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7,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0911 - 三乘權教正心之行 - 第651集



20150911《靜思妙蓮華》三乘權教正心之行(第651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正心之行菩提直道,正思惟修正命行處,正精進行持戒清淨,正見正業正定道意。」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不受我教將為火害:明示施權之意──三車誘引。若不用小乘,則大教難施,更無法度化,故云:將為火害,故喪身失慧命。
⊙父慈不捨諸子,即便思惟設諸方便法,施用三乘教。正明方便用三車,故曰設諸方便。
⊙巧施權教先以讚歎,應機宜設教法。故云:告諸子等,我有種種……


【證嚴上人開示】

「正心之行菩提直道,正思惟修正命行處,正精進行持戒清淨,正見正業正定道意。」


正心之行菩提直道
正思惟修正命行處
正精進行持戒清淨
正見正業正定道意

修行就是要正心。我們若能正心、正行,那就能夠入於這菩提直道。常常說「大菩提道直」,就是菩提道很直,所以我們若用正心,其實這條路是這麼直、這麼的平坦、開闊,一條安全的道路,我們走在這條道路上,必定要「正思惟修」。

我們日常生活,一切的行動無不都是要「正思惟修」。「思惟修」是什麼呢?禪,禪定。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一切動作,無不都是禪,無不都是正思惟修。要正確的思想,而且「正命行處」。我們的身業,我們修行要修正法,我們所做的行為,一定要光明正大。

我們這一生來人間,所作所為與我們的身體生命,就是切切相關、息息相連。我們所做的一切,全都是與我們的生命相關,我們若沒有這個生命,我們就不會去造作惡業;因為我們有這個生命,所以我們有機會修行。所以,生命來人間,這個身體,身體的造作,這必定要看在日常生活,我們思惟,我們的思想的是什麼,它就驅使我們的身體去造作,所以我們要顧好,我們這一生的生命。我們的身體,我們還有命健全,在的時候,我們應該用我們的清淨心、用我們的清淨身,身心清淨,正心念、正行為,這叫做「正命行處」。

還要有正精進,「正精進行」,就是「持戒清淨」。我們精而不退,正確的道理,我們要依教奉行,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叫做「正精進行」。正精進行,我們既是精而不雜、進而不退,我們要好好固守好,我們在精進中有受到污染嗎?要怎麼樣能夠沒有污染呢?那就是要持戒清淨。

修行者,持戒是當然的事情。學佛者也是一樣,在家的菩薩五戒、十善,這都要固守好,何況我們修行者者呢?這麼多的戒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言語動作都要很細心,很謹慎。一念偏,步步錯,所以我們要正見、正思惟、正心等等,一切都要正。

一切正,不偏差,我們的心才能夠定,正定。因為所造作的一切沒有偏差,沒有來煩惱困擾我們的心,自然會幫助我們「正定道意」,這個道念就會很堅定。所以我們身語意業,都是在一個「正」字,非常重要。

前面的經文,「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諸子如此」,就是「耽湎嬉戲」,在這三界火宅裡還不想出離,還是這樣貪、瞋、癡、慢、疑,在身體行為偏差。所以「諸子如此,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這個舍宅縮小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當他病的時候,就是這間舍宅開始壞的時候了,實在此舍,無一可樂。

這個身體既然老了、病了,還有什麼好戀著呢?何況在這濁氣重重的世間,在這種四大不調,夲空間裡有這麼多天災,人間彼此這種的對立、懷疑,這種的社會人禍這麼的旺盛,實在是對大空間的舍宅,也沒有一點可樂的地方。

所以,佛陀那時候,看到這樣的眾生,「益我愁惱」啊!因為「而諸子等,耽湎嬉戲」,佛陀的悲愁,佛陀的擔憂,是因為眾生還在「耽湎嬉戲」,實在是顛倒眾生,苦不堪!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寶等等。」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段(經)文裡已經就能,表達出佛陀這分關心。因為明知這個火宅,不論是大乾坤、小乾坤,這個火宅已經是沒什麼,應該沒什麼好留戀了,偏偏這些孩子,還在那個地方耽湎嬉戲。所以佛陀很慨嘆,大家怎麼不懂得好好聽話呢?怎麼不要好好受教,依教奉行呢?很擔心這些孩子,這些眾生的無知,將受火的傷害了,所以要怎麼辦呢?佛陀就要作種種思惟,用種種方便教法。這已經是表示「施權」的意思。

不受我教將為火害:
明示施權之意
三車誘引
若不用小乘
則大教難施
更無法度化
故云:將為火害
故喪身失慧命

因為真實語孩子聽不進去,佛陀的心靈本懷,眾生沒辦法體會、理解,所以佛陀不得不「施權」,所以要設法,設方便法。

「權」就是方便法,方便法就是有三乘法,是小乘、中乘、大乘。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中間的工具叫做「乘」,乘車就是坐車。所以,用三種車來誘引。你是要騎自行車嗎?好吧,你從這裡到那裡去,當然這是聲聞乘。或者是希望較多人一起,那就是轎車、巴士;再更多人,船,大船一次就能載幾千人,大船從此岸到彼岸去。這就是大小乘的分別。若是不用小乘,就無法施大教,大教就難施,所以要從小(乘)而大(乘)。

要到十樓頂,就要爬樓梯,一階一階爬,要有一樓、二樓,哪怕這時候是搭電梯,同樣要從一樓經過二樓、三樓,五、六、七、八、九、十樓去,這也是要經過的路。所以要從小而到大,「更無法度化」,若沒有從小法進入大法,實在是無法可度化。所以必定要從小(乘)到大(乘),否則真的是「無法度」。

因為眾生根機就是這樣,沒辦法說佛陀已經是成佛,他的覺悟,心靈的境界,與宇宙會合,這麼的靜寂清澄、廣無邊際,那種的智慧,我們凡夫眾生,哪有辦法能理解呢?所以佛陀為了眾生耽湎嬉戲,就要設方便法:眾生苦,你應該要知道;這個苦從「集」來,你應該要修;瞭解了從「集」來,應該趕緊「滅」煩惱,要下功夫,趕緊入菩提「道」來。這就是向聲聞、緣覺所說的話。

當然,菩薩,這就是菩薩的基礎。菩薩知苦、見苦,才能知道人間,發大心去度化人間,這也是要從小乘法。其實法沒有大小乘的分別,只是有次序,九次序的差別,你上到一百樓,也是要從一樓開始,所以說佛陀設法,將百層、千層樓回歸到地面來,「來,就是要這樣走路,才能到那個地方去。」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為了我們,無法很快到接受、體會得到,所以不得不趕緊施權,適應我們的根機將我們度化。

所以所說的「將為火害」。因為我們若不趕緊快度,趕緊度大家,火這樣悶燒,愈來火就愈起來了,所以這是「喪身失慧命」。因為我們這個三界,我們自己的煩惱若未除,欲念若未除,真的也是喪失慧命。

所以接下來說,佛陀思惟,開始思惟設諸方便。這是因為父慈不捨諸子。

父慈不捨諸子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法
施用三乘教
正明方便用三車
故曰設諸方便

世間的父親,都不忍放棄他的孩子了,何況出世的大覺者,怎麼捨得放棄所有的眾生呢?所以捨不得,捨不得放棄,所以他要「即便思惟」,設諸方便法來施用三乘教。這是佛陀他對眾生的用心,表示方便用三車,用三種車這樣來迴入娑婆,回過頭來設種種的方便法。

要不然,佛陀他已經取入涅槃了,何必再來人間受生呢?何必為了要度眾生,就要五年參訪、六年苦修?現這種的相,現這種的行動,無不都是為了做眾生的典範。他示範讓我們瞭解,修行就要經得起苦,敢有這分的心,這樣才有辦法,真正體會人間道理。所以「巧施權教先以讚歎,應機宜設教法,告喻諸子等,我有種種珍寶,種種的寶物。」

巧施權教先以讚歎
應機宜設教法
故云: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要讓你們知道這個車,羊車、鹿車就是這樣而已,你能夠用的就是你自己,你已經出來了,很好;出來就是已經有聽到法了。出離火宅,但是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告訴你,真正的寶物就是在這裡,這個大白牛車,牠才有辦法裡面去裝潢,裡面能運載很多的東西,裡面很豐富,這輛車有很多種寶物。

所以前面對「小乘」的讚歎,後面就開始誘引向「大乘」,讓他們能夠棄小向大,這是佛陀所用的方法。所以不斷「告諸子等」,這是表示佛陀的耐心,前面不斷地讚歎,後面不斷地告誡,一直跟大家說,不斷說、不斷地教誨,不斷地提醒,就就是佛陀用種種方法,來教導眾生,要如何法能夠入眾生的心。<譬喻品>裡面這麼多,不斷在譬喻,佛陀耐心在教育我們,由這個地方我們能瞭解,希望我們大家聽法一定要入心。

從開始要說《法華經》之前,就一直叮嚀,法要入心,行要在法中,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能夠體會到,每一天、每一天,還是還是繞在這告誡譬喻裡面,我們應該要知道,這段(經)文用心良苦。佛陀的時代是這樣的用心,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我難道能不用心嗎?各位在聽,難道能這耳聽、那耳過,這樣就沒了嗎?那是不是很辛苦呢?

我們要知道,要知道這個身命,在現在這個時候,「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空空過去,空空過去就是「喪身」,老、病的盡頭就是死了,這個身體就沒了;身體沒了,是要如何修行呢?等到來生?我們這輩子沒修,來生的依報、正報,不知報在哪裡?我們不知道!所以要把握現在,不要等到喪身,然後失去了慧命。

所以各位菩薩,用心啊!要用心在正心、正行,正心行,我們一定要走在菩提道上。我們要正思惟修,所以我們才有辦法,在我們的正命行處。我們的生命,我們現在在道場,叢林裡面,我們的生命,是在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的大環境中,所以「正命行處」,我們應該人在道場,心在道場,行在道場,這種的「正心之行,菩提直道」我們一定要有。所以必定要有正精進,要持淨戒,「正見正業,正定道意」,這全都在「八正道」裡,我們一定要好好思惟。

所以各位,學佛不在於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不是;我們是要終身奉行。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