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9,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201 - 依事就理入佛妙覺 - 第752集



20160201《靜思妙蓮華》依事就理 入佛妙覺(第75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依事觀因緣所生之事相,就理觀萬法真實性觀法,雖值佛慈悲同體共實法,未入佛正慧妙覺法海中。」
⊙「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爾時窮子:此明父子相見喻,即領解<方便品>中所說五濁,<譬喻品>所說三界如火宅。
⊙由此厭苦斷集,慕滅修道,漸積出世善根,故言傭賃展轉。
⊙傭賃:傭工取賃,喻樂小法。
⊙遇到父舍:眾生勤修出世大小善業,都能契佛慈悲。
⊙眾生有感佛之因,佛即有應眾生之緣,皆為成佛資糧,將到成佛寶所。
⊙如法華經文中說:如來室者大悲心是。
⊙眾生能契佛心修大乘,便是入到佛慈悲室。
⊙約事說:「遇到父舍」喻遇見,即體解佛成無上正覺最初於菩提場說華嚴勝會。
⊙住立門側:門側:喻大乘教門之側。二乘人執偏空理,不悟中道唯有一門。
⊙此輩二乘人過去已種大乘善根,但少修因,未能證果,故曰住立門側窺看,不得進入大乘賢聖之門內。

【證嚴上人開示】

「依事觀因緣所生之事相,就理觀萬法真實性觀法,雖值佛慈悲同體共實法,未入佛正慧妙覺法海中。」

依事觀因緣
所生之事相
就理觀萬法
真實性觀法
雖值佛慈悲
同體共實法
未入佛正慧
妙覺法海中

事與理,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事相中,所以我們要從事中去觀察因緣,因緣所生之事相。

就譬如佛陀在世時,王舍城中,一位長者(有)一個兒子,才五六歲,正是很可愛之時,父親很歡喜,但是有一天,有一位相命師,來看了這個孩子,就告訴長者:「你這個孩子看來是很有福,可惜命很短啊!」這位長者聽了,就這樣`開始每天很擔心,就帶著他的孩子,到處去求,要求讓孩子長壽,後來就聽(說),佛在精舍,帶著他的孩子,就是要來求佛。

佛陀聽著長者這樣說來,看他長者這麼憂愁,這麼著急,非常焦慮,佛陀用著很慈悲的態度,向長者,說:「生命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夠為任何一個人說的命長、命短。生命長短是要看自己。先不要著急,不要擔憂的心,應該要生起信心,你們要把握當下,時間,要相信時間,能夠成就一切。」

「你看能否把握住時間去城外,有很多貧窮困難的人,你一一們用很歡喜的心,和你的孩子去布施。再者,在城外見到人,要用很恭敬的心,向人人頂禮、膜拜。」長者聽了,只好就是相信,擔心也沒有用。

所以,他就準備很多東西,來到城外,果然,這麼貧窮困難的人,是這麼多。他還是從內心忘記,是為孩子求壽、求福,他就是專心教孩子這樣,一一去做布施;不只是布施,又從內心那分的恭敬,向貧困的人付出,還向他們頂禮,每一個頂禮就是,向每一個人的祝福。同樣大家都回饋他們,也是向他們祝福:「祝福你長壽、大福」。就這樣,每天都在那裡,做這樣的事情。這樣向人人頂禮、祝福,變成了是他們父子,最歡喜的動作,也就是每天最甘願,去付出的事情。

這天,也是同樣很多人,從那裡經過,其中有一位也受他這樣的,膜拜、頂禮、祝福,這個人也脫口而出:「我也祝福你長壽、增福。」過了之後,這個人又回過頭來,「是啊!我的任務,就是要來找這個孩子。」其實,這是誰呢?就是無常,無常鬼。

他有個規則,就是說出去的話,一定要做到。但是今天他的對象,要來找這個孩子,竟然自己開口向他說長壽大福,這時候要如何能取他的命呢?「罷了!放他去了。」就像虔誠的心為他祝福,祝福他長壽大福。這個孩子果然就是這樣,平安、長壽了。

這是以佛陀他在世時,這是遇到人事,有人、有事,來求佛,佛陀向他這樣說,生命長短,不是別人有辦法能賜給你,要自己。這位長者,佛陀就要他沒有得失心、不要煩惱心,要歡喜的心能去布施,能對人人尊重、恭敬。他能聽佛這樣說,沒有說大道理,只是這樣而已,隨著佛陀的話這樣做,這就是因緣。

「依事觀因緣」。我們的態度對人好,就是與人結好緣,自然我們所得到的,人家也對我們好、也是同樣對我們起歡喜心。這都是人事形象,這是事,所以我們要「觀因緣」。

所以,就理呢?若來說道理,「就理觀萬法」。我們既然修行,我們一定要聽法,除了人、事圓滿,我們也要道理圓滿。難得人身,難聞佛法,所以我們除了人、事以外,一切都有道理存在,開口動舌、起心動念、舉步動足,我們的身體所行動的一切,無不與這個境界會合,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這都是法。

每天每天的人、事、物,事事都圓滿,這樣我們就是照著道理走,道理就是圓滿;所有的道理都圓滿了,就是「覺圓」。所以我們「就理觀萬法」,就是在人事中,看一切的人、事、物,我們都要很清楚。

所以「真實性觀法」,要用我們的真心、細心、用心,去觀察世間萬物的法。法有善惡法,我們要追求的是善法,卻是天下有很多惡法,來擾動人心,所以,人人要從事開始,好好觀因緣,從道理好好來觀萬法。就像金銀財寶人人愛,在哪裡呢?在山礦裡、大地裡。人心就是因為這些物質,物質受人破壞。

天地萬物無不都是理,理歸理時,我們看不到,人有了這分「識」,就開始去造作,所以,這就是我們人的心,與外面的境界會合時,善惡兩邊。

所以「雖值佛慈悲,同體共實法」。其實我們人人,與佛同等的佛性,而我們也是發心要修行,我們去除惡法、我們在追求善法。我們與佛有一個「同體共實法」,只是「未入佛正慧」。我們有這個慈悲,卻是佛的正知覺,這個慧,平等慧,我們還未得到。我們還有「你是你,我是我」,彼此之間還有各人的分別,我們還無法與佛同等。我們若能有這個,與佛同等的這個正慧,我們就得到「妙覺法海」,智慧任憑我們使用。

所以最近這段(經)文,無不都是,邊漸漸接近佛的境界來;貧窮子也己經在外面流浪,漸漸與佛同止於一個城中。我們學佛,也要慢慢體會佛的心,要趕緊接近佛心來。

所以,前文這樣說,「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沒有再憂慮了。

復作是念
我若得子
委付財物
坦然快樂
無復憂慮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須菩提在描述,為父的心理,「孩子跑出去了,財產這麼多,我的孩子若回來,我的財產就有所付託,我的事業就有傳了,若這樣,我就很歡喜,沒有再憂愁了。」這是事相,這是世間人,無不都是這樣。

下面這段(經)文,這樣再說「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世尊
爾時窮子
傭賃展轉
遇到父舍
住立門側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說到這裡,回歸回來,須菩提再稱世尊。「世尊,爾時窮子」,那位貧窮的孩子,開始接近父親的舍宅來了。已經「領解」,方便品中所說之五濁。

世尊
爾時窮子:
此明父子相見喻
即領解
方便品中所說五濁
譬喻品所說
三界如火宅

就如這些孩子,也就是像佛陀的弟子,這段時間還在流浪在,他國外地裡;「五濁」,在五濁(中),心還未清淨,煩惱還未去除。<譬喻品>中就說「三界如火宅」,這在<譬喻品>中,也一直說過了,就是三界還是濁氣很重,雖然修行去除了欲界,卻是還有思想的煩惱,還在色界,還在無色界。所以這三界之中如火宅,這種很多的觀念、煩惱、無明,還捨不去,因為這樣,所以他「傭賃展轉」。

「傭賃展轉」,這就是很辛苦的事情。那就是一直用功,「苦」要斷,要去斷「集」,「慕滅修道」。我知道法,佛陀所說的苦的道理,我瞭解,也認真要斷「集」,因緣要如何斷,也欣慕看能否將這些煩惱,因緣都斷滅掉,好好來修道,這樣漸漸能累積出世的善根。

由此厭苦斷集
慕滅修道
漸積出世善根
故言傭賃展轉

我要趕快斷「集」,要趕快能滅除一切。他所說的「滅」,就是很畏懼與眾生攀緣,所以他就會怕,不敢入人群,那就無法展開大乘的法,所以他們只是一直在修道。雖然所修的行都是修善法,卻是缺了這分立大志、發大心。所以也是很辛苦,所以叫做「傭賃展轉」。

傭賃:
傭工取賃
喻樂小法

「傭賃」就是傭工取賃,為人做工,我們一天值得多少,我們就是領多少。像這樣譬喻就是「樂小法」。只懂得獨善其身,樂小法。我就是修這樣的行,我所得到的就是,只有了瞭解這樣的範圍而已,「傭賃展轉」。

遇到父舍:
眾生勤修
出世大小善業
都能契佛慈悲

所以「遇到父舍」,這是譬喻「眾生勤修出世大小善業,都能契佛慈悲」。

不論是修善法,也知道佛陀的慈悲;修大乘法更能體會。所以「眾生有感佛之因」,大家都能瞭解,大小乘弟子都能夠瞭解佛的慈悲,「佛即有應眾生之緣」。因為眾生若能有感於佛的因,佛陀,佛就有應眾生的緣。

眾生有感佛之因
佛即有應眾生之緣
皆為成佛資糧
將到成佛寶所

所以因為這樣,佛應眾生緣是無窮盡,生世世不斷。這必定要相應──有感、有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無緣的眾生,就不能度,必定要有緣。

佛陀入人群中,度眾生的時間是這麼長久,所以佛陀應眾生機,眾生在佛陀所教法中,也慢慢接受到慧命的資糧了,將到成佛的寶所來了。

如法華經文中說:
如來室者
大悲心是

所以像《法華經》這樣說,經文中說「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什麼叫做「如來室」?大慈悲心就是「如來室」;「如來室」就是真如的本性。我們必定要邊修行,才能邊接近。

眾生能契佛心
修大乘
便是入到
佛慈悲室

所以,「眾生能契佛心修大乘,便是入到佛慈悲室。」這就是我們不斷,要培養我們的心。

約事說:
遇到父舍
喻遇見
即體解佛
成無上正覺
最初於菩提場
說華嚴勝會

約事來說,「遇到父舍」,這是譬喻「遇見」。已經遇到了,來到父親住的邊緣。那就是要體解,佛成無上正覺,最初的菩提場,就是佛陀他與天地宇宙,會合在一起,那個剎那間覺悟的境界,在華嚴會這個菩提場,就是已經接近了。

住立門側:
門側
喻大乘教門之側
二乘人執偏空理
不悟中道
唯有一門

所以「住立門側」。貧窮子雖然到父親的地方,住的地方來,但是他在門側,就是門邊,就是譬喻已經來到大乘教門的邊緣來了。

這就是「二乘人執偏空理,不悟中道,唯有一門」。所以不知道中道,只有一道門可入,但是他還是執著於偏理,才會來到門側,在門邊,還不懂得要走到門中間來。這是譬喻小乘人,二乘人,聲聞、緣覺,就是執著在偏空。

起初,過去是有大乘的根,初發心時,就是要學佛,與佛同樣能成佛。起初是這樣,但是愈來愈來,變成了知道攀緣就有業報,所以他就選擇不攀緣,斷除一切的業報,所以他就是獨善其身。

此輩二乘人
過去已種大乘善根
但少修因
未能證果
故曰住立門側窺看
不得進入
大乘賢聖之門內

所以這二乘人,過去已經種大乘的善根了,但是「少修因」,欠缺將這顆種子好好培養,就是不修因。所以「未能證果」,還無法,這顆種子還無法,真正集種種的緣來成就它,缺緣。雖然「因」是有,缺這個「緣」來成就。所以叫做「住立門側窺看」,在門邊偷偷地看,在那裡探門,不敢大方進來,所以叫做窺看,「不得進入,大乘賢聖之門內」。

這已經須菩提全都瞭解了,所以他說出了這段(譬喻),就是這些孩子,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已經到達了,但是就是不敢進去。這我們應要好好用心,觀事,很重要,我們人間事若做不好,是要如何能夠瞭解,天下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