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1,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323 - 應機示生滅 - 第789集



20160323《靜思妙蓮華》應機示生滅 (第789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謂佛以方便力現生現滅,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示範斷惡修善度諸眾生,一代時教悉成示生滅相。」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爾時:此正喻般若轉教時。
⊙前冷水灑面及誘引還家譬。是領解佛以小乘教化,兼說權教大乘,即阿含時、方等時。
⊙此是領解佛說般若,付以大乘空諦,分解真實,隨心入性法財。
⊙眾生有疾,佛即有疾,佛於涅槃前示現背痛,亦可名為長者有疾。
⊙自知將死不久:有機則應,為示生人間;機盡應取入滅,為死。
⊙今化機將畢,應化機緣將盡,已非久住世時。
⊙佛之應化身,有機可度,則應身出世住世。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則應身入滅。
⊙今佛化緣將畢,示滅不久,故言將死不久。

【證嚴上人開示】

「謂佛以方便力現生現滅,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示範斷惡修善度諸眾生,一代時教悉成示生滅相。」

謂佛以方便力
現生現滅
示初出家
乃至成佛得道
示範斷惡修善
度諸眾生
一代時教
悉成示生滅相

修行是一條很長的道路,佛陀來人間度眾生,不是一生一世,要生生世世不斷隨著根機因緣,示範在人間。

三界內所有的眾生,他都發願要引導,引導這些眾生的方向要正確,將所有所有的眾生,納入如他的孩子一樣。眾生的苦難,要如何道理能入眾生的心?最近都一直說過了,「降尊就卑」,將他很莊嚴的覺悟的法身,他就和我們人一樣的生活,走入人群去。

讓大家瞭解,「我是成佛的人,但是我也是一樣有生老病死,時間不長,我的壽命才八十歲而已。」佛,老時也是同樣,形象是老,與大家一樣,也是會病痛纏身。像這樣現生現滅,就是要與大家視同平等,只是佛陀他現出奉他的智慧,四十多年間,向大家說法,甚至他也現出修行過程的苦,同時也現出,成道之後莊嚴的形象,他願意降下莊嚴的法身形象,投入人間。

所以「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他從開始自皇宮的享受,一直到棄離皇宮,走入修行的道路,是多麼辛苦,多麼坎坷。大自然的境界,人類冷暖的境界,這些他都經過,這種走過很多坎坷的境界,才能夠到達得道成佛。得道成佛之後,用種種的方法示範,他會說佛與弟子的因緣,也會說出他身上,所受到外來境界的誹謗,他也會說出本生,過去所造作的業。

這一生遇到有人誹謗,他還是一樣,很冷靜的態度,來接受這種被誹謗。或者是用環境,來壓迫性地破壞僧團等等,他帶著弟子,還是用修行的這念開闊的心,心寬念純來勸導弟子。這種示範,「示範斷惡修善」,用種種方法,有眾生受到苦難,他就用他的本生過去,這樣來與大家分享。

環境,他也是一樣,「我過去如果沒有那個因,我今生就不會得這個果。」就是這樣,用過去的因緣來做譬喻,用現在人間的生活,人對人的環境來譬喻,這無不都是法,都是度眾生的方法。

所以他一代時教,已經完成了。眾生能有福,得到佛出現人間,卻是共業,佛法只能留下,但是佛不在了,「示生滅相」。佛陀來人間,就是這樣過來的。

他在將晚年時,希望孩子能接受,接受他的法。弟子來接受法,就像父親年老了,家財很多,卻是孩子還在外面流浪,雖然已經到家了,卻還沒有大志願。就像佛陀,身邊有這麼多的弟子,還是無法從這些弟子中,願意表達,要來承擔未來傳法的人。這就是我們人間眾生的業,太剛強了。

所以,窮子他在外面流浪,已經這位長者,用方便法將他引導進來了,也和他說話了,也已經很親近了,已經有一段時間,過了二十年了,用二乘法來牽引他。

小乘是聲聞、辟支佛、緣覺,他用這樣的方法,讓他慢慢從聲聞中聽道理,聽、聽,聽到能夠知道原來法就是這樣,不只是「有」的因果,還有《方等經》,不只是獨善其身,還要再兼利他人。進入了「方等」的法,慢慢的,大家就知道了,原來天下人間的道理到最後都歸空,不過,這個因緣還是要再入人群,還是要在人群中,去鍛鍊、去造福、去修慧,很多法,還在之後才能夠成佛。

所以這是前面的(經)文,已經過了二十年了,用心在造作,「過是已後,心相體信」開始瞭解了,「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過是已後
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
猶在本處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瞭解人家是如何做生意,長者的貿易,貨是怎麼進、東西是怎麼出,利潤是怎麼回事。在長者的家裡,雖然是做苦力的事,但是慢慢接近,慢慢也能將他升上來,愈來愈瞭解做生意的方法。不過,還是在勞作中的人,所以叫做「猶在本處」,自己認為,「我是被人雇請於人,我就是盡本分,做就對了。」還是停留在那個地方。

所以下面接下來說,「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

世尊
爾時長者有疾
自知將死不久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還是一樣,須菩提,之前這樣的譬喻,譬喻將那個孩子接引到裡面,慢慢地知道出入的方法,也知道了,不過,他還是停滯,道理雖然懂了,但是還停滯在那個地方。

時間過這麼久了,世尊那時候已經慢慢年老了。從「阿含(時)」十二年,「方等(時)」八年,這樣已經過了一半了,二十年間,這樣的教育,佛陀的年齡也慢慢一直老,再經過「般若(時)」而來到了「法華(涅槃時)」,佛陀接近八十歲了,七十多了。

所以「爾時長者有疾」,身體開始有疾病了,同時,內心的擔憂愈來愈多,「誰能來傳法呢?誰能受教傳法?」這樣的擔憂更多。所以「自知將死不久」,未來的時間還有多少?這是須菩提這樣的譬喻,表達瞭解佛陀的心境。

佛陀有年紀了,佛陀也很擔心,這些我們現在都知道了。這就是譬喻「般若轉教」,二十年的「般若(時)」,已經也進入了,開始「般若」過後,要轉入《法華經》之時了。

爾時:
此正喻
般若轉教時

這個時候,佛陀七十多歲了。從「阿含(時)」而「方等(時)」而「般若(時)」,這條路不斷一直過來,佛陀已經年老了。

這就是譬喻這些孩子,還是沉淪著,長者的用心,趕緊要把他叫回來,他會怕,昏倒了。長者只好就(叫人)用水潑他,讓他醒過來,再次用方便(法)把他叫回來,叫回家裡來做很粗重的,清除糞穢物。

這就是表示到了「般若時」,告訴他都是空的,什麼都沒有,空了,一切皆空,空到「無我」的境界。這就譬喻如用冷水洗臉,讓他趕緊清醒過來,沒有什麼好執著的。讓他能夠將煩惱全部去除,道理全都體會,原來是人間彼此(一)念心,一念間起,複製了很多煩惱會合,為了利益,不惜一切,破壞山河大地等等。所以「般若時」,要讓大家清醒過來,在《般若經》中,四大調和,人若是分析到底,到最後也是沒有,什麼都沒有,白骨一堆,只是這樣而已。

前冷水灑面
及誘引還家譬
是領解佛
以小乘教化
兼說權教大乘
即阿含時、方等時

所以「誘引還家」,如何來誘引他,以冷水洗臉之後,慢慢地勸他:「你不用擔心,那個地方,有能夠讓我們生活的地方。」慢慢地誘引,慢慢地接近。「是領解佛之小乘教化,兼說權教大乘」,從「阿含時」、接著「方等時」,開始就要進入「般若時」,讓他出入無礙。

前面不是說過嗎?到了「般若時」就出入無礙。這是表示已經領解佛說「般若時」了。

此是領解佛說般若
付以大乘空諦
分解真實
隨心入性法財

他「付以大乘空諦,分解真實,隨心入性」。佛陀開始教育眾生大乘法。「空諦」,一切皆空,心要開闊,不要計較,這都是「般若部」中,仔細地很細膩的分析。法,這項、這項若分開了,就沒有了,包括人的來源,若沒有父精母血,就沒有「人」,而父精母血就是一念貪愛,若沒有這個貪愛,就沒有父精母血,就沒有「人」。人間的大患,最麻煩的就是「人」。這個,慢慢地為我們分析,所以「大乘空諦,分解真實,隨心入性」。這樣仔細地為我們分析,為我們解釋,讓我們瞭解,從山河大地到人體,一切,若「四大」分開,什麼都沒有了。這個道理聽起來很深,用心體會,與我們人人的心都有關。

「長者有疾」。長者就是譬喻佛陀,已經老了,身體有病了。所以「眾生有疾,佛即有疾」。

眾生有疾
佛即有疾
佛於涅槃前
示現背痛
亦可名為
長者有疾

因為眾生、人間,毛病一直起來,所以佛陀的心有擔心,時間也已經將盡了,所以眾生有心病,佛陀也有病了。這表示與天地共生息,這不只是「人」的問題,「大地」也是問題重重。

「佛於涅槃前示現背痛」。佛陀在走路時,忽然間背痛,人很不舒服,「阿難,趕快替我找一個平坦的石頭,幫我鋪下尼師壇,我要休息,我背痛,無法前進了。」不能再繼續走下去,要阿難幫他找地方。所以「自知將死不久」,瞭解這個時候,就是已經要示入滅的時候了。所以「有機則應」,這是表示佛陀眾生有機緣時,他就來示現人間、示生人間。

自知將死不久:
有機則應
為示生人間
機盡應取入滅
為死

「機盡應取入滅」。佛陀他自己知道,因緣到時,他就藉著皇宮為他的「依報」,藉著這一對父母因緣,來「正報」,在皇宮長大的這個環境,其實,這樣去體會到,自己享受富貴的人生,看到四姓(階級)這麼的分明,苦難奴隸的生活,這麼的極端,所以引起了他修行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很短暫,八十年了,開始也要示入滅了。

今化機將畢
應化機緣將盡
已非久住世時

「今化機將畢,應化機緣將盡」,這個應化的機緣,佛陀應身來人間,化度眾生的緣將盡了。既非久住世,這個時候背痛,就是開始要警惕,再不多久,在世間沒有多久了。

佛之應化身
有機可度
則應身出世住世

所以「佛之應化身,有機可度」,有機(緣)時,他就來人間度眾生,就是出世、住世,這就是有因緣時。

所應度者
皆已度訖
未度者
已作得度因緣
則應身入滅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所應度的,有緣的,都差不多度了;若是無緣的,「未度者已作得度之緣,則應身入滅」。無緣的,至少這時候走過一次人間路,雖然還無緣,也和他做好來生能夠度他的緣,所以相約來生。未度者已作得度之緣,「則應身入滅」,開始時間也到了,所以就要入滅。

今佛化緣將畢
示滅不久
故言將死不久

「今佛化緣將畢,示滅不久」。開始要接近涅槃時,剩下不久的時間,所以說「將死不久」。

各位,學佛,我們要好好把握因緣。佛陀雖然不在了,同樣,我們現在的時代,空間、時間,與佛陀時代的空間、時間,都一樣。所說的空間,是在天地之間,「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只是佛陀出生的空間,離我們較遠,是在尼泊爾迦毘羅衛國,而我們現在住的是在臺灣,同樣這顆地球上,同樣在這片天。

所以,我們的時間,也離較久了,二千多年,在我們的人間說二千多年,若是在忉利天,才二十幾天而已。所以,以佛的境界來說,是短暫的。他還在待時機,還是再來人間,因為與人間有約,有緣的人,已經作了來世要度的緣了。所以我們彼此相度,來來回回,把握時間,來世相度。今生,若看到你歡喜,跟著你笑,你說的話他會聽,這就是與你有緣的人,代替佛陀來接引眾生。

就如地藏菩薩在地獄救眾生,我們大家就說,我們趕緊擋在地獄門,就是在人間,在人間化度,不要讓他造業,這樣他就不會墮落地獄,成就地藏菩薩能夠趕快成佛。因為「眾生未盡,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薩的心。所以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Wednesday, March 30,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322 - 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 第788集



20160322《靜思妙蓮華》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第788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隱實施權降尊就卑,四子自告白畏大樂小,迷實滯於權不受大乘,佛慈施大教隨根施大。」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此時在佛說阿含經後,因見一切聞法者已得到決定信心,於是見機堪受,方等大小乘並說。
⊙觀機說教中,貶抑小乘,褒讚大乘,以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促其進趣大法,今為菩薩說大乘法,亦必不虛,心相體信。
⊙蓋由前鹿苑中說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為足,便謂究竟,故假以維摩居士以呵斥教之,使其恥小慕大,是名方等時。
⊙心相體信:喻識達生空,二空之一,又曰我空,亦曰人空。眾生為五蘊假和合,無實體之眾生,謂之生空。得證解脫。
⊙入出無難:喻自他俱利。以已得一日之價,真實不虛,入為自利,出為利他,無有疑難,故曰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住生空之理,無度生之心,不希求大果,故曰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證嚴上人開示】

「佛隱實施權降尊就卑,四子自告白畏大樂小,迷實滯於權不受大乘,佛慈施大教隨根施大。」

佛隱實施權
降尊就卑
四子自告白
畏大樂小
迷實滯於權
不受大乘
佛慈施大教
隨根施大

佛陀的慈悲,為了要教育眾生,就是這樣的耐心、這樣的愛心。佛陀隱實施權,他將他所覺悟的那個境界、所體會瞭解的大道理,他將它暫時隱起來,隨順眾生的根機,也就是這樣來教育我們,這種降尊就卑,愛護眾生就如疼惜一子,他對每一位弟子,都是用平等的方法,隨他的根機,投給他的教法。

看看,我們從<信解品>開始,四位僧團中的領導者,四位大尊者,由須菩提領導,有四位走出來,向著佛陀懺悔,表白他們的心。過去所聽法、所瞭解,那種心態,以為自己知道「四諦法」了,人間苦不堪,人與人之間這種愛恨情仇,糾纏不清,生生世世,加上了生老病死,很苦啊!所以不想再來人間了。他將這個道理就這樣一直一直,都是放在他的內心,每天的生活獨善其身,還是守在他那種樂小法,因為他們畏大。

但是看到舍利弗,智慧第一,已經也受了佛陀的授記,體解了佛的心懷,瞭解了佛陀所教育的,無不都是要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所以這四位他們也開始,自己自白說,「迷實滯於權」,對一乘實法蒙住了,自己遮蓋起來,只是想「我就這樣就好了」,所以停滯在權教中,所以「不受大法」,自己不肯去接受真實一乘實法,不接受。

幸好佛陀,佛陀就是這樣的耐心,還是隨眾生的根機,大根大機,他就用大乘法;若是中根中機,佛陀就給他能接受的法,那就是緣覺,辟支佛;若是初入門,根機較小,初次入門,佛陀從他的聲音,看他們的根機,傳達給他們能瞭解的法。所以「隨根施大」,最重要的就是讓人人,有辦法接受到的法,這樣「隨根施大」。

佛陀的愛,是愛大地一切眾生,需要人人為人間、為大地付出。是啊!最近看到澳洲(慈濟人傳)回來的訊息,才知道原來他們,不只愛人類而已,現在也普遍去愛大地。慈青與師姑、師伯,這樣四十多人乘一輛遊覽車,浩浩蕩蕩到三百多公里的地方,一片的大農田。他們到底來這裡做什麼呢?原來這個地方,過去森林、樹木參天,為了人的欲念,這樣一百多年來變成了種牧草、養牛羊。在這幾年來,十幾年了,一直一直就是乾旱。在那片土地上,草生不出來,羊群在那裡一直吃草,吃到沒草可吃,連草的根都去把它啃掘出來,啃出來,所以連草根也沒了。

那時候,我們有一次也是救濟人,那些的人要求慈濟人,「除了我,人肚子餓以外,我們所依靠的生活來源,是這些羊有奶可供應,牧場養羊就是擠羊奶,這些羊要能活下去,我們才有生機。」

記得那時候,慈濟人就去供應他們牧草。看他們的牧草用車子載著,就這樣一大片的土地,一直撒、一直撒,羊就跟著車撒下來的牧草,整群跟著這樣來搶吃草。我就說:「這不是辦法。一直乾旱,你一直供應這些羊,光是吃乾草不是辦法。要如何輔導人們不要再養羊了,要趕快再種樹,恢復一百多年前的大樹,果樹也可以啊!」

所以五六年前開始,慈濟人每年的四月,也就是去幫他們種樹,這樣種了二千多棵。但願再幾年後,這裡就是一片的綠林。這也是人所造,「一切唯心造」,破壞土地是人,要如今保養土地,讓大地能大樹生根、樹木能繁榮,這也是人啊!這是佛陀所教育。

佛陀的教育,希望我們能人人對人、對大地、對事、對物,真的要開闊我們的愛心,這不只是獨善其身。

佛陀,長者接近了貧窮子,同時用種種方法去接近,去輔導他,教他如何工作。「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爾時
窮子雖欣此遇
猶故自謂
客作賤人
由是之故
於二十年中
常令除糞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前面說過了,就是還未立大志,所以「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二十年間一直都做這樣的工作。「二十年中」,大家應該記得了,「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合起來是二十年間。在那個地方徘徊,這就是一種譬喻,也就是須菩提自己的表白,過去二十年間就是這樣過來。

慢慢佛陀再說《般若經》,《般若經》這二十二年間,須菩提體會很深了。空,「諸法皆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瞭解了空的道理,凡事全都是合成的,因緣果報合成的,這些因緣果報若將它分離,道理就又歸零。這種善惡的道理,就是人去招感來,才有「苦」、「集」,「集」了種種種種的因緣,這樣製造很多人間的苦相。所以須菩提很同感,瞭解了,所以他稱為「解空第一」。

接下來這(經)文再說,「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過是已後
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
猶在本處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須菩提這樣表達,二十年過後,「心相體信」。那就是他對《般若經》,「般若部」他很投入,瞭解了一切道理都是在「空」,真理、真諦沒有體相,總是都是人的心。人心與外面的境界交感,起了那分貪、瞋、癡、慢、疑,這樣惹來了很多貪念,貪無止境。

須菩提,對這些道理都瞭解了,但是還沒辦法發大心,這是他的過去。所以我們來解釋(經)文中的,「過是已後,心相體信」。

過是已後
心相體信:
此時在佛說阿含經後
因見一切聞法者
已得到決定信心
於是見機堪受
方等大小乘並說

就是這個時候,在佛說《阿含經》之後,那就是因為看到一切,就是他在領導的這些僧團,聽法的人已經得到「決定信」,所以,「見機」,看到根機成熟,能「堪受」,堪得接受,接受「方等」,佛陀講「方等」,開始用試探性,「這些小根機的人,我開始來說大乘法。」這樣八年的時間,所以「方等」,是「大小乘並說」。

觀機說教,在觀機說教中,佛陀開始貶抑小乘,褒揚、讚歎大乘,開始鞭策,「鈍根者恥小慕大」。

觀機說教中
貶抑小乘褒讚大乘
以引起鈍根者
恥小慕大
促其進趣大法
今為菩薩說大乘法
亦必不虛
心相體信

「從前我怎麼這樣,只是獨善其身,所以現在開始,「恥小慕大」了。不對了,我從前只是獨善其身,我這時候要開始來學,如何兼利他人。「促其進趣大法」。佛陀開始教育了,勉勵大家要離開小乘的觀念,要好好接受大法。「今為菩薩說大乘法」。現在,就是《法華經》的時候,現在是為菩薩說大乘法,這是真實不虛,所以叫做「心相體信」,讓大家的心,身心徹底能信解。

這就是說,前面鹿野苑中,佛陀初成佛,他隱大,隱實降尊就卑,就是隱實開始施權。

蓋由前鹿苑中
說小乘法
二乘之人得少為足
便謂究竟
故假以維摩居士
以呵斥教之
使其恥小慕大
是名方等時

施權,就是從鹿野苑中開始,所以小乘法。「二乘之人」,是聲聞、緣覺,「得少為足」,他們聽到這些法就很歡喜了,覺得很滿足了。去除煩惱,我就不會再來生人間輪迴,這是這些修小乘法的人,「得少為足」。「便謂究竟」,以為這樣就究竟了。

所以,「假以維摩居士」。維摩詰居士,他接受到大乘法,佛陀的教法,他就是完全接受是大乘法,所以他的見解與佛陀僧團的見解不同。維摩詰居士,一定會鞭策小乘法,呵斥小乘法,使大家瞭解,獨善其身太自私了,所以「恥小慕大」。這是在「方等」,那個時間所說的法,那就是《維摩詰經》裡,他就是鞭策小乘,褒揚大乘法。所以叫做「心相體信」。

心相體信:
喻識達生空
二空之一
又曰我空
亦曰人空
眾生為五蘊假和合
無實體之眾生
謂之生空
得證解脫

所以「心相體信」,譬喻「識達生空,二空之一」。「空」,空的道理,開始從「方等」,一直到「般若」,所說的空理。「我空」,也是「人空」。我這個身體,「我」也是空。昨天的「我」,今天的「我」,剛剛我進來的「我」,現在我將要坐下去的「我」,到底哪個時間,才是真正「我」呢?「我」,是新陳代謝,這個身體?「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什麼時候有一個「實我」呢?天下眾生都是一樣,無不都是在「蘊」中,五蘊假和合,沒有一個實體的眾生,所以「謂之生空」。

我們生來人間,到底「你」是真的嗎?「我」是真的嗎?沒有一個是真的。因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些道理若瞭解,出入就無難。瞭解之後,我能接受,人間是這樣,不必計較。「入出無難」,譬喻「自他俱利」。

入出無難:
喻自他俱利
以已得一日之價
真實不虛
入為自利
出為利他
無有疑難
故曰入出無難

我自己也能修,我也能教導別人修。「已得一日之價」,就是我今天有這樣修行,我今天有這樣聽法,我全都瞭解了,這種法入心,這是真實不虛的法。所以「入為自利」,這個法聽來,我瞭解,我體悟了。「出為利他」,我瞭解之後,這個道理很踏實瞭解,我要再去告訴別人,所以這叫做「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然其所止
猶在本處:
住生空之理
無度生之心
不希求大果
故曰然其所止
猶在本處

但是守在小乘法的人,知道都知道了,尚未起自行動,所以「住生空之理」,瞭解這個道理,全都瞭解。「無度生之心」,但是沒有度生的心。「不希求大果」,就是這樣獨善其身,自己、獨覺。這樣「故曰然其所止」,就是還在那裡,知道是知道了,但是要我入人群,我還是有猶疑存在,,對自己還沒有信心。所以,在這個大小乘法,法,我出入不困難,但是我還是守在這當中。

發大心,立大願,法入心之後,就要「起自行動」。這常常向大家說,瞭解之後,法就是要在我們的行動中。所以「佛心己心」,法入心,身體力行菩薩道,這才是真佛教,才是我們真的是修行人。要時時多用心!

Tuesday, March 29, 2016

【人間菩提】20160329 - 扎根傳愛遍寰宇 Sowing Seeds of Love Around the World





扎根傳愛遍寰宇 
Sowing Seeds of Love Around the World 

身行典範植善種 
滌除習氣度無量 
誠情關懷開心扉 
扎根傳愛遍寰宇 

2013年11月8日,菲律賓受到海燕颱風的重創,從那個時候開始,慈濟人的關懷從來­沒有間斷,原先要廢棄的城市,慈濟人透過以工代賑的方式,鼓勵當地居民清掃家園,讓面­臨廢城的災區又重新復甦起來,現在的他們也開始紛紛投入志工行列。 

除了獨魯萬市,保和島也是在2013年10月15日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慈濟人的­幫助,也讓當地居民紛紛都參與見習培訓,這都是愛的能量匯聚起來。也看到緬甸在201­5年7月至八月受到大雨的侵襲,造成當地的農作物都歉收,慈濟人從那時候就開始陪伴關­懷,同時也為農民發放穀種,現在當地人也都紛紛加入見習、培訓,投入志工的行列。 

緬農民志工烏丹墩分享說,他感恩慈濟,讓他徹底覺悟,他也要戒除檳榔,只做好事。另外­一位農民也分享,他們家現在有三個人在培訓,其他的幾個孩子,也希望他們可以加入慈濟­,這樣好人就會越來越多。他的女兒也表示說,看到爸爸當志工後,他的說話及動作都變和­氣了,讓她也想跟著做做看。看到他們投入培訓後,去除了自己的習氣,這都是慈濟人長期­陪伴用愛呵護,讓他們深深地把這一顆善的種子也種在心中。 

在美國費城的慈濟人,他們在為慈濟五十年展開了活動,回到五十年前人人響應的竹筒歲月­,人人響應小錢行大善,透過舊法新知,了解到慈濟在臺灣是如何去鋪路。 

歐洲慈濟人在塞爾維亞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他們打開了這一群過境難民的心,也讓每個人臉­上都嶄露了笑容,拉近了人與人之間距離,也打開了他們心靈的苦難,這都是慈濟人的用心­用愛在塞爾維亞去付出。 

看到非洲的溫莎高中,慈濟人已經陪伴這所學校八年,也將靜思語帶入學校,在這一次的新­春祈福感恩會上(2016.3.6),看到他們演繹了《水懺》果報障的至誠發願,真的­是很不容易,雖然他們的膚色不同,信仰也不同,但有著共同的愛及人文。 

慈濟的發祥地源自於臺灣,現在愛的種子已經撒播到全球,讓許多菩薩都可以就近耕耘發揮­愛的能量,去撒播愛的種子,在發源地的我們,也要更了解更用心。

【靜思妙蓮華】20160321 - 洗欲垢淨息心達本 - 第787集



20160321《靜思妙蓮華》洗欲垢淨息心達本 (第787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覺有情人洗欲垢淨,心歸無為息心達本,沙門勤修大良福田,能斷眾生瞋癡饑饉。」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猶故自謂,客作賤人:喻修諸道法,卻仍不知堪任紹繼大任。
⊙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不捨小志,大機未發,所以從阿含至方等,二十年中皆依小教修行,證阿羅漢果,故云常令除糞。
⊙二十年者,約時間說,佛成道後,初三七日說華嚴,續於十二年中說阿含,再說方等漸入大乘教八年。
⊙古德有頌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說般若,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
⊙約修行說:見諦,證悟真理,聲聞預流果以上之聖者慇勤無間道。
⊙阿含經云: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具無漏十法行:十種行持方法,即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證嚴上人開示】

「覺有情人洗欲垢淨,心歸無為息心達本,沙門勤修大良福田,能斷眾生瞋癡饑饉。」

覺有情人洗欲垢淨
心歸無為息心達本
沙門勤修大良福田
能斷眾生瞋癡饑饉

要用心啊!修行,我們人人學佛女「覺有情」,是修行者發大心的一個名稱。意思就是說,凡夫就是紛紛擾擾,是非不清,糊里糊塗,世間聞聲起舞,製造煩惱,這都叫做凡夫。開始我們接受佛法,佛法道理慢慢洗滌我們的無明、心靈的垢穢,將我們的無明垢穢洗清淨了,自然我們就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心就回歸到無為。無為,就是真理的意思。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覺悟,覺悟的人就是菩薩。菩薩叫做「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人,意思就是說覺有情的人。我們雖然覺悟,我們沒有放棄人間,所以願意入人群中,在人群中造福,能夠體會人為什麼,這麼多的是非、苦難、人禍、饑饉等等,所以「洗欲垢淨」。

看到人間這麼無常,看到人間禍福這樣相隨,福在前面,禍在後面。就像佛經中有一位,求啊求啊,求財神,很虔誠地在求,這麼虔誠地求,就一位很漂亮的女人,婦女,很漂亮,就來了。「妳是誰?」「我是你邀我來的,我是送財寶來的人,我是財神。」後面又來了一位,也是女人,卻是全身醜陋,髒兮兮,不整齊。

主人就說:「我要請的是前面這一位,我不是要後面這一位,這位是誰啊?」「這位就是『敗壞。』」「我是為什麼?我只要請財來,財寶來,我不要這種『敗壞』的人來。」但是這位女人,她就說:「我們兩個是姊妹,到哪裡我們都是相隨的。」「有」的時候,總是沒有永遠「有」,所以我的妹妹,她所負責的是這樣來「敗壞」。

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佛說成、住、壞、空。「有」的時候,每項都隨著時間,慢慢慢慢一直產生出來,大地什麼都富足,全都有了。時間再接著來的,那就是眾生所造作的業力,就慢慢毀傷、破壞。這是在一個大宇宙間,就有這樣的道理。來說小乾坤的人類呢?

不要想我要做多少,我要賺多少,我要做多大,我要普遍都是我能做的。這就要看福了。所以我們的心還是歸,歸回真理,我們要與真理會合,心,將它停息下來,欲念不要那麼大,人生能夠淡泊生活,這叫做「息心達本」。

「沙門勤修」。沙門,就是出家人,要勤修,要瞭解這個道理,「無為法」那道理的源頭;道理的源頭,我們清楚了,再探討眾生人群中那種苦與樂,我們要瞭解苦的根源來自哪裡。所以,我們趕緊,要在人群中好好的造大福田,人愈多,我們在很多人的生命中造福,這叫做大良福田。不只是造福,我們還要在人群中細思,很微細、很謹慎地去想想看,為什麼我們人生有這樣的起落,有這麼多得意的人生,有這麼多失落的人群?這就是要讓我們學的在人群中。

要如何去拔除眾生的那種悲痛?學佛就是教育,我們接受了佛法以後,發現了人間有這樣的道理,眾生總是能夠接引的,將他的心翻轉過來,一念間,以苦為樂,那就是將煩惱成為菩提,當苦難中,那就是在學。大家說,要「勞其筋骨」,真正的要成就一尊佛,也要經過了很多斧頭、刀、鑿子,各種的工具去雕、去割、去刻,要忍啊!人生要有這樣,才能成就大福田。要不然,我們人間大乾坤,已經是這麼的不調和,社會人群的心已經這麼的迷失,這很擔心啊!

我們要好好地如何造福人群,教人人好好造福人群。要不然,沒有斷除眾生的瞋癡,饑饉就隨著後面來了。眾生因為貪、瞋、癡,造作無度,沒有個節制,造業很多,現在的大乾坤,已經是三大、三小災,都已經浮現出來了。

加上了現在的地球,氣候,地球被毀傷,氣候不調和,這就是大乾坤地水火風,不斷在反撲人間。再加上人禍,社會若不能祥和,人禍會造成,到了人禍,就是「刀兵劫」,戰爭。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才叫做「戰」,像敘利亞的難民,百多萬人在土耳其,他們的生活是苦不堪啊!

胡光中居士回來了,述說那裡的人的苦難,很期待能和約旦一樣,幫助他們度過這個難關。現在看到他們的資料回來了,(十月十六日)發放了,與當地大家會合,有教授、有宗教者,去評估。看到苦中之苦、貧中之貧,無法生活下去的人,他們給他們食物,每一個家庭六個人有兩份,一份十五公斤多,兩份合起來三十幾公斤。

飢餓,他們為什麼會那麼飢餓?是因為他們遇到人禍。他們都有他們的幸福家庭、富有的財產,卻是人禍,人心不調,造成了整個國家動亂起來,變成了家破人亡,有的人就要跳難,四竄逃難。同時,飢餓,沒得吃,財產都沒了,他鄉外里流浪,這真的是苦不堪!所以,我們要好好造大福田,我們要勤修,將這個道理趕緊讓大家知道,這樣才「能斷眾生瞋癡饑饉」。

爾時
窮子雖欣此遇
猶故自謂
客作賤人
由是之故
於二十年中
常令除糞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我們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因為那位貧窮子,已經進來做事了,在打掃。父親脫下他莊嚴的,身上所穿著的,靠近孩子,能夠談心了,也安慰他:「你就在這個地方好好地做,這裡會再幫你提升,讓你得更多的福。」所以雖然孩子在這裡,覺得很溫馨,很高興,很有安全感,不過接下來的經文再說,「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雖然我可以永久住在這裡,不過這裡不是我的家。」

「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再進到裡面,還是要造作二十年,這二十年的時間,專門就是在除,清除糞便髒污。這也有他的道理。「猶故自謂客作賤人」,就是譬喻「修諸道法,卻仍不知堪任紹繼大任」。

猶故自謂
客作賤人:
喻修諸道法
卻仍不知
堪任紹繼大任

雖然是這樣這樣在修行,這些法,空、苦、無常,這些道理我都懂,「四諦法」我了解,「三十七助道品」,我也都有在修,「(十二)因緣法」,我都清楚了,但是,我盡量的責任,就是去除煩惱就對了。我就是這樣認真用功,但是還不知道,「我要負責任,因為我也是這間房子的,主人之一」。自己還不知道,不知道「堪任」,我已經有力量能夠堪得負責任。這個家庭我應該有辦法負責任,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所以「猶故自謂客作賤人」。

再來「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因為他還不想要承擔大任,所以只好還是一樣,還要讓他在那裡做清掃的工作。其實這也是一種譬喻,譬喻我們修行者「不捨小志,大機未發」。

由是之故
於二十年中
常令除糞:
不捨小志
大機未發
所以從阿含至方等
二十年中
皆依小教修行
證阿羅漢果
故云常令除糞

因為我們獨善其身的,這種心志還未去除,只顧我自己就好,不要管別人的事情,這種心還未去除。大乘的心,就是利益他人,那個心態還未發出來,所以「大機未發」。這種大根機,願意發心立願,這種根機還未成就,他還未發心。

佛陀覺悟之後,他的心靈世界在「華嚴」,所以「三七日」的時間,講《華嚴經》。那就是佛的世界、他的心靈世界,暢他的本懷,這是向法身菩薩、天人,所說的法。但是「三七日」過後,要思考如何回入人間,這種大機,眾生無法接受,所以他就要脫下他莊嚴的服裝,成立僧團,在僧團中就開始去作弘法。這樣,這叫做「阿含時」,都是講說「四諦法」、「十二因緣」、「三十七助道品」等等,比較容易瞭解的,有人、事、物可譬喻言說,這樣有十二年的時間。

然後佛陀覺得這十二年的時間,慢慢地他們對法能夠體會了,體會了佛法,根本的法瞭解了,應該可以進階了,可以再升等起來,所以就再講八年的「方等」《方等經》。所以在這二十年當中,前面「阿含(時)」十二年,後面接著是「方等」八年。這「方等」,大小教兼說,所以執小的人還是執小教修行,所以他們只能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最初真正體會佛法,還是停留在這樣。

二十年者
約時間說
佛成道後
初三七日說華嚴
續於十二年中
說阿含
再說方等
漸入大乘教八年

所以二十年就是約修行的時間,所以過去,從前的祖師都是這樣,讓我們容易體會,就說:「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說般若,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

古德有頌云: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說般若
法華涅槃共八年
華嚴最初三七日

約修行說:
見諦
證悟真理
聲聞預流果
以上之聖者
慇勤無間道

「見諦」,我們就要知道,修行,我們能夠體會到道理,那叫做「證悟」。

阿含經云:
捨離恩愛
出家修道
攝御諸根
不染外欲
慈心一切
無所傷害
遇樂不欣
逢苦不戚
能忍如地
故號沙門

《阿含經》這一段的文,離親割愛,出家修道,要攝受我們的根,不要讓這個根往外亂跑。我們若能這樣,「慈心不傷一切,遇樂不欣」,或者是「逢苦不戚」,能夠忍,能忍如大地,這才是真正修行的功夫,這樣才叫做「修證」。有修、有證,道理在我們的內心,我們能夠契合。所以,好好地用心,培養我們的愛心,我們要繼續在修行中,要有「無漏十法行」。

具無漏十法行:
十種行持方法
即書寫 供養
施他 諦聽
披讀 受持
開演 諷誦
思惟 修習

古代叢林中,(修行)就是恆持十法,那就是「書寫」。你要看到經典,古時候的印刷不普遍,就是靠人一直抄,抄了,讓大家看得到經典,所以寫經,也能夠修心,讓心較靜下來「書寫」。同時要發心,時時「供養」。「供養」,有「敬」的供養,有「行」的供養,有「財」的供養,所以要付出。

「施他」。不是只有一直想要,取得自己所擁有,我們應該要一直對人群付出,就是布施。還要用心聽法,要「諦聽」。聽法要很用心,不只用心聽,聽了之後還要「背誦」,要一直背誦,法背入心,才不會忘記。再來就是要「受持」,不只是會背而已,要好好受持。受持,法都瞭解了,我們就開始要演講、傳法。將法聽清楚,我們入心了,有人不會,我們將它傳出去。「開演」,開講演說。

「諷誦」,我們要早晚誦經,將此經聲遍虛空法界,好好地「思惟」,我們若是好好地邊誦經,我們一直將經典,都是入我們的心,這樣的「修習」。這樣叫做「無漏十法行」。

各位菩薩,用心修行,我們才是,真正能夠成為覺有情人。要時時多用心!

Monday, March 28,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318 - 慈心一切 無所傷害 - 第786集



20160318《靜思妙蓮華》慈心一切無所傷害(第78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證嚴上人開示】
『戒除諸惡既盡,煩惱結使已斷,真如契合宇宙,本覺融會浩瀚;始自鹿苑轉法,一切諸樂小者,皆從此法化生,如佛口所生子。』

感覺覺悟的境界真好,但是要覺悟之前,必定要先斷除諸惡。諸惡既盡,煩惱結使要全斷,這樣才有辦法將我們的真如與宇宙天體合一。

真如是人人本具,不要輕視自己,我們也能有與宇宙契合的一天。只要我們好好戒除諸惡,惡盡、煩惱斷,不再有無明惑來擾亂我們的心,到了那個很寂然的境界,總有一天,剎那之間與宇宙天體會合,那時候我們的本覺會合起來,那個境界之浩瀚。說到這裡,內心就很歡喜,那種境界,無法描述的境界。

佛陀在這樣的環境中,體會了宇宙萬物,世間生理、心理、物理全都包括在他的本覺慧海中,無事不知,無法不明,一切全都攝受在他的心靈境界。他覺悟的那個心靈世界,想讓我們大家都瞭解,卻是沒辦法,所以才會『始自鹿苑轉法』。他就先將那種瞭解天體宇宙萬物的真理收攏起來,回入人群中,在鹿野苑轉法輪,佛、法、僧三寶具足,僧團開始在人間弘揚佛陀所說法,從這個地方開始。

除了解釋世間的苦、天體無常、人類種種的無常,因為他解釋了物理,包括天體宇宙成住壞空,還要為我們解釋人間的無常,這種明天先到?無常先到?有辦法今天度過明天嗎?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不知道,瞬間啊!這無常,讓我們很瞭解,這是佛陀的智慧。

人間常常聽到、看到無常,但是我們有覺悟嗎?還是沒有覺悟,人類還是在煩惱結使中。一點點的事情,聞聲起舞,惹得社會無法平安,人與人之間互相連仇結恨、恩恩怨怨、起起落落,很多的煩惱,這叫做人生。但是,修行人已經瞭解了,佛陀不斷勸說,不斷解釋,明白了,所以厭棄生死,不要再來人間生死了。因為人間很苦,所以他『樂小法』,法入心,用法來除煩惱,將煩惱斷除,只要不再來人間生死。

法譬如水,能洗滌心靈的垢穢。有接觸到佛法,有道理入心的人,就不會內心的煩惱瀰漫,所以佛陀就是要這樣教育我們。有接觸佛法的人,雖然是『樂諸小法』,不會想要發大心去利益他人,不過他安分守己。他將境界看得很清楚,他沒有無明,他的無明都斷盡,『戒除諸惡既盡』,煩惱結使也已斷,所以煩惱都沒有了,但是他只想獨善其身。這樣也是很難得。

『皆從此法化生』,就是從這個法,什麼法?從鹿野苑開始,『四諦法』,再來就是『三十七助道品』,以及『十二因緣觀』,這些法都已經入心了,所以『從此法化生』。化生什麼呢?化成我們的慧命;用生命換慧命。

生命短暫,人間無常,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都不知道。但是法若入我們的心,隨著我們的生命捨此投彼,我們的慧命還存在。我們所帶去的是慧命、智慧,未來的人生,我們所造的是福,沒有造惡,因此未來的人生靠著我們的慧命成長,靠著我們現在接觸了佛法,懂道理,能夠很清楚分別是非,來生來世就不會這麼懵懂。

我們的慧命從哪裡生起呢?『如佛口所生子』。因為我們將法聽入耳根而進入我們的心,銘刻在我們心中,所以我們懂很多道理,我們的慧命就是從佛陀口中的真理生出來的。這位大覺者,應我們的根機,說我們聽得懂的話,我們能夠接受的法,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如佛口所生子』。

《法華經》這段『窮子喻』,這是佛陀的弟子須菩提體會之後,他懺悔的告白。『我過去就是這樣獨善其身,佛陀所說的大法,我沒有興趣,要入人群,我們很怕,所以佛陀四十多年間的真實法,我們還徘徊在門外,還沒有進來。』這是須菩提他們,四位弟子來到佛前共同表達的心聲。

前面的經文,『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這已經有修養了。長者脫下莊嚴的服飾,走近貧窮子的身邊,已經與他相處到能夠談心了。觀察這個人的行為,已經瞭解他很認真做事,而且品德很好,都沒有看過他有惡的品性。

這位窮子與其他人不一樣。『如餘作人』,就是表示其他修行偏差的人。真正用心修行的人,與那種觀念偏差、邪知邪見的人,修行不同。所以『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你沒有這些惡。這是品德已經浮現了。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現在你的品德這麼好,很乖,我要認你當兒子。這樣開始,『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這樣以父子相稱。

接下來這段經文,『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

雖然這位貧窮子令人疼惜,值得讚歎、誇獎,甚至願意認他當乾兒子。『雖欣此遇』,他雖然很高興,很歡喜,不過他的心還有一點點擔心。這是譬喻『已證初果』,就是修行證果。

⊙喻已證初果(預流果),於一切沙門初得之果,便得進入修道位。雖欣此遇:雖然已斷見惑,而思惑猶存。

佛陀在鹿野苑時,三轉四諦法輪。第一轉法輪,憍陳如體會了;體會到,就表示初果已證。再第二次、第三次,五個人陸續證得初果了。初果也叫做『預流果』,就是已經接受了這個法,就能夠再進步,這叫做『預流果』。

『沙門』的意思就是修行者。出家修行的人都可以稱為『沙門』,就是比丘、比丘尼,通通可以稱為『沙門』。譬喻這些人出家之後,將這些法吸收入心就證果了。在《阿含經》說:『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

⊙阿含經云: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就是說我們修行,要出家,一定要『捨離恩愛』。這種家庭的親愛要先斷,斷了小愛才能面對大愛,不被小家庭一直牽纏下去。我們的心志在天下的大家庭,所以我們常說『大家』、『大家』,『大家』的意思就是天下人。我們若沒有捨『小家』,哪有辦法為『大家』來做事情呢?我們是為天下,為眾生修行。

說過了,佛陀是為眾生而修行,為眾生而成佛。這是現相人間成佛,他也要捨家,棄掉恩愛,出家修道,這樣才能『攝御諸根』。這個『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緣著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身心諸根緣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不論是聲音或是色彩等等,它會誘引我們的心。

有的人聞聲起舞就亂動,瞋怒的心,是非不分,就開始跟著人謾罵。到底是對或不對?大家被他罵得一頭霧水,甚至被罵的人也跟著人家喊。眾生無明,都是從諸根,我們隨著外面的境界,是非分不清,欲念一起,不分清楚就亂放射出去,這也想要,那也想愛。總而言之,我們要好好地攝受諸根,要很清楚,很分明,該不該做?該不該得?該不該說?該不該喊?人要很有智慧,用智慧。

佛陀就是教傳道者要傳道說法,法就是要傳。所以我們要好好專心修行,將法脈延傳下去,讓大家懂道理,這樣才能去除人生的無明煩惱,轉人的無明為菩提,轉無明為覺悟。人人若不覺悟,社會就會亂。

『不染外欲』。我們的六根要收攝好,不要到外面亂攀緣,要『慈心一切,無所傷害』。我們要用慈悲心,不要被大地的人啊、物啊,無明一起,人、物都傷害。這就是不智,就是無明。

我們要知道,人生能夠好好地生活下去,物資要充足。我們能夠物資充足,應該感恩天地萬物,感『眾生恩』。農夫很辛苦的耕作,所收成的,供應給我們的食糧。能吃的東西,我們要好好惜福,不要輕易就毀掉。古人說,天地之間風調雨順,才能大地五穀豐收。要經過多少人的勞苦,才能成就糧食上市,供應給社會人人食用,所以我們要時時懷抱感恩心。

這也是慈悲,疼惜物命。所有的食物、用的東西,我們都要疼惜,不要動不動就毀掉,這樣是不對的。我們要『慈心一切,無所傷害』。

『遇樂不欣』。我們若能將平常心守好,欲念不要那麼大,外面的物欲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

『逢苦不戚』。遭遇苦難時,我們不要憂戚。不要說,『現在大家這樣對待我,大家如何如何說我,我很憂鬱,我很辛苦。』這種煩惱重重,無明就會覆心。事情愈看不開,苦上加苦,更苦,憂憂戚戚,實在是很辛苦。所以教我們要『能忍如地』,我們的心要好好養成安忍如大地。

大地能忍得人類如何的開發它,大地忍得人類的種種破壞,在它上面取了很多資源。你們看,山河大地不斷被破壞,大地還是安忍。否則要怎麼辦?大地是大家要共住的,總要堪受萬物在這個地方生,在這個地方破壞,大地還是要忍下來。若是大地反撲了,那就是這顆地球將要破滅之時了。所以,大地要能夠這樣很安穩,容納人人生活,唯有人類要好好珍惜。

就如修行者,沙門,我們修行就要如《阿含經》的這一段經文,我們要棄小愛為大愛,我們的愛不染著外面的欲念,我們要『慈心一切,無所傷害』,對人、物、事都不要傷害,要安忍如大地一般,因為這是人間,這樣叫做『沙門』。我們若能做到這樣,就是入初果,『便得進入修道位』,這樣我們就一步步往前走。

所以『雖欣此遇』。雖然能夠『斷見惑』,但是證初果之人,見惑斷了,不過『思惑猶存』,思考力還不夠。所以我們還要再向前進,佛法還有很多,我們要深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Sunday, March 27, 2016

【人間菩提】20160327 - 言傳真諦護善念 The Mission of Foreign Language Volunteers





言傳真諦護善念
The Mission of Foreign Language Volunteers

外語良能弘正法
少欲惜福廣宣導
克服關卡喜付出
發心茹素做環保

地球上的語言非常多,要弘法需要透過語言;平日接待國際間來訪人士,也都需要運用外語­解說,所以我們要接引更多外語人才進來慈濟,讓更多人了解佛法真諦。

世間現今災難偏多,就是因為二氧化碳汙濁造成,也是與環保息息相關,期待各種語系都能­把環保的精神傳達出去,提升人人的環保意識。像今年因為氣候變遷,天氣特別寒冷,看到­了逃難的難民很苦,更不捨的是,邊界關卡不斷封鎖,老弱婦孺就這樣落難在各國。天倫之­樂被扯散,都是因為人心不調,貪念造成彼此對立,這都是共業。

聞法可以知道很多事由不得自己,法讓我們徹底覺悟,人世間的事情該做,用心去做,付出­後得到輕安與歡喜,這就是有法度人。就如現在在塞爾維亞的慈濟人,能把衣物披至難民的­身上,都是打從內心的歡喜,因為要接近這些難民很不簡單,所以難民歡喜,我們法喜。

看到難民們吃的都是冰冷的吐司與罐頭,在塞爾維亞的慈濟人也開始供應加熱的熱食,不過­因為吃完後都是垃圾,現在也開始準備供應香積飯。宗教處組員陳祖淞除了帶香積飯過去,­也在當地向難民們介紹慈濟,同時感恩有一位難民委員會的委員,協助他將英文翻譯成難民­能聽懂的語言。

慈濟世界有許多感人事發生,外語菩薩更是需要及時了解慈濟事,發揮良能即時翻譯,讓更­多人了解。拯救地球不能等,各種語言有各種的良能能發揮,環保也包括茹素,人人茹素,­對環保就是最大的幫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60319 - 六度萬行.宗門精神

Saturday, March 26, 2016

【人間菩提】20160326 - 救護難民‧仁民愛物 Caring for Refugees with Love





救護難民‧仁民愛物 
Caring for Refugees with Love

難民生活倍艱辛
敘醫救護疝氣兒
治療膚慰續規劃
敬老扶持互疼惜

敘利亞內戰滿五年,在約旦邊境的扎塔里難民營內,共集中了八萬五千多人,已經是約旦第­四大城市。這麼多的難民集中在這裡,也都需要醫療的援助。 

約旦慈濟人陳秋華(濟暉)居士昨天返回花蓮靜思精舍,報告約旦慈濟人援助敘利亞難民的­現況。在今年三月四日約旦慈濟人前往北部城市南薩,關懷敘利亞難民時,一位媽媽抱著四­個月大患有臍疝氣的女嬰伊拉芙(Elaf)尋求協助。約旦慈濟人接案後開始尋找醫師,­在首都安曼找到一位專科醫師,評估費用需要500JD(約臺幣23000元)。 

陳秋華師兄想起兩年前曾請一位敘利亞籍的莫那德醫生(Dr.Mohnad)為難民小孩­進行手術。再度與莫那德醫生連絡上之後,醫師也答應為小女嬰開刀,並只需支付手續費2­75JD(約臺幣13000元)。 

小女嬰於三月七日順利完成手術,Mohnad醫師表示帳篷區裡還有五十多位需要醫療援­助的孩子們,期待慈濟能夠幫助他們。這群孩子都是父母親逃難到難民營後才出生的,這麼­多的新生命未來何去何從?未來的前途在哪裡?

看到苦難人很多,塞爾維亞的慈濟人在當地也已經快要一個月,目前當地八百多位難民被分­配到三個地點暫時安居,慈濟人的援助也將告一段落,期待善的種子能在當地發芽,未來歐­洲慈濟人也能分段前往關懷。

3月25日至26日,慈濟志工也在塞爾維亞的難民中繼站和收容所裡舉辦愛灑,同時為三­月份的難民孩童慶生,這都是有心有愛的人,投入苦難的生命中打開他們心靈的和平。 

我們也看到環保老菩薩,老人家一生為家庭為社會付出,年紀大了還是同樣去關懷別人,疼­惜大地、愛護物命,人,有愛的循環與善念的互動,這樣的世間應該都會是善的,而且往正­面的方向。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319 - 歡喜結好緣

Friday, March 25, 2016

【人間菩提】20160325 - 無私大愛拔苦難 Selfless Great Love that Relieves Suffering





無私大愛拔苦難
Selfless Great Love that Relieves Suffering

發放助學捨無求
跨海尋醫除痼疾
不請之師守護愛
無私大愛映真理

在馬來西亞檳城,一名理科大學教授為幫助缅甸洛興亞族難民孩童,不會因逃難而中斷學習­的機會,設立一間和平學習坊,已經合法註冊為緬甸難民所設立的學校。但在這一個和平學­習坊中,孩子經常飲用生水,一名實習教師向檳城慈濟人求助,請慈濟志工幫他們裝過濾器­,讓這一群孩子可以有乾淨的水質可以喝。 

瓜地馬拉的佩勒西亞市也是一樣,有一群孩子同樣也是缺乏了書包、文具等等,瓜地馬拉的­慈濟人他們也是走入山區學校(2016.3.16),去為這一群孩童發放文具及書包,­讓他們可以快快樂樂的上學。

花蓮的醫療個案,30歲來自河南的郭明陽先生,因腦下垂體腫瘤過大,當地的醫院都不願­意接診。在一個因緣下,郭明陽先生到蘇州健檢中心,接受花蓮慈院醫師的診治後。他的父­親賣掉了房屋,帶他來到臺灣醫治,經過三次大型手術、三十次的放射線治療,經過復健後­,現在已經可以走路。 

在2016年1月27日,花蓮慈濟醫院的溫馨座談上,郭明陽也與家人在溫馨座談上,感­恩醫療同仁的照顧,這一次他30歲生日,慈院醫護同仁也一同幫他慶生。

高雄照顧戶駱先生,16年前因車禍傷及頸椎與下肢,又因傷口感染,雙腿腫脹,長期癱坐­體重超過百公斤,慈濟人醫會陪伴自2006年開始迄今已八年多,在慈濟志工及人醫會醫­師的照顧下,現在他的腳只剩下腳趾頭有傷口。

醫師、白衣大士、藥劑師、檢驗師,所有的醫療團隊會合起來,就是我們整個的人醫會,不­只是守護在臺灣,也在國際間為苦難的人付出。

有的人是為人間享受而努力地付出,但是他的一生還在貧窮苦難中;有的是方向一點偏差,­惹來了身心苦難,所以我們要常把佛法放心裡,將道德觀念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分宗教,不­分博愛、仁愛、大愛,總是人人心中都有愛,這一念心時常在內心裡。 

苦,都是人集中的業力,唯有愛的能量能消除苦難。付出愛,都是我們對於人世間,救拔苦­難的方式。

【靜思妙蓮華】20160317 - 修持信進誠心無欺 - 第785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785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修持信進誠心無欺
20160317

『信解修持信進念定慧,誠心無欺怠瞋怨恨言,破戒五過自惹惡聲名,終至後悔指依語五過。』

學佛,信解受持,這是我們人人的本分事。既然修行,怎能不信呢?就是因信才發心立願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信。既是信心堅定,入佛門來,要好好聽法,聽了就要解,聽若不了解,光是聽也是無『法』入心。法若入心,我們要信受奉行,要好好受持,法怎麼說,我們就要怎麼修。修行是要永恆的,不是我今天有『修』,我明天就有『休』,要好好知道『修持』——修行要堅持下去;不是今天修、明天休,要好好堅持。

要堅持什麼呢?信,要有信,修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我們必定要信心堅定,還要精進,堅持精進的念頭,念念要繼續。我們要堅定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樣才能成長智慧,這都是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方法不只是信解,還要誠心,要無欺。不要有欺騙人的心,就是誠心。人與人之間應該彼此常常保持著『寬』,很寬念的心,念念都是在修行,念念都是心寬念純。看到人,聽到『聲』、看到『色』,我們若是不高興,就是瞋恨心起。我們一定要念念繼續修行的心,要懂得善解,不要聽到聲音就起瞋恨心。

我們要用智慧,要用正確的念,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來看現代的人間。我們待人接物不是只看表面就起瞋怒心、起恨怨心,發出了這種聲音。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就很不踏實了。

所以我們的心要踏實,要誠心。信、實、誠、正,這不就是我們要常常放在內心,用在待人接物嗎?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我們要守戒,假使我們信解不夠、誠意不夠,就會犯了很多的過錯,就有欺,有懈怠、瞋恚、怨、恨等等,這樣我們所有的心思,正信、正知、正見都完全破除了,這叫做破戒。

破戒,就會產生『五過』,五種過失,也是五種障礙,將來因緣果報。只要你有欺、怠、瞋、怨、恨,就會造成未來很多的果報,首先就會自惹來惡聲、惡名。所以,若要人不批評我們,對我們有信,必定要守好戒律,守好規矩,所造作的一切都不能有一個『欺』字,欺騙的心。這都是修行的過程,我們修行要真誠,要信解、誠心,否則若有錯誤,『終至後悔』,最終還是後悔。這都是說身語意業,我們的起心動念,身體去做,口頭這樣說,就會生出了五種過失。

確實,修行要很用心。我們若是忘記了自己是在修行,以牙還牙,他惡聲來,我也惡聲去,這樣豈不是擾亂了彼此的身心,豈不是擾亂了周圍的環境,豈不是擾亂了整個社會嗎?所以,我們學佛應該要學得真心修行,是要誠意,不要破壞了誠意修行的心念,這樣才能時時寬心。這是佛陀教育我們的,我們要好好受持。

前面的經文說,這個孩子已經安心在那裡工作了,長者就再加強語氣,『你做得很好,你常常這麼殷勤工作,又是很好的脾氣,個性很好。』

⊙『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汝常作時』,你常常在做。看你做事無欺,很老實,又不懈怠,在人群中對人人都好,不曾見過你發脾氣,與人起禍端,都沒有。也沒有聽到你的內心有怨恨,不曾聽過你批評人,不曾聽過你說不好的話,『都不見汝有此諸惡』,這些惡,你都沒有。『如餘作人』,與其他人不一樣。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你能有這麼好的品行,與其他人不一樣,我很欣賞你,所以想,你像是我的孩子,我像是你的父親,這樣開始就叫他『兒』。這就是好緣,才能讓人願意這樣認定他,如父如子。

⊙無欺怠等: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外不見怠惰之相,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

『無欺怠』,我們昨天說過了,『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我們人人沒有昧心,不會自己欺騙自己。若是欺騙自己,自然對人就不誠實,這種心態是惡劣的人生。這個孩子沒有這一項惡習,他的心是開闊的,所以『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外不見怠惰之相』,外在也是無懈怠。看你的身行很殷勤,也不曾看過你生氣的樣子,沒有聽過你生氣的聲音,也沒有惡與怨的形態,或是怨恨的言語,都沒有。所以這就是無欺,自然他就沒有五種障礙。

大家記得,內心無欺,就沒有欺的障礙;形體沒有怠惰,沒有懈怠的形象;口頭沒有瞋恚、怨恨的語言。這總共有五項,我們若修得好,自然就無過失,無過失就無障礙,今生來世都沒有障礙。

⊙都不見汝有此諸惡:遠,譬外道諸見求理。近,譬三十七助道等,亦未見五障。

經文接下來說,『都不見汝有此諸惡』,這五種你都沒有。從遠的來說,譬喻『外道諸見求理』。外道,就不是正道了,很多邪知、邪見、邪信,就會邪求。這種迷信若不斷下去,萬一走火入魔,就很麻煩了。『都不見汝有此諸惡』,這些惡都沒有,這也是很可喜的事情。我們若能老實修行,誠心修行,自然就不會走偏差的路。

『近,譬三十七助道等』。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就是修行者,佛法的道場,正知正見的道場。若要修行,不能離開『三十七助道品』,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三四、二五、七、八』,這些我們一定要放在心裡。這條路要很穩,穩穩的,步步踏實走過去。

⊙亦未見五障:無有欺、怠、瞋、恨、怨言。

『亦未見五障』,像這樣走在很順的路上,沒有障礙,因為你的心很正確,無欺、無怠、無瞋、無恨、無怨言。都是我們大家要用心地信解。

⊙如餘作人:指外道盲目修煉,毫厘偏差,傷害身心之徒。

『如餘作人』,就是指外道盲目修練,毫釐偏差,傷害我們身心的這些人。你好好地在這裡老實修行,不要像其他人,雖然說他也是在修行,但是偏差了。同樣在勞作,那個人是那麼老實用心,有的人卻是做表面給人看,其實很多錯誤的行為;表面看起來也是在勞作,他也是做得很辛苦,卻是錯誤的。

做對的人,也是很辛苦在付出,但是都是對的。我們要從內心用功,待人處事要寬、要讓。人家如何對待我們,我們心量要很開闊,都能包容,也要虛心懺悔,不斷用懺悔的心來對這種不好聽的話、不好看的臉,用很寬大的心去包容。要知道,過去我們與他一定有惡因緣,所以現在我們聽到很不好的聲音,看到很不好的形態。我們不只包容、寬心,還要向他懺悔。懺悔即清淨,懺悔即消災,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所以我們要好好修行,老實修行最好。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此喻五力入世第一位,已近聖人,未得見諦仍非真子,故名如父如子。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從現在開始,我要認你作我的兒子,就如我親生的一樣,我像你的父親。所以,這位長者已經接近了他的孩子,觀察孩子的行為,看他的孩子這麼老實,沒有什麼缺點,真的是很殷勤用功。父親安心了,慢慢獻出了誠意的感情,要讓孩子知道,我是很誠意與你相處,與你一起勞作,讓這個孩子能身近,也能貼心,身心靠近來了。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你就像我所生的孩子一樣。這就是譬喻五根、五力,已經入世第一位。五根、五力,歸納在哪裡,知道嗎?『三十七助道品』中。這就是譬喻我們已經道入心了,這是在世間我們要修行的第一個階段。

大小乘的修行都不離『三十七助道品』。修行者若離開『三十七助道品』,就無行可修了,我們的身心無法誠正信實。所以,誠正信實、慈悲喜捨,都是要走過這些路。我們必定在『五根』、『五力』,以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還有『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還有最初的『四諦法』等等,我們全都透徹了解這些道理,這就是世第一位,已經接近聖人,但是還『未得見諦』,還不算是『真佛子』。

這就是譬喻我們現在,在這個修行的過程中,我們還未真正體會到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此時只是接近而已,向著聖人的道路不斷前進,『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助道品』,在這條路上一直精進,已經接近聖人的地方,但是還沒有真正見到真諦,真如本性還沒有接觸到,所以還不是真的孩子,只是乾兒子,父子還沒有相認。

因為父親用方便法,前面的經文已經說過了,不想嚇到他,慢慢地接近,先將他認作乾兒子,他若能照這樣再繼續走下去,那時候真正接近了,才是真正的父子相認。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此喻七覺支、八正道,能令行者悟入見道。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這是譬喻七覺支、八正道,能令修行者悟入見道。

我們除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再加上了『七覺支』、『八正道』,這樣慢慢地讓他接近,能夠覺悟入道。若能夠這樣,慢慢地就會愈完整。

⊙一心無間斷,修道證真,故言即時。

我們好好地修行,一心無間斷,自然就能證得真如,在真如本性之中,因此叫做『即時』。

除了從四念處開始,到使用五根、五力,一直到七覺支、八正道,這樣愈來愈接近,這個時間要接著,不要間斷了。『無間斷』就是一直接下去不要間斷,這樣才能夠見諦真理。所以修行時時要多用心啊!

【人間菩提】20160324 - 真誠大愛度苦厄 Relieving Suffering with Sincere Love





真誠大愛度苦厄

Relieving Suffering with Sincere Love

極端氣候致糧荒 
真誠相伴如親人 
瞬息無常誠膚慰 
無聲說法度眾生 

昨天是三月二十三日,也是世界氣象日,現在的氣候都是很異常,在2015年這一年當中­,世界就出現了從未有過的高溫、大雨,還有嚴寒等四大不調的現象,今年的氣候也是一樣­,乾旱的地區很乾,造成許多農民都無法播種,人類的生命糧食也慢慢出現危機,這都是因­為氣候的不調和,將要收成的糧食都毀掉了。 

在2015年的下半季,緬甸也是因為一場水患,造成當地將收割的稻穗,都毀於旦夕,也­毀了多少農民一年來的心血,慈濟人從2015年開始,為他們發放穀種至今。在菲律賓的­北部也是一樣,許多靠蔥維持生活的農民,他們的作物也是因為水患,就把他們辛苦種植的­作物都淹沒掉了,又看到了新聞的報導著,地球這樣的極端異常的氣候,聖嬰現象,還是還­沒有退掉,還是一直在持續。 

還有看到了人間的疾苦,就是歐洲的難民潮,現在歐洲的國家對這一群難民是門愈關愈緊,­慈濟人從三月一日到達塞爾維亞,就開始關懷這群難民一直到現在。慈濟人也受到了當地人­、有關機構以及難民委員會的肯定。他們也表示說,有慈濟人在,難民就展開了笑容,也快­樂多了,希望慈濟人能多一點時間停留在當地。 

昨天(2016.3.23)證嚴上人與在塞爾維亞的慈濟人進行視訊會議,慈濟人所居住­的飯店老闆,也有透過視訊會議與 上人見面,他表達了他很喜歡慈濟人,他期待慈濟人能長久在那裡,這都是因為慈濟人真誠­的愛,也有一位敘利亞的廚師Arfan Omar 先生,他說他對慈濟人真的很感恩也很歡喜,他也了解到了香積飯的來源,更了解慈濟五毛­錢的故事,所以他也捐了五歐元。 

在這麼多難民中,能夠逃得出來的,都是有一點經濟力量,但在這樣的逃難過程中,物資財­物也都會慢慢消耗殆盡,慈濟人看他們這樣,也不忍心收下,但他就是希望這樣的小錢,可­以行大善,幫助更多的人,現在塞爾維亞的慈濟人他們也開始走入水患災區去勘災,他們也­已經在討論著要如何去幫助。 

天下的四大不調在氣候,人類的心靈不調,造成了許多的災難,但也看到了人生的無常,昨­天(2016.3.23)在三重發生了一起火警,造成了有六個人往生,其中我們有一位­委員菩薩一家三口也是在裡面,現在只剩下一位孩子留下,不過慈濟人都會幫忙,但願天下­人人平安,人心能調和,這都是每一天要虔誠地祝福,與戒慎虔誠。 

也看到了翻轉人生的故事,慈濟志工賴文彬,他曾經有過喝酒的人生,加上了本身是聾啞人­士,雖然說不出話,但慈濟人比手畫腳也把他度進來,他從環保志工一直到受證,現在也與­慈濟人一起去訪貧,他都可以時常從他自己的例子,也去跟別人比手畫腳。 

所以只要你很誠懇的心,說不出來的聲音,用肢體語言也可以表達出你的這一股誠懇,窮困­的人、有困難的人,或者是有顛倒過的人生等等,都會被他所感動,這都是人都有良能,本­具有佛性,人人都可以顯神通度眾生,他就是這種的無聲說法,比手畫腳都可以,可以救人­,可以度人。

Thursday, March 24,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316 - 五根五力信解奉持 - 第784集



201603116《靜思妙蓮華》五根五力信解奉持 (第784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間父族家業子傳承,出世如來志業法子傳,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先三乘法後歸一實道。」
⊙「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有信力故無欺,有精進力故無怠,有念力故無瞋,有定力故無恨,有慧力故無怨。
⊙五根五力:一、信根、信力。二、精進根、精進力。三、念根、念力。四、定根、定力。五、慧根、慧力。
⊙無欺怠等: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外不見怠惰之相,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
⊙五障:欺為信障;怠為進障;瞋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

【證嚴上人開示】

「世間父族家業子傳承,出世如來志業法子傳,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先三乘法後歸一實道。」

世間父族家業
子傳承
出世如來志業
法子傳
眾生無量
應機法無量
先三乘法
後歸一實道

瞭解了,世間,世間父親家族事業,這都是一個期望,期望下一代、再下一代,能夠將他的家族、他的家業,代代相傳。這是世間人的慣例。同樣的,我們佛法也是這樣,很重視的就是法脈相傳,我們的法脈就是要有傳承,所以「出世如來志業,法子傳」,若是在世間的父族家業,就是兒子來傳。這道理是同樣的。世間法、出世間法,是同一個道理,不同的只是,世間人是男女欲念混合,所生的孩子,出世間法,那就是清淨無染的法,這個法是來自於立志。

我們要立志,很期待我們人人,出世間如來志業,一定要有真誠傳法的人,不論是在家、出家,尤其是佛法要流傳,需要僧團。因為這樣,佛陀他覺悟之後來鹿野苑,佛、法、僧三寶具足,就這樣開始,佛陀就展開了廣度眾生,印度恆河兩岸開始說法。

其實,印度那麼大,佛陀豈能走得遍呢?四十幾年間,能夠走的地方又有多廣呢?能夠聽到的人又有多少呢?佛陀時代的人口,城市不是有集中多少的人口,其實那個時候的人口並不多,尤其是那個時代,佛陀的時代,九十六種外道教,要如何能接觸多少人,要如何能說服,九十多種外道教呢?實在是很辛苦。佛法要如何傳承給在家、出家,人人都能很充足的佛法入心。

現在的人口是這麼的多,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要來弘揚佛法,就要靠人人及時將法傳出去。因為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需要淨化人心,比佛陀的時代更需要,所以,生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發大心、立大志,真真正正能將法脈,要很透徹瞭解,好好地,法脈的精神理念,建立了宗門。

這個宗門就是在人類中,我們能接引人人入宗門,依教奉行,入人群中去度眾生。在家、出家,同一種使命,但是出家眾的使命,就是要讓佛法盛傳,這是我們的責任;在家,就是我們要教育,讓他們能夠很用心接受,各行各業的根機不同,他們能所接受到的,活用佛法,在各行各業,瞭解佛法有益人群,轉變人心,轉惡行善等等,這都是佛法。

所以「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這就是要在社會人群中展開。很多很多的眾生,我們佛法除了出世法,要用人間法。這種人間法,我們要看很多、聽很多、懂很多、做很多,我們才有辦法將人間法,應機逗教。所以,「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用種種方法來傳法。

佛陀在世時,他就是「先三乘法,後歸一實道」。先用方法度,將他度近了,先以這樣做,瞭解了因緣果報觀,知道世間的苦難,來自因緣果報集合起來,我們要知道,好好地接受法,「三十七助道品」,好好來瞭解。這些法若全都能入心,這樣我們再接下來,就能夠瞭解,身體力行斷煩惱,行正道、說正法,這樣我們自己的身,種種的威儀,種種待人、做事,就沒有失誤的地方,能夠很婉轉、很完全。婉轉、完全,這叫做圓融,這也就是度人的方法。

佛陀說我們人,聽得懂的話,所以他就用三乘法,循循善誘教導我們。直接說法,我們若聽不懂,他就用人、事、物,故事來說,用譬喻來說等等,反覆、反覆,長行文說一次,(偈文)再反覆說一次,不斷地,一個法反反覆覆,就是要助長大家將法聽進去,要記住。法,聽了很多,但是沒有記住、沒有用,也是不得,同樣沒有得到法,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用心,將法要耐心聽,用心接受,要身體力行。

<信解品>裡,我們已經說這麼久了,故事還沒有結束。那位貧窮子這樣出去外面流浪,長者好不容易把他帶回來了,帶回來,好好讓他工作,要安他的心,就要和他在一起,周圍還要有人同樣和他這樣做。這已經接近到能辦法說了,能談心的程度了,有信任了。

所以前面的(經)文己經說過,「我如汝父,勿復憂慮。」不要再往外面去了,安住下來了。在這個地方,我像你的父親,你不用擔心,在這裡工作,我會教你,讓你在這裡安心生活,不用擔心。

我如汝父
勿復憂慮
所以者何
我年老大
而汝少壯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這就是長者的智慧,父子相認,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來說,還不敢直接說,「你是我的孩子,我親生的孩子。」就只是「我像你的父親,你就像我的孩子,因為我的年齡較大,當你的父親說得過,你比較年輕,我把功夫傳給你。」用這樣的方式。所以,這是要度眾生,不是那麼容易,要把孩子找回來,實在是要用很大的心思。

下面這段(經)文,開始又這樣說,「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汝常作時
無有欺怠瞋恨怨言
都不見汝有此諸惡
如餘作人
自今已後
如所生子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
名之為兒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在這個地方開始就這樣說,「汝常作時」,年紀較大就像父親,就跟孩子這樣說,和你常常在一起,你很認真工作,看你都沒有和人有是非,你很認真,沒有壞習氣,沒有欺詐的心,也沒有懈怠,也是很認真努力,很老實、又很認真,又脾氣很好,不會動不動就生氣,脾氣很好,人家對你怎麼樣,你都沒有恨,也沒有怨的語言出來,真的是人品很好的人。這父親開始就這樣,讚歎他,誇獎他。意思就是說「有信力故」,已經信的力量產生出來。長者第一項要稱讚的,稱讚他的孩子就是信根,那個信根的力量已經有了,故他無欺。

汝常作時
無有欺怠
瞋恨怨言:
有信力故無欺
有精進力故無怠
有念力故無瞋
有定力故無恨
有慧力故無怨

有信心,他就無欺詐,不只是被人相信,甚至他也相信人,因為他無欺,他對人無欺,人對他就相信。所以「(無有)欺」,就是在對治那種不信之人,沒有信用的人。所以我們人若無信,如木沒有信用,是沒有人格。

常常這樣跟大家說,我們要以誠正信實待人,這就是修行很重要的基礎。所以「無欺」,而且有精進力,不只是對人無欺,已經有信力了,同時又有精進力,才無懈怠。「故無怠」就是不懈怠。因為你有信力了,你就能精進,能精進就是無懈怠。

「有念力故」,我們若無懈怠,我們的心念,念念都是在道中。我們聽到的法就是路,我們若聽進去的法,我們就趕緊鋪我們的路。有精進的人,我們的心念都是在精進中,這叫做念力。因為念力,所以無瞋。我們一直一直有信念在,我們面對人、事、物,不論人家對我們怎樣,我們已經是在精進的人,受了佛法,我們已經瞭解了,人生心要寬、念要純,不論人我是非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要提高警覺,我不會受這個環境、這種人的聲色來影響我,絕對不受影響,這樣就無瞋了。

「有定力故無恨」。我們的心若不受外面境界,影響我們,我們的定力就存在。我們決定修行的這念心,是念念不忘我們是在修行,不要與人計較,然後心要定,心要定,才不會因人亂了我們的心。

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要精進,不要懈怠,不要發脾氣,沒有怨恨的心。若能夠這樣,有信力、精進力、有念力、有定力,這樣我們自然,「有慧力故無怨」。我們就已經有智慧力了,還要怨什麼呢?我們人與人之間,有這樣互相的埋怨,那就是我們過去欠缺修行,我們過去有結了惡緣,而我們現在一筆勾銷了,不要再有惡緣,在我們身心動作中,所以我們就無怨。

無欺、無怠、無瞋、無恨、無怨,這都是要在我們的修行中,要有信力、有精進力、有念力、有定力、有慧力。這「五根」、「五力」,我們真正要好好地修,若這樣,才能無欺怠。

五根五力:
一、信根、信力
二、精進根、精進力
三、念根、念力
四、定根、定力
五、慧根、慧力

「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這再向你們解釋一次。無欺無怠,我們人不要有欺騙人的心,說話若是不實,讓人對我們的人格就有懷疑了。我們不要有欺,哪怕是一點點的事情,還是要很真而無欺。

無欺怠等:
內不見
昧心自欺之劣
外不見
怠惰之相
口不言
瞋恚怨恨之語

所以從我們的內心,「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明明知道是這樣,我們將真實覆蓋起來,首先就是自欺,自己欺騙自己;說出來的,就是欺騙別人,這樣叫做「自欺之劣」。你明知事實是這樣,但是說出來不是這樣,這就不對了。

這是我們一般在說話、對答,當然事情要分輕重,有時候為了圓滿一件事,這件事不要說,這不是自欺,是不要傳是非。人家若在說東家長、西家短,為了要老實,誰在說誰怎樣,為了要表示我很實在,人家在說你,我不瞞你,我一下子就說:「某某人,誰在說你怎樣。」這樣對不對?對嗎?這樣豈不是「無欺」嗎?對不對?絕對不對。這種世間的是非,就是由於「兩舌」。

人,這個人在說那個人怎樣,當然有缺點,要如何來修補他的缺點,就要用方法,我們要用愛心。某某人是怎樣,我們要如何來幫助他?這件事情是因為怎樣,某某人引起了這件事,我們要如何來處理?有這樣的人來說話,這就是就事論事,要如何讓事圓滿。若我們只是聽到,一知半解,就傳是非,這絕對不對。或者是一點點事情,就散播得,沒有安定的日子,這實在很可怕。人在這個水,「直心於口」。

無欺怠等:
內不見
昧心自欺之劣
外不見
怠惰之相
口不言
瞋恚怨恨之語

所以,內心不要,「昧心自欺之劣」,要記住。「外不見怠惰之相,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有這樣的形態。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要很努力,在我們的「心」,我們不要隨便說話,也不能去欺騙人,在我們的身上,要很努力,在我們的口,就不要有瞋,動不動惡口罵人,或者是怨恨,滿口嘮叨,這樣表示你在怨、你在恨。這些事情都不可有。因為老,年紀較大,應譲是長者,靠近他的孩子,觀察他的孩子,沒有這些事情,已經有修養的人了,因為法有入心了。

五障:
欺為信障
怠為進障
瞋為念障
恨為定障
怨為慧障

所以欺,也可以說有了欺與懈怠等等這五項,將來我們會招來是,「五過」或者是「五障」,這五種障礙。我們現在若不小心做了,以上說的這些話,這些事情,有欺、有怠、有瞋、有恨、有怨,這些若還在心裡,還在我們的行為中,會成為業力來障礙我們,將來我們的障礙會很多。

每天早上(課誦),你們不是都在「願消三障諸煩惱」嗎?障,不只「三障」,還有「五障」,這「五障」從哪裡來呢?就是從欺、怠、瞋、恨、怨,這五項造成我們帶著業,時時受障礙。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這個信,「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定要相信,佛所說的教法,留(傳)於現在,我們要好好用心接受。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Wednesday, March 23, 2016

【人間菩提】20160323 - 見苦覺醒多造福 Bringing Value to Our Lives by Seizing Time to Give





見苦覺醒多造福
Bringing Value to Our Lives by Seizing Time to Give 

人禍紛亂當醒悟 
溫馨義診為拔苦 
善用物資惜水源 
見苦覺省多造福 

2016年3月22日上午,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札范登(Zavent­em)機場發生兩起爆炸,接著附近的地鐵站又發生爆炸。三起炸彈攻擊,造成至少34人­死亡,250人受傷,整個社會都緊繃著神經在警戒著。

現在地球上多少國家在天災人禍中,唯有就是要人與人之間把心的煩惱撥開,發揮出愛的能­量,才能天下平安、過著幸福的人生。 

看到在約旦首都安曼,慈濟人陳秋華(濟暉)師兄也將自家提供出來,讓人醫會為難民舉辦­義診,讓難民們很充份得到被關懷的感覺;在印尼,慈濟人醫會與軍方合作,在西爪哇的「­展玉縣」舉辦第111次義診,這都是愛的凝聚,讓許多人能脫離苦難。 

不只是國外的慈濟人醫會在付出,在臺灣新北市的三芝,慈濟人長年累月在當地關懷著孤老­與窮苦人,同時志工注意到三芝地區因為是土石流淺勢區,颱風來臨時民眾須撤離至區公所­,晚上只能就地休息,因此志工主動提供30張福慧床給區公所使用。 

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非洲每日一個家庭用水量約3.78公升,卻需要婦女及小孩­花費6小時,平均步行6公里來取水,而且水質多半是汙濁的。看,這是多麼的辛苦。所以­我們要重視水資源,全球水資源告急,人人應提高警覺。 

回想去年臺灣旱象,我們真的要多用心,勿以為有錢就能多浪費水電。看看桃園的慈濟志工­蕭素靜與同修呂理達,過去錢好賺,一人喜好買衣服、另一人喜歡買相機。走入慈濟之後,­在環保站看到許多回收回來的衣物猶新,她就會自我覺醒,尤其是參與訪視之後,見苦知福­,了解過去的浪費,現在心靈調整了。 

人在富有時,總是有一缺九,走入慈濟後,可以有十捨一,這就是富有餘。法點滴入心,他­們夫妻倆不僅提供場地做為環保站,同時也投入環保資源回收。 

愛的能量總是如此,能這樣歡喜自在,才是生命的價值。

【靜思妙蓮華】20160315 - 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 第783集




20160315《靜思妙蓮華》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第783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好自安住心意,三十七助道諦,如是道可修性,即得自在適意,當自安心此道,得證滅諦之義。」
⊙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如汝父」;如所生子有所依靠:譬於五根五力世第一,故云我如汝父。
「世」:即世間,第一者,謂修四諦、緣行,三七道法等,至此漸見法性,雖未得於聖道,而於世間稱為世第一位。
「勿復憂慮」;若得五根力,則無復退墮。
「所以者何」;以法脈相承,釋成如父如子之意。
佛居道終,已具智斷,故言我年老大,而汝居道始,未有智斷,故言而汝少壯。
「智斷」:智德與斷德,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亦即菩提。

【證嚴上人開示】
「好自安住心意,三十七助道諦,如是道可修性,即得自在適意,當自安心此道,得證滅諦之義。」

好自安住心意
三十七助道諦
如是道可修性
即得自在適意
當自安心此道
得證滅諦之義

這段時間,一直跟大家分享,修行最基礎,就是如何安住我們的心?這是一最基本的學道法,要先將自己的內心安住,心若沒安,道就不安。所以我門修學佛法,就像在舖一條路,路要如何舖得好,安穩又堅固,這條路,要由我們心來鋪。

這條路要用什麼方法鋪?看「三十七助道法」的諦理,這就是道理。最近一再向大家提醒,除了「四諦」、「十二緣」以外,「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合起來叫做「三十七助道品」。

⊙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

這就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心意,我們的心要安住,安住在「四諦」、「十二因緣法」,我們要好好用功,在「三十七助道品」這個方法,我們若能這樣,這些法都時時在內心中。「如是道可修性」。有人要修行的人,就一定要修這個道,這個道能夠從外,一直修到我們的內在自性來,才有辦法回歸真如本性。所以「如是道可修性」,修心,養好我們的性。

有這麼多的方法讓我們修,「即得自在適意」,走這條路,我們能很自在,很合我們的根機,能夠就這道來修,因為我們的根機,適合用什麼法,佛陀的大智慧已經觀機逗教,設好了這個法讓我們走,這個道讓我們修,這就是讓我們能很自在,安穩走在這條路,不用煩惱,所以「自在適意」,正好合我們的根機能夠修的行,不用讓我們煩惱。

「當自安心此道」,我們修行應該用很安住的心,走在這條路,不要怕,不要心不安,前面就是如來的本宅,只是我們迷失已久,如來佛的本宅,原來就有,所以只要往這條路走去,菩薩從佛宅中來。我們回家,就是真如的本性,行菩薩道,是打從我們內心,那分願意去付出,走在人生菩提道,所以我們要安心,「當自安心此道」,此道就是以「三十七助道品」來舖路,用菩提大直道入人群中,我們要安心。

「得證滅諦之義」,很多的煩惱,我們只要按照這道路來走,照這樣的方法修行,自然我們的煩惱就能一一滅除。不只是無明,煩惱,還有塵沙惑,這些惑、煩惱、無明,都能夠一一讓我們斷除,斷一分煩惱,就得一分智慧,往前走的路愈來愈明朗。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好自安住心意,走在這條路,絕對是平安,要安心走。

前面文說,「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大家好好用心,不只是你這樣做,你看,還有人陪伴你做;這個工作不是一人做而已,還有很多人陪伴你,你要好好安心,好好做,需要的東西都佷充足,要用的器具、盆器,還有充足的米、麵、油、鹽、醋.每樣都有,能夠讓你調理生命的營養。

法也是如此,佛陀已經給我們這麼多的法,有這麼多的用具,用心、用功去付出,就有源源不斷的資糧供應我們,這表示我們的智慧、潛能,這都很自然的,只要(對)法瞭解,「一理通萬理徹」,道理全都透徹了,這種慧命的資糧,不只是滋養自己,也能滋養普天下人。這就是這段文的「法」,大家要用心,絕對不要將它當成「故事」,聽了就過去,每一個「字」都有它的用意存在。

下面文再說,「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

「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父子二人更親近了,接近之後,告訴他工作的方法,提供器具,糧食也都為他準備好了,這樣的「接近方法」。現在更加親近了,長者就說「我如汝父」,我就像你的父親,你像我的孩子。為什麼呢?因為我年紀大了,你還年輕,我(的年紀)足以做你的父親,這就是世間人表示親近的意思。

「我如汝父」。「如所生子,有所依靠」,這就是表示,佛陀與眾生,佛關懷眾生,就像關懷羅睺羅一樣,「四生慈父」,對眾生的關懷像對孩子,所以「如所生子」。我們世間人要傳宗接代,重視生兒子,如果生了女兒就心不安,因為沒有血脈的兒子。這就是世間的執著與顛倒。

佛法,同樣要「傳法脈」,這個法脈就是平等,慈悲等觀,不論老幼男女都能夠傳法脈。因為人人本具佛性。

「我如汝父」;如所生子有所依靠:譬於五根五力世第一,故云我如汝父。

「譬於五根、五力世第一(法)」。「五根」、乃是成長的意思。我們不論種什麼東西,大樹就有大根,小樹就有小根,從種子生根發芽,才會開花結果。若能年年纍纍再生,一生無量,那就是根很粗、很健全,它伸得長、札得深,長成大樹就能年年開花結果,這叫做「五根」。

「力」呢?就是這棵樹要很堅固,枝要伸長,所以要有「五力」。這種「五根」、「五力」,還有「七覺支」、「八正道」以及前面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這些全部結合起來就是世間第一的修行方法,這就是我們的基礎。

我們的心,接受到這樣的法,「一理通,萬理徹」,這些法若能入心,我們就能斷除很多的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這是「所生」的意思,就是有父親的血脈,所以能傳宗接代;我們的法,就是有法脈,我們能傳法在千秋百世。這叫「法」,「三十七助道品」,也就是「修行的第一階段」,就像父親開始要傳宗接代一樣,


「世」:即世間,第一者,謂修四諦、緣行,三七道法等,至此漸見法性,雖未得於聖道,而於世間稱為世第一位。

「世」,就是「世間」,第一,就是修「四諦」、「十二因緣」,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的法,我們若能夠完整,都透徹瞭解了,就能「至此漸見法性,雖未得於聖道,而世間稱為世第一位」。這些法,你們都瞭解了,這樣就能漸漸見到法性,回歸「如來宅」,真如本性的路。

雖然我們現在才開始學,現在才開始瞭解。雖然還不能得到聖道,不過,這些法我們都知道了。就像那個孩子,還在門外窺探,不敢從大門走進來,還沒進來,但是已經知道,裡面有很多工作給我們做,能讓我們安心的工作,生活沒煩惱。同樣的,我們修行,找到正確的道路,我們這樣修,我們的慧命就這樣增長。

所以說,「雖未得於聖道,而於世間稱為(世)第一位」,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佛所教育的法,這種的法,就是「世第一法」。

想看看,現在人口這麼多,有幾個人能夠聽到這樣的法,接受佛的教育?所以我們此時,就應該立誓願,將佛法普遍化,度化眾生,讓人人有機會入這個法門來。他若能入正門,就能受這法來滋潤他的慧命,若能夠這樣,就是「世第一法」。

接下來說,「勿復憂慮」,不要擔心,不要怕,大家安心,對的事,在這裡做就對了,不要再移到別的地方。這就是在那個地方同修、同做,在那地方鼓勵他、安慰他。

「勿復憂慮」;若得五根力,則無復退墮。

「若得五根力,則無復退墮」。我們的五根、五力,在三十七助道品,要如何能自在堅固?就要有根、有力,這根力若不健壯,我們的心念無常,「生、住、異、滅」,很快就會退道心。所以我們必定要產生「五根」、「五力」,才有「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正道的路,我們才有辦法,正確得走到底。所以,「五根」、「五力」很重要,「若得五根力,則無復退墮」。

「所以者何」,就是以法脈相承,用法脈來傳承。你若是沒有受法脈,這樣就無法慧命成長;慧命不成長,要如何傳法?所以我們必定要充足我們慧命的資糧。就是要多吸收法。法很充足,我們能將這個法再和別人分享,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功能,生命的功能,慧命的良能,我們必定對法要很重視。

「所以者何」;以法脈相承,釋成如父如子之意。

這解釋為,「如父如子」的意思。這個法,我們將外面的法接受進來,就變成我們的法,我們自己的法,成長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法能夠普及人間,這就是傳法,如父傳給子的意思。

接著說,「我年老大,而汝少壯」。

佛居道終,已具智斷,故言我年老大,而汝居道始,未有智斷,故言而汝少壯。

我的年紀也這麼大了,你們還很年輕,這就是表示「佛居道終」。佛陀現身在人間,與人類一樣的生活,同樣生老病死,他一世的志業,已經年紀也老了,同樣的自然法則,佛居世間,傳道的時間也差不多了,所以叫作「佛居道終」。

「已具智斷」。在人群中,造福人群,在人群中,他斷了很多煩惱,因為他已經是沒煩惱的人。覺悟後就沒有煩惱,所以「已具智斷」。

「智斷」:智德與斷德,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亦即菩提。

煩惱斷除,德行現前,這叫做「智斷」。明白真理叫做「智德」,斷盡煩惱叫做「斷德」,「智德」與「斷德」,簡稱叫「智斷」。我們要好好用心。

佛陀表示,我己經年紀大,也差不多了,而「汝居道始」,你們大家現在接受佛法,正是修行之路的開始,因為你們少壯,大家還年輕。也是表示,接觸到佛法真正的道理,這個「智德」要修,煩惱要斷,這功夫要用,佛本身是已經完成了。

所說的,「四諦」、「十二緣法」、「三十七助道品」,大家要走穩,再接下來,就要接受「六波羅密」,現在大家才開始要行菩薩道,大直道開始行。所以「未有智斷」,因為現在才開始要入人群,才試試你們是不是真的都斷煩惱了。

修小乘法的人,以為自己的煩惱都斷除了,因此獨善其身。是不是真的呢?你要投入人群,要修到入人群中而不受染著,這才是真正「智德」現前。所以,你們大家還年輕,真正的實道才要開始,一乘實法,現在才要開始,因為還未到達「智德」的程度,所以煩惱還未全盡,該修的法還未完整。因為這樣,你們還年輕,要用心學。


各位菩薩,「好自安住心意」,「三十七助道諦」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我們修行的路,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Tuesday, March 22, 2016

【人間菩提】20160322 - 關懷生態.隨喜功德 Cherishing Our Resources and Encouraging More People to Give





關懷生態.隨喜功德
Cherishing Our Resources and Encouraging More People to Give

生態失衡難為續
義診關懷惜資源
震後受災助修繕
清淨回收心隨喜

位在伊朗,曾為全球第七大濕地的赫爾曼德,因為氣候變遷,降雨量減少,加上人為破壞,­湖泊變沙漠。生態的改變,嚴重影響居民的經濟與健康。

愛護大地,取決於一念心。高雄慈濟志工張垣濱,生活中不浪費資源,落實一日五善,從省­水、省電開始,發揮巧思,每個細節都能節能減碳。

降低欲望,一個動作、一個習慣的改變,環保救地球從人人自身做起。

【靜思妙蓮華】20160314 - 三七道品當勤修習 - 第782集



20160314《靜思妙蓮華》三七道品當勤修習 (第78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鹿苑道場三轉四諦法輪,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是聖所稱讚歎超生脫死,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
⊙「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亦有老弊使人:即密遣人,使同修證。
⊙須者相給:謂所修正助道法中,或有不明,莫生疑難,當問同修老輩,彼即一一指教,所謂有疑以咨問。
⊙好自安意:喻於五根、力。若得五根力,則安然堅固之意。
⊙根,即能生之義,能生一切善法。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

【證嚴上人開示】

「鹿苑道場三轉四諦法輪,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是聖所稱讚歎超生脫死,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

鹿苑道場
三轉四諦法輪
教諸行者
勤行三四二五
是聖所稱讚歎
超生脫死
自在無繫
行者當勤修習

大家應該瞭解,最近一直都是重複,在提起修行的方法。《法華經》這段(經)文,就是完全在描述我們要「信」、我們要「解」。我們要深信佛所說法,我們體解佛說法過程,我們聽入心,我們要解在行中。所以,聽經不只是聽了過去了,這樣就是法都一直漏掉了。聽了入心,卻是不解,不解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身體力行。所以一直強調大家要信,信這個法是佛陀很用心,他覺悟之後,要如何接近眾生,眾生的根機能接受法,這佛陀的用心。

所以,四十幾年間所說的法,就這樣一直過去,佛陀覺悟的那剎那間,與天體宇宙合一,那種覺性慧海的遼闊,我們到底能夠體會多少呢?佛陀不得不用方法,來鹿野苑第一場的說法,那叫做道場。在這個地方講說道理,度五比丘,僧團在這個地方完成了。佛、法、僧三寶,在鹿野苑完成了。有佛能說法,有僧能聽法,三寶具足,到底佛說什麼法呢?「四諦法輪」。「四諦法」,他就要說三次,五個人才能瞭解,確實人生是苦,「苦」從「集」種種世間的事物,來造成「苦」。所以,聽,接受佛陀的教法,這種「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

「三四」,大家會背了,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大家應該要常常,將這個法要常常記住。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說法,「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什麼叫做「二五」?「五根」、「五力」。是啊!要用心。這些法是佛法的根本,是聖所稱歎。

所有諸佛都能夠知道,知道法要在人間,不是用佛覺者的境界來說,應該就是要用眾生的根機,來解釋,所以必定就是要用這種,「四諦法輪」,「四諦」開始來轉人的心輪,然後才開始因緣的觀念,然後就開始讓大家瞭解,都是有這個身體,因為我們的身體,要從「觀身不淨」開始,才不會貪欲,一直貪無厭。這也是佛教育的過程。

「三十七助道品」,無不都是我們的教法基礎。除了「三四、二五、還有「七、八」,這樣合起來是「三十七助道品」,這就是佛陀施教,這是所有聖人所稱歎的,這就是真正的教育,因為它能讓我們去除煩惱、能夠超生脫死。我們人都是在生死中,在煩惱,苦不堪。要如何能讓我們的心靈解脫,不要執著在生,不要苦惱在死,這個心能解脫?唯有這些法要入心。所以「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我們若能用這些法在心裡,自然我們就很自在,輕安自在,就「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若能這樣修行,這就是我們能脫離煩惱,超生死,所以我們應當要勤修習。這是法,希望大家要用心來聽、來瞭解。

佛陀用譬喻,佛與眾生的關係,譬喻父親與孩子的關係,這是多麼殷切的教育啊!所以,前面的經文,「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

勿復餘去
當加汝價
諸有所須
盆器米麵鹽醋之屬
莫自疑難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好像是很平常的話,「你好好在這裡做,不要再離開了。能讓你得到更多,你這樣好好地做,一定給你加薪水,加倍給你,讓你在這裡做的價值能夠提高。」

所以「當加汝價」,你的付出,努力一點,努力就能夠增加給你的價值。最重要的是,人為什麼要努力呢?古時的人都說,只為了一餐飯,為了肚子能吃飽。這是古時候的人很守本分,能夠生活,吃得飽,為這樣在努力。現在的人,不只是吃得飽而已,欲念愈開愈大,所以貪念,貪婪無厭,真的是貪婪無厭,更多再更多,還嫌不夠。總而言之,人生到底是福,或是苦?分不清楚。

佛陀他來譬喻,明明是一位富家子,你好好就是守護在你的家庭,有這麼豐富、富有,偏偏你的一念心動,流浪,經過了多久的時間,經過了人間、地獄、餓鬼、畜生,五道的地方,這樣(輪迴)過來,「四生」,化生、濕生、胎生、卵生,這樣(輪迴)過來,這麼的辛苦!眾生就是這樣的迷。

所以「一十、二十,至五十歲」,這個孩子,像(流浪)五十多年,這是一種譬喻。其實,法,就是說我們眾生顛倒,迷戀、墮落在五道之中,變得這麼的貧窮,所有的法,人人本具的智慧、本具豐富的法,都已經漏掉了。就像那位貧窮子,己經財產都沒有了,身上的也都沒有了,要每天做,才有得吃,已經窮到這種程度了,到處流浪等等。

父親發現孩子了,開始用種種方法,好不容易接近到孩子。孩子靠近了,還要父親脫下莊嚴的服裝,然後才能接近他的孩子,佛陀他我們普通比丘,生活的方式都一樣,穿的是「糞掃衣」,叫做「福田衣」,與僧團生活都一樣,這不就如那位長者,脫下瓔珞、莊嚴的衣物,換上與我國普通人的衣服一樣。

所以說來,佛陀的智慧,用這麼簡單的故事,涵蓋著其中那麼深奧的道理,我們能聽法當成聽故事嗎?千萬不可!來人間的時間是很短,幾千年當成一秒間,你想,我們人生能活幾十年?那是在飛秒中的,或是微秒,那麼短的時間,我們豈能這樣,浪費我們的時間嗎?所以不要啊!

「百千萬劫難遭遇」,不知是多久的時間,到這時候才能遇到佛法。所以「勿復餘去,當加汝價」。你若是這樣在修行,你能夠每天都很法喜充滿。雖然提早起床,但是這一天我沒有懈怠,我沒有掛礙,我和你一樣,一樣這麼殷勤精進,我這一天我很歡喜,我有聽到法,我心無掛礙。所以,這已經是得到價值了,我又聽到法了,值得了,所以「當加汝價」。

真的是「諸有所須,盆器米麵」,不論是你要用的東西、或者是要吃的東西,都有。所以,光是吃米與吃麵,沒有味道,不好吃,所以還要有「鹽醋之屬」。這是一種譬喻,意思就是說,佛陀用種種的方法,所說過的這些法,「四諦(法)」、「三十七助道品」,這是不是就已經都完成了呢?這只不過要引導人人,要對法有興趣,其實佛陀所要的,這只是一個佛法的基礎,要我們大家更上一層樓。層層高樓,就要從地基開始,你每上一層樓,看過去的視野就是不一樣,愈高、愈高,你看得會愈開闊。

佛法就是這樣,佛陀希望我們心境,能與他初覺悟那個時候,靜寂清澄,華嚴海會,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心無染著,無煩惱,能夠包容太虛。我們就要從我們做人開始,如何與人群相處,在人群中相處,人群的煩惱不染著我們,在我們的工作中,不受人的習氣所障礙到,這樣才是真正立志宏願。這種立志宏願,就是心不受搖動,「勿復餘去」,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不要三心兩意。這就是這樣來譬喻,用種種方法,你所需要的盆器、米與麵、鹽與醋,這些都有。「莫自疑難」,心不要再起心動念,要好好用心。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

亦有老弊使人
須者相給
好自安意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意思就是再告訴大家,這個地方不只是,有工作可以做,生活安穩,還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你需要的時候,有和你一樣這麼多人,這樣和你一起來共做,「同修共做」,大家的心意要安下來。

看下面「亦有老弊使人」,這是什麼呢?記得前面前面的經文,長者看到門口的這位窮子,他一下子就跑走了,看到身影,他趕緊派遣二人,把他邀回來。這就是「密遣」二個人,還記得嗎?這二個人就是譬喻菩薩與方法。就是要趕緊去。

亦有老弊使人:
即密遣人
使同修證

「使同修證」,去和他一樣,把他帶來,但是,硬要把他帶來,法用得太強了,眾生會怕,「要我去利益別人?我利益自己都不及了,我還去利益別人?」所以沒有興趣。就像那個孩子,不肯來,硬要將他拉過來,所以昏倒了,在那裡掙扎,又怕,又掙扎。所以昏倒了、迷失了,長者就說:「不要再拉他了,用清水幫他洗臉,讓他能醒來,放他走,再來想辦法。」

「老弊使人」,就是開始去抓他的人,同時要拖他回來的人,回來了。長者開始想辦法,要如何讓這群人,脫下瓔珞、莊嚴的衣服,去與他一起同做。所以「須者相給」,有伴了,有這麼多人和你作伴,需要的時候,這就是「所修正助」。

須者相給:
謂所修正助道法中
或有不明
莫生疑難
當問同修老輩
彼即一一指教
所謂有疑以咨問

我們所修行的就是正道法,就是「三十七助道品」,我們開始「三四」、「二五」、「七八」,這種法,開始慢慢讓他瞭解了,這樣與他一起,不(只)是你這樣做,我也和你這樣做,我們大家同修同證,沒有不瞭解的,工作就是這樣這樣做,行就是這樣這樣修。同樣的道理,長者那個地方的工作,就是這樣做,我們修行者,行就是要這樣修。你若是不明白的,不要放在心中有疑,「當問同修老輩」。我們才剛新來的,我們什麼都不懂,我們要常常要懂得問人,不要貢高驕傲,我們還是要懂得多問。

「彼即一一指教」,那個人一定會指教你。那就是修行者,聲聞、緣覺,靠近菩薩,菩薩就一一指導你,這是很重要。修行就是要這樣,有伴共修, 共修,不懂的我們就要問,有疑,就可以提出來問。這就是「老弊」的人與你作伴,你不用擔心,好好地做。

好自安意:
喻於五根、力
若得五根、力
則安然堅固之意

「好自安意」。譬喻「五根」、「五力」。「二五」,我們「若得五根力,則安然堅固之意」,我們若有根、有力,就能安然,修行就能很穩定。


即能生之義
能生一切善法

「根」就是「能生之義」,「能生一切善法」。我們的樹根若扎下去,樹叢自然會不斷分枝、發芽,樹葉旺盛,或者是開花結果。就需要根很堅固,所以它會有纍纍的果實。這就是「能生」的意思,那就是「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五根堅固
發生力量
叫做五力

「五根」堅固了,就能發生力量,「五根」、「五力」,能夠互相扶助,叫做「五力」。你光有「根」,有種子種下去,根要伸長,樹根很有力。像榕樹,若種下去,再厚的牆壁,根都能穿過去,這是力量,有根就有力。

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學佛,我們必定要用在,我們本來要怎麼修,就是怎麼樣的過程,必定不能讓我們懈怠。所以從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這種法,不要輕視它,這是我們的基礎。房子若蓋在不穩固的基礎,那是很危險,必定基礎要打得穩。這是諸佛,佛佛道同,所以是「聖所稱歎」的法,我們要好好多用心。

Monday, March 21, 2016

【人間菩提】20160321 - 悲願善念和平愛 Compassion, Kindness, Peace, and Love





悲願善念和平愛
Compassion, Kindness, Peace, and Love

人道庇護為聲援
提供溫飽膚心靈
悲願善念和平愛
靜思嘉言啟慧心

透過點字觸摸,讓善法入心。中區慈濟志工,致贈靜思語木匾給台中啟明學校,校方製成點­字膠膜,讓校內有視力障礙的孩子,也能用心學習靜思語。

力行人間菩薩道,慈濟人在塞爾維亞,持續關懷難民。透過愛心接力,台灣的香積飯運送到­當地,除了邀請難民代表試吃,也分享物資背後,來自全球的溫暖,和竹筒歲月的精神。

志工真誠的互動,別無所求,只希望能在苦難人心中,及時注入愛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