得了收入,也讓他們能維持生計,不僅獲得了經濟上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大家團結在一起,為了重建家園而努力。

這都是把他們的精神輔導起來,然後啟動他們的自性能量,透過自己雙手的力量,讓整個城­鎮可以乾淨起來,所以每一個人都很感恩,昨天(2016.5.23)上人在與厄瓜多進­行視訊會議時,志工也提起了當地的頭條新聞還在刊登慈濟在第四個城市帶動以工代賑,改­善他們災後的環境,且把佛教的精神、愛的能量,在一個很陌生的地方建立起來,也帶出了­當地一粒粒的種子。

還有當地的一間教堂也是因為地震,被震得都差不多都塌了,慈濟人就開始帶人走入這個教­堂開始去整理,修女就問,為什麼優先來整理我們的地方?慈濟人就說,因為人民需要信仰­,所以動員大家的力量,來把它清理好,然後修女可以規畫將來如何復建,所以這都是慈濟­人不分宗教,尊重宗教。

總而言之,現在急難救助將要告一個段落,他們的市容也已經開始在復甦當中,接下來應該­就是,人心要如何讓他們再更穩定一點,如何復建他們的家園,這都是我們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靜思妙蓮華】20160517 - 誓宏度眾大乘覺情 - 第828集



20160517《靜思妙蓮華》誓宏度眾大乘覺情 (第828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納納乾坤大,廣大能包容;誓宏度眾生,大乘覺有情;窗牖窺子身,顯處明道心。」
⊙「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牖中窺日,指從窗,喻見識,從狹隘門窗透視。喻大法難投,接以小法,終得大法。如納納乾坤大,自牖之象也。
⊙念子愚劣,樂為鄙事:父知子樂小。
⊙愚劣:即長行之贏瘦憔悴。
⊙鄙事:即長行之糞土塵坌,污穢不淨。二乘人樂修小乘法,故曰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著弊垢衣:脫珍著弊,毀惡生死,讚涅槃之善法。
⊙執除糞器,往到子所:即隱勝應身,現劣應身,示同眾生,故曰:往到子所。
⊙即同眾生則有三障,故長行曰:狀有所畏。

【證嚴上人開示】

「納納乾坤大,廣大能包容;誓宏度眾生,大乘覺有情;窗牖窺子身,顯處明道心。」

納納乾坤大
廣大能包容
誓宏度眾生
大乘覺有情
窗牖窺子身
顯處明道心

想想看,大地乾坤廣闊無量啊!看看天地能夠包容萬物,其實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若能夠發揮出來,不就是一樣,天地萬物,我們都納受,在我們的真如本性之中。

本覺慧海,天地萬物無不都是包容。可惜我們就是凡夫,真如本性受煩惱無明惑,這樣將我們覆藏著,一直都是生活在,芸芸眾生的見解中,生活還是同樣我行我素。「我的習氣就是這樣。」「要改嗎?」「不容易啊!」改我自己的習氣是很困難,這不就是人人,都有這樣的習氣嗎?

但是,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時間,讓我們慢慢來改呢?既接觸佛法了,我們應該要即時即刻,趕緊用心來調整,趕緊將我們的無明,一項一項清除、淨化掉,是不是不要再留著,我們的習氣煩惱。若能這樣,我們的真如要早日發揮它這分,「納納乾坤大,廣大能包容」,這種心靈的境界,我們才有辦法,真正發揮這樣的作用。

用心吧!實在是不困難。偏偏就是我們的習氣執著住,我們才會這麼困難。我們要用方法,方法來除掉我們的習氣,那就是「誓宏度眾生」,要發大願。

發弘誓願,那就是自度、度他。每天精進是自度,但是,瞭解道理之後,我們應該要度他,要身體力行,要行在大菩提道。所以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芸芸眾生,我們不忍眾生受苦難,不忍眾生一直在造業,再來共業;這個共業,氣就大了,就容易影響到天地之間,四大不調。尤其是煩惱業力,引起了人心不和,人禍就在這個世界不斷發生,這種烽火連天,愈來人間愈惡濁。不過,我們還是要,從那念初心發願,身體力行,人人若都能這樣,這種廣大的弘誓願,眾生互相相度,互相啟發,就是「大乘覺有情」。

這個大乘法,我瞭解法了,瞭解天地宇宙萬物之間的道理,這些道理源頭我們清楚,自然我們就不會去複製煩惱;不只是不會複製煩惱,我們還能夠成就因緣,如何來度眾生,這叫做覺有情。佛陀不就是覺悟之後,為了度眾生,生生世世來找出了,如何與眾生有緣,製造因緣。我們也是一樣,有緣的眾生,有機會我們就要造因緣度眾生。

哪個地方有災難,我們就要趕快用方法去付出。時間,任何時間;空間,普遍任何一個空間。同樣我們瞭解道理之後,視眾生,芸芸眾生苦難中,菩薩所緣的是理所當然,大家無所求,開闊的心胸去付出,這不就是「弘誓度眾生,大乘覺有情」。

就如佛陀視天下眾生如一子。在<信解品>這段(經)文,從須菩提開始到迦葉尊者,用貧窮子來譬喻,現在已經長者在門內,看出窗外去,孩子的身影就在外面。雖然是窗戶,卻是這樣看出去,還是遼闊的境界,這種「窗牖窺子身」,從裡面看到孩子還在外面除糞,在做這些粗俗的工作。所以他就要用心,脫下莊嚴的衣服,開始要去接近,慢慢用方法,用小乘法,一直漸漸地接近,接近大乘法。

如那位長者脫下莊嚴的服裝,去和這個孩子一樣造作等等,慢慢地接引他,進來了,接引讓他看裡面有很多寶物,打開倉庫,這些東西這麼多。如這樣用很顯著的,讓大家能夠瞭解這個道,菩提大直道,應該是在我們的眼前,這種很明顯,「顯處明道心」。其實條條的菩提大直道,我們走出去並不困難,人人都本具佛性。所以前面的(經)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因為已經接近到這個貧窮子了,告訴他:「一起去工作,那個工作你也會做。就是做這些粗工,除掉那些垃圾等等,價錢又不錯,能讓你安定生活。」這樣慢慢誘引他,這個貧窮子聽了覺得,這樣可以,就來了,開始「為除糞穢,淨諸房舍」,就是做這些工作。就如小乘聲聞緣覺,為了要如何了生脫死,他們按照這樣的方法修,安穩他們的心。

接下來(經)文就說,「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長者在窗戶內,看到外面的這個兒子了。「牖中窺日」,窗牖,窗戶,「牖(中)」就是窗戶裡面。所以在窗戶內,能夠如看到太陽,一樣太陽那麼大,其實我們從窗戶內就可以看到。如我們的真如本性,藏在我們人人的心裡面,卻是我們自己看不到。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牖中窺日
指從窗
喻見識
從狹隘門窗透視
喻大法難投
接以小法
終得大法
如納納乾坤大
自牖之象也

佛陀在他的本覺中,瞭解眾生人人本具佛性,那種很奧妙的道理,以佛陀的見解來看,就譬如見識。從很窄的門窗透視出去,就是表示小乘法。因為眾生的根機,就是適應這樣的法,只好用這樣的法來適應他。

譬喻「大法難投」,所以「接以小法」,要來接引這些人,就要用小乘法,所以「終得大法」。

如那位長者看兒子,兒子開始就是要,這樣範圍的法來應度,所以從權教開始,以小法慢慢接近,慢慢來幫助他,讓他慢慢能接觸到大法,心靈的境界,就像「如納納乾坤大」,就如乾坤那麼大。從牖,就是(從)窗內,那個景象來看外面的境界。「念子愚劣,樂為鄙事」。「父知子樂小」,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父知子樂小

就是這樣,兒子就是這樣「樂小」。這是父親從窗內來看兒子,他在那裡做除糞的工作,好像做得很自在、很歡喜,知道他現在在這個小法中很安然。這是佛陀瞭解眾生的心,人人還是守在獨善其身。

愚劣:
即長行之
贏瘦憔悴

「愚劣」,孩子的心志還是在愚劣中,心智還沒開。這就是長行文,在這段(經)文說,「羸瘦憔悴」。看到兒子,長者看到兒子,全身這樣很瘦、很邋遢,很瘦,沒有莊嚴的衣服穿,好像失去了營養。這表示慧命還未成長起來,所以沒有莊嚴相。

「愚劣,樂為鄙事」,就只要做這樣粗鄙的工作而已。如我們只知道,「我要斷煩惱,我要去無明」,其實還有很精細的惑,塵沙惑,這種塵沙惑的無明,他還不想要去除,只是到斷煩惱這樣而已。這樣不夠,連惑,我們都要斷除,才不會又再外面的境界一來,迷惑就又生起,這不是究竟修行的方法。

鄙事:
即長行之糞土塵坌
污穢不淨
二乘人樂修小乘法
故曰樂為鄙事

所以「鄙事」,就是長行文所說的「糞土塵坌」。像這樣「污穢不淨」,很污穢的東西,但是這是「樂為鄙事」,他就是只要做這些,只是表面上的煩惱要去除,深的惑,他還不關心。二乘人就是「樂修小乘法」,就只是要在這樣的地方,「故曰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從此開始,長者就「著弊垢衣」,開始弊垢衣就穿上,脫下瓔珞、莊嚴的衣服,骯髒的粗衣就穿上了。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脫珍著弊
毀惡生死
讚涅槃之善法

這不就是在描述,佛陀已經成佛了,這麼的尊嚴,已經解脫,尊貴的法身,卻要與庸庸碌碌的凡夫,相處在一起,與他們的生活都一樣。這就是描述,佛陀疼惜眾生的心態,所以他願意再入娑婆世界,接近眾生,所以才會「脫珍著弊」,脫下了珍貴莊嚴的法衣,穿上與凡夫一樣粗弊的衣服。

「毀惡生死」。這就是他要破除,我們人人對生死的戀著。我們都是迷戀在生死中,他就是要讓我們很清楚瞭解,因為有種種無明煩惱罪惡,所合,會合起來,才有生死。尤其是五道,天、人,下去就是,地獄、餓鬼等等,這是苦不堪。這樣叫做「毀惡」,惡,就是我們要厭棄的意思,不要再有了,不要再戀著在生死中。

「讚歎涅槃之善法」。「涅槃」的意思,就是滅盡煩惱,得到解脫的心靈。那個解脫心靈的境界,就是那麼莊嚴,就是華嚴世界,心的靜寂清澄,輕安自在。這種涅槃善法,這是佛陀一直一直,用心來教育我們。

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就是「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即隱勝應身
現劣應身
示同眾生
故曰:往到子所

同樣,這位長者為了要教育兒子,他就要拿起了,執持掃帚、畚箕等等,要如何來清掃。他就要以身作則,所以「即隱勝應身,現劣應身」。原來的清淨法身他就隱起來,他現出了這種劣,與我們眾生一樣的形態。「示同眾生」,與眾生沒兩樣,所以叫做「往到子所」。這位長者很甘願去接近貧窮子,就如佛陀來人間,在這五濁惡世,五趣雜居地,不論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四生五道,他都是這樣到達,為了要度眾生。所以這樣叫做「到子所」,到子所去布置度生的因緣。「即同眾生」,與眾生都一樣,「則有三障」。

即同眾生
則有三障
故長行曰:
狀有所畏

「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因為有「煩惱障」,所以我們就貪瞋癡,種種的愚癡、惑這樣累積起來,這叫做煩惱。煩惱會障礙我們的道心,就會成了業,「業障」就是五逆十惡等等,業障既成,自然就要受報應,所以就有「報障」。這叫做「三障」。

各位,學佛,我們難得能親近佛法,所以佛陀應(身)在人間,法也是留在人間,我們要好好用心,我們應該要將我們的心開闊,能夠發弘誓願,來行大乘法度眾生。佛陀的慈悲,不要辜負佛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Tuesday, May 24, 2016

【人間菩提】20160524 - 啟大悲心膚苦難 Taming Our Minds and Inspiring More People to Give





啟大悲心膚苦難
Taming Our Minds and Inspiring More People to Give

人心失衡災禍起
同理之愛膚大地
受法念轉勤付出
心繫苦難不顧己

看到印度的氣溫已經飆升至51度,是60年來的最高溫,這樣炎熱的天氣,已經造成許多­人熱死,農作物也無法生長,也有四百多位農民選擇自殺,這都是因為缺水的問題已經非常­的嚴重,所以我們大家的眼光真的要看遠一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有的地方的土地已經­乾的都裂開了,居民想喝一口水都是難上加難,所以這樣的氣候極端問題,真的是很令人擔­心。

到底要到什麼時候,人類累才可以真正的覺醒覺悟,人類總是為了利益,而不斷地在開發、­製造、促銷等等,但卻也無形中的破壞了我們的大地,造成了許多的汙染,而消費者也因為­自己一時的快感,總是不斷地在消費,造成了社會生活失去了平衡,所以天地間如何能平安­,唯有大地平安,人類才能平安,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疼惜大地。

就如我們人體的溫度升高,就表示我們生病了,所以地球溫度升高道理也是一樣的,人類有­生病,都需要有人照顧及膚慰,所以地球也是一樣啊,它也是需要我們去疼惜的,心地大地­是共同一體,所以人心不安,大地也會不調和,我們還是要從我們的生活開始做起及改變。

也看到馬來西亞的環保志工沙烈,雖然宗教不一樣,但他的心念一轉,接受了法,分毫付出­,也是可以幫助許多人,他雖然身體有病,自己也窮,但他覺得還有比自己更窮的,所以他­雖然洗腎,可是他願意投入環保志工,也在村莊呼籲大家一起做環保,所以無處不是道場,­洗腎中心也是一個道場。

還有在厄瓜多,現在已經是第三梯次的賑災團在那裡,看到濟覺已是去第二次了,他說,因­為整個災難的災區拉得很長,他們平均一天在車上的時間都將近七個小時到八個小時,所以­他們覺得睡眠是小事,只希望可以盡快為他們做一些什麼,所以這都是愛的能量,救人就是­菩薩,總而言之,現在在厄瓜多已經有種子在那裡撒播,相信未來在厄瓜多又會是一股新的­力量。

【靜思妙蓮華】20160516 - 出三界了分段生死 - 第827集



20160516《靜思妙蓮華》出三界了分段生死 (第827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五道眾生分段生死,四生形態相貌形殊,五鈍煩惱貪等慢疑,心念雜居五趣共有。」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云當相雇。」《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除諸糞穢,倍與汝價:此喻修二乘行,斷見思煩惱,即出三界,了分段生死,名為一日之價。
⊙倍者,超出人天福樂之稱。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喻二乘人依教奉行。
⊙歡喜隨來:投其所好,樂為鄙事,淨六根房、五陰舍。
⊙為除糞穢,淨諸房舍:喻領取一日之價,斷除見思煩惱之糞,空淨六根房、五陰舍。

【證嚴上人開示】

「五道眾生分段生死,四生形態相貌形殊,五鈍煩惱貪等慢疑,心念雜居五趣共有。」

五道眾生分段生死
四生形態相貌形殊
五鈍煩惱貪等慢疑
心念雜居五趣共有

好像很深,其實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今生來世,我們都不離這些五道,這是我們輪迴不斷,是凡夫!所以我們要用心。

「五道」,常常說過了,最近每一天都會提起「五道」,我們聽的人會覺得,「知道了,知道了,每天說這些,我都知道了。」是啊,我們都知道,到底我們將來要往哪一道走?我們自己真的不知道啊!只能盡量知道,那就要時時心要好好警惕——為善,我們將來就是生天堂;守五戒,我們不失人身。

人間與天堂所差別的,就是人間苦樂參半,天堂壽長樂多。在天堂,壽命都很長,那個地方都是快樂,沒有苦。所以天堂、人間差別在這裡,人間就是苦短,短短幾十年,就是這樣轉眼之間,我們一直隨著時間變化而過去,生或者是死呢?無常的人生啊!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生死之間,有辦法分別是善是惡,我們應該要常常提高警覺,惡的要趕緊排除在外,善的,我們要趕緊把握,入我們的生命中來,我們這樣叫做修行。

若能防非止惡,這叫做「守戒」。在生死中,常常提高自己的警惕心,這叫做「定心」。善惡分得開,叫做「慧念」。所以我們一定要,戒、定、慧守好。

「四生」的形態,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生命來自這這四種不同的形態。我們這輩子是胎生,父精母血,母親生的。我們是胎生,來生說不定是禽或是鳥,或是蛇,或是,說起來很可怕的東西,蛋,卵生,也說不定。或者是濕生,或者是化生,這些都有。這叫做「四生形態相貌形殊」。

但是,我們的人生,或者是「四生五道」都是同樣,我們的習氣,我們的心念,這種「五鈍煩惱,貪等」。貪,還有瞋,還有癡、還有慢、還有疑,這五項叫做「五鈍煩惱」,名稱也叫做「五鈍使」。

學佛,常常要自我警惕,「五鈍使」在人群中發作出去,你和他的緣,好壞就這樣定下來了。因為你的形象、你的聲色,你對這個人,已經下了一顆善惡的種子,善惡的因緣就這樣開始。所以我們要好好培養,我們這念心,看到人就是感恩,有緣來相會,我們要互相尊重,彼此愛,這樣,我們共同一念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共同一心投入人群。若能夠這樣,就是把我們的心照顧好。

所以「心念雜居五趣共有」。我們不論是畜生或者是人類,高興、生氣都有,若是有時候聽到,貓啊、狗啊在吠、在互咬,鬧哄哄,我們就知道那些狗在發脾氣了,這種是五趣之中都有的。

「五趣」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種貪、瞋、癡、慢、疑,這種心態的起落,都是在心念中。所以我們住的娑婆世界,叫做「五趣雜居地」,很複雜,有好人,有惡人等等,各人的心思不同,共處在一個地方,所以叫做「心念雜居」。同住在娑婆世界,所以叫做「五趣共有」。

各位,學佛真的是佛陀為我們教育,施教給我們,我們聽經,不是在聽故事,是藉一個故事來描述,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真諦道理。所以,每一個人的人生,我們都是因為因緣會合而來,而因緣就是,很奧妙的故事在其中,也是很奧妙,「真空妙有」的道理。在這因緣觀之中,但是,我們偏偏就只是覺得,故事好聽、法很深。我們就是要知道法,不是聽故事,所以要用心啊!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云當相雇。」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父親看到孩子跑得遠遠的,趕緊要
叫人把他帶回來,不是那麼容易,也要身分和他差不多,這樣的人去和他接近,「來啊!我們去那裡工作。」這樣的人去接引他。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到底我要去那裡做什麼呢?」「做一些內內外外,清除髒污的東西。在這裡的價錢很好,比你出去外面找工作還更好。」窮子聽到,穩定的工作,很好啊,趕快,歡喜地來了。來到這個地方,果然就是讓他用心去除糞穢,「淨諸房舍」,好好來清理內外,除去了內外髒污的東西。除諸糞穢,倍與汝價,這就是譬喻修二乘行,斷見思煩惱,出三界,了分段生死,這名叫做一日之價。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此喻修二乘行
斷見思煩惱
即出三界
了分段生死
名為一日之價

意思就是說,修二乘行的人,那就是聲聞、緣覺。他用心聽佛說法,佛的聲音從耳根入,這叫做聲聞。緣覺,已經瞭解了佛所說法,與外面的境界一切,都能與法與這個境界,能會合見證,看到四季,大地景象變化無常,這樣來體會佛陀的真理,這叫做緣覺。

所以聲聞、緣覺這二乘的聖人,他斷見思煩惱。「見」也是很污穢。我們凡夫看這個、愛那個,這樣不斷從見,見解,生起了欲念,因為有了心欲,所以造作很多的貪,有了貪念大,引起了製造很多的業力,業力無明覆心就造成了,取不得就是結仇連怨,瞋恨心就生起了。這種惹成無明煩惱,就是癡。像這樣,這叫做見濁。見,就是由愛引起,由貪欲而生,所以惹起了人人,一輩子都是這樣,複製再複製的煩惱,無明這樣生起。

若是「思」,就更微細了,這細思、思惟,那就要很用心。起心動念,很多的塵沙無明,起心動念要如何降伏思惑煩惱,這就要用很深的功夫,才有辦法斷見思煩惱。這就是說我們的習氣,這習氣要除,不容易啊!所以出三界,除非你要斷除了見思煩惱,這樣才有辦法出三界。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將這些,色的東西,林林總總,它不會引起我們的欲念,我們要斷除。聲色一切不會擾亂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這個思的煩惱完全去除,雜念去除。除了雜念去除,還要(出)「無色界」,要完全心要無污染,不論什麼樣的境界來,都沒有煩惱,無掛礙、無污染,這就是(出)無色界。讓我們的心,永遠都是淨空而無染著,這樣才能夠出三界。

不過,我們的心有辦法淨空嗎?連睡覺,睡眠中也是在作夢啊!同樣,心還緣在那個境界。古人說「聖人無夢」,真正的心都很乾淨了,睡覺就不會作夢,何況說白天,心會亂嗎?不會。所以,要出三界,真的是也要很下功夫。

所以「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的生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在這種分段生死中行,因為生命是有限,要看一段一段的分段生死。

「名為一日之價」。我們若能透徹瞭解,有辦法斷見思(惑),清楚分段生死,我們再來的人生就是很乾淨,而且也是一來就很清楚這個法。在分段生死中,於見思無明若能除盡,能夠更乾淨些。這輩子好好地斷煩惱,這輩子斷除糞穢,自然我們就能夠,得到付出的代價;這輩子有修,我們來世帶著這輩子所修的,到來生去,再來世。

過去有做,所以有,「一日之價」,這只是在我們的修行中,今天做多少,付出多少,所以我得到多少。這輩子覺得很滿意,那就是過去生中你有付出。所以叫做,「倍與汝價」,你做愈多,當然你所得就愈多。

倍者
超出人天福樂之稱

所以「倍者」,就是超出人天福報,叫做「倍與汝價」,就不只是這樣,會給你雙倍。因為你若很認真用功,不只是在五道中,希望你能超越五道。不是讓我們迷迷茫茫地隨業,帶業往生,我們會隨我們的願力,不是隨業,是隨願,隨我們的願力,我們的來生來世,在我們的心願中完成,不是隨業,懵懵懂懂。這就是「倍與汝價」,就是給你更多一些。「窮子聞之,歡喜隨來:喻二乘人依教奉行。」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喻二乘人
依教奉行

看看每一部經的後面,都是「歡喜信受,依教奉行。」每天在聽法,聽得法喜充滿,隨著這個法,入心,修行,所以叫做「依教奉行」。「歡喜隨來」,就是投其所好,樂為鄙事,淨六根房、五陰舍。

歡喜隨來:
投其所好
樂為鄙事
淨六根房、
五陰舍

就是佛陀要觀機逗教,大家聽懂了,才會歡喜,才會修,所以就要「投其所好,樂為鄙事」。根機若小,就給他小教,那就是方便法。大家就是在這樣的階段,他歡喜。

「淨六根房舍」。六根與外面的六塵接觸,就如一個房間,我們要清掃我們的房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根,從外面不要這樣拉拉雜雜的、骯髒的東西全都收回來,不要。所以我們的「六根房」,真的要清乾淨,不要囤積一些骯髒的東西。

「五陰舍」。「五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要常常好好,將我們(面對)外面的見識、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等等,在很微細的思想中,我們要時時去除,所以見、思,我們要常常很分明,用心守持好。所以「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喻領取一日之價
斷除見思煩惱之糞
空淨六根房、
五陰舍

「為除糞穢,淨諸房舍」,就是為除我們的煩惱。外面進來的東西,骯髒的一定要擋住,將它清除,不要(讓)骯髒的東西進來。

這譬喻「領取一日之價」,我們裡面很乾淨,很舒服。所以已經,「斷除見思煩惱之糞」,見思煩惱的髒污,我們全都清除了。「空淨六根(房)」,六根之房舍與「五陰舍」,我們全都盡除了。意思就是「見思惑」我們都完全盡除了。

所以,「五道眾生分段生死」,道理我們瞭解了。「四生形態相貌形殊」,我們稍微思考,不論是五道四生,凡是眾生,佛陀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既有佛性,落為眾生,所以他就有「五鈍使」的煩惱,有貪、瞋、癡、慢、疑等。不論什麼境界的生類,都有這個意識,自然他就有「五鈍使」,所以我們的心念雜居在這五趣,這樣在生死中。

所以我們要用心。學法,不是在聽故事,是舉這個故事。迦葉尊者的慈悲,將須菩提這段文,長行文,說過的故事,由迦葉尊者再來重複,這就是表示內涵的道理是很深,是真正的我們要用心體會。所以聞法要時時多用心!

Monday, May 23, 2016

【人間菩提】20160523 - 正法住世永流傳 To Practice and Pass on the True Dharma





正法住世永流傳
To Practice and Pass on the True Dharma

賑濟所需齊救災
湧泉回報滴水恩
法傳非洲布善種
落實環保淨源頭

地球上四大不調同時發生,我們要提高警覺、戒慎虔誠。看到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林火至今已­經延燒超過五十萬公頃的土地,也撤退了幾萬民的災民,現在他們所需要的不只是毛毯,還­有毛巾與枕頭等生活用品,這些都需要從各地調度過來。

看到緬甸,六年前的納吉斯風災,丹茵鎮農民曾領過慈濟的稻種,如今也是志工的一分子,­前往仰光北部的「莫比鎮」發放稻種,莫比鎮的農民們看到丹茵鎮的農民們接受過幫助後還­能夠回饋,也很羨慕,也發心立願希望未來也能夠這樣付出。

還有看到來自南非的三位本土青年(山姆‧馬格瓦札/Samkeliso Magwaza、恩拉卡波‧姆蘇努/Nhlakanipho Mchunu、安迪雷‧恩古班內/Andile Ngubane)返回花蓮靜思精舍,體會靜思家風,他們三位都發心立願,回到南非要好­好投入慈濟,為他們的同胞付出。所以只要給予善的種子,每個人的心地都是可以耕耘的種­子,這樣的善種子也可以延續到現在非洲的七個國家。

期待人人要在修行的這條道路上好好走,不要偏離。提倡正法,也期待修行者如規律、護法­者要用心支持,這樣才能讓正法久住世。

現在五濁惡世,人心不調造成地球破壞,假如沒有典範,地球溫度升高的速度會更快速。

昨天屏東的菩薩回來精舍分享推動環保的心得,臺灣現在的垃圾回收率排名世界第三名,我­們的環保菩薩功不可沒,我們只為了一個心願,「保護地球」,希望人人能清淨在源頭,珍­惜水資源;每個人都要珍惜所居住的地方,人人把心照顧好,將正法落實在生活中,才能讓­人類平安。

【靜思妙蓮華】20160513 - 淨五蘊證二空 - 第826集



20160513《靜思妙蓮華》淨五蘊證二空 (第82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偏小獨善自顧修身,眇目視界天地狹窄,心不寬闊視己自尊,唯持自身不攀生緣。」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云當相雇。」《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以方便導以小乘,令除煩惱糞,淨五蘊舍。
⊙發小心者,遂聞之歡喜矣。
⊙更遣餘人:餘人者,為大乘之餘,現聲聞形二乘人。
⊙更遣餘人:約人是指聲聞緣覺。約法是指二乘,隨機近緣應化。
⊙眇目矬陋:喻小乘只證生空,異於大乘圓證二空。又名我空,或人空,謂眾生為五蘊假和合,無有實體,是因緣所生法,當下即空。
⊙眇目喻偏空,所見不正故。
⊙矬:短小。醜陋:形貌矬陋。
⊙見偏空狹窄,不能豎窮三際故如矬,不能橫遍十方故如陋。
⊙無威德者:二乘人不得四無所畏,故無威。小乘涅槃無常樂我淨四真德,故無德。
⊙矬:豎短,身體矮短稱矬,此喻二乘法監豎不能盡實相之源。
⊙陋:橫狹,身體醜陋。此喻二乘人橫狹,無大乘眾善之莊嚴。

【證嚴上人開示】

「偏小獨善自顧修身,眇目視界天地狹窄,心不寬闊視己自尊,唯持自身不攀生緣。」

偏小獨善自顧修身
眇目視界天地狹窄
心不寬闊視己自尊
唯持自身不攀生緣

要瞭解了,我們修行不要只是獨善其身,我們要兼顧他人,我們若只是獨善其身,只是自己顧自己而已,沒有想到我們要將心開闢,顧自己,同時也要顧大家,大家好,我們才是真正的平安。若只求自己好,不顧他人,其他人有共業,我們能逍遙,單獨於外嗎?這是不可能。

佛陀來人間淨化人心,希望人人的心要能夠開闊,不只是自救,還要救他人。人人若能都平安,人人的心就得到淨化,這樣才是真正天、地、人都平安。我們不要「狹小獨善自顧修身」。修身,當然是很好,但是不是(修)自己就好了,我們應該要更開闊的心,我們來讓大家更有機會。

所以這裡說,「眇目視界天地狹窄」,意思就是說,我們若是眼界太窄,就是所見的是這麼的小,天地也會(變)很窄。所以,我們的心胸要打開來,心包太虛,這大境界,我們應該要睜開眼睛,不要瞇著眼睛來看窄窄的地方。

所以,心若不開闊,那就會「視己自尊」,只顧自己而已,沒有想到他人。看看,一旦眾生共業來臨時,自己要逃過那個劫難也很困難,所以,我們應該,要影響人人心胸開闊,不要以自己獨尊。

所以「唯持自身不攀生緣」。我們若修小乘法,唯獨,只顧守自己的身體,只是獨善其身,自己自顧自修,一直不想要攀緣,不想入人群,這樣「不攀生緣」,不想要攀眾生緣,所以自己隔絕人群,這樣就是小乘行者。真正的修行,就是要修大(乘)行。人人若有心,對人間的利益就大了,所以人間菩薩值得我們尊重,不要獨善其身。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那位長者看到孩子這樣,有人要去把他叫回來,不只是不肯回來,還在那裡掙扎,所以這位長者他瞭解了,放他去,再用方法。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就說,「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云當相雇。」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找個人去接近他,要找誰呢?當然,長者除了需要(找),很多人在旁邊作伴,長者親自,他捨掉瓔珞、莊嚴的服飾,自己親自走到貧窮子的身邊去。所以說,「佛以方便導以小乘,令除煩惱糞,淨五蘊舍」。

佛以方便
導以小乘
令除煩惱糞
淨五蘊舍

也就是,佛陀他是用方便法,用小乘法,慢慢接近,接近眾生。眾生根機狹劣,所以我們的根機,佛陀應我們的根機,說讓我們聽得懂的話,這樣讓我們願意接受,接受這個小乘漸教,這樣漸漸教育,我們漸漸接受。

「令除煩惱糞」。煩惱就如垃圾一樣,骯髒的東西,讓我們內心的這個煩惱無明,慢慢去除了。「淨五蘊舍」。「五蘊」:色、受、想、行、識。從自己的心念一起,緣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誘引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起貪瞋癡,引誘我們去動作,去造很多無明煩惱。這種「五蘊舍」就如一間室內,很多髒東西,都撿進這間房舍裡面。而我們現在,佛陀就這樣慢慢地教我們,要如何讓我們勤做,好好將這些無明煩惱,從內心這樣慢慢除掉、把它捨棄。「發小心者,遂聞之歡喜矣」。

發小心者
遂聞之歡喜矣

有願意想要接受佛法,在小乘教只是給他們一個,你將自己的心照顧好,你將自己的煩惱去除,用這種方法。你若怕苦,你要知道這些道理,這些道理,所「集」來的道理,你瞭解了,你就不要做這種事,不要和這樣的人攀緣,惡人不要攀緣,(攀緣)就會做了惡事。卻是我們誤解,通通才攀緣,若這樣就會執著在小乘。

(佛陀)是要告訴我們,因緣果報,若有付出,彼此之間有不愉快的事情,我們就要放棄,放棄什麼呢?放棄煩惱,我們就要將惡緣轉為善緣。但是(後面)這段,我們沒有用到,只用到「放棄」,不要與人攀眾生緣。這就是小乘者聽法,這樣聽一面,就是顧自己,聽法雖然聽得很歡喜,但是還不願意去付出。這就是方便法。

更遣餘人:
餘人者
為大乘之餘
現聲聞形二乘人

「更遣餘人」。「餘人」,就是「為大乘之餘,現聲聞形二乘人」。就是大乘法,但是為了要度小乘人,所以就要和他們一樣。如在清掃周圍,就是大家都要穿簡單的衣服,投入打掃,大家一起來掃。像這樣,不是用高高在上在那裡說法的人,不是。大家還是投入,即使長者本身,他也脫下瓔珞、莊嚴的衣服,何況說「影響眾」,就是法身菩薩,同樣也要投入芸芸眾生中,來教導眾生。

所以「現聲聞(形)二乘人」,也是同樣,在這二乘中,與他們差不多,來修行。其實,法身菩薩現身,在我們的周圍,也是這樣在學,無不都是助佛道場,來幫助佛的道場,來施教眾生。

更遣餘人:
約人是指聲聞緣覺
約法是指二乘
隨機近緣應化

所以說「約人」,若約人來說,名稱上說是聲聞、緣覺;若「約法」,那就是二乘,用二乘法去親近,去「隨機近緣應化」,這叫做「更遣餘人」。

就是這樣,使其他已經懂道理,也是在行菩薩道的人,進入這些還未發大心的人,同樣入他們的人群中,去隨機近緣化度。這就是佛陀的用心,還有助緣的菩薩,也是在人群中度化。「眇目矬陋」,那就是譬喻,「小乘只證生空」。

眇目矬陋:
喻小乘只證生空
異於大乘圓證二空
又名我空或人空
謂眾生為
五蘊假和合
無有實體,
是因緣所生法
當下即空

「生空」就是說小乘人只知道,修行到頭來就是空,瞭解了「空」的道理,瞭解一切都是和合,合成所造作的業。所以這是小乘人已經知道了,修在偏空,所以他就不希望再去攀緣。「我獨善其身,我不要再來人間輪迴了,因為一切皆空,我何必再來輪迴?」所以這就是偏空。

雖然一切皆空,很多東西都是因緣和合的,這都很清楚。但是,這因緣和合中,有一件很奧妙,永遠存在的道理。這個永遠存在的道理,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天地宇宙萬法,看不到、摸不到,卻是能合成一切的物理,很多的東西。這種很奧妙的道理存在,可是二乘人無法體會。

大乘法的「圓證二空」,就是空中妙有;修大乘法的人覺悟了,瞭解是「真空妙有」。因為「妙有」存在,我們要回歸到「妙有」的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法空」、「我空」、「人空」,自然我們體會,體會到真空妙有。又能瞭解,「眾生為(色),五蘊假(和)合」,眾生沒有一個人離開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這個身體,認為這個身體是實,其實是假和合,是「因緣所生法」。諸佛菩薩,大乘學者都能夠瞭解。但是二乘人,就無法瞭解(法空)。

眇目喻偏空
所見不正故

「眇目」就是譬喻「偏空」,就如看東西,眼睛瞇瞇著,這種「偏空,所見不正故」。看的東西都是這樣眼睛模糊了,這種看不清楚,很短視。所以這種「眇視」,看事物、分別道理都不清楚,「所見不正故」。

矬:短小
醜陋:
形貌矬陋

「矬」就是短小的意思,就是很短見,看得不清楚。「陋」這種醜陋,就是很不好的形。這就是表示我們對法,不能很透徹瞭解,這表示人的形態就是這樣,形貌就是醜陋,所見的是偏空,很狹窄,很小,所看的不開闊。

見偏空狹窄
不能豎窮三際
故如矬
不能橫遍十方
故如陋

「不能豎窮三際故如矬」。所以「豎窮三際」,就是說直的,直的,我們無法透徹,我們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這無法瞭解。知道的不很長,只是這樣短短的,只知道我現在、今天,我已經忘記過去的過去,更不知道未來的未來。所以這種「不能豎窮三際」,無法透徹過去、現在、未來,這叫做「矬」,短的意思。

再者,廣的,「不能橫遍十方」,周圍,我們看不開,我們看的只是窄窄的,在我們自己的範圍而已。這樣叫做「眇目矬陋,無威德者」。若像這樣,我們的人生就是這麼的醜陋,只顧自己,將周圍的是非曲直,都將它顛倒錯會了,道理不透徹,不清楚,所以「無威德者」。

無威德者:
二乘人
不得四無所畏
故無威
小乘涅槃
無常樂我淨四真德
故無德

「無威德者」,就是表示「二乘人不得四無所畏,小乘涅槃,無常樂我淨四真德」所以無威德。

本來,我們若能大涅槃,就是大解脫,這種大解脫,就是心無掛礙。這種常樂我淨,對我們來說是永恆,真理是永恆,真如是永恆,這是「常」。我們透徹瞭解真理、真如本性,我們都很透徹,我們輕安自在,快樂。我是大我,沒有小我,一切沒有受污染,這是真實的常樂我淨,也就是大涅槃,不是小涅槃、小解脫。

所以需要真德,「四真德」──常樂我淨,我們有修有得,有德故。我們若沒有,就是無威德;若有,就是威德自在。我們就是欠缺,缺「四無所畏」、「常樂我淨」,我們都欠缺,這就是二乘人還欠缺這些法,不透徹。

矬:豎短
身體矮短稱矬
此喻二乘法監豎
不能盡實相之源

所以說「矬」的意思,是身體非常矮短。譬喻「二乘法監豎不能盡實相之源」。這就是表示我們短(見),所以他無法看,看得很高。愈遠、愈高,所看到的愈廣、愈清楚。我們若是愈矮、愈低,我們就無法很透徹瞭解。

所以說,「二乘法監豎」,直的東西就是「豎」,「監豎不能盡實相」。就是說,要看它,在低低的看不清楚,就要高高的去監察人間事相。你若是在愈高,人間事相看得愈清楚,道理愈明了,我們若是愈低愈看不到。所以這「實相」的道理,就「陋」,「橫狹,身體醜陋」。譬喻二乘人橫狹,「無大乘眾善之莊嚴。」

陋:橫狹
身體醜陋
此喻二乘人橫狹
無大乘眾善之莊嚴

因為周圍,我們不願意將心拓大開闊;無法拓大開闊,自然我們就沒有,大乘眾善的莊嚴。

我們要莊嚴,就需要與人結好緣。橫的,就是空間,空間大眾,我們要入人群去,一直與人結好緣,這樣我們才是,真正有威德,有莊嚴。我們若是「矬陋」,就只是這樣狹在自己而已,不敢走入人群去,這樣我們就是,欠缺「大乘(眾)善之莊嚴」,我們就愈畏縮,愈不敢與人在一起,人人就愈看不到我們,我們就愈無法施出我們的愛心,在人群中。

所以我們應該要開闊心門,不要受形將我們拘束住。所以我們不論是多高的境界,只要你的心開闊,心包太虛;假如你的心若是狹窄,自然我們只是顧我們自己。很多的事情,我們看不開、做不到,就守在我們自己一個人。

所以常常說,眾生共業,我們要得到平安,就要人人都平安;周圍平安,人人平安,才是我們真實的平安。要不然,眾生若共業,聚起來時,災難一來,人人受災。有人間菩薩及時投入,就有辦法將這些過去的共業,轉個身來,他們就能轉念,轉念,大家再提起希望,重新建設,那個地方就不一樣了。

所以,發大乘心,我們要很開闊,自然境界就會很開闊。所以我們要用心,修學佛法,無非就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時時要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0522 - 入群拔苦證真義 Finding Life’s Truth Through Spiritual Cultivation and Serving Others





入群拔苦證真義
Finding Life’s Truth Through Spiritual Cultivation and Serving Others

確立宗旨終生學 
修心養性端正行 
法脈淨水潤善種 
地蘊法髓遍宗門 

「慈濟」這個大團體除了慈善以外,也有宗教的精神意義,「宗」就是人生宗旨,慈濟的人­生宗旨就是為人世間付出。「教」就是終身教育,世間的道理是學不完的,而這個道理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所以教育就是終生的學習。 

而修行,是人人要修行,並不是一定要出家才是修行,「修」是修心養性,「行」是端正行­為。人人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思、觀念,自己要能清楚心靈的思想是對或是錯,這就是修心­。我們要時時刻刻自我肯定鞭策,不能有毫釐偏差,過去的人生或許有錯誤,但是進入慈濟­這個大團體會時時陪伴糾正,很自然就可以修自己的心,這樣時時修心也會養成習慣。養成­習慣的性格,行為端正在平常時間修心養性,這都是在大團體裡好修行。 

慈濟這樣的大團體,我們有一個脈絡──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靜思法脈如淨水」,期待­人人聞法入心,並行於法中,以法滋潤慧命善種子,不僅培植自己的種子,也要成就他人。­「慈濟宗門如大地」,就如「山高地厚蘊法髓」。讓法髓不斷凝聚在宗門,並且將愛的種子­撒播在大地上。要成為菩薩,必定要六度萬行。走入人群中,完成道業。 

佛陀覺悟後,要人人明白生命的大意義,所以說法,讓人能聞法入心,去除無明煩惱與習性­,慢慢見證體會人間大道理。但是不是體會就好,需要的是已聞法者發心立願入人群。善惡­拔河,需要的是讓曾經有過錯誤人生,我們一一把他拉拔過來,去除無明煩惱,也能過得海­闊天空。這都是走入人間救拔苦難,身體力行來救度眾生,這就是佛法。

Friday, May 20,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512 - 解內外法堅定大志 - 第825集



20160512《靜思妙蓮華》解內外法堅定大志 (第825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宿命智德善權方便,教化以漸解內外法,始終不搖堅定貫達,建立大志教以契合。」
⊙「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表明喚子不得,暫放得喜。
⊙愚癡即惑重。狹劣即器小。
⊙不信我言,不信是父:父知其子志意狹劣等,雖親生父子,一旦離久,而不相知若此。

【證嚴上人開示】

「宿命智德善權方便,教化以漸解內外法,始終不搖堅定貫達,建立大志教以契合。」

宿命智德善權方便
教化以漸解內外法
始終不搖堅定貫達
建立大志教以契合

宿命,我們還無法理解,宿命這個名詞。凡夫無法瞭解過去生是如何做,如何來,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很渺茫。但是,佛陀非常肯定地告訴我們,我們人人過去都一樣是生命;生命,不一定是人類的生命,過去在這六道,或者是五道四生中,無不都是生命。總而言之,是生命的過去。

過去所累積,這裡所說的「宿命智德」,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他就是生生世世,不論在任何一個生命的輪迴道,佛陀都是為眾生,發大心願去,接觸(受)業眾生,用心去教化,這樣不斷地累積,長久。這宿命長久的,生生世這樣,在累積智慧、慈悲,慈悲、智慧,在生命群中付出,所以累積來的就是「智德」。

這個智德,所以用「善權方便」,不只在人道,在生命輪迴道。因為覺者他的宏願,任何眾生只要是因緣成熟,他就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所累積的德,無不通,無不達。每一道的眾生根機都不同,光說一個人道,大小根機要度化就這麼困難了,何況其他?所以,「善權方便」,用種種的方法,所以這樣不斷累積。

「教化以漸」,對眾生就是要有耐心,就是不請之師,不忍眾生之苦,所以要「以漸」,用方便教化,用「漸教」,「漸教」就是慢慢來,隨他的根機,用耐心來陪伴,用耐心,隨他的根機教化他,讓他能「解內外法」。

內法,那就是讓我們瞭解生命。生命在五蘊中,人人的生命,生下來開始,嬰兒開始,他就有五蘊,有歡喜、有不歡喜時。歡喜,孩子手舞足蹈,就這樣笑,純真的那個境界,他高興;不高興就哭,到底身體的感受是如何呢?不舒服,哭了。從小時,嬰兒、幼時,幼年的時代,就有情緒這種感受。

他也有眼根,外面的境界,歡喜,在爬,就會爬到他喜歡的地方去,去拿東西了;會走的時候也是一樣,眼睛所看到的,人的身體就向前去追逐。從小開始,所以這種與生俱來的感受,六根、六塵,感受。

所以這五蘊,隨著年齡長大了,開始慢慢地社會的一切,開始來誘引他,心就有分別,就有愛與不愛。喜歡的,取不到就煩惱;不喜歡的相碰頭,就怨恨,這種怨怒等等。這就是佛陀向我們解釋,心理,我們人人的意識,這個「蘊」,「五蘊」,這就是我們人生,若不瞭解我們自己,我們的脾氣、我們的習氣,我們自己若不瞭解,要如何去瞭解外面呢?

所以「教化以漸解內外法」。對自己更成熟些,我們就要「觀身不淨」,我們自己的身心,色、受、想、行,這都是關係到我們的心,我們的體內是不淨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們的煩惱就很多。意識煩惱多,身體是不乾淨物,所以佛陀教我們「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種內在的法,我們要時時反觀自性,到底佛的教化,我們有入心嗎?我們對自己瞭解嗎?對我們心靈的習氣、煩惱、無明有減少嗎?何況我們的身體,有在身體力行嗎?雖然身體是不淨身,但是我們要利用還健康的身體,把握時間,有付出,才有「入」的利益。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要好好地,內外法,我們要很清楚。

「始終不搖堅定貫達」。我們既然發心學佛了,現在我們向著佛道,一定要很堅定的心,始終不搖動。我們要堅定,而且,法,我們要真實接受,入心來,舉一(隅)三隅反,告訴你這個角,是這樣做、這樣彎,應該第二個角,我們就要知道,是這樣做、這樣彎。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聽到的法,我們就要這樣身體力行。常常說,修行要注意的是我們的習氣,習氣,若懂得不要常常執著我自己。我明明今天教的是一個方,四四方方的形,我應該要按四方形來修,方方正正這樣修。我們不要執著,「我偏要將角突出,這個角,我要讓它再尖一點。」若是這樣,尖角就會刺到人。

所以說,好好用心啊!既發心,我們就要用心受持,受持得方方正正,不會去傷到人的角,這才是真正修行。所以我們要堅定貫徹,什麼樣的法都有它內涵的道理,圓有圓的方法,四方形,方方正正也有方正的方法,所以這些道理,不論是圓或者是方,都有它貫達的道理在,我們都要通達。

我們若有智慧,入人群中去看一切,沒有道理不通達的。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一定要磨練到,(無論)你到了什麼樣的境界,我們的心都能與它契合。這種堅定貫徹,「建立大志教以契合」。學佛,總是要順因緣,要明是非,道理要入心,我們要如何立時應用,這是很重要。

來,前面的經文這樣說,「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前面的(經)文,那位窮子在門外,看到裡面這麼莊嚴,他害怕,轉頭就跑。裡面的長者看到了,「那位應該是我的兒子。趕快,趕快,把這個人追回來啊!」抓的人很強硬,所以就昏倒了。他所怕的是怕,「這些人把我抓走,必定會傷害我的命,真的是要我的命。」所以「何用衣食」,既然沒命,何必需要衣食?所以他很怕,他很不希望留在那個地方。

接下來這段(經)文,「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位長者在門內看到(使者),要抓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在那裡那麼大聲喊叫、這樣地掙扎,又是已經手腳癱軟,人昏過去了。所以長者知道,這個兒子意志還很薄弱,是愚癡,很狹劣,這可能要再用一段時間的教育,先將他帶回來,再來慢慢教育。這是表明「喚子不得」。

就如火宅一樣,長者也是在外面用聲音一直叫。但是在這裡,反而是長者在裡面,兒子流浪在外面。

這個孩子幼小就脫離了家庭,在外面流浪。這也譬喻佛陀,從我們的過去,我們的人生到底經歷了多少,在五道四生之中,(在)五道受盡了苦難折磨,(在)五道受盡了,多少塵沙無明煩惱,不斷合成了很多的業力。

佛陀要將我們,那些塵沙、無明煩惱,好好地去除,所以他要從方便法,這樣一一來接近眾生。他表達他的心意,就如一子,不是只有一子,大地一切生物,無不(在)他的心,每一位都是羅睺羅,像他自己的兒子一樣。這種心包太虛,包括了天下一切眾生,這念心,設種種法,不斷來教化。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表明喚子不得
暫放得喜

所以不斷地呼喚。表明「喚子不得,暫放得喜」,暫時將他放鬆一點。既然無法一下子就讓他知道,這個地方是你的家;小時候就離開了,沒有那些記憶了。所以現在要再重新來,先將他帶回來,讓他慢慢在外面,做一些比較粗的工作。父親要脫下莊嚴珍寶,換上粗敝的服裝,走入人群,去接近貧窮子,用愛去膚慰他,用心去接近、教導他,讓貧窮子隨著他的心志,在那個環境慢慢適應。

這位長者化作與他接近的同事,所以是「同事度」,在那個地方和他同做同修,慢慢來鼓勵他,讓他瞭解,瞭解,除了做這樣的工作,得到這樣的生活、工資是這樣,其實你能夠再更精進,可以工作更輕鬆,所得更多。這樣「漸次」,就是慢慢來,「次第」慢慢接引他,讓他瞭解內外豐富的物資。

就如佛陀在教育我們,讓我們先知道「苦」,然後瞭解了真的是苦。為什麼會這麼苦?佛陀就為我們解釋,就因為「集」了種種的因緣。教他「一切業隨身」,這就是人生因緣果報,因果循環在六道中。唯有,你若要脫離六道,你就要斷什麼樣的煩惱,從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你斷什麼樣的煩惱,你就能斷「分段生死」,還要斷什麼樣的無明惑,你就能斷除「變異生死」。其中包含著無不都是,我們內心的乾坤,我們的內心、心理等等,漸次地很仔細,從外面的粗相,一直解釋到我們的內心,非常的微細,讓我們能夠瞭解。

聲聞、緣覺,他們只是瞭解粗相,知道六道輪迴、因緣果報,他們還無法到塵沙惑,那個內心微細的生死觀,還未很透徹。所以暫時這樣慢慢地讓他瞭解。所以「喚子不得,暫放得喜」讓他輕鬆一點。「愚癡」即是惑重。因為愚癡,所以「愚癡狹劣」。

愚癡即惑重
狹劣即器小

就是因為惑,塵沙惑還很重,雖然(見思)煩惱斷了,不過塵沙惑還很重,所以叫做「愚癡」。「狹劣」,很窄,心還很狹窄,要獨善其身而已。所以「不信我言,不信是父」。這時候要告訴他,我是你親生的父親,沒有辦法,所以就認他,你好像我的孩子,用認的。不敢說,你是我生的。這前面的(經)文說過了。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父知其子志
意狹劣等
雖親生父子
一旦離久
而不相知若此

所以「父知其子志意狹劣」等等,全都很瞭解了。「雖親生父子,一旦離久,而不相知(若此)」,就是這樣這麼陌生。好像離開那麼久了,父親還記得兒子,瞭解他的兒子分,兒子離開父親那麼久了,就是還很生疏。雖然認作乾兒子,也是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還無法體會,父親原來是親生的父親,這種,那個信任度還未很建立,也就是他的心還很狹劣,還很狹窄。

佛陀已經開始,讓他斷了煩惱,只是大家盼望,我不要再來六道輪迴了。這是粗相,這叫做「分段生死」。不要再來分段生死了,這樣一段一段的生死,萬一我又一個迷來時,我不是又墮落了嗎?所以大家就停在那個地方,還沒,塵沙惑還未斷。

應該是我們要入人群,要鍛鍊到讓人人訓練我們,訓練得我們的心,不受凡夫將我們誘惑過去,我們堅定我們的心,在這樣的環境,很複雜,我們的心還是清淨,一心堅定,這就是「始終不搖堅定貫達」。這個心還沒有到,因為我們還有塵沙惑在,所以容易受搖動;我們還未建立大志,所以無法與法契合。

各位,我們已經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要很知足,佛法能夠直接聽進去,人群中我們能直接進入,在人群中讓我們的心能夠平靜,這種環境,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0519 - 凝聚愛心弭災難 Practicing Vegetarianism and Giving Every Day





凝聚愛心弭災難
Practicing Vegetarianism and Giving Every Day 

海空聯運齊馳援 
虔誠朝山祈平安 
凝聚愛心弭災難 
反轉人生善循環

2016年5月18日上午及下午,厄瓜多再次發生芮氏規模6.8及6.7強震,在當地­賑災的美國慈濟志工慮瑢師姊表示,慈濟人在那裡都很平安,不過這次地震搖晃得很厲害,­現在慈濟人是趕快投入去做膚慰與了解災情。 

又看到加拿大這一波的森林大火已經延燒超過半個月,現在火勢已經往北部的產油區蔓延過­去,政府也趕緊撤離居民,也看到加拿大的慈濟人已經到了愛明頓,加入了物資的資源,因­為加拿大現在早晚天氣都比較冷,所以他們需要比較厚的毛毯,所以前天,我們也從臺灣緊­急空運逾4千件的毛毯過去,也感恩華航願意以半價幫我們來運送。 

我們人類真的要戒慎虔誠,光是靠物資支援,但是災難還是在進行中,所以有再多的物資都­發揮不了,我們還是要讓災難可以平息,所以四大的調和,需要靠人人戒慎虔誠來祈禱,假­如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共同一心,舉行一個齋戒,為普天下祈福,不知道該有多好,就如昨天­我們所提到的莫三比克他們的朝山,他們三步一拜,第一步是感恩,第二步是懺悔,第三步­是虔誠,那樣的畫面是多麼的祥和。 

也看到了馬來西亞的菩薩們,提倡著慈濟的竹筒歲月,他們秉持佛心來引導人人行善,引導­人人出一點點的力量,用每一個人虔誠想幫助人的心念,將人人的心念匯聚起來就是福,有­福則可以消弭災難。 

所以在馬來西亞,法師不只提倡,也身體力行與大家一起存竹筒,在當地的學校也是一樣,­老師與學生提倡竹筒歲月,所以在學校裡每一天都可以看到有人頭竹筒,讓小錢也可以行大­善。 

在臺中也有一位楊先生(楊添丁),他的家庭貧困,且楊先生的腳也因為糖尿病而截肢,慈­濟人在2008年發現到了這樣子的個案,開始關懷他幫助他,直到2012年,他的身體­狀況有稍微好一點,他開始去開計程車,也與慈濟人說要停止救濟,將這些錢拿去幫助更需­要的人,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只要他載客超過100元,他就投十元進去竹筒,他也將慈濟­的精神理念與法和客人分享,所以他在臨終的時候,也是很歡喜,很安然自在,也很感恩慈­濟人所給予他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是精神理念,且牽引他日日行善。

Thursday, May 19,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511 - 立信謀大事 - 第824集



20160511《靜思妙蓮華》立信謀大事 (第824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證嚴上人開示】
『貧窮志弱不圖強,缺少信心謀大事,甘守小法不樂大,心念一轉實無難。』

佛陀的教育,無不都是一念心,教育我們發這念心,這念心若是啟發出來,大富、大貴、大用,人人無損,人人無缺,這就是微妙的法。

若是凡夫,就是都生活在『貧窮志弱不圖強』。貧,就是沒有錢、物資欠缺,有形的東西樣樣都沒有,這是世俗有形象的貧窮。若是貧窮,意志就會較劣、較弱,『我沒錢,我能做什麼事呢?』『我什麼都缺,我拿什麼去做事?』意志容易消沉,不想積極發展他的才華。像這樣的人就是不圖強,只是物質的欠缺,他就什麼都不敢做,也不願意去做,這種是貧窮志劣。

古人說,『人窮,志不窮。』人人都有潛能,我們若是有願心,發一個願心,沒有做不到的。最擔心的就是缺少信心,不怕沒有物資,是擔心沒有信心。

我們若缺少信心,就無法謀大事。無法發心,無法去做事,這就是欠缺信心。我們若用單純的信心,人人都有潛能。『是嗎?我也有嗎?我若是有潛能,我願意付出。』只要是這樣,相信我們也有一分潛能,這個潛能久久覆藏在我們的內心,只要我們有心,這分本能就能發揮。

修行就是修在這裡。有形的物資欠缺是貧,無形的信心才是真正成就大事,最尊貴的。所以我們不要失去了信心,也不要為了外面的物資,沒有的時候就患得,擁有的時候就患失,不要有這樣的心態。

修行者若是『甘守小法不樂大』,以為修行,我所要求的就是了脫生死。有這種了脫生死,為自己,很現實而求,這樣就像貧窮志劣的人一樣,只是為自己的解脫,這就不圖強;『志劣不圖強』,自己受限。

所以『缺少信心謀大事』。我們若是自己設限在只要了脫生死,這樣就沒有更大的信心投入人群,就不想再謀大事,守在本位而已,這樣就很可惜。所以『甘守小法不樂大』,只要我們『心念一轉實無難』。其實,我們學佛,行大乘法不困難,只要你的心念一轉,發大心,立大願,生活也是這樣過,只是我們走入人群,用我們的力量去幫助他所欠缺的力氣,所以入人群度眾生並不困難。

前面的經文,『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即敕使者,追捉將來』。

那位長者已經看到了,失蹤的兒子出現了。發現到了,心就很急,太急了,所以派人趕快要去追他。

接下來經文,『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窮子已經要離開了,聽到後面有人追,他就跑得更快,後面的人追得更急,所以他被人抓到時,『迷悶躄地』,驚嚇過度,整個人都癱軟了。心想,『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這個人這樣抓住我,我必定會沒命,我還要再求什麼衣食呢?我怎麼會來這個地方?心裡很怕,所以在那裡驚叫,腳走不動,整個人迷悶就軟癱下去了。

⊙即敕使者,追捉將來:父敕使者追捉,子驚喚。父念子心切,忽然一見,即急教人追。

父親思念他的孩子,突然看到孩子的身影在門外,那種歡喜、激動,怕孩子又走失了,所以表達出了『父念子心切,忽然一見,即急教人追』。就是太急了,趕快叫人去追他,也沒有告訴他因由,所以去追的人就是趕緊要將他追回來。

⊙窮子驚喚:由追意急,窮子無所措手,故稱怨驚喚,迷悶躄地。惶怖無措,驚懼不已,故悶絕於地。

『窮子驚喚』。追的人很急,所以這個孩子無所措手,整個人都傻住了,不知道怎麼辦。『人家這樣抓我,我到底犯了什麼罪呢?到底我被抓走,會變成怎麼樣呢?』一時無所措手,『故稱怨驚喚』,所以在那個地方驚喊:『我又沒有犯罪,我又沒有做錯事,我又沒有冒犯了你們,為什麼……』在那裡大驚大叫,就『迷悶躄地』,兩腳癱軟就昏倒了。

『惶怖無措,驚懼不已』,表達這個孩子很怕,所以『悶絕於地』,整個人都喘不過氣,就癱軟下去,昏倒了。這就是窮子沒有力,抓的人也是很急。

⊙雖預華嚴法會,如聾如盲,謬於事理,聞大無益,云迷悶無知。退大不修,卻住生死,如人躄地不起。

佛陀初覺時,他的心地與宇宙乾坤合而為一,那個時間,華嚴海會,天人、諸方菩薩、諸佛現前,滿滿在虛空法界中,那種心靈境界,寂靜的境界,與天地宇宙合一。這場法會開始時,也有很多天人在那裡聽;聽不懂,如鴨子聽雷一樣,這種『如聾如盲』,好像沒聽到,聽不懂;好像眼睛看不到,佛覺悟那個法身之莊嚴。

這是譬喻我們凡夫在人間,儘管佛陀的心靈境界永遠都在華嚴會中,與初覺的心境都一樣。但是凡夫總是從小教一直循循善誘,佛的心境沒有人能瞭解,沒有人能體會到佛心本懷。

雖然佛陀為眾生觀緣施教,看根機、看因緣,機緣也應該成熟了,說法經過四十多年了,佛在人間的世壽將盡,與人間的緣也差不多盡了,這時候不說也不行了。所以現在開啟了法華會,將初覺的心境,在凡夫的境界完全要展露出來。所以凡夫、小乘,雖然聽法那麼久了,佛陀慢慢要將他們接引回歸到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與天體宇宙合一,這好像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雖然這些弟子好像參加在華嚴法會中,就是佛陀心靈的境界,雖然是有參加在佛陀的心靈法會中,卻是『如聾如盲』,還無法很貼切瞭解。

佛陀就要說很多人間事,譬喻很多來會合理。所以這個事理,人間所看到的苦難等等,佛陀所說的法,如何能解開無明煩惱,回歸真如清淨本性,不論用什麼方法,大家多多少少聽,聽了之後,『我知道了』,很快就減少了。有漏心,法,都是聽了就漏掉了;或者聽了,『謬於事理』,錯會其意。無法很貼切、很透徹清楚瞭解,所以錯會了意,這叫做『謬於事理』,就如沒有聽到,就如沒有看到一般。

所以『謬於事理,聞大無益』,即使聞大法,也是沒有接受在自己的內心。這是迦葉尊者這樣譬喻。所以『迷悶無知』,就是這樣迷悶了,迷了,人家說話也聽不懂,都聽不見。

『退大不修』,因為聽不懂,無法理解,這種發大心的願就退失了,不如自己斷生死。所以他就『卻住生死,如人躄地不起』。腳軟了,不想再向前走,『我就是到這裡就好了』。

⊙是人執我:使者執之急,牽制之強,非是雇人作工之情,乃欲殺我之狀。

『是人執我』。這是表示『使者執之急』,抓得很急,而且『牽制之強』,將他抓得很緊,所以『非是雇人工作之情』,不是要我去工作的樣子。將我抓得這麼緊,我一定是有犯什麼罪?所以他很怕。『乃欲殺我之狀』,這麼狠,好像要把我抓去殺的樣子。這就是錯謬、誤會。前面說『錯謬事理』。大乘法,他無法接受,所以是錯謬,覺得這個大法對我來說,衝擊很大,他不希望這樣。

⊙必當見殺:喻本無志願,未有希求,卻被逼修大行,無異與死不殊。

我本來就不想修大乘法,我沒有志願,我只想斷生死就好,所以『無異與死不殊』。你強迫我去做這些工作,我就不想去,我就沒有要入人群,你硬是要叫我入人群,不如我死了算了;我就沒有要做,我願意死,我不願意做。像這樣,這麼堅切守在小乘。

所以『何用衣食,使我至此』。既然不是我要的,硬是要我去,我不要。這是志意下劣的人,不堪耐勞,不堪動筋骨的人,這種視之畏途。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豈是有能衣食與我者,使我如此何用乎。

這不是真正我要求衣食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只是強迫我做而已,我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所以我不希望住在這裡。

⊙何用衣食:言但求小法,何用大乘衣食,逼我修行呢?

『何用衣食』,就是在這個地方被人逼迫,這樣我也不要。所以『言但求小法,何用大乘衣食,逼我修行呢?

我就是修小法就好了,何必入人群中去呢?我不必修大乘來莊嚴我,我就守在小乘法就好了,不要逼我。『何用大乘衣食,逼我修行』,何必逼我修大乘法呢?我就是要這樣就好了。

佛陀真是無奈!學佛,我們要自願,若被人強迫實在很辛苦。不過,佛陀不忍心,難得因緣成熟了,不知道經過幾生世才能成佛,那是無始劫以來一直修行,與娑婆世界眾生有緣,因緣成熟,現相在人間。既然現相人間,又有緣來跟隨在佛的身邊,佛陀當然希望這麼多的弟子都如一子,每一個都是我唯一的孩子,用這種心情,希望人人都能認清楚大乘法,希望人人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度眾生,同時要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大家要打開心胸,好好接受大乘法,好好地在人群中結眾生好緣,這樣在人群中能懂得更多的法。這就是佛陀用心教育,可是我們無法體會佛陀的心態,以為佛在強迫我們非要投入人群不可。



是啊,他期待,不是強迫,他是期待,期待我們人人在人群中,一來能造福,二來能成長智慧,福慧雙俱,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在人群中斷煩惱,這樣才能不畏生死,能夠在生死中逍遙自在,來去自如,乘如是法而來人間,人人都是現成的如來。所以我們要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