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5,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128 - 諸佛慈念助成道種 - 第750集
20160128《靜思妙蓮華》諸佛慈念助成道種 (第750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本覺佛性淨慧至誠為啟導,然此對機之語入心猶有障,眾生心念時時聞法常有漏,諸佛心慈念念眾生成道種。」
⊙「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無有子息:佛以一切眾生具出世大乘心,若無傳持大法者,喻無有子息。
⊙一旦終沒:若佛一旦滅度,法道斷滅,無所付託,心印無傳,是以心懷悔憾。
⊙喻殷勤憶子,所謂老朽,益覺情濃念兒。
⊙今已發大乘心者既已退轉,故如無子息,以小乘人不能擔荷佛法。
⊙財物散失,無所委付:若無弟子傳持大法,一旦滅度,法道斷滅,無所付託。
⊙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殷勤憶子,心印不傳。何時可得為二乘人授記傳燈,為一切眾生指示衣裡明珠呢?
【證嚴上人開示】
「本覺佛性淨慧至誠為啟導,然此對機之語入心猶有障,眾生心念時時聞法常有漏,諸佛心慈念念眾生成道種。」
本覺佛性淨慧
至誠為啟導
然此對機之語
入心猶有障
眾生心念
時時聞法常有漏
諸佛心慈
念念眾生成道種
能夠了解,佛的心懷是多麼殷切,很期待眾生能夠受法,眾生受法能夠信解,這是佛的心懷。釋迦佛一直告訴我們,人人有本覺佛性,一直就是用最至誠的心,要將他的心與我們眾生的心,引導會合入清淨的佛性,用盡心機來啟導,但是,「對機之語入心猶有障」。他用心說法,也是用心對機,什麼樣的眾生,大小根機,佛陀他就是用大小法來應對眾生,但是眾生還是一樣,法,有聽了,聽入心了,不過,同樣還有障礙。
我們凡夫心不就是這樣嗎?聽法,很歡喜,「這句話我受用。」「要改喔!」「好啦,慢慢來。」要改,其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有障礙。什麼來障礙他呢?習氣、煩惱,習氣與煩惱障礙他。所以「眾生心念,時時聞法常有漏」,這就是比較可惜的。
若真正聽法,短短幾句話,能夠落實在生活中,這是心有所得;若是有人常常念,但是遇到境界時,同樣也會漏失,不懂得受用。有的人會提醒:「不是嗎?『生氣就是短暫的發瘋』喔!」他就說:「生起氣來了,壓不下來了。再改啦,再改啦!」
「你是不是去向他道歉一下?」「氣頭上,慢慢來啦!慢慢來。」也知道一時間漏失了,旁邊有善知識,再提醒我們一下,不過生氣都已經發作了,再來就是「慢慢來」了。過後是不是向他道歉一下?還在氣頭上,再稍等一下,再向他道歉。這都是懂道理的,知道、知道,但是若讓它漏失了,想要再補回來,還是要時間。這就是叫做眾生,這叫做凡夫。所以說,眾生心念,是時時在聽法,也常常將法漏了。
所以「諸佛心慈念念」,諸佛的心慈悲,他也是念念,念念什麼呢?「眾生成道種」。這是佛,諸佛,不是只有釋迦佛,諸佛也是有心,念念都希望,眾生能夠成為道種。「種」,一生無量。有心的人,在我們現在,有心的人,不斷要如何將法傳出去,到處都在貼「靜思語」,大街小巷,都希望讓人人,能夠眼睛看到牆,就能夠看到一句好話。這也是有心的人,這種有心的人,就也是有心的佛,「佛心為己心」,這種「佛心為己心」,期待人人,任何一個地方,都有一句好話來警愓他,讓他能夠接受,受用。這希望人人「一生無量」,成為道種。將法一個傳一個,能夠成為道種。
我們《無量義經》這樣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一粒稻穀若種下土裡,稻子長大,稻穗纍纍,是幾百粒的稻穀產生出來;這幾百顆再從秧苗、再播種,又是幾百粒。這種百而千而萬,無量無數。
這就是佛所期待,有心人在播種,這有心人,要將法的種子撒下去。這也是佛心,也是大慈悲心念念。其實,佛就是這樣要來度眾生,希望眾生能夠啟發大心。而我們這一念大心發出了,若再退失,這顆種子就又枯掉了。
所以我們前面的文,大家要用心再聽未來的法。前面的文說,「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自念老朽
多有財物
金銀珍寶
倉庫盈溢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弟子也這樣想,來形容佛陀年齡也大,弟子年齡也大了。所以「自念」,自念自己,也想到佛陀年紀也大了。
「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表示這個法就是寶,就是很充足,佛陀的智慧,這樣「倉庫盈溢」,在佛陀的腦海中,還是很豐富的智慧,用這樣來表達。
但是下面這段文,接下來再說,「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
無有子息
一旦終沒
財物散失
無所委付
是以殷勤
每憶其子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很慨嘆!因為已經年紀大了,這麼多財產又奈何呢?因為沒有孩子可以傳。
無有子息:
佛以一切眾生
具出世大乘心
若無傳持大法者
喻無有子息
來,「無有子息」。「佛以一切眾生,具出世大乘心」,佛陀就是盼望,盼望一切眾生,都能具足有出世的大乘心。因為佛陀覺悟後那個境界,眾生都也有這樣的真如本性,期待人人,將這內心深處那個本領,「出世」,就是要趕緊浮現出來。要「出世」,這個大乘心,就是真如本性,不忍眾生受苦難,以眾生為他的道場,用在這個眾生的道場中,才有辦法真真正正,淨化我們的煩惱無明;若沒有在眾生中磨,無法真正煩惱去除。
所以這真如本性,出世要在,發我們的大乘心,要入人群中。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願意抱著出世的精神,承擔大乘志業,如果沒有,這等於法沒人可傳,沒人可持這大乘法,沒人可負擔,這就是譬喻「無有子息」。
雖然佛陀的弟子那麼多,至少常隨眾也都有千二百人,這麼多,竟然須菩提,包括自己也向佛說,像這樣沒人願意發大心,就像沒有傳承的人一樣。所以這是很慨嘆。「一旦終沒」,假如佛若是滅度時,那就「法道斷滅」。
一旦終沒:
若佛一旦滅度
法道斷滅
無所付託
心印無傳
是以心懷悔憾
沒人願意傳承,法如何能住世呢?大菩提道,要從凡夫地,直透到佛的境域是很長,要代代不斷要開,所以需要有人傳。所以,佛陀一旦滅度之後,法若沒人傳,這個道就斷掉了,法就滅了。這是那個時候,須菩提也會擔心的事情;不只是佛擔心,也是須菩提等,也知道佛陀的擔憂,擔憂未來法無人傳。他這時候也啟悟了,但是也是年紀朽邁了。
法「無所付託」,心印無人可傳。要如何來傳佛心呢?「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佛心己心,師志己志」,是不是有人,真正用身體力行表達出來?
所以「是以心懷悔憾」。在須菩提等等,大家也了解佛陀會擔心,想到自己過去守在小乘,獨善其身,這個大乘心消失了。當初皈依佛陀時,所發的心,慢慢就停滯了,在這小乘偏「空」,執著在自己,虛度了時光,已經也自己年老了,難免心也懷著悔與遺憾,也懺悔,也是很遺憾,年紀也有了,佛陀也年紀大了,這個法要如何傳下去呢?
所以就譬喻,譬喻世間人年紀大了,孩子放蕩,跑出走了;不論孩子多麼放蕩,但是父親年老了,也是期待孩子能回來。所以譬喻「殷勤憶子,老朽益覺情濃念兒」。
喻殷勤憶子
所謂老朽
益覺情濃念兒
老了,還是希望孩子能回來,要不然財產這麼多,要怎麼辦呢?這是世俗人,世間法。佛法不離世間法。
「所謂老朽益覺,情濃念兒」。這個情,愈來念子的這個情,愈來愈殷切,這就是世間人,所以,一直將佛心比喻父心。父,佛陀視一切眾生如己子,如一子,如羅睺羅,這也是佛心、父心。也是同樣,年紀年老了,所以須菩提他們自己,就是這樣的慚愧。「今已發大乘心者既已退轉」。
今已發大乘心者
既已退轉
故如無子息
以小乘人
不能擔荷佛法
「今已發大乘心」,是表示他們大家,當初來皈依佛,當初學佛的心,希望能夠得大覺悟,與佛一樣能成佛。但是有發大乘心的人,卻是已退轉了,就是停留在小乘裡,這樣就是「如無子息」,有孩子和沒孩子一樣。須菩提他就這樣自己做檢討,自己回憶,也替佛陀很悔憾,很遺憾的地方,這和沒有孩子不是一樣嗎?難怪佛陀年老來這樣嘆息。
所以「以小乘人不能擔荷佛法」。無法荷擔佛法,這小乘人,哪有辦法承擔起大乘法,入人群中去度眾生呢?只固守在自己,自己的本分,有時候都無法顧好,這要如何承擔大志業,入人群去度眾生呢?因為小乘人不可能。
財物散失
無所委付:
若無弟子
傳持大法
一旦滅度
法道斷滅
無所付託
「一旦終沒」,若是入涅槃之後,要怎麼辦?如果沒有弟子願意傳承下去,不要發大心,不願意承擔,這樣「一旦滅度,法道(斷)滅」,這個法、道,就全都斷與滅了,道斷法滅了,「無所委付」,實在是很感傷啊!所以「殷勤憶子」,這就是「每憶其子」。
是以殷勤
每憶其子:
殷勤憶子
心印不傳
何時可得
為二乘人授記傳燈
為一切眾生
指示衣裡明珠呢
這種殷勤憶子的心態殷切,因為心印無法傳下去。什麼時候才能,「可得為二乘人授記傳燈」呢?這二乘人什麼時候,才有辦法體會佛心,真正能來接受佛的授記,將佛燈光明,燈燈相傳下去呢?提燈照路,讓人能走下去,這是佛很擔心的。
所以「為一切眾生」,要指引眾生的道路,佛陀的心,就是這樣跟我們說,人人身上有一粒寶珠。就像貧窮子,其實他的口袋裡,原來就有一顆寶珠,卻是帶著寶珠到處流浪,求衣食,這樣受飢寒,卻是不知自己身上,也有藏著一顆寶珠。這是我們眾生的迷。
佛陀已經年老了,什麼時候能得到,孩子真的回頭,浪蕩子能回頭是岸?流浪出去的孩子,要如何能慢慢回歸到,長者的身邊來呢?流浪的孩子在外面求衣食,吃不飽、穿不暖,在外面流浪。這已經我們不斷在提醒大家,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卻是我們流落在四生六道。這我們都要常常記得,所以才不會佛陀至誠來傳法,為我們教育,為我們啟導,我們卻偏偏法入心了,還有障礙,或者是聽法之後,又漏掉了,違背了佛陀的心念。
(佛)念念為眾生,希望人人都能成為道種,要多與眾生結緣,一生無量,作為成佛的道糧,這是我們要用心。這麼多都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須菩提也已經覺察了,何況是我們大家呢?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Labels:
靜思妙蓮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