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1,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303 - 窮子的行相 - 第775集



20160303《靜思妙蓮華》窮子的行相 (第775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貪瞋癡等煩惱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種善惡業,因業而招感無數生死,明四諦理緣入解脫道。」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於窗牖中:非正大之中門,此譬佛以權智照小機也。此由子隔窗牖之外,非關長者偏視。但以二乘半字教度化,故言於窗牖中。
⊙遙者:由小去大,差距為遠。
⊙見者:則便識得,擬欲接之。
⊙子者:謂久遠古昔曾結緣,故云遙見子身。
⊙薰修法味,力微不足,故曰羸瘦。缺修福德,因緣不具,故憔悴,喻煩惱。無知為塵坌,喻惡業。

【證嚴上人開示】

「貪瞋癡等煩惱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種善惡業,因業而招感無數生死,明四諦理緣入解脫道。」

貪瞋癡等煩惱
叫做惑
因惑而造作
種善惡業
因業而招感
無數生死
明四諦理緣
入解脫道

人生,心要顧好,我們若是一念偏,那就步步錯了。貪瞋癡等種種的煩惱,這樣會合起來,使我們無明,使我們疑惑。這個「惑」,就是對事情都不清楚,道理起懷疑等等,所以他就會去造種種的業,招感來了無數的生死。

人與人之間,彼此有對立,有愛過,但是有怨過,愛恨情仇,一生中這樣一直糾纏著,到底什麼時候會了呢?此生不了,來世還是再牽扯去了,在貪瞋癡等等煩惱,加上「惑」,再不斷造業,因為這個業,再招致未來,未來,無數無數的生死。是在人間的「生」嗎?或者是墮落地獄的「生」呢?或者是畜生道的「生」啊?我們都不知道。這都是在惑、業不斷地招感,這種無明造作合成的苦難。

「難得人身,難聞佛法」,佛法我們聽到了,我們要趕快明「四諦」理,緣「十二因緣」,才能夠入解脫道。甚至「三十七助道品」等等,這就是初入佛門的基礎,我們應該要去瞭解。若是不瞭解,永遠都是被無明、煩惱、惑,這些業牽纏著我們,讓我們由不得自己。苦啊!

比如有一位案主是姓陳,他是一位原住民,六十多歲了,他一生就是做粗工。他曾經過在基隆港邊,船公司工作,在三十多年前一次就是,不小心在工作中,腳底踩到鐵釘,就這樣,踩到鐵釘後,開始有治療,傷口卻一直沒有好,被船公司將他資遣了,領到一百萬元的資遣金。他的生活,不規則,要療傷,又要喝酒,這樣的生活,能過多久呢?錢用完了,傷是愈來愈嚴重。

二00九年,在基隆的醫院治療,但是傷口都密合不了,一直爛。那時候衛福部基隆醫院,就將這個個案提報給慈濟。這個人已經出院了,到底人住在哪裡呢?一直找啊找,找了一年多,一直都找不到這個人的蹤影,後來沒辦法,就等於找不到人,也就結案了。

一直到了二0一二年,又住院了,變成蜂窩組織炎,腳底爛到見骨了。還是要出院,慈濟接了這個案,馬上趕緊去追,後來在一個山裡,那個山丘就是有很多雜草,雜草比人還高,那種地方哪能住人呢?不過,循著這個地址,慈濟人還是鑽,鑽進去裡面,看到一間破屋子,這位陳先生在裡面。

看到他全身已經因為腳爛,走路不方便,整天都是躺著,躺得,躺得身體也已經有褥瘡了,所以全身都是病。一直告訴他,要看醫生。他就是不去,他就只是說:「我如果去了,就會被鋸腳。」所以不肯去。慈濟人無奈,所以用生活補助,常常去看他,也一直去勸他。

一直到了隔年,慈濟人醫會,勸他一定要接受,才勉強帶他過去,帶到醫院為他治療。要動用很多科,除了整型外科、感染科、還有骨科,不斷有好幾個科,合起來為他治療,腳也用高壓氧為他治療,傷口已經癒合了,病也已經差不多了,不過,出院後還要常常來複診。

慈濟人開始幫他找房子,在我們的委員、慈誠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幫他把這間房子整理好,裡面的東西都很齊全,為他完成了。出院後,將他帶過來,住在這個地方,有我們的慈誠、我們的委員,常常去探望他,人醫會常常去居家關懷,換藥、照顧,該回診時就帶他回去回診醫。像這樣一直照顧。

要出院時,我們的醫院,細心地為他訂製一雙鞋,可以適合他能抗壓的鞋子,讓他能減少壓力。看到我們的復健師、我們的醫師,細心地用心做這雙鞋,親自為他穿上,「走走看,舒服嗎?」「很舒服。」能走路了。一直到最近,那隻鞋,又為他換一雙,更符合現在的腳型,再換一雙,讓他走路能自由。

現在可以走路,可以騎腳踏車,而且也能去做環保。他說:「要戒酒了。現在有這麼多的師兄、師姊,這樣一直來照顧我,我現在自己可以去買菜,我現在自己可以生活自理,我也可以去做環保。」這個個案是現在還在繼續中,替他租房子,給他生活費等等,讓他進出方便,腳踏車,讓他也可以去環保站。還未完全恢復,不過,還是不斷要再去複診。

在這段時間,等於已經從最最苦難,如人間地獄,將他救拔起來了,現在,在人間的生活。「苦既拔已」,現在慈濟人不斷接近他,不斷將他帶入環保,來保護大地,又教他人生的道理。他開始接受了這個道理,希望他未來的人生是正向。雖然他的過去,過去的人生很辛苦,再過去的人生,可能也有結到眾生緣,到了他人生的晚年,最最痛苦的這個時刻,一些菩薩現前,這麼多人合力來,幫助他,救拔他。

所以,因緣果報,該受的果報已經受了,該得到貴人現前時,已經得到了,這叫做「因緣」。所以我們要知道,人生是苦,這個因緣,我們要很清楚,這樣才能慢慢解脫人生的苦難。所以說,我們《法華經》就是這樣在向我們說人間事,就是這樣用種種來譬喻,讓我們更清楚法。這是一部非常奧妙的經典,只要我們用心。

前面的經文,我們已經說過,「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爾時窮子
先取其價
尋與除糞
其父見子
愍而怪之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位窮子已經到了,也知道我在這裡做事情,我有多少的代價。開始去工作,父親看到了,明明我的孩子,明明有這麼多財產,他竟然在那裡(問):做什麼工?領多少工資?在那裡計較。所以父親看到,「愍而怪之」,不捨啊!孩子怎麼這樣呢?

所以「又以他日」。昨天說過了,「又以他日」,描述著佛陀的境界,二乘、凡夫的境界。

佛陀的境界,覺悟之後,想要將他的心境,將他所知道的,大家,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和我一樣,在這個境界來體會,人間的大道理,人人都有。但是,人人無法接受,所以佛陀「又以他日」,他隱實施權,從他的境界走入人群中,要與凡夫一樣,說他們凡夫聽得懂的話,「三轉四諦法」。

但是,二乘人覺得,我得到佛陀這樣的教育,知道了,人生的苦,來自於因緣果報,而因緣果報就是來自於人,所以人與人之間,互相牽引造業,這種業力牽纏就是,從自心的一念無明開始,所以我現在瞭解這個方法,我要去除無明,我就不要與人攀緣。這就是二乘凡夫,離佛陀覺悟的境界,還隔了一段。所以這是凡夫、二乘的「他日」,他們的境界,所以各有不同的心,所以叫做「他日」。

接下來的(經)文就說,「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

又以他日
於窗牖中
遙見子身
羸瘦憔悴
糞土塵坌
污穢不淨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就是這樣的境界不同。所以「於窗牖中」,就是從窗戶,窗戶的裡面與外面,從裡面看出去。這以法的解釋,「非正大之中門」。這就是譬喻,我們是從窗戶看出去,不是從大門看。

於窗牖中:
非正大之中門
此譬佛以權智
照小機也
此由子隔窗牖之外
非關長者偏視
但以二乘
半字教度化
故言於窗牖中

這是譬喻「佛以權智照小機」。他不是從大門,大門就是佛覺悟的心境,但是這個覺悟的心境,對方還無法引入大門來,在門外工作,他就是從窗戶看出去,就是要適應貧窮子在那裡工作。

長者在裡面想,要用什麼方法?所以說「權智照小機」,就要在那個地方想,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方便,能適應這個孩子,讓他能接受呢?這表示在「窗牖」,因為他的孩子在窗外,所以就從窗內看出去,不是長者的偏視,這是無奈。

「但以二乘半字教度化」。「半字」教,之前也和大家解釋過了,半字教就是小乘法,「滿字」教就是大乘法,這就是在引度的過程。所以譬喻二乘人,佛陀只好用方便(法),聲聞、緣覺,「四諦」、「十二(因)緣」,或者是「阿含」、「方等」、「般若」,這樣一步一步來接近他,讓他接受。他已經瞭解了,能夠去除煩惱,只是還未發大心。所以,去除煩惱也不容易,不過也已經,將他帶進來一半路程了,所以叫做「半字」教,所以「半字」教來度化,所以叫做「窗牖」。

「於窗牖中,遙見子身」。「遙」,就知道很遠,遠遠地這樣看,這就是表示「由小去大」,差距還很大,距離還很遠。

遙者:
由小去大
差距為遠

孩子在遠遠的地方工作,父親在屋內,窗戶看過去,還很遠。他在那個地方是在做,很粗重、很髒的工作,和富貴孩子的距離,也差得很遠。所以說,法,小法與大法的根機,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叫做「遙」。「見」,就是一看就能夠瞭解。

見者:
則便識得
擬欲接之

看那位長者看到孩子在門外,轉身就要走掉,光是看到身影,他就能夠知道,「這個就是我的孩子。」趕緊派人出去。這是表示佛陀他關懷眾生,永遠,永遠,所有的眾生,都是他內心最關懷的,看到機會來了,所以馬上就把握機會,趕緊接近。所以「便識」,看到了就認得他,就趕緊準備用方法去接近他,這叫做「遙見」。

子者:
謂久遠古昔
曾結緣,故云遙見子身。

「子」者,就是久遠(曾結緣)。很久很久以前,不是此生而已,這個孩子應該就是過去、過去,都是已經,已經接近的。久遠,很久,已經有結過緣了,這叫做「遙見子身」。

真的是時間是這樣過去,但是看到孩子,「羸瘦憔悴,糞土塵坌」,實在是很辛苦。

薰修法味
力微不足
故曰羸瘦
缺修福德
因緣不具故憔悴
喻煩惱
無知為塵坌
喻惡業

看到他那種,「薰修法味力微不足」,聽法很微弱,聽法不多,而且法入心很淺薄,甚至有聽而沒入心,慧命很瘦,不健康,「力微不足」,所以因為這樣「羸瘦」。

「缺修福德,因緣不具」,所以「憔悴」,我們的形象無法莊嚴起來。我們的莊嚴形象,舉手投足,人見人歡喜,這全都是和眾生,修好緣、造大福,這樣才能福慧雙具。就是缺少了福德因緣,所以因為這樣,「憔悴」,這就是譬喻煩惱還未盡。

「無知」就是「塵坌」。無知,就是全身都很髒,這就是惡業。因為惡業、善惡業,惡業比善業多,所以就變成了這種,「贏瘦憔悴,糞土塵坌」。

我們學佛真的內外都要修,內心要去除煩惱,外行真的要待人親切些。能夠這樣和人人,結很好的緣,自然就能福德莊嚴相。我們要實行菩提大直道。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