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6,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204 - 誓願精進乃可為說 - 第711集
20151204《靜思妙蓮華》誓願精進乃可為說(第711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深心即是道場,增長功德;佛智深遠志心,勤求等覺;求法之心深重,願向佛乘;深種菩提因德,獲清淨緣。」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如是已發大乘心,修精進度,行菩薩道。若人精進常修慈心,從初發心,精進不退。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喜捨財物而布施;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及餘種種難行苦行,如是一切,願皆隨學。
⊙從初發心,不可說劫,捨身命而為布施,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及餘種種困難,如是一切難行能行,誓願隨學。如是精進菩薩,乃可為說此經。
⊙常修慈心: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疲厭。
【證嚴上人開示】
「深心即是道場,增長功德;佛智深遠志心,勤求等覺;求法之心深重,願向佛乘;深種菩提因德,獲清淨緣。」
深心即是道場
增長功德
佛智深遠志心
勤求等覺
求法之心深重
願向佛乘
深種菩提因德
獲清淨緣
學佛就是需要深心;深心,就是根要深入。這是我們常常在說,「信」,我們要深信,「願」,要深願,我們才侑辦法根機能夠深入。這是我們學佛者,深心是很重要,這才是我們的道場。
若能夠深心的道場,自然就增長功德。「功」,是內修,「德」,是外行。我們要時時,從我們的內心不離法,從我們的行為,一切法在行中,這就是我們深心很堅固,心靈的道場,不論是內修外行,無不都是增長功德。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
我們所要用的心,就是能夠求得佛智。佛智,深啊!遠啊!就要靠我們的志心。志心,就是發大願,堅固的心。我們有這個志願,志願求佛法的心很堅固,那就是深心。這個深心的志願,我們所要追求的就是到達佛智,一切種智,這是我們所要追求。
但是我們常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其實是在我們的內心而已,佛陀要讓我們覺悟,要我們了解,眾生全都是平等。
《法華經》,一直要我們人人行菩薩道,要我們人人都當菩薩。人人要成為菩薩,第一個「覺」,就是覺有情。我們要用很長久的時間,要來度眾生,不只是要來度人而已,是要度眾生,就是要救眾生。既然你要救牠,你怎麼能去殺害牠、去吞食牠呢?所以,不可啊!這就是要培養我們的菩薩心,我們要救度眾生。這念心要很深,而且要很長,這個菩薩道很長遠,很長很遠,所以我們要多結眾生緣,救度眾生是我們的心願,用這樣的心來勤、求……等等的覺悟。
所以「求法之心深重」,這念心一定要很深入。我們的目標就是願,我們發願「四無量心」,「四弘誓願」,要度盡一切眾生,學盡一切的佛法;「四無量心」,我們要度盡一切眾生,慈悲喜捨,來入人群去,這就是我們的願,我們的弘誓願,所以「願向佛乘」。
學佛,我們的目標是要到成佛,所以「願向佛乘」。我們既然要向佛乘,到佛的目的地來,我們就要「深種菩提因德」,我們要時時、要好好來種菩提因,而且這個因要種得深,它的根要伸得開、扎得深,這自然發芽,慢慢樹長大了。所以,我們要深種菩提因的德,我們要修這個德,所以「獲清淨緣」。
各位,修學是非常的重要,我們要重視因果,佛陀時時都是用,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果報,來教誨我們。
在佛陀的時代,那時候,在舍衛城裡,就有一位大長者,生了一個孩子,孩子還在嬰兒幼稚的時候,會說話,他第一句就是問,問:「佛陀現在還在世間嗎?」父母回答的就是:「在啊!」再繼續問:「舍利弗、阿難、目犍連等等,這些人還在嗎?」「有啊!」這對父母覺得,怎麼這麼奇怪,就趕快很虔誠,去祇園精舍請教佛陀。佛陀就說:「這個孩子不只是沒有不祥,這個孩子是大福啊!大根機!」父母聽了,放心回去了。
開始這個孩子就又向父母說:「佛陀還在,難道不要供佛供僧嗎?」父親就回答說:「要供佛供僧,不是說要供佛就有辦法能供養,還要做準備啊!」這孩子就說:「很簡單,用虔誠的心,清掃周圍讓它乾淨,備設一些上等的食物,用最誠懇的心。我們若能這樣來準備,佛陀自然就會來。」
又提出要求,要求在準備的過程中,要求設三個高座,三個較高的座位。就問他:「為什麼這個僧團這麼多人,你怎麼只設三個高座呢?」這孩子就說:「一個高座當然是請佛上高坐。第二個高座、第三個高座,那就是我過去生的母親現在還在,她是住在波羅奈國裡,我要要求現在的父母,是不是能讓我供養,我過去生身的母親呢?另外一個高座,是我今生此世的生身母親。」
果然,依照他所說的地點,這位母親還在,去請這位母親來了。一切備辦妥當了,果然佛陀帶著僧團也到了,將(他)從波羅奈國,請來的母親也請上高座,現在的母親也上高座去,佛陀說法,大家皆大歡喜,這場供僧,真的是圓滿。
這件事情過了之後,這個孩子就慢慢長大了,向他的父母要求出家。出家入僧團,大家對這位青少年入僧團來,對佛法的領悟那麼的敏銳,大家覺得很奇怪,所以由阿難來請問佛陀。佛陀就開始這樣說了。
在不久之前,波羅奈國那個地方有一個望族,家庭本來很富有,一直到了這個家長,往生之後,家庭就是一落千丈,家境困難。孩子從小一直到大,那時候,波羅奈國,佛法僧很盛行,所以看到人家在供僧,到了他長大,想要供僧,卻是沒有能力。
他下一個決心,他去另外一位長者的家庭,去殷勤求,就是說:「我的身體用一年的時間,讓您應用,您要叫我做什麼事情,我都願意做。但是,我所想要求的是,一年的時間是一千兩錢。」這位長者覺得,這個孩子,少年,看起來這麼清秀,這麼聰明,願意一年的時間,拚生命為我做事,一千兩,願意,就這樣定下來。
一年過後,他要領這一年的薪水,這位長者就問他:「你要做什麼?」「我一個心願,我就是要供佛供僧。」那位長者就說:「你有這個心願很好,我給你錢,滿你的願,你也能在我家庭及時就能辦。」這位年輕人也很歡喜,就這樣接受了,完成了他的心願。
但是過了沒多久,這位青少年就往生了。往生之後,那位長者的家庭,他的夫人懷孕了,十月懷胎完成,孩子出生了。佛陀說到這裡,就說:「你們知道嗎,現在僧團這位青少年,就是過去那位青少年,就是現在僧團這位出家(人)。」看看,這叫做因緣啊!前世、今生,我們就知道,那來世呢?我們能夠體會。所以我們要深信因果。
所以前面我們所說的,那段(經)文,「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要真正能夠聽這本經,體會這個法,就要有這樣的人,億百千佛,已經表示很深遠,法很深入心,修行以來,很長久的時間了,都一直在種善因,所以得此善本。像這樣的人都是叫做「深心堅固」,這樣的人他就有辦法,來接受《法華經》的教法。
所以下面(經文)再說,「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前面說的那個故事,那位年輕人,他願意獻身命,一年的時間,所做的就是為了供佛及僧,不就是這樣「不惜身命」嗎?這種為了供佛僧,下定了那麼的決心,這不是很精進嗎?「常修慈心」,為了要體悟佛法,所以他要供佛僧,要供佛僧,不惜身命,像這樣的人,「乃可為說」。
所以「若人精進」,「如是已發大乘心,修精進度,行菩薩道」。
如是已發大乘心
修精進度
行菩薩道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從初發心
精進不退
這就是精進的人,這就是那個心,既發心,誓願堅固。他立「四弘誓願」,他發「四無量心」,所以這叫做「發大乘心」,也「修精進度」,有進無退。修學佛法,我們必定要向前精進,不要進一步退兩步,我們應該要殷勤。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這個人必定就要發這分心,不是度自己而已,還要再度別人,我們要自他兼度,這種行菩薩道,這才是真正精進修慈心的人。從開始初發心開始,精進不退,不惜身命,像這樣的人,才能說。
從初發心
精進不退
喜捨財物而布施
為重法故
不惜身命
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如是一切
願皆隨學
從初發心開始,精進不退。請大家自問自己,於人、事、物,我們在處理,待人接物,是用常識?或者是用知識?或是用智慧?各位,常識,這是我們平時學來的功能,知識是聰明變通,但是智慧那就是,從內心真如本性發起,這種清淨無染,不只是常識,也不只是知識。
常識是學來的,知識就是聰明,這都是短暫的,有污染的;我們需要的是智慧。所以,我們到底是用什麼心來,發心立願修行呢?到底我們過去的習氣,去除多少呢?每天聽的法,漏失多少呢?是不是我們要時時反省呢?有反省,才不會在精進中又退步;我們若在精進中退步,實在是很枉然。
喜捨身外財物,去布施以外,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重法」,所以「不惜身命」。
我們真正學法,必定要有喜捨財物,過去的我們都捨掉,現在開始要重法,重法,自度還要度人,不要惜手腳,不要光是惜生命,最重要的要疼惜慧命。我們好好把握,聽來的法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樣是慧命增長。所以「及餘種種難行苦行」,我們都要做得到。「如是一切,願皆隨學」,若能這樣,我們既然發願,我們就是隨這個環境,修行的環境,好好地隨時來學法。
從初發心
不可說劫
捨身命而為布施
為重法故
不惜身命
及餘種種困難
如是一切難行能行
誓願隨學
如是精進菩薩
乃可為說此經
希望大家要用心,我們要從初發心開始,很久很久劫以來,我們已經是發心捨身命為布施,布施就是四弘誓願,為度一切眾生捨去一切。我們是求法,所以用身心來布施,這就是重法,「不惜身命,及餘種種困難」,像這樣,「如是一切難行能行」,這樣的誓願,隨時都要學。「如是精進菩薩,乃可為說此經」,像這樣的菩薩,我們才能為他講這部經,他才有辦法接受這本經。
常修慈心
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口意業
無有疲厭
「常修慈心」這樣的人,「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樣的人,「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是自度度人,法用在當下,所以在這身口意業,無有厭倦。我們要隨時都要學,隨時要獻身命,就是重佛法,將佛法納入我們的心來,日日為法向前進。要時時多用心。
Labels:
靜思妙蓮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