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0, 2016

【人間菩提】20160430 慈濟五十慶團圓 Celebrating Tzu Chi’s 50th Anniversary





慈濟五十慶團圓 
Celebrating Tzu Chi’s 50th Anniversary 

慈濟五十慶團圓 
四大八印法永存 
美饌供養齊協力 
天蓋地載一家親 

時間總是在分秒鐘流逝過去,不知不覺慈濟已經走過50年,最早以前的朝山都是從半夜的­時候就開始,隊伍浩蕩常一路從鐵路那裡開始拜,沿路一直拜到精舍的門口,連下雨的時候­,大家也都是一樣穿著海青這樣的拜,而現在的朝山一樣是隊伍浩蕩長,不同的是大家都是­穿著藍天白雲的制服。 

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學佛的精神也是從一念心開始,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也都是每一位菩­薩身體力行,一步一腳印走過來,才有今天浩蕩長的隊伍,今年是慈濟五十周年,從201­6年4月1日開始,看到許多國內外的慈濟家人歸來,很開心也很感恩,從那個時候開始,­高雄的方師傅就放下手邊的工作,回到精舍做壽桃,還有宜蘭的劉居士、我們的慈濟人也都­是一樣,每一天的三餐也都是全省的大廚師他們輪流回來煮,所以在慈濟這個大家庭裡,不­說感恩真的很難。 

還有我們醫療志業體的同仁,他們這一次回來也是帶了伴手禮回來,每一個伴手禮都有它的­含意存在,更感動的是我們的大醫王院長、副院長們,每一次只要慈濟有大活動,他們都是­投入在演繹中,總而言之,慈濟走過半個世紀,從臺灣為起點,一直到全球五十幾個國家,­只要哪個國家有災難,五十多個國家的慈濟人都會就近跨國去救災,不只是慈善的付出,在­醫療也是一樣。 

看到我們的簡守信院長、趙有誠院長、潘永謙院長、張玉麟院長、高瑞和院長、賴寧生院長­、林俊龍執行長等,都有跨國去做義診,還有我們的人醫會醫師也是一樣,像葉添浩醫師他­都會將自己診所的門拉下,去做義診,所以愛的能量就是將有苦難的眾生視為親人,「天蓋­之下,地載之上」,我們都是一家人,所有的慈濟人都是不忍眾生受苦難,都是共同一條心­。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423 - 慈濟的故事(十五) - 清淨大愛無私無畏

Friday, April 29, 2016

【人間菩提】20160429 - 深心願力濟蒼生 Relieving Suffering with Firm and Deep Faith





深心願力濟蒼生
Relieving Suffering with Firm and Deep Faith

深心願力濟蒼生
建院朝山心虔誠
結集經典廣流布
千島蓮花遍地生

感恩慈濟五十年了,以花蓮為發祥地,從什麼都沒有,到五毛錢的累積,就這樣點滴匯聚,­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勿輕視點滴的力量。慈濟從開始的第一個月,為林曾老太太的救濟開­始,到現在全球有五十多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足跡踏遍九十多個需要急難救助或是窮困的­地區,這都是從人人發心立願,不忘初心的深心願力開始。

最近很多資深的菩薩回來,的確,慈濟五十年了,自四月初開始,天天都聽到了虔誠的朝山­。回想當初為了要蓋花蓮慈濟醫院,那時人人也是虔誠地,從鐵道邊開始朝山到了精舍,風­雨無阻,一念心為醫院能順利蓋成。

蓋醫院的過程,慈濟人是多麼用心,原本估計是三年工程,竟提早九個月完工啟業。慈濟人­這樣的願力,很令師父感動。這都是深心願力、長養善根。這樣一路過來到現在,看到資深­的菩薩們,這過程中還有許多的故事,因緣實不可思議啊!

大家回來朝山,師父都會和大家結一個緣,慈濟五十年的徽章,這是由美國的廖醫師及宋先­生發心,還有師父過去所說過的經典,透過「靜思法脈暨慈濟宗門文史集結研修中心」編纂­整理,出版《藥師經(講述)》。過去師父說了三次《藥師經》,是為了天下的災難而講,­為了蓋醫院而講,還有很多事情會聚起來,每個月的二十四日講《藥師經》。總而言之,經­文解說有時代的背景存在,這樣的編輯出版,很令人感動。

每一位弟子的虔誠發心,愛的能量匯聚,出錢出力,其實精舍沒有收大家的錢,但是需要的­就是人人的力量。

也看到了印尼,慈濟四大志業落實在當地,慈濟人普遍愛撒播愛的種子。看到企業家也能縮­小身段,那樣的尊重修,師父說的一定做到,要修正的一定改。這就是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志業體能這樣普遍(有靜思堂、大愛電視臺、慈濟中小學集幼兒園、現在要蓋慈濟醫院),­短短的十幾年中,還有大愛一村、二村都蓋起來了,這都是大企業家那分的合和互協。

很多的企業家也在自己的集團中推動竹筒歲月,人人放下身段,互相勉勵,那樣教富濟貧、­濟貧教富;悲智雙運,精進不退,這都是一二十年來,他們的立志立願。千島之國,島島蓮­花遍開,這就是他們的深心願力。

【靜思妙蓮華】20160421 - 法能乘載 度脫彼岸 - 第810集



20160421《靜思妙蓮華》法能乘載度脫彼岸 (第810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是一大乘實法,令行人入菩提道,乘莊嚴大白牛車,喻佛之悲智大教,法能乘運載渡河,至涅槃解脫彼岸。」
⊙「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佛雖於菩薩前毀訾,排斥聲聞、獨覺,唯許自解脫,舉滯留小乘人之過。
⊙唯說一乘:是成佛唯一之教。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大乘法能載運渡至涅槃岸,故謂之乘。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
⊙如維摩詰經所言小乘為焦芽敗種,為貧不樂大法,如蓮不出於高原沙漠之地,然佛實以大乘隱為教化。
⊙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小乘之法是指鈍根樂小法者。求佛之心為大乘心,運載為乘,乘中度眾謂之為大。
⊙法即軌道法則。謂如來所說中道實相,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眾生守戒法而成正覺,是名大乘法。

【證嚴上人開示】

「如是一大乘實法,令行人入菩提道,乘莊嚴大白牛車,喻佛之悲智大教,法能乘運載渡河,至涅槃解脫彼岸。」

如是一大乘實法
令行人入菩提道
乘莊嚴大白牛車
喻佛之悲智大教
法能乘運載渡河
至涅槃解脫彼岸

現在我們在講《法華經》,是已經佛陀經過四十多年後了,不得不將他的心懷,希望能夠人人瞭解,能夠契合佛心。佛陀為了讓我們人人,明知本具佛性,所以雖然他年紀已老了,世緣剩下沒多少,他的一代時教,他的心懷,無非就是要,「令行人入菩提道」。希望我們修行的人,能趕快入覺悟之道,能夠瞭解這條道理,甚至能夠及時,「乘莊嚴大白牛車」。這是佛陀的慈悲,用愛、用法來誘引眾生,設種種方便,說三乘。

三乘,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那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來誘引在火宅中,遊樂、沉迷的眾生,靠著這輛車讓我們到達。所以「法能乘」,這個法就是能載的意思,用大小(乘)法,來載運我們渡過這條河。這條是什麼河呢?是煩惱河。此岸的凡夫到彼岸的聖人,必定凡夫要渡過這條煩惱河。

一直到涅槃,涅槃解脫的彼岸。涅槃就是寂靜,涅槃就是叫做解脫,讓我們的心能夠寂靜清澄,不受外面愛欲將我們誘引了。六根門,我們若守得住,外面的六根塵,就無法來誘引我們出去,所以我們要用心啊!

就如阿育王時代,阿育王他對佛法很仰慕,所以他發心要興盛佛法。有一次,聘請比丘來供養,來說法。那時候還是同樣,對婦女還有歧視,不能公開出來聽法。那時候,有一位藝妓,是一位很善根、智慧,她好樂佛法。聽到比丘來說法,她也同樣在布幕後面聽,聽比丘說布施、持戒,心裡的激動,本來這堂說法將要結束了,她衝到比丘面前去,五體投地,恭敬祈求,希望大比丘再更詳細分析。「您對我們說的法,難道只是持戒、布施而已嗎?我很想再更瞭解,瞭解佛法真正的意義,我冒死而來祈求。」

比丘聽了很感動,「為妳說,人生是苦啊!」分析,「告訴妳,這個苦,就是都從欲念、愛而來。」這藝妓就再問苦的緣由,欲念從何來?這位大比丘就說,分析苦集滅道,將苦集滅道的道理,很詳細解釋給這位藝妓聽。藝妓將這苦集滅道,「四諦法」的真理用心聽進去,忽然間體悟了一切道理。她自己知道她是違法、違規,掀開布幕衝出來,這是極重的刑罰,「但是我聽法之後,我已經輕安自在,我能得到這個法,哪怕國王把我處死,生命是死,我的慧命存在。」

她自己看到那些藝妓害怕。她去拿了一把刃,就是一把刀,非常恭敬,雙手捧著這把刀,虔誠跪在國王面前,向國王請罪,向國王說:「我是犯最大的規戒,冒犯了國王所禁戒,我為了人身難得,這輩子來到人間,感覺到人間很多的道理,我都不明白,我如何來人間?我不知;將來的去向在哪裡?我不明白。為了求法,我甘願冒生死,不論國王您如何處罰我,我現在都很甘願,因為我已經得到了,我得到佛法的真諦,苦集滅道,因緣果報,我全都瞭解了。

但是我的心願,希望國王這麼虔誠,想要弘揚佛法,讓人人有機會聽法,女人就是永遠無法,真正面見比丘,無法很光明正大來聽法,希望國王能廢除這個條例。」

國王看到她真的是生死自在,說來那種法入心,條條有理,國王自己體悟到了,「是啊!我自己要懺悔。我能統領國家,我能要提倡佛法,希望佛法能夠普及人類,人人都有機會聽到佛法,為什麼我會制定,這種男女分別相呢?女人也能成佛,女人也是同樣有覺悟之性。佛陀說四生五道,眾生人人都本具佛性,為什麼我曾聽過這個法,我還運用這嚴厲的禁止呢?我錯了!」讚歎這位藝妓,他說:「妳很勇敢,我感恩妳提醒我,應該如何讓佛法,在男女之間能平等,聽聞佛法,體悟道理。」就這樣,阿育王的時代,佛法完全大開放,阿育王護持佛法。

所以我們要知道,「法能乘運載渡河」。唯有法,我們要真的利用此法,我們才有辦法到達,心,身心寂靜輕安,涅槃的境界。我們的心若能寂靜輕安,自然我們就是叫做,渡過煩惱河,到彼岸去。學佛必定要有這分心,要勇猛,要精進,不只是布施、持戒而已,還要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我們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所以者何
我等昔來真是佛子
而但樂小法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
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須菩提等,大家都知道了,問題是出在自己,自己就是一直守在獨善其身,自己都以為,那是向菩薩說的法,不是向我們說的。為何要一直覺得,佛陀是偏心在菩薩,才會成佛呢?其實佛陀說我們人人都能成佛,不是佛陀偏心,是我們自己獨自停滯在小乘法。現在知道了。

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於此經中
唯說一乘
而昔於菩薩前
毀訾聲聞
樂小法者
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此經」,那就是《法華經》。佛陀從<方便品>開始,一直讚歎一乘,大乘法、一實乘法。「而昔於菩薩前」,從前在菩薩面前是這樣批評,「聞樂小法」,聲聞聽法,只是喜歡於選擇小法而已。不過,我們都已經知道了,佛實在是一直用大乘在教法。

於此經中
唯說一乘:
佛雖於菩薩前毀訾
排斥聲聞 獨覺
唯許自解脫
舉滯留小乘人之過

所以在(經)文中你們看到了,「佛雖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毀訾」就是排斥,排斥聲聞。那就是因為聲聞,只想要守在小法中,佛陀排斥小乘,不要只是獨善其身,你們應該兼利他人。這叫做排斥,也就是「毀訾」。不是要將它毀掉,我們要大家棄捨小乘,棄捨掉獨善其身,應該人人發大心、立大願;排斥這種獨覺的人,希望人人展開心胸,接受菩薩的教法。

佛陀來到《法華經》時,就是排除,排斥小乘,這叫做「棄權顯實」。將權,過去方便的教法,已經叫大家要放棄,那個時候,不只是自己能覺悟,現在應該要去覺悟他人的時候,不要停滯在自己的覺悟解脫,應該要去兼利他人的時刻了。

這就是現在「須菩提等」,已經在《法華經》,「(於)此經中,唯說一乘」。現在一直讚歎一實乘法,這就是《法華經》,佛陀說很多的譬喻,回過頭來,無不都是要人人去行大菩提道,要讓大家瞭解,回歸真如本性的這條路。

唯說一乘:
是成佛唯一之教
乘為車乘
以譬佛之教法
大乘法能載運
渡至涅槃岸
故謂之乘
法華經專說
此一乘之理

所以「唯說一乘」,也就是成佛唯一的教法。你們已經道理都瞭解了,「阿含」、「方等」、「般若」,這些道理你們都瞭解了,現在就是「唯一乘之教」。

「乘」就是「車乘」,就是車子能運載的意思。「大乘法能載運渡至涅槃岸」,能載我們經過了煩惱河,到聖人的彼岸去,所以因為這樣,叫做「一乘」,就是乘。《法華經》完全就是說,此一乘之理。

「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

如維摩詰經所言
小乘為焦芽敗種
為貧不樂大法
如蓮不出於
高原沙漠之地
然佛實以大乘
隱為教化

這個「毀訾」就是排斥,大家記住,不是毀謗,不是;是完全要叫大家排斥掉,捨方便法,將它捨掉。現在你們要學的東西都在,「法如筏者」,《金剛經》不是這樣說?你藉著這竹筏,就是要渡過彼岸,你到了彼岸,不是背著竹筏,不是將這艘船背著,是要棄船才能上岸。

同樣的道理,就是《維摩詰經》中說,小乘就是在佛法中的,「焦芽敗種」,不是真正能傳承佛法的人。就如那位貧窮子,明明就將他引入裡面,這麼多的寶藏,打開給他看,這麼多。但是他看了只是看了,沒有想到,這些東西如果是我的,連這樣的念頭都沒有。所以就像「如蓮不出於,高原沙漠之地。」蓮花要在污泥中,在高原沙漠無水無泥,哪有蓮花呢?所以蓮花必定要在污泥中,就如菩薩要成佛,也要在人群中,煩惱濁氣很重,就是這樣才需要你,需要你勇敢入人群中去。

所以「然佛實以大乘,隱為教化」。過去我們的根機就是不夠,佛陀雖然以大乘法,但是他用隱藏式的,用方便法來引度。所以引度我們大家,變成了聽法歡喜,瞭解斷煩惱的方法,這樣輕安自在,就這樣守住在這裡。

樂小法者
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小乘之法
是指鈍根樂小法者
求佛之心為大乘心
運載為乘
乘中度眾謂之為大

「樂小法者」,卻變成大家樂小法,就是指「鈍根樂小法者」。其實佛陀實以大乘教,來化度我們,要化度我們眾生,小乘之法就是指「鈍根樂小法者」,「求佛之心為大乘心」,「運載為乘」,自己能駕車,還能度別人。所以我們應該要,發大心、立大願,要有求佛的心,要有大乘心。

不只是我們覺悟,我們還要「運載為乘」。我們要自己能駕車,還能度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法。

所以法,就是軌道。我們要守在學佛的軌道上,我們「三無漏學」,一定要守得好。就像如來,釋迦牟尼佛,乘法而來,投入人群,在人群中還是一樣,心還在華嚴世界,他,佛性存在,不受我們眾生濁氣污染。

法即軌道法則
謂如來所說
中道實相
及人法二空之理
乃至無量勝妙法門
能令眾生守戒法
而成正覺
是名大乘法

所以我們「人法二空」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在這中道。我們雖然知道,人,就是過去生這樣這樣來,因緣果報這樣來,或者是修行之後,因為度生倒駕慈航來。到底是帶業來呢?或是乘願來?我們這些道理要清楚。能瞭解,「乃至無量勝妙法門」,我們都要清楚。所以「能令眾生守戒,而成正覺」,這叫做大乘法。

各位,學佛,真的「如是大乘」,大法,我們應該要很清楚。這種大教之法,我們若使用,不只是我們自己,我們還能度別人,能到達涅槃解脫彼岸。若能這樣,才是真正學佛之道。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Thursday, April 28, 2016

【人間菩提】20160428 - 傳燈他鄉弘正法 Passing On the Dharma for the Wellbeing of Our World







傳燈他鄉弘正法 
Passing On the Dharma for the Wellbeing of Our World

傳燈他鄉布善種 
弘揚正法譯經典 
會合愛心緣震災 
反思不調誠祈禱 

慈濟的四大志業在美國已經展開二十多年了,雖然美國很大,但各個執行長、各委員都將慈­濟落實在當地,同時發揮力量在付出。 昨天(2016.4.27)美國慈濟人返回花蓮靜思精舍召開董事會會議,提起夏威夷的­蕭慈光師姊帶動全美的年輕人舉辦線上讀書會,也協助大愛臺翻譯「靜思晨語」節目的英文­字幕。大家運用科技來讀書,了解師父說法的方向,這都是很用心的在進行。 

另外美國慈善組報告,慈濟參與「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首度報名便以「淨斯福慧家具­系列」、「淨斯福慧傢具包裝」、「淨斯菩提鐘鼓」、「淨斯摺疊組合屋」四項產品參展,­得到三金一銅,另外也獲得「瑞士工藝設計協會」與「泰國國家研究院」頒發的「特殊榮譽­獎」。這都是對慈濟的鼓勵。 

美國菩薩們已經在地深耕二十多年,當初師父給他們八個字,「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給­予他們使命感,要回饋當地,只是這樣他們都很用心,以佛法的精神為苦難眾生付出。 

就如厄瓜多在2016年4月16日這一天發生地震,經過幾天後了解到當地也有三百多戶­的臺商,曾經也有幾位回來參加靜思生活營,其中一位黃鉞凱居士主動跟慈濟聯繫,也表達­若慈濟願意去當地援助,他們也可以動員幾十個人來會合。於是今天(2016.4.28­)美國有六位慈濟人、智利有三位慈濟人,共九人出發前往厄瓜多勘災。 

在日本,同樣在四月十四日及十六日遭受到強震,慈濟人已經在當地供應熱食,同時不斷在­了解當地的情況。 

臺灣則是從昨天晚上開始,不斷發生地震,到今天早上共有二十五次強度都在規模三點六以­上的地震,所以我們人人要戒慎虔誠,要真正的懺悔,因為是人在天與地之間,破壞土地、­污染空氣讓四大不調和。 

地球大小災難不斷,南美洲國家智利在四月中旬因為安地斯山區連續大雨造成土石流及淹水­災情,當地慈濟人也前往發放毛毯與床墊。我們很期待,大空間就能如藍天白雲一樣的柔和­、溫暖人間,這都是我們要共同來推動,讓人人啟發愛心,發揮這一分愛的能量。

【靜思妙蓮華】20160420 - 紹繼佛種持道傳法 - 第809集



20160420《靜思妙蓮華》紹繼佛種持道傳法 (第809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受佛教稱佛子,持聖道傳法脈,為菩薩之通名,以依佛之聖教,紹繼佛種不絕,總稱悉具佛性。」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由佛施權教實大智慧力,於聖道中生,故名佛子。
⊙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真是佛子。
⊙此釋明窮子獲得家財之欣意。並表悔過:我昔疑佛不教我以大乘為吝,今知佛早為我蘊含說大乘。
⊙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悔己自守私小法,耽滯聲聞緣覺;無有樂大度化之心。
⊙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原無所吝,若我等早知樂大,佛更早為顯說矣。
⊙謂如來所說中道實相,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眾生契佛心行法而成正覺,是名:大乘法。

【證嚴上人開示】

「受佛教稱佛子,持聖道傳法脈,為菩薩之通名,以依佛之聖教,紹繼佛種不絕,總稱悉具佛性。」

受佛教稱佛子
持聖道傳法脈
為菩薩之通名
以依佛之聖教
紹繼佛種不絕
總稱悉具佛性

我們學佛就是都受佛的教育。二千多年了,佛陀的教法一直一直流傳,我們依教受持,從法中成長智慧,所以受過佛法教育的人人,都堪稱佛子,就是佛的孩子。只要你法入心,有受用,這樣就堪得稱我們是佛子,能夠「持聖道傳法脈」。既自稱為佛子,我們就要有使命感,我們已經受持教法,我們應該要有這分責任,要傳法脈。二千多年來,若不是有古師大德,將法一直傳下來,我們今日哪有佛法可聽,哪有佛法可說呢?法就是要法法相傳。

我們能常常看到,我們的環保菩薩,很可愛的環保菩薩。如臺南有一位,九十二歲的老菩薩,叫做高玉蓮,這位老菩薩,她的眼睛很好,耳朵也很敏銳,在就是在家裡很好命,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媳婦孝順,家事都不用她做,不用她做家事。反而她覺得很無聊,人生怎麼這麼無聊,怎麼這麼苦!心的雜念很多。

在五年多前,那個時候她的兒子,在公園運動的時候,看到一個環保站,他很高興,就回去告訴他媽媽,她就說:「在大愛(臺)也有看過。我們附近有嗎?好啊!我會去。」就這樣,隔天一早,她就到環保站,一做下去,很歡喜。

她手腳俐落,眼睛很明亮,耳朵很好,一個人做事情,等於好幾個人做。我們在這裡負責的菩薩,她就說:「阿嬤若一天沒有來,我就要去找,找好幾個人來做阿嬤的部分。」不過,阿嬤若有休息,差不多是一天,但是每天每天,幾乎很少休息,每天來。每天早上是五點準時到,開始聽,聽法,開始做環保,(清晨)五點多一直到,下午三點多,三四點才回家,這個時間都很俐落,真的一個人做,好幾個人的工作。

慢慢地,她的兒子說:「奇怪了,我媽媽有時候拿筷子,手不太有力氣,要剪指甲也沒有什麼力氣,為何到了環保站,這麼俐落?」每天早上附近撿回來的,她就用嬰兒車,嬰兒車,這樣載到環保站去。阿嬤每天很歡喜,她就說:「我要感恩啊,感恩師父設這個環保站給我們,讓我們白天做得歡喜又累,回去了就是洗澡,吃飽飯,躺下就睡,不會亂想,所以我很感恩。」這樣的人生很好命,她的身與心,自己自我很調,調得動靜恰恰好。

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我們的身體如何調,我們的心如何調,這樣我們自然身心健康,思想正確,正知、正見、正思惟,我們所做的付出都是正法。所以,「受佛教稱佛子」。真的是很天真的老菩薩,她也是同樣佛子之一,她很虔誠,工作也(念)阿彌陀佛,她的心很專,很俐落,這是真佛子。

何況說我們修行,修行是「持聖道傳法脈」。不論是做給人看的,對的事情,讓人覺得,「對啊!這樣做就對了,做得有用,很歡喜,我也願意來做。」這也是在傳法脈。何況我們不只是做,還要說。法聽進去之後,我們將佛法分析,讓人人能入耳、能口說、能身體力行,這叫做法脈。

你若看到人家稱他「老菩薩」,他就是善良,他所做的事情值得人學,所以我們稱他「菩薩」,做好事叫做菩薩。菩薩之通名。所以「依佛之聖教」,「以依佛」,隨著佛陀的教法,這樣我們就能,「紹繼佛種不絕」,我們能夠不斷人間菩薩招生,人人聽到法,人人來學法,這樣法脈就不會斷掉了,佛種就不會斷了。因為人人是佛子,佛子若愈多,佛種愈傳愈多,所以「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我們一定要將佛法好好用心,身體力行,口口傳說。

所以「總稱悉具佛性」。總而言之,人人全都具足佛性。我們人人既然都具足佛性,我們應該要身體力行菩薩道。

今我等方知世尊
於佛智慧
無所吝惜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須菩提,四位大長老,他們表達出了,我們過去有誤解,誤會,以為佛說大法是應大機的菩薩,這與我們無關。我們現在才知道,原來佛陀一視平等,看我們自己的根機如何來接受。

下面接著就這樣說,「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所以者何
我等昔來真是佛子
而但樂小法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
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原來我們大家,從過去一直到現在,我們本來就是佛子,「而但樂在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原來我們本來就是佛子,但是我們只樂在小法,假使「若我等有樂大之心」,假如我們若願意,有這分追求大乘法的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只要我們很想要行大乘法,佛陀一定是這樣告訴我們。本來佛陀就這樣說了,只是我們自己不關心大乘法,沒有向佛陀再請教,以為佛陀是向,那些大根機的菩薩說的法,與我們無關。

所以者何
我等昔來
真是佛子:
由佛施權教實
大智慧力
於聖道中生
故名佛子

這就是說,「(由)佛施權教實,大智慧力,於聖道中生,故名佛子」。我們本來就是佛子,因為佛陀他早以來就是施權,從開始考慮要如何,佛法能夠入眾生的心,要如何讓眾生體會,人人本具佛性。佛陀考慮要讓眾生,聽得懂,體會得到,真正將煩惱去除,心無雜念、沒有煩惱,又不受煩惱,未來的煩惱來污染,必定要一步一步,所以要從施權。

鹿野苑的時代,開始,四諦法,讓人人知苦,讓人人體會造業因果,從這樣開始施權,其實,這「權」中,就已經帶「實」了。何況佛陀已成熟的弟子,大根大機,佛陀也是會及時教實。教實就是一實乘,一乘實法,像這樣的大法,一乘實法或者是一大乘法,這佛陀也會把握時間,向著因緣成熟的弟子,明顯說大乘。在座的弟子同樣在那裡聽,所以「施權教實」,佛陀的「大智慧力」是平時就是這樣,涵蓋於權,權中有實,實中有權。佛陀本來講法,若是大根機的人,他就能夠聽得懂,但是小根機還是沒辦法,,還是停滯。

佛陀的施教不但是施權,同時他也是教實,這就是大智慧。佛的弟子共同聽法,都是在聖道中,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因為這樣,稱為佛子。如這樣的佛子,已經有受到佛的教法,就能紹隆佛種。

能紹佛種
不令斷絕
故名真是佛子

不論你是小根器,只要你將你的心得與大家分享,正確地分享,慢慢地,人家瞭解你的心,你慢慢地結好緣,慢慢地根機就愈培養愈大,將這佛種不要斷絕了。希望我們做一個,發心立願的真佛子。

也是解釋,表示,這段(經)文也是能引述,前面貧窮子,一段時間這麼長,流浪在外面,回到長者的家,也慢慢地這家庭的寶物,如數家珍,但是他還沒有想要,擁有這些東西的那念心,但是一直到了長者宣布了,這個孩子,就是我的兒子,是我所生的,如說法「從佛口生,從法化生」。這是須菩提他們這樣來表示。

此釋明窮子
獲得家財之欣意
並表悔過:
我昔疑佛
不教我以大乘為吝
今知佛早為我
蘊含說大乘

所以現在所表示的,就是得到家財時很歡喜,同時也是有一點悔意,有一點後悔,佛陀的法,本來就是這麼平等,是我們自己根機劣小,懷疑佛陀所說的大乘法,是對大根機的人說,不是對我們說的,所以我們沒有接受。

須菩提、摩訶目犍連,雖然在佛身邊修行,也同樣有這樣的心,佛沒有特別對我說話,沒有特別要我怎麼做」。這種要「特別」,以為叫別人去做,這樣就是在教別人,與他無關;這不對。(對)大家說話,大家聽,大家應該就,哦,對誰。

就如舍利弗,這本經,舍利弗是當機者,他開始問:「佛陀啊,您一直一直在讚歎,佛的智慧無上,佛智等等。佛陀啊!您是不是能為我們開示呢?」舍利弗三請。所以,能夠講這本經,舍利弗是當機者。佛陀難道只對舍利弗說而已嗎?是向全場的人說話。所以,大家看到舍利弗被授記,就開始領解了,「是我們自己不來接受,不是佛法沒有給我們。」

所以過去是懷疑,不是特別為我說的。所以「今知佛早為我,蘊含說大乘」,就已經在權教中,裡面就是實教,真正的大乘法。所以人人應該都要用心。法就如水一般,不論是什麼水,將它滴進裡面,那就同樣是水,「水性是一」,不論是溪水、河水、井水,同樣「水性是一」,都是法,所以應該我們要懂得珍惜。但是我們過去,須菩提他們說,「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

而但樂小法
若我等有
樂大之心:
悔己自守私小法
耽滯聲聞緣覺
無有樂大度化之心

悔己,這就是後悔,後悔過去,若我們過去早早就有發這大心,這段就是在表示「悔」,有一點懺悔過去,時間就是這樣白白浪費掉。懺悔自己「自守私小法」,守在自己,只希望佛陀所說的法,我自己修行,獨善其身,斷除煩惱,不要再來輪迴生死。只是耽滯在這聲聞、緣覺中,「無有樂大度化之心」,沒有想要去度別人。這種「自性受用佛」,只是自性受用,「自受法樂故」。

自性受用佛
自受法樂故
原無所吝
若我等早知樂大
佛更早為顯說矣

佛叫做覺,此覺就是「自性受用」,只是覺悟自己而已,沒有想要如何去覺悟他人。

「若我等早知樂大,佛更早為顯說(矣)」,佛陀一定會更早來告訴我們。還是自己覺得佛陀,沒有直接對他們說,使他們這樣浪費時間,停滯在那裡。感覺上,佛陀真的也很受委屈,他這樣用心,但是弟子對他的看法,還是這樣的懷疑,真的很無奈。

謂如來所說
中道實相
乃至無量勝妙法門
能令眾生
契佛心行法
而成正覺
是名:大乘法

「佛即為我說大乘法」,我們若早早樂大,佛陀應該就為我們說大乘法。所以這就是「如來所說,中道實相」,已經如來早早就已經,所說的是中道實相,真空妙有的道理,都一直含在法中,「乃至無量勝妙法門」,無不都是,「能令眾生契佛心行法」,希望人人能貼近佛心,能瞭解佛的心意,身體力行這個法。應該大家早就要知道,卻是大家都不明白。

「(而)成正覺」。我們要知道,我們若能行大乘法,能夠契佛心行、這個實法,自然我們早就應該要成正覺了。所以佛陀是為大眾說大乘法,只是我們的根機太差了。所以希望我們人人把握時間,分秒不空過,時時要多用心。

Wednesday, April 27,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419 - 智慧平齊明事理 - 第808集



20160419《靜思妙蓮華》智慧平齊明事理 (第808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智慧明一切境界,事物體相分別智,悟解一切生物體,事理會合平等慧。」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佛十號之一,以佛智慧等法,具足萬德,世所尊重故。
⊙滅盡塵沙無明惑,乘真如妙法而來,示相度生,得無上覺,天人凡聖,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疑佛但以如來智慧教敕我等,但為菩薩說,似於我等深有吝惜。
⊙今佛說以種種方便皆為菩提,是諸所說皆化菩薩。
⊙今日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於我等無一毫吝惜。此喻今經授記,承上言,謂我等初不知真是佛子。

【證嚴上人開示】

「智慧明一切境界,事物體相分別智,悟解一切生物體,事理會合平等慧。」

智慧明一切境界
事物體相分別智
悟解一切生物體
事理會合平等慧

事理與物體到底相不相同?我們要分得很清楚。智與慧都各有作用,明白一切境界,那就是智、慧,兩項要平齊。孔夫子說「聞其言,觀其行」,聽他說話,看他做事,這樣一段時間稍微觀察、分別,這叫做智。智與慧,它能分別一切的人事物,等等的境界,事物體相懂得分別,這是屬於智,我們要在這事物體相要很清楚。物質是四大和合,一切物質,都是很多的物理來合成。

常常要拿現場的東西來譬喻,讓大家明白。這張桌子,它就是四大會合。它有種子,它要有土、水、陽光、空氣,會合起來,成就這顆種子,這顆種子有四大會合,所以它從種子,變成了小樹而大樹;經過了時間的培養,天地四大會合,不斷供應,讓它能長大。加上了人類,人類的物欲所需求,就將這棵深山的大樹砍下來,要將它拿來做桌子、做工具、做椅子等等,這都不離開四大。這棵樹它要能夠成器具,它需要鋸子,需要鑿的鑿子,那些東西,同樣是四大會合。

鋸子、刀、鑿子,這都是金屬類。金屬類就要從山礦,去挖山礦,金屬類就要破壞大地,從礦中取出金屬類來鍛鍊。它需要火,需要風,需要水,才有辦法。看,打鐵的人要有風鼓去打氣,火會燃起來;火來煉,煉好拿出來,要用水淬火,再打,搥打,打好之後,還要再烤,烤紅。這些東西是互相成就的,都是這樣;互相成就的都不離開四大。

所以,四大會合一切物類,物類再互相來成形其他的東西,這是一種世間循環,四大會合。說來我們的日常生活,做事情不都是一樣嗎?所以我們要有智,瞭解什麼東西,與什麼東西這樣去會合,這是叫做事物;都不離開人的應用。這叫做分別智。

東西要如何和合,這是「智」。要瞭解東西裡面的質,就要靠慧了。

這種四大會合,到底哪一件最重要?樣樣都重要。有種子、有土、有陽光,沒有水,這顆種子不會成就;有水,無土,有陽光,有空氣,但是沒有土,這顆種子無法長成大樹。這就是慧。

慧是體悟,去瞭解這個物質如何的來源?這個物質,它什麼樣的元素缺一不可,所以樣樣都平等,缺一都不可,與我們人一樣。事理會合,這叫做平等慧。

體悟瞭解一切生物體,人,人的生活境界,他也是一條命;動物,動物也有牠生活的境界,牠也是一條命。所以有生物體,我們全都要用尊重的心,這叫做事理會合,這叫做平等。我們不只是愛人、尊重人,感恩人人的會合,我們還要愛物。有這些東西,我們要尊重生命,我們要愛,所以感恩、尊重,情與無情,我們都要用尊重、疼愛的心。

我們應該培養智與慧,我們才有辦法事物體相能分別,才有辦法悟解一切生物體相,我們才能事理會合,人人平等。我們若能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就能通達大道了。

所以佛法,佛陀的教育,將這些弟子,他這樣循循善誘。所以前面的(經)文,須菩提說,「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

所以者何
佛知我等心樂小法
以方便力
隨我等說
而我等不知
真是佛子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隨佛修行,怎麼不能一下子就趕緊發大心、行菩薩道呢?佛陀就是怕我們不能體會,知道我們就是要從,這樣的小根小機,用小教這樣慢慢來教育我們。隨順我們的根機,所以用方便,用方便力,用方便的威力,權實兼教,「隨我等說」。現在慢慢知道,「我等」應該是佛子,過去不知道,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

今我等方知世尊
於佛智慧
無所吝惜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原來佛陀,他的「智慧無所吝惜」,沒有將法留著,完全都要給我們,無慳吝,是完全奉獻,一直將我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眾生無不都如親生孩子,大家都平等,他所有的財富,完全一點都沒有保留。

因為我們人人本來就有的智慧,是我們自己沒有使用出來,他用這個方法牽引我們,讓我們這個法,自己使用出來。法是一個理,沒有實質,要如何給你呢?總是想盡辦法讓你知道,讓你體悟,瞭解你也有這分力量,也有這樣的力量,也有這樣的威力,這是人人本具。

我們人人也有方便的方法。這個東西拿來,這個東西要裝這個東西,螺絲帽與螺絲,要如何將它栓入,拿到太大的,我們會覺得,怎麼擠不進去,栓不進去,就要去找,找一個較小的,較小的來栓,太鬆了,我們就要再去找,找一個來和它這樣剛剛好的,將它栓起來,東西在螺絲這樣栓起來,這個東西就能夠完整。所以要完整一件東西,就要靠我們分別,懂得應用東西,這樣它才能成就。

方法、工具都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所有的物資,都是在我們的腦海中,在我們的本覺,在我們的慧海中。所以佛陀只是教我們,讓我們從我們自己的物資,拿來應用,從我們的方法來成形。這是世尊的智慧。所以現在須菩提(說),「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世尊
佛十號之一
以佛智慧等法
具足萬德
世所尊重故

「世尊」是佛十號之一。那就是「(以)佛智慧等法」。佛陀的智慧,非常極頂的法,已經佛陀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智慧,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慧,沒有比佛更高,沒有,就是最頂覺的就是佛。世間事,事物、體相,無有一項他不瞭解,世間的事理、體相,無有一項他不明白。所以智慧極頂,具足萬行。他在人與人之間,那分的感恩、尊重、愛,在物質之中,他通徹道理,愛惜物命。佛陀已經所有的德都很具足,所以「世所尊重故」,所以叫做「世尊」。

滅盡塵沙無明惑
乘真如妙法而來
示相度生
得無上覺
天人凡聖
咸皆尊重
故號世尊

世尊已經滅盡了塵沙無明惑,我們若還有無明惑,我們還三不五時會起無明,一念之間會再變形。所以,佛陀已經是滅盡了,滅盡塵沙無明煩惱,完全去除了,所以他已經「乘真如妙法而來」,叫做「如來」。為度眾生,他脫下了莊嚴的衣服,走入人群來,其實他的內心深處,還是那麼清明,還是佛本覺慧海,這樣來到人間,乘這種的法,本覺智慧海來到人間,要度眾生,所以他「真如妙法而來,示相度生」。

芸芸眾生如在大海中,他要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所以「得無上覺」,生生世世來度眾生,生生世世在世間法增長慧命,所以一直到因緣成熟,現相成佛,所以於覺,已經到無上覺,不論是天、人、凡夫、聖人,都要尊重,所以叫做「世尊」。

所以「於佛智慧無所吝惜」。那就是佛陀來到人間度眾生,無非就是要讓人人都能成佛,讓人人能認識,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希望人人找回如來家,但是要找回來這條路,當然就是要在菩薩道上。我們若不在菩薩道中,我們無法體會到人間疾苦,無法體會到無明煩惱如何來,你無法體會到無明煩惱如何來,你就無法斷除苦的來源。你瞭解之後,若沒有經過鍛鍊,塵沙惑還是一樣四處飛揚。

所以我們還是要有這分的毅力,不要懷疑。因為我們過去就是還有疑,「疑佛但以如來智慧,教敕我等,但為菩薩說,似於我等深有吝惜」。

疑佛但以如來智慧
教敕我等
但為菩薩說
似於我等深有吝惜

佛陀教敕,教我們這樣做,但是我們都以為,這是菩薩在聽的,是在教敕菩薩要去做,不是我。所以懷疑佛陀不是說給我聽,是說給大家聽。其實現在才知道,佛是要說給我們聽的,佛是要教我們,教我們人人都有份,不是單獨教菩薩,是我自己沒有接受,所以這是疑,類似於我等深有吝惜。

好像佛陀這個法不是給我的,是有特殊的對象在教育,這是疑,好像「似」,好像有這樣的疑。我們的心裡,那個時候是這樣。雖然聽佛講大乘法,但是我們的內心,就覺得佛是在教其他的人,(此)法與我無關。所以,今佛說以種種方便皆為菩提,是諸所說皆化菩薩。

今佛說以種種方便
皆為菩提
是諸所說皆化菩薩

現在我們徹底瞭解了,佛陀現在很坦白這樣說,過去方便法也是一樣在菩提道。菩提就是覺,無不都是覺悟之道,從「苦、集、滅、道」開始,從「十二因緣」一念無明開始,一路一直教導我們,要我們能在「三十七助道品」中,去體會人間,磨練我們的心境,還要教我們要入「六度」,要去度眾生,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要禪定、要智慧,用種種的方法,要走入人群去布施。

其實,從前前後後開始,無不都是在鋪這條菩提道,就是菩提,就是覺道。佛陀開始說法就是這樣,千經萬論,在方便中就已經含攝著,覺悟的道理。我們自己沒有覺悟,以為那個時候就是沒有覺悟,以為我是獨覺,我獨善其身就好了,那個「有情」的心,沒有展現出來,人人都是我們覺悟,要度的有情人,卻是這念心沒有展現出來,沒有開心門。

沒有去體悟到佛陀的心境,原來是這麼透徹,從小小的幼年開始,一直(到)中年、老年,都是如在疼幼子一樣,擔心傷害到我們,循循善誘,這是佛陀的用心,無不都是要教化我們,成菩薩,入人群。

今日我等
方知世尊於佛智慧
於我等無一毫吝惜
此喻今經授記
承上言
謂我等初不知
真是佛子

「今日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於我等無一毫吝惜」。一點毫釐都無吝惜,都是完全付出。這就是譬喻,現在我們《法華經》這時候,開始佛陀準備要授記了。

舍利弗已經受佛記,但是未來還有很多,人人要有心要準備承擔。所以,「謂我等初不知,真是佛子」。我們這些人,最初不知道我們真是佛子,現在「於佛智慧無所吝惜」,現在才知道佛陀您的內心,原來是這樣毫無保留,全都教給我們。

所以我們人人要瞭解,佛陀的真心的愛,我們更要用心來體會。佛的智慧,是期待我們能這麼平等的智慧,真的要出來,要明,明白事物體相,還要解悟一切生物,一切生物的體相,我們也要能很體會。總而言之,智慧是我們所追求的,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Tuesday, April 26, 2016

【人間菩提】20160426 - 眾心虔誠接力愛 Relieving Suffering and Living Life to the Fullest





眾心虔誠接力愛 
Relieving Suffering and Living Life to the Fullest 

響應賑災齊付出 
艱困逃難苦無期 
克服病痛倍精進 
伴隨朝山步虔誠 

人間無常國土危脆,昨天是2016年4月25日,也是尼泊爾地震屆滿周年,但尼泊爾當­地還是有許多的地方都還是廢墟,許多的人也都還是待在帳篷中生活,這條重建之路還有很­漫長的一段路要走,也需要普天下人人付出愛心,讓尼泊爾的受災居民們,可以早一點重建­自己的家園。

也看到日本這一波的地震,也是需要人人發揮愛心,去幫助這一個國家,也看到慈濟人從4­月22日抵達熊本縣幾天的時間,還是看到許多的人都不敢回家,我們到達之前,當地也有­志工團體(熊本印尼協會)至災區發放熱食,政府也有提供飯糰來維持他們的生活,在我們­抵達時也了解到熊本印尼協會因資金關係,所以他們熱食供應也將告一段落,慈濟人也會接­著供應下去。與慈濟大學姊妹校的尚絅大學,教授也表達要與慈濟人來共同合作,所以學生­也來投入熱食發放的工作,所以我們都要去付出這一分愛的能量,哪怕他富有,但一旦受到­災難,也是需要有人及時的付出關懷,膚慰這一群受災難人的心。 

但也還是有一些人還是處在苦難中,也不知道要到何時他們才可以脫離苦難,在希臘及馬其­頓的邊界,還有一萬多的難民在那裡,他們已經在帳篷中生活好幾個月了,都是靠著所領取­來的救濟物資來過生活,這一群難民也表達了這樣的生活連大人都禁不住,更何況是這麼小­的孩子。 

也看到在臺中有一位慈濟志工陳碧惠,罹患三種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視神經脊髓炎­、橫斷性脊髓炎),但她還是很勇敢的去面對她的疾病,還有另一位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慈濟­志工陳詹麗菊,她也是很堅強,面對著身體的病痛,她都與它和平相處,現在的她,雖然腦­部裡有植入金片,但是她也都是分秒不空過,她也是克服身體的病痛,天天都去環保站薰法­香,也投入訪視關懷。 

這幾天也看到全省的慈濟人都回到心靈的故鄉參與朝山,看到有些菩薩雖然行動不方便,可­是他也是那樣的堅持,慈濟即將邁入五十年,我們要虔誠的祝福,更要祈求無量數的五十年­,在人世間的發揮愛的能量,但願這一念虔誠不是一時的,是要日日都要保持著這麼的虔誠­。

【靜思妙蓮華】20160418 - 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 第807集



20160418《靜思妙蓮華》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第807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在阿含教中循善逗教,弟子依教持法心相體信,知法入出無難然無大志,以方等施權實受持在己。」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再釋無志願之意,謂佛知我等樂小,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
⊙無非淘汰其樂小之心,策進其憤力上進,發大宏誓願之志。
⊙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所以無志希求。
⊙其猶窮子雖受敕,領知眾物,而無希取一餐義。
⊙文有數義:第一、世尊知我著於貪欲,以小法為樂,即不分別說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
⊙文有數義:第二、佛說方便權教,即是蘊含說如來智慧,因我著於已得涅槃之價,遂不志求大乘。
⊙文有數義:第三、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自遂無有志願。其實佛為隨順我等之根性權說小乘,而我等固真為佛子。
⊙以智慧等法,破除貪瞋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證嚴上人開示】

「佛在阿含教中循善逗教,弟子依教持法心相體信,知法入出無難然無大志,以方等施權實受持在己。」

佛在阿含教中
循善逗教
弟子依教持法
心相體信
知法入出無難
然無大志
以方等施權實
受持在己

修行,佛陀很用心,隨順我們的根機,如何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道理。根機淺薄,初接觸到佛法,佛陀就用「阿含」。《阿含經》完全就是,隨眾生根機,有人有煩惱,來請教佛陀,有人有苦難,來求救於佛陀,佛陀隨著他們的根機,隨著他們所需要,就為他們開解,解釋佛法,那就是讓他們的心能安心,能夠心,在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是在阿含教中佛陀的用心,隨機逗教,循善而逗教。

隨佛修行的,跟隨在周圍的,佛陀也是一樣,看這些出家修行者,大家的修行過程,有的人煩惱還是滿滿綁在心裡,有的是初出家,佛法還很粗淺,所以佛陀也要分門別類,根據根機來為他們說法。所以弟子就依照佛陀所教法的,這樣「依教持法」,就是依教奉行,隨著佛陀的教法,根機不同,不同的方法的教導,所以「心相體信」,這樣才有辦法安心修行。

沒有從內心的信受,外行哪有辦法保持著出家,安住叢林呢?所以讓大家對法就是,「知法入出無難」。讓他們知道法,接受到了,能夠用或者是無法用?這個法入心來,或者是法還在外面,還未受用?像這樣,有的人懂得受用。

雖然佛陀從「阿含」,一直到「方等」,開始也開示大乘,佛陀所說法從小轉大了,卻是,修行者還是獨善其身,還未立大志願。所以「以方便施權實」,佛陀只好就是在方便中,但是也含了實相法,一實相,一實乘的大法,也是在方便中開始慢慢施教了。

「方等」的法是權實兼施,大小乘平行教育。看我們到底是要接受小乘,還是要停滯在獨善其身嗎?或者是已經瞭解了,我要兼利他人?若能這樣,這種受法,受持這個法,是在我們自己。佛陀如何說法,就是要應眾生機,已經很用心了,這麼用心,我們若不能接受,真的是虧欠佛陀悲憫度化的心,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

前面的(經)文,「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陀,用您的智慧,向著諸菩薩開示。在《方等經》裡,菩薩來請法,佛陀為他們說大乘法,開示演說菩薩法。但是,同樣的,出家弟子也是在聽,卻是自己還沒有志願;覺得入人群,這與我無關,這種是沒有志願。

下面接下來(經文)就說,「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所以者何
佛知我等心樂小法
以方便力
隨我等說
而我等不知
真是佛子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因為佛陀知道,我們雖然對法有瞭解,卻是自己還是樂著,還是固執,保守在小法中,所以佛陀一直到,「方等」這個時候,開始講大法,開始要用力說。「隨我等說」,也是這樣為我們的根機,牽引著我們。佛陀這麼疼惜(眾生)如一子,也是盼望這些弟子,能夠接受佛的法,延續著佛的慧命。但是我們還不知,我們真實是佛子,自己還是不覺知。


這也就是再解釋,這是須菩提將他的心意,再次地解釋。所以說「所以者何?」就是要說出自己內心樂小法,再解釋「無志願之意」。是「佛知我等樂小法,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

再釋無志願之意
謂佛知我等樂小
以方便權巧
隨順我等而說

這已經佛陀開始,用方便之力循循善誘,這是要表達佛陀的慈悲,「以方便力,隨順我等(而)說」,無非就是要淘汰樂小法的心。

無非淘汰
其樂小之心
策進其憤力上進
發大宏誓願之志

我們就要慢慢要趕緊脫離,那種樂小法,鞭策我們要「憤力上進」。我們現在不可,再停滯在獨善其身了,不可再懈怠了,我們要趕緊向上精進,「發大宏誓願之志」。

我們這輩子能夠遇到佛法,我們這時候為何不好好,趕緊將法收入心來呢?我們這個身體到底還有多久?不知道。所以我們要精進,要發宏誓願。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大家這樣懈怠,因為我們自己還不知道,我們自己本具真如本性,原來是有豐富的家財,不知道我們是富家子。所以說,「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所以無志希求」。

而我等不知
昔日轉教付財時
我等既已
真是大乘佛子
所以無志希求

還記得前面的(經)文,長者牽引著他的孩子,那個在外面流浪的孩子,已經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的家庭了,又打開寶藏的庫,這個庫門,財庫的庫門,打開給我們看,裡面所藏著這麼多,形形色色的財物珍寶。我們在「昔日」,就是那時候,佛陀循循善誘,從「阿含」而至「方等」、「般若」這當中,法,都已經為我們說了,這已經「轉教付財」的時候,「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那時候應該要知道了。但是「所以無志希求」,沒有希求,還不想要。看到這些珍寶已經在我們面前,我們還不想要。

其猶窮子雖受敕
領知眾物
而無希取一餐義

前面我們就說過,雖然看到那些東西,還覺得那不是我的,所以還是不想要求、要取。

文有數義:
第一、
世尊知我著於貪欲
以小法為樂
即不分別說明
我等亦有大乘之分

這段文有幾項意思,就是說:「第一,世尊知我著於貪欲」。知道凡夫,凡夫心還未除,所以「著於貪欲」。「以小乘法為樂,即不分別說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還是要遊戲在小乘法中,只想著,如何叫做斷煩惱?「我已經去除無明,我已經斷煩惱,我所要求的是我獨善其身。」這種也是欲。因為我們的心還是貪著在功德,有功德才要修行。所以佛陀知道這樣,所以還沒有要向我們說大乘,分別大乘法讓我們瞭解。這就是我們還不能接受之時。

文有數義:
第二、
佛說方便權教
即是蘊含
說如來智慧
因我著於
已得涅槃之價
遂不志求大乘

第二,「佛說方便權教,即是蘊含說如來智慧」。從「四諦法」開始,裡面就已經隱藏著如來的智慧。因為「苦」,就開始分析,「集」,從「集」種種煩惱來。從此開始,進入「阿含」,「阿含」之中,因緣果報,這也是佛陀的智慧含藏在其中。

權教就已經含著如來智慧了,只是「因我著於,已得涅槃(之價)」,所以覺得佛陀所說的法,我們已經去除煩惱,我們已經得到寂靜解脫的境界。所以他已經執著在這裡,「遂不志求大乘」,覺得這樣的用功,這樣的付出,對自己已經足夠了。

文有數義:
第三、
以佛說如來智慧
專為菩薩
自遂無有志願
其實佛為隨順
我等之根性
權說小乘
而我等固真為佛子

第三,「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他以為佛陀在講說,這個智慧的境界,是專門為菩薩(說),菩薩需要超越的智慧;所以以為要超越私己、獨覺,要超越獨覺的心態,這個智慧更高一等,他們認為,這是佛陀對菩薩說的話,與我們無關,所以因為這樣,同樣沒有志願。「其實佛為隨順,我等之根性,權說小乘」,而我等還是固執,還不知道,我們也是佛子。

以為自己的根機不夠,卻是這時候看到,舍利弗已經受記了,原來我們這些小乘學者,將來也能成佛。這個將來,當然就是長久以後的時間。這長久以後的時間,這段時間就開始要發心,不論時間有多久,我們就是要啟動向菩提道走。

以智慧等法
破除貪瞋癡等
不善之法
滅生死苦得無上覺
天人凡聖
世、出世間
咸皆尊重
故號世尊

所以「以智慧等法,破除貪瞋癡不善之法,滅除了生死輪迴之苦,得無上的覺悟。」天人、凡夫與聖人,世、出世間全都該尊重。

所以我們若能真正用智慧,般若「真空」,若能再進入「妙有」,自然我們就能到達,到達與佛同等,世、出世間的道理,我們就能很清楚。

要知道,佛法在人間,我們若沒有很用心,在人間不修,將來我們若是在另外的五道,來生若是煩惱一起,來生來世無明煩惱再起,說不定三途也會再墮入。所以佛陀,要弟子用心,必定不要有這種放縱,把握時間,要守好我們的六根門。

譬如說,佛陀那個時代,大家聽經之後,同樣會集會來討論法。有一天,一群比丘上座,聽佛說法之後,大家就來論,到底佛陀所說,六根,到底是眼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眼將境界綁住,或是外面的境界,來綁纏我們眼,眼識?到底是耳朵被聲音綁住,或是聲來纏著我們的耳根?反正眼、耳、鼻、舌、身、意根,這六根是緣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來綁著我們的六根,或是我們的六根,自己纏著那些外面的境界,讓我們的心這麼不安定,到底是什麼呢?大家在那裡議論紛紛。

一位質多羅長者正好來了,看到這些上座比丘,一群人在那裡討論六根門。他也是很有興趣,站在旁邊聽。大家看到長者來了,「長者,您聽了覺得如何呢?」

質多羅長者他就說:「各位上座尊者,大家很用功,佛陀講完經,你們就這麼用功,大家在討論。你們在討論,我在旁邊聽。若以我的看法,應該不是眼睛去纏外面的境,也不是外面的境,來纏我們的六根。譬如一隻黑牛,一隻白牛,這兩隻黑白牛用一條皮索,將牠們綁起來,兩隻綁在一起,叫大家來看,到底是白牛綁黑牛,或是黑牛纏白牛?大家來看,相信大家看了應該就會說,這不是黑牛纏白牛,也不是白牛綁黑牛,應該是這條皮帶,將兩隻牛綁起來。」

這位長者又說:「這條皮帶就如我們的貪念的心,貪欲。佛陀常常這樣告訴我們,是我們的一念心起,所以去緣外面的境界,起貪念,所以才會發生了煩惱,煩惱才會相纏,複製無明。這應該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去貪外面,色、(聲)、香、味、觸、法,這都互相不牽纏,而是當中的一念欲,欲心,這念欲念起,就製造這麼多煩惱。我這樣說,不知道對不對?」

這些比丘上座:「佩服,佩服,不愧是在社會中見識多,所以佛陀所說的法,你能夠這樣就能體會到。欲念一起,就是緣著外面所有的境界,這樣來製造煩惱,這實在是『在家菩薩智慧長』。」

所以我們要用心,希望我們人人,智慧都要不斷不斷精進,向上提高。「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再停滯於,小志,樂小法。要時時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0425 - 緣苦眾生度無邊 Delivering All from Suffering





緣苦眾生度無邊 
Delivering All from Suffering 

尼國震後已周年 
探訪舊識續關懷 
震災救援助重建 
菩薩足跡度無邊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規模7.8強震。佛陀的故鄉有難,弟子們都很期待將­佛陀救世的精神理念,再帶回當地。「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第一梯慈濟賑災醫療團由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台中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分工,備妥人力及物資,於2015年4­月27日啟程,感恩與尼泊爾有邦交印尼慈濟志工協助賑災物資運送。 

第一梯慈濟賑災醫療團抵達尼泊爾後,旋即前往尼泊爾「健康與人口衛生部」等相關部門拜­會,核發「醫療准證」後,慈濟賑災醫療團進行義診。而最為歡喜的是2015年5月3日­,慈濟賑災醫療團林昌宏醫師和當地醫師合作緊急接生了一對雙胞胎。在2016年4月1­0日,當地人醫會醫師尼爾蒂斯醫師 Dr. Nirdesh Shakya到雙胞胎家中探望兩個女嬰。看到雙胞胎女嬰健康,孩子總是這樣在自然法則­中長大。 

但是倒塌的建築物仍是多數未能復建,當地生活何時能恢復?而在當地的創古度母寺,去年­慈濟人就去探勘過,感恩馬來西亞慈濟人認養佛寺重建,2016年4月20日,慈濟與創­古度母寺及宮本國際有限公司,簽立建築修復合作協議。除了創古度母寺的重建外,慈濟也­要為學校及癌症醫院恢復重建。這是現在在進行的國際救災。 

今年四月也有日本及厄瓜多的地震災情,日本在14日及16日強震過後,慈濟人於22日­踏上熊本災區,也仰賴當地慈濟人的朋友──堺喜美子女士提空自家空屋,供慈濟人救災使­用。而厄瓜多的震災,尚在評估中。菩薩就是在有災難時,想盡辦法要如何幫助苦難人。感­恩所有的菩薩,日日都在展開救人的工作,國內外天天都有菩薩的足跡。

Monday, April 25,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415 - 小乘轉大演菩薩法 - 第806集



20160415《靜思妙蓮華》小乘轉大演菩薩法 (第80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學佛得法領解,世尊觀機教,所以暫不分別,說大乘法分,明佛心人皆有,小乘漸轉大。」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即般若轉教。謂佛於方等教中,見我等無志求大者,以權實在佛。
⊙菩薩教化眾生時,有四種的無畏:第一、總持一切善法不忘,說法無畏。
⊙四種無畏:第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四種無畏:第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四種無畏:第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於般若會上,受教權實在己,便於自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威力,佛漸開方等;約事理釋之。
⊙方者:方法之義,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四門之方法。
⊙等者:平等之理體。依四門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謂之方等。
⊙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於第三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時。
⊙為諸大士開示演說,既承佛慈愍,暢佛本懷而說,又為菩薩開演,將謂是菩薩法。自於此大乘無有志願,不生一念希取之心。

【證嚴上人開示】

「學佛得法領解,世尊觀機教,所以暫不分別,說大乘法分,明佛心人皆有,小乘漸轉大。」

學佛得法領解
世尊觀機教
所以暫不分別
說大乘法分
明佛心人皆有
小乘漸轉大

我們人人修行、聽法,要法入心,要能夠體會,能夠領解,世尊是觀機逗教。這是佛陀在世,修行者的用心,要先瞭解佛陀所說的法,佛陀是對機說法,所以說無定法,什麼樣的根機,佛陀就用什麼法來逗教。因緣成熟會遇在一起,他就對這樣的人,說他聽得懂的法,打開他心的迷惑,教導他如何捨去煩惱。

從開始,大家還對佛法不很清楚,所以就開啟了「阿含」、「方等」、「般若」,這樣一路循序走過來。若對大眾,還是隨機說法。這種的生活,這樣面對大眾,所以世尊就是觀機逗教。

所以「暫不分別,說大乘法分」。他在這段時間,也就是讓大家如何去除煩惱,在僧團中,希望鼓勵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轉到《方等經》,那就算是大小(乘)並談了。一直到「般若」,普遍讓大家能瞭解,世間萬物一切真理是無形無體,總是在人與人之間,互相起爭端,就是從一念心開始。放棄執著吧!放棄了貪欲吧!放棄了一切名利地位,因為這全是空。

但是我們眾生聽了,是不是在家的一般人雖然知道,但是,放棄,豈是那麼簡單?但是在叢林中,修行的出家眾覺得,我已經都放棄了,我心無牽掛,我若不要再有來生,這樣就很滿足了。

佛陀覺得人人體會道理,一切皆空,都差不多瞭解了,這個時候才開始,慢慢開啟法華之門,將「妙有」,真如本性,開始讓大家清楚。

「明佛心人皆有」。讓大家都知道,佛心是人人本具,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只要好好發大心。所以「小乘漸轉大」,這是佛陀看,觀機,慢慢已經體會了。

確實,我們人,凡夫、凡夫,一切的苦樂都是在人間造成。天,都是在享受快樂,沒什麼大的善惡;卻是大的善惡就是在人間。人間無常,人間壽命苦短,短短的人間,一念心一動,可能就會做出很多驚天動地,造成人禍的禍端出來。所以《梁皇懺》的其中一句:「國王一怒,伏屍萬里。」可見在一個國家的國政,一念心偏了,可能惹成了國界人民都遭災殃,起兵、軍事,就是去攻打其他的國家,其他國家的無辜百姓受災難。

尤其是現代,不必說「國王一怒」,其實老百姓、青少年一怒,小事情,街頭巷尾有什麼事情發生,有的人心態不平衡,看到抱不平,他就開始寫,就聳動,這樣發出去。無數人看到,打抱不平,這樣不斷一直傳,一直引發一些人的心不平,人心不平,就壓制不下去,就開始互相謾罵,就啟動了身行,就開始對立。

你們想,人間就是這樣。這種,世間本來就無常,其實生命也是苦短,卻是一念心起,惹成了這麼大的災難。這種災難愈來愈密切,現在人的心,是非分不清,這都是令人擔心,所以現在最需要,就是佛法淨化人心。現在人口愈來愈增加,人心不古,愈來愈脫軌,所以現在應該,不是獨善其身的時候,應該是要兼利天下,所以小乘要漸轉為大。

所以前面經文這樣說過了,「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世尊以方便力
說如來智慧
我等從佛
得涅槃一日之價
以為大得
於此大乘
無有志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須菩提說,那時候世尊用種種方便,一直到現在,經過了「方等」開始就使力,開始說大乘法了。卻是我們大家都覺得,人生苦難,所以還是守在「涅槃」,就是獨覺,獨善其身,這叫做「一日之價」,這樣就很滿足了;只要自己得救,其他的就不管了。「於此大乘無有志求」,這個大乘法,我們沒有這樣的志願。

接著這段文說,「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來的智慧,為這些菩薩已經開示菩薩法,就是自利兼利他人。但是我們的感覺,這就是對菩薩說的話,這與我們無關。

即般若轉教
謂佛於方等教中
見我等
無志求大者
以權實在佛

這就是已經到「般若轉教」。「般若」,就是在「方等」轉過來,在「般若時」的時候。所以在《方等經》那個教法中,開始要轉時,「見我等無志求大者,以權實在佛」。「方等」開始就說大法了,但是這個大法還是「權」,還在方便中;就是「方等」與「阿含」就是(談)「有」,還是談因緣果報,鼓勵大家開始,要行善法、種好因,開始在教大家做好事情,但是這還是「權」。

其實「權」的裡面含著真理,大家還聽不懂,以為去行善做好事,這就是菩薩的事情。所以以為「權」與「實」,要合會時,這是在佛。其實,無志願求大,是這些弟子,但是佛陀在「權教」中,含著「實」,真實法存在,但是他們就是不瞭解,開始要大家要好好用心,自己自利也要利他人,卻是自己不願意,所以「以權實在佛」,這些人還是這樣的停滯。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就是菩薩教化眾生時,就是要有四種無畏。第一,「總持一切善法不忘,說法無畏」。這就是菩薩法。

菩薩教化眾生時
有四種的無畏:
第一、
總持一切善法不忘
說法無畏

第一,就是要將佛陀,所說一切的法,不論是大小乘法,菩薩一定都要很瞭解,瞭解之後才能「說法無畏」。才能很用心,將佛陀開始如何說法,轉四諦法輪等等,「十二因緣」、「六波羅密」等,向人人說話。這是菩薩第一要先這種,「總持一切善」。

「總一切法,持一切善」,以前說過了。我們要「總一切法」,佛陀所說的大小乘法,我們都要攝受過來,而且要受持「無漏法」,法入心,不要漏掉。有這樣,「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在人群中去說法就無所畏。

第二,是「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四種無畏:
第二、
盡知法樂
和知道
眾生根欲性心
說法無畏

我們要先知道,要知道眾生的,「根、欲、性、心」,這我們都要,對眾生的性欲與心態,我們都要很瞭解,這就是菩薩要發揮他的智慧了。所以若不瞭解眾生的根機,不瞭解眾生的心欲,不瞭解眾生的心性,你要如何向他說法呢?我們先瞭解他,我們才有辦法和他說法。

第三,就是「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四種無畏:
第三、
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

有的眾生,你還沒向他說,他就要問你了,你就要有辦法去回答他;同時,針對法來向我們問難,用批判,批判的心情,那種要來辯駁,我們也要有能力回答他,還要說服他。像這樣,說法無量,「善能問答」,人家要問,我們要有辦法答覆他。要來請教佛法,當然我們要很用心回答,引導他;有的人是心不懷善意來批判,像這樣,我們還是要回答,甚至要說服他。若能這樣,「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第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四種無畏:
第四、
能斷物疑
說法無畏

因為眾生都是六根、六塵,在外面緣境,欲念很大。善,善念若能生,也是很大;惡念生,力量也很大。

因為物,引出了我們的欲,所以這個欲心被引出,開始努力去爭取,永遠都取不足,絕對不滿足。一座大樓起,這樣還不夠,要更高、更大的樓房,都是我們的。一座山開墾、破壞,取山土的資源,不夠,一座再一座山。

古時候的人說:「山高未是高,人心節節高。」這就是平時在說,有「一」時,都是永遠缺「九」。有一元,少九元,有一百萬缺九百萬,一千萬缺九千萬,一億缺九億,一直缺,我們的人生變成什麼呢?人生還不是皆空嗎?這就是「斷物疑」。到底,你要的到底要多少?物欲,你缺的是缺多少?你愈多的物欲,生意大,還要再大,這種的人生會很苦。

所以「能斷物疑」,對物欲一直懷疑,這也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永遠永遠求無量的「我的」。為了物欲,人與人之間,互相懷疑,互相爭奪,這都是物欲。為了這樣,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向大家說,真正的道理,一切皆空,人生無常,生命苦短,我們要留一些時間,真正好好開啟我們的心門,心靈的財富。

我們在前面的文不就是嗎?「將這位貧窮子一直引,引入到打開寶藏,讓他看,你看,這麼多的寶物,這些東西,將來你都能夠取,出入無礙,能取用也無礙。」這是前面的文說過了。原來這個寶藏,是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內心,人人都有心中的寶藏,這是人人本具佛性,智慧很多。但是,我們若沒有,開啟我們的智慧,我們永遠都是貧窮,外面的物質,怎樣貪都貪不足,若是這樣是很辛苦。

所以說,有種種的法,佛陀為菩薩開示演說。因為要當一個菩薩,就要具足這「四無畏」。

於般若會上
受教權實在己
便於自求
我等又因
如來智慧威力
佛漸開方等
約事理釋之

「於般若會上,受教權實在己,便於自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威力,佛漸開方等,約事理釋之。」做好事,人人都做得到。其實做得到就是大根機。佛陀全都說了,所以「權」、「實」都說了,我們自己不要接受,但是佛陀又開始,用如來智慧使出力量。過去是方便力,現在用威力,已經到「般若」,要再轉「法華」時,就發揮佛陀的威力。這是佛陀漸漸從「方等」開始,事理來分析,讓我們知道無事不成理,所以用事不斷來譬喻言教。

方者:
方法之義
有門、空門、
雙亦門、雙非門
四門之方法

所以「方等」。「方」者,方法的意思。那就是「有門」;「有門」就是有因緣果報,「空門」就是「般若」,一切皆空。這叫做「雙門」。「雙亦門」又是「雙非門」,也是「是」,就是這樣,亦非亦是。

等者:
平等之理體
依四門之方法
各契平等之理
謂之方等

「等」,就是平等的道理。「四門之方法」,那就是各以平等的道理,這樣來教育我們,這就是「方等時」。

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這樣是「四門」;四門亦是亦非。

方是廣之義
等是均之義
佛於第三時
廣說藏通別圓四教
均益利鈍之機
故名方等時

「方」是廣的意思,「等」就是平等,很平均的意思。佛的第三時,就是「方等」。從「華嚴」、「阿含」、「方等」,這是第三時。

再者,第三時是「(廣說)藏通別圓」,這叫做「四教」。「五時四教」,這是鈍根的人,就要分別這樣來說教。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回歸如來本性。很簡單,卻是佛陀就要說很多,分門別類,回歸就是一真如本性,一真實相。

為諸大士開示演說
既承佛慈愍
暢佛本懷而說
又為菩薩開演
將謂是菩薩法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是諸大士開示,就是向菩薩開示。「既承佛慈愍,暢佛本懷而說,又為菩薩開演,將(謂)是菩薩法」。

自於此大乘
無有志願
不生一念
希取之心

「而自於此無有志願」,像這樣在教菩薩法,卻是佛陀的用心,我們大家都是沒有那個志願。所以大乘經,在「大乘無志願,不生一念希取之心」。

總是一念心。各位,學佛,其實就是只要瞭解這念心,我們要如何把握。純真的心,天下一切平安,心若一雜亂,天下災難偏多,一切都只是在一念心。所以要好好多用心啊!

Sunday, April 24, 2016

【人間菩提】20160424 - 善守初心步精進 The Bowing Pilgrimage: Remembering Our Initial Aspiration





善守初心步精進
The Bowing Pilgrimage: Remembering Our Initial Aspiration

赤子宏願心清淨
承擔使命報佛恩
虔誠禮拜精進行
齊心同步歸自性

尼泊爾去年因為地震,慈濟人也因此踏上了佛陀的故鄉,現在正在進行的是援建學校的工程­。佛駝的故鄉有了災難,我們要如何去幫助他的後代人民,能重新建立起教育,這都是需要­時間。

看到大家在朝山精進,就會想到在尼泊爾的菩薩們,大家很有秩序、很虔誠的三步一拜,邊­走邊看到我們的精舍大殿出現在面前。我們人人本有靈山塔,禮佛就是禮我們的心佛,練我­們的耐心,練我們穩定的腳步,給我們一個標準的方向。

看到在精舍的大殿、中庭與講堂等地都是慈濟人在朝山,愛的力量,就是這樣步步愛、寸寸­鋪出來。慈濟人就是用最虔誠的愛與覺悟的有情來朝山。慈濟五十年了,就是因為有大家,­才有辦法從臺灣發展到國際間,這是要向大家說感恩的。

也看到一大群心無掛礙、心念清淨的小菩薩,裡面也有好幾位發心立願要成為清修士,他們­的父母親也都同意,這種童真、心靈的清淨也感動了天龍護法。

在臺灣的菩薩,這麼長的時間不論大風大雨,大家都很承擔而且很負責任,真的臺灣有慈濟­人真好,大家很虔誠的為臺灣付出,為臺灣鋪路,不僅為社會付出,同時精進薰法,真的很­感恩大家用心用愛這樣的走過來。未來無數的五十年,我們還是莫忘初心,要守護這一分道­心,虔誠的步步往前前進。

【人間菩提】20160423 - 關懷入微愛無歇 Delivering Love and Care with Respect and Attentiveness





關懷入微愛無歇 
Delivering Love and Care with Respect and Attentiveness 

親赴災區聚善緣 
承師悲願度眾生 
寸寸鋪路盈滿愛 
分分長情亙古今




慈濟勘災團在21日已經抵達了日本,我們也帶了福慧床、香積飯給當地政府看,和他們表­達出我們有這樣的物資,讓他們看看這樣的物資對於他們來說適應嗎?可以嗎?若有需要,­我們可以從臺灣運過去。 政府的官員看到福慧床後後,他們也都很開心,因為福慧床是那樣的耐用且輕便,所以如果­可以有這樣的福慧床,對受災難人來說,就會比較有尊嚴。 也看到了政府每日都會供應飯糰,也有一個志工團體(熊本印尼協會),他們每日供應一次­約五百人份的熱菜湯,但因資金已差不多用盡,所以他們供應就到這幾天,剛好我慈濟人前­天(2016.4.21)抵達,也有帶香積飯過去,所以慈濟人也會接著供應,若有需要­,也會在運送。 這一次東京的慈濟志工陳靜慧,她的朋友(福岡居民 堺喜美子)有一個房屋可以供應給慈濟人來做使用,讓慈濟人可以安這在這一個地方去做救­災的工作,還有與跟慈濟大學為姊妹校的尚絅大學,有一位北口教授他也表達他的大學可以­與慈濟人共同合作,讓這一波的救災可以安心向前行。 

在厄瓜多的部分,現在也都還是持續連繫著,路要怎麼走,期待可以早日進入到災區,所以­這都是我們要很用心力的地方。 也看到在臺灣的慈濟人腳步也都是從沒停歇過,現在母親節將到來,慈濟人也走入這些孤老­無依的長者,或者是弱勢家庭裡面,讓這一些為人母親的,也可以感受到關心,其實不只是­在臺灣的北部,這一路走過來,各個地方的慈濟人都是一直在關懷著,他們也走入社區關心­長者的生活起居, 為他們做無障礙的空間,這都是慈濟人時時刻刻在做的事情。 還有看到了非洲的一位慈濟志工,他在授證之後,他深刻的體會到上人所說的來不及、來不­及,所以他就發願要化來不及為來得及,他天天都將佛法傳給他人,無論是在人家的屋子裡­,還是在外面的樹下,或者是太陽底下,他無時無刻都是在撒播愛的種子,打開人人地心門­,讓陽光可以透進來,讓窮人也可以去做幫助人的事。 

讓人人知道只要你付出愛心,你就可以脫離貧脫困,不做今生也要做來生福,被幫助並不自­卑,他們知道自己也有能力可以去幫助別人,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淨化人心,­要祥和社會,總是在點、線、面普遍去付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60416 - 體悟佛心.紹承佛志

Friday, April 22, 2016

【人間菩提】20160422 - 眾善奉行締祥和 Creating Peace to the World through Doing Good Deeds





眾善奉行締祥和
Creating Peace to the World through Doing Good Deeds

重建家園籲伸援
會合勘災予尊重
宣導減塑淨人心
眾善奉行締祥和

看到厄瓜多因為地震,也造成兩百多間學校倒塌,所以厄瓜多總統柯利亞宣布,未來將針對­資產總額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人徵收一次性稅金,月薪超過一千美元也得捐出一日所得,超過­五千美元得捐出五天所得,協助災區重建。

在日本熊本地區,交通已經慢慢在恢復中,一位加拿大慈濟志工莊立仁,因為跟日本有商業­的來往,所以他願意承擔勘災的工作,現在臺灣與日本分會也都已經聯繫好了,準備先帶一­些香積飯與福慧床前往,和當地人互動,希望我們給予的都是他們最需要的物資。

看到美國德州第一大城休士頓,4月18日號降下歷史性大雨,不到24小時,有450毫­米的降雨量,至少五個人罹難。想一想,昨天提到的是乾旱,今天是水患,代表地球真的是­發燒了,熱浪不斷升高,今年三月的月均溫也打破了百年來最高溫的紀錄,所以這就是全球­的氣候不調。

我們不能「勿以善小而不為」,認為只有自己重視環保沒有差,所以就不重視,二十多年前­就不斷跟大家說,好事不能少我一個,壞事不能多我一個,善事雖然小,人多匯聚起來,力­量就大了,所以我們要呼籲人人做善事。

看到人文志業也開始推動減塑行動,人人提升環保意識,少用塑膠類,才能讓地球的熱度降­溫,否則地球已經遍體鱗傷了!人人都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之下,環境與氣候的變遷都跟大家­息息相關,所以我們真的要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20160414 - 鈍根樂小是涅槃縛 - 第805集



20160414《靜思妙蓮華》鈍根樂小是涅槃縛 (第805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精勤大乘法,當得成佛道。」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謂世間之人,於現世中親近善友知識,聞其善巧方便說法,遂發菩提之心,是名以方便力。
⊙合喻:方等體信,承上謂佛於阿含教中,不為我等分別,而於方等會上以方便力。
⊙權智之力,說六種根塵,皆是大乘實相智慧。
⊙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樂著涅槃而不利眾生者,是小乘之境界。獨一無伴,常住涅槃,偏空解脫。
⊙涅槃:譯為寂滅,滅生死因果之義。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
⊙涅槃或譯滅度。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是滅即度。寂滅: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
⊙然我等既從佛,在阿含教中,得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故於此方等大乘,雖曰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亦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證嚴上人開示】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精勤大乘法,當得成佛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精勤大乘法
當得成佛道

我們學佛一定要發大心、立大願。我們向來就是這樣鈍根,所體解的只是小乘法,停滯於小乘法,我們就無法,再向大乘教法前進、追求。這是我們修行者最擔心,一念獨善其身,他就會停滯在小法中。

「貪著於生死」。其實,不必擔心來生來世,只擔心的是我們今生此世,我們與眾生所結的是什麼緣,是福緣嗎?是惡緣嗎?我們是不是在人群中有在造福?因緣果報觀,我們若能清楚,從這當中成長智慧,若能這樣,我們就不必擔心,是不是在生死中。生,就投入人群;死,是自然法則。自然我們就沒有生死的貪著,或者是厭煩,我們視生死為一件平常事。

我們凡夫不清楚,所以在人群中複製煩惱,受煩惱牽引,我們不願意去做,所以才會叫做「眾苦所惱亂」。這樣的眾生,佛陀就是來人間,「為是說涅槃」。

佛陀來到法華會,這期間「為是說涅槃」,開始大家慢慢能夠瞭解,法的因緣觀,就開始向他們說涅槃的法。在這生死中如何能甘願,很發心立願,去入人群,雖然入於人群中,心還是一樣非常寂滅清淨,這叫做涅槃法。

這涅槃法,要想瞭解,除非就是要勤,「精勤大乘法」,那就是付出無所求,很甘願來來回回,為人群去付出,是大乘法。「當得成佛道」,若能這樣,就人人所走的路,就是在這條大菩提直道。這是佛陀修行走過來的路,用心為我們敘述。

佛陀的時代,有一次,一群正好是,結夏安居結束的人,要來見佛、禮佛。佛陀就開始問這些弟子:「大家,你們結夏安居這段時間,是不是大家都輕安自在呢?辛苦嗎?」這些弟子回答:「大家輕安自在,心很愉悅,很歡喜。」阿難看到佛陀這樣慈悲,來慰問這些弟子,就心裡靈機一動,起身向佛陀請教:「佛陀啊!您的弟子這麼多,佛陀對每一位弟子,都那麼輕柔悲憫,如一子一樣。佛陀,您這個心境,這分悲心、愛心、慈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念心?」阿難這樣問佛,佛陀就露出微笑,「阿難,這個問題你問得好,我告訴你們,你們好好聽。」

佛陀就開始說,在無央數劫以前,地獄中很多的受刑者,其中有兩人共同,拖著一輛火燒紅了的車。兩個人共同,都是同樣剝皮拖車向前走,若是拖不夠快,夜叉就用鞭索來鞭打。

其中有一個,體力已經沒辦法,癱軟下去了,獄卒沒有憐憫心,還是用那條鞭索,來鞭打這個受罪的人。其中這一位,他就向獄卒要求,:「讓他休息吧!這輛車,我一個人來拖就好了。」獄卒就說:「兩個拖都拖不動,你一個人有辦法拖。」他就說:「」我願意將他所受苦,這分所(受的) 刑罰,我願意用我的身來代替他。」夜叉獄卒發了瞋怒心,用鐵棍這樣鞭打他。一棍就打死了這位,願意幫助人拖車(的人),這一棍打死,即刻生忉利天。

佛陀就這樣說:「阿難,那位在地獄中受刑者,生生世世了知,人生無常、苦難偏多,雖然生在天堂,心掛慮著人間的眾生,因為人間眾生容易起無明,懈怠、無明,造種種業,所以心心念念,願意脫離天福入人間。這個人是誰,你知道嗎?就是我,今天在這裡的釋迦牟尼佛。」這是已經無央數劫修行,為眾生修行的第一個念頭。

這是已經多久了呢?我們最近一直說無央數劫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佛陀他的一念心。其實這一念心,是我們人人本具,人人真如本性,卻是我們發不出這念心,那就是因為無明還很厚,這樣覆蔽著。所以我們要用心,要發這念心並不困難,困難就是我們不肯精進,懈怠,哪怕已經遇了佛法,我們還是「鈍根樂小法」,我們還是「貪著於生死」,我們還在「眾苦所惱亂」。

前面的(經)文,我們這樣說,「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然世尊先知
我等心著弊欲
樂於小法
便見縱捨
不為分別
汝等當有
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因為我們的根機還未堪以接受,所以時機還未到,佛陀就是用四十多年時間,到這時候才開始向大家宣告,人人能得佛授記,人人都有成佛(機會),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寶藏。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世尊以方便力
說如來智慧
我等從佛
得涅槃一日之價
以為大得
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須菩提還是這樣說,世尊以種種方便法,其實也是從如來的智慧,我們的根機是什麼,佛陀的智慧,就用方便來說法。

世尊以方便力
說如來智慧:
謂世間之人
於現世中
親近善友知識
聞其善巧方便說法
遂發菩提之心
是名以方便力

意思就是說,世間人在現世,生活中,「親近善友知識」,我們若懂得好好親近善友知識,我們「聞其善巧方便說法」。現在雖然佛陀不在人間,但是他的法身,還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善知識沒有迷茫,還能將他內心所知所見,是正知正見的法,這樣善巧方便來說話。我們也應該要好好發菩提心,我們要好好按照這個方便法。

雖然說是方便法,其實是佛的真智慧,是我們的根機,能夠接受的範圍,我們若聽到,我們絕對是做得到,做得到的,好的事情,去做就對了。

合喻:
方等體信
承上
謂佛於阿含教中
不為我等分別
而於方等會上
以方便力

這就是合譬喻「方等體信」。從「阿含」一直轉到「方等」,《方等經》的時代,大小乘法兼施,佛陀將這些小乘的弟子,慢慢帶入了向他們說大乘法。「方等體信」,我們能體悟、體會,原來佛法不只是獨善其身,也要兼利他人。這恩「方等」更先,前面的「阿含教中」,「阿含教中」,「不為我等分別,而於方等會上,以方便之力」。就是隨我們的根機,讓我們在能力範圍內修行,沒有告訴我們,我們就要去利益他人,

權智之力
說六種根塵
皆是大乘實相智慧

到此時,其實我們要造福人群,同樣不離六根、六塵。眼根,見苦知福,眾生怎麼這麼苦?聽到眾生在述說他困難的境界,苦難的眾生,我們在那裡接觸之後,我們的意根就開始起動了。憐憫心,開始我也願意去幫助,我願意去救濟,因為我有這個身體,五根、五力,就使用出來了,在我們的一念心願意付出。

我們大家不就是這樣嗎?有這個身體才有辦法去做好事。也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起心動念,煩惱一生,也是這個身體,去做很多煩惱無明,牽引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也是這個身體。所以在《方等經》中,開始用「方便」,啟發我們的智慧,這個力量要懂得選擇,善惡要分明。善的,我們要力行向前推動;惡的,我們要戒,預防、戒除惡念、惡行。

就是有六根、六塵,我們才能展現出「大乘實相」的智慧。真諦、道理無體無形,實相,就是用這個道理,無體無形的道理入我們的身心。

我們此生若不好好度,來生你是不是能遇到佛法呢?你來生是什麼樣的身形呢?是人的身形?是牛、狗的身形?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把握我們此生,聽法就要身體力行。

接下來再說,「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

我等從佛
得涅槃一日之價:
樂著涅槃
而不利眾生者
是小乘之境界
獨一無伴
常住涅槃
偏空解脫

在「阿含時」開始就說,因緣果報很可怕,所以大家一直趨向於得涅槃,這樣的一日之價。其實這就是還在小乘,只是為自己要斷煩惱,他「樂著涅槃」,只是這樣。所以「而不利眾生者,是小乘之境界」。這種「一日之價」,只有私己,「一日」就是只有自己,,小乘的涅槃,不願意去利益眾生,所以是小乘的境界。那就是「獨一無伴」,自己獨善其身,是不是很孤獨呢?所以「常住涅槃」,這是「偏空解脫」。

涅槃:
譯為寂滅
滅生死因果之義
佛言:
常住涅槃
是涅槃縛

「涅槃譯為寂滅」,「涅槃」,寂滅的意思,就是滅生死因果的意思。也是佛陀所說的:「常住涅槃」。這些獨善其身的人,只想要自己獨善在這,寂滅生死因果,所以「是涅槃縛」。這是受涅槃綁住,所以他打不開他的小乘心門,打不開,無法向大乘法走。

涅槃或譯滅度
滅生死之因果
渡生死之瀑流
是滅即度
寂滅:寂
安穩之義
滅者
生死之大患滅

「涅槃」,又翻譯為「滅度」,「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這叫做「滅」,也就是「度」,這叫做「涅槃」。

「寂滅」就是寂,安穩的意思,寂滅,就是清淨安穩的意思,滅是滅生死大患。

我們若是這樣停滯著,只是利益自己,這也是同樣會受到,涅槃將我們困住。因為我們不肯發大心,就受到「解脫生死」,這樣將我們困住,我們不願意再投入人群。

佛陀的成佛,是因為他為眾生而修行,他的心,已經是時時都是在寂靜中,就是「華嚴」的境界,這是佛的本懷,永遠都是很寧靜。

外形脫下了莊嚴的服裝入群中,但是他的智慧,他的心,還是如如不動,在滅度、寂滅、涅槃的境界,永遠都存在。但是他還是在,人群中來來回回,這念真如本性,永遠都是明照光明在人群中,這就是真正的大涅槃;不是小涅槃,是大涅槃。生死本來就已經解脫了,他還願意進入娑婆世界。

但是須菩提他們,得一日之價,以為我的煩惱去除了,所以「以為大得」,「以此大乘無有志求」。

然我等既從佛
在阿含教中
得一日之價
以為大得
故於此方等大乘
雖曰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然亦於此大乘
無有志求

雖然來到「方等」這時候,「心相體信」,心也瞭解了,瞭解不是到小乘,佛法還能進一步開啟大心,入人群度眾生,應該這些法都知道了。所以「入出無難」,小乘法、大乘法,全都知道了,進出都沒有困難。不過,還是一樣,那念大心啟發不出來,就是不願意發心。

所以我們人人要用心,用心才有辦法精進,不要「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不要只是這樣。我們還是要入人群,清淨我們的心,廣度眾生。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Thursday, April 21, 2016

【人間菩提】20160421 - 見善隨喜身履踐 Reaching Out to People in Their Time of Need





見善隨喜身履踐
Reaching Out to People in Their Time of Need

天災迭起當警悟 
救援準備因緣足 
契入佛法身履踐 
三施濟世步坦途

厄瓜多在臺灣時間四月二十日下午又發生規模六點一的地震,讓當地居民都人心惶惶。不過­因緣不可思議,幾年前有一位厄瓜多的臺商黃居士,曾返回臺灣參加靜思生活營,現在我們­已經跟他聯絡上了,他也表達若慈濟要到厄瓜多投入地震救援,他們當地有幾十位的臺商可­以投入慈濟的行列。所以這都是因緣,這顆種子因為這次的地震震出來,菩薩從地湧出。 

在日本同樣也有菩薩願意投入協助慈濟救災的行列,而在日本的慈濟人也開始積極的安排,­可能再不久就能踏上災區,雖然當地新幹縣還沒有通,搭車路途遙遠,但大家都願意去付出­。 

看到印度目前正遭受熱浪侵襲,現在就已經高溫達到攝氏四十五度,此外更因為乾旱造成許­多土地無法耕種,氣候不調和要生活下去也很艱難。實在是感覺人間很苦,佛陀出生在古印­度裡,也感覺到人生真苦,這麼大片的土地,人口眾多、信仰不平衡,要改變大家的觀念都­很困難,所以佛陀選擇在這麼困難的地方,講經說法給予人類一條平坦的道路。 

但在佛陀入滅以後一百年左右,佛法慢慢偏差,在印度佛法也慢慢消失,所以要讓正法住世­人間,談何容易?我們現在能聽聞佛法,應該要人人好好把握,讓正法入心。正法就是要我­們入世,不管信仰為何,總是鼓勵人人走入人群展現愛心,同時見善思齊,看人為善我們也­要隨喜讚歎,讓愛的能量普及人間。 

看到英國有一個天主教團體設立了曼徹斯特街友中心,八年前英國慈濟人也走入這間機構,­一起為街友提供熱食及保暖衣物等,這就是宗教與宗教之間彼此讚歎、互相勉勵,這樣就是­祥和的世界。 

現在在西非的獅子山共和國,慈濟也和希利基金會、明愛基金會一同合作為當地窮困人民發­放鞋子與二手衣,這都是愛的能量。還有看到彰化慈濟人,每個星期都會在火車站,護送國­立和美實驗學校的身障生上下學,多年來都不間斷。的確,人間真的很溫馨,只要人人伸出­雙手展現愛心,人間都是美好與和平的。

【靜思妙蓮華】20160413 - 化諸眾生 出離生死 - 第804集



20160413《靜思妙蓮華》化諸眾生出離生死 (第804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法中大善勇猛精修,斷惡法之心明,勤謂精進,明於善惡;斷事敏銳捷才,對治懈怠,圓滿善業,法無染著精純。」
⊙「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前文言又以他日遙見子身,今云:世尊先知我心著弊欲。
⊙樂於小法,便見縱捨:小乘之法。方便品曰:「鈍根樂小法」。
⊙累積珍寶之庫藏,妙法能濟眾生之苦厄故。
⊙諸如來出現世間,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典範。

【證嚴上人開示】

「法中大善勇猛精修,斷惡法之心明,勤謂精進,明於善惡;斷事敏銳捷才,對治懈怠,圓滿善業,法無染著精純。」

法中大善勇猛精修
斷惡法之心明
勤謂精進
明於善惡
斷事敏銳捷才
對治懈怠
圓滿善業
法無染著精純

用心啊!法,我們學佛法必定要很用心,起心動念,這都是在我們用功修行中。起一念心,動一個念,是不是完全是善呢?是利益人群嗎?是利益人群的大善,我們要勇猛精進,修,善念不要間斷,一定要好好勇猛精進去受持。還要斷惡法的心要很明朗,我們若是心念一點點的糊塗,善惡不會分,若這樣,無意中就會造惡,惡念將我們偏差。

在《賢愚經》裡,也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就是說一對兄弟,兩兄弟各有長處,弟弟他就是經商很成功,賺錢也不少,一個是受官府與人民,所依賴的明事人,那個時代的國家,就是大家互相借錢,要有保證人,他們那個時代叫做「明事人」。

在那期間,有一位想要入海去採寶,要集很多人,準備商船入海。錢不夠,就來向這位明事人的弟弟,這位長者,來向他借錢。借錢有利息,所以他也願意借他。但是這位第二長者,這個弟弟覺得:「人生無常,我的身體一直沒有很好,錢,用我兒子的名字,能還給我的兒子。」這哥哥是明事人,當然就說:「沒問題,一向我在判斷事情,都是公正無私,所以我能夠替你的兒子做保證。」

第一次入海,行在海中,忽然間風啊、雨啊!暴風雨中將這船隊翻覆了,船整個都沉下去。他只是得救而已,他就向朋友親戚借,募一些錢,現在就用一二艘船就出海了。這次的出海很順利,採了很多很多海中的寶物回來,回來貿易,就賺了錢。

有一天,他穿了很氣派的衣服,走在街道上,事隔雖然是這麼多年了,這年幼的兒子也已經長大了,他看到這個孩子長大了,也知道要還錢,不過,要還的錢,本金要再加利,這麼多錢,這要還起來,我出去賺回來的錢,就需要還掉一大半了。壞心念一起,他就去準備,從海裡採回來的,一顆明珠,寶珠,就拿去找這位明事人的太太。

夫人就說:「這事不可能。我的丈夫,是最信用的人,我怎麼可能要他做,這件昧良心的事呢?」這商人就趕緊再拿一顆出來,就說:「來,我還能再送妳一顆。」夫人還是覺得,我不可能;再拿一顆出來,三顆明珠,這時候,這位夫人動心了,將寶珠收下來,就將這件事情向她的先生,對她的丈夫這樣說。

但是明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借錢就是借錢。」這夫人就說:「你若是那麼堅持,我已向人收了東西,你無法替我做事,這樣好,我將來再跟著你,還有什麼用呢?而我,我們的兒子還這麼小,我也無法離開,所以我不如先殺我自己的兒子,然後我自殺。」先生聽到了,妻、子是他的最愛,萬一這個女人說得到,做得到,這樣該怎麼辦呢?實在是兩事為難啊!後來,很掙扎,最後昧了良心。

明事人就向他的姪子說:「有這件事情嗎?我怎麼都忘記了,我一點都沒有印象了。」這年輕人覺得:「大伯,您為什麼現在,昧了良知呢?您現在怎麼這麼糊塗啊!」大伯就很生氣,「你是我的姪子,你怎能晚輩來說長輩的不對呢?」很生氣,就將他趕出去了。

這是佛陀說的一段故事,為什麼佛陀說這個故事呢?就是還有另外一段。那就是在佛陀的時代裡,有一位長者,他生五個女兒,沒有兒子。那時候的國法就是說,不論你多有錢,你若沒有兒子,將來你的財產就要歸國庫。這位長者有五個女兒,卻是缺一個兒子,在他將要往生之前,就是他的夫人已經懷孕了,已經懷孕,到底是男或是兒呢?這位長者在很擔憂之下,就往生了。

幾個月後,這位夫人生了,果然是兒子,不過,沒有四肢,有口無舌,也沒有眼睛、耳朵,就是一個很怪胎,不過是男生。大家都來議論,「到底像這樣這麼殘廢,沒有手足,有口無舌,又沒有眼睛,這樣算人嗎?」女兒很聰明,「不過,真正的男人,只要是男根,不是手(決定)男,腳(決定)男,都不是。其實,生下來是男,男兒有男根,應該就算,算是了。」國王也覺得:「也是啊!男生、女生不是用口舌來斷定。不是。」所以這個孩子雖然是殘廢,但是他是男兒。

這是什麼因緣呢?佛陀就說起了前面,我所說的那段故事。佛陀說,雖然他是這種的是非不分,昧了良心做這樣的事情,不過他過去生也有布施,所以有布施有福,他生生世世,也生在富有的家庭,就是五根不(完)具,所以這是他的報。

所以說來,我們要知道,「法中大善勇猛精修」,一點都不能偏差。斷惡法的心要明,惡不要有。所以「勤謂精進」,我們要很勤,將心照顧好,明善惡,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我們要好好明了。

又是「斷事敏銳捷才」,評斷道理,我們一定要很敏銳,要很準確,而且是非要分得很清楚,我們要做這樣的人。再來「對治懈怠」,用種種很敏銳的心,是非分得很清楚,這樣能對治懈怠,圓滿善業,我們能夠很精進,我們所做的善,不犯戒,法無染著要精、要純。所以學佛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既得此已
心大歡喜
自以為足
便自謂言
於佛法中勤精進故
所得弘多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須菩提這樣很歡喜的心,得到這麼多的法,過去在小法,他就自以為足,在佛法中就是勤精進,能斷諸煩惱,輕安自在,他覺得很滿足。

下面的(經)文再說,「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然世尊先知
我等心著弊欲
樂於小法
便見縱捨
不為分別
汝等當有
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現在再向世尊說,「世尊,就是知道,老早老早,您就知道我們心著弊欲。」佛陀的智慧已經知道,知道我們得少為足,這種內心還有無明,那個塵沙惑,這種無明還未完全去除。所以就像前(經)文這樣說,「又以他日遙見子身」。

前文言
又以他日遙見子身
今云:
世尊先知
我心著弊欲

長者遠遠地看到了,「這不就是我的兒子嗎?」好不容易將他誘引進來。現在,「今云:世尊先知,我心著弊欲。」現在我們的(經)文中,是這樣說,世尊,您已經老早就知道,我們的心,就是還有自私,獨善其身,這就是我們的煩惱還未斷,還沒有開闊的心,還沒有想到自己,有如來真如本性,還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也能心與天體會合,還沒有想到這樣,所以守在小乘。

樂於小法
便見縱捨:
小乘之法
方便品曰
鈍根樂小法

「樂於小法,便見縱捨」。看到我們已經開始年紀也大了,這樣在放縱,一直要捨去這個大法,只是守在小乘法。所以在<方便品>,我們還記得「鈍根樂小法」,佛陀在<方便品>,看到這些弟子「鈍根樂小法」,確實還是很懈怠,不想要殷勤投入人群中去,還是很懈怠。

「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佛陀先知,先瞭解我們的根機還無法接受,所以這個心好像還有弊(欲),還有這種髒污的東西,煩惱還在。所以佛陀那個時候,還沒有認真向我們說這些話,「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還未說。即使說了,我們也還沒辦法接受,因為根機還未成熟,因為根鈍,根機還是很鈍劣時,還無法接受。

累積珍寶之庫藏
妙法能濟眾生
之苦厄故

所以這就是說「寶藏」,那就是說累積珍寶,叫做「庫藏」。「妙法能濟度眾生」,就要等待我們的如來知見,能夠開啟。

諸如來出現世間
闡揚大法
化諸眾生
出離生死
令得無量義利安樂
是為眾生之師典範

「如來知見」是什麼呢?「如來」就是世尊,世尊如來出現世間,就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的典範」。要來教化眾生能出離生死。因為我們凡夫,不知從何而來,將來也不知道未來的去向,就只是受業,帶著業去來。所以我們無法了解,我們是如何來,將來我們要如何去,所以佛陀慈悲再來,生生世世乘如是法再來人間,將佛法延續下去,來度化眾生,期待人人都能出離苦海,「令得無量義利安樂」,能出離苦海。

前面我們不是說過了,須菩提就說,生世都在三苦中,苦苦、壞苦、行苦。雖然是生生世世在修行,還是尚未完全脫離。佛陀還是乘如來法,生生世世要來完成這個因緣,有緣的人就要趕快度,還未度的人,還要有因緣得度。所以人人互相度化,這樣「令得無量義利安樂」,讓我們知道來去。

我們若知道道理,付出雖然很辛苦,也很甘願,這叫做「無量義利安樂」。願意為眾生付出,這是我的心願。所以這種「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的典範。

我們學佛,就是要為了,要如何真正透徹瞭解,了解出我們是真真實實的,生生世世,我們有今生,還有來生,不要撥無因果。開口動舌無不都是因緣,開口動舌,所做一切,無不都是果報歷歷。我們現在所受的一切都是果報,明明歷歷,一點都逃不過。就如那位斷事,明事人,佛陀這樣說,在一次的錯誤,他雖然生生世世,能生在富有的家庭,卻是自己本身五根不(完)具,這就是因緣果報。

所以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總是每一件起心動念,真的要照顧得好。我們若是一念偏差,毫釐的偏向,失掉了千里。

所以「法中大善」,要「勇猛精修」,我們要勤精進,明善惡,要很清楚。我們斷事,在分別事理,是非要很敏捷,而且要很清楚斷事,這是很重要。分別道理很重要,現在的人,很多都是聞聲起舞,善惡不分,無法明理,我們現在才更要趕緊將佛法,讓人人能清楚,要不然一念心糊塗了,未來的人生就苦不堪。

「對治懈怠」,做事情,我們要很敏捷,要很甘願去付出,這樣才能「圓滿善業」。法,善法,佛法若不染著,這樣才是很精、才是很純的法。法本無體,就無所染著。真理是無體,看不到,但是無不都是事,人、事、物會合複製起來,所以才有這麼多要說的話。所以佛陀說法,無分大小,只是我們的根機利鈍而已。

只是我們的根機鈍劣而已,利鈍而已,我們的根機若利,佛陀這樣一口說盡一切法。但是,我們的根機就是鈍,所以四十九年間循循善誘,到了法華會,根機是不是大家都成熟了呢?是還未成熟,才會讓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再者,佛陀的弟子,已經領解體會了,還要引述很多道理來說。所以我們後來的,現在學佛的人,才是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