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4,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304 - 見思惑業苦 - 第776集



20160304《靜思妙蓮華》見思惑業苦 (第77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生死相續由惑造業受苦,發業潤生之惑能感後有,諸業所牽糾纏難脫生死,唯除煩惱垢污塵沙淨盡。」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薰修法味,力微不足,故曰羸瘦。
⊙缺修福德,因緣不具,故憔悴,喻煩惱。
⊙無知為塵坌,喻惡業。
⊙憔悴:喻所有見思煩惱未盡除,內怖無常故形憔,外遭八苦故悴。
⊙糞土:喻見惑。塵坌:喻思惑。見粗思細故也。
⊙污穢:喻三界五陰的苦報。
⊙不淨:合此惑業苦三道,皆為不淨,是為五濁眾生相。
⊙惑業苦: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證嚴上人開示】

「生死相續由惑造業受苦,發業潤生之惑能感後有,諸業所牽糾纏難脫生死,唯除煩惱垢污塵沙淨盡。」

生死相續
由惑造業受苦
發業潤生之惑
能感後有
諸業所牽糾纏
難脫生死
唯除煩惱垢污
塵沙淨盡

一念心啊!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就是生來死去,死去又生來,忙忙碌碌,無所事事,一個不小心,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衝突,互相怨恨;還有,生活物資,永遠都是不滿足;更苦的,所看到的是,老、病、殘廢等等的苦。這種的生死,我們難道不想要,如何徹底了解,如何才能讓我們來去自如,讓我們有選擇的人生?

此生與來生,我們要如何交接呢?未來的人生、方向,我們自己要怎麼走,可能我們也都不知道。現在我們只好就是要把握今生,這輩子要很徹底相信,佛所教法。

這輩子有不好的習氣,這輩子,人家看我們不順眼,我們看人不高興,在這一生,我們的煩惱就很多。接受佛法之後,懂得將人的緣,好好地調整一下,多說幾句好的話,時時感恩,常常懺悔,用真誠的心來對待對方,過去的惡緣,這輩子我們就解除了,轉惡為善緣。加上了造福,在人群中得到很多種方法,福中生慧,慧中造福,這種福慧兼具,互相滋長起來,這就是愛的力量。

所以「發業潤生之惑」。我們若是在人群中,一直在凡夫、凡夫,繼續生死,繼續造業,這樣在那個苦,人與人之間互相對待,互相煩惱,互相的恨、怨,這樣愈來愈發,發生了業。就像種子播下去,就一直發芽,發芽,種子就愈生愈多。所以,愈是「潤生之惑」,這個惡業、煩惱、惡緣就不斷在滋潤,就不斷在成長。這種「能感後有」,就會牽引到下一世,不好的緣再延續下去。

若是這樣,再接下去會怎麼樣呢?「諸業所牽糾纏,難脫生死」。這種牽連、糾纏,就愈纏愈深,怨愈結愈多,一直延續下去,未來這種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就愈牽,結愈多,要脫離生死,就很困難。

就像我們這時候,我們的習氣、我們有煩惱,讓我們有懈怠的牽連,不是說「我不舒服、我累,我……」種種理由都有,心還是被這個粗重的身體,將我們拉住,當初那念殷勤的心,到哪裡去了呢?冬天冷颼颼,清晨,半夜要起床,很痛苦,棉被若能再蓋暖一點,睡飽一點,這樣就是享受。是啊!這樣是享受。一輩子都能睡在床上嗎?這樣是苦或是樂呢?一輩子都要睡在床上,那就苦不堪了!

昨天聽到慈誠隊(臺南永康陳進德)在大愛(臺)的節目,這樣分享做環保。我們的同仁問他:「師兄,你這樣,每天早上那麼早起,你這樣的睡眠夠嗎?」他說:「看我們自己的心啊!上人這樣說,睡覺是一場小死,我不想死那麼久,我每天都要活長一點,所以我若要活長一點,我就早一點起床,這樣生命才能長。」

又聽到,問:「這樣,師兄你不會很累嗎?」他說:「睡久才會累。早上起來,空氣很好,心情很輕鬆,我自己覺得我每天都在精進。我若想到我每天在精進,我的精神就很好。早上師父起來就在講經,我就和師父競爭一下。」每天都能夠師父多早,他就有多早,這樣來比賽看看。

我聽到這位弟子這麼的幽默,我自己聽了,我也說,「好,我和你比賽。」到底我在說話時,你是不是有在我的面前聽?這是師徒。師資、師資,就是有這樣的弟子,師父才會認真。

所以說,除煩惱垢穢,我不能懈怠,我要顧好我初發願的那一念心。若能這樣,這塵沙的煩惱,才能夠去除。

各位菩薩,師父期待我們人人,我們共同精進。「難得人身,難聞佛法」,佛法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出來,入人群,每天都能利益眾生,我們能福慧兼修在人群中,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

所以前面我們(經文)說,「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

又以他日
於窗牖中
遙見子身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凡夫二乘的見解與佛陀的覺海,是離得那麼遠,所以稱為「他日」。所以他就用種種方法,雖然還離佛很遠,但是佛還是譬喻那位長者,在窗牖,窗內看向窗外去,在看遠遠的地方,看見他的孩子,也是想盡辦法如何來接近。所以下段(經)文,再這樣說,「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

羸瘦憔悴
糞土塵坌
污穢不淨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他所看到那些孩子,目前還是這樣,法,這個法還沒有吸收很多。我們昨天也說過了,那就是「薰修法味,力微不足」。聽法,一邊聽就一邊漏掉了,法香,這個香味,要薰習還不夠。

有一段時間,夙雰(「草根菩提」節目主持人)去三義,找出很多的香柴,雕刻佛像,削下來的這些東西呢,他們就說:「阿雰,這個不會浪費掉,我們都拿去做香油,檀香油、沈香油。」他就帶她去,就在那裡站很久,就在那裡解釋,整間室內都很香。走到外面,她說:「我怎麼出來了,還這麼香呢?」對方就告訴她:「因為我們都在裡面,煉這個檀木,我們在這裡一段時間,自然那個香氣,就會薰到妳的身上。」這是薰香。「我們若是進去一下子就出來,就不會香。」只是進裡面聞,「怎麼這麼香?」一下子就出來,就不會香了。

最重要的就是要入心,法,唯有法才能入心,香水無法噴入我們的內心,唯有佛法。佛法,我們若能時時接觸,時時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這個法就是我們的。這叫做「薰」,薰修,我們要好好地來薰習,我們要好好地來修,這樣,法味,那個法,我們真正吸入我們的心來。若是只有這樣聞一下,很香,這種「薰修法味,力微不足」,這樣就是沒有營養。

薰修法味
力微不足
故曰羸瘦

我們的慧命沒有得到法的營養,來滋潤我們,法水沒有入心,所以他就羸瘦,我們就沒有營養,就「羸瘦」,就很瘦。我們慧命營養不足,這就是法沒有入心;法入心得很少,讓我們的慧命「羸瘦」,很瘦。「缺修福德,因緣不具,故憔悴,譬喻煩惱。」

缺修福德
因緣不具故憔悴
喻煩惱

因為我們缺修,缺修福德,我們缺了與大家結福緣。像這樣,福德,我們沒有好好地修好,所以缺了因緣,這樣就「憔悴」,讓人看起來,我們沒有「福相」。

「福相」,不是胖胖的,叫做「福相」。「福相」是讓人見了就歡喜,這樣叫做「福相」。有福,讓人有緣的相。人,讓人見了沒有緣,就譬喻「憔悴」,這是怎麼而來呢?那就是煩惱。

我們,人,沒有人緣,就是因為有煩惱。煩惱就是無知,無知就是無明。因為我們是凡夫嘛,不知道的事情很多,計較的事情也很多,稍微聽到什麼,不合自己的意,就很生氣,就開始對某人有成見,就對某人不高興,這樣連怨帶恨,這就是叫做「無知」。

無知為塵坌
喻惡業

所以「無知」,就會造成煩惱,所有的煩惱都譬喻「塵坌」,就如塵坌都一直累積下來,髒污累積下來,這就會成為惡業。

羸瘦,「羸瘦憔悴」,這全都是我們沒有造福因,沒有結福緣,自然就人見不歡喜;人見不歡喜,我們的心就會生氣,生氣就會怨、就會恨,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譬喻「所有見思煩惱,未盡除」。

憔悴:
喻所有見思煩惱
未盡除
內怖無常故形憔
外遭八苦故悴

我們若是看見人還會起煩惱,或是讓人見了不歡喜,人家在評論我們等等,我們自己要好好反省了。因為我們「見思煩惱,未盡除」,因為我們自己還有煩惱,所以我們就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了很多,這是在人與人之間,但是,在我們的內心呢?

內心還有「內怖無常故形憔」,這又是另一種,對我們自己的內心。內心缺法,沒有法,所以我們在見思煩惱還未盡當中,我們會常常擔心,擔心無常若來時,擔心啊!擔心得而失,擔心這輩子若有病痛,擔心啊,老來病死,很多很多的擔心,都是在內心。所以,內心缺法,所以常常會「憔」,很著急,很擔心。

這就是心若是有法,自然輕安自在,悠哉!悠哉!但是,我們的心就是沒有法,外面的環境讓我們擔心,我們自己的內心無故也憂鬱,這就是「憔」。外在就是「八苦」,外在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凡夫離不開這八種苦,所以這就是「憔悴」。這種「憔悴」就是缺乏「道」。我們的法,道不堅固,法不入心,道不堅固,不穩固,所以內心就有怖畏、擔憂,在很現實的人生,就這樣地過。

糞土:喻見惑
塵坌:喻思惑
見粗思細故也

所以「糞土」,就是譬喻「見惑」。「塵坌」就是譬喻「思惑」。「塵坌」就是塵不斷不斷地累積,「塵」就是灰塵,不斷不斷地累積。「糞土」是比較粗的髒東西,這就是(譬喻)「見惑」。若是「塵坌」,那就是(譬喻)「思惑」。在我們的思想中,不斷受到這種灰塵,很微細的煩惱,不斷累積下來,叫做「塵坌」。

「見粗思細」。「見」的是粗,粗相,那就是「糞土」;「思」,細,那就是很微細的「塵坌」,這種粗細的髒污,這種煩惱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污穢不淨」。

污穢:
喻三界五陰
的苦報

「污穢」,就是譬喻,「三界五陰(的苦報)」。三界、五陰,就是我們平時,常常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譬喻品>中,常常說過了,「五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一直來,困擾我們的道心,這全都是煩惱無明。「不淨」,就是「合此惑業苦(三道)」。

不淨:
合此惑業苦三道
皆為不淨
是為五濁眾生相

「惑」是無明、塵沙惑等等,種種累積起來,就是「苦」。苦在哪裡?「三道」,「三道」,皆為不淨,見思惑都是不淨,惑業受苦,就不斷連續下去,這就是成為五濁惡世,眾生的形態。都是在見思惑當中,所造作的煩惱,合成而成為「五濁」,在現在的人間。

⊙惑業苦: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尤其是「惑、業、苦」,那就是生死相續。我們的生死相續,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很多,在這懵懵懂懂,糊糊塗塗,一切帶不去,又業不斷來隨身。什麼業呢?那就是「見思惑」。這些無明煩惱讓我們造作,人與人之間,這種惡因惡緣的業力,這樣不斷一直來,所以「生死相續」,生與死不斷這樣累積、這樣相續。

所以,「由惑業苦」。第一,「惑」就是「發業潤生煩惱名惑」。剛剛一開始告訴大家。第二,「業」,是「能感後有諸業」。這就是造業時,因為有煩惱,他才會去造業。第三,「苦」就是業所引起,眾生不斷互相製造煩惱,合成的惡業,去受報的苦。這種「惑業苦」的種子,我們若不趕緊去除,這個習氣,永遠都在我們的心裡。

一、惑: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二、業:
能感後有諸業名業
三、苦:
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惑業苦種
皆名習氣

各位菩薩,學佛,我們應該要時時很用心,而且要很細心。常常想到人生,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明明是好事,為什麼人那個執持好事的心念,會那麼短呢?明知這是無明,沉溺在無明的時間,怎麼要那麼長呢?永遠都是一念好心起,很快的,惡念頭,就又將它再掩沒。一念的精進開始,為什麼那麼快煩惱、散漫,就又將它掩沒掉呢?這所以眾生永遠都是,輪迴在三途六道之中,在四生由不得自己,吃這麼多的苦。

我們要如何能解脫呢?所以,要將法,薰法,將法不斷地,法香要入心,要用心來聽,要精進,面向著一條康莊大直道走,不要再偏差了。看大家的用心,這樣的整齊,是多麼的美!光是看了,就感到虔誠。很虔誠,虔誠是學佛的根本。大家很和睦,六和合是這麼美,這種虔誠和合,就是很完美,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這念心。時時要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